CN210169818U - 杯体组件及其食物料理机 - Google Patents

杯体组件及其食物料理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69818U
CN210169818U CN201822150416.8U CN201822150416U CN210169818U CN 210169818 U CN210169818 U CN 210169818U CN 201822150416 U CN201822150416 U CN 201822150416U CN 210169818 U CN210169818 U CN 2101698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cup
shell
power
cup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5041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Xiaolong Yuan
袁小龙
Chuncheng Zhao
赵春成
Guojun Zhu
朱国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15041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698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698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698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生活电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杯体组件及其食物料理机。上述杯体组件包括杯体和底盖,还包括电源板组件和连接壳,所述连接壳包括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杯体的底部连接,所述电源板组件设置在所述连接壳和所述底盖之间,所述底盖与所述连接壳连接,或所述底盖与所述电源板组件连接。上述食物料理机包括机头和上述的杯体组件。杯体组件通过设置有连接壳,起到了连接杯体与底盖之间的中转连接的作用,缩短了装配过程中连接处需要对准的连接距离,连接时位置对准方便,提高了装配连接的方便性。

Description

杯体组件及其食物料理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杯体组件及其食物料理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食物料理机(如豆浆机)的操控界面位于机头顶面,这种界面操控方式便于用户在机器跟前俯视操作,而当用户远离机器后,就难以看清楚顶面的操控界面的交互情况,给用户使用带来不便。而如果将操控界面设置在豆浆机杯体侧面,由于操控界面需要与机器的电源板连接才能实现豆浆机逻辑控制工作,而现有模式的电源板内置在机头内部,机头与杯体间起连接作用的连接器由于连接针数量有限,已经不能满足控制板和电源板的连接需求。因而,将操控界面位于杯体侧面的豆浆机,需要采用将电源板置于杯体底部的设计方式。但是,现有的豆浆机将电源板置于杯体底部时,势必增加底盖与杯体间的距离,由于底盖和杯体之间的连接距离过长,用螺钉连接时,螺钉对准螺柱困难,装配连接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杯体组件及其食物料理机,以解决底盖和杯体装配连接不方便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杯体组件,包括杯体和底盖,还包括电源板组件和连接壳,所述连接壳包括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杯体的底部连接,所述电源板组件设置在所述连接壳和所述底盖之间;
所述底盖与所述连接壳连接,或所述底盖与所述电源板组件连接。
优选地,所述杯体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杯体包括顶端开口的内杯和设置在所述内杯底部上的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杯体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底盖包括盖体和设置在所述盖体上的第二安装部;
所述连接壳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安装部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或
所述电源板组件包括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二安装部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
优选地,所述本体上形成安装腔,所述电源板组件还包括电源主板,所述电源主板与所述本体连接并位于所述安装腔内。
优选地,所述电源板组件包括电源主板和电源板盒,所述电源主板固定在所述电源板盒内,所述电源板盒与所述本体连接或与所述底盖连接。
优选地,所述杯体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上或所述底盖上的卡扣件,所述电源板组件通过所述卡扣件固定在所述本体或所述底盖上;或所述杯体组件还包括第三连接件,所述电源板组件通过所述第三连接件固定在所述本体或所述底盖上。
优选地,所述电源板组件上覆盖有封装胶层;和/或
所述杯体还包括外壳、内杯和由所述内杯的顶端向外翻折形成的凸缘,所述内杯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的顶端抵顶在所述凸缘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杯体还包括外壳和设置在所述外壳底部的第一插接部,所述底盖包括盖体和设置在所述盖体上的第二插接部;
所述第一插接部与所述第二插接部插入连接;或
所述连接壳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端的第三插接部和设置在所述本体下端的第四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与所述第三插接部插入连接,所述第二插接部与所述第四插接部插入连接。
优选地,所述杯体组件还包括控制板、电源插座和加热组件,所述控制板设置在所述杯体的侧面并与所述电源板组件电连接,所述电源插座设置在所述外壳或所述连接壳或所述底盖上,并与所述电源板组件电连接,所述加热组件连接在所述杯体的底部并与所述电源板组件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食物料理机,包括机头和上述的杯体组件,所述机头扣合在所述杯体组件上,所述电源板组件与所述机头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杯体组件及其食物料理机,杯体组件通过采用在在杯体和底盖之间设置有连接壳。从而,通过该连接壳的过渡连接作用,实现了将连接壳与杯体连接,而底盖与连接壳相连或与设置在连接壳上的电源板组件相连的装配连接方式。这样,经过连接壳的过渡连接,缩短了底盖与杯体直接相连时所需要对准的连接距离,克服了连接距离过长而导致相互连接的位置对准困难的问题。该杯体组件中连接壳与杯体之间的连接距离、以及连接壳与底盖之间或电源板组件与底盖之间的连接距离短,连接时位置对准方便,提高了装配连接的方便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杯体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杯体组件另一方位下的剖面示意图,其中连接壳、电源板组件和底盖以爆炸图展示;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结构的杯体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结构的杯体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源插座;11、杯体;111、内杯;112、第一连接柱;113、外壳;114、凸缘;115、第一插接头;116、把手;12、底盖;121、盖体;122、第三连接柱;123、第一连接槽;13、电源板组件;131(131b)、电源主板;132b、电源板盒;133b、第五连接柱;14、连接壳;141、本体;142、第二连接柱;143、安装腔;144、第四连接柱;146、第一连接槽;147、第二插接头;15、第一连接件;16、卡扣件;17、第二连接件;18、控制板;19、加热组件;191、加热件;192、导热板;21、第一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和各实施例,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实施例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方式,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实施例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杯体组件,用于食物料理机上,该杯体组件包括杯体11和底盖12,还包括电源板组件13和连接壳14,该连接壳14包括本体141和设置在本体上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杯体11的底部连接,电源板组件13设置在连接壳14和底盖12之间;连接壳14、电源板组件13和底盖12三者之间至少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连接:即可以是连接壳13与电源板组件13相连,而电源板组件13与底盖12相连;或电源板组件 13与底盖12相连,而连接壳13也与底盖相连;或电源板组件13连接在连接壳14上,而底盖12也连接在连接壳14上。装配连接方式多样,能够满足不同设计连接需求。
通过设置有该连接壳14,为杯体11和底盖12之间的连接起到了过渡连接的作用,缩短了底盖12与杯体11直接相连时所需要对准的连接距离。从而,克服了连接距离过长而导致杯体11与底盖12之间连接位置对准困难的问题。在连接壳14过渡连接的作用下,将杯体11与底盖12之间的连接距离转换成连接壳14与杯体11之间的连接以及连接壳14与底盖12之间的连接,缩短了连接装配时需要对准的位置距离,对准容易,提高了装配连接的方便性。
具体地,实现各零件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通过卡扣、胶粘或螺钉固定等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杯体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件15,杯体11包括顶端开口的内杯111和设置在内杯111底部上的第一安装部,第一安装部可选为第一连接柱112或第一螺接孔(图中未示出);第一连接部为第二连接柱142或第一连接孔(图中未示出),电源板组件13固定在本体141上,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安装部通过第一连接件15固定连接。这样设置,实现了连接壳14与内杯111之间的多种方式连接,可以是内杯111上的第一连接柱112与本体141上的第二连接柱142对准,然后通过第一连接件15锁紧连接;也可以是内杯111上的第一连接柱112与本体141上的第一连接孔对准,然后通过第一连接件15锁紧连接;或者是本体141上的第二连接柱142与内杯111上的第一螺接孔对准,然后通过第一连接件15锁紧连接。为提高连接的方便性,该第一连接件15为螺钉。在实际设置当中,由于连接壳14与内杯111之间需要间隔一定的距离,比如根据设计要求,一般为10~25mm,用于为加热组件等其它相关零部件提供安装空间和保证使用的安全距离。因而,连接壳14与内杯 111之间的距离可通过设计第一连接柱112或第二连接柱142或第一连接柱112 和第二连接柱142两者的高度来保证。具体为,当采用第一连接柱112与第二连接柱142对准连接时,此距离由第一连接柱112和第二连接柱142的共同高度来保证,而当采用第一连接柱112与第一连接孔对准时,此距离由第一连接柱112的高度来保证。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实际设计需求,在进行本体141设置时,可在本体141上形成有用于安装电源板组件13的的安装腔143,而且,可以是将该安装腔143的深度设置为5~25mm。安装腔143的开口朝向于底部,即朝向于底盖12的一侧,将电源板组件13朝向底部安装并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安装腔143内。并且,连接壳14和底盖12在连接后组合形成有空腔,安装后的电源板组件13露出于安装腔141外的部分则处在空腔内。同时,本体141的底部上具有通孔,用于内部线路连接时的穿过走线。该通孔可以是位于安装腔143 内,也可以是在本体141的其它位置上。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杯体组件还包括卡扣件16或第三连接件(图中未示出),用于电源板组件13的固定安装。卡扣件16可以固定设置在本体 141上或底盖12上,而电源板组件13便可以是通过卡扣件16固定在本体141 上或固定在底盖12。或者是电源板组件13通过第三连接件固定在本体141上或固定在底盖12,而第三连接件可以是螺钉。这样,通过设置该卡扣件16或第三连接件,实现了将电源板组件13固定连接在本体141或底盖12上。该卡扣件16可以是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性能,当采用将电源板组件13固定在本体 141上的设置方式时,通过挤压卡扣件16发生弹性形变而实现电源板组件13 的固定安装,连接方便、可靠性好。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杯体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接件17,底盖12包括盖体121和设置在盖体121上的第二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可选为第三连接柱 122或安装孔,第三连接柱122通过第二连接件17与本体141或与电源板组件 13连接。即,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可将第三连接柱122与本体141连接来实现装配连接,此种装配方式时,电源板组件13可以是安装在本体141上或是安装在底盖121上。或者可将第三连接柱122与电源板组件13固定连接而实现模块化装配连接,具体为,先将底盖12与电源板组件13连接,然后将连接好的底盖12和电源板组件13整体固定安装在本体141上。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壳14还包括设置在本体141上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为第四连接柱144或第二连接孔(图中未示出),第二安装部通过第二连接件17与第二连接部连接。这样设置,便实现了在将第三连接柱 122与第四连接柱144或第二连接孔位置对准后,通过第二连接件17来连接,进而达到底盖12与连接壳14之间的连接固定。在此种装配方式下,电源板组件13可以是安装固定在本体141上或是安装固定在底盖121上。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源板组件13包括电源主板131,电源主板131通过卡扣件16或第三连接件与本体141连接,第四连接柱144穿过电源主板131、并通过第二连接件17与第三连接柱122连接。即在此种装配方式下,电源主板131固定安装在本体141上,电源主板131上设置有供第四连接柱144穿过的通孔,第四连接柱144在穿过电源主板131后,在第二连接件17的连接作用下而实现与第三连接柱122连接,进而实现底盖 12与连接壳14之间的直接装配连接。又或者可以设置成,将第三连接柱122 穿过电源主板131、并通过第二连接件17与第四连接柱144或所述第二连接孔相连。此种装配方式下,需要保证第三连接柱122的长度,确保能够穿过电源主板131,而此时的第四连接柱144的长度便相应设置成较短或将第四连接柱 144替换为第二连接孔,以满足能够与第三连接柱122对准而实现连接固定为宜。
具体地,电源板组件13还包括电源板盒(图中未示出),电源主板131固定在电源板盒内,电源板盒可以是通过卡扣件16或第三连接件与本体141连接,或者是电源板盒通卡扣件16或第三连接件与盖体121连接。这样,实现了电源板盒的两种装配固定方式。而在此种设置方式下,第四连接柱144可以是穿过电源板盒和电源主板131、并通过第二连接件17而与第三连接柱122连接。也可以是将第三连接柱122穿过电源板盒和电源主板131、并通过第二连接件17 与第四连接柱144或与第二连接孔相连。即,通过此两种连接方式,实现底盖12与连接壳14之间的直接装配连接。
具体地,在实际设置时,需要使连接壳14与底盖12之间保持一定的安装距离,比如根据设计要求,一般为3~15mm,因而,连接壳14与底盖12之间的距离可通过第三连接柱122、第四连接柱144或第三连接柱122和第四连接柱144两者的高度来保证。具体为,当采用第三连接柱122与第四连接柱122 对准连接时,此距离由第三连接柱122和第四连接柱144的共同高度来保证,而当采用第二连接孔与第三连接柱122对准时,此距离由第三连接柱122的高度来保证。
具体地,作为底盖12和连接壳14之间连接的另一种实现方式,还可以将底盖12和连接壳14之间设置成间接相连。如图3和图4所示,即将电源板组件13设置成包括电源主板131b、电源板盒132b和设置在电源板盒132b上的第三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可选为第五连接柱133b或第二螺接孔(图中未示出),电源主板131b固定在电源板盒132b内,而电源板盒132b通过卡扣件16或第三连接件与本体141连接;第三连接柱122和第五连接柱133b则通过第二连接件17相连接。即,在此种装配方式下,电源板盒132b固定在本体141上,而第五连接柱133b便与第三连接柱122对准,然后在第二连接件17连接作用下而实现连接固定,进而,实现了底盖12与连接壳14之间的间接连接固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件15、第二连接件 17和第三连接件均为螺钉,而且并非对第一连接件15、第二连接件17和第三连接件的使用位置进行限定,当规格型号相同时,可以互换使用。而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第一螺接孔和第二螺接孔均为螺纹孔,能够与螺钉类连接件相连而实现连接固定。此外,各连接柱可以都是螺柱,也可以是当两个连接柱配对连接时,用于供连接件的一端拧入的连接柱为螺柱,而另一个则可以不设置有螺纹。这样,以确保各连接处能够可靠连接固定。
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电源主板131(131b)正面朝下安装固定在安装腔143,以利于清洗进水时或冷凝水积聚时,水在重力作用下而快速离开电源主板131(131b)上的元件。并且,电源主板131(131b)在连接固定之后,可在电源主板131(131b)上覆盖有封装胶层,加强防水可靠性。具体设置时,需要确保该封装胶层设置的厚度一般与端子插座底面持平位置,不能掩埋电源主板131(131b)的连接线插座的插针而影响电连接。
具体地,如图2和图5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杯体11还包括外壳 113和由内杯111的顶端向外翻折形成的凸缘114,内杯111设置在外壳113内。根据具体地结构设计,在通过第一连接件15将连接壳14与内杯111连接时,连接壳14会抵顶(相互接触并能够产生一定的压力)在外壳113的底部,进而能够在第一连接件15的连接作用下,随着连接壳14与杯体11的距离逐渐变小的过程中而能够使外壳113的顶端抵顶在凸缘114的底部,将外壳113夹持在凸缘114和连接壳14之间,实现连接壳14安装位置的固定。而且,还可以是在凸缘114上开设有槽,外壳113的顶端插设在该槽内,或是在外壳113的顶端设置有台阶,用于与凸缘114配合连接而实现连接的配合连接的可靠性。
具体地,如图1至图4所示,该杯体11还包括设置在外壳113底部的第一插接部,第一插接部可选为第一插接头115,底盖12还包括设置在盖体121上的第二插接部,第二插接部可选为第一连接槽123。这样,通过将第一插接头 115对应插设在第一连接槽123内而实现外壳113与底盖12之间的装配连接,而且,通过插接头与连接槽的配合连接,具有限位功能,不会错位,连接稳定性好。当然,可以理解地,第一插接头115和第一连接槽123设置的位置可以对换,只需确保能匹配连接即可,并不仅限于上述一种设置方式。当采用此种将外壳113与底盖12之间相连装配时,设置在外壳113与底盖12之间的连接壳14便隐藏设置在内部,同样能够起到中转连接外壳113与底盖12的作用。而外壳113与底盖12相连接的位置的长度需要能够满足匹配连接。
具体地,如图2所示,连接壳14还包括设置在本体141上端的第三插接部和设置在本体141下端的第四插接部,第三插接部可选为第二连接槽146,第四插接部可选为第二插接头147,第一插接头115对应插设在第二连接槽146 内,第二插接头147对应插设在第一连接槽123内。这样设置,连接壳14便起到了作为整个杯体组件的壳体的一部分,并且,各连接处通过插件头与连接槽的对应配合连接,连接可靠性好。当然,可以理解地,第一插接头115和第二连接槽146、第二插接头147和第一连接槽123设置的位置可以对换,只需确保能匹配连接即可,并不仅限于上述一种设置方式。
具体地,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杯体组件还包括控制板18、电源插座10和加热组件19。控制板18是用户交互控制的操控电路板,将控制板18设置在外壳113的侧面并与电源板组件13电连接,与电源板组件13共同处理控制而实现整机使用功能的控制,而且也提高了远距离获知整机工作的情况。电源插座10可以设置在外壳113或连接壳14或底盖12上,并与电源板组件13电连接,电源插座10用于外界电源的接入,为整个机的工作提供电能。而加热组件19用于实现对处理的食物进行加热的功能。此种通过将各元件均与电源板组件13电连接,便可由电源板组件13控制而实现加热以及搅打等逻辑工作。
具体地,如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加热组件19包括加热件 191和导热板192,导热板192连接在内杯111的底部,加热件191连接在导热板192上并与电源板组件13电连接。这样,加热件191通电产生热量,并经过导热板192的传导而将热量分布在内杯111的底部实现处理食物的加热,通过导热板192的热量传导,确保内杯111底部受热的均匀性。该导热板192可以是导热性能好的铝板或铜板等,而加热件191则为发热管。导热板192可以通过钎焊的方式固定连接在内杯111的底部,确保热量传导给内杯111上的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杯体组件,通过在杯体11和底盖12之间设置有连接壳14,连接壳14能用于杯体11与底盖12之间的过渡连接,不仅能满足装配需求,而且将杯体11与底盖12之间的连接距离拆分两部分,利于生产制造,也便于连接处的位置对准,克服了传统连接由于连接位置距离过大而导致螺钉对位连接困难的问题,为连接装配操作带来方便。同时,而该连接壳14 的设置,为电源板组件13提供了安装空间,满足将电源板组件13安装的杯体 11底部的结构设计需求,安装固定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食物料理机,包括机头(图中未示出)和上述的杯体组件。具体地,杯体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器21,第一连接器21固定在本体11上并与电源板组件13电连接;机头包括第二连接器。根据具体的设计方式,第一连接器21固定在外壳113上,而机头通过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21电连接而能获得电能,进行食物的搅打处理。该食物料理机通过采用上述的杯体组件,整体装配操作方便、快捷,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具体地,如图1至图4所示,为方便使用,在外壳113上设置有把手116,因而,用于将第一连接器21和电源板组件13实现电连接的导线便可由把手116 的内部通过实现电连接。并且,可以将第一连接器21设置在把手116的顶部,而电源插座10设置在外壳113上的位置可以是位于把手116的下端,整体美观性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杯体组件,包括杯体和底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源板组件和连接壳,所述连接壳包括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杯体的底部连接,所述电源板组件设置在所述连接壳和所述底盖之间;
所述底盖与所述连接壳连接,或所述底盖与所述电源板组件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杯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杯体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杯体包括顶端开口的内杯和设置在所述内杯底部上的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杯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杯体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底盖包括盖体和设置在所述盖体上的第二安装部;
所述连接壳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安装部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或
所述电源板组件包括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二安装部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杯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上形成安装腔,所述电源板组件还包括电源主板,所述电源主板与所述本体连接并位于所述安装腔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杯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板组件包括电源主板和电源板盒,所述电源主板固定在所述电源板盒内,所述电源板盒与所述本体连接或与所述底盖连接。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杯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杯体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上或所述底盖上的卡扣件,所述电源板组件通过所述卡扣件固定在所述本体或所述底盖上;或所述杯体组件还包括第三连接件,所述电源板组件通过所述第三连接件固定在所述本体或所述底盖上。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杯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板组件上覆盖有封装胶层;和/或
所述杯体还包括外壳、内杯和由所述内杯的顶端向外翻折形成的凸缘,所述内杯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的顶端抵顶在所述凸缘的底部。
8.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杯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杯体还包括外壳和设置在所述外壳底部的第一插接部,所述底盖包括盖体和设置在所述盖体上的第二插接部;
所述第一插接部与所述第二插接部插入连接;或
所述连接壳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端的第三插接部和设置在所述本体下端的第四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与所述第三插接部插入连接,所述第二插接部与所述第四插接部插入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杯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杯体组件还包括控制板、电源插座和加热组件,所述控制板设置在所述杯体的侧面并与所述电源板组件电连接,所述电源插座设置在所述外壳或所述连接壳或所述底盖上,并与所述电源板组件电连接,所述加热组件连接在所述杯体的底部并与所述电源板组件电连接。
10.一种食物料理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头和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杯体组件,所述机头扣合在所述杯体组件上,所述电源板组件与所述机头电连接。
CN201822150416.8U 2018-12-20 2018-12-20 杯体组件及其食物料理机 Active CN2101698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50416.8U CN210169818U (zh) 2018-12-20 2018-12-20 杯体组件及其食物料理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50416.8U CN210169818U (zh) 2018-12-20 2018-12-20 杯体组件及其食物料理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69818U true CN210169818U (zh) 2020-03-24

Family

ID=69828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50416.8U Active CN210169818U (zh) 2018-12-20 2018-12-20 杯体组件及其食物料理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698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727323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02853301B (zh) 一种触电接电式cob-led的光源模组
CN210169818U (zh) 杯体组件及其食物料理机
CN205985500U (zh) 电连接器结构
CN213117680U (zh) 一种集成优化的电磁阀控制装置
CN208753595U (zh) 一种连接器
CN208955349U (zh) 电池产品
CN108988613A (zh) 电源转换器及其电连接器模块
CN219310295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吸锡器
CN202938066U (zh) 一种触电接电式cob-led的光源模组
CN207350429U (zh) 电采暖器壳体
CN219036733U (zh) 一种连接组件及集成厨灶
CN211352885U (zh) 电源
CN110086423A (zh) 一种大功率高效光伏组件发电用接线盒
CN220066321U (zh) 一种集成排插
CN211605008U (zh) 拨动开关
CN215954299U (zh) 一种计算机用具有外部散热装置的多功能接头转换器
CN209448065U (zh) 一种插座
CN216114607U (zh) 控制器及空调系统
CN205141190U (zh) 食品加工机用耦合器及其食品加工机
CN211981868U (zh) 一种电力猫
CN207587982U (zh) 一种插接连线的挂壁式变送器
CN212182195U (zh) 带电源插座的车缝开关
CN216436327U (zh) 一种隐藏式插座的走线结构及隐藏式插座
CN208889951U (zh) 一种多层结构稳定型usb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