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37019U - 一种加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加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37019U
CN209437019U CN201821766111.3U CN201821766111U CN209437019U CN 209437019 U CN209437019 U CN 209437019U CN 201821766111 U CN201821766111 U CN 201821766111U CN 209437019 U CN209437019 U CN 2094370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hot wind
arc
shield
shap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6611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旭宁
金恩来
杨天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76611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370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370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370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aking, Grill, Roas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现有空气炸锅的防护罩阻碍热风流动,影响加热效果。本实用新型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下部设有导风罩、热风组件和防护罩,热风组件包括风扇和发热管,下壳体内设有腔体,腔体内设有炸锅组件,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风向下穿越导风罩并流向炸锅组件以烹饪食物,防护罩包括回风区域和出风区域,出风区域上设有呈螺旋状发散的弧形通孔,以使弧形通孔与热风流动路径对应。弧形通孔与热风的流动路径匹配,减小防护罩对热风流动速度的影响,通过提升热风流速来提高对食材的加热效率,进而提升加热效果,提高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加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空气炸锅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使用,区别于原有通过热油油炸的方式,空气炸锅使用空气作为热量传递载体,有效降低食材的含油量,为人们提供健康的饮食。现有的空气炸锅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下部设有导风罩、热风组件和防护罩,导风罩和防护罩间围合形成安装加热组件的发热腔,所述热风组件包括风扇和发热管,所述下壳体内设有腔体,腔体内设有炸锅组件,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风向下穿越导风罩并流向炸锅组件以烹饪食物。防护罩起到隔离热风组件与外界空间的作用,为了确保热风能顺利流动至炸锅组件内,需要在防护罩上开设通孔,目前现有的防护网罩网孔结构大致分为两种,分别为密集网孔式和弧形环绕式。密集网孔式防护罩包括均匀布满的通孔,通孔多为圆形或棱形,由于通孔过于密集使的防护罩结构强度较弱,容易因外力作用而产生凹陷,存在安全隐患,视觉观感也不佳;弧形环绕式防护罩上设有以防护罩轴线为中心设置的圆弧形通孔,但圆弧形通孔与热风的流向不一致,降低了热风循环流动的速度,进而对加热效率产生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通过在防护罩上开设弧形通孔来提升热风流量,进而提升热风流速,增强加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种加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下部设有导风罩、热风组件和防护罩,导风罩和防护罩间围合形成安装热风组件的发热腔,所述热风组件包括风扇和发热管,所述下壳体内设有腔体,腔体内设有炸锅组件,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风向下穿越导风罩并流向炸锅组件以烹饪食物,所述防护罩包括设于中部的回风区域以及环绕回风区域设置的出风区域,所述出风区域上设有以回风区域为中心呈螺旋状发散的弧形通孔,以使弧形通孔与热风流动路径对应。在防护罩的出风区域上开设呈螺旋状发散的弧形通孔,弧形通孔与热风的流动路径匹配,有效减小防护罩对热风流动速度的影响,通过提升热风流速来提高对食材的加热效率,进而提升加热效果,提高使用体验。热风自上而下穿越出风区域流向腔体,腔体内与食材接触并降温的热风自下而上穿越回风区域流向发热腔。
作为优选,所述弧形通孔呈周向等距设置在所述出风区域上,确保出风区域各部分的热风流速一致,确保各区域空间内热风流动的均匀性,进而提升食材受热均匀性,提升烹饪品质。
作为优选,所述弧形通孔呈宽度渐变状,弧形通孔靠近回风区域的内端宽度小于弧形通孔的外端宽度。热风在风扇驱使下呈环形扩散状流动,热风具有向外扩散的运动区域,使得防护罩外缘处的热风风量较大,通过增大弧形通孔外端的宽度来增加弧形通孔外端的开孔面积,进而提高流通风量,确保热风顺利穿越防护罩。
作为优选,所述弧形通孔的内端宽度为S1,5mm≤S1≤8mm,既确保弧形通孔内端部具有满足热风流动的开孔面积,还确保防护罩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防止发生形变。当S1<5mm时,弧形通孔的内端部开孔面积较小,影响热风流量;当S1>8mm时,相邻弧形通孔内端对应侧缘间的距离较小,影响防护罩的结构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弧形通孔的外端宽度为S2,12mm≤S2≤16mm,既确保弧形通孔外端部具有满足热风流动的开孔面积,还确保防护罩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防止发生形变。当S2<12mm时,弧形通孔的外端部开孔面积较小,影响热风流量;当S2>16mm时,相邻弧形通孔外端对应侧缘间的距离较小,影响防护罩的结构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回风区域包括中置通孔以及以中置通孔为中心呈径向发散状设置的侧置通孔。中置通孔和侧置通孔均起到供腔体内热风回流的作用,既确保发热腔和腔体间形成循环流动的热风,还确保热风能再次流经发热管加热,为食材进行持续加热。
作为优选,所述侧置通孔靠近中置通孔的内端宽度小于侧置通孔的外端宽度,既能满足热风回流要求,还能有效利用回风区域的面积,还能确保回风区域的板件结构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防护罩的外缘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连接孔,所述上壳体底部设有卡扣,所述连接孔包括穿置部以及设于穿置部一侧的卡置部,卡扣穿越穿置部并旋转卡入卡置部,实现防护罩与上壳体底部稳定固接,防止因防护罩脱离下壳体底部而出现发热管外露的情况,确保使用安全。
作为优选,所述防护罩的外缘设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开设定位孔,防护罩通过穿越定位孔的紧固件螺接锁紧在上壳体底部。上壳体底部设有与定位孔对应的螺孔,卡扣卡入卡置部时,定位孔与螺孔竖向对齐,定位板通过穿越定位孔的紧固件与螺孔螺接锁紧,对防护罩起到限转作用,防止卡扣从卡置部内转动脱离。
作为优选,所述炸锅组件包括锅体,锅体内设有炸篮片,所述炸篮片包括设于中部的回风区域以及环绕回风区域设置的出风区域,所述出风区域上设有以回风区域为中心呈螺旋状发散且呈弧形的出风孔。炸篮片设置在锅体的底部,起到支撑食材的作用,炸篮片和锅体底面间形成通风间隙,热风自上而下穿越炸篮片的出风区域并经过间隙流动后自下而上地流经炸篮片的回风区域,对食材底部进行加热,提升加热效率和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回风区域包括中置回风孔以及呈径向发散状设置的侧置回风孔。中置回风孔和侧置回风孔配合设置,既确保热风回流流量,还确保炸篮片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炸篮片周缘向下弯折形成支脚。支脚与炸篮片为一体式加工形成,在使用时,支脚的底面搭接在锅体的底面上,使得炸篮片和锅体底面间形成通风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防护罩的出风区域上开设呈螺旋状发散的弧形通孔,弧形通孔与热风的流动路径匹配,有效减小防护罩对热风流动速度的影响,通过提升热风流速来提高对食材的加热效率,进而提升加热效果,提高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 为实施例一所述空气炸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 为实施例二所述防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3 为实施例二所述炸篮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壳体,11、导风罩,12、风扇,13、发热管,14、防护罩,141、弧形通孔,142、中置通孔,143、侧置通孔,144、连接板,1441、穿置部,1442、卡置部,145、定位板,1451、定位孔,15、发热腔,2、下壳体,21、腔体,3、炸锅组件,31、炸篮片,311、出风孔,312、中置回风孔,313、侧置回风孔,314、支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
如图1所示的空气炸锅,由上壳体1和下壳体2组成,所述上壳体1下部设有导风罩11、热风组件和防护罩14,导风罩11和防护罩14间围合形成安装热风组件的发热腔15,所述热风组件包括风扇12和发热管13,所述下壳体2内设有腔体21,腔体21内设有炸锅组件3,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风向下穿越导风罩11并流向炸锅组件3以烹饪食物,所述防护罩14包括设于中部的回风区域以及环绕回风区域设置的出风区域,所述出风区域上设有以回风区域为中心呈螺旋状发散的弧形通孔141,以使弧形通孔141与热风流动路径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上壳体1的底部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导风罩11、热风组件和防护罩14,所述导风罩11具有朝下设置的开口,导风罩11的开口处固接防护罩14,所述热风组件安装在所述导风罩11和防护罩14围合形成的发热腔15内,导风罩11既起到隔绝热量向上传递的作用,还起到引导热风流动的作用。防护罩14起到隔离外界空间和热风组件的作用,既确保使用者不会因触碰热风组件而发生烫伤的情况,还确保热风组件不会因外力作用而发生损坏。所述热风组件包括风扇12以及设置在风扇12下方的发热管13,由风扇12带动的空气吹向发热管13并形成热风,热风在导风罩11的作用下流向腔体,以烹饪炸锅组件3内的食物。
在使用时,首先,将装有食材的炸锅组件3放入腔体内,之后,将上壳体1盖合在下壳体2上,使得烹饪腔与外界空间隔绝;最后,热风组件产生热风并对食材进行加热烹饪。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护罩14包括设于中部的回风区域以及环绕回风区域设置的出风区域。风扇12会抽取其中部区域的空气并向四周推挤输送,以此形成热风,在电机驱使下,转动的风扇12会对热风施加周向作用力和径向作用力,以使热风的流动路径呈螺旋发散状,使得热风会被推送至发热腔外缘的环形空间中,积聚在环形空间内的热风会通过出风区域流入腔体中,腔体内的热风会与食材进行热量传递而形成冷风,由于风扇12中部区域因空气抽离而形成负压区域,使得腔体内的冷风会自下而上穿越回风区域并回流至风扇12中部的负压区域,通过再次加热形成热风。
在本实施例中,从防护罩14出风区域流入腔体的热风会在沿腔体壁面流动,并汇聚至腔体中部,既能确保热风与食材充分接触,提升加热效率,还能确保热风在于食材接触后通过防护罩14的回风区域回流至风扇12中部,在发热腔和腔体间形成循环流动的热风,为食材进行持续加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区域上设有以回风区域为中心呈螺旋状发散的弧形通孔141,以使弧形通孔141与热风流动路径对应。由于热风在风扇12驱使下呈螺旋发散状的路径流动,弧形通孔141的开设区域与热风的流动路径匹配,使得热风能顺利穿越弧形通孔141,减小对热风流动速度的影响,增强热风对食材的加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弧形通孔141呈中线为弧形的长条状,弧形通孔141的外端部朝同一周向偏转,使得热风在穿越弧形通孔141后仍具有螺旋状的流动路径,增加热风与食材的接触时间,进而增加热风与食材间传递的热量,增强加热效果。
实施例二:
相较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空气炸锅结构。
如图2所示,所述弧形通孔141呈周向等距设置在所述出风区域上。弧形通孔141环绕设置在回风区域四周,相邻弧形通孔141间的距离相同,具体是指,弧形通孔141与防护罩14中心相同具体的区段间距离相同,使得相邻弧形通孔141的外端部间距离相同,相邻通孔的内端部间距离相同。由于弧形通孔141周向等距设置,使得热风在以防护罩14中心为圆心划定的具有相同半径的风圈内各区段均受到相同的阻碍,进而具有相同的流动速度,确保热风具有稳定的流速,保证食材表面被均匀加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弧形通孔141呈宽度渐变状,弧形通孔141靠近回风区域的内端宽度小于弧形通孔141的外端宽度。随着弧形通孔141覆盖范围扩大,其所处环形区域的周长也越大,弧形通孔141的宽度呈自内向外逐渐变宽,降低了相邻弧形通孔141间实体板与弧形通孔141间的占用区段比值,既有效减小防护罩14对热风流速的影响,提升环形区域的周长利用效率, 还确保防护罩14的结构强度,保证防护罩14的防形变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弧形通孔141的内端宽度为S1,S1=6.5mm,既确保弧形通孔141内端部具有满足热风流量的开孔尺寸,还确保出风区域内缘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防止防护罩14因受力形变而与发生与发热管13接触的情况,确保使用安全。所述弧形通孔141的外端宽度为S2,S2=14mm,既确保弧形通孔141外端部具有满足热风流量的开孔尺寸,还确保出风区域外缘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弧形通孔141的内端和外端均呈圆角结构,有效避免弧形通孔141的端部因局部应力集中而发生受力形变的情况,还有确保弧形通孔141具有光滑的边缘,防止使用者因手指接触而出现划伤的情况,确保使用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回风区域包括中置通孔142以及以中置通孔142为中心呈径向发散状设置的侧置通孔143。防护罩14的回风区域包括中置通孔142和侧置通孔143,中置通孔142的周缘呈环状,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位于相邻侧置通孔143间的呈径向发散的实体板起到衔接出风区域和中置通孔142周缘的作用,确保防护罩14始终处于平整的板状,既保证了防护罩14的抗形变性能,还提升了美观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侧置通孔143靠近中置通孔142的内端宽度小于侧置通孔143的外端宽度。回风区域呈圆形,通过设置具有差异化内端宽度和外端宽度的侧置通孔143来提高回风区域外缘周长的利用效率,既提升了流经侧置通孔143的回风流量,还使得相邻侧置通孔143间具有等宽的实体板,确保回风区域的抗形变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护罩14包括三块连接板144和一块定位板145,三块连接板144和一块定位板145等距分置在防护罩14的周缘上。所述防护罩14的外缘设有连接板144,所述连接板144上设有连接孔,所述上壳体1底部设有卡扣,所述连接孔包括穿置部1441以及设于穿置部1441一侧的卡置部1442,卡扣穿越穿置部1441并旋转卡入卡置部1442,所述卡扣包括与上壳体1底部固接的连接杆以及设置在连接杆底部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直径大于连接杆的直径,所述穿置部1441的直径大于限位块的直径,所述卡置部1442的宽度小于限位块直径,所述卡置部1442的宽度大于连接杆直径,所述穿置部1441侧壁沿防护罩14周向延伸形成卡置部1442。所述防护罩14的外缘设有定位板145,所述定位板145上开设定位孔1451,防护罩14通过穿越定位孔1451的紧固件螺接锁紧在上壳体1底部,下壳体2的底面设有与定位孔1451对应的螺孔。
在安装时,首先,将防护罩14自下而上套置在上壳体1底部,在此过程中,卡扣自上而下穿越穿置部1441,连接杆插置在穿置部1441中,以使限位块外露于穿置部1441下方;之后,通过转动防护罩14使得连接杆插入卡置部1442,完成转动后,连接杆插置在卡置部1442中,限位块搭接在连接板144的底面上,对防护罩14起到竖向悬挂作用,此时,定位孔1451与开设在上壳体1底面的螺孔竖向对齐;最后,紧固件自下而上穿越定位孔1451并与螺孔螺接锁紧,对防护罩14起到竖向定位和周向定位的作用,防止卡扣从卡置部1442内脱离。
通过上述步骤实现防护罩14和上壳体1底部固接,当需要拆除防护罩14时,首先,拆除紧固件,之后,通过转动防护罩14实现与上壳体1脱离,操作方便,提升使用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弧形通孔141、中置通孔142以及侧置通孔143的周缘弯曲形成加强筋,既能增强各通孔周缘的结构强度,还起到防止割伤使用者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炸锅组件3包括锅体,锅体内设有炸篮片31,所述炸篮片31包括设于中部的回风区域以及环绕回风区域设置的出风区域(如图3所示)。炸篮片31起到承托食材的作用,并为热风提供循环流动的通风间隙,流入炸锅组件3的热风在经过炸篮片31的出风区域后流入通风间隙,并在锅体底面引导下汇聚至锅体底部中央,进而通过炸篮片31的回风区域与食材底面接触,同时,热风会沿食材表面回流至防护罩14的回风区域,以使热风循环流动,并将发热管13上的热量传递至食材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区域上设有以回风区域为中心呈螺旋状发散且呈弧形的出风孔311,所述回风区域包括中置回风孔312以及呈径向发散状设置的侧置回风孔313。出风孔311、中置回风孔312和侧置回风孔313的设置与热风流动路径对应,通过减小热风流动阻力来保证热风流动速度,进而提高加热效率。相邻的出风孔311、中置回风孔312和侧置回风孔313间均通过实体板隔离,确保炸篮片31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炸篮片31周缘向下弯折形成支脚314,支脚314对炸篮片31起到支撑作用。支脚314具有平整的底面,通过增加与锅体底面间的接触面积来提升承托稳定性。
可以理解地,参数S1还可以为5mm、6mm、7mm、8mm等,只要符合5mm≤S1≤8mm的要求即可。
可以理解地,参数S2还可以为12mm、13mm、15mm、16mm等,只要符合12mm≤S2≤16mm的要求即可。
本实施例所述空气炸锅其余结构及效果与实施例一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Claims (10)

1.一种加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下部设有导风罩、热风组件和防护罩,导风罩和防护罩间围合形成安装热风组件的发热腔,所述热风组件包括风扇和发热管,所述下壳体内设有腔体,腔体内设有炸锅组件,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风向下穿越导风罩并流向炸锅组件以烹饪食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包括设于中部的回风区域以及环绕回风区域设置的出风区域,所述出风区域上设有以回风区域为中心呈螺旋状发散的弧形通孔,以使弧形通孔与热风流动路径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通孔呈周向等距设置在所述出风区域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通孔呈宽度渐变状,弧形通孔靠近回风区域的内端宽度小于弧形通孔的外端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加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通孔的内端宽度为S1,5mm≤S1≤8mm;或者,所述弧形通孔的外端宽度为S2,12mm≤S2≤16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区域包括中置通孔以及以中置通孔为中心呈径向发散状设置的侧置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加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置通孔靠近中置通孔的内端宽度小于侧置通孔的外端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的外缘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连接孔,所述上壳体底部设有卡扣,所述连接孔包括穿置部以及设于穿置部一侧的卡置部,卡扣穿越穿置部并旋转卡入卡置部;或者,所述防护罩的外缘设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开设定位孔,防护罩通过穿越定位孔的紧固件螺接锁紧在上壳体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加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炸锅组件包括锅体,锅体内设有炸篮片,所述炸篮片包括设于中部的回风区域以及环绕回风区域设置的出风区域,所述出风区域上设有以回风区域为中心呈螺旋状发散且呈弧形的出风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加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区域包括中置回风孔以及呈径向发散状设置的侧置回风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加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炸篮片周缘向下弯折形成支脚。
CN201821766111.3U 2018-10-29 2018-10-29 一种加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 Active CN2094370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66111.3U CN209437019U (zh) 2018-10-29 2018-10-29 一种加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66111.3U CN209437019U (zh) 2018-10-29 2018-10-29 一种加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37019U true CN209437019U (zh) 2019-09-27

Family

ID=68010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66111.3U Active CN209437019U (zh) 2018-10-29 2018-10-29 一种加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3701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49528A (zh) * 2020-06-01 2021-12-07 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EP3954259A1 (en) * 2020-08-10 2022-02-16 Instant Brands Holdings Inc. Air cooking device
WO2022242656A1 (zh) * 2021-05-17 2022-11-24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49528A (zh) * 2020-06-01 2021-12-07 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EP3954259A1 (en) * 2020-08-10 2022-02-16 Instant Brands Holdings Inc. Air cooking device
WO2022242656A1 (zh) * 2021-05-17 2022-11-24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437019U (zh) 一种加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
CN105595858A (zh) 空气炸锅
CN109875418A (zh) 具有炸锅功能的烹饪器具
CN207640235U (zh) 一种带储油槽的空气炸锅
CN111035278B (zh) 煎烤装置与其卸油烤盘
JP2006204907A (ja) 型成形された塩を用いた調理用具
CN209058912U (zh) 一种用于制备食品的家用空气能锅
CN213429687U (zh) 一种空气烤炸锅的连接结构
CN213850181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0446771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0961556U (zh) 一种方便清洁的空气炸锅
CN212972729U (zh) 一种防粘型不锈钢锅
CN207136753U (zh) 一种烹调器的驱动轴保护结构
CN214048574U (zh) 一种底部可旋转的翻盖式烤炸一体食物处理机
CN104161433B (zh) 一种多餐位自由保温的餐盘结构
KR101538588B1 (ko) 구이용 불판
KR200401808Y1 (ko) 석쇠
CN207266701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3909864U (zh) 一种加热均匀的高效空气炸锅
CN206006994U (zh) 一种烧烤烹饪盘
CN211582724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9432124U (zh) 离心扇叶和烹饪设备
CN213963076U (zh) 一种底座旋转的机头可拆式烤炸一体食物处理机
CN219557022U (zh) 烹饪设备
CN108244986A (zh) 一种沥米甑子饭蒸饭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