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28028U - 举升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举升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28028U
CN209428028U CN201822084221.8U CN201822084221U CN209428028U CN 209428028 U CN209428028 U CN 209428028U CN 201822084221 U CN201822084221 U CN 201822084221U CN 209428028 U CN209428028 U CN 2094280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piston
cylinder
lifting equipment
potential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8422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国新
白凤
李坤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oning Qianyi Huann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yang Ge Bamb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yang Ge Bambo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yang Ge Bamb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08422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280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280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280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luid-Pressure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举升设备,包括:液压缸、增压缸和势能回收装置;液压缸的动力输出端与负载相连接,液压缸包括有杆腔和无杆腔,有杆腔与第一压源相连通;增压缸包括多个腔体,多个腔体中的一个与无杆腔相连通,多个腔体中其他腔体中的一个与第一压源相连通;势能回收装置与增压缸相连通,以回收负载卸载时所产生的重力势能。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举升设备,使得负载在下降过程中所产生的势能与动能被势能回收装置回收,在需要再次举升负载时,势能回收装置释放前次回收的势能和动能,进而辅助油泵再次举升负载,有效地节约了能源。

Description

举升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举升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升降平台液压系统需要大功率电机带动大功率的油泵,然后通过液压缸把负载提升,但在负载下降的过程中,势能及其动能通过液压系统提供背压节流调速转换为热能,部分热能被液压油吸收,并带到油箱中,使得邮箱中的油液升温,油液温度升高后,粘度下降,不利于设备运行的。在相关技术中,未解决邮箱内油液超温的问题,通常采用水冷或风冷降温,但在降温的过程中,浪费和消耗了大量的能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举升设备。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举升设备,包括:液压缸、增压缸和势能回收装置;液压缸的动力输出端与负载相连接,液压缸包括有杆腔和无杆腔,有杆腔与第一压源相连通;增压缸包括多个腔体,多个腔体中的一个与无杆腔相连通,多个腔体中其他腔体中的一个与第一压源相连通;势能回收装置与增压缸相连通,以回收负载卸载时所产生的重力势能。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举升设备,通过设置增压缸,势能回收装置与增压缸相连通,在负载下降时,无杆腔内的介质进入到增压缸内,在传递至势能回收装置,使得负载在下降过程中所产生的势能与动能被势能回收装置回收,在需要再次举升负载时,势能回收装置释放前次回收的势能和动能,进而辅助油泵再次举升负载,有效地节约了能源;并且通过对负载下降过程中势能和动能的回收,减少了热能的转换量,进而降低了介质发热,进一步减少了能源的浪费。通过设置增压缸,使得在对没有势能回收装置的举升设备进行改造时,不需要对举升设备进行大的改动,只需将增压缸和势能回收装置接入到原有的液压回路中即可完成对原有举升设备的改造,使得对原有的举升设备的改造更加简单和便捷。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举升设备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增压缸包括:缸筒、第一活塞和芯管,第一活塞与缸筒的内壁相适配,第一活塞可活动地设置于缸筒内,第一活塞包括本体和连接部,连接部呈筒状,本体与连接部的一端相连接,本体与连接部围合成容纳腔;芯管内部具有贯穿芯管的通道,芯管与第一活塞相适配且至少部分芯管设置于容纳腔内;其中,多个腔体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本体的一端与缸筒的内壁围成第一腔体,第一活塞的内壁与芯管的通道围成第二腔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缸筒内设置活塞和芯管,第一活塞的本体的一端与缸筒的内壁围成第一腔体,第一活塞的内壁与芯管的通道围成第二腔体,当向第一腔体或第二腔体内通入一定压力的介质后,介质向第一活塞的本体施加一定的压力,进而推动第一活塞运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腔体与无杆腔相连通,第二腔体与第一压源相连通;多个腔体还包括第三腔体,连接部的端面、芯管的外壁与缸筒的内壁围成第三腔体,第三腔体与势能回收装置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腔体与无杆腔相连通,第二腔体与第一压源相连通,在需要举升负载时,第一压源向第二腔体内通入高压介质,进而推动活塞运动,挤压第一腔体内的介质向无杆腔流动,进而推动液压缸内的活塞举升负载;通过将第三腔体与势能回收装置相连通,使得在负载下降的过程中,无杆腔内的高压介质流入第一腔体内,介质推动第一活塞运动,进而挤压第三腔体内的介质流动至势能回收装置,实现对负载下降所产生的动能和势能的回收,当再次举升负载时,能量通过该路径再传递至无杆腔内,进而实现对负载的举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腔体与第一压源相连通,第三腔体与无杆腔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腔体与第一压源相连通,第三腔体与无杆腔相连通,当向第一腔体内通入一定压力的介质后,介质向第一活塞本体施加一定的压力,进而推动第一活塞运动,由于第一活塞与第三腔体的接触面积小于第一活塞与第一腔体的接触面积,所以使得第三腔体内的压力大于第一腔体内的压力,实现了对液压系统的增压,使得液压系统不再需要大功率电机和油泵进行驱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势能回收装置与第一腔体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势能回收装置与第一腔体相连通,实现对负载下降所产生的动能和势能的回收,当再次举升负载时,能量释放至无杆腔内,进而实现对负载的举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腔体与第二压源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第二腔体内压力为0时,第一腔体内的压力与第三腔体内的压力比,等于第一活塞与第三腔体的接触面积,与第一活塞与第一腔体接触面积之比。通过设置第二腔体,当向第二腔体内通入一定压力的介质后,第二腔体内的介质向第一活塞施加的压力,与第一腔体内的介质向第一活塞施加的压力相反,进而减小了第三腔体所受到的压力,通过改变第二腔体内的压力,进而实现对第三腔体内的压力的调节,使得增压缸的高压区的压力可调控,使得增压缸的使用更加灵活、方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增压缸还包括:第一缸盖和第二缸盖;第一缸盖扣合于缸筒的一端,位于第一腔体一侧;第二缸盖扣合于缸筒的另一端。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缸盖和第二缸盖,第一缸盖扣合于第一腔体一侧,以封闭第一腔体,第二缸盖扣合于另一侧,以封闭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增压缸还包括:第一弹簧,第一弹簧设置于连接部内,一端与芯管相连接,另一端与本体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一端与芯管相连接,另一端与本体相连接,在实现对芯管轴向定位的同时,使得第一活塞可快速复位。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增压缸还包括:位移传感器,位移传感器设置在第一缸盖上,以检测第一活塞的位移。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位移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可检测第一活塞的位移,进而根据第一活塞的位移计算出第一腔体内的压力,实现对第一腔体内的压力进行校正,使得第一腔体内的压力更加准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势能回收装置还包括:壳体、第二活塞和第二弹簧第二活塞可活动地设置于壳体内,活塞的一端与壳体围成第四腔体,第四腔体与增压缸相连通;第二弹簧一端与壳体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活塞的另一端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负载下降时,高压介质进入第四腔体,并推动第二活塞运动,进而压紧第二弹簧,实现对势能和动能的回收,当负载需要再次上升时,第二弹簧释放,进而推动第二活塞运动,实现了对能量的二次利用。
优选地,势能回收装置为多个,进而回收更多的能量。
优选地,第一压源和第二压源为同一液压站,通过换向阀换向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举升设备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举升设备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增压缸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增压缸,12缸筒,14第一活塞,142本体,144连接部,16第一缸盖,18第二缸盖,26第一弹簧,28位移传感器,30芯管,32第一腔体,34第二腔体,36第三腔体,4液压缸,42有杆腔,44无杆腔,5势能回收装置,52第二弹簧,54第二活塞,56第四腔体,58壳体,6负载,7换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举升设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举升设备,包括:液压缸4、增压缸1和势能回收装置5;液压缸4的动力输出端与负载6相连接,液压缸4包括有杆腔42和无杆腔44,有杆腔42与第一压源相连通;增压缸1包括多个腔体,多个腔体中的一个与无杆腔44相连通,多个腔体中其他腔体中的一个与第一压源相连通;势能回收装置5与增压缸1相连通,以回收负载6卸载时所产生的重力势能。
在该实施例中,举升设备通过设置增压缸1,势能回收装置5与增压缸1相连通,在负载6下降时,无杆腔44内的介质进入到增压缸1内,在传递至势能回收装置5,使得负载6在下降过程中所产生的势能与动能被势能回收装置5回收,在需要再次举升负载6时,势能回收装置5释放前次回收的势能和动能,进而辅助油泵再次举升负载6,有效地节约了能源;并且通过对负载6下降过程中势能和动能的回收,减少了热能的转换量,进而降低了介质发热,进一步减少了能源的浪费。通过设置增压缸1,使得在对没有势能回收装置5的举升设备进行改造时,不需要对举升设备进行大的改动,只需将增压缸1和势能回收装置5接入到原有的液压回路中即可完成对原有举升设备的改造,使得对原有的举升设备的改造更加简单和便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所示,增压缸1包括:缸筒12、第一活塞14和芯管30,第一活塞14与缸筒12的内壁相适配,第一活塞14可活动地设置于缸筒12内,第一活塞14包括本体142和连接部144,连接部144呈筒状,本体142与连接部144的一端相连接,本体142与连接部144围合成容纳腔;芯管30内部具有贯穿芯管30的通道,芯管30与第一活塞14相适配且至少部分芯管30设置于容纳腔内;其中,多个腔体包括第一腔体32和第二腔体34,本体142的一端与缸筒12的内壁围成第一腔体32,第一活塞14的内壁与芯管30的通道围成第二腔体34。
在该实施例中,缸筒12内设置活塞和芯管30,第一活塞14的本体142的一端与缸筒12的内壁围成第一腔体32,第一活塞14的内壁与芯管30的通道围成第二腔体34,当向第一腔体32或第二腔体34内通入一定压力的介质后,介质向第一活塞14的本体142施加一定的压力,进而推动第一活塞14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腔体32与无杆腔44相连通,第二腔体34与第一压源相连通;多个腔体还包括第三腔体36,连接部144的端面、芯管30的外壁与缸筒12的内壁围成第三腔体36,第三腔体36与势能回收装置5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腔体32与无杆腔44相连通,第二腔体34与第一压源相连通,在需要举升负载6时,第一压源向第二腔体34内通入高压介质,进而推动活塞运动,挤压第一腔体32内的介质向无杆腔44流动,进而推动液压缸4内的活塞举升负载6;通过将第三腔体36与势能回收装置5相连通,使得在负载6下降的过程中,无杆腔44内的高压介质流入第一腔体32内,介质推动第一活塞14运动,进而挤压第三腔体36内的介质流动至势能回收装置5,实现对负载6下降所产生的动能和势能的回收,当再次举升负载6时,能量通过该路径再传递至无杆腔44内,进而实现对负载6的举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腔体32与第一压源相连通,第三腔体36与无杆腔44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腔体32与第一压源相连通,第三腔体36与无杆腔44相连通,当向第一腔体32内通入一定压力的介质后,介质向第一活塞14本体142施加一定的压力,进而推动第一活塞14运动,由于第一活塞14与第三腔体36的接触面积小于第一活塞14与第一腔体32的接触面积,所以使得第三腔体36内的压力大于第一腔体32内的压力,实现了对液压系统的增压,使得液压系统不再需要大功率电机和油泵进行驱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所示,势能回收装置5与第一腔体32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势能回收装置5与第一腔体32相连通,实现对负载6下降所产生的动能和势能的回收,当再次举升负载6时,能量释放至无杆腔44内,进而实现对负载6的举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所示,第二腔体34与第二压源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当第二腔体34内压力为0时,第一腔体32内的压力与第三腔体36内的压力比,等于第一活塞14与第三腔体36的接触面积,与第一活塞14与第一腔体32接触面积之比。通过设置第二腔体34,当向第二腔体34内通入一定压力的介质后,第二腔体34内的介质向第一活塞14施加的压力,与第一腔体32内的介质向第一活塞14施加的压力相反,进而减小了第三腔体36所受到的压力,通过改变第二腔体34内的压力,进而实现对第三腔体36内的压力的调节,使得增压缸1的高压区的压力可调控,使得增压缸1的使用更加灵活、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所示,增压缸1还包括:第一缸盖16和第二缸盖18;第一缸盖16扣合于缸筒12的一端,位于第一腔体32一侧;第二缸盖18扣合于缸筒12的另一端。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缸盖16和第二缸盖18,第一缸盖16扣合于第一腔体32一侧,以封闭第一腔体32,第二缸盖18扣合于另一侧,以封闭第二腔体34和第三腔体36。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所示,增压缸1还包括:第一弹簧26,第一弹簧26设置于连接部144内,一端与芯管30相连接,另一端与本体142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弹簧26,第一弹簧26的一端与芯管30相连接,另一端与本体142相连接,在实现对芯管30轴向定位的同时,使得第一活塞14可快速复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所示,增压缸1还包括:位移传感器28,位移传感器28设置在第一缸盖16上,以检测第一活塞14的位移。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位移传感器28,位移传感器28可检测第一活塞14的位移,进而根据第一活塞14的位移计算出第一腔体32内的压力,实现对第一腔体32内的压力进行校正,使得第一腔体32内的压力更加准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势能回收装置5还包括:壳体58、第二活塞54和第二弹簧52第二活塞54可活动地设置于壳体58内,活塞的一端与壳体58围成第四腔体56,第四腔体56与增压缸1相连通;第二弹簧52一端与壳体58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活塞54的另一端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负载6下降时,高压介质进入第四腔体56,并推动第二活塞54运动,进而压紧第二弹簧52,实现对势能和动能的回收,当负载6需要再次上升时,第二弹簧52释放,进而推动第二活塞54运动,实现了对能量的二次利用。
优选地,势能回收装置5为多个,进而回收更多的能量。
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压源和第二压源为同一液压站,通过换向阀7换向实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举升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动力输出端与负载相连接,所述液压缸包括有杆腔和无杆腔,所述有杆腔与第一压源相连通;
增压缸,所述增压缸包括多个腔体,所述多个腔体中的一个与所述无杆腔相连通,所述多个腔体中其他腔体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压源相连通;
势能回收装置,所述势能回收装置与所述增压缸相连通,以回收所述负载卸载时所产生的重力势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举升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缸包括:
缸筒;
第一活塞,与所述缸筒的内壁相适配,所述第一活塞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缸筒内,所述第一活塞包括本体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呈筒状,所述本体与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本体与所述连接部围合成容纳腔;
芯管,其内部具有贯穿所述芯管的通道,所述芯管与所述第一活塞相适配且至少部分所述芯管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其中,所述多个腔体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本体的一端与所述缸筒的内壁围成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一活塞的内壁与所述芯管的通道围成所述第二腔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举升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无杆腔相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一压源相连通;
所述多个腔体还包括第三腔体,所述连接部的端面、所述芯管的外壁与所述缸筒的内壁围成所述第三腔体,所述第三腔体与所述势能回收装置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举升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一压源相连通,所述第三腔体与所述无杆腔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举升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势能回收装置与所述第一腔体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举升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腔体与第二压源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举升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缸还包括:
第一缸盖,所述第一缸盖扣合于所述缸筒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腔体一侧;
第二缸盖,所述第二缸盖扣合于所述缸筒的另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举升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缸还包括:
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设置于所述连接部内,一端与所述芯管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本体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举升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缸还包括:
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缸盖上,以检测所述第一活塞的位移。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举升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势能回收装置还包括:
壳体;
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活塞的一端与所述壳体围成第四腔体,所述第四腔体与所述增压缸相连通;
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活塞的另一端相连接。
CN201822084221.8U 2018-12-12 2018-12-12 举升设备 Active CN2094280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84221.8U CN209428028U (zh) 2018-12-12 2018-12-12 举升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84221.8U CN209428028U (zh) 2018-12-12 2018-12-12 举升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28028U true CN209428028U (zh) 2019-09-24

Family

ID=67971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84221.8U Active CN209428028U (zh) 2018-12-12 2018-12-12 举升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2802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83718A (zh) * 2022-04-15 2022-05-13 临工集团济南重机有限公司 一种高空作业平台载荷称重方法及高空作业平台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83718A (zh) * 2022-04-15 2022-05-13 临工集团济南重机有限公司 一种高空作业平台载荷称重方法及高空作业平台
CN114483718B (zh) * 2022-04-15 2022-07-12 临工集团济南重机有限公司 一种高空作业平台载荷称重方法及高空作业平台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943030U (zh) 一种液压驱动的两级连续增压式超高压氢气压缩机主机
US20130240068A1 (en)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CN202360325U (zh) 液压驱动的气体压缩机
CN108291687B (zh) 可变压力容器
CN207634428U (zh) 一种具有缓冲性能的液压油缸
CA2753376A1 (en) Pressurized-gas powered compressor and system comprising same
CN209428028U (zh) 举升设备
CN102392810A (zh) 液压驱动的气体压缩机
WO2009081171A3 (en)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CN207111556U (zh) 一种新型节能的垃圾压缩液压系统及其压缩式垃圾车
CN107044456B (zh) 一种配流腰型孔可变进出油等流量四通液压变压器
WO2019184098A1 (zh) 一种高效传动的自由锻造液压机及其工作方法
CN215214172U (zh) 二氧化碳液气相转换致动器
CN208397033U (zh) 一种液压系统及打包机
CN105351260A (zh) 气液混合多级高速弹射装置
CN207033885U (zh) 一种多级可调的液压驱动连杆
CN206290519U (zh) 收放作动筒液压回路组件
CN104454683B (zh) 一种基于液容储能的新型液压变压装置
CN108645731A (zh) 高压脉冲疲劳试验的方法
CN102720731A (zh) 一种工作装置的节能系统
CN205446219U (zh) 一种气液增压器
CN106996399A (zh) 一种用于重力势能回收利用的三油口液压装置
CN202628687U (zh) 一种工作装置的节能系统
RU2016136569A (ru) Гидравлический привод для силового высоковольтного выключателя
Shi et al. Modelling and study on the output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expansion energy used hydropneumatic transform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Room 461, No. 59, Beijiu Road, Heping District, Shenyang, Liaoning 110000

Patentee after: Liaoning Qianyi Huann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461, No. 59, Beijiu Road, Heping District, Shenyang, Liaoning 110000

Patentee before: SHENYANG GEZH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