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49735U - 焊接机 - Google Patents

焊接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49735U
CN209349735U CN201822239022.XU CN201822239022U CN209349735U CN 209349735 U CN209349735 U CN 209349735U CN 201822239022 U CN201822239022 U CN 201822239022U CN 209349735 U CN209349735 U CN 2093497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part
stud
pressing lever
transmission unit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3902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路强
曲丽丽
丁军
王颖
轧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CC Capital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Incorporation Ltd
Zhongye Jingche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CER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ye Jingche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CER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ye Jingche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CER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ye Jingche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23902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497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497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497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Wir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焊接机,其包括:上料单元,其包括具有第一敞口的第一上料部和第二上料部,其中,第二上料部具有第二敞口;传送单元,其设置于上料单元的一侧;传送单元具有夹持部朝向第一敞口打开以夹持顶筋且朝向第二敞口打开以夹持立筋的第一工作状态、夹持部关闭以输送顶筋和立筋的第二工作状态;以及夹持部朝向传送单元的一侧打开以释放顶筋和立筋的第三工作状态;焊接单元,其设置于传送单元的一侧;焊接单元包括夹持件和位于夹持件上方的第一焊接头,焊接单元在夹持部处于第三工作状态后,夹持件夹持立筋,第一焊接头焊接顶筋和立筋。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能自动进行焊接的焊接机。

Description

焊接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焊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焊接机。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马镫包括水平延伸的顶筋、位于该顶筋相对侧的立筋以及位于每个立筋底部的底筋。该顶筋、立筋以及底筋焊接而成。且顶筋、立筋以及底筋中任意两个均相垂直。
现有技术中大多采用手工焊枪点焊。具体地,首先将顶筋、立筋以及底筋支好。然后手持焊枪围着对接口周焊或者点焊。当顶筋、立筋以及底筋的长度较短时,手工焊枪点焊的劳动强度还不算特别高。当顶筋、立筋以及底筋的长度较长时,手工焊枪点焊的劳动强度将非常大,且工作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能自动进行焊接的焊接机。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能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焊接机,包括:上料单元,其包括具有第一敞口的第一上料部和位于所述第一上料部一侧的第二上料部,其中,所述第二上料部具有第二敞口;所述第一上料部用于使置入的顶筋能通过所述第一敞口输出;所述第二上料部用于使置入的立筋能通过所述第二敞口输出;传送单元,其设置于所述上料单元的一侧;所述传送单元上设置有能开合的夹持部;所述传送单元具有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第一敞口打开以夹持所述顶筋且朝向所述第二敞口打开以夹持所述立筋的第一工作状态、所述夹持部关闭以输送所述顶筋和所述立筋的第二工作状态;以及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传送单元的一侧打开以释放所述顶筋和所述立筋的第三工作状态;焊接单元,其设置于所述传送单元的一侧;所述焊接单元包括夹持件和位于所述夹持件上方的第一焊接头,所述焊接单元在所述夹持部处于所述第三工作状态后,所述夹持件夹持所述立筋,所述第一焊接头焊接所述顶筋和所述立筋。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上料部包括位于所述夹持部上方的第一料斗和位于所述第一料斗下方的第一导条,其中,所述第一料斗具有向下敞开的所述第一敞口,所述第一导条从所述第一敞口朝向所述第一料斗面对所述夹持部的一侧延伸。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料斗包括靠近所述传送单元的第一斜板和位于所述第一斜板背对所述传送单元的一侧的第二斜板,所述第一斜板和所述第二斜板朝向相反的方向倾斜延伸,以形成水平延伸且横截面为楔形的第一凹槽。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料斗与所述第一导条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一送料轮,两个所述第一送料轮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敞口的相对侧,且每个所述第一送料轮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延伸方向相一致。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上料部包括位于所述夹持部一侧的第二料斗和位于所述第二料斗面对所述夹持部一侧的第二导条,其中,所述第二料斗具有朝向所述夹持部敞开的第二敞口,所述第二导条从所述第二敞口朝向所述夹持部延伸。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料斗与所述第二导条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二送料轮,两个所述第二送料轮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敞口的相对侧,且每个所述第二送料轮的转动轴线竖直延伸。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传送单元包括具有相背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传送单元包括能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转动的第一传送机构以及第二传送机构;所述夹持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传送机构上的第一夹持部和设置于所述第二传送机构上的第二夹持部。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焊接单元上还设置有位于所述夹持件下方的第二焊接头以及与所述第二焊接头相连接的第三上料部;所述第二焊接头能沿上下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三上料部能向所述第二焊接头输送底筋且能对所述底筋和所述立筋进行焊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其包括:设置于所述焊接单元背对所述传送单元的一侧的收集单元,所述收集单元用于悬挂马镫。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收集单元与所述焊接单元之间设置有出料机构;所述出料机构上能转动地设置有拨杆,所述拨杆用于使所述马镫从所述焊接单元朝向所述收集单元移动。
本申请提供的焊接机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焊接机通过设置上料单元、传送单元以及焊接单元使得只需要将顶筋置入第一上料部。将立筋置入第二上料部即能。然后传送单元能向焊接单元传送顶筋和立筋。且焊接单元能对顶筋和立筋进行焊接。如此完成顶筋与立筋之间的自动焊接过程。因此,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能自动进行焊接的焊接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能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马镫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焊接机的轴测图;
图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焊接机的第一料斗的剖视图;
图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焊接机的俯视图;
图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焊接机的焊接单元及收集单元的轴测图;
图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焊接机的焊接单元的剖视图;
图7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焊接机的收集单元的轴测图;
图8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焊接机的第一链条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上料单元;13、第一敞口;15、第一上料部;17、第二上料部;19、第二敞口;21、顶筋;23、立筋;25、传送单元;27、夹持部;29、焊接单元;31、夹持件;33、第一焊接头;35、上料框架;37、第一料斗;39、第一导条;41、第一斜板;43、第二斜板;45、第一凹槽;47、第一送料轮;49、第二料斗;51、第二导条;53、第三斜板;55、第四斜板;57、第二凹槽;59、第二送料轮;61、第一端;63、第二端;65、第一夹持部;67、第二夹持部;69、第一传送机构;71、第二传送机构;73、第一从动链轮组;75、第一主动链轮组;77、第一链条;79、第一链节;81、第二从动链轮组;83、第二主动链轮组;85、第二链条;87、第二链节;89、传送框架;91、第二焊接头;93、第三上料部;95、底筋;97、第三料斗;99、拨料盘;101、第三导条;103、承接槽;105、拉杆;107、焊接框架;109、第二气缸;111、第一气缸;113、收集单元;117、马镫;119、挂架;121、立架;123、底座;125、出料机构;127、拨杆;129、销轴;131、拨料缸;133、挂接部;135、导板;137、底板;139、第一轨道;141、第一滚轮;143、液压缸;145、第二轨道;147、第二滚轮;149、立柱;151、横梁;153、第一连接杆;155、第二连接杆;157、第三连接杆;159、第四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2至图8。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焊接机,其能以包括:上料单元11,其包括具有第一敞口13的第一上料部15和位于所述第一上料部15一侧的第二上料部17,其中,所述第二上料部17具有第二敞口19;所述第一上料部15用于使置入的顶筋21能通过所述第一敞口13输出;所述第二上料部17用于使置入的立筋23能通过所述第一敞口13输出;传送单元25,其设置于所述上料单元11的一侧;所述传送单元25上设置有能开合的夹持部27;所述传送单元25具有所述夹持部27朝向所述第一上料部15打开以夹持所述顶筋21且朝向所述第二上料部17打开以夹持所述立筋23的第一工作状态、所述夹持部27关闭以输送所述顶筋21和所述立筋23的第二工作状态;以及所述夹持部27朝向所述传送单元25的一侧打开以释放所述顶筋21和所述立筋23的第三工作状态;焊接单元29,其设置于所述传送单元25的一侧;所述焊接单元29包括夹持件31和位于所述夹持件31上方的第一焊接头33,所述焊接单元29在所述夹持部27处于所述第三工作状态后,所述夹持件31夹持所述立筋23,所述第一焊接头33焊接所述顶筋21和所述立筋23。
使用时,首先将顶筋21置入第一上料部15,以能通过第一敞口13输出。然后将立筋23置入第二上料部17,以能通过第二敞口19输出。接着通过传送单元25使夹持部27朝向第一敞口13打开以夹持顶筋21且朝向第二敞口19打开以夹持立筋23。接着通过传送单元25使夹持部27关闭以输送顶筋21和立筋23。接着通过传送单元25夹持部27朝向传送单元25的一侧打开以释放顶筋21和立筋23。最后,在夹持部27处于第三工作状态后,夹持件31夹持立筋23,第一焊接头33焊接顶筋21和立筋23。如此实现了顶筋21和立筋23之间的自动焊接。
从以上技术方案能以看出: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焊接机通过设置上料单元11、传送单元25以及焊接单元29使得只需要将顶筋21置入第一上料部15。将立筋23置入第二上料部17即能。然后传送单元25能向焊接单元29传送顶筋21和立筋23。且焊接单元29能对顶筋21和立筋23进行焊接。如此完成顶筋21与立筋23之间的自动焊接过程。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料单元11用于供顶筋21和立筋23输入。具体地,该上料单元11包括第一上料部15和位于第一上料部15一侧的第二上料部17。例如,如图2所示,第二上料部17位于第一上料部15沿顶筋21的延伸方向的一侧。该第一上料部15用于输入顶筋21。该第二上料部17用于输入立筋23。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料单元11还包括上料框架35。该上料框架35用于对第一上料部15和第二上料部17进行固定和支撑。具体地,第一上料部15设置于上料框架35的上部。从而通过上料框架35,第一上料部15能被支撑。第二上料部17设置于上料框架35的下部。从而输送时立筋23能位于顶筋21的下部。第二上料部17为两个,两个第二上料部17设置于第一上料部15的相对侧。由于马镫117的立筋23为两个,所以通过两个上料部在第一上料部15的两侧分别输入立筋23能使得输送顶筋21时顶筋21的两侧分别有一个立筋23输送。进一步地,上料框架35包括间隔设置于传送单元25相对侧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以及位于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上方的中间框架。该中间框架向上延伸。且中间框架的顶端高于第一框架的顶端。且中间框架的顶端高于第二框架的顶端。该第一上料部15固定于第一框架的上方。两个第二上料部17分别固定于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内。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上料部15包括位于夹持部27上方的第一料斗37和位于第一料斗37下方的第一导条39。该第一料斗37整体上呈中空的漏斗状。从而使得第一料斗37内的顶筋21能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掉落。进一步地,该中空部分形成上端敞开,下端敞开的空腔。从而能在第一料斗37的上侧向空腔内置入顶筋21。且空腔内的顶筋21能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以通过第一敞口13向第一导条39输送。如图3所示,该第一料斗37向上敞开,第一料斗37具有向下敞开的第一敞口13。第一导条39从第一敞口13朝向第一料斗37面对夹持部27的一侧延伸。从而下落至第一导条39上的顶筋21能沿第一导条39移动至夹持部27。进一步地,第一导条39为两个。两个第一导条39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且两个第一导条39之间间隔第一预定距离。该第一预定距离能以根据顶筋21的外径进行设置,以使得顶筋21能逐个沿两个第一导条39下落。如此保证能逐个输送顶筋21。该第一预定距离例如能以是1倍顶筋21外径和2倍顶筋21外径之间的数值。从而一方面能保证顶筋21逐个下落,另一方面保证顶筋21能顺利下移。当然为了保证顶筋21能逐个向下掉落,还能以设置其他的装置。例如能逐个拨料的转盘。
如图2、图3所示,具体地,第一料斗37包括靠近传送单元25的第一斜板41和位于第一斜板41背对传送单元25的一侧的第二斜板43。例如,如图2所示,第二斜板43位于第一斜板41的左侧。第一斜板41和第二斜板43朝向相反的方向倾斜延伸。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斜板41朝向第二斜板43向下倾斜延伸。第二斜板43朝向第一斜板41向下倾斜延伸。第一斜板41和第二斜板43之间形成水平延伸且横截面为楔形的第一凹槽45。从而能将顶筋21沿第一凹槽45的延伸方向放置于该第一凹槽45内。如此使得顶筋2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凹槽45的延伸方向相一致且沿水平方向延伸。进一步地,该第一斜板41的底部和第二斜板43的底部相间隔。从而第一斜板41的底部和第二斜板43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一敞口13。也即第一敞口13设置于第一凹槽45的底部。从而使得顶筋21位于第一凹槽45中时能通过第一敞口13下落。进一步地,第一料斗37还包括设置于第一斜板41和第二斜板43之间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该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相对,以能沿轴向对顶筋21进行限位。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料斗37与第一导条39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一送料轮47,两个第一送料轮47分别设置于第一敞口13的相对侧,且每个第一送料轮47的转动轴线与第一凹槽45的延伸方向相一致。从而当顶筋21从第一敞口13向下掉落时,该顶筋21的延伸方向能维持不变。如此保证当顶筋21下落至夹持部27时,该顶筋2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凹槽45的延伸方向相一致。且该顶筋21水平延伸。进一步地,能通过两个第一送料轮47的转动使得顶筋21能顺利输送而不至于停止下落。例如,通过两个第一送料轮47的摆动旋转来实现顶筋21在下料过程中的顺利输送。该摆动旋转是呈现预定角度的旋转。例如,一个第一送料轮47首先顺时针旋转10°,随后逆时针旋转5°。另一个第一送料轮47轮同步同向旋转。即在一个第一送料轮47顺时针旋转10°时,该另一个第一送料轮47也顺时针旋转10°。在一个第一送料轮47逆时针旋转5°时,该另一个第一送料轮47也逆时针旋转5°。从而使得顶筋21能在两个第一送料轮47之间下落而不至于卡在两个第一送料轮47之间。再例如能以通过使得两个第一送料轮47的转速具有速度差来使得顶筋21能在两个第一送料轮47之间顺利输送。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上料部17包括位于夹持部27一侧的第二料斗49和位于第二料斗49面对夹持部27一侧的第二导条51。该第二料斗49整体上呈中空的漏斗状。从而使得第二料斗49内的立筋23能在外部推力的作用下向传送单元25输送。具体地,该第二料斗49内设置有推紧气缸。该推紧气缸用于向立筋23提供该外部推力。进一步地,该中空部分形成两端敞开的空腔。从而能在第二料斗49背对夹持部27的一侧向空腔内置入立筋23。且空腔内的立筋23能在外部推力的作用下朝向夹持部27移动,以通过第二敞口19向第二导条51输送。如图4所示,该第二料斗49向外敞开。第二料斗49具有朝向夹持部27敞开的第二敞口19。第二导条51从第二敞口19朝向夹持部27延伸。从而移动至第二导条51上的立筋23能沿第二导条51移动至夹持部27。进一步地,第二导条51为两个。两个第二导条51间隔设置。且两个第二导条51之间间隔第二预定距离。该第二预定距离能以根据立筋23的外径进行设置,以使得立筋23能逐个沿两个第二导条51输送。如此保证能逐个输送立筋23。该第二预定距离例如能以是1倍立筋23外径和2倍立筋23外径之间的数值。从而一方面能保证立筋23逐个输送,另一方面保证立筋23能顺利输送。当然为了保证立筋23能逐个输送,还能以设置其他的装置。例如能逐个拨料的转盘。
如图4所示,具体地,第二料斗49包括竖直延伸的第三斜板53和第四斜板55,第三斜板53靠近传送单元25、第四斜板55位于第三斜板53背对传送单元25的一侧。例如,如图4所示,第四斜板55位于第三斜板53的左侧。第三斜板53和第四斜板55朝向相反的方向倾斜延伸。例如如图4所示,第三斜板53朝向第四斜板55倾斜延伸。第四斜板55朝向第三斜板53倾斜延伸。第三斜板53和第四斜板55之间形成横截面为楔形的第二凹槽57。从而能将立筋23竖直放置于该第二凹槽57内。如此使得立筋2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凹槽57的延伸方向相一致。进一步地,该第三斜板53面对传送单元25的一侧和第四斜板55面对传送单元25的一侧相间隔。从而第三斜板53面对传送单元25的一侧和第四斜板55面对传送单元25的一侧之间形成第二敞口19。也即第二敞口19设置于第二凹槽57面对传送单元25的一侧。从而使得立筋23位于第二凹槽57中时能通过第二敞口19朝向传送单元25输送。
如图4所示,优选地,第二料斗49与第二导条51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二送料轮59,两个第二送料轮59分别设置于第二敞口19的相对侧,且每个第二送料轮59的转动轴线竖直延伸。从而当立筋23从第二敞口19朝向传送单元25输送时,该立筋23的延伸方向能维持不变。如此保证当立筋23输送至夹持部27时,其仍然沿竖直延伸。进一步地,能通过两个第二送料轮59的转动使得立筋23能顺利输送而不至于停止输送。例如,通过两个第二送料轮59的摆动旋转来实现立筋23在输送过程中的顺利进行。该摆动旋转是呈现预定角度的旋转。例如,一个第二送料轮59首先顺时针旋转10°,随后逆时针旋转5°。另一个第二送料轮59轮同步同向旋转。即在一个第二送料轮59顺时针旋转10°时,该另一个第二送料轮59也顺时针旋转10°。在一个第二送料轮59逆时针旋转5°时,该另一个第二送料轮59也逆时针旋转5°。从而使得立筋23能在两个第二送料轮59之间输送而不至于卡在两个第二送料轮59之间。再例如能以通过使得两个第二送料轮59的转速具有速度差来使得立筋23能在两个第二送料轮59之间顺利输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送单元25用于传送顶筋21和立筋23。具体地,传送单元25设置于上料单元11的一侧。例如,如图2所示,传送单元25设置于上料单元11的右侧。传送单元25上设置有能开合的夹持部27。从而在需要进行夹持时,首先要将夹持部27打开。然后再将夹持部27关闭。具体地,传送单元25具有夹持部27朝向第一上料部15打开以夹持顶筋21且朝向第二上料部17打开以夹持立筋23的第一工作状态、夹持部27关闭以输送顶筋21和立筋23的第二工作状态;以及夹持部27朝向传送单元25的一侧打开以释放顶筋21和立筋23的第三工作状态。从而传送单元25在传送顶筋21和立筋23时,首先处于第一工作状态。然后从第一工作状态移动至第二工作状态。最后从第二工作状态移动至第三工作状态。进一步地,夹持部27包括用于夹持顶筋21的第一夹持部65和用于夹持立筋23的第二夹持部67。如图8所示,图8中位于左侧的第一夹持部65朝向第一上料部15打开,以夹持顶筋21。图8中位于上侧的第一夹持部65关闭,以对顶筋21进行输送。图8中位于右侧的第一夹持部65朝向传送单元25背对上料单元11的一侧打开,以释放顶筋21。如图4所示,图4中位于下侧的第二夹持部67朝向第二上料部17打开,以夹持立筋23。图4中位于外侧的第二夹持部67关闭,以对立筋23进行输送。图4中位于上侧的第二夹持部67朝向传送单元25背对上料单元11的一侧打开,以释放立筋23。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传送单元25包括具有相背对的第一端61和第二端63。具体地,该第一端61靠近上料单元11。例如如图2所示,该第一端61为左端。该第二端63靠近焊接单元29。例如如图2所示,该第二端63为右端。传送单元25包括能在第一端61和第二端63之间转动的第一传送机构69以及第二传送机构71。也即第一传送机构69能在上料单元11和焊接单元29之间转动。该第二传送机构71能在上料单元11和焊接单元29之间转动。夹持部27包括设置于第一传送机构69上的第一夹持部65和设置于第二传送机构71上的第二夹持部67。从而通过第一传送机构69的转动能使得第一夹持部65在上料单元11和焊接单元29之间移动,以对顶筋21进行输送。通过第二传送机构71的转动能使得第二夹持部67在上料单元11和焊接单元29之间移动,以对立筋23进行输送。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第一传送机构69在第一端61和第二端63之间沿上下方向转动。由于顶筋21在输送至传送单元25时处于水平延伸的状态。所以第一传送机构69沿上下方向转动能使得顶筋21在输送过程中的延伸方向能维持不变。即顶筋21保持水平延伸的状态且顶筋2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凹槽45的延伸方向相平行。如此保证当第一夹持部65释放顶筋21时,该顶筋2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凹槽45的延伸方向相一致且水平延伸。第二传送机构71在第一端61和第二端63之间沿水平方向转动,由于立筋23在输送至传送单元25时处于竖直延伸的状态。所以第二传送机构71沿水平方向转动能使得立筋23在输送过程中的延伸方向能维持不变。即立筋23保持竖直延伸的状态且立筋2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凹槽57的延伸方向相平行。如此保证当第二夹持部67释放立筋23时,该立筋2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凹槽57的延伸方向相一致且竖直延伸。进一步地,第一传送机构69的转动轴线与第二传送机构71的转动轴线相垂直。进一步地,第一传送机构69的转速与第二传送机构71的转速相等。从而保证第一传送机构69与第二传送机构71同步向前移动,进而保证输送时每个顶筋21以及其两侧的立筋23能位于同一平面内。具体地,能以通过直角换向器将第一主动链轮组75和第二主动链轮组85相连。以实现第一传送机构69的转速与第二传送机构71的转速相等。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传送机构69包括位于第一端61的第一从动链轮组73、位于第二端63的第一主动链轮组75以及围设在第一主动链轮组75和第一从动链轮组73外侧的第一链条77,夹持部27包括设置于第一链条77外壁上的第一夹持部65。从而当第一主动链轮组75转动时第一链条77能带动第一夹持部65在第一端61和第二端63之间移动,以输送顶筋21。进一步地,该传送单元25包括传送框架89。该传送框架89包括靠近上料单元11的第一支架和靠近焊接单元29的第二支架。该第一支架上设置有与第一凹槽45相平行的第一连接杆153。该第二支架上设置有与第一凹槽45相平行的第二连接杆155。该第一连接杆153与第二连接杆155相面对。该第一主动链轮组75能转动地套设于第二连接杆155上。该第一从动链轮组73能转动地套设于第一连接杆153上。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的焊接机还包括:与第一主动链轮组75传动连接的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一主动链轮组75转动,以使第一夹持部65在朝向第一主动链轮组75输送顶筋21时能位于第一链条77的上侧。通过使得第一链条77在输送顶筋21时,使顶筋21位于第一链条77的上侧能避免顶筋21被触碰而影响其延伸方向。如此保证在输送顶筋21的过程中顶筋21的延伸方向能保持不变。该第一驱动机构能以包括第一电机。该第一电机的转轴与第一主动链轮组75传动连接。当然该第一驱动机构还能以采用其他的结构,对此本申请不作规定。
如图8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链条77包括多个沿周向排布的第一链节79。第一夹持部65为设置于每个第一链节79上的相背对的第一夹持槽,相邻两个第一链节79相铰接,以使相邻两个第一链节79上的第一夹持槽能相拼接以能对顶筋21进行夹持。如图8所示,当相邻的两个第一链节79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转动时,该相邻两个第一链节79之间的第一夹持槽关闭,从而将顶筋21夹持于第一夹持槽内。当相邻的两个第一链节79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转动时,该相邻两个第一链节79之间的第一夹持槽打开,从而释放顶筋21或者使得顶筋21能夹持于第一夹持槽内。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传送机构71包括位于第一端61的第二从动链轮组81、位于第二端63的第二主动链轮组85以及围设在第二主动链轮组85和第二从动链轮组81外侧的第二链条85,夹持部27包括设置于第二链条85外壁上的第二夹持部67。从而当第二主动链轮组85转动时第二链条85能带动第二夹持部67在第一端61和第二端63之间移动,以输送立筋23。进一步地,该第一支架上设置有与第二凹槽57相平行的第三连接杆157。该第二支架上设置有与第二凹槽57相平行的第四连接杆159。该第三连接杆157与第四连接杆159相面对。该第二主动链轮组85能转动地套设于第四连接杆159上。该第二从动链轮组81能转动地套设于第三连接杆157上。更进一步地,第一连接杆153位于第三连接杆157的上方。第二连接杆155位于第四连接杆159的上方。从而使得第一主动链轮组75位于第二主动链轮组85的上方。第一从动链轮组73位于第二从动链轮组81的上方。第一链轮位于第二链轮的上方。进一步地,该第三连接杆157为两个。两个第三连接杆157位于第一连接杆153沿其延伸方向的相对侧。该第四连接杆159为两个。两个第四连接杆159位于第二连接杆155沿其延伸方向的相对侧。且每个第四连接杆159上能转动地套设有两个第二主动链轮组85。每个第三连接杆157上能转动地套设有两个第一主动链轮组75。每个第三连接杆157上的一个第二主动链轮组85与同一侧的第四连接杆159上的第二从动链轮组81之间套设有一个第二链轮。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的焊接机还包括:与第二主动链轮组85传动连接的第二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二主动链轮组85转动,以使第二夹持部67在朝向第二主动链轮组85输送立筋23时能位于第二链条85面对第二上料部17的一侧。通过使得第二链条85在输送立筋23时,使立筋23位于第二链条85面对第二上料部17的一侧能避免立筋23被触碰而影响其延伸方向。如此保证在输送立筋23的过程中顶筋21的延伸方向能保持不变。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链条85包括多个沿周向排布的第二链节87,第二夹持部67为设置于每个第二链节87上的相背对的第二夹持槽,相邻两个第二链节87相铰接,以使相邻两个第二链节87上的第二夹持槽能相拼接以能对立筋23进行夹持。如图4所示,当相邻的两个第二链节87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转动时,该相邻两个第二链节87之间的第二夹持槽关闭,从而将立筋23夹持于第二夹持槽内。当相邻的两个第二链节87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转动时,该相邻两个第二链节87之间的第二夹持槽打开,从而释放立筋23或者使得立筋23能夹持于第二夹持槽内。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多个第一链节79与多个第二链节87相对应,以使每个第一链节79一侧所夹持的顶筋21与对应的第二链节87一侧所夹持的立筋23位于同一平面内。如此能保证在传送单元25处于第三工作状态时,顶筋21和立筋23处于同一平面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焊接单元29设置于传送单元25的一侧。例如如图2所示,焊接单元29设置于传送单元25背对上料单元11的一侧。焊接单元29包括夹持件31和位于夹持件31上方的第一焊接头33。具体地,焊接单元29还包括焊接框架107。焊接框架107上设置有第一气缸111。该第一气缸111的下方连接有第一焊接头33。该第一气缸111用于驱动第一焊接头33沿上下方向往复移动。从而在夹持部27处于第三工作状态后,夹持件31夹持立筋23,第一气缸111驱动第一焊接头33向下移动,以使第一焊接头33能与顶筋21相抵,且第一焊接头33与立筋23之间形成用于焊接顶筋21和立筋23的电流回路。
如图5、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焊接单元29上还设置有位于夹持件31下方的第二焊接头91以及与第二焊接头91相连接的第三上料部93。具体地,焊接框架107上设置有第二气缸109。第二气缸109的上方连接有第二焊接头91,第二气缸109用于驱动第二焊接头91沿上下方向往复移动。而该第二焊接头91能沿上下方向移动以使第三上料部93能向第二焊接头91输送底筋95且能对底筋95和立筋23进行焊接。从而使得顶筋21、立筋23以及底筋95相焊接形成马镫117。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焊接框架107包括竖直设置的立柱149以及水平设置的横梁151。该立柱149为两个。两个立柱149间隔设置。该横梁151为两个。两个横梁151间隔设置于两个立柱149之间。第一气缸111固定于上方的横梁151上。第二气缸109固定于下方的横梁151上。第三料斗97为两个。两个第三料斗97分别固定于一个立柱149上。
如图6所示,具体地,第三上料部93包括位于第二焊接头91上方的第三料斗97、能转动地设置于第三料斗97下方的拨料盘99以及设置于拨料盘99下方的第三导条101。其中,第三料斗97朝向拨料盘99敞开;第三导条101从拨料盘99朝向第二焊接头91倾斜延伸。从而第三料斗97内的底筋95能通过拨料盘99逐个输送至第三导条101上。进一步地,拨料盘99上设置有用于承接一个底筋95的承接槽103。从而当拨料盘99转动至与该承接槽103相面对时,第三料斗97内的一个底筋95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至承接槽103内。从而该承接槽103内的底筋95能随拨料盘99朝向第三导条101转动。且在承接槽103转动至与第三导条101相面对的位置时,底筋95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第三导条101移动,从而下落至第二焊接头91与立筋23之间。
如图6所示,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的焊接机还包括:与拨料盘99和第二焊接头91相铰接的拉杆105。拉杆105能在第二焊接头91向下移动时带动拨料盘99朝向第三导条101转动。从而在第二焊接头91向下移动时能使得拨料盘99向第三导条101传递一个底筋95。在第二焊接头91向上移动时一方面使得第二焊接头91能与底筋95相抵。且第二焊接头91与立筋23之间形成用于焊接底筋95和立筋23的电流回路。另一方面使得拨料盘99背离第三导条101转动,以能承接下一个底筋95。
如图6所示,进一步地,拉杆105的一端偏心连接于拨料盘99的外壁上。从而当拉杆105沿上下方向移动时,拉杆105能带动拨料盘99转动。
如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方式所述的焊接机还包括:设置于焊接单元29背对传送单元25的一侧的收集单元113,收集单元113用于悬挂马镫117。从而能对马镫117进行回收。
如图7所示,具体地,收集单元113包括靠近焊接单元29的挂架119和位于挂架119背对焊接单元29一侧的立架121,立架121的底部设置有能移动的底座123。立架121用于对挂架119进行支撑,以使马镫117能悬挂于挂架119上。立架121的底部设置有底座123,从而使得马镫117能随底座123移走。具体地,底座123的下方设置有底板137。该底板137上设置有第一轨道139。如图7所示,第一轨道139纵向延伸。该底座123面对底板137的一侧设置有位于第一轨道139上的第一滚轮141。通过该第一滚轮141沿第一轨道139滚动使得底座123能带动马镫117沿第一轨道139移动。进一步地,该底板137上设置有液压缸143。该液压缸143与立架121相连。且液压缸143能沿第一轨道139的延伸方向伸缩以能带动立架121沿第一轨道139的延伸方向移动。更进一步地,底板137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轨道145。如图7所示,第二轨道145横向延伸。该第二轨道145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轨道139的延伸方向相垂直。该底板137的底部设置有位于第二轨道145上的第二滚轮147。通过该第二滚轮147沿第二轨道145滚动使得底板137能带动马镫117沿第二轨道145移动。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收集单元113与焊接单元29之间设置有出料机构125。从而使得该出料机构125能在顶筋21与立筋23焊接后,且底筋95与立筋23焊接后将焊接单元29上焊接好的马镫117传递至收集单元113内。出料机构125上能转动地设置有拨杆127。从而当拨杆127转动时能带动马镫117从焊接单元29朝向收集单元113移动。具体地,出料机构125包括销轴129、能转动地设置于销轴129上的拨杆127以及与拨杆127相连接的拨料缸131,拨料缸131能沿其长度方向伸缩以带动拨杆127绕销轴129转动。从而在形成马镫117后能通过拨料缸131的伸缩使得拨杆127转动。如图3所示,拨料杆沿上下方向延伸。因此拨料缸131能沿上下方向伸缩。
进一步地,拨杆127的一端与拨料缸131相连。如图3所示,该拨杆127右端与拨料缸131相连。该连接方式能以是螺钉连接、螺栓连接、焊接、一体成型等。拨杆127的另一端与销轴129能转动连接。如图3所示,该拨杆127左端与销轴129能转动连接。拨杆127的另一端上设置有朝向顶筋21的下方延伸的挂接部133。从而当拨料缸131向下回缩时,拨料缸131带动拨杆127的右端向下移动。由于拨杆127的左端与销轴129能转动连接,所以拨杆127的左端相对于销轴129向上转动。从而使得挂接部133向上转动,从而能使顶筋21向上移动。
进一步地,出料机构125还包括位于拨杆127沿顶筋21的延伸方向一侧的导板135,导板135朝向收集单元113延伸。从而当顶筋21向上移动后,顶筋21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至导板135上,并沿导板135移动至所述收集单元113内。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申请文件公开的内容能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或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焊接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料单元,其包括具有第一敞口的第一上料部和位于所述第一上料部一侧的第二上料部,其中,所述第二上料部具有第二敞口;所述第一上料部用于使置入的顶筋能通过所述第一敞口输出;所述第二上料部用于使置入的立筋能通过所述第二敞口输出;
传送单元,其设置于所述上料单元的一侧;所述传送单元上设置有能开合的夹持部;所述传送单元具有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第一敞口打开以夹持所述顶筋且朝向所述第二敞口打开以夹持所述立筋的第一工作状态、所述夹持部关闭以输送所述顶筋和所述立筋的第二工作状态;以及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传送单元的一侧打开以释放所述顶筋和所述立筋的第三工作状态;
焊接单元,其设置于所述传送单元的一侧;所述焊接单元包括夹持件和位于所述夹持件上方的第一焊接头,所述焊接单元在所述夹持部处于所述第三工作状态后,所述夹持件夹持所述立筋,所述第一焊接头焊接所述顶筋和所述立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料部包括位于所述夹持部上方的第一料斗和位于所述第一料斗下方的第一导条,其中,所述第一料斗具有向下敞开的所述第一敞口,所述第一导条从所述第一敞口朝向所述第一料斗面对所述夹持部的一侧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焊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料斗包括靠近所述传送单元的第一斜板和位于所述第一斜板背对所述传送单元的一侧的第二斜板,所述第一斜板和所述第二斜板朝向相反的方向倾斜延伸,以形成水平延伸且横截面为楔形的第一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焊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料斗与所述第一导条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一送料轮,两个所述第一送料轮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敞口的相对侧,且每个所述第一送料轮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延伸方向相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料部包括位于所述夹持部一侧的第二料斗和位于所述第二料斗面对所述夹持部一侧的第二导条,其中,所述第二料斗具有朝向所述夹持部敞开的第二敞口,所述第二导条从所述第二敞口朝向所述夹持部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焊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料斗与所述第二导条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二送料轮,两个所述第二送料轮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敞口的相对侧,且每个所述第二送料轮的转动轴线竖直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单元包括具有相背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传送单元包括能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转动的第一传送机构以及第二传送机构;所述夹持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传送机构上的第一夹持部和设置于所述第二传送机构上的第二夹持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单元上还设置有位于所述夹持件下方的第二焊接头以及与所述第二焊接头相连接的第三上料部;所述第二焊接头能沿上下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三上料部能向所述第二焊接头输送底筋且能对所述底筋和所述立筋进行焊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接机,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设置于所述焊接单元背对所述传送单元的一侧的收集单元,所述收集单元用于悬挂马镫。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焊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单元与所述焊接单元之间设置有出料机构;所述出料机构上能转动地设置有拨杆,所述拨杆用于使所述马镫从所述焊接单元朝向所述收集单元移动。
CN201822239022.XU 2018-12-28 2018-12-28 焊接机 Active CN2093497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39022.XU CN209349735U (zh) 2018-12-28 2018-12-28 焊接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39022.XU CN209349735U (zh) 2018-12-28 2018-12-28 焊接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49735U true CN209349735U (zh) 2019-09-06

Family

ID=678011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39022.XU Active CN209349735U (zh) 2018-12-28 2018-12-28 焊接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4973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75933A (zh) * 2018-12-28 2020-07-07 北京京诚之星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焊接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75933A (zh) * 2018-12-28 2020-07-07 北京京诚之星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焊接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05623B (zh) 一种大重及易碎快递件助力装卸装置
CN209349735U (zh) 焊接机
CN209427639U (zh) 一种圆管自动上料装置
CN208560608U (zh) 一种可升降式传送装置
KR101986807B1 (ko) 볼트 표면처리를 위한 자동이송장치
CN105059960B (zh) 一种送料装置
CN111169670A (zh) 一种高效低损分流式马铃薯装袋机
KR20160126135A (ko) 농작물 선별장치
CN113857548A (zh) 一种机械加工用钢管切割装置
CN219750875U (zh) 一种x射线食品检测设备的上料装置
CN209009431U (zh) 刮板输送机
CN110255131B (zh) 一种塑料异形软瓶理料设备
CN216736009U (zh) 一种管带机超长钢桁架跨路分段组拼吊装结构
CN108910402A (zh) 一种角度可调节式板式喂料机
CN109867106B (zh) 一种具有自动识别系统的组合式传送带
CN111375933A (zh) 焊接机
CN108544574A (zh) 一种竹材自动截断分选设备
CN209582855U (zh) 一种用于卧式安瓿生产线的玻璃管上管装置
CN210735414U (zh) 高精度自动理瓶机
CN108817739B (zh) 一种焊机的输送焊接机构
CN206969588U (zh) 玻璃多点翻转输送下料装置
CN213677443U (zh) 一种凝胶管倒转装置
CN211919830U (zh) 一种智能辊筒输送机
CN212981559U (zh) 一种口服液生产线中的物料输送装置
CN218591945U (zh) 一种铝材生产用长棒热剪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