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35164U - 构架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构架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35164U
CN209335164U CN201822206902.7U CN201822206902U CN209335164U CN 209335164 U CN209335164 U CN 209335164U CN 201822206902 U CN201822206902 U CN 201822206902U CN 209335164 U CN209335164 U CN 2093351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assembly
framework
screw rod
workbench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0690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伟
于金朋
裴鹏
燕春光
黄雪飞
兰琪
郑建科
李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Ta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Ta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Ta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Ta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20690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351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351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351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Jig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构架固定装置,包括:工作台;用于固定构架中侧梁端部的第一装夹组件,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用于对构架中的二系缓冲件安装座进行定位的二系定位座,设置在所述第一装夹组件上;用于固定构架中侧梁中部的第二装夹组件,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构架固定装置能够提高构架的加工效率。

Description

构架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转向架制造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构架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轨道车辆是连结各城市的重要交通纽带,也逐渐成为城市内的主要交通工具,轨道车辆还是实现货物运输的主要载体。轨道车辆的种类有很多,例如:动车组、城轨、地铁、有轨电车、大铁路碳钢车等,不同种类的轨道车辆所应用的转向架是不同的。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部分轨道车辆中应用了铰接式的转向架。铰接式的转向架主要包括:通过铰接方式相连的两个半构架,这两个半构架作为转向架的核心骨架,其制造水平直接影响了转向架甚至整个轨道车辆的性能。提高加工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决定了半构架的制造水平。
半构架的制造过程分为正面加工和反面加工两个工序。通常,在铰接式半构架的制造过程中,将半构架的原料坯固定在固定装置上,先加工正面,加工完毕后将原料坯翻面使其反面向上,然后执行找正操作,找正完毕后加工反面。找正的过程会耗费较长的时间,极大地影响了加工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构架固定装置,能够提高构架的加工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构架固定装置,包括:
工作台;
用于固定构架中侧梁端部的第一装夹组件,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
用于对构架中的二系缓冲件安装座进行定位的二系定位座,设置在所述第一装夹组件上;
用于固定构架中侧梁中部的第二装夹组件,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
如上所述的构架固定装置,所述二系定位座包括:
定位盘;所述定位盘的中心设有可容纳于二系缓冲件中定位孔的定位凸起;
用于将所述定位盘固定在第一装夹组件上的固定件。
如上所述的构架固定装置,所述固定件为螺栓;
所述定位盘上设有供所述螺栓穿过的螺栓孔;
所述第一装夹组件上设有用于与所述螺栓通过螺纹配合的螺纹孔。
如上所述的构架固定装置,还包括:
用于固定所述构架中横梁的第三装夹组件,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
如上所述的构架固定装置,还包括:
用于固定所述构架上设置的制动吊梁的第四装夹组件,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
如上所述的构架固定装置,所述第一装夹组件包括:
第一固定座,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二系定位座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座上;
第一固定筒,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座上;
第一螺杆,其一端插设在所述第一固定筒内;
第一压紧件,套设在所述第一螺杆上;所述第一压紧件的第一端用于延伸至所述侧梁端部的上方;
第一压紧螺母,与所述第一螺杆螺纹配合,位于所述第一压紧件的顶部。
如上所述的构架固定装置,所述第二装夹组件包括:
第二固定座,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
第二固定筒,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座上;
第二螺杆,其一端插设在所述第二固定筒内;
第二压紧件,套设在所述第二螺杆上;所述第二压紧件的第一端用于延伸至所述侧梁中部的上方;
第二压紧螺母,与所述第二螺杆螺纹配合,位于所述第二压紧件的顶部。
如上所述的构架固定装置,所述第三装夹组件包括:
第三固定座,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
第三固定筒,设置在所述第三固定座上;
第三螺杆,其一端插设在所述第三固定筒内;
第三压紧件,套设在所述第三螺杆上;所述第三压紧件的第一端用于延伸至所述横梁的上方;
第三螺母,与所述第三螺杆螺纹配合,位于所述第三压紧件的顶部。
如上所述的构架固定装置,所述第四装夹组件包括:
第四固定座,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
第四固定筒,设置在所述第四固定座上;
第四螺杆,其一端插设在所述第四固定筒内;
第四压紧件,套设在所述第四螺杆上;所述第四压紧件的第一端用于延伸至所述制动吊梁的上方;
第四螺母,与所述第四螺杆螺纹配合,位于所述第四压紧件的顶部;
承托底座,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
承托固定筒,设置在所述承托底座上;所述承托固定筒的内壁设有内螺纹;
承托螺杆,其底端插设在所述承托固定筒内且与所述内螺纹通过螺纹配合;
承托螺母,固定套设在所述承托螺杆上;
承托件,连接在所述承托螺杆的顶端;所述承托件的顶部设有向上承托制动吊梁的承托槽。
如上所述的构架固定装置,所述工作台上设有至少两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滑槽;
所述构架固定装置还包括:
用于固定装夹组件的锁紧工件,滑动设置于所述滑槽内。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用于固定构架中侧梁端部的第一装夹组件和用于固定构架中侧梁中部的第二装夹组件,第一装夹组件和第二装夹组件均设置在工作台上,其中,第一装夹组件上设置有用于对构架中的二系缓冲件安装座进行定位的二系定位座。上述固定装置在应用过程中,先将构架吊装在第一装夹组件和第二装夹组件上进行正面加工,同时加工出二系缓冲件安装座,待正面加工完毕后,将构架的反面朝上重新放置在第一装夹组件和第二装夹组件上,在放置的过程中,通过二系定位座与二系缓冲件安装座进行定位,定位好之后直接进行反面加工,省去了反面加工之前的找正过程,节省了加工工序,提高了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构架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半构架的正面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半构架的反面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构架固定装置与半构架装配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构架固定装置与半构架装配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构架固定装置中第一装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构架固定装置中工作台的局部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构架固定装置中第二装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构架固定装置中锁紧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构架固定装置中第三装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构架固定装置中第四装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构架固定装置中承托螺杆上设置有承托螺母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构架固定装置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01-侧梁;02-横梁;03-二系缓冲件安装座;031-定位孔;04-制动吊梁;
10-第一装夹组件;11-二系定位座;111-定位盘;112-固定件;113-定位凸起;114-螺栓孔;12-第一固定座;121-滑动凸起;13-第一固定筒;131-第一筒座;132-第一连接螺栓;133-第一调节螺母;14-第一螺杆;15-第一压紧件;16-第一压紧螺母;17-第一支撑筒;18-第一支撑螺栓;
20-第二装夹组件;21-第二固定座;22-第二固定筒;23-第二螺杆;24-第二压紧件;25-第二压紧螺母;26-第二支撑筒;27-第二支撑螺栓;28-第二支撑组件;
30-第三装夹组件;31-第三固定座;32-第三固定筒;33-第三螺杆;34-第三压紧件;35-第三压紧螺母;36-第三支撑筒;37-第三支撑螺栓;38-第三支撑组件;
40-第四装夹组件;41-第四固定座;42-第四固定筒;43-第四螺杆;44-第四压紧件;45-第四压紧螺母;46-第四支撑筒;47-第四支撑螺栓;48-承托底座;49-承托固定筒;410-承托螺杆;411-承托螺母;412-承托件;4121-承托槽;
50-工作台;51-滑槽;
60-锁紧工件;61-锁紧底座;62-锁紧螺杆;63-锁紧件;64-锁紧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构架固定装置,用于在制造的过程中对半构架进行固定。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构架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构架固定装置包括:工作台(图1中未示出)、第一装夹组件10和第二装夹组件20,第一装夹组件10和第二装夹组件20均设置在工作台上。第一装夹组件10用于固定半构架中侧梁的端部,第二装夹组件20用于固定半构架中侧梁的中部。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装夹组件1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分别设置在侧梁两端的下方,分别对侧梁的两端进行承托和固定。第二装夹组件2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设置在侧梁中部的下方,用于对侧梁的中部进行承托和固定。
另外,第一装夹组件10上设置有二系定位座11,用于对半构架中的二系缓冲件安装座进行定位。二系缓冲件安装座用于安装二系缓冲件,二系缓冲件设置在构架与车体之间,用于减小构架与车体之间的振动。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半构架的正面视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半构架的反面视图。本实施例以铰接式转向架的半构架为例,对构架固定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和图3所示,半构架包括:侧梁01和横梁02,侧梁01的顶面设置有二系缓冲件安装座03。二系缓冲件安装座03的数量为两个,分布在侧梁01的两端。横梁02沿与侧梁01垂直的方向延伸,横梁01的端部用于与另一个半构架中的横梁铰接。
上述固定装置在应用过程中,先根据半构架的尺寸和形状对第一装夹组件10和第二装夹组件20进行合理的布局。将半构架吊装在第一装夹组件10和第二装夹组件20上,半构架的正面朝上。在吊装的过程中调整第一装夹组件10和第二装夹组件20的位置,使其适应半构架的尺寸,并调节两个第一装夹组件10中二系定位座1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与待加工半构架中位于同一个侧梁01上的两个二系缓冲件安装座03的中心之间的预设距离相同。然后对半构架进行固定,固定后进行找正操作并确定加工基准点,具体的操作过程可参照已有技术中常用的方式来实现,例如:采用百分表对半构架进行找正,适当微调半构架的位置,使其能够适应加工机床的加工范围。在对半构架的正面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对半构架正面的各部分结构依次进行加工,尤其要加工出二系缓冲件安装座03。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构架固定装置与半构架装配的结构示意图一,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构架固定装置与半构架装配的结构示意图二。如图4和图5所示,待正面加工完毕后,将半构架翻面使其反面朝上重新吊装至上述第一装夹组件10和第二装夹组件20上。在吊装的过程中,无需调整第一装夹组件10和第二装夹组件20的位置,直接通过二系定位座11对二系缓冲件安装座03进行定位,定位完毕后通过第一装夹组件10和第二装夹组件20对安构架进行夹紧固定,然后直接进行反面加工,无需再一次进行找正等操作。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用于固定构架中侧梁端部的第一装夹组件和用于固定构架中侧梁中部的第二装夹组件,第一装夹组件和第二装夹组件均设置在工作台上,其中,第一装夹组件上设置有用于对构架中的二系缓冲件安装座进行定位的二系定位座。上述固定装置在应用过程中,先将构架吊装在第一装夹组件和第二装夹组件上进行正面加工,同时加工出二系缓冲件安装座,待正面加工完毕后,将构架的反面朝上重新放置在第一装夹组件和第二装夹组件上,在放置的过程中,通过二系定位座与二系缓冲件安装座进行定位,定位好之后直接进行反面加工,省去了反面加工之前的找正过程,节省了加工工序,提高了加工效率。
对于上述二系定位座11和二系缓冲件安装座03的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构架固定装置中第一装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6所示,二系缓冲件安装座03为圆盘形,其中心设置有定位孔031。对应的,二系定位座11包括:定位盘111和固定件112。定位盘111为圆盘形,其中心设有定位凸起113,定位凸起113可容纳于上述定位孔031内。固定件112用于将定位盘111固定在第一装夹组件10上。
在半构架的正面加工完毕后,将半构架的反面向上重新吊装至第一装夹组件10和第二装夹组件20上。在该吊装过程中,移动半构架,将两个第一装夹组件10上的定位凸起113均对准对应的定位孔031并插入,就完成了半构架的定位过程,简单快速。定位之后,无需进行找正操作,可以直接进行反面加工。
上述固定件112可以为螺纹连接件,例如:螺栓、螺钉等,本实施例采用内六角螺栓。具体的,可以在定位盘111上设置可穿过内六角螺栓的螺栓孔114,图6中示出了定位盘111上设置有四个螺栓孔114,对应在第一装夹组件10上设置有螺纹孔。采用内六角螺栓从上方穿过螺栓孔114并固定在螺纹孔内。内六角螺栓的顶端低于定位盘111的表面,以使定位盘111的表面能够与二系缓冲件安装座03的表面稳定接触。
第一装夹组件10的功能是对半构架进行承托和固定,可采用多种方式来实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6所示,第一装夹组件10包括:第一固定座12、第一固定筒13、第一螺杆14、第一压紧件15和第一压紧螺母16。
其中,第一固定座12设置在工作台上,上述二系定位座11设置在第一固定座12。第一固定座12可以采用钢板焊接而成如图6所示的结构,也可以为其它结构。第一固定座12可在工作台上移动,具体可以在第一固定座12的底面设置滑动凸起121,滑动凸起121可插设于工作台上的滑槽内。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构架固定装置中工作台的局部示意图。图7展示了工作台顶部的部分结构。在工作台50的顶面开设至少两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滑槽51,滑槽51为T形槽。第一方向可以为工作台50的长度方向。上述滑动凸起121可插设于滑槽51内,并沿滑槽51移动。通过滑槽51与滑动凸起121的配合,限制了第一固定座12只能沿工作台的长度方向移动,而不能沿工作台的宽度方向移动。
第一固定筒13设置在第一固定座上。具体的,采用第一筒座131固定在第一固定座12上,例如:通过第一连接螺栓132将第一筒座131固定在第一固定座12上。第一固定筒13焊接在第一筒座131上。第一固定筒13的顶部设有容纳孔,第一螺杆14的底端插设在第一固定筒13的容纳孔内。
第一压紧件15套设在第一螺杆14。第一压紧件15为U形结构,其开口端作为第一端,封闭端作为第二端。第一压紧件15的第一端延伸至侧梁01端部的上方。采用第一压紧螺母16套设在第一螺杆15上,与第一螺杆15螺纹配合。第一压紧螺母16位于第一压紧件15的上方。当顺时针旋转第一压紧螺母16时,第一压紧螺母16向下转动,并对第一压紧件15施加向下的压力,促使第一压紧件15的第一端向下压紧侧梁01。当逆时针旋转第一压紧螺母16时,第一压紧螺母16向上移动,不再对第一压紧件15施加压力,则操作人员可向上推动第一压紧件15解除对侧梁01的压紧力。
进一步的,可以在第一固定筒13的顶端固定设置有第一调节螺母133,第一调节螺母133与第一螺杆14螺纹配合。转动第一调节螺母133,可调节第一螺杆14上下移动,以使第一装夹组件10能适应不同高度的半构架,并对其进行固定。
或者,也可以在第一固定筒13内设内螺纹,与第一螺杆14螺纹配合。在第一螺杆14上固定设置螺母。采用扳手转动螺母,带动第一螺杆14旋转,进而调节第一螺杆14插入第一固定筒13内的深度,相当于调节第一螺杆14的高度。
进一步的,还可以采用第一支撑筒17设置在第一固定座12上。例如:采上述第一筒座131,并通过第一连接螺栓132将第一筒座131固定在第一固定座12上。第一支撑筒17与第一筒座131焊接。第一支撑筒17内设有容纳孔,第一支撑螺栓18的杆部插入容纳孔内,第一支撑螺栓18的头部与顶部的第一压紧件15的第二端接触,对其施加向上的支撑力。
对于第一压紧件15,第一压紧螺母16与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大于与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当第一压紧螺母16向下移动并对第一压紧件15施加向下的作用力时,第一压紧件15作为杠杆,有可能出现其第一端的垂向高度高于第二端的情况,造成对侧梁01的压紧力较小的问题出现。若采用上述第一支撑筒17和第一支撑螺栓18对第一压紧件15的第二端进行支撑,使得第二端的垂向高度与第一端相同或高于第一端,确保第一压紧件15的第一端能够向下压紧侧梁01。
第一支撑螺栓18的高度可以调节,例如采用第一调节螺母133固定在第一支撑筒17的顶端,与第一支撑螺栓18的杆部螺纹配合,转动第一调节螺母133可带动第一支撑螺栓18上下移动。或者,还可以在第一支撑筒17的容纳孔设置内螺纹,在第一支撑螺栓18的杆部固定设置螺母,通过转动螺母带动第一支撑螺栓18转动,改变第一支撑螺栓18插入第一支撑筒17内的深度,相当于调节第一支撑螺栓18的高度。
第二装夹组件20的功能是对半构架进行承托和固定,可采用多种方式来实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构架固定装置中第二装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5、8所示,第二装夹组件20包括:第二固定座21、第二固定筒22、第二螺杆23、第二压紧件24和第二压紧螺母25。
其中,第二固定座21可以采用钢板焊接而成如图8所示的结构,也可以为其它结构。
第二固定座21可在工作台上移动,可采用锁紧工件将第二固定座21固定在工作台上。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构架固定装置中锁紧工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锁紧工件60可插设在工作台50上的滑槽51内且可沿滑槽51移动。
具体的,如图9所示,锁紧工件60包括:锁紧底座61、锁紧螺杆62、锁紧件63和锁紧螺母64。其中,锁紧底座61为T形结构,可插入T形的滑槽51内并被限制为只能沿长度方向移动,不能沿宽度方向或垂向方向移动。锁紧螺杆62的底端焊接在锁紧底座61上,锁紧件63套设在锁紧螺杆62上。锁紧螺母64与锁紧螺杆62螺纹配合,且位于锁紧件63的上方。锁紧件63为U形结构件,其开口端作为第一端,封闭端作为第二端。
上述锁紧工件60在应用的过程中,先将锁紧工件60装配在工作台50上,然后将第二装夹组件20放置在工作台50上。将锁紧件63的第二端放置在第二固定座21上方,转动锁紧螺母64以通过锁紧件63对第二固定座21施加向下的压紧力,将第二固定座21固定在工作台50上。
第二固定座21上设置有第二固定筒22,第二固定筒22与第二固定座21的连接方式可参照上述内容中第一固定筒13与第一固定座12相连的方式。
第二螺杆23的一端插设在第二固定筒22内,第二压紧件24套设在第二螺杆23上,第二压紧件24的第一端沿横向方向(即:工作台的宽度方向)延伸至侧梁01中部的上方。第二压紧螺母25与第二螺杆23螺纹配合,位于第二压紧件24的顶部。第二螺杆23、第二压紧件24和第二压紧螺母25配合以对侧梁进行压紧的方式也可参照上述内容中第一螺杆14、第一压紧件15和第一压紧螺母16配合的方式。第二螺杆23的高度调节也可以参照上述内容来实现。
另外,还在第二固定座21上设置第二支撑筒26和第二支撑螺栓27,第二支撑螺栓27插设在第二支撑筒26内,用于对第二压紧件24的第二端进行支撑。第二支撑筒26和第二支撑螺栓27具体的设置方式及高度调节方式可参照上述内容中的第一支撑筒17和第一支撑螺栓18,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在第二固定座21上再设置一个第二支撑组件28位于侧梁01中部的底部,以对侧梁01的中部进行支撑。该第二支撑组件28的结构可参照第二支撑筒26和第二支撑螺栓27来实现,与第二压紧件24配合分别从侧梁01中部的上下两侧对侧梁01进行压紧固定,提高了牢固程度。
如图1、4、5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对于设置有横梁02的半构架,还可以采用第三装夹组件30,用于对横梁02进行固定。第三装夹组件30设置在工作台上,其与工作台的固定方式可参照上述第二装夹组件20的固定方式。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构架固定装置中第三装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三装夹组件30包括:第三固定座31、第三固定筒32、第三螺杆33、第三压紧件34和第三压紧螺母35。其中,第三固定座31设置在工作台50上,具体的设置方式可参照上述内容中对第二固定座21进行固定的方式。
第三固定座31上设置有第三固定筒32,第三固定筒32与第三固定座31连接的方式可参照上述内容中第一固定筒13与第一固定座12相连的方式。
第三螺杆33的一端插设在第三固定筒32内,第三压紧件34套设在第三螺杆33上,第三压紧件34的第一端沿纵向方向(即:工作台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横梁02的上方。第三压紧螺母35与第三螺杆33螺纹配合,位于第三压紧件34的上方。第三螺杆33、第三压紧件34及第三压紧螺母35配合以对横梁02进行压紧的方式可参照上述内容中第一螺杆14、第一压紧件15和第一压紧螺母16配合的方式。第三螺杆33的高度调节也可以参照上述内容来实现。
另外,还在第三固定座31上设置第三支撑筒36和第三支撑螺栓37,第三支撑螺栓37插设在第三支撑筒36内,用于对第三压紧件34的第二端进行支撑。第三支撑筒36和第三支撑螺栓37具体的设置方式及高度调节方式可参照上述内容中的第一支撑筒17和第一支撑螺栓18,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在第三固定座31上再设置一个第三支撑组件38位于横梁02的底部,以对横梁02进行支撑。该第三支撑组件38的结构可参照第三支撑筒36和第三支撑螺栓37来实现,与第三压紧件34配合分别从横梁02的上下两侧对横梁02进行压紧固定,提高了牢固程度。
如图1、4、5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对于如图2和图3所示的半构架,还可以采用第四装夹组件40,用于对半构架上的制动吊梁04进行固定。第三装夹组件30设置在工作台上,其与工作台的固定方式可参照上述第二装夹组件20的固定方式。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构架固定装置中第四装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四装夹组件40包括:第四固定座41、第四固定筒42、第四螺杆43、第四压紧件44和第四压紧螺母45。其中,第四固定座41设置在工作台50上,具体的设置方式可参照上述内容中对第二固定座21进行固定的方式。
第四固定座41可以为图11中的形状,其上设置有第四固定筒42,第四固定筒42与第四固定座41相连可参照上述内容中第一固定筒13与第一固定座12相连的方式。
第四螺杆43的底端插设在第四固定筒42内,第四压紧件44套设在第四螺杆43上,第四压紧件44的第一端沿纵向方向(即:工作台50的长度方向)延伸至制动吊梁04的上方。第四压紧螺母45与第四螺杆43配合,位于第四压紧件44的上方。第四螺杆43、第四压紧件44及第四压紧螺母45配合以对制动吊梁04进行压紧的方式可参照上述内容中第一螺杆14、第一压紧件15和第一压紧螺母16配合的方式。第四螺杆43的高度调节也可以参照上述内容来实现。
另外,在第四固定座41上设置第四支撑筒46和第四支撑螺栓47,第四支撑螺栓47插设在第四支撑筒46内,用于对第四压紧件44的第二端进行支撑。第四支撑筒46和第四支撑螺栓47具体的设置方式及高度调节方式可参照上述内容中的第一支撑筒17和第一支撑螺栓18,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第四装夹组件40还包括:用于从底部对制动吊梁04进行承托的承托底座48、承托固定筒49、承托螺杆410、承托螺母411和承托件412。其中,承托底座48设置在工作台50上,其设置方式可参照对第二固定座21进行固定的方式。
承托固定筒49固定在承托底座48上,其固定方式可参照上述内容中第一固定筒13与第一固定座12相连的方式。承托固定筒49设有用于容纳承托螺杆410的内螺纹孔。
承托螺杆410的底端插设在承托固定筒49内且与内螺纹通过螺纹配合。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构架固定装置中承托螺杆上设置有承托螺母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承托螺母411固定套设在承托螺杆410上。
承托件412连接在承托螺杆410的顶端,承托件410的顶部设有向上承托制动吊梁04的承托槽4121。转动螺母411带动承托螺杆410转动,调节承托螺杆410插入承托固定筒49内的深度,进而改变承托件412的高度。承托件412的底端与承托螺杆410螺纹配合。
承托槽4121可容纳制动吊梁04,该承托槽4121可以为圆弧槽,也可以为图11所示的V形槽。采用承托件412和第四压紧件44分别从上下两侧对制动吊梁04进行压紧,采用V形槽能提高对制动吊梁04的压紧力,且对V形槽的加工精度要求较低。
上述方案中,第四固定座41和承托底座48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结构,根据半构架中制动吊梁04的位置来自由调整第四固定座41和承托底座48的位置及水平角度,以适应制动吊梁04并对制动吊梁04进行承托和夹紧。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构架固定装置的俯视图。对于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铰接式半构架,各装夹组件的分布可参照图13。对于结构不同的半构架,对应的各装夹组件在工作台50上的分布可根据半构架的结构来进行设定,并不限定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实现方式。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固定装置,灵活性较强,可根据半构架的结构增加、减少或改变装夹组件,装夹组件的位置也可以进行灵活调整,能够适应多种类型的半构架。该固定装置还克服了已有技术中装夹装置均固定在工作台所具有的灵活性较差、适用范围较窄的问题。
当半构架为批量生产时,在对一个半构架的反面加工完毕后,直接将另一个半构架的反面朝上吊装至固定装置上、且通过二系缓冲件安装座和二系定位座进行定位即可,直接进行加工,无需再次执行找正操作,提高了加工效率。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构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工作台;
用于固定构架中侧梁端部的第一装夹组件,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
用于对构架中的二系缓冲件安装座进行定位的二系定位座,设置在所述第一装夹组件上;
用于固定构架中侧梁中部的第二装夹组件,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系定位座包括:
定位盘;所述定位盘的中心设有可容纳于二系缓冲件中定位孔的定位凸起;
用于将所述定位盘固定在第一装夹组件上的固定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构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螺栓;
所述定位盘上设有供所述螺栓穿过的螺栓孔;
所述第一装夹组件上设有用于与所述螺栓通过螺纹配合的螺纹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固定所述构架中横梁的第三装夹组件,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固定所述构架上设置的制动吊梁的第四装夹组件,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夹组件包括:
第一固定座,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二系定位座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座上;
第一固定筒,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座上;
第一螺杆,其一端插设在所述第一固定筒内;
第一压紧件,套设在所述第一螺杆上;所述第一压紧件的第一端用于延伸至所述侧梁端部的上方;
第一压紧螺母,与所述第一螺杆螺纹配合,位于所述第一压紧件的顶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装夹组件包括:
第二固定座,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
第二固定筒,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座上;
第二螺杆,其一端插设在所述第二固定筒内;
第二压紧件,套设在所述第二螺杆上;所述第二压紧件的第一端用于延伸至所述侧梁中部的上方;
第二压紧螺母,与所述第二螺杆螺纹配合,位于所述第二压紧件的顶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构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装夹组件包括:
第三固定座,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
第三固定筒,设置在所述第三固定座上;
第三螺杆,其一端插设在所述第三固定筒内;
第三压紧件,套设在所述第三螺杆上;所述第三压紧件的第一端用于延伸至所述横梁的上方;
第三螺母,与所述第三螺杆螺纹配合,位于所述第三压紧件的顶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构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装夹组件包括:
第四固定座,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
第四固定筒,设置在所述第四固定座上;
第四螺杆,其一端插设在所述第四固定筒内;
第四压紧件,套设在所述第四螺杆上;所述第四压紧件的第一端用于延伸至所述制动吊梁的上方;
第四螺母,与所述第四螺杆螺纹配合,位于所述第四压紧件的顶部;
承托底座,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
承托固定筒,设置在所述承托底座上;所述承托固定筒的内壁设有内螺纹;
承托螺杆,其底端插设在所述承托固定筒内且与所述内螺纹通过螺纹配合;
承托螺母,固定套设在所述承托螺杆上;
承托件,连接在所述承托螺杆的顶端;所述承托件的顶部设有向上承托制动吊梁的承托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构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上设有至少两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滑槽;
所述构架固定装置还包括:
用于固定装夹组件的锁紧工件,滑动设置于所述滑槽内。
CN201822206902.7U 2018-12-26 2018-12-26 构架固定装置 Active CN2093351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06902.7U CN209335164U (zh) 2018-12-26 2018-12-26 构架固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06902.7U CN209335164U (zh) 2018-12-26 2018-12-26 构架固定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35164U true CN209335164U (zh) 2019-09-03

Family

ID=67759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06902.7U Active CN209335164U (zh) 2018-12-26 2018-12-26 构架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3516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75291A (zh) * 2021-03-01 2021-06-18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客车车钩座定位加工装置及基于该装置的加工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75291A (zh) * 2021-03-01 2021-06-18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客车车钩座定位加工装置及基于该装置的加工方法
CN112975291B (zh) * 2021-03-01 2022-10-21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客车车钩座定位加工装置及基于该装置的加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09591B (zh) 乙型梁焊接工装及方法
CN101774100B (zh) 网架结构的可调式焊接定位装置
CN209335164U (zh) 构架固定装置
CN108555503A (zh) 一种车底架组装焊接装备
CN112047262B (zh) 一种用于铁道机车轮的对升降机构
CN109015018A (zh) 万能型阀体闸板组合夹具
CN205309681U (zh) 用于制造轨道车辆的底架的支撑装置
CN110625560B (zh) 一种转向架的构架与一系弹性装置的正位组装工装
CN102266879B (zh) 大型客货车辆车体校正装置
CN107052545B (zh) 板体压紧装置
CN209062514U (zh) 一种板簧桥u形螺栓八轴拧紧设备
US10766507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multiple axle railcar having a span bolster
CN101583517A (zh) 用于车辆上的负载运载器的紧固装置
CN205971240U (zh) 一种轨道车辆车体架车装置以及包括该装置的架车系统
CN214921758U (zh) 倾斜支架小组焊接工装
CN215967161U (zh) 有轨电车车体生产装备
CN211305329U (zh) 一种自卸式车大厢骨架拼装用焊接工装
CN206393238U (zh) 一种制动器底板加工夹具
CN104818657A (zh) 一种轨道调整装置
CN104325300B (zh) 一种用于铝管修边机床的移动式工作台
CN210850147U (zh) 汽车零部件维修用翻转架
CN209919239U (zh) 支撑装置及具有其的操作台
CN217728656U (zh) 一种底架空气控制组件安装装置
CN209683873U (zh) 矿车车架拼点顶紧工装
CN219131262U (zh) 一种车轮垫板调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