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44821U - 涡旋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涡旋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44821U
CN209244821U CN201821822846.3U CN201821822846U CN209244821U CN 209244821 U CN209244821 U CN 209244821U CN 201821822846 U CN201821822846 U CN 201821822846U CN 209244821 U CN209244821 U CN 2092448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biter
oil
screw compressor
determine vortex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2284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祥敏
赵小冬
周启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lu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82284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448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448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44821U/zh
Priority to PCT/CN2019/114651 priority patent/WO2020093924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涡旋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构,压缩机构包括定涡旋盘和动涡旋盘,定涡旋盘包括定涡旋盘端板、定涡旋涡卷以及在所述定涡旋涡卷的径向外侧的周壁;动涡旋盘包括动涡旋盘端板、动涡旋涡卷和毂部;以及主轴承座,主轴承座的中心通孔与动涡旋盘的毂部连通形成轴腔,定涡旋盘的周壁与动涡旋盘端板的第一侧面接触而形成接触部分,输油通路将轴腔内的润滑油供给至接触部分并且再将接触部分处的润滑油输出至压缩机构外部,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压缩机能够显著改善接触部分中的供油润滑性能和压缩机构的散热性能,并能够清除接触部分中的杂质,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且成本效益高。

Description

涡旋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涡旋压缩机,具体地,涉及一种对定涡旋盘外周端面与动涡旋盘端板之间的接触部分的供油润滑等方面进行改进的涡旋压缩机。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背景信息,这些信息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压缩机(例如涡旋压缩机)可以应用于例如制冷系统、空调系统和热泵系统中。涡旋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构,压缩机构包括定涡旋盘和动涡旋盘,定涡旋涡卷和动涡旋涡卷彼此接合以限定一系列工作流体接纳室;以及主轴承座,主轴承座支承动涡旋盘并与定涡旋盘固定连接,动涡旋盘位于主轴承座与定涡旋盘之间并能够相对于定涡旋盘进行绕动运动,其中,定涡旋盘的周壁的端面与动涡旋盘端板的一侧面上的位于动涡旋涡卷的径向外侧的区域彼此接触而形成接触部分,在工作期间,由于动涡旋盘相对于定涡旋盘进行绕动式相对运动,该接触部分的两个接触面之间存在相对摩擦运动从而产生较多的热量,并且当两个接触面之间存在杂质时,会大大加速动涡旋盘和定涡旋盘的磨损而导致失效。现有压缩机不能有效地排出接触面之间的杂质并且不能有效地将接触面之间摩擦产生的热量排出。
为了解决上述可能的发热和杂质磨损等问题,期望的是能够便于压缩机构散热以及将上述两个接触面之间的杂质排出。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在上述方面进行改进的涡旋压缩机。
实用新型内容
在本部分中提供本实用新型的总体概要,而不是本实用新型完全范围或本实用新型所有特征的全面公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上面提到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方面进行改进。总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如下文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能够显著改善定涡旋盘的外周端面与动涡旋盘端板之间的接触部分中的供油润滑性能和压缩机构的散热性能,并能够带走所述接触部分中的杂质,从而显著降低定涡旋盘和动涡旋盘被磨损而失效的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涡旋压缩机,包括:
压缩机构,所述压缩机构适于压缩工作流体并且包括定涡旋盘和动涡旋盘,所述定涡旋盘包括定涡旋盘端板、从所述定涡旋盘端板的一个侧面处延伸的定涡旋涡卷以及从所述侧面延伸并在所述定涡旋涡卷的径向外侧的周壁,所述动涡旋盘包括动涡旋盘端板、从所述动涡旋盘端板的第一侧面延伸的动涡旋涡卷和从所述动涡旋盘端板的第二侧面延伸的毂部,所述定涡旋涡卷和所述动涡旋涡卷彼此接合以限定一系列工作流体接纳室;
主轴承座,所述主轴承座支承所述动涡旋盘并与所述定涡旋盘固定成使得所述动涡旋盘位于所述定涡旋盘与所述主轴承座之间并且所述动涡旋盘能够相对于所述定涡旋盘进行绕动运动;以及
润滑油源,所述润滑油源用于向所述压缩机构供送润滑油,
其中,所述定涡旋盘的周壁与所述动涡旋盘端板的第一侧面彼此接触而形成接触部分,所述涡旋压缩机还设置有输油通路,所述输油通路包括:从所述润滑油源流体连通至所述接触部分处的至少一个第一输油通路;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输油通路流体连通以引导润滑油在所述接触部分中流动的至少一个输油槽;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输油槽流体连通以将润滑油直接排出至所述压缩机构的外部的至少一个第二输油通路。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涡旋压缩机中,输油通路将润滑油供给至所述接触部分、引导润滑油在所述接触部分中的流动并且再将所述接触部分处的润滑油直接排出至所述压缩机构的外部,可见,通过这种构型,能够确保将足够多的润滑油供给至定涡旋盘的外周端面与动涡旋盘端板之间的接触区域,不仅确保在任何工况条件下的良好的润滑性能,并且,被供给至所述接触区域中的润滑油还能够携带接触区域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整个压缩机构中的热量通过所述输油通路而被排出至压缩机构的外部,被供给至所述接触区域中的润滑油在输油槽的导引下基本不会进入由定涡旋涡卷和动涡旋涡卷形成的封闭的压缩腔中,从而防止杂质进入压缩腔中,避免涡卷被磨损失效,并且通过带走热量,能够防止压缩机构过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输油通路包括:流体连通至所述润滑油源的第一入口;朝向所述接触部分开口的第一出口;以及从所述第一入口延伸至所述第一出口的第一通道,并且所述第二输油通路包括:朝向所述接触部分开口的第二入口;朝向所述压缩机构的外部开口的第二出口;以及从所述第二入口延伸至所述第二出口的第二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接触部分包括位于所述定涡旋盘的周壁的端面上的环形的第一接触区域和位于所述动涡旋盘端板的第一侧面上的环形的第二接触区域,所述第一出口、所述输油槽以及所述第二入口中的每一者设置在所述第一接触区域和所述第二接触区域中的任一区域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出口、所述输油槽以及所述第二入口均设置在所述第一接触区域中或者均设置在所述第二接触区域中,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入口定位在所述第一接触区域或所述第二接触区域的径向相对的位置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定涡旋盘中的通道、设置在所述动涡旋盘中的通道和独立的管道中的至少一者,或者包括设置在所述定涡旋盘中的通道、设置在所述动涡旋盘中的通道和独立的管道中的至少一者与设置在所述主轴承座中的通道的组合;以及
所述第二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定涡旋盘中的通道、设置在所述动涡旋盘中的通道和独立的管道中的至少一者,或者包括设置在所述定涡旋盘中的通道、设置在所述动涡旋盘中的通道和独立的管道中的至少一者与设置在所述主轴承座中的通道的组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输油槽形成为弧形、螺旋形或环形的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输油槽的至少一部分紧邻所述定涡旋涡卷或所述动涡旋涡卷的径向最外侧的外侧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接触区域包括在工作期间始终保持接触所述第二接触区域的第一子区域以及在工作期间间歇地接触所述第二接触区域的第二子区域,所述第一出口、所述输油槽和/或所述第二入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子区域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润滑油源包括下列项中的至少一者:在所述涡旋压缩机的壳体的底部处的油池、所述主轴承座的储油凹部、限定在所述动涡旋盘端板与用于驱动所述毂部运动的驱动轴的端面之间的空间、所述工作流体接纳室中的压缩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主轴承座包括中心通孔以及沿着所述中心通孔的与所述毂部相邻的边缘延伸的储油槽,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储油槽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输油通路设置为将润滑油直接排出至所述压缩机构与所述主轴承座构成的空间的外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涡旋压缩机为高压侧涡旋压缩机。
综上可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压缩机至少提供以下有益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压缩机通过设置上述输油通路而能够直接向所述定涡旋盘的外周端面与动涡旋盘端板之间的接触部分中供送润滑油,并能够将供送至该接触部分中的润滑油排出至压缩机构外部,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压缩机能够显著改善该接触部分中的供油润滑性能和压缩机构的散热性能,并能够清除所述接触部分中的杂质且避免杂质进入由定涡旋涡卷和动涡旋涡卷形成的封闭的压缩腔中,从而显著降低定涡旋盘和动涡旋盘被磨损而失效的风险,并且,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压缩机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参照附图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另外的特征和特点将变得更加清楚,这些附图仅作为示例并且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压缩机的纵向截面图,其中示出了定涡旋盘与动涡旋盘的布置;
图2示出图1中的涡旋压缩机的包括压缩机构的局部纵向截面放大图,其中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供油通路的布置;
图3示出图2中的定涡旋盘的去除了定涡旋盘端板后的示意性剖视立体图,其中详细示出了图2中的供油通路的布置;以及
图4a和4b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供油通路的布置。
图5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动涡旋盘的截面图,其中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供油通路的布置。
参考标记列表
涡旋压缩机 1;壳体 12;驱动轴 16;主轴承座 11;盖 26;基部 28
定子 14;转子 15;中心孔 52;偏心孔 56;压缩机构 CM
定涡旋盘 22;动涡旋盘 24;动涡旋盘端板 241;油池 OR
毂部 G;定涡旋盘的周壁 S;储油槽 V
中心通孔 O;接触部分 P;第一接触区域 P1;第二接触区域 P2
输油通路 13;第一输油通路 131;第一入口 131A;第一出口 131B
第二输油通路 132;第二入口 132A;第二出口 132B;输油槽 130
第一通道 131C;第二通道 132C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结合附图1-5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以下的描述在本质上只是示例性的而非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用途。
在下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涡旋压缩机示例性地示出为立式涡旋压缩机。然而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压缩机并不限于此类型,而可以是任何合适类型的涡旋压缩机,例如,卧式涡旋压缩机、高压侧涡旋压缩机、低压侧涡旋压缩机等。本文中所述的“高压侧涡旋压缩机”指的是马达处于壳体的排出压力区域(高压区域)中的涡旋压缩机。本文中所述的“低压侧涡旋压缩机”指的是马达处于壳体的吸入压力区域(低压区域)中的涡旋压缩机。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压缩机的纵向截面图。首先,参照图1 概要地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压缩机的总体结构。
如图1所示,涡旋压缩机1可以包括呈大致筒状的壳体12、电动马达 (包括定子14和转子15)、驱动轴16、主轴承座11、动涡旋盘24、定涡旋盘22。动涡旋盘24和定涡旋盘22构成适于压缩工作流体(例如制冷剂) 的压缩机构CM,其中,定涡旋盘22包括定涡旋盘端板、定涡旋涡卷和位于定涡旋盘中心处的排气口;动涡旋盘24包括动涡旋盘端板241、从动涡旋盘端板 241的第一侧面延伸的动涡旋涡卷和从动涡旋盘端板241的第二侧面延伸的毂部G,在压缩机构CM内限定有与压缩机构CM的进气口流体连通的开放的吸气腔,以及由定涡旋涡卷与动涡旋涡卷接合形成的用于对工作流体进行压缩的封闭的压缩腔。
位于壳体12的顶部处的盖26和位于壳体12的底部处的基部28可以安装至壳体12,从而限定了涡旋压缩机1的内部容积。例如润滑油的润滑剂可以储存在壳体12的底部内的油池OR中以用于润滑涡旋压缩机1的各种部件(例如动涡旋盘24、定涡旋盘22和止推板或主轴承座11的止推面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油池OR可以用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润滑油源(润滑剂源)。
电动马达包括定子14和转子15。转子15用于对驱动轴16进行驱动以使驱动轴16绕其旋转轴线相对于外壳12旋转。驱动轴16可以包括偏心销,偏心销安装至驱动轴16的第一端(顶端)或者与驱动轴16的第一端一体地形成。
驱动轴16可以包括中心孔52和偏心孔56,中心孔52形成在驱动轴16 的第二端(底端)处,偏心孔56从中心孔52向上延伸至偏心销的端部表面。中心孔52的端部(下端)可以浸入在涡旋压缩机1的壳体12的底部的油池 OR中,从而例如在因驱动轴16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能够从壳体 12底部处的油池OR输送润滑油,并且使润滑油向上流动经过中心孔52和偏心孔56并且从偏心销的端部表面流出。
从偏心销的端部表面流出的润滑油可以流动至例如形成在偏心销与动涡旋盘24之间以及主轴承座11与动涡旋盘24之间的润滑油供应区域中。该润滑油供应区域中的润滑油可以对例如偏心销与动涡旋盘24之间以及主轴承座11 与动涡旋盘24之间的旋转接合部和滑动表面进行润滑。而且,如将在下文做进一步描述,润滑油供应区域中的润滑油还可以被供给至压缩机构CM,因而这些润滑油供应区域也可以用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润滑油源。
动涡旋盘24由主轴承座11轴向地支承并且被主轴承座11支承成能够进行绕动。动涡旋盘24的毂部G可以可旋转地联接至偏心销。替代性地,毂部G可以经由套管或轴承可旋转地联接至偏心销。如上所述,通过上述示例性偏心供油方案等被供送至偏心销并从偏心销流出的润滑油进而能够进入毂部G内的空间。润滑油在对毂部G、偏心销或轴承等润滑之后积聚在主轴承座11的中心通孔O的内侧壁上的凹部——储油槽V——中。在另一示例中,即使没有储油槽V,对毂部G、偏心销或轴承等润滑之后的润滑油也可以积聚在主轴承座11的用于容置且允许毂部G和偏心销旋转的凹部中。上述储油槽V或凹部可以用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润滑油源。在诸如动涡旋的毂部G和/或平衡块(未示出)的旋转搅动下,主轴承座11的凹部中的润滑油以油雾形式附着在定涡旋盘的周壁、动涡旋盘端板和主轴承座等构件上,由此可以进行润滑。
定涡旋盘22例如使用机械紧固件——如螺钉紧固构件——安装至主轴承座11。动涡旋盘24经由驱动轴16(具体为偏心销)通过电动马达而被驱动,从而借助十字滑环而能够相对于定涡旋盘22进行平动转动——即绕动 (亦即,动涡旋盘24的轴线相对于定涡旋盘22的轴线公转,但是动涡旋盘 24和定涡旋盘22二者本身并未绕它们各自的轴线旋转)。由此,由定涡旋涡卷与动涡旋涡卷限定的各容纳室在从径向外侧向径向内侧移动的过程中从未封闭的吸气腔变为外侧低压压缩腔再变为中间中压压缩腔再变为中心高压压缩腔(具有最高压力),并且容纳室的容积逐渐由大变小。这样,容纳室中的压力也逐渐升高,从而容纳室(压缩腔)中的工作流体(例如制冷剂)被压缩并最终从位于定涡旋盘22的端板的径向中心处的排气口排出并进而经由排出配件排出至涡旋压缩机1的壳体12外部,由此实现工作流体的吸入、压缩和排出的工作循环。
下面将参照图2至图4b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压缩机1。
图2示出图1中的涡旋压缩机1的包括压缩机构CM的局部纵向截面放大图,其中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供油通路13的布置;图 3示出图2中的定涡旋盘22的去除了定涡旋盘端板后的示意性剖视立体图,其中详细示出了图2中的供油通路13的布置。参照附图2-3可知,根据本实用新型,总体上,压缩机构CM包括定涡旋盘22和动涡旋盘24,动涡旋盘24的动涡旋盘端板241的朝向主轴承座11的第二侧面的中心区域处具有筒状的毂部 G,定涡旋盘22包括从定涡旋盘端板的一个侧面延伸并环绕定涡旋涡卷的周壁S,定涡旋盘22的周壁S与主轴承座11抵接并紧固至主轴承座11,从而将定涡旋盘22与主轴承座11彼此固定连接,并且,主轴承座11与定涡旋盘22固定成使得动涡旋盘24位于定涡旋盘22与主轴承座11之间并且动涡旋盘24能够相对于定涡旋盘22进行绕动运动。应理解的是,主轴承座11和定涡旋盘22 可以以其他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安装,例如,主轴承座11和定涡旋盘22可以各自直接安装至壳体12。主轴承座11包括中心通孔O,中心通孔O与动涡旋盘 24的毂部G连通形成轴腔,驱动轴16配装在所述轴腔中,如前所述,来自驱动轴16的润滑油进入所述轴腔中(如图1中箭头所示)。
如图所示,定涡旋盘22的周壁S的端面与动涡旋盘端板241的第一侧面上的位于动涡旋涡卷的径向外侧的区域彼此接触而形成接触部分P,接触部分P 包括位于定涡旋盘22的周壁S的端面上的第一接触区域P1和位于动涡旋盘端板241的第一侧面上的第二接触区域P2,第一接触区域P1和第二接触区域P2 分别围绕涡卷形成为环形接触区域。涡旋压缩机1还设置有输油通路13,如图中箭头所示,输油通路13构造成将轴腔内的润滑油供给至接触部分P,引导润滑油在接触部分P中流动,再将接触部分P处的润滑油输出至压缩机构CM的外部。在图2-3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输油通路13包括:从轴腔流体连通至接触部分P处的第一输油通路131;从接触部分P处流体连通至压缩机构CM的外部的第二输油通路132;以及设置在接触部分P中的将第一输油通路131与第二输油通路132流体连通的输油槽130。
第一输油通路131构造成将润滑油源处的润滑油供应至接触部分P处。输油槽130构造成引导接触部分P处的润滑油在接触部分P处的流动和分布。第二输油通路132构造成将润滑油从输油槽130中直接排出至压缩机构CM的外部。本文中所述的“直接排出”指的是使输油槽130中的润滑油不进入压缩腔中而被排出压缩机构的外部。当然,应理解的是,这里所述的“不进入压缩腔”不是绝对的,例如,输油槽130中的润滑油可以在第一接触区域P1和第二接触区域P2之间渗漏至压缩腔中。本公开不考虑在第一接触区域P1和第二接触区域P2之间渗漏至压缩腔中的润滑油。换言之,在本公开中,通过设置输油通路 13在接触部分P处形成润滑油回路以使润滑油积极流动通过接触部分P,从而在满足润滑的同时还可以将接触区域因摩擦产生的热以及杂质等带走。
具体地,如图所示,第一输油通路131包括位于所述轴腔的侧壁上并朝向轴腔内的空间开口的第一入口131A和朝向接触部分P开口的第一出口131B,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第一入口131A设置在主轴承座11的中心通孔O的内侧壁上并与中心通孔O的内侧壁上的储油槽V连通,如图2所示,储油槽V位于中心通孔O的内侧壁的邻接毂部G的边缘处,并且优选地,第一出口131B设置在定涡旋盘22的第一接触区域P1中并朝向动涡旋盘端板241的第二接触区域P2开口,并且第一通道131C从第一入口131A开始延伸穿过主轴承座11并经由周壁S到达定涡旋盘22中,进而延伸至第一出口131B。通过设置上述构型的第一输油通路131,能够将主轴承座11的中心通孔O内的大量的润滑油——尤其是被收集在储油槽V中的大量润滑油——输送至接触部分P中,从而确保向接触部分P处供送足够的润滑油。
第二输油通路132包括位于第一接触区域P1上且朝向第二接触区域P2开口的第二入口132A以及于周壁S处朝向外部开口的第二出口132B,第二通道 132C从第二入口132A延伸穿过周壁S而到达第二出口132B。并且,如图3所示,输油槽130设置于第一接触区域P1中并从第一出口131B延伸至第二入口 132A。通过这种构型,被供送至接触区域P处的润滑油经由输油槽130而流动至第二入口132A,进而通过第二通道132C而被输送至第二出口132B并被排除至压缩机构CM外部。
根据上述优选实施方式,能够将大量润滑油供送至接触区域P处,因此,除了上述改进的润滑性能,被供给至接触区域P的大量润滑油还能够冲刷该接触区域P并带走接触区域P中可能存在的杂质,并且能够与压缩机构CM进行热交换从而带走其工作产生的热量,并最终通过第二输油通路132而被排出至压缩机构CM的外部,从而不仅防止杂质进入由定涡旋涡卷和动涡旋涡卷形成的流体接纳室中,避免涡卷被磨损失效,并且能够防止压缩机构CM过热。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接触区域P中的杂质通常集中在紧邻定涡旋涡卷的区域中,因此,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输油槽130的较大部分设置为紧邻定涡旋涡卷的径向外侧壁,从而尽可能多地清除接触区域P中的杂质。
尽管本实施方式中的输油通路13具有上述构型,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具体地,第一输油通路131、第二输油通路132以及输油槽130各自均不限于一个,而是可以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输油通路131、多个第二输油通路132、多个输油槽130,以及相应地设置多个第一入口131A和/或第一出口131B、多个第二入口132A和/或第二出口132B。例如,图4a和4b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供油通路的布置。图4a和4b示出了设置在定涡旋盘的第一接触区域P1中的第一出口131B、第二入口132A和输油槽130的布置。具体地,参照图4a,在第一接触区域P1中设置有一个第一出口131B和一个第二入口 132A,第一出口131B和第二入口132A大致处于径向相对的位置处。在第一出口131B和第二入口132A之间设置有两条输油槽130,这两条输油槽130分别从第一出口131B延伸至第二入口132A并且共同形成为一个闭合的环形。参照图4b,在第一接触区域P1中设置有两个第一出口131B和两个第二入口132A,以及两条输油槽130,如图中所示,这两条输油槽130分别从各自相应的第一出口131B延伸至各自相应的第二入口132A,并且分别形成为弧形,这两条输油槽130彼此间没有交集,彼此独立地输送润滑油。优选地,通过在围绕涡卷的整个环形的第一接触区域P1中形成闭合的环形输油槽,不仅能够充分润滑接触部分P,而且能够尽可能地清除接触部分P中的杂质以及带走压缩机构CM的热量。根据图4a和4b示出的替代性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设想出任何其他变形和修改以及其他任意的组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各实施方式,第一出口131B和输油槽130均设置在定涡旋盘22上(具体地,第一接触区域P1中),因此,第一出口131B、输油槽130和第二入口132A彼此始终保持连通,从而保持持续不断地向接触部分P供送润滑油并且持续不断地将接触部分P中的润滑油输出至压缩机构CM外部。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出口131B和输油槽130 也可以分别设置在动涡旋盘24上,具体地设置在第二接触区域P2中。在本公开中,第一出口131B、输油槽130和第二入口132A的位置、形状、大小以及数量等可以变化,只要第一出口131B与输油槽130能够流体连通(包括始终连通和间歇连通)并且输油槽130和第二入口132A能够流体连通(包括始终连通和间歇连通)以在接触部分P处形成供润滑油流动的回路。
例如,图5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供油通路的布置。参照图5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出口131B设置在动涡旋盘24的第二接触区域P2中并朝向第一接触区域P1开口,并且相应地,第一入口131A设置在动涡旋盘24的毂部G的内壁上并朝向毂部G的内部空间开口,从而将来自驱动轴 16并进入毂部G的内部空间中的润滑油供送至接触部分P,第一通道131C因此从第一入口131A开始延伸穿过动涡旋盘端板241并延伸至第一出口131B。在此情况下,输油槽130可以设置在定涡旋盘22的第一接触区域P1中,此时,输油槽130定位成能够在压缩机构CM工作期间(即,动涡旋盘绕动运动期间) 间歇地与第一出口131B对应——即,流体连通,从而接收来自第一输油通路 131的润滑油,并且输油槽130延伸至第一接触区域P1中的第二入口132A,从而持续地向第二输油通路132中输送润滑油;或者,输油槽130也可以设置在动涡旋盘24的第二接触区域P2中,此时,输油槽130延伸至第二接触区域P2 中的第一出口131B,从而能够持续地接收来自第一输油通路131的润滑油,并且输油槽130定位成能够在压缩机构CM工作期间(即,动涡旋盘绕动运动期间) 间歇地与第二入口132A对应——即,流体连通,从而间歇地将润滑油输送至第二输油通路132中。
同样地,尽管附图中未示出,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上述内容可知,在第一出口131B设置于定涡旋盘22的第一接触区域P1中的情况下,输油槽130也可以设置在动涡旋盘24的第二接触区域P2中,此时,输油槽130定位成能够在压缩机构CM工作期间(即,动涡旋盘绕动运动期间)分别间歇地与第一出口131B和第二入口132A对应——即,流体连通,从而间歇地接受来自第一输油通路131的润滑油以及间歇地向第二输油通路132输送润滑油。
另外,在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中,输油槽130围绕涡卷设置为弧形形状或闭合的圆环形,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输油槽130可以是任意形状,如波浪形、折线形,甚至围绕涡卷形成多圈式的螺旋形。
并且,参照图1和图2可知,在定涡旋盘22与动涡旋盘24彼此相接触形成的接触部分P中,位于定涡旋盘22上的第一接触区域P1在工作期间由于动涡旋盘24的绕动运动而具有始终与第二接触区域P2保持接触的第一子区域以及间歇地与第二接触区域P2接触的第二子区域,优选地,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触区域包括在工作期间始终保持接触第二接触区域的子区域,第一出口131B、第二入口132A和输油槽30均设置于第一子区域内,从而实现更高的润滑油供送效率。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一些实际应用中,第一出口131B、第二入口132A和输油槽30均可以设置在或部分地设置在第二子区域中。
尽管在前述实施方式中描述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压缩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而是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改型、替换和组合。例如,第一通道131C和第二通道132C不限于上述延伸路径,只要第一通道131C能够从第一入口131A连通至第一出口131B即可,同样,第二通道132C只要能够从第二入口132A连通至第二出口132B即可。并且,输油通路也不局限于在压缩机的部件中形成的各种通道(例如,第一通道131C或第二通道132C),例如,还可以包括独立的管道。需指出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最优选地是通过合理设置第二通道以及第二出口的位置来将润滑油直接排出至压缩机构与主轴承座构成的空间的外部,从而确保杂质和热量远离压缩机构和主轴承座。
此外,本公开中的润滑油源不限于上面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只要是能够积聚润滑油的任何区域均可以用作润滑油源,例如,压缩腔、在涡旋压缩机的壳体的底部处的油池、限定在动涡旋盘端板与驱动轴的端面之间的空间等。应理解的是,当润滑油源的位置不同时,第一通道和/或第二通道的设置可以适当变化。
例如,当将压缩腔作为润滑油源时,可以在动涡旋盘端板上设置朝向选定的压缩腔(例如中压腔)开口的第一入口,并且在动涡旋盘端板中设置从所述第一入口延伸至朝向所述接触部分开口的第一出口的第一通道,从而将压缩腔中的润滑油引导至所述接触部分处。并且,类似地,在压缩腔作为润滑油源的情况下,第一通道和/或第二通道可以由设置在定涡旋中的通道形成,或者可以由设置在定涡旋中的通道和设置在动涡旋中的通道中的至少一者与设置在主轴承座中的通道的任意组合形成。
例如,当将壳体底部处的油池OR作为润滑油源时,可以通过独立的管道将油池OR中的润滑油引入至动涡旋与定涡旋之间的外周接触部分处并且/或者将润滑油从所述外周接触部分排出至压缩机构外部。这种情况下,第一通道和/ 或第二通道包括独立的管道。在未示出的示例中,第一通道和/或第二通道可以包括下述项中的任何可能的组合:独立的管道、旋转轴中的通道、动涡旋中的通道或主轴承座中的通道以及定涡旋中的通道。
例如,在将动涡旋盘端板与驱动轴端面之间的空间作为润滑油源时,第一通道和/或第二通道可以包括下述项中的任何可能的组合:动涡旋中的通道、定涡旋中的通道以及主轴承座中的通道。
显而易见的是,通过将不同的实施方式及各个技术特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或者对其进行改型,可以进一步设计得出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
上文结合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可以理解,以上描述仅为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上述描述可以想到多种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同样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构,所述压缩机构适于压缩工作流体并且包括定涡旋盘和动涡旋盘,所述定涡旋盘包括定涡旋盘端板、从所述定涡旋盘端板的一个侧面处延伸的定涡旋涡卷以及从所述侧面延伸并在所述定涡旋涡卷的径向外侧的周壁,所述动涡旋盘包括动涡旋盘端板、从所述动涡旋盘端板的第一侧面延伸的动涡旋涡卷和从所述动涡旋盘端板的第二侧面延伸的毂部,所述定涡旋涡卷和所述动涡旋涡卷彼此接合以限定一系列工作流体接纳室;
主轴承座,所述主轴承座支承所述动涡旋盘并与所述定涡旋盘固定成使得所述动涡旋盘位于所述定涡旋盘与所述主轴承座之间并且所述动涡旋盘能够相对于所述定涡旋盘进行绕动运动;以及
润滑油源,所述润滑油源用于向所述压缩机构供送润滑油,
所述定涡旋盘的周壁与所述动涡旋盘端板的第一侧面彼此接触而形成接触部分,所述涡旋压缩机还设置有输油通路,所述输油通路包括:从所述润滑油源流体连通至所述接触部分处的至少一个第一输油通路;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输油通路流体连通以引导润滑油在所述接触部分中流动的至少一个输油槽;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输油槽流体连通以将润滑油直接排出至所述压缩机构的外部的至少一个第二输油通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油通路包括:流体连通至所述润滑油源的第一入口;朝向所述接触部分开口的第一出口;以及从所述第一入口延伸至所述第一出口的第一通道,并且所述第二输油通路包括:朝向所述接触部分开口的第二入口;朝向所述压缩机构的外部开口的第二出口;以及从所述第二入口延伸至所述第二出口的第二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分包括位于所述定涡旋盘的周壁的端面上的环形的第一接触区域和位于所述动涡旋盘端板的第一侧面上的环形的第二接触区域,所述第一出口、所述输油槽以及所述第二入口中的每一者设置在所述第一接触区域和所述第二接触区域中的任一区域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口、所述输油槽以及所述第二入口均设置在所述第一接触区域中或者均设置在所述第二接触区域中,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入口定位在所述第一接触区域或所述第二接触区域的径向相对的位置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定涡旋盘中的通道、设置在所述动涡旋盘中的通道和独立的管道中的至少一者,或者包括设置在所述定涡旋盘中的通道、设置在所述动涡旋盘中的通道和独立的管道中的至少一者与设置在所述主轴承座中的通道的组合;以及
所述第二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定涡旋盘中的通道、设置在所述动涡旋盘中的通道和独立的管道中的至少一者,或者包括设置在所述定涡旋盘中的通道、设置在所述动涡旋盘中的通道和独立的管道中的至少一者与设置在所述主轴承座中的通道的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油槽形成为弧形、螺旋形或环形的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油槽的至少一部分紧邻所述定涡旋涡卷或所述动涡旋涡卷的径向最外侧的外侧壁。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包括在工作期间始终保持接触所述第二接触区域的第一子区域以及在工作期间间歇地接触所述第二接触区域的第二子区域,所述第一出口、所述输油槽和/或所述第二入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子区域内。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源包括下列项中的至少一者:在所述涡旋压缩机的壳体的底部处的油池、所述主轴承座的储油凹部、限定在所述动涡旋盘端板与用于驱动所述毂部运动的驱动轴的端面之间的空间、所述工作流体接纳室中的压缩腔。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承座包括中心通孔以及沿着所述中心通孔的与所述毂部相邻的边缘延伸的储油槽,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储油槽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输油通路设置为将润滑油直接排出至所述压缩机构与所述主轴承座构成的空间的外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旋压缩机为高压侧涡旋压缩机。
CN201821822846.3U 2018-11-06 2018-11-06 涡旋压缩机 Active CN2092448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22846.3U CN209244821U (zh) 2018-11-06 2018-11-06 涡旋压缩机
PCT/CN2019/114651 WO2020093924A1 (zh) 2018-11-06 2019-10-31 涡旋压缩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22846.3U CN209244821U (zh) 2018-11-06 2018-11-06 涡旋压缩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44821U true CN209244821U (zh) 2019-08-13

Family

ID=67527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22846.3U Active CN209244821U (zh) 2018-11-06 2018-11-06 涡旋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4482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40495A (zh) * 2018-11-06 2020-05-12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涡旋压缩机
WO2020093924A1 (zh) * 2018-11-06 2020-05-14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涡旋压缩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40495A (zh) * 2018-11-06 2020-05-12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涡旋压缩机
WO2020093924A1 (zh) * 2018-11-06 2020-05-14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涡旋压缩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39054B2 (en) Scroll compressor with oil-cooled motor
CN205578273U (zh) 泵油机构及具有该泵油机构的卧式压缩机
US8888475B2 (en) Scroll compressor with oil supply across a sealing part
CN208416615U (zh) 膨胀机以及包括膨胀机的流体循环系统
US11248609B2 (en) Oil line structure of compressor and compressor
CN104214093B (zh) 变速涡旋压缩机
CN209244821U (zh) 涡旋压缩机
CN206035813U (zh) 旋转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CN106151047A (zh) 涡旋压缩机和用于涡旋压缩机的驱动轴
CN208996942U (zh) 涡旋压缩机
CN103688057A (zh) 压缩机
CN107850069B (zh) 涡旋压缩机
CN106194735B (zh) 旋转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US11781548B2 (en) Oil separation apparatus and horizontal compressor
CN110360103A (zh) 涡旋压缩机、空调器及车辆
CN207470441U (zh) 油分离装置和卧式压缩机
JP2017025789A (ja) 回転式圧縮機
CN205101238U (zh) 一种压缩机
CN211343340U (zh) 一种用于回转机械的油路结构及具有其的涡旋压缩机
JP2005240700A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CN112412792B (zh) 压缩机及具有该压缩机的冷冻循环装置
JP4749136B2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CN103967784B (zh) 压缩机
CN207195173U (zh) 压缩机
CN111140495A (zh) 涡旋压缩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69 Suhong West Road, Industrial Park,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101

Patentee after: Gulu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Suzhou)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215021 No.69 Suhong West Road, Suzhou Industrial Park,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SUZHOU)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