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17255U - 双倍密度卡类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双倍密度卡类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17255U
CN209217255U CN201920207482.6U CN201920207482U CN209217255U CN 209217255 U CN209217255 U CN 209217255U CN 201920207482 U CN201920207482 U CN 201920207482U CN 209217255 U CN209217255 U CN 2092172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row
double density
card class
class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0748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mphenol Commercial Products Chengd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mphenol Commercial Products Chengd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mphenol Commercial Products Chengdu Co Ltd filed Critical Amphenol Commercial Products Chengd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20748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172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172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172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倍密度卡类连接器,其包括开设有端子容纳腔的安装壳,容纳腔内装配有上排端子组件,上排端子组件内侧的空腔中安装有下排端子组件,上排端子组件中的上排端子长度大于下排端子组件中的下排端子长度,且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不接触。该连接器通过在两排上排端子组件之间安装的空间内安装下排端子组件,以使连接器的整体长度缩短约一半。

Description

双倍密度卡类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信号传输的连接器,具体涉及一种双倍密度卡类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插卡类连接器主要由两排端子和安装端子的壳体组成,两排端子相对设置,其与双面各一排的插卡上的金手指配合实现信号传输;连接器在生产时,为了保证信号的有效传输,每排有多根信号端子,使得整个连接器长度大,占用空间大;另外连接器组装时,一般是先将端子和壳体分别生产出来,再将端子一根一根地插入壳体上的端子插槽内,使得连接器的组装非常费时。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倍密度卡类连接器,其通过在两排上排端子组件之间安装的空间内安装下排端子组件,以使连接器的整体长度缩短约一半。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一种双倍密度卡类连接器,其包括开设有端子容纳腔的安装壳,容纳腔内装配有上排端子组件,上排端子组件内侧的空腔中安装有下排端子组件(这样设置使得在同样空间内,提供双倍密度的接触点),上排端子组件中的上排端子长度大于下排端子组件中的下排端子长度,且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不接触。
进一步地,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均设置有两排,每排上排端子采用注塑的方式在其中部形成塑胶壳体,每排下排端子采用注塑的方式在其中部形成塑胶外壳。
进一步地,相邻的两根上排端子之间通过塑胶壳体隔离,相邻的两根下排端子之间通过塑胶外壳隔离。
进一步地,塑胶壳体内表面形成有卡槽,每个塑胶外壳外侧形成有与其所在侧的塑胶壳体上的卡槽配合的限位部。
进一步地,每个塑胶外壳的内侧均设置有与另一个塑胶外壳插接的凸起和凹槽。
进一步地,安装壳形成容纳腔的内侧壁上开设有若干相互独立、且与每排上排端子数量相匹配的端子插槽,每根上排端子的上端装配于一个端子插槽内。
进一步地,上排端子与邻近其的下排端子间错位设置。
进一步地,相邻上排端子间的间距等于相邻下排端子间的间距,上排端子与邻近其的下排端子间错开的距离等于相邻两根下排端子间间距的一半。
进一步地,安装壳上安装有将连接器固定于PCB板上的固定片。
进一步地,安装壳的四角处开设有贯穿其的安装槽,固定片插接于安装槽内,且其下端延伸出安装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现有连接器为了便于插卡(PCB板)的安装,端子组件内部的端子之间存在一个逐渐减小直至等于插卡厚度的空腔;本方案基于该空腔,在其内部安装上长度小于上排端子的下排端子,使得同一长度的壳体上的端子数量是原来的两倍,这样在相同数量的端子情况下,可以将产品减少约一半的长度,从而达到节约空间,节省成本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双倍密度卡类连接器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上排端子的中部注塑上塑胶壳体后的立体图。
图3为下排端子的中部注塑上塑胶外壳后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4为下排端子组件的立体图。
图5为下排端子组件在凸起凹槽配合处的剖视图。
图6为上排端子组件和下排端子组件组装在一起后,从凸起凹槽配合处及卡槽和限位部处剖开后的剖视图。
图7为安装有上排端子的塑胶壳体与安装有下排端子的塑胶外壳组装在一起的立体图。
图8为安装有上排端子的塑胶壳体与安装有下排端子的塑胶外壳组装在一起的主视图。
图9为双倍密度卡类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0为下排端子的中部注塑上塑胶外壳后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其中,1、安装壳;11、容纳腔;12、端子插槽;13、安装槽;2、上排端子组件;21、上排端子;22、塑胶壳体;221、卡槽;3、下排端子组件;31、下排端子;32、塑胶外壳;321、限位部;322、凸起;323、凹槽;4、固定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应该清楚,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发明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如图1和图9所示,本方案的双倍密度卡类连接器包括开设有端子容纳腔11的安装壳1,容纳腔11内装配有上排端子组件2,上排端子组件2内侧的空腔中安装有下排端子组件3。
如图2和图3所示,本方案优选上排端子21和下排端子31均设置有两排,每排上排端子21采用注塑的方式在其中部形成塑胶壳体22,每排下排端子31采用注塑的方式在其中部形成塑胶外壳32。
两排上排端子21与其外注塑的塑胶壳体22构成上排端子组件2,两排下排端子31与其外注塑的塑胶外壳32构成下排端子组件3。
将多根上排端子21及下排端子31分别排列成排后,在每排上排端子21及每排下排端子31的中部形成塑胶壳体22和塑胶外壳32,这样可以快速地将多根上排端子21及多根下排端子31组装在一起,之后再整体插接于安装壳1内,不需要一根根地去安装端子,以此减少组装的次数,缩减工时,节约成本。
如图1、图6、图7和图8所示,上排端子组件2中的上排端子21长度大于下排端子组件3中的下排端子31长度,且上排端子21与下排端子31不接触。
本方案的下排端子组件3安装在上排端子组件2之间的空腔内,使得在同一空间内可以使端子排增倍,以达到双倍密度的目的,另外通过巧妙的应用该部分空间,使下端端子的长度短于上排端子21,这样实现双排密度缩短连接器长度的同时不会增大连接器的厚度,以最终达到将产品减少约一半的长度,从而达到节约空间,节省成本的目的。
其中,相邻的两根上排端子21之间通过塑胶壳体22隔离,相邻的两根下排端子31之间通过塑胶外壳32隔离。塑胶壳体22和塑胶外壳32可以起到绝缘的作用,其可以使相邻端子间不接触,这样可以避免每根上排端子21和下排端子31在信号传输时出现相互干扰。
如图2和图5所示,塑胶壳体22内表面形成有卡槽221,每个塑胶外壳32外侧形成有与其所在侧的塑胶壳体22上的卡槽221配合的限位部321;优选在塑胶壳体22上设置有多个卡槽221,卡槽221的形状类似于一个方形的槽体,限位部321可以类似于挂台结构。
塑胶壳体22与塑胶外壳32通过卡槽221和限位部321的相互配合,可以快速地将塑胶壳体22与塑胶外壳32稳定地固定在一起,以方便将上排端子组件2和下排端子组件3快速稳定地安装在安装壳1内。
另外,在注塑时直接在塑胶壳体22和塑胶外壳32上形成卡槽221、限位部321、凸起322和凹槽323,这样不需要另外采用模具在塑胶壳体22和塑胶外壳32形成这些结构或者引入其他锁紧结构,从而节省模具费用及通过其他零件来固定相互配合上、下排端子的费用。
如图3至图5及图10所示,每个塑胶外壳32的内侧均设置有与另一个塑胶外壳32插接的凸起322和凹槽323。具体地,每个塑胶外壳32上都设置有凸起322和凹槽323,这样下排端子组件3通过两个塑胶外壳32上的凸起322插入凹槽323内后,可以增大两者固定在一起的连接力,以提高两个塑胶外壳32组装在一起的稳定性。
如图1所示,本方案优选安装壳1形成容纳腔11的内侧壁上开设有若干相互独立、且与每排上排端子21数量相匹配的端子插槽12,每根上排端子21的上端装配于一个端子插槽12内。
本方案的下排端子组件3通过凸起322和凹槽323的相互配合组装在一起后,再通过卡槽221和限位部321的相互配合实现上排端子组件2和下排端子组件3的组装,之后再将组装在一起的端子组件装配至安装壳1的容纳腔11内,使每根上排端子21位于一个端子插槽12内,所有的上排端子21和下排端子31通过容纳腔11及上排端子21和端子插槽12的相互配合,以保证整个连接器的稳定性。
另外,采用上述方式实现连接器的组装,只需要几个组装工序就能实现整个连接器的生产,从而降低了连接器的组装工序,节省了产品生产周期。
如图7和图8所示,上排端子21与邻近其的下排端子31间错位设置,实施时,本方案优选,相邻上排端子21间的间距等于相邻下排端子31间的间距,上排端子21与邻近其的下排端子31间错开的距离等于相邻两根下排端子31间间距的一半。
上排端子21与下排端子31之间采用上述方式进行错位后,可以较好的提高连接器的SI性能。
如图1所示,安装壳1上安装有将连接器固定于PCB板上的固定片4,优选安装壳1的四角处开设有贯穿其的安装槽13,固定片4插接于安装槽13内,且其下端延伸出安装槽13。
设置固定片4后,可以通过将固定片4焊接在PCB板上以固定安装壳1,通过该种方式以确保信号地稳定传输。

Claims (10)

1.双倍密度卡类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开设有端子容纳腔的安装壳,所述容纳腔内装配有上排端子组件,所述上排端子组件内侧的空腔中安装有下排端子组件,上排端子组件中的上排端子长度大于下排端子组件中的下排端子长度,且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不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倍密度卡类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均设置有两排,每排上排端子采用注塑的方式在其中部形成塑胶壳体,每排下排端子采用注塑的方式在其中部形成塑胶外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倍密度卡类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根上排端子之间通过塑胶壳体隔离,相邻的两根下排端子之间通过塑胶外壳隔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倍密度卡类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塑胶壳体内表面形成有卡槽,每个塑胶外壳外侧形成有与其所在侧的塑胶壳体上的卡槽配合的限位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倍密度卡类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塑胶外壳的内侧均设置有与另一个塑胶外壳插接的凸起和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倍密度卡类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形成容纳腔的内侧壁上开设有若干相互独立、且与每排上排端子数量相匹配的端子插槽,每根上排端子的上端装配于一个端子插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双倍密度卡类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排端子与邻近其的下排端子间错位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倍密度卡类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上排端子间的间距等于相邻下排端子间的间距,上排端子与邻近其的下排端子间错开的距离等于相邻两根下排端子间间距的一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倍密度卡类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上安装有将连接器固定于PCB板上的固定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倍密度卡类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的四角处开设有贯穿其的安装槽,所述固定片插接于所述安装槽内,且其下端延伸出所述安装槽。
CN201920207482.6U 2019-02-18 2019-02-18 双倍密度卡类连接器 Active CN2092172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07482.6U CN209217255U (zh) 2019-02-18 2019-02-18 双倍密度卡类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07482.6U CN209217255U (zh) 2019-02-18 2019-02-18 双倍密度卡类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17255U true CN209217255U (zh) 2019-08-06

Family

ID=67467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07482.6U Active CN209217255U (zh) 2019-02-18 2019-02-18 双倍密度卡类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1725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80779A (zh) * 2023-10-16 2023-11-17 成都电科星拓科技有限公司 内存条插接装置、使内存控制器适配其的方法、工作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80779A (zh) * 2023-10-16 2023-11-17 成都电科星拓科技有限公司 内存条插接装置、使内存控制器适配其的方法、工作方法
CN117080779B (zh) * 2023-10-16 2024-01-02 成都电科星拓科技有限公司 内存条插接装置、使内存控制器适配其的方法、工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5780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hielding plate
CN101752723B (zh) 电连接器
CN201196989Y (zh) 电连接器
CN209217255U (zh) 双倍密度卡类连接器
CN201436703U (zh) 一种电连接器插座
JP3198025U (ja) 電気接続装置
CN201130732Y (zh) 电连接器
CN217508459U (zh) 一种电机端盖组件及电机
CN212412271U (zh) 稳定型type-c 2.0公头连接器
CN204651550U (zh) 一种180度rj45网络连接器
CN202855998U (zh) 一体注塑的接插件装置
CN203800340U (zh) 具有可变化组合结构的简易型连接器
CN202678570U (zh) 防水型音频插座连接器
CN2865082Y (zh) 便于安装的开关电器外壳
CN202285286U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201207537Y (zh) 电连接器
CN220272793U (zh) 一种type c连接器
CN217740857U (zh) 电连接器
CN218161090U (zh) 具有优良高频性能的Type-C母座连接器
CN216850615U (zh) 一种防止emc弹片脱落的type-c连接器
CN215266788U (zh) 一种具有分隔构件的电缆连接器
CN205051032U (zh) 一种组合转换端子及汽车继电器
CN217720081U (zh) 防水型Type-C连接器
CN219477099U (zh) 一种具有遮盖塑胶的连接器
CN211700804U (zh) 直立式Type-C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