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08868U - 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及具有该连接结构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及具有该连接结构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08868U
CN209208868U CN201822090081.5U CN201822090081U CN209208868U CN 209208868 U CN209208868 U CN 209208868U CN 201822090081 U CN201822090081 U CN 201822090081U CN 209208868 U CN209208868 U CN 2092088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 beam
rear cross
tailgate
heel post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9008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洪宇
郑伟
周文煜
闫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09008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088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088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088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车辆结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包括车辆背门侧立柱总成和两端连接于车辆背门侧立柱总成的后横梁总成,后横梁总成设置有用于与背门铰接的铰链安装位,后横梁总成包括后横梁和后横梁加强板,后横梁和后横梁加强板连接围成具有三个主侧面的第一空腔,后横梁加强板具有呈夹角状且作为第一空腔中两个主侧面的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后横梁具有作为第一空腔中第三主侧面的第三面板。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其车身连接有上述的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及具有该连接结构的车辆,能提升车辆背门铰链安装位处的刚度强度,并改善车辆后排头部空间,提高乘坐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及具有该连接结构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及具有该连接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Coupe车型的轿跑属于SUV系列,由于其采用溜背式设计,如果将常规SUV的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应用于Coupe车型时,因常规SUV的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的矩形型腔截面较大,会导致车辆后排头部空间比较紧张,影响后排乘客乘坐的舒适性;且Coupe车型的背门体积和重量比常规SUV增加不少,将常规SUV车型的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应用于Coupe车型时,容易在背门铰链安装位处存在强度和刚度不足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了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及具有该连接结构的车辆,其能有效地提升了车辆背门铰链安装位置处的刚度和强度,并改善车辆后排头部空间,提高乘坐的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包括车辆背门侧立柱总成和两端连接于所述车辆背门侧立柱总成的后横梁总成,所述后横梁总成设置有用于与背门铰接的铰链安装位,所述后横梁总成包括后横梁和后横梁加强板,所述后横梁和所述后横梁加强板连接围成具有三个主侧面的第一空腔,所述后横梁加强板具有呈夹角状且作为所述第一空腔中两个主侧面的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所述后横梁具有作为所述第一空腔中第三主侧面的第三面板。
可选地,所述第一面板、所述第二面板和所述第三面板呈三角形排布。
可选地,所述第一面板、所述第二面板和所述第三面板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至少一处局部的折弯、凹槽或凸起结构。
可选地,所述车辆背门侧立柱总成包括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和背门侧立柱上内板,所述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和所述背门侧立柱上内板往车体内部延伸至所述铰链安装位处。
可选地,所述后横梁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或/和所述背门侧立柱上内板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和所述背门侧立柱上内板连接围成第二空腔,或者,所述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所述后横梁加强板和所述背门侧立柱上内板连接围成第二空腔。
可选地,所述铰链安装位还设置有铰链加强板,所述铰链安装位具有至少三层板结构,包括叠放的所述后横梁加强板、所述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和所述铰链加强板。
可选地,所述铰链安装位为由所述后横梁加强板、所述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和所述铰链加强板同向折弯而形成的凸台。
可选地,位于所述第二空腔对应处的所述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与后横梁加强板形成双层板结构,且/或,位于所述第二空腔对应处的所述背门侧立柱上内板为单层板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所述车身设置有上述的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及具有该连接结构的车辆,通过优化后横梁总成的结构,使后横梁和后横梁加强板连接围成具有三角形截面形状的第一空腔,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提高后横梁总成的强度,且可以有效地增大车辆后排头部空间,解决coupe车型由于溜背式设计导致空间紧张的问题,提高乘坐的舒适性;结合由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和背门侧立柱上内板连接围成的第二空腔,提高了车辆背门侧立柱总成的结构刚性,并将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和背门侧立柱上内板往车体内部延伸至铰链安装位处,再配合铰链加强板使得铰链安装位具有三层板结构,进一步提高了铰链安装位处的支撑强度,其结构合理简单,功能可靠,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的仰视图;
图3是图1中A-A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图1中B-B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设置、安装、连接,也可以通过居中元部件、居中结构间接设置、连接。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若有“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常规放置状态或使用状态,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特征、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和各实施例,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实施例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方式,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实施例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如图1、图2、图3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可以应用于溜背式设计的coupe车型、SUV车型或其他合适车型中,包括车辆背门侧立柱总成2和两端连接于车辆背门侧立柱总成2的后横梁总成1,通过车辆背门侧立柱总成2对后横梁总成1进行支撑和固定,后横梁总成1设置有用于与背门(也称尾门)铰接的铰链安装位3,背门可通过铰链安装于铰链安装位3。后横梁总成1包括后横梁12和后横梁加强板11,后横梁12和后横梁加强板11可为金属冲压件,后横梁12和后横梁加强板11连接围成具有三个主侧面的第一空腔10,其中,后横梁加强板11具有呈夹角状的第一面板111和第二面板112,且第一面板111和第二面板112作为第一空腔10的两个主侧面,后横梁12具有作为所述第一空腔10中第三主侧面的第三面板121。通过对后横梁总成1的结构进行优化,改变后横梁总成1的截面形状,在保证后横梁总成1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可以减少后横梁总成1对车体内部空间的占用,有效地释放车内空间,提高后排乘客乘坐的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车辆背门侧立柱总成2为coupe车型中的D柱。
可选地,第一面板111、第二面板112和第三面板121呈三角形排布,即第一空腔10的截面大致呈三角形(此处所说的三角形并非为严格几何意义上的三角形,例如,其三条边中至少有一条不是直线,且具有折弯、凹槽或凸起),第三面板121作为第一空腔10截面三角形的长边并处于靠近车体内部的一侧。将后横梁总成1的截面设计成类似三角形结构,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后横梁总成1具有稳固、坚定、耐压的特点,从而提高了后横梁总成1的结构刚性。同时后横梁总成1采用三角形的截面设计,与常规SUV车型的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相比,其占用车体内部的空间少,释放车内空间,有效地提高了车体内后排的高度,提高乘坐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见图3,在第一空腔10对应处的后横梁加强板11的截面为呈钝角的V字型结构;后横梁12相对的两条长边同向折弯使其截面可呈“几”字型结构,且折弯部分的尺寸较小,折弯的角度为锐角,这样不会破坏第一空腔10截面的三角形结构。
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面板111、第二面板112和第三面板121中的至少一个可设置有至少一处局部的折弯、凹槽或凸起结构,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边界处设置折弯,使得后横梁12和后横梁加强板11的边界通过折弯部分贴合在一起,连接可靠性好,通过设置凹槽或凸起结构,可满足其他设计要求、安装要求,且能在第一面板111、所述第二面板112和所述第三面板121上形成加强结构,可进一步确保第一空腔10的整体强度。
实际应用中,后横梁12和后横梁加强板11的边界可通过焊接、铆接或螺丝螺纹连接等方式进行固定。
可选地,如图4所示,车辆背门侧立柱总成2包括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21和背门侧立柱上内板22,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21和背门侧立柱上内板22往车体内部延伸至铰链安装位3处,提高了铰链安装位3处的强度和刚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铰链安装位3设置有两个,分别设于后横梁12加强板的两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见图4,第二空腔20的截面可呈台阶状,车辆背门侧立柱总成2的支撑强度高。
可选地,参见图5,后横梁加强板1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21或/和所述背门侧立柱上内板22固定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为:后横梁加强板11两端的下表面与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21的上表面贴合,或者,后横梁加强板11两端的下表面与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21边界的上表面贴合,背门侧立柱上内板22的上表面与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21的下表面贴合,连接稳定性好,且在连接处的结构强度高。
可选地,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21和背门侧立柱上内板22连接围成第二空腔20,利用空腔结构增强车辆背门侧立柱总成2的整体刚性,使其拥有足够的支撑强度;或者,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21、后横梁加强板11和背门侧立柱上内板22连接围成第二空腔20,即以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21和后横梁加强板11构成双层板结构作为第二空腔20的外侧面,结合空腔结构,可以进一步地提高车辆背门侧立柱总成2的整体刚性。
可选地,如图4所示,铰链安装位3还设置有铰链加强板4,铰链安装位3具有至少三层板结构,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叠放的后横梁加强板11、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21和铰链加强板4,通过设置铰链加强板4来进一步加强铰链安装位3的承载能力,巩固铰链安装位3的支撑强度。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铰链安装位3也可具有四层板结构,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叠放的后横梁加强板11、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21、背门侧立柱上内板22和铰链加强板4。
可选地,如图1、图2和图4所示,铰链安装位3为由后横梁加强板11、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21和铰链加强板4同时向上折弯而形成的凸台,该凸台呈矩形且其上表面为背门铰接的安装面,对铰链安装位3的结构进行优化,采用具有空腔结构的凸台设计,以提高铰链安装位3的整体刚性,防止铰链安装位3因承重过大导致出现变形的风险,确保铰链安装位3处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铰链加强板4经折弯后形成缺少一侧面的盒体状,与凸台的空腔对应,铰链加强板4的折弯部分能与凸台的内壁完全贴合,起到支撑和定位的作用。
可选地,如图4所示,位于第二空腔20对应处的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21与后横梁加强板11形成双层板结构,由于第二空腔20的外侧承受的压力较大,采用双层板的结构能对铰链安装位3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以满足背门增大增重后对后横梁总成1连接处的高刚度要求;位于第二空腔20对应处的背门侧立柱上内板22为单层板结构,相应的,第二空腔20的内侧承受的压力较小,采用单层板结构在保证车辆背门侧立柱总成2刚度前提下,能有效的减轻车身重量。
实际应用中,后横梁总成1、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21和汽车背门侧立柱即侧围(图中未示出)连接形成尾门环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车身设置有上述的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不仅优化车身结构,增强车身顶盖后横梁总成1的整体刚性和强度,还可以改善车体内部空间,提高乘坐的舒适性。
上述车身可为溜背式设计的coupe车型、SUV车型的车身等,车辆可为燃油车辆、混动车辆或电动车辆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及具有该连接结构的车辆,通过优化后横梁总成1的结构,使后横梁12和后横梁加强板11连接围成具有三角形截面形状的第一空腔10,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提高横梁总成的强度,且可以有效地增大车辆后排头部空间,解决coupe车型由于溜背式设计导致空间紧张的问题,提高乘坐的舒适性;结合由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21和背门侧立柱上内板22连接围成的第二空腔20,提高了车辆背门侧立柱总成2的结构刚性,并将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21和背门侧立柱上内板22往车体内部延伸至铰链安装位3处,再配合铰链加强板4使得铰链安装位3具有三层板结构,进一步提高了铰链安装位3处的支撑强度,其结构合理简单,功能可靠,实用性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包括车辆背门侧立柱总成和两端连接于所述车辆背门侧立柱总成的后横梁总成,所述后横梁总成设置有用于与背门铰接的铰链安装位,所述后横梁总成包括后横梁和后横梁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和所述后横梁加强板连接围成具有三个主侧面的第一空腔,所述后横梁加强板具有呈夹角状且作为所述第一空腔中两个主侧面的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所述后横梁具有作为所述第一空腔中第三主侧面的第三面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板、所述第二面板和所述第三面板呈三角形排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板、所述第二面板和所述第三面板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至少一处局部的折弯、凹槽或凸起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背门侧立柱总成包括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和背门侧立柱上内板,所述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和所述背门侧立柱上内板往车体内部延伸至所述铰链安装位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或/和所述背门侧立柱上内板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和所述背门侧立柱上内板连接围成第二空腔,或者,所述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所述后横梁加强板和所述背门侧立柱上内板连接围成第二空腔。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安装位还设置有铰链加强板,所述铰链安装位具有至少三层板结构,包括叠放的所述后横梁加强板、所述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和所述铰链加强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安装位为由所述后横梁加强板、所述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和所述铰链加强板同向折弯而形成的凸台。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二空腔对应处的所述背门侧立柱上加强板与后横梁加强板形成双层板结构,且/或,位于所述第二空腔对应处的所述背门侧立柱上内板为单层板结构。
10.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
CN201822090081.5U 2018-12-12 2018-12-12 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及具有该连接结构的车辆 Active CN2092088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90081.5U CN209208868U (zh) 2018-12-12 2018-12-12 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及具有该连接结构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90081.5U CN209208868U (zh) 2018-12-12 2018-12-12 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及具有该连接结构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08868U true CN209208868U (zh) 2019-08-06

Family

ID=67464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90081.5U Active CN209208868U (zh) 2018-12-12 2018-12-12 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及具有该连接结构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0886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20600A (zh) * 2021-07-08 2021-08-31 广东亚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后顶横梁总成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20600A (zh) * 2021-07-08 2021-08-31 广东亚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后顶横梁总成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17657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7543882B2 (en) Dual cell rear corner pillar for automobiles
EP1808363B1 (en) Vehicle roof structure
EP1657141B1 (en) Automobile rear body structure
US11813933B2 (en)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US20210061370A1 (en)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920446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09208868U (zh) 一种车辆顶盖后横梁连接结构及具有该连接结构的车辆
CN112478000B (zh) 一种汽车顶盖前横梁与侧围总成的连接结构
US11807306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KR20220072553A (ko) 차체
CN109204529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16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2243575U (zh) 一种后围板总成结构及汽车
CN106882269B (zh) 车身侧边梁与横梁的连接结构
US7891706B2 (en) Stiffening device
CN219487231U (zh) 汽车座椅横梁结构
JPS5857341B2 (ja) 自動車のリヤフロア構造
CN220220909U (zh) 侧围板、侧围板总成和车辆
CN217804334U (zh) 一种副仪表板支架以及车辆
JP2020019296A (ja) 車両後部構造
CN220220914U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215475359U (zh) 接头结构、车架和车辆
CN216332298U (zh) 用于车辆的车身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8172396U (zh) 汽车前门框架结构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