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00820U - 电动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致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00820U
CN209200820U CN201821544956.8U CN201821544956U CN209200820U CN 209200820 U CN209200820 U CN 209200820U CN 201821544956 U CN201821544956 U CN 201821544956U CN 209200820 U CN209200820 U CN 2092008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axial
motor
deceleration mechanism
ax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54495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城秀一
上松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Powertrain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Toso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Tosok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Tosok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008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008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Retarder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电动致动器,其具有:马达,其具有马达轴;减速机构,其与马达轴连结;以及壳体,壳体具有:壳体主体,其收纳马达和减速机构;腿部,其从壳体主体向径向外侧延伸;以及通气部,其从壳体主体向径向外侧突出,具有将壳体的内部和外部连起来的呼吸孔,壳体具有如下的结构:收纳马达的第一壳体和收纳减速机构并且具有腿部的第二壳体按照各自的开口部在轴向上对置的状态固定在一起,通气部具有:第一部分,其设置于第一壳体,与壳体内连通;以及第二部分,其设置于第二壳体,与壳体内连通,通气部的第二部分设置于腿部。

Description

电动致动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致动器。
背景技术
以往,像日本特开平9-112101号公报所示那样,在电动致动器等中设置有缓和壳体内部的压力变化的呼吸通路。
在现有的电动致动器中,为了防止水进入并且缓和壳体内部的压力变化,在壳体内设置了呼吸通路、或者以从壳体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了呼吸通路,因此壳体自身大型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具有通气部并且也能够抑制装置大型化的电动致动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提供了一种电动致动器,其具有:马达,其具有沿着中心轴线延伸的马达轴;减速机构,其与所述马达轴连结;以及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壳体主体,其收纳所述马达和所述减速机构;腿部,其从所述壳体主体向径向外侧延伸;以及通气部,其从所述壳体主体向径向外侧突出,具有将所述壳体的内部和外部连起来的呼吸孔,所述壳体具有如下的结构:收纳所述马达的第一壳体和收纳所述减速机构并且具有所述腿部的第二壳体按照各自的开口部在轴向上对置的状态固定在一起,所述通气部具有:第一部分,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壳体内连通;以及第二部分,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壳体内连通,所述通气部的第二部分设置于所述腿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的电动致动器中,所述通气部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朝向轴向的端面彼此对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式,在第一方式的电动致动器中,所述呼吸孔是在轴向上贯通所述第一部分的贯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式,在第二方式的电动致动器中,所述呼吸孔是在轴向上贯通所述第一部分的贯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式,在第四方式的电动致动器中,在位于所述壳体的内侧的所述贯通孔的开口部配置有能够通气的防水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式,提供了具有通气部并且也能够抑制装置大型化的电动致动器。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元件、特征、步骤、特点、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纵剖视图。
图3是示出沿图2的III-III线的截面的横剖视图,是朝向轴向一侧观察减速机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0具有壳体11、马达20、减速机构30、输出部40、第一轴承51、第二轴承54、第三轴承55以及第四轴承56。马达 20具有转子22、定子23、控制板70以及旋转检测部75。转子22具有沿着第一中心轴线(中心轴线)J1延伸的马达轴21。即,马达20具有马达轴21。减速机构30与马达轴21连结。输出部40具有经由减速机构30而被传递马达轴21的旋转的输出轴部41。输出轴部41在第一中心轴线J1的轴向上延伸。输出轴部41配置在与马达轴 21所配置的轴向位置不同的轴向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第一中心轴线J1的轴向是上下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第一中心轴线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轴向中的从马达轴21朝向输出轴部41的方向称为“轴向一侧”,将从输出轴部41朝向马达轴 21的方向称为“轴向另一侧”。轴向一侧是沿着第一中心轴线J1从马达20朝向减速机构30和输出部40的方向。轴向另一侧是沿着第一中心轴线J1从输出部40和减速机构30朝向马达20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轴向一侧是下侧,是图1和图 2的下侧。轴向另一侧是上侧,是图1和图2的上侧。另外,“上侧”和“下侧”仅是用于对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这些名称所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将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径向中的接近第一中心轴线J1的方向称为“径向内侧”,将远离第一中心轴线J1的方向称为“径向外侧”。将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壳体11收纳马达20、减速机构30以及输出部40。壳体11具有作为第一壳体的马达壳体12和作为第二壳体的减速机构壳体13。马达壳体12和减速机构壳体13是树脂制的。即,壳体11是树脂制的。如图2所示,马达壳体12具有在轴向一侧开口的第一开口部12i。减速机构壳体13具有在轴向另一侧开口的第二开口部13j。壳体 11具有如下的结构:马达壳体12和减速机构壳体13按照各自的开口部在轴向上对置的状态而固定在一起。即,马达壳体12和减速机构壳体13以使第一开口部12i与第二开口部13j在轴向上对置的状态而彼此固定在一起。在马达壳体12和减速机构壳体13彼此固定在一起的状态下,第一开口部12i的内部和第二开口部13j的内部彼此相通。
在马达壳体12中收纳有马达20和第三轴承55。马达壳体12具有周壁部12a、盖体12g、分隔壁部12d、轴承保持部12e以及连接器部12c。
周壁部12a呈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周壁部12a呈圆筒状。周壁部12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开口。周壁部12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开口。周壁部12a的轴向一侧的面和轴向另一侧的面分别开口。即,周壁部12a在轴向的两侧开口。周壁部12a沿着第一中心轴线J1覆盖第一中心轴线J1的周围。
在周壁部12a中收纳有定子23。周壁部12a包围定子23的径向外侧。周壁部12a 的内部被后述的分隔壁部12d分隔为轴向一侧的部分和轴向另一侧的部分。周壁部 12a的内部中的比分隔壁部12d靠轴向一侧的部分是定子收纳部。周壁部12a的内部中的比分隔壁部12d靠轴向另一侧的部分是控制板收纳部12f。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控制板收纳部12f的内径大于定子收纳部的内径。
如图1和图2所示,盖体12g呈板状。盖体12g封闭在周壁部12a的轴向另一侧开口的开口部。盖体12g封闭控制板收纳部12f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使用螺钉16 将盖体12g可装卸地安装于周壁部12a。
如图2所示,分隔壁部12d呈从周壁部12a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扩展的圆环板状。分隔壁部12d从轴向另一侧覆盖定子23。分隔壁部12d位于转子22和定子23与控制板70之间。分隔壁部12d配置于转子22和定子23与控制板70的沿着轴向之间。在分隔壁部12d设置有在轴向上贯通分隔壁部12d的贯通孔。在贯通孔中例如穿过线圈线等。线圈线从后述的定子23的线圈延伸,穿过贯通孔内而与控制板70电连接。
轴承保持部12e呈筒状。轴承保持部12e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在轴向上延伸。轴承保持部12e设置于分隔壁部12d的径向内缘部。在轴承保持部12e的内周面上固定有第三轴承55。轴承保持部12e对第三轴承55进行保持。
如图1所示,连接器部12c从周壁部12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连接器部 12c呈在径向上延伸的筒状。连接器部12c在径向外侧开口。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连接器部12c呈长圆筒状。连接器部12c的开口部的形状为周向上的长度大于轴向上的长度的长圆形。连接器部12c对后述的汇流条80进行保持。连接器部12c是进行与壳体11外的电布线的连接的部分。连接器部12c供外部电源(省略图示)连接。
如图3所示,马达壳体12具有第一布线保持部14。第一布线保持部14从周壁部12a向径向外侧突出。在第一布线保持部14内配置有从控制板70延伸的第一布线部件91。
在减速机构壳体13中收纳有减速机构30、输出部40、第二布线部件92(参照图3)、第一轴承51、第二轴承54以及第四轴承56。如图1和图2所示,减速机构壳体13具有底壁部13a、支承筒部13d、突出筒部13c、罩筒部13b、第二布线保持部15以及腿部13m。
如图2所示,底壁部13a呈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板状。底壁部13a 从轴向一侧覆盖减速机构30。底壁部13a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面与减速机构30在轴向上对置。底壁部13a是壳体11的内表面中的位于减速机构30的轴向一侧的部分。在底壁部13a设置有支承筒部13d。支承筒部13d呈从底壁部13a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面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筒状。支承筒部13d呈圆筒状。支承筒部13d从底壁部13a 的径向内缘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支承筒部13d在轴向另一侧开口。
突出筒部13c呈从底壁部13a的径向内缘部向轴向一侧突出的筒状。在突出筒部13c内配置有输出轴部41。罩筒部13b呈从底壁部13a的径向外缘部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筒状。罩筒部13b呈圆筒状。罩筒部13b在轴向另一侧开口。罩筒部13b沿着第一中心轴线J1覆盖第一中心轴线J1的周围。罩筒部13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周壁部12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接触并固定起来。
如图3所示,第二布线保持部15从罩筒部13b向径向外侧突出。第二布线保持部15的内部与罩筒部13b的内部相通。第二布线保持部15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的轴向位置与底壁部13a的轴向位置相同。第二布线保持部15与第一布线保持部14在轴向上对置。第二布线保持部15的内部与第一布线保持部14的内部相通。
如图1和图3所示,腿部13m从罩筒部13b向径向外侧突出。在罩筒部13b的外周面上,腿部13m在周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三个腿部13m在周向上彼此隔开不等间隔地配置。另外,三个腿部13m从罩筒部13b 的突出长度彼此不同。能够使用腿部13m将电动致动器10安装于例如车辆等对象物。
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1具有通气部17。即,壳体11具有:筒状的壳体主体11A,其在轴向上延伸;腿部13m,其向壳体主体11A的径向外侧延伸;以及通气部17,其从壳体主体11A向径向外侧突出。壳体主体11A是壳体11中的收纳马达 20和减速机构30的筒状的部分。
通气部17具有将壳体11的内部和外部连起来的呼吸孔17a。如图2所示,通气部17具有设置于马达壳体12的第一部分17A和设置于减速机构壳体13的第二部分 17B。
第一部分17A从马达壳体12向径向外侧突出。第一部分17A具有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的板状部171和从板状部171的板面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筒状部172。第一部分17A具有由在轴向上贯通板状部171和筒状部172的贯通孔构成的呼吸孔 17a。呼吸孔17a是在轴向上延伸的贯通孔,由此在通过树脂成型来制造马达壳体12 时,不必另外设置加工工序就能够设置呼吸孔17a,从而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制造。
第二部分17B从减速机构壳体13的罩筒部13b向径向外侧突出。第二部分17B 具有:通气部周壁173,其在周向上延伸,与罩筒部13b相连;以及通气部底壁174,其被通气部周壁173包围。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部分17B设置于腿部13m。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设置有第二部分17B的腿部13m呈在径向上延伸并且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的板状。腿部13m具有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变细的形状。沿轴向观察时,第二部分17B位于沿着径向延伸的腿部13m的外形边131与外形边132 之间。
第一部分17A和第二部分17B在轴向上对置,第一部分17A的板状部171与第二部分17B的通气部周壁173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端面接触。即,第一部分17A和第二部分17B的朝向轴向的端面彼此对置。根据该结构,通过将马达壳体12和减速机构壳体13以在沿着马达轴21的轴向上对置的方式组合,能够将壳体主体11A和通气部17组装好。不必进行复杂的操作就能够进行组装,从而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制造。
板状部171、通气部周壁173以及通气部底壁174所包围的区域为空气通路175。空气通路175与壳体11的内部相连。如图2所示,呼吸孔17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在空气通路175处开口。呼吸孔17a将壳体11的内部和外部连起来。因此,第一部分 17A和第二部分17B分别具有与壳体11的内部连通的空气的通路。
根据该结构,沿轴向观察时,从马达壳体12沿径向突出的通气部17配置于腿部13m的平面区域内。因此,不必增大占有面积就能够实现具有通气部17的电动致动器10。
另外,由于通气部17采用将腿部13m的一部分用作空气通路的结构,因此也能够抑制轴向的占有空间。
在第一部分17A,在呼吸孔17a的壳体11内部侧的开口部配置有能够通气的防水片176。防水片176是一方面让空气通过而另一方面不让水滴通过的多孔质部件。作为防水片176,例如使用疏液处理后的无纺布。
通过由在轴向上可分割的第一部分17A和第二部分17B构成通气部17,并在第一部分17A的内表面上配置防水片176,由此在制造工序中设置防水片176很容易。
如图2所示,转子22具有马达轴21、转子铁芯22a和未图示的转子磁铁、以及平衡配重24。马达轴21被第一轴承51和第三轴承55支承为能够绕着第一中心轴线 J1旋转。第一轴承51与马达轴2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嵌合。第三轴承55与马达轴21 的轴向另一侧的部分嵌合。马达轴21和减速机构30经由第四轴承56而连结为能够绕着第二中心轴线J2相互旋转。第四轴承56配置在第一轴承51与第三轴承55的沿着轴向之间,与马达轴21嵌合。第一轴承51、第三轴承55以及第四轴承56例如是球轴承。马达轴2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从轴承保持部12e内向轴向另一侧突出。马达轴2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轴向另一侧比分隔壁部12d突出。
马达轴21具有转子铁芯固定轴部21a、偏心轴部21b以及配重安装轴部21c。转子铁芯固定轴部21a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在轴向上延伸。在转子铁芯固定轴部 21a的外周面上固定有转子铁芯。在转子铁芯固定轴部21a中的位于比转子铁芯22a 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的部分嵌合有第三轴承55。
偏心轴部21b位于比转子铁芯固定轴部21a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偏心轴部21b相对于第一中心轴线J1偏心。如图3所示,偏心轴部21b以相对于第一中心轴线J1偏心的第二中心轴线J2为中心延伸。第二中心轴线J2与第一中心轴线J1平行。由此,偏心轴部21b在轴向上延伸。偏心轴部21b与第四轴承56的内径侧嵌合。偏心轴部 21b经由第四轴承56将减速机构30的后述的外齿轮31支承为能够旋转。
配重安装轴部21c配置在转子铁芯固定轴部21a与偏心轴部21b的沿着轴向之间。配重安装轴部21c从轴向另一侧与偏心轴部21b连接。配重安装轴部21c具有比偏心轴部21b大的直径。配重安装轴部21c与第四轴承56的轴向另一侧相邻配置,配重安装轴部21c的轴向一侧端部与第四轴承56的内圈在轴向上对置。在配重安装轴部21c安装有平衡配重24。
转子铁芯22a呈筒状,固定于转子铁芯固定轴部21a的外周面。转子磁铁固定于转子铁芯22a的外周面。
定子23与转子22在径向上隔开间隙而对置。定子23具有包围转子22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定子铁芯和安装于定子铁芯的多个线圈。虽然没有图示,但定子铁芯具有背轭和齿。背轭呈在周向上延伸的环状。齿从背轭朝向径向内侧延伸,在周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
控制板70呈板状。控制板70的板面朝向轴向,与轴向垂直地扩展。控制板70 收纳于控制板收纳部12f内。控制板70配置于分隔壁部12d的轴向另一侧。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控制板70配置为向轴向另一侧离开分隔壁部12d。控制板70与定子23电连接。在控制板70上连接有定子23的线圈的线圈线。在控制板70上例如搭载有逆变器电路。
汇流条80被连接器部12c保持。汇流条80埋入于连接器部12c。汇流条80的两端部中的第一端部固定于控制板70。如图1所示,汇流条80的两端部中的第二端部配置于连接器部12c的径向外侧的开口部内,向壳体11的外部露出。汇流条80电连接于与连接器部12c连接的外部电源。从外部电源通过汇流条80和控制板70向定子23的线圈提供电源。
旋转检测部75检测转子22的旋转。如图2所示,旋转检测部75配置于控制板收纳部12f内。旋转检测部75配置于分隔壁部12d与控制板70之间的空间内。旋转检测部75具有固定于马达轴21的磁铁和安装于控制板70的旋转传感器。
减速机构30与马达轴21的轴向一侧的部分连结。减速机构30配置于马达轴21 的轴向一侧的部分的径向外侧。从径向观察时,减速机构30配置于与偏心轴部21b 重叠的位置。减速机构30配置于底壁部13a与定子23的沿着轴向之间。
如图2和图3所示,减速机构30具有外齿轮31、内齿轮33以及环状板部40c。外齿轮31呈以第二中心轴线J2为中心的大致圆环板状。外齿轮31的板面朝向轴向,与轴向垂直地扩展。在外齿轮3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齿轮部。外齿轮31经由第四轴承 56而与偏心轴部21b连接。即,减速机构30经由第四轴承56而与马达轴21连结。第四轴承56嵌合于外齿轮31内。第四轴承56将马达轴21和外齿轮31连结为能够绕着第二中心轴线J2相互旋转。
外齿轮31具有多个销32。销32呈从外齿轮31的朝向轴向一侧的面向轴向一侧突出的圆柱状。多个销32沿着以第二中心轴线J2为中心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设置有八个销32。
内齿轮33包围外齿轮31的径向外侧并被固定于减速机构壳体13。内齿轮33呈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内齿轮33配置于罩筒部13b的内周面的凹陷部13n内,并被固定于罩筒部13b。凹陷部13n位于罩筒部13b的内周面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在轴向另一侧和径向内侧开口。
内齿轮33与外齿轮31啮合。在内齿轮33的内周面上设置有齿轮部。内齿轮33 的齿轮部与外齿轮31的齿轮部啮合。内齿轮33的齿轮部在周向的一部分(图2和图 3的各左侧部分)与外齿轮31的齿轮部啮合。内齿轮33的齿轮部的齿数与外齿轮31 的齿轮部的齿数彼此不同。内齿轮33的齿轮部的齿数多于外齿轮31的齿轮部的齿数。
环状板部40c是输出部40的一部分。环状板部40c是将减速机构30和输出部 40连结起来的连结部。如图2所示,环状板部40c配置于外齿轮31的轴向一侧。环状板部40c呈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板状。环状板部40c中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位于比径向内侧的部分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环状板部40c的径向外侧的部分的轴向上的厚度大于环状板部40c的径向内侧的部分的轴向上的厚度。环状板部40c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环状板部40c的多个孔40d。孔40d配置于环状板部40c的径向外侧的部分。
如图3所示,多个孔40d沿着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设置有八个孔40d。孔40d的数量与销32的数量相同。孔 40d呈圆孔状。孔40d的内径大于销32的外径。在多个孔40d中分别插入有多个销 32。销32的外周面与孔40d的内周面内切。即,销32的外周面与孔40d的内周面在周面的一部分接触。孔40d的内周面经由销32而将外齿轮31支承为能够摆动。
输出部40是输出电动致动器10的驱动力的部分。如图2所示,输出部40具有筒状壁部40b、环状板部40c以及输出轴部41。筒状壁部40b呈以第一中心轴线J1 为中心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筒状壁部40b呈从环状板部40c的径向内缘部向轴向一侧延伸的圆筒状。筒状壁部40b呈在轴向另一侧开口的有底的圆筒状。在筒状壁部 40b的内周面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嵌合有第一轴承51。由此,第一轴承51将马达轴21 和输出部40连结为能够相互旋转。第一轴承51将马达轴21和输出部40连结为能够绕着第一中心轴线J1相对地旋转。马达轴2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位于筒状壁部40b的内部。马达轴21的朝向轴向一侧的端面与筒状壁部40b的底部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面隔着间隙而对置。
筒状壁部40b配置于支承筒部13d内。在筒状壁部40b与支承筒部13d之间配置有第二轴承54。支承筒部13d嵌合有第二轴承54。即,在支承筒部13d内嵌合有第二轴承54。在第二轴承54内嵌合有筒状壁部40b。第二轴承54夹在筒状壁部40b 的外周面与支承筒部13d的内周面之间。第二轴承54将输出部40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壳体11旋转。
输出轴部41在轴向上延伸,配置于马达轴21的轴向一侧。输出轴部41呈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柱状。输出轴部41从筒状壁部40b的底部向轴向一侧延伸。输出轴部41插入于突出筒部13c内。输出轴部41的轴向一侧的部分向轴向一侧比突出筒部13c突出。在输出轴部41的轴向一侧的部分安装有输出电动致动器10的驱动力的其他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部40是单个部件。
当马达轴21绕着第一中心轴线J1旋转时,偏心轴部21b(第二中心轴线J2)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在周向上公转。偏心轴部21b的公转经由第四轴承56而传递给外齿轮31,外齿轮31在内齿轮33内绕着第一中心轴线J1公转。外齿轮3在孔40d 的内周面与销32的外周面内切的位置发生变化的同时进行摆动。此时,外齿轮31 的齿轮部与内齿轮33的齿轮部啮合的位置在周向上发生变化。外齿轮31的齿数与内齿轮33的齿数彼此不同,并且内齿轮33被固定于减速机构壳体13而不旋转。因此,外齿轮31相对于内齿轮33绕着第二中心轴线J2自转。
外齿轮31自转的朝向为与马达轴21旋转的朝向相反的方向。外齿轮31绕着第二中心轴线J2的旋转(自转)经由孔40d和销32而传递给环状板部40c。由此,环状板部40c绕着第一中心轴线J1旋转,输出部40绕着第一中心轴线J1旋转。这样,马达轴21的旋转经由减速机构30而传递给输出轴部41。
输出部40的旋转被减速机构30相对于马达轴21的旋转减速。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构30中,输出部40的旋转相对于马达轴21的旋转的减速比R用 R=-(N2-N1)/N2来表示。表示减速比R的式子的右边开头的负号表示被减速的输出部40的旋转方向相对于马达轴21的旋转方向为相反朝向。N1是外齿轮31的齿数, N2是内齿轮33的齿数。作为一例,在外齿轮31的齿数N1为59并且内齿轮33的齿数N2为60的情况下,减速比R为-1/60。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减速机构30能够增大输出部40的旋转相对于马达轴21的旋转的减速比R。由此,能够增大输出部40 的旋转扭矩。
另外,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像以下所说明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变更等。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输出部40是单个部件,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输出部40的环状板部40c和筒状壁部40b与输出轴部41通过焊接等而固定在一起。
减速机构30只要具有通过使马达轴21的旋转减速并传递给输出部40而增大扭矩的功能即可,不限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结构。
此外,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组合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变形例以及补充例等中进行了说明的各结构(构成要素),另外,也可以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其他变更。另外,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的实施方式限定,仅受权利要求书限定。

Claims (5)

1.一种电动致动器,其具有:
马达,其具有沿着中心轴线延伸的马达轴;
减速机构,其与所述马达轴连结;以及
壳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
壳体主体,其收纳所述马达和所述减速机构;
腿部,其从所述壳体主体向径向外侧延伸;以及
通气部,其从所述壳体主体向径向外侧突出,具有将所述壳体的内部和外部连起来的呼吸孔,
所述壳体具有如下的结构:收纳所述马达的第一壳体和收纳所述减速机构并且具有所述腿部的第二壳体按照各自的开口部在轴向上对置的状态固定在一起,
所述通气部具有:
第一部分,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壳体内连通;以及
第二部分,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壳体内连通,
所述通气部的第二部分设置于所述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部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朝向轴向的端面彼此对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呼吸孔是在轴向上贯通所述第一部分的贯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呼吸孔是在轴向上贯通所述第一部分的贯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所述壳体的内侧的所述贯通孔的开口部配置有能够通气的防水片。
CN201821544956.8U 2017-09-28 2018-09-20 电动致动器 Active CN20920082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9033A JP7059551B2 (ja) 2017-09-28 2017-09-28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7-189033 2017-09-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00820U true CN209200820U (zh) 2019-08-02

Family

ID=66340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44956.8U Active CN209200820U (zh) 2017-09-28 2018-09-20 电动致动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59551B2 (zh)
CN (1) CN20920082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72128A (zh) * 2020-03-31 2021-10-0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11615B2 (ja) * 1992-04-14 1996-07-03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減速機用のケ―ス
JP5049892B2 (ja) * 2008-06-18 2012-10-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モータユニット
JP5706104B2 (ja) * 2010-06-10 2015-04-22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モータ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72128A (zh) * 2020-03-31 2021-10-0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CN113472128B (zh) * 2020-03-31 2023-12-0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59551B2 (ja) 2022-04-26
JP2019068519A (ja) 2019-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60305B2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のハウジング構造
CN207819659U (zh) 电动致动器
JP6844710B2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819411B2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US20190207462A1 (en) Electric actuator
CN106575902A (zh) 旋转致动器
JP5461580B2 (ja) 電動モータホイール構造体
CN209767318U (zh) 电动致动器
CN109510364A (zh) 驱动装置
US8925662B2 (en) In-wheel driving device
CN209200820U (zh) 电动致动器
JP7102842B2 (ja) 駆動装置
CN208806710U (zh) 电动致动器
JP5248212B2 (ja) レゾルバを備えた電動機
CN209805579U (zh) 电动致动器
JP2012241755A (ja) 回転電機のハウジング
EP2492645A1 (en) Resolver, and resolver-bearing unit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9303446A (ja) 永久磁石電動機
CN208782583U (zh) 马达以及电动致动器
CN211655924U (zh) 电动致动器
CN110392650A (zh) 用于执行器的驱动单元以及具有驱动单元和传动单元的执行器
CN210273734U (zh) 电动致动器
US8033191B2 (en) Starter
CN211456910U (zh) 电动致动器
JP2009159791A (ja) 二輪車、及び二輪車の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