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81101U - 一种空调末端设备及使用其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末端设备及使用其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181101U CN209181101U CN201821901553.4U CN201821901553U CN209181101U CN 209181101 U CN209181101 U CN 209181101U CN 201821901553 U CN201821901553 U CN 201821901553U CN 209181101 U CN209181101 U CN 20918110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blade
- air conditioner
- end equipment
- conditioner e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5119 centrifug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363 ring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17 strat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末端设备及使用其的空调器,所述空调末端设备包括外壳,风叶体和风叶电机,所述外壳内依次设置有前进风口、第一导流圈、第二导流圈和后进风口;所述第一导流圈和第二导流圈之间设置有风道第一边界体和风道第二边界体,共同形成用于导风的风道系统,所述空调末端设备还设置有风道系统的至少2个出风口。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末端设备,其前进风和后进风只需要一个风机系统实现,利用壳体内部结构形成风道系统,无需额外增加电机、风叶、蜗壳等零部件,整机尺寸不增加。因此,可在整机尺寸增加<10%的情况下,实现空调末端低噪、高性能、舒适性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末端设备及使用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室内机通常采用一套平板或多折换热器系统,按照一个近似均匀分布的进风温度、均匀分布的出风温度布置系统换热器流路分布。这样就存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每折换热器之间的风速以及同一换热器表面上的温度分布不均匀;单个换热系统可调节方式单一,无法实现多种模式混合送风功能,无法同时满足室内不同用户的舒适性使用需求等问题。
现有专利号为201410433681.0,专利名称为空调室内机的发明专利,其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本体、形成在本体上的安装部、主进风口、混合风出口和非热交换风进口,在本体内形成有送风装置、离心风扇和蜗壳,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导风体,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导风体之间形成热交换风风道;离心风扇为双吸入式离心风扇,其轴线与送风装置的轴线相互垂直;蜗壳的出风部朝向热交换风风道,在蜗壳的出风部上还形成有环包热交换风风道的环包部,环包部与热交换风风道之间形成混风腔。该室内机允许用户将环包部进风口全部打开的方式增加换热风量,但是实际上增加的换热风量≤25%,噪声增加1~3dB(A),而且为了配合环包部结构,总出风口也需设置成圆环状,会导致送风位置过于集中,造成局部送风不舒适,且送风距离不够远,机组出口裸露较多,容易积灰等,这些对于用户来说都很难接受。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送风距离不够,送风位置集中,设备运行噪音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空调末端设备及使用其的空调器,所述空调末端设备采用了新的空调壳体设计以及双轴向吸风风机,实现了新的出风方式,提高了末端设备的换热能力和出风量;主、辅进风采用同一套风机系统,无需增加新的部件,降低结构复杂度,用较为简单的方式实现较好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空调末端设备,包括外壳,风叶体和风叶电机,所述外壳内依次设置有前进风口、第一导流圈、第二导流圈和后进风口;所述第一导流圈和第二导流圈之间设置有风道第一边界体和风道第二边界体,共同形成用于导风的风道系统,所述空调末端设备还设置有风道系统的至少2个出风口。
其中,所述风道第一边界体和风道第二边界体为直线或曲线。
其中,所述风叶体包括第一风叶体和第二风叶体,所述第一风叶体及第二风叶体设置在叶体底盘上,第一风叶体与第二风叶体是互为镜像的后向叶型的离心风叶体。
其中,所述第一风叶体的叶片数目大于等于第二风叶体的叶片数目。
其中,所述第一风叶体的叶片高度H1大于等于第二风叶体的叶片高度H2。
其中,所述第一风叶体的叶体直径D1大于等于第二风叶体的叶体直径D2。
其中,H1/H2≥2。
其中,1≤D1/D2≤2。
其中,所述前进风口与第一导流圈之间设置有第一换热器。
其中,所述后进风口与第二导流圈之间设置有第二换热器。
其中,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厚度小于等于第一换热器的厚度。
其中,所述后进风口所在的后面板为凸出的弧形。
一种空调器,其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空调末端设备。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末端设备,其前进风和后进风只需要一个风机系统实现,利用壳体内部结构形成风道系统,无需额外增加电机、风叶、蜗壳等零部件,整机尺寸不增加。因此,可在整机尺寸增加<10%的情况下,实现空调末端低噪、高性能、舒适性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空调末端设备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切线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B-B剖切线的剖视图。
图4为空调末端设备的俯视截面图。
图5为实施例2的空调末端设备剖视图。
其中,11为前面板,12为后面板,131为右面板,132为左面板,112为前进风口,121为后进风口,21为第一换热器,22为第二换热器,31为第一导流圈,32为第二导流圈,4为风叶体,41为第一风叶体,42为第二风叶体,43为叶体底盘,5为风叶电机,61为风道第一边界体,62为风道第二边界体,7为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空调末端,包含竖向排布布置的2个及以上风机驱动的独立风道系统,可以分别从前后两个方向进风,两个方向的气流在风机驱动下,在径向方向充分混合后随正面特定出风口排出。本实施例中风机数量为3个。
如图1所示的空调末端设备的俯视截面图,所述空调末端设备具有外壳,包括前面板11、后面板12、右面板131和左面板132,所述左面板132和右面板131与后面板12流体连接,所述前面板11上设置有出风口和前进风口112,所述后面板12设置有后进风口121。所述出风口在前面板11上,位于前进风口112两侧,所述前进风口112和后进风口121尺寸均与风叶电机5相符。本实施例中,前进风口112和后进风口121都设置有进风格栅。
沿图1的剖切线A-A切开,所得剖视图如图2所示。前面板11到后面板12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一换热器21,第一导流圈31,风叶体4,风叶电机5,第二导流圈32。所述第一导流圈31和第二导流圈32是一种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电机5数量一致的内壁向电机5方向凹陷的圆环结构。如图2、图3所示,图3为图1沿B-B剖切线的剖视图,所述第一导流圈31与第二导流圈32的之间还设置有连接了两个导流圈的风道第一边界体61和风道第二边界体62,所述风道第一边界体61、风道第二边界体62、第一导流圈31和第二导流圈32共同组成了用于导风的风道系统,所述风道系统的出风口型线倾斜向前设置,使得气流从前面板11的出风口出风。所述风道第一边界体61、风道第二边界体62可以为直线也可以为曲线,本实施例中,所述风道第一边界体61和风道第二边界体62的都是从平滑变为突起再变为平滑,突起部分将风机5包住,风道第一、第二边界体共同构成了双出风口且出风口呈180°对向设置的蜗壳形状。这种技术方案无需设置蜗壳,相比现有技术使用的环包部,该风道系统结构简单,增大了送风角度,达到大面积送风的效果,而且风机产生的风能通过更多的出风口送出,提高了出风的舒适性。
如图4所示的空调末端的俯视截面图,已经隐去导流圈以及风道边界体,从图中可以看出,风叶体4和风叶电机5通过支架7安装在第二导流圈32上;所述风叶体4包括第一风叶体41和第二风叶体42,所述第一风叶体41用于从前进风口112进风,所述第二风叶体42用于从后进风口121进风,所述第一风叶体41及第二风叶体42共用同一叶体底盘43。第一风叶体41与第二风叶体42是互为镜像的同种后向叶型的离心风叶体,本实施例中第一风叶体41和第二风叶体42的叶片数量一致,而且第二风叶体42的叶片高度H2小于第一风叶体 41的叶片高度H1,第二风叶体42的叶体直径D2小于第一风叶体41的叶体直径D1,其中优选,H1/H2≥2,1≤D1/D2≤2。通过将两侧的风叶体的叶片高度以及叶体直径设置为不一致,可以改变两侧的进风量。此种方案无需设置蜗壳结构,空调末端无需额外再增加电机、风叶等零部件,通过前述的风道系统和双叶轮电机,可以在原技术方案的整机基础上尺寸增量<10%的情况下,实现室内末端低噪、高性能、舒适性效果。
空调末端运行时,在两个及以上竖向独立排布放置的风叶体4驱动下,气流分别进入前进风口112、后进风口121,再沿着第一换热器21、第一导流圈31以及第二导流圈32,分别进入共用同一叶体底盘43的第一风叶体41和第二风叶体42,再在各自风叶体周向出风方向充分混合后,沿着风道系统的风道型线从前面板11的出风口排出。此时进入第二风叶体42 的气流为未经热交换的室内常温气流,其与第一风叶体41出来的换热气流在风叶体4的出口周向混合。如此设置的空调末端,其深度方向的尺寸最小。其中优选,所述后面板12有一定弧度,保证末端设备在完全靠墙放置的情况下,仍有后向进风进入后面板12的后进风口121 内。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空调末端除了在前进风口112设置有第一换热器21,还可以在后进风口121设置第二换热器22,从而可以提高换热效率,所述第二换热器 22的厚度小于等于第一换热器21的厚度。这就使得后向进风所交换的热量会小于等于前进风所交换的热量,用户可以根据使用情况,通过换热器的开闭组合,实现不同种的空调运行模式,丰富用户体验。
运行模式一:此模式下,空调工作时,仅有第一换热器21工作,气流从前面板11进入,经第一换热器21换热后由第一风叶体41沿周向吹出至出风口。该运行方案下,第二风叶体 42、第二换热器22、第二导流圈32无气流流通,实现常规空调的功能。
运行模式二:此模式下,空调工作时,仅有第二换热器22工作,而第一换热器21不工作,因此从前面板11的进风口112进入的气流,无需与第一换热器21换热便在第一风叶体41的旋转做功带动下直接与第二风叶体42加压出来的换热气流在风叶体4的出口周向充分混合后在从出风口送出。该运行模式下,末端设备吹出的低速气流对室内环境主要起对流扰动作用,使室内气流更加均匀化、舒适度更高,噪声较低。
运行模式三,第一换热器21、第二换热器22同时接入整机换热系统中,末端设备在风叶体4的旋转驱动下,一部分气流从前面板11的前进风口112进入,第一换热器21充分换热后进入第一风叶体41增速加压形成状态为Q1、T1、V1、P1、RH1的气体,另一侧气流则从后面板12的后进风口121进入,第二换热器22充分换热后进入第二叶体42增速加压形成状态为Q2、T2、V2、P2、RH2的气体。这两种状态气体在风叶体4的周向方向充分混合形成Q、T、V、P、RH的新状态气体(其中,Q=Q1+Q2),并从出风口送出。此运行模式可实现两股不同换热温度、速度、压力、相对湿度的气流混合,提升整机系统换热能力,改善用户舒适度体验效果。其中,第一换热器21、第二换热器22上的蒸发/冷凝温度可根据系统配置需求进行适时调节,从而实现多工况模式下运行。
实施例3
除了上述的空调末端设置方式外,所述第二风叶体42的叶片高度也可以与第一风叶体 41的叶片高度相同,所述第一风叶体41和第二风叶体42的叶片数目一致。如此设置风叶体 4,使得空调末端的前后进风量趋于一致,可以显著加强空调末端的出风能力。
Claims (13)
1.一种空调末端设备,包括外壳,风叶体(4)和风叶电机(5),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依次设置有前进风口(112)、第一导流圈(31)、第二导流圈(32)和后进风口(121);所述第一导流圈(31)和第二导流圈(32)之间设置有风道第一边界体(61)和风道第二边界体(62),共同形成用于导风的风道系统,所述空调末端设备还设置有风道系统的至少2个出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末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第一边界体(61)和风道第二边界体(62)为直线或曲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末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体(4)包括第一风叶体(41)和第二风叶体(42),所述第一风叶体(41)及第二风叶体(42)设置在叶体底盘(43)上,第一风叶体(41)与第二风叶体(42)是互为镜像的后向叶型的离心风叶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末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叶体(41)的叶片数目大于等于第二风叶体(42)的叶片数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末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叶体(41)的叶片高度H1大于等于第二风叶体(42)的叶片高度H2。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末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叶体(41)的叶体直径D1大于等于第二风叶体(42)的叶体直径D2。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末端设备,其特征在于,H1/H2≥2。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末端设备,其特征在于,1≤D1/D2≤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末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进风口(112)与第一导流圈(31)之间设置有第一换热器(2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末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进风口(121)与第二导流圈(32)之间设置有第二换热器(22)。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末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22)的厚度小于等于第一换热器(21)的厚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末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进风口(121)所在的后面板(12)为凸出的弧形。
13.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空调末端设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901553.4U CN209181101U (zh) | 2018-11-19 | 2018-11-19 | 一种空调末端设备及使用其的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901553.4U CN209181101U (zh) | 2018-11-19 | 2018-11-19 | 一种空调末端设备及使用其的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181101U true CN209181101U (zh) | 2019-07-30 |
Family
ID=673732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901553.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181101U (zh) | 2018-11-19 | 2018-11-19 | 一种空调末端设备及使用其的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181101U (zh) |
-
2018
- 2018-11-19 CN CN201821901553.4U patent/CN20918110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440056A (zh) | 空调柜机 | |
CN105091083A (zh) |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及立式空调器 | |
CN105674399A (zh) | 一种混合出风空调室内机 | |
CN109340909B (zh) |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 |
CN115388464A (zh) | 壁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9442573B (zh) |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 |
CN110864371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1129801Y (zh) | 一种采用新型风道系统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 |
CN109340908A (zh) |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 |
WO2023246547A1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9459054U (zh) |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9181101U (zh) | 一种空调末端设备及使用其的空调器 | |
CN217715164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8186528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 |
CN216591949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1110602Y (zh) | 一种采用新型风道系统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 |
CN215336695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 |
CN216159156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4038685U (zh) |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 |
CN210463254U (zh) | 空调器和用于空调器的蜗壳 | |
CN213577767U (zh) | 用于柜式空调室内机的射流装置及柜式空调室内机 | |
CN113864872A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0688460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8317607B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 |
CN109340907B (zh) |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730 Termination date: 2021111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