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59156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59156U
CN216159156U CN202122247178.4U CN202122247178U CN216159156U CN 216159156 U CN216159156 U CN 216159156U CN 202122247178 U CN202122247178 U CN 202122247178U CN 216159156 U CN216159156 U CN 2161591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door
communication port
air outlet
in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4717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衡
郝本华
侯竑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4717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591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591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591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室内机,其包括:机壳,具有换热风道,且其上开设有用于与室内环境连通的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和至少一个室内进风口、以及用于与室外环境连通的至少一个新风口;以及换向装置,与换热风道相独立地设置于机壳内,且配置成受控地在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至少一个室内进风口和至少一个新风口之间形成两端均与室内环境连通的两个相互独立的室内循环风道或两端分别与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连通的两个相互独立的新风风道。本实用新型通过一个换向装置即可在机壳内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两个室内循环风道或两个新风风道,以非常简单的一个风道结构确保了空调室内机丰富多样的空气质量改善方式,简化了空调室内机的结构。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人们对日常生活环境的质量越来越重视。室内装修材料、家具、甚至摆件、食品等散发的气体导致室内空气质量不佳,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因此空气净化逐渐被重视。目前,主要的净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净化模块对循环在室内的空气进行净化,一种是通过引入室外新风更新室内空气。净化模块通常设置在空调室内机的换热风道中,例如,进风口或出风口处,对换热气流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影响换热气流的风速和风量。并且,净化模块所在的风道结构与引入新风的风道结构是相互独立的,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净化效率高且不会对送风量和送风速度产生影响的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简化空调室内机的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机壳,具有用于输出换热气流的换热风道,其上开设有用于与室内环境连通的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和至少一个室内进风口、以及用于与室外环境连通的至少一个新风口;以及
换向装置,与所述换热风道相独立地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配置成受控地在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至少一个室内进风口和所述至少一个新风口之间形成两端均与室内环境连通的两个相互独立的室内循环风道或两端分别与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连通的两个相互独立的新风风道。
可选地,所述换向装置包括:
主体,其上开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至少一个室内进风口和所述至少一个新风口一一对应连通的多个连通口;以及
挡风板组件,配置成绕所述主体的中心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主体内,且具有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呈发射状布置的多个挡风板,以通过改变所述多个挡风板和所述多个连通口之间的相对位置在所述主体内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所述室内循环风道或两个相互独立的所述新风风道。
可选地,所述室内进风口的数量为一个,所述主体上开设有与所述室内进风口连通的第一连通口、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第二连通口和第三连通口;且
当所述空调室内机处于净化模式时,所述挡风板组件的其中一个所述挡风板处于所述第一连通口的中部位置,以将所述第一连通口分成两个进风区域;所述第一连通口的两个进风区域分别与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三连通口连通,从而形成两个所述室内循环风道,两个所述室内循环风道通过多个所述挡风板相隔开。
可选地,所述新风口的数量为一个,所述主体上开设有与所述新风口连通的第四连通口、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第二连通口和第三连通口;且
当所述空调室内机处于新风模式时,所述挡风板组件的其中一个所述挡风板处于所述第四连通口的中部位置,以将所述第四连通口分成两个进风区域;所述第四连通口的两个进风区域分别与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三连通口连通,从而形成两个所述新风风道,两个所述新风风道通过多个所述挡风板相隔开。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三连通口相对布置;且
每个所述挡风板均包括由其径向外侧端部向所述主体的径向内侧以相互逐渐背离的趋势延伸的两个导风面。
可选地,所述室内进风口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主体上开设有分别与两个所述室内进风口连通的两个第一连通口、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第二连通口和第三连通口;其中
当所述空调室内机处于净化模式时,两个所述第一连通口分别与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三连通口连通,以形成两个所述室内循环风道,两个所述室内循环风道通过多个所述挡风板相隔开。
可选地,所述新风口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主体上开设有分别与两个所述新风口连通的两个第四连通口、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第二连通口和第三连通口;其中
当所述空调室内机处于新风模式时,两个所述第四连通口分别与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三连通口连通,以形成两个所述新风风道,两个所述新风风道通过多个所述挡风板相隔开。
可选地,所述主体上开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第二连通口和第三连通口、与所述至少一个室内进风口一一对应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一连通口、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新风口一一对应连通的至少一个第四连通口;且
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三连通口相对布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通口和所述至少一个第四连通口分别处于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三连通口之间连线的不同侧。
可选地,所述挡风板的数量为三个,任意两个所述挡风板之间的夹角均相同。
可选地,所述主体上开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第二连通口和第三连通口;且
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第一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连通口之间的气流流动路径上,用于驱动室内气流沿其中一个所述室内循环风道循环流动或驱动室外新风经其中一个所述新风风道进入室内;和
第二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和所述第三连通口之间的气流流动路径上,用于驱动室内气流沿另一个所述室内循环风道循环流动或驱动室外新风经另一个所述新风风道进入室内。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机壳上开设有与室内环境连通的两个出风口和至少一个室内进风口,并且还开设有与室外环境连通的至少一个新风口。特别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设置在机壳内的换向装置,该换向装置能够选择性地在上述各个风口之间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室内循环风道或两个相互独立的新风风道。两个室内循环风道的两端均与室内环境连通,从而可以作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净化风路,通过在每个净化风路中设置净化模块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净化,且两个净化风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因此,可以双倍地提高净化效率。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换向装置独立于空调室内机的换热风道,因此形成的净化风路与换热风路相互独立,净化过程不会对空调室内机的正常送风(包括送风量和送风速度)产生任何影响。
同时,换向装置还可以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新风风道,两个新风风道的两端均分别连通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因此,可以同时向室内引入室外新风,效率较高。本实用新型通过一个换向装置即可在机壳内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两个室内循环风道或两个新风风道,以非常简单的一个风道结构确保了空调室内机丰富多样的空气质量改善方式,简化了空调室内机的结构。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换向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换向装置内形成两个室内循环风道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换向装置内形成两个新风风道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换向装置内形成两个室内循环风道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换向装置内形成两个新风风道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包括机壳10,机壳10具有用于输出换热气流的换热风道(图中未示出),且机壳10上开设有用于与室内环境连通的第一出风口11、第二出风口12和至少一个室内进风口13、以及用于与室外环境连通的至少一个新风口14。具体地,第一出风口11、第二出风口12和至少一个室内进风口13可分布在机壳10的前侧或横向两侧,以便于与室内环境连通;至少一个新风口14可设置在机壳10的后侧,以便于与室外环境连通。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说的换热风道意指包含有蒸发器、风机以及与蒸发器和风机连通的进风口和送风口的能够送出换热气流的风道。
特别地,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换向装置20,换向装置20与换热风道相独立地设置于机壳10内,且配置成受控地在第一出风口11、第二出风口12、至少一个室内进风口13和至少一个新风口14之间形成两端均与室内环境连通的两个相互独立的室内循环风道31或两端分别与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连通的两个相互独立的新风风道32。可以理解的是,两个室内循环风道31和两个新风风道32均与换热风道相独立,互不影响。
也就是说,换向装置20可以将第一出风口11、第二出风口12、至少一个室内进风口13和至少一个新风口14中的部分风口连通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室内循环风道31,也可以将第一出风口11、第二出风口12、至少一个室内进风口13和至少一个新风口14中的另部分风口连通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新风风道32。其中,两个室内循环风道31的两端均与室内环境连通,从而可以作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净化风路,通过在每个净化风路中设置净化模块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净化,且两个净化风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因此,可以双倍地提高净化效率。
具体地,换向装置20与空调室内机1的换热风道相独立,即流经换向装置20的气流都不会流经空调室内机1的换热风道,流经换热风道的气流都不会流经换向装置20,以换向装置20避免对空调室内机1的正常制冷或正常制热产生影响,例如,正常制冷或正常制热时的风速、风量、换热效果等。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换向装置20独立于空调室内机1的换热风道,因此形成的净化风路与换热风路相互独立,净化过程不会对空调室内机1的正常送风(包括送风量和送风速度)产生任何影响。
同时,换向装置20还可以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新风风道32,每个新风风道32的两端均分别连通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因此,可以同时向室内引入室外新风,新风引入的效率较高。
本实用新型通过一个换向装置20即可在机壳10内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两个室内循环风道31或两个新风风道32,以非常简单的结构确保了空调室内机1丰富多样的空气质量改善方式,简化了空调室内机1的结构。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换向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换向装置20包括主体21和挡风板组件22。主体21上开设有分别与第一出风口11、第二出风口12、至少一个室内进风口13和至少一个新风口14一一对应连通的多个连通口。挡风板组件22配置成绕主体21的中心轴线221可转动地设置在主体21内,且具有以中心轴线221为中心呈发射状布置的多个挡风板222,以通过改变多个挡风板222和多个连通口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主体21内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室内循环风道31或两个相互独立的新风风道32。
具体地,主体21可以为圆柱形的筒状主体,用于与第一出风口11、第二出风口12、至少一个室内进风口13和至少一个新风口14一一对应连通的多个连通口开设在主体21的周向侧壁上。主体21的中心轴线221沿其长度方向延伸并穿过其圆心。多个挡风板222沿主体21径向上的长度与主体21的半径大致相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挡风板组件22配置成沿预设时针方向单向转动。由此,简化了用于挡风板组件22转动的电机的控制逻辑,减少了电机的错误步数,从而减小了风道切换中的误差。
具体地,在调节换向装置20的状态时,挡风板组件22可以始终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也可以始终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换向装置内形成两个室内循环风道的示意性结构图。参见图4,室内进风口13的数量为一个,主体21上开设有与室内进风口13连通的一个第一连通口211、以及分别与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连通的第二连通口212和第三连通口213。
进一步地,当空调室内机1处于净化模式时,挡风板组件22的其中一个挡风板222处于第一连通口211的中部位置,以将第一连通口211分成两个进风区域。第一连通口211的两个进风区域分别与第二连通口212和第三连通口213连通,从而形成两个室内循环风道31,两个室内循环风道31通过多个挡风板222相隔开。也就是说,第一连通口211的其中一个进风区域与第二连通口212之间没有任何挡风板222,二者之间形成了其中一个室内循环风道31。第一连通口211的另一个进风区域与第三连通口213之间没有任何挡风板222,二者之间形成了另一个室内循环风道31。
具体地,形成的两个室内循环风道31可分别位于用于分隔第一连通口211的挡板222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挡风板222位置的控制使得第一连通口211被分割成两个进风区域,从而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室内循环风道31,减少了机壳10上开设的室内进风口13的数量。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换向装置内形成两个新风风道的示意性结构图。参见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口14的数量为一个,主体21上开设有与新风口14连通的一个第四连通口214、以及分别与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连通的第二连通口212和第三连通口213。
进一步地,当空调室内机1处于新风模式时,挡风板组件22的其中一个挡风板222处于第四连通口214的中部位置,以将第四连通口214分成两个进风区域。第四连通口214的两个进风区域分别与第二连通口212和第三连通口213连通,从而形成两个新风风道32,两个新风风道32通过多个挡风板222相隔开。也就是说,第四连通口214的其中一个进风区域与第二连通口212之间没有任何挡风板222,二者之间形成了其中一个新风风道32。第四连通口214的另一个进风区域与第三连通口213之间没有任何挡风板222,二者之间形成了另一个新风风道32。
具体地,形成的两个新风风道32可分别位于用于分隔第四连通口214的挡板222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挡风板222位置的控制使得第四连通口214被分割成两个进风区域,从而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新风风道32,减少了机壳10上开设的新风口14的数量。
在图4和图5所示实施例中,第二连通口212和第三连通口213相对布置,相应地,机壳10上的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也可以相对布置,以分别朝向相背离的两个方向送出气流。具体地,第二连通口212和第三连通口213的连接线可经过主体21的中心。
由于挡风板222需要将一个连通口分割成两个进风区域,两个进风区域分别用于形成位于该挡风板222两侧的两个风道,且两个风道内的气流流向逐渐相背离。为此,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每个挡风板222均包括由其径向外侧端部向主体21的径向内侧以相互逐渐背离的趋势延伸的两个导风面223。一方面,可以在挡风板222的径向外侧端部形成很细的尖端,便于将经第一连通口211流入的室内空气或第四连通口214进入的室外新风分隔成两部分,减小气流遇到挡风板222时的阻力;另一方面,两个导风面223还可以对分隔后形成的两股气流进行引导,使其分别朝向相背离的两个方向流动,以便于分别流向第二连通口212和第三连通口213,有效地对气流流向的改变进行了缓和,相比于气流直接冲击到其他挡风板222再改变流向,本实施例大大减小了气流流动阻力。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换向装置内形成两个室内循环风道的示意性结构图。参见图6,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室内进风口13的数量为两个,主体21上开设有分别与两个室内进风口13连通的两个第一连通口211、以及分别与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连通的第二连通口212和第三连通口213。当空调室内机1处于净化模式时,两个第一连通口211分别与第二连通口212和第三连通口213连通,以形成两个室内循环风道31,两个室内循环风道31通过多个挡风板222相隔开。两个第一连通口211之间通过挡风板222隔开,并且,两个室内循环风道31与第四连通口214之间也分别通过挡风板222隔开。
也就是说,形成的两个室内循环风道31可以分别具有独立的室内进风口13,降低了对挡风板222位置的精确要求。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换向装置内形成两个新风风道的示意性结构图。参见图7,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新风口14的数量为两个,主体21上开设有分别与两个新风口14连通的两个第四连通口214、以及分别与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连通的第二连通口212和第三连通口213。当空调室内机1处于新风模式时,两个第四连通口214分别与第二连通口212和第三连通口213连通,以形成两个新风风道32,两个新风风道32通过多个挡风板222相隔开。两个第四连通口214之间通过挡风板222隔开,形成的两个新风风道32与第一连通口211之间也分别通过挡风板222隔开。
也就是说,形成的两个新风风道32可以分别具有独立的新风口14,降低了对挡风板222位置的精确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21上开设有分别与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连通的第二连通口212和第三连通口213、与至少一个室内进风口13一一对应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一连通口211、以及与至少一个新风口14一一对应连通的至少一个第四连通口214。
进一步地,第二连通口212和第三连通口213相对布置,至少一个第一连通口211和至少一个第四连通口214分别处于第二连通口212和第三连通口213之间连线的不同侧。例如,在图4至图7所示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一连通口211均处于第二连通口212和第三连通口213之间连线的左侧,至少一个第四连通口214均处于第二连通口212和第三连通口213之间连线的右侧,便于对挡风板222的位置进行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挡风板222的数量为三个,任意两个挡风板222之间的夹角均相同,便于对挡风板222的位置进行控制,进一步降低了对挡风板222位置控制精确性的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21上开设有分别与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连通的第二连通口212和第三连通口213。空调调室内机1还包括第一风机41和第二风机42。第一风机41设置于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连通口212之间的气流流动路径上,用于驱动室内气流沿其中一个室内循环风道31循环流动或驱动室外新风经其中一个新风风道32进入室内。第二风机41设置于第二出风口12和第三连通口213之间的气流流动路径上,用于驱动室内气流沿另一个室内循环风道31循环流动或驱动室外新风经另一个新风风道32进入室内。
具体地,当空调室内机1处于净化模式时,换向装置20内形成两个室内循环风道31,第一风机41可以驱动室内空气经室内进风口11进入换向装置20,并经其中一个室内循环风道31流向第二连通口212,最后经第一出风口11流向室内环境;第二风机42可以驱动室内空气经室内进风口11进入换向装置20,并经另一个室内循环风道31流向第三连通口213,最后经第二出风口12流向室内环境。
当空调室内机1处于新风模式时,换向装置20内形成两个新风风道32,第一风机41可以驱动室外新风经新风口14进入换向装置20,并经其中一个新风风道32流向第二连通口212,最后经第一出风口11流入室内环境;第二风机42可以驱动室外新风经新风口14进入换向装置20,并经另一个新风风道32流向第三连通口213,最后经第二出风口12流向室内环境。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向装置20的每个连通口和机壳10上对应的风口之间均可通过导风通道23连通。第一风机41可位于连接在机壳10上的第一出风口11和换向装置20的第二连通口212之间的导风通道23内,第二风机42可位于连接在机壳10的第二出风口12和换向装置20的第三连通口213之间的导风通道23内。
具体地,空调室内机1可以为柜式空调室内机,换向装置20可设置于柜式空调室内机的下部。当然,空调室内机1还可以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或其他类型的室内机。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称的“上”、“下”、“前”、“后”、“顶”、“底”等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是以空调室内机1的实际使用状态为基准而言的,这些用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不见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具有用于输出换热气流的换热风道,且其上开设有用于与室内环境连通的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和至少一个室内进风口、以及用于与室外环境连通的至少一个新风口;以及
换向装置,与所述换热风道相独立地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配置成受控地在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至少一个室内进风口和所述至少一个新风口之间形成两端均与室内环境连通的两个相互独立的室内循环风道或两端分别与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连通的两个相互独立的新风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装置包括:
主体,其上开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至少一个室内进风口和所述至少一个新风口一一对应连通的多个连通口;以及
挡风板组件,配置成绕所述主体的中心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主体内,且具有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呈发射状布置的多个挡风板,以通过改变所述多个挡风板和所述多个连通口之间的相对位置在所述主体内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所述室内循环风道或两个相互独立的所述新风风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进风口的数量为一个,所述主体上开设有与所述室内进风口连通的第一连通口、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第二连通口和第三连通口;且
当所述空调室内机处于净化模式时,所述挡风板组件的其中一个所述挡风板处于所述第一连通口的中部位置,以将所述第一连通口分成两个进风区域;所述第一连通口的两个进风区域分别与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三连通口连通,从而形成两个所述室内循环风道,两个所述室内循环风道通过多个所述挡风板相隔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口的数量为一个,所述主体上开设有与所述新风口连通的第四连通口、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第二连通口和第三连通口;且
当所述空调室内机处于新风模式时,所述挡风板组件的其中一个所述挡风板处于所述第四连通口的中部位置,以将所述第四连通口分成两个进风区域;所述第四连通口的两个进风区域分别与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三连通口连通,从而形成两个所述新风风道,两个所述新风风道通过多个所述挡风板相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三连通口相对布置;且
每个所述挡风板均包括由其径向外侧端部向所述主体的径向内侧以相互逐渐背离的趋势延伸的两个导风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进风口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主体上开设有分别与两个所述室内进风口连通的两个第一连通口、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第二连通口和第三连通口;其中
当所述空调室内机处于净化模式时,两个所述第一连通口分别与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三连通口连通,以形成两个所述室内循环风道,两个所述室内循环风道通过多个所述挡风板相隔开。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口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主体上开设有分别与两个所述新风口连通的两个第四连通口、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第二连通口和第三连通口;其中
当所述空调室内机处于新风模式时,两个所述第四连通口分别与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三连通口连通,以形成两个所述新风风道,两个所述新风风道通过多个所述挡风板相隔开。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上开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第二连通口和第三连通口、与所述至少一个室内进风口一一对应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一连通口、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新风口一一对应连通的至少一个第四连通口;且
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三连通口相对布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通口和所述至少一个第四连通口分别处于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三连通口之间连线的不同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风板的数量为三个,任意两个所述挡风板之间的夹角均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上开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第二连通口和第三连通口;且
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第一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连通口之间的气流流动路径上,用于驱动室内气流沿其中一个所述室内循环风道循环流动或驱动室外新风经其中一个所述新风风道进入室内;和
第二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和所述第三连通口之间的气流流动路径上,用于驱动室内气流沿另一个所述室内循环风道循环流动或驱动室外新风经另一个所述新风风道进入室内。
CN202122247178.4U 2021-09-16 2021-09-16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61591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47178.4U CN216159156U (zh) 2021-09-16 2021-09-16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47178.4U CN216159156U (zh) 2021-09-16 2021-09-16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59156U true CN216159156U (zh) 2022-04-01

Family

ID=80851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47178.4U Active CN216159156U (zh) 2021-09-16 2021-09-16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5915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51460A (zh) * 2022-12-06 2023-03-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51460A (zh) * 2022-12-06 2023-03-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32289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9990389B (zh) 空调器
CN110017538B (zh) 空调
CN109764407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CN109340916B (zh) 空调器
CN109340909B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105352046A (zh) 空调器
CN216159156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3739271A (zh) 导风部件、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CN105485764A (zh) 空调器
CN105387588A (zh)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0864371B (zh) 空调室内机
CN111043668A (zh) 空调室内机
CN211575259U (zh) 空调室内机
CN1979023B (zh) 空调机
CN111006318A (zh) 空调室内机
CN110360654A (zh) 一种上下出风柜式空调器
CN216814376U (zh) 风管式空调室内机
CN213577767U (zh) 用于柜式空调室内机的射流装置及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4087754A (zh) 风道部件、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5191745U (zh) 空调器
CN205156154U (zh) 空调器
CN209763306U (zh) 空调器
CN112082203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6307995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