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53243U - 内锅检测装置和具有其的锅体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内锅检测装置和具有其的锅体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53243U
CN209153243U CN201821767645.8U CN201821767645U CN209153243U CN 209153243 U CN209153243 U CN 209153243U CN 201821767645 U CN201821767645 U CN 201821767645U CN 209153243 U CN209153243 U CN 2091532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device
interior pot
moving portion
conductive sheet
condu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6764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锋
杨兴国
高万宝
莫荣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76764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532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532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532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锅检测装置和具有其的锅体组件以及烹饪器具,所述内锅检测装置包括:切换部,所述切换部包括绝缘件和导电件;移动部,所述移动部相对于所述切换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所述移动部具有第一电流支路和第二电流支路,所述第一电流支路上设有电阻;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电流支路通过所述导电件接通;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电流支路被所述绝缘件断开。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锅检测装置可以有效检测通电状态下内锅是否放置于外锅内,安全性能较高,且制造成本较低。

Description

内锅检测装置和具有其的锅体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内锅检测装置和具有其的锅体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电压力锅或者电饭煲等烹饪器具,用户有时会忘记将内锅放置到位就开始通电烹饪,因缺少是否放置内锅的检测装置,烹饪器具仍能继续加热,从而使烹饪器具内部持续产生热量以使烹饪器具内的保险丝熔断甚至发生火灾,所以该种烹饪器具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用户体验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内锅检测装置,所述内锅检测装置可以检测内锅是否放置正确,安全性能较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内锅检测装置包括:切换部,所述切换部包括绝缘件和导电件;移动部,所述移动部相对于所述切换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所述移动部具有第一电流支路和第二电流支路,所述第一电流支路上设有电阻;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电流支路通过所述导电件接通;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电流支路被所述绝缘件断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锅检测装置可以有效检测通电状态下内锅是否放置于外锅内,安全性能较高,且制造成本较低。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内锅检测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锅检测装置还包括:内弹性件,所述内弹性件设于所述切换部和所述移动部之间,用于将所述移动部常推向所述第一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移动部包括: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所述第一导电片和所述第二导电片分别可移动地配合于所述切换部,所述电阻具有第一电阻引脚和第二电阻引脚,所述第一电阻引脚与所述第一导电片相连,所述第二电阻引脚与所述第二导电片相连;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片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导电片的一部分、所述第一电阻引脚和所述第二电阻引脚构成所述第一电流支路,所述第一导电片的另一部分和所述第二导电片的另一部分构成所述第二电流支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绝缘件构造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所述导电件设于所述绝缘件的上端且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绝缘件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一导电片和所述第二导电片分别可上下移动地配合于所述绝缘件;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导电片和所述第二导电片分别与所述导电件接触;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导电片和所述第二导电片分别与所述导电件脱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导电片具有第一抱爪,所述第二导电片具有第二抱爪,所述第一抱爪和所述第二抱爪环抱在所述绝缘件的外周且彼此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抱爪设有第一导电凸起,所述第二抱爪设有第二导电凸起;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导电凸起和所述第二导电凸起分别与所述导电件的下表面接触;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导电凸起和所述第二导电凸起分别与所述导电件的下表面脱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导电片具有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一装配槽,所述第二导电片具有第二导电引脚和第二装配槽,所述第一电阻引脚配合于所述第一装配槽且与所述第一导电引脚相连,所述第二电阻引脚配合于所述第二装配槽且与所述第二导电引脚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向下弯折并与所述切换部的中心轴线平行;所述第二导电引脚向下弯折并与所述切换部的中心轴线平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电件包括:导电部,所述导电部的上表面设有止抵槽,所述内弹性件的下端配合于所述止抵槽;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导电部的下表面,所述绝缘件的上端面设有安装孔,所述连接部插接于所述安装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移动部还包括:固定座,所述电阻、所述第一导电片和所述第二导电片分别安装于所述固定座且通过所述固定座保持相对位置,所述内弹性件设于所述固定座内且两端分别止抵于所述固定座和所述导电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固定座具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由所述固定座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所述电阻安装于所述安装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固定座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朝下敞开,所述内弹性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内弹性件的上端止抵于所述容纳腔的顶壁,所述内弹性件的下端止抵于所述导电件的上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移动部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套设于所述固定座的外侧,所述限位件设有导向孔,所述切换部可移动地穿设于所述导向孔;顶盖,所述顶盖装配于所述限位件的顶部,所述固定座的上端抵于所述顶盖且下端抵于所述限位件的底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移动部还包括:套筒,所述套筒套设于所述限位件的外侧,所述套筒的上端、所述限位件的上端和所述顶盖彼此装配,所述套筒适于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内锅检测装置的载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锅检测装置还包括:外弹性件,所述外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套筒的外侧,所述外弹性件的一端止抵于所述顶盖且所述外弹性件的另一端止抵于所述载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移动部仅在所述外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时,所述切换部与所述载体间隔预定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预定距离大于或等于1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移动部的最大位移大于所述预定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套筒的下端设有适于穿过所述载体上限位孔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柱设有位于所述载体下方的防脱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阻为热敏电阻。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锅体组件包括:外锅;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是实施例的内锅检测装置,所述内锅检测装置安装于所述外锅;内锅,所述内锅设于所述外锅内且将所述移动部从所述第一位置压至所述第二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锅体组件,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内锅检测装置,具有安全性能较高、用户体验性好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锅体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烹饪器具,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锅体组件,具有安全性能较高、用户体验性较好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锅检测装置的移动部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锅检测装置的移动部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锅检测装置的爆炸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锅检测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图4中A-A方向的剖面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锅组件的内锅未与内锅检测装置接触时移动部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锅组件的内锅将移动部下压预定距离H时的示意图;
图9是图10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锅组件的内锅将移动部下压至第二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锅体组件1000;内锅检测装置100;内锅200;
切换部10;导电件11;导电部111;止抵槽111a;连接部112;轴向定位槽112a;绝缘件12;安装孔121;轴向定位凸起122;
移动部20;电阻21;第一电阻引脚21a;第二电阻引脚21b;
第一导电片22;第一抱爪221;第一导电凸起222;第一导电引脚223;第一装配槽224;第二导电片23;第二抱爪231;第二导电凸起232;第二导电引脚233;第二装配槽234;
固定座24;安装槽241;容纳腔242;限位件25;底板251;导向孔251a;第一延伸部252;第二延伸部253;装配沿254;顶盖26;套筒27;限位柱271;防脱部272;
内弹性件30;外弹性件40;
载体50;安装凹部51;限位孔5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锅检测装置100。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内锅检测装置100包括:切换部10和移动部20。
其中,切换部10包括绝缘件12和导电件11,移动部20相对于切换部1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移动部20具有第一电流支路和第二电流支路,第一电流支路上设有电阻21,移动部2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电流支路通过导电件11接通,移动部2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电流支路被绝缘件12断开。
具体而言,内锅检测装置100适于安装在内锅200的下方,通过内锅200对内锅检测装置100的压力作用来驱动移动部20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导电件11连接于绝缘件12,电阻21的两端接入闭合电路,如图1所示,移动部20相对于切换部10在第一位置时,电阻21的两端与导电件11接触,此时第二电流支路接入闭合电路,由于电阻21的阻值远大于导电件11的阻值,电阻21呈短路状态,即第一电流支路被短路;移动部20相对切换部10移动以使电阻21的两端与导电件11断开连接,直至运动至如图2所示的第二位置时,在此期间第二电流支路与闭合电路断开,第一电流支路通路。也就是说,移动部2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电流支路短路且第二电流支路通路;移动部2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电流支路通路且第二电流支路断路。
下面参考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锅检测装置100的工作原理。当内锅200未放置于烹饪器具内时,内锅检测装置100不受内锅200的压力作用,如图1所示,此时移动部20位于第一位置,电阻21的两端与导电件11接触以使第二电流支路接入闭合电路,此时电阻21被断路,即流经第一电流支路的电流趋近于零;当内锅200放置于烹饪器具内时,内锅检测装置100受到内锅200的压力作用,此时移动部20由第一位置向图2所示的第二位置移动,以使电阻21的两端与导电件11断开连接,从而使第二电流支路断路且第一电流支路通路。由此,通过检测导电件11是否接入闭合电路或者通过检测流经电阻21的电流值的大小,即可判断内锅200是否放置于烹饪器具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锅检测装置100,通过移动部20相对切换部1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移动以使电阻21短路或者通路,从而检测内锅200是否放置于烹饪器具内,当用户操作不当或者忘记将内锅200放置于烹饪器具内便对烹饪器具进行通电烹饪时,内锅检测装置100可以有效检测到用户漏放内锅200的情况,并采取停止加热或者报错的措施,从而避免了因漏放内锅200导致持续加热以致保险丝熔断甚至火灾的发生,提高了安全性能,用户的体验性较好。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锅检测装置100结构较为简单,无需设置光电传感器等检测元件即可对内锅200进行监测,制造成本较低。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锅检测装置100可以有效检测通电状态下内锅200是否放置于外锅内,安全性能较好,且制造成本较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内锅检测装置100还包括内弹性件30,内弹性件30设于切换部10和移动部20之间,用于将移动部20常推向第一位置。
具体而言,内弹性件30常被压缩在切换部10和移动部20之间,内弹性件30常推移动部20至第一位置,当内锅200放置于内锅检测装置100时,弹簧进一步被压缩,移动部20在压力作用下移动至第二位置;当内锅200由烹饪器具取出时,即内锅检测装置100不受内锅200的压力作用时,在内弹性件30的弹力作用下移动部20被推至第一位置。由此,内弹性件30可以对移动部20起到复位的作用,内锅200取出时,移动部20常位于第一位置以使内锅检测装置100并处于就位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移动部20包括第一导电片22和第二导电片23。第一导电片22和第二导电片23分别可移动地配合于切换部10,电阻21具有第一电阻引脚21a和第二电阻引脚21b,第一电阻引脚21a与第一导电片22相连,第二电阻引脚21b与第二导电片23相连,其中,第一导电片22的一部分、第二导电片23的一部分、第一电阻引脚21a和第二电阻引脚21b构成第一电流支路,第一导电片22的另一部分和第二导电片23的另一部分构成第二电流支路。其中,第一电流支路始终接入闭合电路内,第二电流支路仅在移动部20位于第一位置时接入闭合电路。
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导电片22和第二导电片23分别连接于电阻21的两端,且第一导电片22和第二导电片23以及电阻21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切换部10移动。上述的第一导电片22的一部分为第一导电片22与第一电阻引脚21a连接的部分,第二导电片23的一部分为第二导电片23与第二电阻引脚21b连接的部分;上述的第一导电片22的另一部分为第一导电片22与导电件11接触的部分,第二导电片23的另一部分为第二导电片23与导电件11接触的部分。
可选地,继续参照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绝缘件12构造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导电件11设于绝缘件12的上端且横截面积大于绝缘件12的横截面积,第一导电片22和第二导电片23分别可上下移动地配合于绝缘件12,移动部2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导电片22和第二导电片23分别与导电件11接触,移动部2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导电片22和第二导电片23分别与导电件11脱离。
具体地,第一导电片22和第二导电片23围设于绝缘件12的外侧且可沿与绝缘件12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上下移动,导电件11的横截面积大于绝缘件12的横截面积,且导电件11的横截面的形状被构造为第一导电片22和第二导电片23无法穿过的形状,也就是说,电阻21相对切换部10运动至最大距离时,第一导电片22和第二导电片23止抵于导电件11的下表面,由此,可以起到对移动部20限位的作用,以使移动部20被内弹性件30常推至第一位置且不会脱离第一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如图1和图2所示,导电件11包括导电部111和连接部112。其中,导电部111的上表面设有止抵槽111a,内弹性件30的下端配合于止抵槽111a,连接部112连接于导电部111的下表面,绝缘件12的上端面设有安装孔121,连接部112插接于安装孔121。
具体而言,导电部111的上表面设有向下凹陷的止抵槽111a,内弹性件30的下端止抵于止抵槽111a的底壁,连接部112构造为柱状结构且连接于导电件11下表面的中心处,绝缘件12的上端面构造有向下延伸的安装孔121,连接部112适于伸入安装孔121与连接部112连接,优选地,如图3和图5所示,连接部112的侧表面构造有轴向定位槽112a,轴向定位槽112a由连接部112的侧表面向连接部112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凹陷形成,且轴向定位槽112a沿连接部112的周向延伸,安装孔121的侧壁设有与轴向定位槽112a配合的轴向定位凸起122,由此,在连接部112的轴向上连接部112与绝缘件12的定位效果较好,可以防止连接部112脱离绝缘件12。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部112与安装孔121还可以采用过盈配合或者胶水粘接的方式连接。
可选地,如图1-图3所示,第一导电片22具有第一抱爪221,第二导电片23具有第二抱爪231,第一抱爪221和第二抱爪231环抱在绝缘件12的外周且彼此分离。具体地,第一抱爪221和第二抱爪231始终位于导电部111的下方,第一抱爪221和第二抱爪231的各自朝向绝缘件12的边缘构造为弧形,移动部2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抱爪221和第二抱爪231均与导电部111的下表面接触。由此,导电件11对第一导电片22和第二导电片23具有较好的抵接作用,从而起到对移动部20限位的作用且使移动部20保持在第一位置。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一抱爪221设有第一导电凸起222,第二抱爪231设有第二导电凸起232,移动部2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导电凸起222和第二导电凸起232分别与导电件11的下表面接触,移动部2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导电凸起222和第二导电凸起232分别与导电件11的下表面脱离。具体地,第一导电片22和第二导电片23分别通过第一导电凸起222和第二导电凸起232与导电部111的下表面接触,第一导电凸起222为两个且分别由第一抱爪221的上表面向上凸起,第二导电凸起232为两个且分别由第二抱爪231的上表面向上凸起,由此,可以保证移动部2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导电片22和第二导电片23与导电件11较好地接触。值得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导电凸起222和第二导电凸起232各位两个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对第一导电凸起222和第二导电凸起232的具体数量不作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导电片22具有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一装配槽224,第二导电片23具有第二导电引脚233和第二装配槽234,第一电阻引脚21a配合于第一装配槽224且与第一导电引脚相连,第二电阻引脚21b配合于第二装配槽234且与第二导电引脚233相连。具体地,第一导电片22和第二导电片23关于电阻21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第一导电引脚向远离电阻21的一侧弯折以在第一导电片22上限定出第一装配槽224,第二导电引脚233向远离电阻21的一侧弯折以在第二导电片23上限定出第二装配槽234,第一电阻引脚21a伸入第一装配槽224与第一导电引脚连接,第二电阻引脚21b伸入第二装配槽234与第二导电引脚233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导电引脚向下弯折并与切换部10的中心轴线平行,第二导电引脚233向下弯折并与切换部10的中心轴线平行。具体地,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233分别向远离电阻21的方向向下弯折,在竖直方向上,第一导电引脚的上边沿的高度不高于第一导电片22的上边沿的高度,第一导电引脚下边沿的高度不低于第一导电片22的下边沿的高度,第二导电引脚233的上边沿的高度部高于第二导电片23的上边沿的高度,第二导电引脚233下边沿的高度不低于第二导电片23的下边沿的高度,由此,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233所占据的空间较小,结构布局较为合理。
优选地,第一电阻引脚21a与第一导电引脚以及第一电阻引脚21a与第二导电引脚233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且第一电阻引脚21a和第二电阻引脚21b分别与闭合电路的正负极通过导线连接,由此,电阻21引脚与导电片之间的连接较为方便,且连接效果较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所示,移动部20还包括固定座24。其中,电阻21、第一导电片22和第二导电片23分别安装于固定座24且通过固定座24保持相对位置,内弹性件30设于固定座24内且两端分别止抵于固定座24和导电件11。
具体地,固定座24设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固定座24的第一插槽(图中未示出)和第二插槽(图中未示出),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关于固定座24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第一导电片22由固定座24的下侧伸入第一插槽,第一导电引脚向下弯折并贴合于固定座24的侧壁,第二导电片23由固定座24的下侧伸入第二插槽,第二导电引脚233向下弯折并贴合于固定座24的侧壁,且第一抱爪221的上表面和第二抱爪231的上表面均贴合于固定座24的下端面,电阻21固定于固定座24的上侧。
可选地,如图5所示,固定座24具有安装槽241,安装槽241由固定座24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电阻21安装于安装槽241。具体地,电阻21的至少一部分配合于安装槽241内,且电阻21的上表面与固定座24的上表面平齐,第一电阻引脚21a和第二电阻引脚21b由安装槽241伸出并分别与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二导电引脚233连接。由此,电阻21与固定座24的固定效果较好。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5所示的实施例,固定座24具有容纳腔242,容纳腔242朝下敞开,内弹性件30设于容纳腔242内,内弹性件30的上端止抵于容纳腔242的顶壁,内弹性件30的下端止抵于导电件11的上表面。具体地,容纳腔242位于安装槽241的下方,容纳腔242的顶壁形成有止抵面,内弹性件30的上端止抵于止抵面,内弹性件30的下端止抵于导电部111,导电部111位于容纳腔242内并将内弹性件30压缩于容纳腔242内,而导电部111被内弹性件30压紧于第一抱爪221和第二抱爪231。由此,当内锅200未放置于内锅检测装置100时,移动部20相对于切换部10始终保持在第一位置。
优选地,内弹性件30为弹簧,由于止抵槽111a的横截面积小于容纳腔242顶壁的横截面积,因此,内弹性件30的横截面积适于设置为由下至上逐渐增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所示,移动部20还包括限位件25和顶盖26,限位件25套设于固定座24的外侧,限位件25设有导向孔251a,切换部10可移动地穿设于导向孔251a,顶盖26装配于限位件25的顶部,固定座24的上端抵于顶盖26且下端抵于限位件25的底壁。
具体而言,限位件25包括底板251、第一延伸部252和第二延伸部253,导向孔251a设于底板251,第一延伸部252和第二延伸部253分别由底板251的边沿向上延伸,且第一延伸部252和第二延伸部253关于底板251对称设置,限位件25套设于固定座24的外侧且固定座24的下端面止抵于底板251的上表面,绝缘件12由导向孔251a伸入容纳腔242内且绝缘件12相对导向孔251a可移动,第一延伸部252和第二延伸部253的上端面与固定座24的上端面以及电阻21的上表面均平齐设置,顶盖26装配于限位件25的顶部且电阻21的上表面贴合于顶盖26的下表面。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5所示,移动部20还包括套筒27,套筒27套设于限位件25,套筒27的上端、限位件25的上端和顶盖26彼此装配,套筒27适于可移动地安装于内锅检测装置100的载体50。具体地,限位件25的上边沿设有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的装配沿254,套筒27的上边沿向上且向外延伸,限位件25的上边沿抵接于套筒27的上边沿的内侧表面,顶盖26的周沿向下且向内延伸,顶盖26盖设于限位件25的上方,并将装配沿254压紧于套筒27的上边沿的内侧表面,由此,套筒27的上端、限位件25的上端和顶盖26装配于一体,且套筒27可以起到对内部零件保护和隔热的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和图5所示,内锅检测装置100还包括外弹性件40,外弹性件40套设于套筒27的外侧,外弹性件40的一端止抵于顶盖26且外弹性件40的另一端止抵于载体50。具体地,外弹性件40被压缩于顶盖26和载体50之间,外弹性件40的上端止抵于顶盖26的下端面,外弹性件40的下端止抵于载体50的上表面,在外弹性件40自身的弹性作用下,套筒27和载体50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可选地,套筒27的下端设有适于穿过载体50上限位孔511的限位柱271,限位柱271设有位于载体50下方的防脱部272。具体地,载体50上具有安装凹部51,安装凹部51由载体50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套筒27装配于安装凹部51,安装凹部51的底壁设有多个贯通底壁的限位孔511,套筒27的下端设有与多个限位孔511一一对应配合的多个限位柱271,限位柱271穿设于限位孔511内,每个限位柱271设有防脱部272,防脱部272的横截面形状适于构造为不能从限位孔511穿过的形状,这样,在外弹性件40的弹力作用下,防脱部272紧贴于载体50的下表面,可以防止套筒27脱离载体50。优选地,外弹性件40为弹簧,且外弹性件40的横截面积由下至上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移动部20仅在外弹性件40的弹力作用下时,切换部10与载体50间隔预定距离H。也就是说,内锅200未放置于内锅检测装置100时,在内弹性件30和外弹性件40共同的弹力作用下,切换部10与载体50之间的保持预定距离H,即绝缘件12与安装凹部51的底壁之间保持预定距离H。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移动部20的最大位移L大于预定距离H。
具体而言,在向内锅检测装置100上放置内锅200的过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当内锅200与顶盖26未接触时,在外弹性件40与内弹性件30共同的弹力的作用下,移动部20相对于切换部10位于第一位置,内锅检测装置100与载体50之间的距离即为切换部10与载体50间隔的预定距离H;内锅检测装置100在内锅200的压力作用下向下移动,如图8和图9所示,直至切换部10的下端面抵接于安装凹部51的底壁,在此过程中内锅检测装置100向下移动的位移即为预定距离H,移动部20相对于切换部10保持静止状态;在内锅200的压力作用下,移动部20相对切换部10开始移动,即移动部20相对切换部10开始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如图10和图11所示,此时移动部20相对切换部10位于第二位置,移动部20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的位移为h,且在此过程中切换部10相对于载体50保持静止状态,因此,移动部20的最大位移L等于预定距离H与位移h之和。通过设置外弹性件40时内锅检测装置100与载体50保持预定距离H,可以使内锅检测装置100的上端面保持一定高度,从而使内锅检测装置100装配于不同的锅体组件1000时,可以保证内锅200可以较好地触发内锅检测装置100,降低因装配误差造成的内锅200无法触发内锅检测装置100的概率,从而提高了内锅检测装置100的灵敏性和适用性。
进一步地,预定距离H大于或等于1mm。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内锅200与内锅检测装置100的配合效果,以保证内锅检测装置100的正常运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电阻21为热敏电阻21。当内锅200正常放置于内锅检测装置100上且烹饪器具通电工作时,由于移动部20相对于切换部10位于第一位置,也就是说第一电流支路处于通路,电阻21在工作过程中发热,通过热敏电阻21的热敏特性,可以将电阻21的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可以避免电阻21因长时间通电导致过热的情况发生,进而可以防止内锅检测装置100因高温造成的老化,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下面参考图6-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锅体组件1000。
如图6-图1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体组件1000包括:外锅、内锅200和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内锅检测装置100。其中,内锅检测装置100安装于外锅,内锅200设于外锅内且将移动部20从第一位置压至第二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锅体组件1000,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内锅检测装置100,在通电状态下可以有效检测到内锅200是否放置于外锅内,从而杜绝了用户因漏放内锅200便通电工作所造成的安全隐患,提高了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锅体组件100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锅体组件1000,具有安全性能高、用户体验性好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锅检测装置100和具有其的锅体组件1000以及烹饪器具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2)

1.一种内锅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切换部,所述切换部包括绝缘件和导电件;
移动部,所述移动部相对于所述切换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所述移动部具有第一电流支路和第二电流支路,所述第一电流支路上设有电阻;
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电流支路通过所述导电件接通;
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电流支路被所述绝缘件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内弹性件,所述内弹性件设于所述切换部和所述移动部之间,用于将所述移动部常推向所述第一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锅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包括:
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所述第一导电片和所述第二导电片分别可移动地配合于所述切换部,所述电阻具有第一电阻引脚和第二电阻引脚,所述第一电阻引脚与所述第一导电片相连,所述第二电阻引脚与所述第二导电片相连;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片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导电片的一部分、所述第一电阻引脚和所述第二电阻引脚构成所述第一电流支路,所述第一导电片的另一部分和所述第二导电片的另一部分构成所述第二电流支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锅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构造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所述导电件设于所述绝缘件的上端且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绝缘件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一导电片和所述第二导电片分别可上下移动地配合于所述绝缘件;
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导电片和所述第二导电片分别与所述导电件接触;
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导电片和所述第二导电片分别与所述导电件脱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锅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片具有第一抱爪,所述第二导电片具有第二抱爪,所述第一抱爪和所述第二抱爪环抱在所述绝缘件的外周且彼此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锅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抱爪设有第一导电凸起,所述第二抱爪设有第二导电凸起;
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导电凸起和所述第二导电凸起分别与所述导电件的下表面接触;
所述移动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导电凸起和所述第二导电凸起分别与所述导电件的下表面脱离。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锅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片具有第一导电引脚和第一装配槽,所述第二导电片具有第二导电引脚和第二装配槽,所述第一电阻引脚配合于所述第一装配槽且与所述第一导电引脚相连,所述第二电阻引脚配合于所述第二装配槽且与所述第二导电引脚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锅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引脚向下弯折并与所述切换部的中心轴线平行;
所述第二导电引脚向下弯折并与所述切换部的中心轴线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锅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件包括:
导电部,所述导电部的上表面设有止抵槽,所述内弹性件的下端配合于所述止抵槽;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导电部的下表面,所述绝缘件的上端面设有安装孔,所述连接部插接于所述安装孔。
10.根据权利要求3-9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还包括:
固定座,所述电阻、所述第一导电片和所述第二导电片分别安装于所述固定座且通过所述固定座保持相对位置,所述内弹性件设于所述固定座内且两端分别止抵于所述固定座和所述导电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锅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具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由所述固定座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所述电阻安装于所述安装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锅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朝下敞开,所述内弹性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内弹性件的上端止抵于所述容纳腔的顶壁,所述内弹性件的下端止抵于所述导电件的上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锅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还包括:
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套设于所述固定座的外侧,所述限位件设有导向孔,所述切换部可移动地穿设于所述导向孔;
顶盖,所述顶盖装配于所述限位件的顶部,所述固定座的上端抵于所述顶盖且下端抵于所述限位件的底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内锅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还包括:
套筒,所述套筒套设于所述限位件的外侧,所述套筒的上端、所述限位件的上端和所述顶盖彼此装配,所述套筒适于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内锅检测装置的载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内锅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外弹性件,所述外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套筒的外侧,所述外弹性件的一端止抵于所述顶盖且所述外弹性件的另一端止抵于所述载体。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内锅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仅在所述外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时,所述切换部与所述载体间隔预定距离。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内锅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距离大于或等于1mm。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内锅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的最大位移大于所述预定距离。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内锅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的下端设有适于穿过所述载体上限位孔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柱设有位于所述载体下方的防脱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为热敏电阻。
21.一种锅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锅;
根据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检测装置,所述内锅检测装置安装于所述外锅;
内锅,所述内锅设于所述外锅内且将所述移动部从所述第一位置压至所述第二位置。
22.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锅体组件。
CN201821767645.8U 2018-10-29 2018-10-29 内锅检测装置和具有其的锅体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2091532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67645.8U CN209153243U (zh) 2018-10-29 2018-10-29 内锅检测装置和具有其的锅体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67645.8U CN209153243U (zh) 2018-10-29 2018-10-29 内锅检测装置和具有其的锅体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53243U true CN209153243U (zh) 2019-07-26

Family

ID=673357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67645.8U Active CN209153243U (zh) 2018-10-29 2018-10-29 内锅检测装置和具有其的锅体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532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903652B1 (en) Cooking utensil
JP6717960B2 (ja) 鍋蓋アセンブリ及び鍋蓋アセンブリを備える調理器具
CN209153243U (zh) 内锅检测装置和具有其的锅体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CN110754932B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05994249U (zh) 烹饪器具及具有其的电饭煲或电压力锅或电磁炉
CN204698315U (zh) 上盖组件和烹饪器具
CN107884032B (zh) 电烹饪器和用于其的防溢出检测装置
CN108768377A (zh) 磁控旋钮组件和电器设备
CN111184448A (zh) 内锅检测装置和具有其的锅体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CN208141258U (zh) 磁控旋钮和电器设备
CN108309036A (zh) 电烹饪器及其防溢出故障检测装置和防溢出故障检测方法
CN209995914U (zh) 锅具和电磁炉炊具
CN108309043B (zh) 电烹饪器及其防溢出显示系统和防溢出显示方法
CN207768148U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电容防溢检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06543133U (zh) 一种盖板安装检测装置、锅盖及烹饪器具
CN205568753U (zh) 一种烹饪器具温控器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112869581B (zh) 烹饪器具和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
CN206350671U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防溢检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11484014U (zh) 一种适用于厨电的感温组件装配结构
CN204862573U (zh) 一种电热锅
CN206284906U (zh) 线圈盘组件和电磁加热烹饪装置
CN205568622U (zh) 一种卡扣探温装置
CN204698349U (zh) 上盖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04698353U (zh) 上盖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3872795U (zh) 一种电加热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