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25258U - 工件定位装置和自动压入机 - Google Patents

工件定位装置和自动压入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25258U
CN209125258U CN201822041381.4U CN201822041381U CN209125258U CN 209125258 U CN209125258 U CN 209125258U CN 201822041381 U CN201822041381 U CN 201822041381U CN 209125258 U CN209125258 U CN 2091252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piece
central axis
supporting part
positioning region
driv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4138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海勤
谭亮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Electric Three Co (zheji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Electric Three Co (zheji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Electric Three Co (zheji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Electric Three Co (zhejia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04138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1252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252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252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一种工件定位装置以及具有该工件定位装置的自动压入机,有助于自动对呈圆柱状或圆筒状且端面具有凹陷的工件进行周向定位。本实用新型的工件定位装置包括:第一支承部,将工件支承为能绕其中心轴线旋转;第一定位部,用于从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一侧插入凹陷并与被第一支承部保持的工件抵接;第一限制部,用于从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侧与被第一支承部保持的工件抵接;第一驱动部,驱动第一定位部沿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移动,且驱动第一定位部绕中心轴线旋转;以及第一控制部,对第一驱动部进行控制,以在第一定位部与端面抵接时对第一定位部同时施加朝向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力及绕中心轴线的力。

Description

工件定位装置和自动压入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件定位装置以及具有该工件定位装置的自动压入机。
背景技术
在金融机构、邮政储汇机构等机构中,常常要用到可对磁卡、芯片卡等进行信息读取和/或信息写入的读卡器等卡片处理装置。
在现有的读卡器等卡片处理装置中,有时需要用到一种非磁性销组件,其如图5和图6所示,包括:棒料W1,该棒料W1是由具有磁性的金属制成的,整体大致呈圆柱状,且具有沿垂直于棒料W1的中心轴线L1的方向贯穿棒料且过中心轴线L1的贯通孔W11,且端面具有呈过中心轴线L1的直线状的凹陷W12;以及非磁性销W2,该非磁性销W2整体大致呈圆筒状,且在外周面的周向上的预设位置具有沿非磁性销W2的中心轴线L2延伸的狭缝W21,且以中心轴线L2与棒料W1的中心轴线L1垂直且狭缝W21相对于棒料W1位于规定方向的方式贯穿棒料W1的贯通孔W11。
以往,为了制造上述非磁性销组件,需要作业人员进行人工辅助定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压入作业。也就是说,需要通过人的视觉来使非磁性销W2对准棒料W1的贯通孔W11且使非磁性销W2的外周面的狭缝W21相对于棒料W1朝向规定方向(例如,如图6所示,相对于中心轴线L1转过角度θ的方向),接着,利用冲压装置将非磁性销W2压入棒料W1的贯通孔W11,然后将非磁性销组件从冲压装置取下,并通过观察与标准的非磁性销组件进行对比,确认非磁性销W2相对于棒料W1的压入角度是否处在标准范围内,若超出标准范围,则需要将非磁性销组件废弃,或是将非磁性销从棒料的贯通孔拔出后重新进行压入作业。
以往,如上所述,由于是通过作业人员进行人工辅助定位,因而很难将非磁性销相对于棒料的压入角度稳定地控制在标准范围内,一旦超出标准范围,则需要将非磁性销组件废弃,或是将非磁性销从棒料的贯通孔拔出后重新进行压入作业,导致制造效率下降、制造成本上升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件定位装置以及具有该工件定位装置的自动压入机,有助于自动对呈圆柱状或圆筒状且端面具有凹陷的工件进行周向定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工件定位装置,用于对圆柱状或圆筒状且端面具有凹陷的工件进行周向定位,其包括:第一支承部,该第一支承部将所述工件支承为能绕该工件的中心轴线旋转;第一定位部,该第一定位部用于从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一侧插入所述凹陷并与被所述第一支承部保持的所述工件抵接;第一限制部,该第一限制部用于从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侧与被所述第一支承部保持的所述工件抵接;第一驱动部,该第一驱动部构造成能驱动所述第一定位部沿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移动,且能驱动所述第一定位部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以及第一控制部,该第一控制部对所述第一驱动部进行控制,以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端面抵接时对所述第一定位部同时施加朝向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力以及绕所述中心轴线的力。
此处,所谓“呈圆柱状或圆筒状的工件”,并不是指工件必须是严格意义上的圆柱状或圆筒状,而是指整体大致呈圆柱状或圆筒状即可。并且,工件端面的“凹陷”只要是在沿工件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观察时能根据其在绕上述中心轴线的周向上的位置判断出工件外周面的周向上某个或某几个部位(例如孔)的相对位置的形状即可,在沿工件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观察时,可以是直线状,也可以是椭圆状、三角形,还可以是由多个不连续的部分组成的形状等;并且,“定位部”只要是在其插入凹陷时能根据定位部在绕上述中心轴线的周向上的位置判断出凹陷部在绕上述中心轴线的周向上的位置即可的形状,在沿工件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观察时,可以是直线状,也可以是椭圆状、三角形,还可以是由多个不连续的部分组成的形状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工件定位装置,在利用第一支承部将工件支承为能绕该工件的中心轴线旋转的状态下,可以利用第一驱动部沿工件的中心轴线驱动第一定位部从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一侧靠近工件;此时,若第一定位部直接插入工件端面的凹陷,则即可完成工件的周向定位;另一方面,若第一定位部与工件的端面接触而未直接插入工件端面的凹陷,则可利用第一限制部和第一定位部从工件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的两侧夹持工件,在此状态下,通过第一控制部对第一驱动部进行控制,对第一定位部同时施加沿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的力以及绕中心轴线的力,能使第一定位部相对于工件旋转而到达工件端面的凹陷,且一旦到达凹陷,第一定位部就会在第一驱动部的作用下插入凹陷,从而完成工件的周向定位;因此,容易自动对呈圆柱状或圆筒状且端面具有凹陷的工件进行周向定位。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工件定位装置中,优选所述工件具有沿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贯穿的贯通孔,所述凹陷呈过所述中心轴线的直线状,所述第一定位部具有板状部,该板状部沿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延伸,用于插入所述凹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工件定位装置,能利用板状部这样的简单结构方便地实现工件的周向定位。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工件定位装置中,优选所述板状部的前端的厚度越靠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侧越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工件定位装置,板状部更容易插入工件的凹陷,容易提高定位作业的效率。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工件定位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一驱动部构造成能驱动所述第一定位部绕所述中心轴线正转和反转,所述第一控制部对所述第一驱动部进行控制,以在所述第一定位部插入所述凹陷时驱动所述第一定位部绕所述中心轴线反复进行正转和反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工件定位装置,在第一定位部插入工件端面的凹陷的情况下,通过利用第一驱动部使第一定位部绕中心轴线反复进行正转和反转,能可靠地使第一定位部相对于工件端面的凹陷插入到位,有助于更可靠地实现工件的周向定位。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工件定位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一支承部具有供所述工件配置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且,所述限位槽的沿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的平面剖切时的截面为弧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工件定位装置,能利用简单的结构在与工件的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上对工件进行限位。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压入机,在装配位置处,相对于呈圆柱状或圆筒状且端面具有凹陷的第一工件沿与该第一工件的中心轴线交叉的方向进行第二工件的压入装配,其包括上述的工件定位装置,该工件定位装置对朝向所述装配位置供给的所述第一工件进行周向定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压入机,通过利用上述工件定位装置对朝向装配位置供给的第一工件进行周向定位,容易自动对呈圆柱状或圆筒状且端面具有凹陷的第一工件进行周向定位,因此,有助于提高制造效率,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压入机中,优选第一承载部,该第一承载部用于承载所述第一工件;第一导向部,该第一导向部用于将所述第一承载部承载的所述第一工件引导至所述工件定位装置的第一支承部;以及第一扰动部,该第一扰动部用于对承载于所述第一承载部的所述第一工件施加扰动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压入机,可以利用第一扰动部对承载于第一承载部的第一工件施加扰动力,由此,容易避免第一工件在第一承载部处卡住不动而不向第一导向部移动,因此,有助于提高制造效率。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工件定位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一承载部具有承载所述第一工件的倾斜面,该倾斜面以越靠所述第一工件的搬运方向的下游侧越则靠下方的方式倾斜,所述第一导向部具有筒状通道,该筒状通道将所述第一工件从上方朝向下方引导,所述第一扰动部是气缸,该气缸具有从下方朝向上方延伸并通过与所述第一工件接触来施加扰动力的杠杆。
此处,顺便提一下,本申请中的“气缸”不局限于利用气压进行工作的缸,也包括利用液压进行工作的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压入机,可以利用重力使第一工件自动朝向第一导向部移动,且可以利用重力使第一工件自动从第一导向部朝向第一工件的搬运方向的下游侧移动,有助于简化驱动结构并节省能源,并且,能利用简单的结构实现扰动部,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工件定位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一工件是由具有磁性的金属制成的,所述自动压入机包括保持搬运部,该保持搬运部通过磁吸引力对由所述工件定位装置进行周向定位后的所述第一工件进行保持,并将所述第一工件朝向所述装配位置搬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压入机,能利用保持搬运部可靠地保持第一工件的周向定位状态,并且,与利用抽真空结构来保持第一工件的周向定位状态的情况相比,容易简化结构。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工件定位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二工件呈圆柱状或圆筒状,且在外周面的周向上的预设位置具有狭缝,所述自动压入机包括工件定位机构,所述工件定位机构包括:第二驱动部,该第二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二工件绕该第二工件的中心轴线旋转;检测部,该检测部配置成与位于检测位置的所述第二工件的外周面相对,并对所述第二工件的狭缝进行检测;以及第二控制部,该第二控制部对所述第二驱动部进行控制,以在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第二工件的狭缝时使所述第二驱动部停止所述第二工件的旋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压入机,能以简单的结构实现第二工件的周向定位,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工件定位装置中,优选所述检测部是接近传感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压入机,能用简单的结构实现检测部,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利用第一支承部将工件支承为能绕该工件的中心轴线旋转的状态下,可以利用第一驱动部沿工件的中心轴线驱动第一定位部从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一侧靠近工件;此时,若第一定位部直接插入工件端面的凹陷,则即可完成工件的周向定位;另一方面,若第一定位部与工件的端面接触而未直接插入工件端面的凹陷,则可利用第一限制部和第一定位部从工件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的两侧夹持工件,在此状态下,通过第一控制部对第一驱动部进行控制,对第一定位部同时施加沿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的力以及绕中心轴线的力,能使第一定位部相对于工件旋转而到达工件端面的凹陷,且一旦到达凹陷,第一定位部就会在第一驱动部的作用下插入凹陷,从而完成工件的周向定位;因此,容易自动对呈圆柱状或圆筒状且端面具有凹陷的工件进行周向定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自动压入机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其中省略了第二料斗的图示。
图2是示意表述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自动压入机的局部结构的立体图,且表示用于进行第一工件的搬运和周向定位的结构。
图3是示意表述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自动压入机的局部结构的立体图,且表示用于进行第二工件的搬运和周向定位的结构。
图4是示意表述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自动压入机的局部结构的立体图,且表示用于进行第二工件的搬运和周向定位的结构。
图5是表示现有的非磁性销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现有的非磁性销组件的装配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 自动压入机
10 第一料斗
11 第一承载部
12 第一导向部
13 第一扰动部
20 工件定位装置
21 第一支承部
211 限位槽
22 第一定位部
221 板状部
23 第一限制部
24 第一驱动部
241 气缸
242 电机
25 第一支承部驱动部
30 工件定位机构
31 第二支承部
311 接纳部
32 校准驱动部
321 气缸
322 气缸
33 第二驱动部
331 电机
332 电机
333 气缸
334 气缸
335 气缸
336 电机座
34 检测部
35 检测部驱动部
351 气缸
40 压入装置
41 托架
42 气缸
43 压板
44 气缸
45 气缸
50 搬运装置
51 保持搬运部
52 搬入部
53 排出部
60 控制装置
90 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自动压入机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自动压入机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表述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自动压入机的局部结构的立体图,且表示用于进行第一工件的搬运和周向定位的结构,图3是示意表述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自动压入机的局部结构的立体图,且表示用于进行第二工件的搬运和周向定位的结构,图4是示意表述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自动压入机的局部结构的立体图,且表示用于进行第二工件的搬运和周向定位的结构。
此外,为了方便说明,将彼此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X方向、Y方向和Z方向,并且,将X方向的一侧设为X1,将X方向的另一侧设为X2,将Y方向的一侧设为Y1,将Y方向的另一侧设为Y2,将Z方向的一侧设为Z1(对应于实际中的上方),并将Z方向的另一侧设为Z2(对应于实际中的下方)。
自动压入机1用于在装配位置处相对于呈圆柱状或圆筒状且端面具有凹陷的第一工件沿与该第一工件的中心轴线交叉的方向进行第二工件的压入装配。
此处,作为一例,将第一工件设为参照图5和图6说明的棒料W1,并将第二工件设为参照图5和图6说明的非磁性销W2。
自动压入机1主要包括:第一料斗10,该第一料斗10供第一工件投入;工件定位装置20,该工件定位装置20对从第一料斗10供给来的第一工件进行周向定位(即确定第一工件的在绕其中心轴线的周向上的位置);第二料斗(未图示),该第二料斗供第二工件投入;工件定位机构30,该工件定位机构30对从第二料斗供给来的第二工件进行周向定位(即确定第二工件的在绕其中心轴线的周向上的位置);压入装置40,该压入装置40将由工件定位机构30进行了周向定位后的第二工件在装配位置处沿第二工件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压入第一工件的贯通孔(即图5、图6中的棒料W1的贯通孔W11);搬运装置50,该搬运装置50用于将从第一料斗10投入的第一工件搬运至装配位置,并将由压入装置40进行压入作业(将第二工件压入第一工件的作业)而形成的组件排出;以及控制装置60,该控制装置60对第一料斗10、工件定位装置20、第二料斗、工件定位机构30、压入装置40和搬运装置50等自动压入机1的各个部分进行控制。
此处,如图1所示,自动压入机1还包括支架90,该支架90用于对上述第一料斗10、工件定位装置20、第二料斗、工件定位机构30、压入装置40、搬运装置50和控制装置60进行支承。
(第一料斗的结构)
第一料斗10包括:第一承载部11,该第一承载部11用于承载第一工件;第一导向部12,该第一导向部12用于将第一承载部11承载的第一工件引导至工件定位装置20的第一支承部21;以及第一扰动部13,该第一扰动部13用于对承载于第一承载部11的第一工件施加扰动力。
此处,如图2所示,第一承载部11具有承载第一工件的倾斜面,该倾斜面以越靠第一工件的搬运方向的下游侧(具体是X2侧)越则靠Z2侧(即下方)的方式倾斜;并且,第一导向部12具有筒状通道,该筒状通道将第一工件从Z1侧(即上方)朝向Z2侧(即下方)引导;并且,第一扰动部13是气缸,该气缸具有从Z2侧朝向Z1侧延伸并通过与第一工件接触来施加扰动力的杠杆。具体而言,第一料斗10具有:在Y方向相对的一对侧板10a、10b(两者在Y方向上的间距例如大致等于第一工件的在其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将一对侧板10a、10b的靠Z1侧且靠X1侧的端部连接的侧板10c;将一对侧板10a、10b的靠Z2侧且靠X1侧的端部连接的侧板10d;将一对侧板10a、10b的在Z方向上位于侧板10c与侧板10d之间且靠X1侧的端部连接的侧板10e;以及将一对侧板10a、10b的X2侧的端部连接的侧板10f;其中,一对侧板10a、10b的Z1侧的部分、侧板10c、10e和侧板10f的Z1侧的部分构成了Z1侧敞开的第一承载部11(侧板10e的Z1侧的表面成为上述倾斜面),一对侧板10a、10b的Z2侧的部分、侧板10d和侧板10e的Z2侧的部分构成了Z1侧与第一承载部11连通且Z2侧敞开的第一导向部12,构成第一扰动部13的气缸以杠杆沿Z方向延伸的设置于侧板10d。
(工件定位装置的结构)
工件定位装置20包括:第一支承部21,该第一支承部21将第一工件支承为能绕该第一工件的中心轴线(其延伸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与Y方向一致)旋转;第一定位部22,该第一定位部22用于从上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一侧(即Y2侧)插入第一工件端面的凹陷并与被第一支承部21保持的第一工件抵接;第一限制部23,该第一限制部23用于从上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侧(即Y1侧)与被第一支承部21保持的第一工件抵接;第一驱动部24,该第一驱动部24构造成能驱动第一定位部22沿上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移动,且能驱动第一定位部22绕上述中心轴线旋转;以及第一控制部(由控制装置60的一部分构成),该第一控制部对第一驱动部24进行控制,以在第一定位部22与第一工件的具有凹陷的端面抵接时对第一定位部22同时施加朝向上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侧(即Y1侧)的力以及绕上述中心轴线的力。
此处,如图2所示,第一支承部21呈大致板状,其厚度方向与Z方向一致;第一定位部22具有板状部221,该板状部221沿上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即Y方向)延伸(即厚度方向与Z方向一致),用于插入第一工件的端面上的凹陷;并且,第一驱动部24构造成能驱动第一定位部22绕上述中心轴线正转和反转;第一控制部对第一驱动部24进行控制,以在第一定位部22插入第一工件端面的凹陷时驱动第一定位部22绕上述中心轴线反复进行正转和反转。具体而言,第一支承部21具有供第一工件配置的限位槽211以及供下述托座511沿Z方向通过的缺口,其中,限位槽211沿Y方向(实际中的水平方向)延伸,并且,该限位槽211的沿垂直于上述中心轴线的平面剖切时的截面为弧形,上述缺口沿Z方向贯穿第一支承部21;并且,在第一定位部23中,板状部221的前端的厚度越靠上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侧(即Y1侧)越小;并且,第一驱动部24包括驱动第一定位部22沿上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移动的气缸241以及驱动第一定位部22绕上述中心轴线旋转的电机242,其中,气缸241具有沿上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即Y方向)延伸的杠杆,电机242固定于气缸241的杠杆,且具有与上述中心轴线一致并与第一定位部22的板状部221固定的旋转中心轴。
此外,工件定位装置20还包括第一支承部驱动部25,该第一支承部驱动部25沿X方向驱动第一支承部21,以使第一支承部21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第一位置处,第一支承部21的限位槽211在X方向上与第一导向部12的筒状通道的下端对齐,在第二位置处,第一支承部21的限位槽211在X方向上与第一驱动部24的电机242的旋转中心轴对齐。
此处,第一支承部驱动部25例如由气缸构成。
(第二料斗的结构)
虽未图示,但第二料斗包括:第二承载部,该第二承载部用于承载第二工件;第二导向部,该第二导向部用于将第二承载部承载的第二工件引导至工件定位机构30;以及第二扰动部,该第二扰动部用于对承载于第二承载部的第二工件施加扰动力。
此处,第二承载部例如呈开口朝向Z1方向的漏斗状;第二导向部例如是一端与第二承载部的下端连通、另一端朝向Z2侧开口的导管;第二扰动部例如是使第二承载部振动的电机。
(工件定位机构的结构)
工件定位机构30包括:第二驱动部33,该第二驱动部33驱动第二工件绕该第二工件的中心轴线旋转;检测部34,该检测部34配置成与位于检测位置的第二工件的外周面相对,并对第二工件的狭缝进行检测;以及第二控制部(由控制装置60的一部分构成),该第二控制部对第二驱动部33进行控制,以在检测部34检测到第二工件的狭缝时使第二驱动部33停止第二工件的旋转。
此处,如图3和图4所示,工件定位机构30包括:第二支承部31,该第二支承部31具有接纳从第二导向部供给来的第二工件的接纳部311(在图示的例子中是Z1侧开口的凹槽);校准驱动部32,该校准驱动部32具有驱动第二支承部31至校准位置的气缸321和将驱动至校准位置的第二支承部31的接纳部311所收纳的第二工件朝Z1侧顶起的气缸322;第二驱动部33,该第二驱动部33具有电机331、电机332、气缸333、气缸334、气缸335和具有锁紧部(例如具有可聚拢或散开的多个卡爪)的电机座336,其中,电机331驱动第二工件绕该第二工件的中心轴线(在图示的例子中是绕沿Z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电机332驱动锁紧部锁紧或松开第二工件,气缸333和气缸334将电机331、332与气缸335连接,也就是说,在第二驱动部33中,气缸335经由支撑件支承于支架90,且具有沿Z方向延伸的杠杆,该杠杆与气缸334连接,气缸334具有沿Y方向延伸的杠杆,该杠杆与气缸333连接,气缸333具有沿Y方向延伸的杠杆,该杠杆与电机座336连接,电机座336与电机331、332固定;以及检测部驱动部35,该检测部驱动部35具有沿X方向驱动检测部34的气缸351。
此外,检测部34例如是接近传感器。
(压入装置的结构)
如图4所示,压入装置40具有:托架41,该托架41具有供第一工件收纳并对保持周向定位状态(在图示的例子中是保持贯通孔沿Z方向延伸的状态)的第一工件进行支承的凹槽411;气缸42,该气缸42对保持于托架41的凹槽411的第一工件进行定位;压板43,该压板43与托架41一起从Z方向上的两侧夹持固定第一工件,且具有沿Z方向贯穿以供第二工件插入的贯通孔431,该贯通孔431在第一工件以正确的定位状态保持于托架41的凹槽411时与该第一工件的贯通孔对齐;气缸44,该气缸44沿Z方向驱动压板43;以及气缸45,该气缸45在Z方向上与装配位置重叠,用于沿Z方向对保持周向定位状态(在图示的例子中是保持狭缝相对于Y方向转过角度θ的状态)并插入压板43的贯通孔431的第二工件施力,以将第二工件压入第一工件的贯通孔。
(搬运装置的结构)
搬运装置50包括:保持搬运部51,该保持搬运部51通过磁吸引力对由工件定位装置20进行周向定位后的第一工件进行保持,并将第一工件朝向装配位置搬运;搬入部52,该搬入部52将保持搬运部51搬运来的第一工件朝向装配位置按压;以及排出部53,该排出部将组装后的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从装配位置排出。
此处,如图4所示,保持搬运部51包括:托座511,该托座511例如由磁铁构成,且具有供第一工件收纳并对保持周向定位状态(在图示的例子中是保持贯通孔沿Z方向延伸的状态)的第一工件进行支承的凹槽;气缸512,该气缸512沿Z方向驱动托座511;气缸513,该气缸513沿X方向驱动气缸512,以使托座511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第一位置处,托座511的凹槽在X方向上的位置与工件定位装置20的电机242的旋转中心线重叠(使保持于托座511的凹槽的第一工件的中心轴线与电机242的旋转中心线重合),在第二位置处,托座511的凹槽在X方向上的位置与压入装置40的托架41的凹槽411重叠(使保持于托座511的凹槽的第一工件的中心轴线与保持于托架41的凹槽的第一工件的中心轴线重合)。
此外,如图4所示,搬入部52沿Y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是朝Y2侧)对位于第二位置的托座511所保持的第一工件施力,以将第一工件压入至托架41的凹槽411(在图示的例子中,搬入部52是气缸,具有沿Y方向延伸的杠杆)。
此外,如图4所示,排出部53沿Y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是朝Y1侧)对组装后的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施力,以将组装后的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从托架41的凹槽排出(在图示的例子中,排出部53是气缸,具有沿Y方向延伸的杠杆)。
下面,对利用自动压入机1将第二工件压入第一工件的作业流程的一例进行说明。
(第一工件的搬运作业)
首先,将多个第一工件放入第一料斗10的第一承载部11,并驱动第一扰动部13而使多个第一工件在例如Z方向上翻动,使第一工件逐个掉落到第一导向部12的筒状通道中,并掉入工件定位装置20的位于第一位置处的第一支承部21的限位槽211。
接着,利用第一支承部驱动部25使工件定位装置20的第一支承部21沿X方向切换至第二位置。
然后,利用第一驱动部24驱动第一定位部22沿Y方向朝向第一工件移动,以使第一定位部22插入第一工件端面的凹陷,完成第一工件的周向定位。具体而言,第一驱动部24驱动第一定位部22沿Y方向移动;此时,若第一定位部22直接插入第一工件的端面的凹陷,则第一驱动部24直接驱动第一定位部22绕上述中心轴线正转和反转,以便第一定位部22相对于第一工件的端面的凹陷插入至规定位置;另一方面,若被第一定位部22与第一工件的端面抵接而未能直接插入该端面的凹陷,则第一控制部对第一驱动部24进行控制,以对第一定位部22同时施加朝向第一工件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侧(即Y1侧)的力以及绕上述中心轴线的力,直至第一定位部22插入第一工件的端面的凹陷,之后,第一驱动部24驱动第一定位部22绕上述中心轴线正转和反转,以便第一定位部22相对于第一工件的端面的凹陷插入至规定位置;经过上述动作,完成第一工件的周向定位。
然后,利用第一驱动部24驱动第一定位部22沿Y方向远离第一工件而与第一工件端面的凹陷分离。
然后,在保持搬运部51中,托座511在气缸512的作用下朝Z1方向移动,使托座511与第一工件抵接后继续朝Z1方向移动,以使第一工件相对于第一支承部21分离,此时,第一工件承载于托座511的凹槽,托座511可通过磁力吸引来保持第一工件。
然后,利用第一支承部驱动部25使工件定位装置20的第一支承部21沿X方向切换至第一位置。
然后,在保持搬运部51中,气缸513沿X方向(具体是朝X方向的X2侧)驱动气缸512,以使托座511从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使托座511的凹槽在X方向上的位置与压入装置40的托架41的凹槽411重叠。
然后,搬入部52沿Y方向(具体是朝Y2侧)对位于第二位置的托座511所保持的第一工件施力,以将第一工件压入至托架41的凹槽411。
然后,压入装置40的气缸42对保持于托架41的凹槽411的第一工件进行定位,在此状态下,气缸44沿Z方向驱动压板43,以使压板43与托架41一起从Z方向上的两侧夹持固定第一工件。此时,压板43的贯通孔431与第一工件的贯通孔对齐,第一工件位于装配位置,处于等待第二工件压入的状态。
此外,托座511在气缸512的作用下朝Z2方向移动,并且,气缸513沿X方向(具体是朝X方向的X1侧)驱动气缸512,以使托座511朝第一位置的方向移动,并且,搬入部52朝Y1侧后退。
(第二工件的搬运和压入作业)
首先,将多个第二工件放入第一料斗的第二承载部,并驱动第二扰动部而使多个第二工件在例如Z方向上翻动,使第二工件逐个掉入第二导向部,并被第二导向部引导至第二支承部31的接纳部311。
接着,在校准驱动部32中,利用气缸321将第二支承部31驱动至校准位置,之后,利用气缸322将驱动至校准位置的第二支承部31的接纳部311所收纳的第二工件朝Z1侧顶起。
然后,驱动气缸335和气缸333从初始状态起动作,使电机331和电机332移动(具体是使电机331和电机332朝Z2侧和Y1移动)至在沿Z方向观察时与接纳部311所收纳的第二工件重叠的位置,且使处于松开状态的锁紧部移动至能夹住接纳部311所收纳的第二工件的Z1侧端部的位置。
然后,驱动电机332旋转,使锁紧部锁紧第二工件,并使气缸335和气缸333返回到初始状态。
然后,利用检测部驱动部35沿X方向(具体是朝X2侧)驱动检测部34,使检测部34靠近第二工件的外周面而到达检测位置,并利用电机331驱动第二工件绕该第二工件的中心轴线。
然后,当检测部34检测出第二工件的外周面的狭缝时,发出停止指令,使电机331停止驱动,完成第二工件的周向定位,并且,检测部驱动部35返回到初始状态。
然后,气缸334沿Y方向驱动电机座336,直至锁紧部保持的第二工件到达在沿Z方向上与压板43的贯通孔431重叠的位置。
然后,驱动气缸335下降,以使第二工件插入压板43的贯通孔431,之后,驱动电机332使锁紧部瞬间松开第二工件。
然后,驱动气缸333、334返回到初始位置,并驱动气缸45沿Z方向(具体是朝Z2侧)移动,对插入压板43的贯通孔431的第二工件施力,以将第二工件压入第一工件的贯通孔,之后,驱动气缸45沿Z方向(具体是朝Z1侧)返回到初始状态。
(由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构成的组件的排出)
在利用压入装置40将第二工件压入第一工件的贯通孔之后,排出部53沿Y方向(具体是朝Y1侧)对组装后的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施力,以将组装后的第一工件和第二工件从托架41的凹槽411排出。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压入机1,在利用第一支承部21将第一工件支承为能绕该第一工件的中心轴线旋转的状态下,可以利用第一驱动部23沿第一工件的中心轴线驱动第一定位部22从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一侧靠近第一工件;此时,若第一定位部22直接插入第一工件端面的凹陷,则即可完成第一工件的周向定位;另一方面,若第一定位部22与第一工件的端面接触而未直接插入第一工件端面的凹陷,则可利用第一限制部23和第一定位部22从第一工件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的两侧夹持第一工件,在此状态下,通过第一控制部对第一驱动部24进行控制,对第一定位部22同时施加沿第一工件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的力以及绕该中心轴线的力,能使第一定位部22相对于第一工件旋转而到达第一工件端面的凹陷,且一旦到达凹陷,第一定位部22就会在第一驱动部24的作用下插入凹陷,从而完成第一工件的周向定位;因此,容易自动对呈圆柱状或圆筒状且端面具有凹陷的第一工件进行周向定位。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压入机1,工件定位机构30包括:第二驱动部33,该第二驱动部33驱动第二工件绕该第二工件的中心轴线旋转;检测部34,该检测部34对第二工件的狭缝进行检测;以及第二控制部,该第二控制部对第二驱动部33进行控制,以在检测部34检测到第二工件的狭缝时使第二驱动部33停止第二工件的旋转,因此,能以简单的结构实现第二工件的周向定位,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压入机1,第一承载部11具有承载第一工件的倾斜面,该倾斜面以越靠第一工件的搬运方向的下游侧越则靠Z2侧(即下方)的方式倾斜,第一导向部12具有筒状通道,该筒状通道将第一工件从Z1侧(即上方)朝向Z2侧(下方)引导,因此,可以利用重力使第一工件自动朝向第一导向部12移动,且可以利用重力使第一工件自动从第一导向部12朝向第一工件的搬运方向的下游侧移动,有助于简化驱动结构并节省能源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工件定位装置20应用于自动压入机1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工件定位装置20还可应用于其它装置,也可单独使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扰动部13采用了气缸,但并不局限于此,第一扰动部13也可采用电机来代替气缸。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部24构造成能驱动第一定位部22正转和反转,但并不局限于此,第一驱动部24也可构造成仅能驱动第一定位部22朝一个方向旋转。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搬运部51通过磁吸引力对由工件定位装置20进行周向定位后的第一工件进行保持,但并不局限于此,保持搬运部51例如也可通过抽真空等来对第一工件进行保持。

Claims (11)

1.一种工件定位装置,用于对呈圆柱状或圆筒状且端面具有凹陷的工件进行周向定位,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支承部,该第一支承部将所述工件支承为能绕该工件的中心轴线旋转;
第一定位部,该第一定位部用于从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一侧插入所述凹陷并与被所述第一支承部保持的所述工件抵接;
第一限制部,该第一限制部用于从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侧与被所述第一支承部保持的所述工件抵接;
第一驱动部,该第一驱动部构造成能驱动所述第一定位部沿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移动,且能驱动所述第一定位部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以及
第一控制部,该第一控制部对所述第一驱动部进行控制,以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端面抵接时对所述第一定位部同时施加朝向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力以及绕所述中心轴线的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件具有沿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贯穿的贯通孔,
所述凹陷呈过所述中心轴线的直线状,
所述第一定位部具有板状部,该板状部沿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延伸,用于插入所述凹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件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部的前端的厚度越靠所述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侧越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部构造成能驱动所述第一定位部绕所述中心轴线正转和反转,
所述第一控制部对所述第一驱动部进行控制,以在所述第一定位部插入所述凹陷时驱动所述第一定位部绕所述中心轴线反复进行正转和反转。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承部具有供所述工件配置的限位槽,
所述限位槽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且,所述限位槽的沿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的平面剖切时的截面为弧形。
6.一种自动压入机,在装配位置处,相对于呈圆柱状或圆筒状且端面具有凹陷的第一工件沿与该第一工件的中心轴线交叉的方向进行第二工件的压入装配,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工件定位装置,该工件定位装置对朝向所述装配位置供给的所述第一工件进行周向定位。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压入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承载部,该第一承载部用于承载所述第一工件;
第一导向部,该第一导向部用于将所述第一承载部承载的所述第一工件引导至所述工件定位装置的第一支承部;以及
第一扰动部,该第一扰动部用于对承载于所述第一承载部的所述第一工件施加扰动力。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压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承载部具有承载所述第一工件的倾斜面,该倾斜面以越靠所述第一工件的搬运方向的下游侧越则靠下方的方式倾斜,
所述第一导向部具有筒状通道,该筒状通道将所述第一工件从上方朝向下方引导,
所述第一扰动部是气缸,该气缸具有从下方朝向上方延伸并通过与所述第一工件接触来施加扰动力的杠杆。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压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工件是由具有磁性的金属制成的,
所述自动压入机包括保持搬运部,该保持搬运部通过磁吸引力对由所述工件定位装置进行周向定位后的所述第一工件进行保持,并将所述第一工件朝向所述装配位置搬运。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压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工件呈圆柱状或圆筒状,且在外周面的周向上的预设位置具有狭缝,
所述自动压入机包括工件定位机构,
所述工件定位机构包括:
第二驱动部,该第二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二工件绕该第二工件的中心轴线旋转;
检测部,该检测部配置成与位于检测位置的所述第二工件的外周面相对,并对所述第二工件的狭缝进行检测;以及
第二控制部,该第二控制部对所述第二驱动部进行控制,以在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第二工件的狭缝时使所述第二驱动部停止所述第二工件的旋转。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动压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是接近传感器。
CN201822041381.4U 2018-12-06 2018-12-06 工件定位装置和自动压入机 Active CN2091252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41381.4U CN209125258U (zh) 2018-12-06 2018-12-06 工件定位装置和自动压入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41381.4U CN209125258U (zh) 2018-12-06 2018-12-06 工件定位装置和自动压入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25258U true CN209125258U (zh) 2019-07-19

Family

ID=672482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41381.4U Active CN209125258U (zh) 2018-12-06 2018-12-06 工件定位装置和自动压入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2525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92781A (zh) * 2019-10-15 2021-05-14 马瑞利汽车照明(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接合、特别是压入前灯模块的传感器或电路板元件的设备
CN113172568A (zh) * 2021-04-15 2021-07-27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料斗定位设备和方法以及料斗装配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92781A (zh) * 2019-10-15 2021-05-14 马瑞利汽车照明(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接合、特别是压入前灯模块的传感器或电路板元件的设备
CN113172568A (zh) * 2021-04-15 2021-07-27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料斗定位设备和方法以及料斗装配方法
CN113172568B (zh) * 2021-04-15 2022-06-24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料斗定位设备和方法以及料斗装配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29102B2 (en) Conveying device and sample processing method
CN209125258U (zh) 工件定位装置和自动压入机
US12038452B2 (en) Specimen carrier
KR100330844B1 (ko) 프로브장치및프로브침의연마방법
KR200338489Y1 (ko) 클립 자동 조립장치
EP3480029B1 (en) Automatic continuous image engraving device
JP3950936B2 (ja) 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試料検査装置
JP2000061875A (ja) ロボットハンド
CN109987388A (zh) 搬运小车
JP4707870B2 (ja) 抵抗溶接装置
JP4702262B2 (ja) ハンドラの半導体チップ検出方法及びハンドラ
CN212675623U (zh) 一种夹取装置
JP3331255B2 (ja) 自動分析装置の試験片反転機構
EP3256633B1 (en) Pallet drive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moving a work-piece, and pallet
CN114770070A (zh) 自动组装设备
JPH08206881A (ja) 薄板の突き合せ方法及び装置
JP2001062793A (ja) 内視鏡用鉗子自動組立装置
CN209973578U (zh) 供料装置
CN211545193U (zh) 一种取料装置
JP6819984B2 (ja) 媒体位置決め排出装置
CN109663861A (zh) 传感器引脚套筒铆压装置
CN116810569B (zh) 一种陶瓷型芯智能机器人打磨装备自动上料装置
JPH10279072A (ja) 鍔付容器の挟持装置
CN210551766U (zh) Pcb板裁切装置
CN116021243A (zh) 组装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