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99535U - 一种立柱与横梁的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立柱与横梁的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99535U
CN209099535U CN201821833890.4U CN201821833890U CN209099535U CN 209099535 U CN209099535 U CN 209099535U CN 201821833890 U CN201821833890 U CN 201821833890U CN 209099535 U CN209099535 U CN 2090995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umn
crossbeam
plate
connecting plate
connection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3389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峰
王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a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a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a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a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83389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995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995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995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立柱与横梁的连接结构,包括立柱、横梁以及连接立柱和横梁的连接结构,连接结构包括连接板和加强组件,连接板的一端浇注在立柱中,加强组件包括上支撑板、下支撑板以及连接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的中部支撑板,加强组件为Z型,加强组件的上表面抵接横梁下表面,加强组件的下表面抵接连接板的上表面,加强组件的一端抵接立柱。连接板和立柱连接牢固,连接板对横梁的浇注模具有支撑和定位作用,当横梁浇注成型完毕后,撤去模具,在连接板上安装Z型加强组件。加强组件和立柱、横梁以及连接板分别抵接,增加连接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质量相对较轻,减少支撑板的负担,进一步增强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Description

一种立柱与横梁的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支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柱与横梁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建筑领域,立柱和横梁依然是应用很广泛的支撑结构。在施工工程中,先绑扎钢筋结构,立柱和横梁的钢筋一体绑扎。钢筋绑扎完毕后,先在立柱的外围固定模板,向模板内浇注混凝土,成型成立柱后,在对横梁部分的钢筋外围固定模具,再浇注混凝土成型成横梁。
而立柱和横梁的连接处的连接是十分重要,必须保证强而有力固定,以及能够承受较大的弯曲应力。当横梁受力过大时,力量集中在横梁与立柱的连接处,当立柱和横梁连接处的强度不足时容易导致该处产生裂纹或弯曲。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立柱与横梁的连接结构,强度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立柱与横梁的连接结构,包括立柱、横梁以及连接立柱和横梁的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连接板和加强组件,所述连接板的一端浇注在立柱中,所述加强组件包括上支撑板、下支撑板以及连接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的中部支撑板,所述加强组件为Z型,所述加强组件的上表面抵接横梁的下表面,所述加强组件的下表面抵接连接板的上表面,所述加强组件的一端抵接立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立柱和横梁之间固定设置的连接结构包括连接板和加强组件。连接板的一端浇注在立柱中,连接板和立柱的连接牢固,同时连接板对横梁的浇注模具还有支撑和定位作用,当横梁浇注成型完毕后,撤去模具,再在连接板上安装Z型加强组件,加强组件抵接立柱、横梁以及连接板,增加连接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Z型的加强组件的质量相对较轻,减少支撑板的负担,进一步增强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板浇注在立柱的一端开设有安装孔一,所述连接板通过安装孔一和立柱中的钢筋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孔一和立柱中的钢筋配合连接,一方面可以对连接板进行定位,另一方面进一步增加连接板和立柱连接的稳定性和强度,提高连接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避免出现裂缝现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支撑板和中部支撑板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了加强组件的强度,防止加强组件出现裂缝或者折断的现象,提高连接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支撑板和中部支撑板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了加强组件的强度,防止加强组件出现裂缝或者折断的现象,提高连接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板的上部两侧固定设置有平行于横梁的定位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本方案中横梁的数量较多,定位板可以对横梁浇注时模具的放置有定位作用,便于精确安装,使得所有的横梁的上下表面均平齐。同时定位板对加强组件的安装有定位作用,对在使用过程中的加强组件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提高连接装置工作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板抵接加强组件的侧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加强组件进行固定,增加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对加强组件受到的力进行分散,提高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板下侧和立柱之间固定设置有加固组件,所述加固组件的上表面和连接板的下表面抵接,所述加固组件包括下部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开设安装孔二,所述加固组件通过安装孔二和膨胀螺栓固定连接在立柱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组件螺栓连接在立柱侧面且上表面和连接板的下表面抵接,可以在浇注好立柱之后连接在立柱上,方便施工,且增加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固组件上部设置有平行于连接板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远离立柱的一端和连接板以及下支撑板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组件通过固定设置的固定板和连接板以及加强组件的下支撑板固定连接,增加加固组件和加强组件的稳定性,利于提高连接结构整体的稳定性和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连接板一端浇注在立柱中,于立柱连接牢固,同时连接板对横梁的浇注模具还有支撑和定位作用,当横梁浇注成型完毕后,撤去模具,再在连接板上安装加强组件,加强组件抵接立柱、横梁以及连接板,增加连接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2、加强组件设置为Z型,质量相对较轻,减少支撑板的负担,进一步增强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3、加强筋一和加强筋二的设置提高加强组件的稳定性和强度,从而提高连接结构的强度;
4、加固组件的设置提高连接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提高整个连接结构的稳定性;
5、定位板的设置对横梁的模具和加强组件均具有定位和限位作用,利于横梁的精确浇注以及提高连接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连接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1、立柱;2、横梁;3、连接结构;31、连接板;311、安装孔一;312、连接孔一;32、定位板;33、加固组件;331、安装板;3311、安装孔二;332、固定板;3321、连接孔二;34、加强组件;341、上支撑板;342、下支撑板;3421、连接孔三;343、中部支撑板;344、加强筋一;345、加强筋二;4、膨胀螺栓;5、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立柱与横梁的连接结构,包括一根立柱1、七根横梁2以及连接立柱1和横梁2的连接结构3。立柱1和横梁2分别浇注成型,横梁2设置在立柱1的上部,且横梁2的上下表面均平齐。连接结构3包括连接板31、定位板32、加固组件33和加强组件34。连接板31一端浇注在立柱1内,连接板31下方和立柱1之间设置有加固组件33,连接板31上方固定设置有加强组件34,加强组件34和横梁2抵接。
参照图1和图2,连接板31和定位板32均为长方体状,定位板32平行于横梁2设置在连接板31的上方两侧,连接板31和定位板32一体成型。连接板31浇注在立柱1内的一端开设有安装孔一311,立柱1中的钢筋穿过安装孔一311使钢筋和连接板31连接(图中未示出),进一步增加连接板31和立柱1连接的稳固性。
参照图2和图3,加强组件34为Z型,包括上支撑板341、下支撑板342以及连接上支撑板341和下支撑板342的中部支撑板343,上支撑板341、下支撑板342和中部支撑板343一体成型。为了提高加强组件34的强度,上支撑板341和中部支撑板343连接处一体成型有加强筋一344,加强筋一344沿上支撑板341和中部支撑板343连接缝的长度设置。下支撑板342和中部支撑板343连接处一体成型有加强筋二345,加强筋二345沿下支撑板342和中部支撑板343连接缝的长度方向设置。
参照图1和图2,上支撑板341和下支撑板342的同一端抵接立柱1,上支撑板341的上表面抵接横梁2的下表面,下支撑板342的下表面抵接连接板31的上表面,下支撑板342的两侧抵接定位板32,中部支撑板343的下部两侧抵接定位板32,利于增加加强组件34安装的稳固性以及工作的稳定性。
参照图1和图2,加固组件33的上表面和连接板31的下表面抵接,加固组件33包括下部安装板331和上部固定板332。安装板331上开设安装孔二3311,通过安装孔二3311和膨胀螺栓4使加固组件33和立柱1固定连接。为了增加连接结构3的稳定性,连接板31远离立柱1的一端开设有连接孔一312,固定板332远离立柱1的一端开设连接孔二3321,下支撑板342远离立柱1的一端开设连接孔三3421,连接孔一312、连接孔二3321和连接孔三3421均对应配合使连接板31、加固组件33和加强组件34通过螺栓5固定连接,增加连接结构3安装以及工作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固装立柱1和横梁2内的钢筋时,根据需要将连接板31通过开设的安装孔一311和立柱1内的钢筋连接,本实施例中安装七个连接板31,安装和立柱1以及连接板31配合的模具后对立柱1进行浇注使连接板31的一端浇注在立柱1内。加固组件33通过膨胀螺栓4固定安装在立柱1上,上表面抵接连接板31,提高连接结构3的强度和稳定性。在浇注横梁2时,连接板31及定位板32可以对横梁2的模具进行定位和支撑,横梁2浇注成型完毕后,撤去模具,在横梁2和安装板331之间安装加强组件34,用螺栓5将连接板31、加固组件33和加强组件34固定连接,提高连接结构3的强度和稳定性。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立柱与横梁的连接结构,包括立柱(1)、横梁(2)以及连接立柱(1)和横梁(2)的连接结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3)包括连接板(31)和加强组件(34),所述连接板(31)的一端浇注在立柱(1)中,所述加强组件(34)包括上支撑板(341)、下支撑板(342)以及连接上支撑板(341)和下支撑板(342)的中部支撑板(343),所述加强组件(34)为Z型,所述加强组件(34)的上表面抵接横梁(2)的下表面,所述加强组件(34)的下表面抵接连接板(31)的上表面,所述加强组件(34)的一端抵接立柱(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柱与横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31)浇注在立柱(1)的一端开设有安装孔一(311),所述连接板(31)通过安装孔一(311)和立柱(1)中的钢筋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柱与横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板(341)和中部支撑板(343)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一(34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柱与横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板(342)和中部支撑板(343)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二(34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柱与横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31)的上部两侧固定设置有平行于横梁(2)的定位板(3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立柱与横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板(32)抵接加强组件(34)的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柱与横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31)下侧和立柱(1)之间固定设置有加固组件(33),所述加固组件(33)的上表面和连接板(31)的下表面抵接,所述加固组件(33)包括下部安装板(331),所述安装板(331)上开设安装孔二(3311),所述加固组件(33)通过安装孔二(3311)和膨胀螺栓(4)固定连接在立柱(1)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立柱与横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组件(33)上部设置有平行于连接板(31)的固定板(332),所述固定板(332)远离立柱(1)的一端和连接板(31)以及下支撑板(342)固定连接。
CN201821833890.4U 2018-11-07 2018-11-07 一种立柱与横梁的连接结构 Active CN2090995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33890.4U CN209099535U (zh) 2018-11-07 2018-11-07 一种立柱与横梁的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33890.4U CN209099535U (zh) 2018-11-07 2018-11-07 一种立柱与横梁的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99535U true CN209099535U (zh) 2019-07-12

Family

ID=67158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33890.4U Active CN209099535U (zh) 2018-11-07 2018-11-07 一种立柱与横梁的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995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347929U (zh) 防撞护栏模板结构以及防撞护栏浇筑系统
CN209099535U (zh) 一种立柱与横梁的连接结构
CN209552089U (zh) 一种预埋件固定装置
CN207987958U (zh) 一种碑座式电力设备拼装基础结构
KR101367706B1 (ko) 합성 pc부재의 셀프 포지셔닝을 위한 보철골 연결구조 및 이의 시공방법
CN113062225B (zh) 一种提高t梁安装定位精度稳定性的临时支撑装置及方法
CN207958938U (zh) 一种路肩墙混凝土浇筑模板固定装置
CN208438542U (zh) 一种边模固定件及模具
CN212688718U (zh) 一种盖梁钢筋绑扎胎架结构
CN2344147Y (zh) 长度可调预制剪力柱模具
CN208649893U (zh) 一种桥梁设备支腿结构
CN207331733U (zh) 一种混凝土柱脚结构
CN216515159U (zh) 一种桥梁高塔主筋快速安装吊具
CN219666970U (zh) 一种具有防护支架的桥梁铸钢模板
CN205476454U (zh) 工具式建筑降板装置
CN218406468U (zh) 一种u型双飘板加固装置
CN211775765U (zh) 新型梁夹具
CN220184634U (zh) 一种过梁、圈梁支模组合卡具装置
CN221031543U (zh) 一种用于安装顶推设备的滑靴
CN216839018U (zh) 一种高铁桥墩垫石模板
CN218195859U (zh) 一种强度高的盖梁模具
CN209649029U (zh) 一种水泥漏粪板模具
CN218205769U (zh) 一种墙体浇筑模具
CN219865033U (zh) 一种改进型衬砌台车
CN213359367U (zh) 一种便于安装拆卸的混凝土模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Zhang Feng

Inventor after: Wang Chao

Inventor before: Zhang Feng

Inventor before: Wang C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