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63409U - 一种送芯结构及注塑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送芯结构及注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63409U
CN209063409U CN201821482540.8U CN201821482540U CN209063409U CN 209063409 U CN209063409 U CN 209063409U CN 201821482540 U CN201821482540 U CN 201821482540U CN 209063409 U CN209063409 U CN 2090634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block
sliding
send
limit assembly
cored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48254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安明
陈怀迎
方修龙
唐国华
王伟
陈密
徐建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p Hing Automotive Electronics Ltd By Share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p Hing Automotive Electronics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p Hing Automotive Electronics Ltd By Share Ltd filed Critical Hop Hing Automotive Electronics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48254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634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634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634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送芯结构及注塑系统,包括:模具、以及送芯结构。其中,送芯结构包括:第一滑块、第二滑块以及限位机构。其中,第一滑块相对模架沿第一方向可滑动设置;第二滑块具有相对于第一滑块滑动的第一状态与被锁定在第一滑块上的第二状态,两状态转换地设置在第一滑块上;第二滑块与第一滑块位于同侧的一端之间围成送芯腔;限位机构设置在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之间,在第一滑块的驱动下,限位机构作用于第二滑块,并在第二状态时,送芯腔伸入模具的模型腔内的预设位置。当第二滑块处于第二状态下,且第一滑块位置固定时,嵌设在送芯腔的金属嵌件位置在注塑过程中,不会受到注塑压力的作用发生位移,从而提高了注塑得到的产品良品率。

Description

一种送芯结构及注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成型和加工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送芯结构及注塑系统。
背景技术
模具,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其中,注塑模具是用于成型塑件的常用模具,通过注塑模具能成型出形式多样的塑件,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由于塑件的各种工艺要求,如需要在塑件内部添加各种金属嵌件来达到更广泛的利用范围;通过在注塑模具内设有相应的嵌件辅助成型机构,从而以在注塑之前将嵌件精确放置到型腔中的特定部位,以达到精确成型的目的。
例如,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塑胶模具的送芯机构,如图1所示,包括斜导柱、滑块座以及两个弹性推靠机构。其中,滑块座上成形有沿送芯方向(箭头A方向)延伸的长条导向槽;弹性推靠机构对称设置在滑块座上。任一弹性推靠机构的一端固定在滑块座内,另一端伸入导向槽内;弹性推靠机构伸入导向槽内的一端端面和滑块座的侧壁面,分别成型有相互配合且倾斜的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第二倾斜面朝向送芯方向倾斜;斜导柱适于插入导向槽内。
当斜导柱沿竖向滑入导向槽内对弹性推靠机构施加挤压力,使得弹性推靠机构的第一倾斜面受到第二倾斜面的抵压力,将带动滑块座一同朝向送芯方向运动(箭头A方向)进行送芯动作。相反地,本机构还可以进行退出动作。也即,此送芯机构,依靠相互配合的两个倾斜面,可将斜导柱竖向运动产生转化为滑块座的水平运动,进而将与滑块座固定连接的滑块内的工件,如金属嵌件,推动定位至加工指定位置,并执行后续注塑或加工工艺。
但是,上述的送芯结构,由于仅依靠斜导柱的长度,进行送芯动作行程范围的确定,当斜导柱推动工件放入型腔位置时,难以确认斜导柱是否完全伸入导向槽内,容易出现斜导柱未在导向槽内伸入到位的现象,就开始注塑或加工时,导致注塑出的产品良品率低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送芯机构推送镶件不到位,影响注塑出产品的良品率。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送芯结构,包括
第一滑块,相对模架沿第一方向可滑动设置;
第二滑块,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滑块沿第一方向滑动的第一状态与被锁定在所述第一滑块上的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块上;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一滑块位于同侧的一端之间围成送芯腔;
限位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二滑块之间,在所述第一滑块的驱动下,所述限位机构作用于所述第二滑块,以使所述第二滑块在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并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送芯腔伸入模具的模型腔内的预设位置。
优选地,上述结构的送芯结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
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分别可伸缩地安装在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相互面对的一侧表面上的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
所述第二限位组件与所述第二滑块之间形成由所述第一滑块向所述第二滑块凹陷的第一区域;
在所述第一滑块的带动下,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在抵靠于所述第二限位组件上滑动的第三状态与伸入所述第一区域内以将所述第二滑块限制在第一滑块上的第四状态之间转换地滑动。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结构的送芯结构,所述模架上对应于所述第三状态处设有槽口朝向所述第一滑块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两侧呈第一凸起;
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
沿第二方向设在所述第一滑块上的第一通孔;安装在所述第一通孔内的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朝向所述第二滑块的一端配合于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及套设在所述第一限位件上的第一弹性件;
在所述第三状态的起始位置,所述第一限位件朝向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端嵌入所述第一凹槽内;
在所述第一滑块的带动下,所述第一限位件脱离所述第一凹槽。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结构的送芯结构,所述第一限位件上设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长腰孔,所述第一限位件上靠近所述第一凹槽侧的一端的外周上设置有第一外沿;所述第一外沿适于伸入所述第一凹槽内;
所述第一限位组件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滑块上并插入所述第一长腰孔内的第一销轴;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一限位件上,其两端分别抵接在所述第一销轴与所述第一外沿上。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结构的送芯结构,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包括
沿第二方向设在所述第二滑块上的第二通孔;配合于所述第一限位组件上的活动块;及安装在所述第二通孔内并固定在所述活动块上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给所述活动块施加朝向所述第一限位组件方向的第二偏压力。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结构的送芯结构,所述活动块上设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长腰孔;
所述第二限位组件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二滑块上并插在所述第二长腰孔上的第二销轴,在所述第四状态,所述第二销轴抵接在所述第二长腰孔靠近所述第二通孔的一端上。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结构的送芯结构,所述第一滑块设有沿第二方向由外向内凹陷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
所述第二滑块安装在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二滑块上形成所述送芯腔的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穿过所述第一滑槽向外延伸。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结构的送芯结构,所述第二滑块搭接在所述第一滑槽槽底上的搭接表面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由外向内凹陷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滑槽;
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嵌入所述第二滑槽内,所述第二限位组件与所述第二滑槽的靠近所述送芯腔一侧的侧壁之间围成所述第一区域;
所述第一限位组件靠近所述第二滑槽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二滑槽内。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结构的送芯结构,所述第二滑块上形成所述送芯腔的一端上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模板;
所述第一模板上设有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由外向内凹陷的至少一个第一通槽;
所述第一滑块上形成所述送芯腔的一端上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模板,所述第一模板扣在所述第一通槽的槽口上;所述第一模板上对应于所述第一通槽处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一一对应地插入所述第一通槽内以围成所述送芯腔。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结构的送芯结构,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外的套芯,所述套芯固定在所述第一滑块上。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结构的送芯结构,所述第一滑块上与形成送芯腔相对的另一端的端面上设置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的槽底呈倾斜的第一坡面;
所述送芯结构还包括
推拉杆,嵌入所述第三滑槽内;所述推拉杆与所述第一坡面抵接的表面呈倾斜的第二坡面;所述推拉杆受驱动器驱动,沿所述第一坡面做升降运动。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结构的送芯结构,所述推拉杆的侧壁与所述第三滑槽的侧壁之间还设置至少一个缓冲组件;所述推拉杆的侧壁上设置凹陷区域,所述凹陷区域的边缘形成与所述第一坡面平行的第三坡面;
所述缓冲组件包括
穿设在所述第一通槽的侧壁上的第三销轴,及套设在所述第三销轴上的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销轴靠近所述推拉杆侧壁的一端伸入所述凹陷区域内并抵接在所述第三坡面上;所述第三弹性件给所述第三销轴施加朝向所述推拉杆侧壁方向的第三偏压力。
一种注塑系统,包括
模具,其内具有模型腔,所述模具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模型腔连通的第一通道;
以及上述结构的送芯结构,所述送芯结构中的送芯腔适于伸入所述第一通道内与所述模型腔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送芯结构,包括:第一滑块、第二滑块以及限位机构。其中,第一滑块相对模架沿第一方向可滑动设置;第二滑块,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滑块沿第一方向滑动的第一状态与被锁定在所述第一滑块上的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块上;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一滑块位于同侧的一端之间围成送芯腔;限位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二滑块之间,在所述第一滑块的驱动下,所述限位机构作用于所述第二滑块,以使所述第二滑块在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并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送芯腔伸入模具的模型腔内的预设位置。
此结构的送芯结构,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位于同侧的一端围合成放置金属嵌件的送芯腔,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均沿第一方向滑动设置并可相对滑动;并通过依次拨动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使第二滑块处于第一状态直至限位机构作用于第二滑块,并使得第二滑块处于被第一滑块锁定的第二状态上时,此时注塑系统进行注塑,设置在送芯腔内的金属嵌件,将相对于模型腔处于的预设位置,保证了金属嵌件到位准确;处于第二状态的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无相对滑动,且第一滑块位置固定时,嵌设在送芯腔的金属嵌件位置在注塑过程中,不会受到注塑压力的作用发生位移,从而提高了注塑得到的产品良品率。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送芯结构,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分别可伸缩地安装在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相互面对的一侧表面上的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所述第二限位组件与所述第二滑块之间形成由所述第一滑块向所述第二滑块凹陷的第一区域;在所述第一滑块的带动下,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在抵靠于所述第二限位组件上滑动的第三状态与伸入所述第一区域内以将所述第二滑块限制在第一滑块上的第四状态之间转换地滑动。
此结构的送芯结构,当第一限位组件插设于第一区域内并处于第四状态,以及未伸入第一区域处于第三状态,将一一对应于第二滑块相对于分别处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上;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仅沿第一方向滑动设置,且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设置,当第一限位组件沿第二方向滑移时,将对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施加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分方向,因而第一限位组件在第四状态时,将依次穿设在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的第一区域内时,进而对第二滑块和第一滑块进行锁定,保证第二滑块相对于第一滑块沿第一方向将处于无相对运动的第二状态,进一步提高嵌件注塑件的良品率。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送芯结构,所述模架上对应于所述第三状态处设有槽口朝向所述第一滑块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两侧呈第一凸起;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沿第二方向设在所述第一滑块上的第一通孔;安装在所述第一通孔内的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朝向所述第二滑块的一端配合于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及套设在所述第一限位件上的第一弹性件;在所述第三状态的起始位置,所述第一限位件朝向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端嵌入所述第一凹槽内;在所述第一滑块的带动下,所述第一限位件朝向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端滑出所述第一凹槽。
此结构的送芯结构,第一弹性件对第一限位件所施加的朝向第一凹槽一侧的第一偏压力,进一步保证第一限位件在自然状态下,不会伸入第一区域;且无论第一限位件所处状态,其朝向模架一侧的端面,均紧密抵靠在模架表面上。在第三状态下,第一限位组件相对第二限位组件沿第二方向上,自陷入在第一凹槽内至滑出第一凹槽,并处于朝向模架的一端抵接在模架上的位置状态;直至第一限位组件远离模架的一端陷入第一区域,使第一限位组件相对第二限位组件处于第四状态,进而保证第二滑块与第一滑块相对位置关系固定,并处于第二状态,进一步保证送芯腔伸入模具的模型腔内的预设位置。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送芯结构,所述第一限位件上设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长腰孔,所述第一限位件上靠近所述第一凹槽侧的一端的外周上设置有第一外沿;所述第一外沿适于伸入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限位组件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滑块上并插入所述第一长腰孔内的第一销轴;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一限位件上,其两端分别抵接在所述第一销轴与所述第一外沿上。
此结构的送芯结构,第一销轴与第一滑块固定设置,第一弹性件抵接在第一销轴一侧作为固定端,并对第一外沿施加第一偏压力,进一步保证第一限位件朝向模架的一端与模架紧密抵接;上述的第一长腰孔的设置,为第一限位件沿与第二方向上的伸缩运动提供的运动行程,当第一限位件在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转换运动时,第一销轴由处于第一长腰孔靠近第二滑块一端的起始位置,向第一销轴处于第一长腰孔靠近模架一端的位置转化,并在处于第一限位件第四状态时,第一限位件朝向第二滑块一端伸入在第一区域内的部分最长,此时,第一限位件对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的运动进行限位。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送芯结构,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包括沿第二方向设在所述第二滑块上的第二通孔;配合于所述第一限位组件上的活动块;及安装在所述第二通孔内并固定在所述活动块上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给所述活动块施加朝向所述第一限位组件方向的第二偏压力。所述活动块上设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长腰孔;所述第二限位组件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二滑块上并插在所述第二长腰孔上的第二销轴,在所述第四状态,所述第二销轴抵接在所述第二长腰孔靠近所述第二通孔的一端上。
此结构的送芯结构,第二长腰孔的设置,为活动块沿第二方向上的伸缩运动提供运动的行程范围,即沿第二方向上第二销轴沿第二长腰孔的长度运动;当第二限位组件处于无外力作用的自然状态下,活动块仅受到第二销轴的限位作用,第二弹性件自然伸缩,此时,第二销轴抵接在第二长腰孔靠近第二通孔的一端上,通过与第一限位组件的配合作用,将第一限位组件限制在第三状态以及第四状态;当第二限位组件受第一限位组件沿第二方向朝向第二限位组件一侧的外力作用时,活动块沿第二长腰孔的长度方向运动,第二弹性件被压缩,第二销轴朝向远离第二通孔一端运动,直至第一限位组件对活动块无力作用,第二限位组件再次回复到自然状态,进而通过活动块不同状态下所处的不同的位置,保证第一限位组件所处在第四状态所对应送芯腔到位准确。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送芯结构,所述第一滑块设有沿第二方向由外向内凹陷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二滑块安装在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二滑块上形成所述送芯腔的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穿过所述第一滑槽向外延伸。所述第二滑块上形成所述送芯腔的一端上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模板;所述第二模板上设有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由外向内凹陷的至少一个第一通槽;所述第一滑块上形成所述送芯腔的一端上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模板,所述第一模板扣在所述第一通槽的槽口上;所述第一模板上对应于所述第一通槽处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一一对应地插入所述第一通槽内以围成所述送芯腔。
此结构的送芯结构,第二滑块在第一滑槽内滑动,第一滑槽的长度与第二滑块固设的第二模板的行程长度相对应,并且金属嵌件的安装或放置在第二模板上,保证第二滑块单独运动并到达第一滑槽的沿第一方向的端部时,第二模板可直接伸入送芯腔的预设位置,相应地,再拨动第一滑块并使得限位机构滑入第一区域,此时,第一滑块相固连的第一模板再次与第二模板卡合并保证形成的送芯腔到位准确;并且通过第一通槽和第二凸起为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相对滑动提供方向限位,即仅沿第一方向滑动,进一步保证送芯腔可沿第一方向到达预设位置。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送芯结构,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外的套芯,所述套芯固定在所述第一滑块上。此结构的送芯结构,通过在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的套芯,进一步保证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仅沿第一方向相对滑动设置;进而防止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由于自身长度和重力的影响,沿偏离第一方向摆动,造成送芯腔到位不准。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送芯结构,所述第一滑块上与形成送芯腔相对的另一端的端面上设置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的槽底呈倾斜的第一坡面;所述送芯结构还包括推拉杆,嵌入所述第三滑槽内;所述推拉杆与所述第一坡面抵接的表面呈倾斜的第二坡面;所述推拉杆受驱动器驱动,沿所述第一坡面做升降运动。
此结构的送芯结构,推拉杆可通过呈倾斜的第二坡面和第一坡面的相互抵接作用,对第一滑块沿第一方向的滑动位移进行驱动;并通过控制推拉杆位置不变,保证在送芯结构在注塑过程中,第一滑块的位置固定,进一步保证送芯腔内的金属嵌件不会受到注塑压力的作用发生位移,进一步提高注塑良品率。
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注塑系统,包括,模具以及上述的送芯结构,其中,模具内具有模型腔,所述模具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模型腔连通的第一通道;所述送芯结构中的送芯腔适于伸入所述第一通道内与所述模型腔连通。
此结构的注塑系统,送芯结构通过将送芯腔伸入与第一通道,进而将送芯腔与模型腔连通,从而保证在注塑带有金属嵌件的注塑件时,通过将送芯结构将送芯腔移动至预设位置,使最终注塑得到的带有金属嵌件的注塑件中,嵌件相对注塑件位置准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背景技术中所提供的塑胶模具的送芯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所提供的送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实施例2中所提供的注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的送芯结构去除第一滑块在S1、S6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的送芯结构去除第一滑块在S2步骤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的送芯结构在S2步骤中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中的送芯结构在S4步骤中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中的送芯结构在S4步骤中去除第一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1中的送芯结构在步骤S3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1中的送芯结构推拉杆与第一滑块以及缓冲组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3中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配合处于第三状态起始位置的剖面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为图5中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配合处于第三状态起始位置的剖面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实施例1中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配合处于第三状态的剖面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为图6中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配合处于第四状态的剖面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2中的注塑系统在步骤S5中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配合处于第四状态的剖面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1中所提供的送芯结构中第一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第一滑块;111-第一通孔;112-第一滑槽;113第三滑槽;1131-第一坡面;
12-第二滑块;121-第一区域;122-第二通孔;123-第二滑槽;
21-第一限位组件;211-第一限位件;2111-第一长腰孔;2112-第一外沿;212-第一弹性件;213-第一销轴;
22-第二限位组件;221-活动块;2221-第二长腰孔;222-第二弹性件;223第二销轴;224-固定件;
3-模架;31-第一凹槽;32-第一凸起;
41-第一模板;411-第二凸起;42-第二模板;421-第一通槽;43-送芯腔;
5-套芯;51-第一芯子;52-第二芯子;53-第三芯子;54-第四销轴;
61-推拉杆;611-第二坡面;612-凹陷区域;613-第三坡面;62-缓冲组件;621-第三销轴;622-第三弹性件;
71-模具;711-模型腔;72-第一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送芯结构,如图2至图14,以及图16所示,包括:第一滑块11、第二滑块12、限位机构、第一模板41、第二模板42以及推拉杆61。
其中,第一滑块11和第二滑块12均相对模架3沿第一方向可滑动设置,且第二滑块12可在第一滑块11内沿第一方向相对第一滑块11滑动;第一滑块11与与第二滑块12位于同侧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模板41和第二模板42,第一模板41和第二模板42之间围成送芯腔43;推拉杆61与第一滑块11在送芯腔43远离的另一端上滑动设置,进而驱动第一滑块11沿第一方向滑动;限位机构设置在第一滑块11和第二滑块12之间,并在第一滑块11的驱动下沿第二方向运动,进而对第二滑块12在其沿第一方向上的运动进行限位。
具体而言,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设置,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设置,如图2中第一方向为X轴方向、第二方向为Y轴方向。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限位机构包括第一限位组件21和第二限位组件22。其中,第一限位组件21和第二限位组件22分别安装在第一滑块11和第二滑块12相互面对的一侧表面上,且均在沿Y轴方向上伸缩运动。此外,第二滑块12面向第一限位组件21一侧的壁面上形成有由外向内凹陷的第一区域121,第一限位组件21沿Y轴方向朝向第一区域121内伸缩设置。
如图10、图12和图16所示,第一滑块11顶部表面上设有向内凹陷的第一滑槽112,以及在第一滑槽112的槽底沿Y轴方向贯通第一滑块11底部壁面设置的第一通孔111。具体来说,第一滑槽112为第一滑块11沿Y轴方向由外向内凹陷,且沿X轴方向延伸设置;第二滑块12在第一滑槽112内沿X轴方向滑动设置,第一限位组件21嵌入在第一通孔111内,并沿Y轴方向滑动设置。
如图10至图14所示,第二滑块12搭接在第一滑槽112槽底的搭接表面上,还设有沿Y轴方向由外向内凹陷且沿X轴方向延伸的第二滑槽123,以及沿Y轴方向延伸的第二通孔122;第二限位组件22嵌设在第二通孔122和第二滑槽123内。此外,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组件22的右侧壁面与第二滑槽123所围成的区域为第一区域121,例如,如图11和图13所示,第一区域121为:在第二滑槽123内,且活动块221(下文提及)的右侧壁面沿X轴方向朝向右侧的区域。
如图7所示,模架3在靠近第一滑块11的顶部表面上,还设有槽口朝向第一滑块11的第一凹槽31,且第一凹槽31的两侧呈第一凸起32;
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一限位组件21的顶端可伸入第二滑槽123内,而第一限位组件21的底端可伸出第一通孔111,并抵接在第一凹槽31表面。第一限位组件21包括:第一限位件211、第一弹性件212以及第一销轴213。
其中,第一限位件211和第一弹性件212均安装在第一通孔111内,第一限位件211上还设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第一长腰孔2111,第一限位件211的底部的外周上设置有第一外沿2112;第一销轴213固定安装在第一滑块11上并插入第一长腰孔2111内;第一弹性件212套设在第一限位件211的外壁面上,其两端分别抵接在第一通孔111的内侧壁面与第一外沿2112上,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11作为固定端,如图11所示,在起始位置,第一弹性件212也可被压缩,被压缩的第一弹性件212朝向第一限位件211,施加沿Y方向向下的第一偏压力。类似地,在起始位置,第一弹性件212还可以处于自然状态,且不发生形变,此时只要保证在起始位置,第一限位件211底端陷入第一凹槽31内,且第一限位件211的顶端不伸入第二滑槽123即可。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沿2112的形状与第一凹槽31形状适配;第一外沿2112呈锥面,第一凹槽31呈与第一外沿2112锥面的锥角相同的凹槽,从而进一步保证第一外沿2112陷入在第一凹槽31内;第一弹性件212为弹簧。
如图7和图13所示,第二限位组件22相对第二滑块12,仅在Y轴方向上伸缩运动。
具体而言,第二限位组件22包括:活动块221、第二弹性件222以及第二销轴223。其中,活动块221与第一限位件211配合设置;如图13所示,第二通孔122的顶端安装有固定件224,且固定件224与第二滑块12固定连接,第二弹性件222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固定件224和活动块221上,当第二弹性件被压缩时,第二弹性件222给活动块221施加沿Y轴朝向下的第二偏压力。活动块221上设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第二长腰孔2221;第二销轴223固定在第二滑块12上并插在第二长腰孔2221内。在第一限位件211的驱动下,活动块221压缩第二弹性件222,并沿第二长腰孔2221的长度方向做伸缩运动,即Y轴方向伸缩运动。
例如,本实施例中,活动块221为方形的块体,在沿Y轴方向上,第二长腰孔2221的长度与第一长腰孔2111的长度相同;在起始位置,即如图11所示,第二弹性件222处于自然状态,此时,活动块221的底部壁面与第二滑块12的底部壁面相平齐。
第二弹性件222为弹簧;活动块221上开设有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二长腰孔2221,相应地,具有两个第二销轴223对活动块221的行程进行限位。
类似地,在起始位置,第二弹性件222还可以处于压缩状态,即第二弹性件发生形变,第二弹性件222对活动块221施加沿Y轴方向向下的第二偏压力,此时,第一滑槽112的槽底对活动块221底部表面的抵靠支撑作用,活动块221紧密抵靠在第一滑槽112的槽底。
如图8和图9所示,第二模板42上设有沿Y轴方向由外向内凹陷的第一通槽421;第一模板41扣在第一通槽421的槽口上;第一模板41上对应于第一通槽421处设有第二凸起411,第二凸起411一一对应地插入第一通槽421内以围成送芯腔43。通过第一通槽421和第二凸起411为第一模板41和第二模板42相对滑动提供方向限位,即仅沿X轴方向滑动,进一步保证送芯腔43可沿X轴方向到达预设位置。
上述第一通槽421的个数可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如,本实施例中,需要对两个金属嵌件进行嵌设注塑,相应设有两个第一通槽421以及两个第二凸起411。类似地,当对一个、三个四个等等更多的金属嵌件进行注塑时,也可以设置一个、三个、四个等等更多的第一通槽421和与第一通槽421配合的第二凸起411。
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送芯结构,还包括套设在第一模板41和第二模板42外的套芯5。其中,套芯5固定安装在第一滑块11靠近送芯腔43的一侧的端部,进一步保证第一模板41和第二模板42仅沿X轴方向相对滑动设置;进而防止第一模板41和第二模板42由于自身长度和重力的影响,沿偏离X轴方向摆动,造成送芯腔43到位不准。例如本实施例中,套芯5包括第一芯子51、第二芯子52以及第三芯子53。第一芯子51与第一滑块11通过卡槽凸起连接设置,第一芯子51内部设有第二芯子52以及第三芯子53。均与第一芯子51通过连通设置在第一芯子51内部的第四销轴54固定连接,第三芯子53沿X轴方向延伸并穿套在第一模板41外侧,进而起到对第一模板41和第二模板42的外侧固定作用。上述套芯5的设置,进一步保证送芯结构装配方便,便于拆装制造。
如图2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送芯结构中,推拉杆61与第一滑块11抵靠联动。其中,第一滑块11的左侧端面上设置第三滑槽113,第三滑槽113的槽底呈倾斜的第一坡面1131;相应地,推拉杆61与第一坡面1131抵接的表面呈倾斜的第二坡面611。
例如,推拉杆61受驱动器驱动,并沿第一坡面1131做升降运动。推拉杆61可通过呈倾斜的第二坡面611和第一坡面1131的相互抵接作用,对第一滑块11沿X轴方向的滑动位移进行驱动,进而将升降运动运动转换为第一滑块11沿X轴方向的运动;此外,当通过控制与第一滑块11固定连接的推拉杆61位置不变时,可保证在送芯结构在注塑过程中,第一滑块11的位置固定,进一步保证送芯腔43内的金属嵌件不会受到注塑压力的作用发生位移,从而提高注塑良品率。
上述结构的推拉杆61中,推拉杆61的侧壁上设置凹陷区域612,凹陷区域612的边缘形成与第一坡面1131平行的第三坡面613;此外,推拉杆61的侧壁与第三滑槽113的两侧侧壁之间各设有一组缓冲组件62,用以保证推拉杆61与第一滑块11联动时的紧密抵接。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的缓冲组件62包括:第三销轴621、第三弹性件622。其中,第三销轴621穿设在第一通槽421的侧壁上,第三弹性件622套设在第三销轴621上,第三销轴621靠近推拉杆61侧壁的一端伸入凹陷区域612内并抵接在第三坡面613上;第三弹性件622给第三销轴621施加朝向推拉杆61侧壁方向的第三偏压力。进一步保证第一滑块11与推拉杆61之间抵接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提供的送芯结构,其送芯过程为:
S1:如图3和图11所示,送芯机构处于送芯动作的起始位置,推拉杆61在Y轴方向上未伸入第三滑槽113内,对第一滑块11和第二滑块12无作用力。此时,第一销轴213抵接第一长腰孔2111的顶部上,第二销轴223抵接在第二长腰孔2221的顶部上。第一限位件211的底部陷入第一凹槽31内,第一限位件211的顶部与第一滑槽112槽底平齐,活动块221的底部抵接在第一滑槽112的槽底上,活动块221的左侧壁面始终抵靠在第二滑槽123的左侧壁面上,此时,第一限位件211且未伸入第一区域121,第一限位组件21对第二限位组件22在沿X轴方向上无阻挡作用,第一限位组件21相对于第二限位组件22处于第三状态。相应地,第一滑块11与第二滑块12在沿X方向上无阻挡作用,第二滑块12相对第一滑块11处于无相对作用且可滑动的第一状态。第一模板41和第二模板42扣合设置,第二凸起411盖设在第二通道上。
S2:如图4、图5和图12所示,人工或驱动器推动第二滑块12沿X轴方向向右滑动,由图11转化为图12的过程中,第一销轴213和第二销轴223对应于第一滑块11和第二滑块12相对位置不变;第一限位件211的底部仍陷入在第一凹槽31内,顶部沿相对活动块221向左滑动,直至第二滑块12的右侧壁面抵接在第一滑块11的第一滑槽112内的右侧壁面上。此时,送芯机构仍保持第二滑块12相对第一滑块11处于第一状态,第二限位组件22相对第一限位组件21处于第三状态。如图4所示,第一模板41此时沿Y轴向右伸出第二模板42设置,第二通道开口沿Y轴朝向上设置,操作人员将金属嵌件放置在第二通道内。
S3:如图8、图9和图13所示,推拉杆61在Y轴方向上滑入第三滑槽113过程中,直接推动第一滑块11沿X轴向右侧滑移,第一滑块11一同带动第一限位组件21沿X轴向右运动,第一限位件211的底部沿第一凹槽31的锥形槽逐渐滑出,第一限位件211的顶部逐渐伸入第二滑槽123内,且抵接在活动块221的底部上并带动活动块221沿Y轴向上运动,同时,第二弹性件222被活动块221压缩,第一弹簧被第一外沿2112一侧压缩,直至第一限位件211的底部完全脱离第一凹槽31,第一限位件211的底部抵接在模架3靠近第一滑块11一侧的顶部表面上,第一销轴213抵接第一长腰孔2111的底部,第二销轴223抵接在第二长腰孔2221的底部上。当推拉杆61继续沿Y轴向下运动时,第一滑块11沿X轴方向向右滑动,第一限位件211的顶部沿活动块221的底部向右滑动,此时,第二滑块12相对第一滑块11处于可滑动的第一状态,第二限位组件22相对第一限位组件21处于可滑动的第三状态。第一模板41受第一滑块11的作用下,沿X轴方向向右滑移,使得第二凸起411逐渐朝向第一通槽421进行扣合,对金属嵌件进行夹持。
S4:如图6、图7和图14所示,当推拉杆61的第二坡面611抵靠在第二滑块12左侧端面上,缓冲组件62滑入凹陷区域的槽底,推拉杆61沿Y轴向下运动的行程到达终点,此时,如图14所示,第一限位件211的顶部滑到第一区域121内时,第一限位件211脱离活动块221的底部,在第二弹性件222的复位力下,第二弹性件222和活动块221复位,活动块221的底部抵接在第一滑槽112的槽底,并且第二弹性件222再次处于自然状态,第一销轴213仍保持抵接第一长腰孔2111的底部,第二销轴223抵接在第二长腰孔2221的顶部上,此时,第一限位件211的左侧壁抵接在活动块221的右侧壁上,对活动块221的右侧端起到阻挡作用;第一滑块11和第二滑块12的左侧移动受推拉杆61的限制,即,第二限位组件22处于对第一限位组件21进行限位的第四状态,并且第二滑块12处于被第一滑块11锁定的第二状态。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凸起411完全扣合在第一通槽421上,并且第一模板41和第二模板42沿X轴方向的右侧端面平齐,二者所围合成的送芯腔43到达模具的模型腔711的预设位置,至此,送芯机构送芯动作结束。
本实施例提供的送芯结构中,第一滑块11与第二滑块12位于同侧的一端围合成放置金属嵌件的送芯腔43,第一滑块11与第二滑块12均沿X轴方向滑动设置并可相对滑动;并通过依次拨动第一滑块11和第二滑块12,使第二滑块12处于第一状态直至限位机构作用于第二滑块12,并使得第二滑块12处于被第一滑块11锁定的第二状态上时,此时注塑系统进行注塑,设置在送芯腔43内的金属嵌件,将相对于模型腔711处于的预设位置,保证了金属嵌件到位准确;处于第二状态的第一滑块11和第二滑块12无相对滑动,且第一滑块11位置固定时,嵌设在送芯腔43的金属嵌件位置在注塑过程中,不会受到注塑压力的作用发生位移,从而提高了注塑得到的产品良品率。
作为本实施例中的送芯结构的第一种变形实施方式,缓冲组件62还可以仅为第三销轴621,设置第三销轴621的目的为确保推拉杆61滑动时不受X轴方向上其他力的作用,进一步保证推拉杆61的稳定滑动,此时不设置第三弹性件622,即可不考虑推拉杆61竖向运动对第三销轴621产生的磨损即可。
作为本实施例中的送芯结构的第二种变形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区域121为第二滑槽123内的靠近送芯腔43一侧的区域,在本变形实施方式中,第一区域121还可为第二滑块12与第一滑槽112槽底抵接一侧沿Y轴方向向内凹陷的区域,且第一区域121避开第二滑槽123设置,相应第二滑块12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限位组件21处于第四状态,同样保证第一限位组件21到位准确。
作为本实施例中的送芯结构的第三种变形实施方式,作为推拉杆61和第一滑块11驱动方式的变形,第二滑块12处于被第一滑块11锁定第二状态,以及第一限位组件21处于被第二限位组件22锁定的第四状态。
一方面,可以不通过缓冲组件62是否到达凹陷区域612的槽底进行确定,可以通过第一坡面1131和第二坡面611设置的长度进行确定,只要保证第一坡面1131和第二坡面611沿X轴方向长度与送芯腔43沿X轴方向伸入预设位置的长度相同即可。另一方面,推拉杆61驱动第一滑块11沿X轴方向运动的推动力,还可以不通过第一坡面1131和第二坡面611抵靠作用完成,即,推拉杆61上不设置倾斜的第二坡面611,第一滑块11上不设置第三滑槽113以及倾斜的第一坡面1131;推拉杆61上设置与原第三坡面613倾斜角度相同的第二凹槽,缓冲组件62中的第三销轴621伸入第二凹槽,当推拉杆61沿竖向运动时,通过第三销轴621与第二凹槽远离送芯腔43一侧壁面的抵靠作用同样可以推动第一滑块11沿X轴方向朝向送芯腔43方向运动。
作为本实施例中的送芯结构的第四种变形实施方式,关于模架3上的第一凹槽31,及其与第一限位件211接触一端形状的变形,其中,第一凹槽31的第一限位面端面的形状可以为沿竖直方向由上之下,由送芯腔43一侧朝向推拉杆61一侧倾斜的倾斜面,当第一限位件211和第一凹槽31的倾斜面抵接时,第一限位件211可受到第一滑块11的带动下,脱离第一凹槽31或者陷入第一凹槽31的动作即可。
作为本实施例中的送芯结构的第五种变形实施方式,不设置套芯5,不考虑拆装制造简易性,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滑块11和第一模板41一体成型,第二滑块12和第二模板42一体成型,即可实现第一滑块11和第二滑块12位于同侧一端围合成送芯腔43,同样保证送芯过程中,第一滑块11和第二滑块12依次滑动,进而保证送芯到位的可靠性。
作为本实施例中的送芯结构的第六种变形实施方式,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呈任一夹角,如15度,30度、45度、60度、75度等等,只要保证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第一限位件211具有伸入第一区域121内,并使得第一限位组件21相对第二限位组件22处于第二状态即可。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注塑系统,如图2、图3和图15所示,包括,模架3、实施例1中所提供的送芯结构以及模具71。其中,模具71设置在模架3上,模具71内具有模型腔711,模具71的侧壁上设有与模型腔711连通的第一通道72;送芯结构沿模架3滑动设置,且送芯结构的送芯腔43适于伸入第一通道72内与模型腔711连通。
本实施例中,推拉杆61还与上盖体相互连接,推拉杆61在实施例1的步骤S1插接过程中,通过将与上盖体固定连接设置的推拉杆61的凹陷区域612,沿缓冲组件62伸出于第三滑槽113的部分滑动插设,并且第一坡面1131与第二坡面611抵靠滑动;进而,推拉杆61在沿竖直方向运动那个的过程中,将驱动第一滑块11沿第一方向滑动。
实施例1中所提供的套芯5,相对于本实施例的注塑系统,还具有封闭第一通道72并保证注塑型腔的密封性能良好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注塑品的良品率。
本实施例提供的注塑系统还可以进行退芯动作,即,送芯腔43脱离金属嵌件,并从第一通道72内脱出,此时,只要打开模具71体本体,即可将带有金属嵌件的注塑件从模型腔711内取出。
如图15所示,驱动推拉杆61沿Y轴方向朝向上动作,进而驱动第一滑块11沿第一方向运动的过程中。此时,在第一限位件211未滑入第一凹槽31前,第二滑块12相对第一滑块11始终保持在第二状态上,同时,第一限位组件21相对于第二限位组件22同样处于第四状态。
由于,在实施例1中步骤S3中,第一限位件211伸入第一区域121,此时在第一限位件211未滑入第一凹槽31前,当第一限位组件21沿第一方向X轴方向朝向远离送芯腔43一侧运动时,第一限位件211的侧壁面抵接限位在活动块221的朝向第一区域121一侧的壁面,第一限位组件21相对第二限位组件22处于第四状态;进而,第一限位件211带动第二限位组件22以及第二滑块12一同沿X轴方向朝向远离送芯腔43一侧运动,相应地,此时第二滑块12相对第一滑块11处于第二状态,进而保证退芯过程中,第一模板41和第二模板42均一同退出,减少任一模板单独退出时对金属嵌件产生磨损,进一步提高注塑带有金属嵌件的注塑件的良品率。
本实施例提供的注塑系统,当送芯动作结束后,即承接实施例1中步骤S4;并继续执行下述退芯动作过程:
S5:如图15所示,沿Y轴竖向拉动推拉杆61,推拉杆61沿Y轴方向向上滑动,并带动第一滑块11向左滑动过程中,第一限位组件21随第一滑块11沿X轴一同向左滑动,由于,第一限位件211顶部的左侧壁面与活动块221的右侧壁面抵靠限位,当第一限位件211沿X轴向左滑动时,将带动活动块221同步沿X轴向左滑动;此外,活动块221的左侧壁面与第二滑槽123的左侧壁面抵接设置,因而,在第一限位件211的作用下,将第二滑块12处于被第一滑块11锁定限位,并与第一滑块11同步向左滑动的第二状态,第二限位组件22相对第一限位组件21处于第四状态。第一销轴213仍保持抵接第一长腰孔2111的底部,第二销轴223仍保持抵接在第二长腰孔2221的顶部上。第一限位部的底部沿X轴方向朝向向右逐渐靠近第一凹槽31。第一模板41和第二模板42向X轴方向右侧逐渐脱离注塑成型的工件。
S6:如图11所示,推拉杆61沿Y轴向上运动直至脱离第三滑槽113,送芯机构将返回送芯动作的初始位置,此时,第一弹性件212释放压力,驱动第一限位件211沿Y轴向下运动,第一限位件211的底部重新滑入第一凹槽31内,第一限位件211的顶部与第一滑槽112槽底平齐,并脱离对活动块221的限位,第二限位组件22与第一限位组件21相对处于第三状态,第二滑块12与第一滑块11相对处于第一状态。第一模板41和第二模板42扣合设置,并完全脱离注塑成型的工件,至此注塑系统脱模动作结束。操作人员可将注塑成品从模型腔711内取出,并进行下次注塑的准备。
本实施例提供的注塑系统中,送芯结构通过将送芯腔43伸入与第一通道72,进而将送芯腔43与模型腔711连通,从而保证在注塑带有金属嵌件的注塑件时,通过将送芯结构将送芯腔43移动至预设位置,使最终注塑得到的带有金属嵌件的注塑件中,金属嵌件相对注塑件位置准确,进一步提高注塑良品率。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注塑系统,其与实施例2中提供的注塑系统相比,存在的区别之处在于:
其中,送芯机构所执行的动作过程,不包括实施例2中的退芯动作,且对应于实施例1中送芯结构,无需包含第三坡面613以及缓冲组件62,只要保证推拉杆61推动过程中,第一坡面1131和第二坡面611的作用相应起到推动第一滑块11朝向送芯腔43的推动力即可。
退芯过程可以通过手动直接推动第一滑块11朝向远离送芯腔43方向运动,并保证第一模板41和第二模板42从第一通道72中退出的动作稳定进行即可。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3)

1.一种送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滑块(11),相对模架(3)沿第一方向可滑动设置;
第二滑块(12),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滑块(11)沿第一方向滑动的第一状态与被锁定在所述第一滑块(11)上的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块(11)上;所述第二滑块(12)与所述第一滑块(11)位于同侧的一端之间围成送芯腔(43);
限位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块(11)与所述第二滑块(12)之间,在所述第一滑块(11)的驱动下,所述限位机构作用于所述第二滑块(12),以使所述第二滑块(12)在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并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送芯腔(43)伸入模具(71)的模型腔(711)内的预设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
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分别可伸缩地安装在所述第一滑块(11)和所述第二滑块(12)相互面对的一侧表面上的第一限位组件(21)和第二限位组件(22);
所述第二限位组件(22)与所述第二滑块(12)之间形成由所述第一滑块(11)向所述第二滑块(12)凹陷的第一区域(121);
在所述第一滑块(11)的带动下,所述第一限位组件(21)在抵靠于所述第二限位组件(22)上滑动的第三状态与伸入所述第一区域(121)内以将所述第二滑块(12)限制在第一滑块(11)上的第四状态之间转换地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架(3)上对应于所述第三状态处设有槽口朝向所述第一滑块(11)的第一凹槽(31),所述第一凹槽(31)的两侧呈第一凸起(32);
所述第一限位组件(21)包括
沿第二方向设在所述第一滑块(11)上的第一通孔(111);安装在所述第一通孔(111)内的第一限位件(211),所述第一限位件(211)朝向所述第二滑块(12)的一端配合于所述第二限位组件(22);及套设在所述第一限位件(211)上的第一弹性件(212);
在所述第三状态的起始位置,所述第一限位件(211)朝向所述第一凹槽(31)的一端嵌入所述第一凹槽(31)内;
在所述第一滑块(11)的带动下,所述第一限位件(211)脱离所述第一凹槽(3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211)上设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长腰孔(2111),所述第一限位件(211)上靠近所述第一凹槽(31)一侧的一端的外周上设有适于伸入所述第一凹槽(31)内的第一外沿(2112);
所述第一限位组件(21)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滑块(11)上并插入所述第一长腰孔(2111)内的第一销轴(213);所述第一弹性件(212)套设在所述第一限位件(211)上,其两端分别抵接在所述第一销轴(213)与所述第一外沿(2112)上。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送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组件(22)包括
沿第二方向设在所述第二滑块(12)上的第二通孔(122);配合于所述第一限位组件(21)上的活动块(221);及安装在所述第二通孔(122)内并固定在所述活动块(221)上的第二弹性件(222),所述第二弹性件(222)给所述活动块(221)施加朝向所述第一限位组件(21)方向的第二偏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块(221)上设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长腰孔(2221);
所述第二限位组件(22)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二滑块(12)上并插在所述第二长腰孔(2221)上的第二销轴(223),在所述第四状态,所述第二销轴(223)抵接在所述第二长腰孔(2221)的靠近所述第二通孔(122)的一端上。
7.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送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块(11)设有沿第二方向由外向内凹陷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112);
所述第二滑块(12)安装在所述第一滑槽(112)内,所述第二滑块(12)上形成所述送芯腔(43)的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穿过所述第一滑槽(112)向外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块(12)搭接在所述第一滑槽(112)槽底上的搭接表面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由外向内凹陷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滑槽(123);
所述第二限位组件(22)嵌入所述第二滑槽(123)内,所述第二限位组件(22)与所述第二滑槽(123)的靠近所述送芯腔(43)一侧的侧壁之间围成所述第一区域(121);
所述第一限位组件(21)靠近所述第二滑槽(123)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二滑槽(123)内。
9.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送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块(12)上形成所述送芯腔(43)的一端上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模板(42);
所述第二模板(42)上设有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由外向内凹陷的至少一个第一通槽(421);
所述第一滑块(11)上形成所述送芯腔(43)的一端上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模板(41),所述第一模板(41)扣在所述第一通槽(421)的槽口上;所述第一模板(41)上对应于所述第一通槽(421)处设有第二凸起(411),所述第二凸起(411)一一对应地插入所述第一通槽(421)内以围成所述送芯腔(4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一模板(41)和第二模板(42)外的套芯(5),所述套芯(5)固定在所述第一滑块(11)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送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块(11)上与形成送芯腔(43)相对的另一端的端面上设置第三滑槽(113),所述第三滑槽(113)的槽底呈倾斜的第一坡面(1131);
所述送芯结构还包括
推拉杆(61),嵌入所述第三滑槽(113)内;所述推拉杆(61)与所述第一坡面(1131)抵接的表面呈倾斜的第二坡面(611);所述推拉杆(61)受驱动器驱动,沿所述第一坡面(1131)做升降运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送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杆(61)的侧壁与所述第三滑槽(113)的侧壁之间还设置至少一个缓冲组件(62);所述推拉杆(61)的侧壁上设置凹陷区域(612),所述凹陷区域(612)的边缘形成与所述第一坡面(1131)平行的第三坡面(613);
所述缓冲组件(62)包括
穿设在所述第一通槽(421)的侧壁上的第三销轴(621),及套设在所述第三销轴(621)上的第三弹性件(622),所述第三销轴(621)靠近所述推拉杆(61)侧壁的一端伸入所述凹陷区域(612)内并抵接在所述第三坡面(613)上;所述第三弹性件(622)给所述第三销轴(621)施加朝向所述推拉杆(61)侧壁方向的第三偏压力。
13.一种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模具(71),其内具有模型腔(711),所述模具(71)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模型腔(711)连通的第一通道(72);
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送芯结构,所述送芯结构中的送芯腔(43)适于伸入所述第一通道(72)内与所述模型腔(711)连通。
CN201821482540.8U 2018-09-11 2018-09-11 一种送芯结构及注塑系统 Active CN2090634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82540.8U CN209063409U (zh) 2018-09-11 2018-09-11 一种送芯结构及注塑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82540.8U CN209063409U (zh) 2018-09-11 2018-09-11 一种送芯结构及注塑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63409U true CN209063409U (zh) 2019-07-05

Family

ID=67092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482540.8U Active CN209063409U (zh) 2018-09-11 2018-09-11 一种送芯结构及注塑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6340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80075A (zh) * 2018-09-11 2018-12-25 合兴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送芯结构及注塑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80075A (zh) * 2018-09-11 2018-12-25 合兴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送芯结构及注塑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80075A (zh) 一种送芯结构及注塑系统
CN209063409U (zh) 一种送芯结构及注塑系统
CN104760226A (zh) 一种注塑模具定模侧抽芯滑块机构
CN206501382U (zh) 后出风口壳体模具及其抽芯机构
CN207207015U (zh) 一种汽车门把手脱模辅助装置
CN116175907A (zh) 用于强制脱模的倒扣结构、注塑模具及注塑方法
CN213321464U (zh) 一种用于滑块二次动作的装置
CN214645542U (zh) 一种倒扣式延迟顶出抽芯结构
CN212528564U (zh) 一种塑料模具延时抽芯机构以及具有其的模具
CN212241963U (zh) 一种用于定模的推板模具结构
CN210116135U (zh) 注塑模具的滑块多方向抽芯机构
CN113459426A (zh) 一种复合型滑块机构
CN215969914U (zh) 一种注塑机用的顶出机构
CN206748971U (zh) 汽车轮护板的脱模装置
CN111775407A (zh) 一种tpu气嘴注塑模具以及注塑方法
CN2933638Y (zh) 一种平动斜楔模具
CN216757731U (zh) 一种冰箱门壳的复合折弯模具
CN210733142U (zh) 一种同步抽芯模具
CN212288521U (zh) 一种tpu气嘴注塑模具
CN209755959U (zh) 一种滑块斜顶抽芯机构以及注塑模具
CN211518388U (zh) 板对板连接器塑模模具隐藏式顶出结构
CN214137161U (zh) 一种用于控制开模顺序的扣机结构
CN215320350U (zh) 一种滑块抽芯机构以及注塑模具
CN217121700U (zh) 一种双斜顶一体脱模油泵座模具
CN215472877U (zh) 一种塑料模具斜抽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