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27334U - 一种热交换结构及包括它的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交换结构及包括它的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27334U
CN209027334U CN201821361465.XU CN201821361465U CN209027334U CN 209027334 U CN209027334 U CN 209027334U CN 201821361465 U CN201821361465 U CN 201821361465U CN 209027334 U CN209027334 U CN 2090273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d fluid
heat exchange
fluid flow
guiding channel
c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6146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宇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han Shangc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han Shangc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han Shangc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shan Shangc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36146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273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273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273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交换结构,包括换热壳体;换热壳体内设有容纳腔,换热壳体的一端设有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一连接口,其另一端设有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二连接口;容纳腔内设有蜂窝芯,蜂窝芯是由多个热流体导流通道和多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组成的蜂窝状结构,多个热流体导流通道和多个冷流体导流通道之间交替间隔设置;热流体导流通道、冷流体导流通道的径向截面形状均为正六边形。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热交换器,包括上述热交换结构,以及分别设置在热交换结构两端的第一管接头组件和第二管接头组件。本实用新型热交换结构具有换热面积大、换热效率高和对管道流量的影响小的特点。该热交换器具有结构紧凑、拆装方便、换热效率高的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热交换结构及包括它的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热交换结构及包括它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亦称为热交换器或热交换设备,是用来使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以满足规定的工艺要求的装置,是对流传热及热传导的一种工业应用。换热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是使热量由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过程工艺条件的需要,同时也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
现有技术中的热交换器一般包括圆管式换热器和盘管式换热器,其中,圆管式换热器存在冷热物质接触面积小,热交换效率低的缺点;而盘管式换热器存在滞留时间长,对流量影响大,接触面小,换热效率低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结构,该热交换结构具有换热面积大、换热效率高和对管道流量的影响小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热交换结构的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具有结构紧凑、拆装方便、换热效率高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热交换结构,包括换热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壳体内设有容纳腔,所述换热壳体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连接口,其另一端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二连接口;
所述容纳腔内设有蜂窝芯,所述蜂窝芯是由多个热流体导流通道和多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组成的蜂窝状结构,多个热流体导流通道和多个冷流体导流通道之间交替间隔设置;所述热流体导流通道、冷流体导流通道的径向截面形状均为正六边形。
优选地,所述换热壳体的第一连接口处设有第一接头组件,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包括多个冷流体输入接头,所述冷流体输入接头的数量与所述冷流体导流通道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冷流体输入接头的出口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进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换热壳体的第二连接口处设有第二接头组件,所述第二接头组件包括多个冷流体输出接头,所述冷流体输出接头的数量与所述冷流体导流通道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冷流体输出接头的进口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出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头组件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方式一: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包括多个第一金属管,每个第一金属管作为一个冷流体输入接头;每个第一金属管的一端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进口连通并密封固定连接;
方式二: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包括第一固定盘,所述第一固定盘上设有多个第一冷流体导流孔和多个第一热流体导流孔,所述第一固定盘的一个端面与所述蜂窝芯的端面密封固定连接,其另一个端面向外延伸设有多个第一管状连接柱,每个第一管状连接柱作为一个冷流体输入接头;每个第一冷流体导流孔对应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进口连通,每个第一热流体导流孔对应与一个热流体导流通道的出口连通,每个第一管状连接柱的一端通过一个第一冷流体导流孔对应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进口连通;
方式三: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包括第一连接盘,所述第一连接盘上设有多个第一插接孔和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连接盘的一个端面与所述蜂窝芯密封固定连接;每个第一插接孔作为一个冷流体输入接头;每个第一插接孔对应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进口连通,每个第一通孔对应与一个热流体导流通道的出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二接头组件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方式一:所述第二接头组件包括多个第二金属管,每个第二金属管作为一个冷流体输出接头;每个第二金属管的一端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出口连通并密封固定连接;
方式二:所述第二接头组件包括第二固定盘,所述第二固定盘上设有多个第二冷流体导流孔和多个第二热流体导流孔,所述第二固定盘的一个端面与所述蜂窝芯的端面密封固定连接,其另一个端面向外延伸设有多个第二管状连接柱,每个第二管状连接柱作为一个冷流体输出接头;每个第二冷流体导流孔对应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出口连通,每个第二热流体导流孔对应与一个热流体导流通道的进口连通,每个第二管状连接柱的一端通过一个第二冷流体导流孔对应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进口连通;
方式三:所述第二接头组件包括第二连接盘,所述第二连接盘上设有多个第二插接孔和多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连接盘的一个端面与所述蜂窝芯密封固定连接;每个第二插接孔作为一个冷流体输出接头;每个第二插接孔对应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出口连通,每个第二通孔对应与一个热流体导流通道的进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蜂窝芯为铝蜂窝芯。
优选地,所述换热壳体包括圆筒状的外筒和设置于外筒两端的法兰。
优选地,所述外筒的筒壁为单层筒壁。采用单层结构时,筒壁为钣金焊接件或铸件。
优选地,所述外筒的筒壁包括两层筒壁,两层筒壁之间形成有中空腔。更优选地,所述中空腔内填充有保温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热交换结构,分别设置在所述热交换结构两端的第一管接头组件和第二管接头组件;
所述第一管接头组件包括第一管接头壳体、第一分隔板和多个冷流体输入管,所述第一分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管接头壳体内、并将所述第一管接头壳体的内腔分隔成冷流体输入腔和热流体输出腔;所述第一分隔板上设有多个冷流体输入孔;每个冷流体输入管的一端与所述冷流体输入孔连通,其另一端穿过所述热流体输出腔与所述冷流体输入接头连通;所述第一管接头壳体上还设有与所述热流体输出腔连通的热流体输出口;所述第一管接头壳体上还设有与所述冷流体输入腔连通的冷流体输入口;
所述第二管接头组件包括第二管接头壳体、第二分隔板和多个冷流体输出管,所述第二分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二管接头壳体内、并将所述第二管接头壳体的内腔分隔成冷流体输出腔和热流体输入腔;所述第二分隔板上设有多个冷流体输出孔;每个冷流体输出管的一端与所述冷流体输出孔连通,其另一端穿过所述热流体输入腔与所述冷流体输出接头连通;所述第二管接头壳体上还设有与所述热流体输入腔连通的热流体输入口;所述第二管接头壳体上还设有与所述冷流体输出腔连通的冷流体输出口。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结构的蜂窝芯是由多个热流体导流通道和多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组成的蜂窝状结构,多个热流体导流通道和多个冷流体导流通道之间交替间隔设置;热流体导流通道、冷流体导流通道的径向截面形状均为正六边形;蜂窝芯的排列设计,可以在固定的热交换管单位横切面积里排列最多导流通道,比圆形的热交换管排列数量更多,增大了热交换的效率,另外导流通道采用正六边形的设计,实现了冷热风、最大面积接触,热交换效率高,而且导流通道采用直线形设计,对管道本身流量影响较小。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结构具有换热面积大、换热效率高和对管道流量的影响小的特点。
2、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包括热交换结构,分别设置在所述热交换结构两端的第一管接头组件和第二管接头组件,第一管接头组件包括第一管接头壳体、第一分隔板和多个冷流体输入管,每个冷流体输入管的一端与冷流体输入孔连通,其另一端穿过热流体输出腔与冷流体输入接头连通;第二管接头组件包括第二管接头壳体、第二分隔板和多个冷流体输出管,每个冷流体输出管的一端与冷流体输出孔连通,其另一端穿过热流体输入腔与冷流体输出接头连通;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具有结构紧凑、拆装方便、换热效率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热交换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实施例1的热交换结构的剖示图;
图3为实施例1的热交换结构的侧视图;
图4为实施例1的外筒管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的蜂窝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的热交换结构的剖示图;
图7为实施例2的热交换结构的侧视图;
图8为实施例3的热交换结构的剖示图;
图9为实施例3的热交换结构的侧视图;
图10为实施例4的外筒管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5的外筒管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6的热交换器的剖示图;
图13为实施例6的第一管接头组件的立体图;
图14为其它实施例中方式一的蜂窝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其它实施例中方式二的蜂窝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其它实施例中方式三的蜂窝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其它实施例中方式四的蜂窝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热交换结构;101、第一连接口;102、第二连接口;110、蜂窝芯;111、热流体导流通道;112、冷流体导流通道;121、第一金属管;122、第一固定盘;123、第一冷流体导流孔;124、第一热流体导流孔;125、第一管状连接柱;126、第一连接盘;127、第一插接孔;128、第一通孔;131、第二金属管;132、第二固定盘;133、第二冷流体导流孔;134、第二热流体导流孔;135、第二管状连接柱;136、第二连接盘;137、第二插接孔;138、第二通孔;140、外筒;141、中空腔;142、保温材料;150、法兰;200、第一管接头组件;210、第一管接头壳体;220、第一分隔板;221、冷流体输入孔;230、冷流体输入管;300、第二接头组件;310、第二管接头壳体;320、第二分隔板;321、冷流体输出孔;330、冷流体输出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参照图1-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热交换结构100,包括换热壳体;
所述换热壳体内设有容纳腔,所述换热壳体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连接口101,其另一端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二连接口102;
所述容纳腔内设有蜂窝芯110,所述蜂窝芯110是由多个热流体导流通道111和多个冷流体导流通道112组成的蜂窝状结构,多个热流体导流通道和多个冷流体导流通道之间交替间隔设置;所述热流体导流通道、冷流体导流通道的径向截面形状均为正六边形。
所述换热壳体100的第一连接口101处设有第一接头组件,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包括多个冷流体输入接头,所述冷流体输入接头的数量与所述冷流体导流通道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冷流体输入接头的出口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包括多个第一金属管121,每个第一金属管作为一个冷流体输入接头;每个第一金属管的一端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进口连通并密封固定连接。
所述换热壳体100的第二连接口102处设有第二接头组件,所述第二接头组件包括多个冷流体输出接头,所述冷流体输出接头的数量与所述冷流体导流通道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冷流体输出接头的进口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头组件包括多个第二金属管131,每个第二金属管作为一个冷流体输出接头;每个第二金属管的一端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出口连通并密封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金属管及第二金属管为铝管、钢管或铜管,优选为铝管。
所述蜂窝芯为铝蜂窝芯。所述换热壳体包括圆筒状的外筒140和设置于外筒两端的法兰150。所述外筒的筒壁为单层筒壁。采用单层结构时,筒壁为钣金焊接件或铸件。
参照图5,所述冷流体导流通道及热流体导流通道的排列方式:在所述蜂窝芯的中心处设置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从中心位置往外围延伸,每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四周布置六个热流体导流通道,直到布满整个蜂窝芯。这样设计,热交换效率最佳。
实施例2:
参照图6-7,本实施例的特点是:所述第一接头组件、所述第二接头组件采用塑胶制成;
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包括第一固定盘122,所述第一固定盘122上设有多个第一冷流体导流孔123和多个第一热流体导流孔124,所述第一固定盘的一个端面与所述蜂窝芯的端面密封固定连接(密封方式:可通过密封圈、密封平垫圈、密封胶套或耐高温粘合剂进行密封),其另一个端面向外延伸设有多个第一管状连接柱125,每个第一管状连接柱125作为一个冷流体输入接头;每个第一冷流体导流孔对应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进口连通,每个第一热流体导流孔对应与一个热流体导流通道的出口连通,每个第一管状连接柱的一端通过一个第一冷流体导流孔对应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进口连通;
所述第二接头组件包括第二固定盘132,所述第二固定盘132上设有多个第二冷流体导流孔133和多个第二热流体导流孔134,所述第二固定盘的一个端面与所述蜂窝芯的端面密封固定连接(密封方式:可通过密封圈、密封平垫圈、密封胶套或耐高温粘合剂进行密封),其另一个端面向外延伸设有多个第二管状连接柱135,每个第二管状连接柱作为一个冷流体输出接头;每个第二冷流体导流孔对应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出口连通,每个第二热流体导流孔对应与一个热流体导流通道的进口连通,每个第二管状连接柱的一端通过一个第二冷流体导流孔对应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进口连通;
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参照图8-9,本实施例的特点是:所述第一接头组件、所述第二接头组件采用塑胶制成;
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包括第一连接盘126,所述第一连接盘126上设有多个第一插接孔127和多个第一通孔128,所述连接盘的一个端面与所述蜂窝芯密封固定连接;每个第一插接孔作为一个冷流体输入接头;每个第一插接孔对应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进口连通,每个第一通孔对应与一个热流体导流通道的出口连通。
所述第二接头组件包括第二连接盘136,所述第二连接盘136上设有多个第二插接孔137和多个第二通孔138,所述第二连接盘的一个端面与所述蜂窝芯密封固定连接;每个第二插接孔作为一个冷流体输出接头;每个第二插接孔对应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出口连通,每个第二通孔对应与一个热流体导流通道的进口连通。
这样设计,即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能够保证接头组件的强度及连接的密封性。
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
参照图10,本实施例的特点是:所述外筒140的筒壁包括两层筒壁,两层筒壁之间形成有中空腔141。这样设计能够提高外筒的保温效果。
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5:
参照图11,本实施例的特点是:所述中空腔141内填充有保温材料142。采用双层结构时,两层筒壁采用相同材质或不同材质;例如:两层筒壁都为钣金焊接件,或者是,一层筒壁为钣金焊接件,另一层筒壁为铸件。这样设计,能够进一步提高外筒的保温效果。
其它与实施例4相同。
实施例6:
参照图12-13,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实施例1-5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结构100,分别设置在所述热交换结构两端的第一管接头组件200和第二管接头组件300;第一管接头组件200和第二管接头组件300分别通过法兰组件与热交换结构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管接头组件200包括第一管接头壳体210、第一分隔板220和多个冷流体输入管230,所述第一分隔板220设置于所述第一管接头壳体内、并将所述第一管接头壳体的内腔分隔成冷流体输入腔和热流体输出腔;所述第一分隔板220上设有多个冷流体输入孔221;每个冷流体输入管230的一端与所述冷流体输入孔连通,其另一端穿过所述热流体输出腔与所述冷流体输入接头连通;所述第一管接头壳体上还设有与所述热流体输出腔连通的热流体输出口;所述第一管接头壳体上还设有与所述冷流体输入腔连通的冷流体输入口;
所述第二管接头组件300包括第二管接头壳体310、第二分隔板320和多个冷流体输出管330,所述第二分隔板320设置于所述第二管接头壳体310内、并将所述第二管接头壳体的内腔分隔成冷流体输出腔和热流体输入腔;所述第二分隔板上设有多个冷流体输出孔321;每个冷流体输出管330的一端与所述冷流体输出孔连通,其另一端穿过所述热流体输入腔与所述冷流体输出接头连通;所述第二管接头壳体上还设有与所述热流体输入腔连通的热流体输入口;所述第二管接头壳体上还设有与所述冷流体输出腔连通的冷流体输出口。
实际处理过程中,冷流体首先从冷流体输入口进入第一管接头组件的冷流体输入腔,然后依次经过冷流体输入孔、冷流体输入管、冷流体输入接头进入冷流体导流通道中,冷流体在冷流体导流通道的流动过程中,与热流体导流通道中的热流体进行换热,然后依次经过冷流体输出接头、冷流体输出管、冷流体输出孔进入冷流体输出腔,最后从冷流体输出口排出;热流体首先从热流体输入口进入第二管接头组件的热流体输入腔,然后进入热流体导流通道中,热流体在热流体导流通道的流动过程中,与冷流体导流通道中的冷流体进行换热,然后进入热流体输出腔,最后从热流体输出口排出;
其它与实施例1-5中的任意一个相同。
其它实施例:
所述冷流体导流通道及热流体导流通道的排列方式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参照图14,方式一:在所述蜂窝芯的中心处设置一个热流体导流通道,从中心位置往外围延伸,每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四周间隔布置三个热流体导流通道,直到布满整个蜂窝芯。
参照图15,方式二:在所述蜂窝芯的中心处设置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从中心位置往外围延伸,每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竖直直线方向形成一列冷流体导流通道,每列冷流体导流通道的左右两侧均布置一列热流体导流通道,直到布满整个蜂窝芯。
参照图16,方式三:在所述蜂窝芯的中心处设置一个热流体导流通道,从中心位置往外围延伸,每个热流体导流通道的水平直线方向形成一排热流体导流通道,每排热流体导流通道的上下两侧均布置一列冷流体导流通道,直到布满整个蜂窝芯。
参照图17,方式四:在所述蜂窝芯的中心处设置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从中心位置往外围延伸,每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四周布置六个热流体导流通道,直到布满整个蜂窝芯。
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选择其它排列方式,所述冷流体导流通道及热流体导流通道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热交换结构,包括换热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壳体内设有容纳腔,所述换热壳体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连接口,其另一端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二连接口;
所述容纳腔内设有蜂窝芯,所述蜂窝芯是由多个热流体导流通道和多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组成的蜂窝状结构,多个热流体导流通道和多个冷流体导流通道之间交替间隔设置;所述热流体导流通道、冷流体导流通道的径向截面形状均为正六边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壳体的第一连接口处设有第一接头组件,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包括多个冷流体输入接头,所述冷流体输入接头的数量与所述冷流体导流通道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冷流体输入接头的出口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进口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壳体的第二连接口处设有第二接头组件,所述第二接头组件包括多个冷流体输出接头,所述冷流体输出接头的数量与所述冷流体导流通道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冷流体输出接头的进口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出口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组件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方式一: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包括多个第一金属管,每个第一金属管作为一个冷流体输入接头;每个第一金属管的一端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进口连通并密封固定连接;
方式二: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包括第一固定盘,所述第一固定盘上设有多个第一冷流体导流孔和多个第一热流体导流孔,所述第一固定盘的一个端面与所述蜂窝芯的端面密封固定连接,其另一个端面向外延伸设有多个第一管状连接柱,每个第一管状连接柱作为一个冷流体输入接头;每个第一冷流体导流孔对应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进口连通,每个第一热流体导流孔对应与一个热流体导流通道的出口连通,每个第一管状连接柱的一端通过一个第一冷流体导流孔对应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进口连通;
方式三: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包括第一连接盘,所述第一连接盘上设有多个第一插接孔和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连接盘的一个端面与所述蜂窝芯密封固定连接;每个第一插接孔作为一个冷流体输入接头;每个第一插接孔对应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进口连通,每个第一通孔对应与一个热流体导流通道的出口连通。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头组件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方式一:所述第二接头组件包括多个第二金属管,每个第二金属管作为一个冷流体输出接头;每个第二金属管的一端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出口连通并密封固定连接;
方式二:所述第二接头组件包括第二固定盘,所述第二固定盘上设有多个第二冷流体导流孔和多个第二热流体导流孔,所述第二固定盘的一个端面与所述蜂窝芯的端面密封固定连接,其另一个端面向外延伸设有多个第二管状连接柱,每个第二管状连接柱作为一个冷流体输出接头;每个第二冷流体导流孔对应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出口连通,每个第二热流体导流孔对应与一个热流体导流通道的进口连通,每个第二管状连接柱的一端通过一个第二冷流体导流孔对应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进口连通;
方式三:所述第二接头组件包括第二连接盘,所述第二连接盘上设有多个第二插接孔和多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连接盘的一个端面与所述蜂窝芯密封固定连接;每个第二插接孔作为一个冷流体输出接头;每个第二插接孔对应与一个冷流体导流通道的出口连通,每个第二通孔对应与一个热流体导流通道的进口连通。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芯为铝蜂窝芯。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壳体包括圆筒状的外筒和设置于外筒两端的法兰。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的筒壁为单层筒壁。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的筒壁包括两层筒壁,两层筒壁之间形成有中空腔;所述中空腔内填充有保温材料。
10.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3-9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结构,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热交换结构两端的第一管接头组件和第二管接头组件;
所述第一管接头组件包括第一管接头壳体、第一分隔板和多个冷流体输入管,所述第一分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管接头壳体内、并将所述第一管接头壳体的内腔分隔成冷流体输入腔和热流体输出腔;所述第一分隔板上设有多个冷流体输入孔;每个冷流体输入管的一端与所述冷流体输入孔连通,其另一端穿过所述热流体输出腔与所述冷流体输入接头连通;所述第一管接头壳体上还设有与所述热流体输出腔连通的热流体输出口;所述第一管接头壳体上还设有与所述冷流体输入腔连通的冷流体输入口;
所述第二管接头组件包括第二管接头壳体、第二分隔板和多个冷流体输出管,所述第二分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二管接头壳体内、并将所述第二管接头壳体的内腔分隔成冷流体输出腔和热流体输入腔;所述第二分隔板上设有多个冷流体输出孔;每个冷流体输出管的一端与所述冷流体输出孔连通,其另一端穿过所述热流体输入腔与所述冷流体输出接头连通;所述第二管接头壳体上还设有与所述热流体输入腔连通的热流体输入口;所述第二管接头壳体上还设有与所述冷流体输出腔连通的冷流体输出口。
CN201821361465.XU 2018-08-23 2018-08-23 一种热交换结构及包括它的热交换器 Active CN2090273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61465.XU CN209027334U (zh) 2018-08-23 2018-08-23 一种热交换结构及包括它的热交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61465.XU CN209027334U (zh) 2018-08-23 2018-08-23 一种热交换结构及包括它的热交换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27334U true CN209027334U (zh) 2019-06-25

Family

ID=66875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61465.XU Active CN209027334U (zh) 2018-08-23 2018-08-23 一种热交换结构及包括它的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2733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44387A (zh) * 2018-08-23 2018-11-20 中山尚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交换结构及包括它的热交换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44387A (zh) * 2018-08-23 2018-11-20 中山尚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交换结构及包括它的热交换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17435A (zh) 一种组合式热交换器及包括它的热交换系统
CA2973945C (en) Heat exchanger
CN105937857A (zh) 一种适用于三流体换热的管壳式换热器
US4440217A (en) Counterflow heat exchanger
CN108844387A (zh) 一种热交换结构及包括它的热交换器
CN209027334U (zh) 一种热交换结构及包括它的热交换器
CN205102643U (zh) 一种搭接式三螺旋折流板换热器
CN209013796U (zh) 一种组合式热交换器及包括它的热交换系统
CN210128640U (zh) 一种双管板换热器
CN209069064U (zh) 一种气气换热器
CN201417108Y (zh) 空气冷却器翅片
CN208059638U (zh) 一种轴向凹槽换热管套管式换热器
CN210796713U (zh) 聚合物熔融纺丝加工装置
CN209456478U (zh) 一种用于固体发酵罐的夹套结构
CN209166211U (zh) 一种齿孔膜片管
CN209214421U (zh) 一种高效循环换热设备
CN207035905U (zh) 一种大孔板缩放管高效换热器
CN209541497U (zh)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CN203349686U (zh) 管壳式换热器及其连续复合螺旋折流板
CN206563517U (zh) 油漆循环系统用三套管换热器
CN216645017U (zh) 一种高效率换热器结构
CN216489989U (zh) 一种电机壳
CN213687995U (zh) 一种带分流器气体冷却器
CN211178060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油温机用热交换器
CN219141572U (zh) 一种高效型气液加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