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23103U - 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组件及无人飞行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组件及无人飞行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023103U
CN209023103U CN201821301116.9U CN201821301116U CN209023103U CN 209023103 U CN209023103 U CN 209023103U CN 201821301116 U CN201821301116 U CN 201821301116U CN 209023103 U CN209023103 U CN 2090231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othed disc
central axes
tooth
disk
slope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0111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维
张海浪
罗东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utel Intelligent Avi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utel Intelligent Avi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utel Intelligent Avi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utel Intelligent Avi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30111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0231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0231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0231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飞行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组件以及无人飞行器中,其中所述螺旋桨组件包括螺旋桨,所述螺旋桨包括第一桨叶组件;第二桨叶组件,活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桨叶组件;当所述第二桨叶组件绕第一中轴线朝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二桨叶组件驱动所述第一桨叶组件绕所述第一中轴线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所述第一桨叶组件可相对于所述第二桨叶组件绕第二中轴线朝第二方向转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设置。通过上述设置,所述第一桨叶组件可相对于所述第二桨叶组件转动以折叠或展开所述螺旋桨,使得所述螺旋桨组件在携带的过程占用空间少,并且不易折断。

Description

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组件及无人飞行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飞行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组件以及无人飞行器。
【背景技术】
螺旋桨是产生无人飞行器飞行所需的升力、拉力和操作力的动力部件,但是桨叶不方便收纳及携带。
但是,发明人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现:传统的螺旋桨不能折叠,使得无人飞行器不方便携带,并且携带时螺旋桨叶容易折断。因此,现有技术需要改进。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组件以及无人飞行器,其中所述螺旋桨组件的螺旋桨可折叠或展开,携带时占用空间少。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在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螺旋桨组件,包括螺旋桨,所述螺旋桨包括:第一桨叶组件;第二桨叶组件,活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桨叶组件;当所述第二桨叶组件绕第一中轴线朝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二桨叶组件驱动所述第一桨叶组件绕所述第一中轴线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所述第一桨叶组件可相对于所述第二桨叶组件绕第二中轴线朝第二方向转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轴线与所述第二中轴线相重合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桨叶组件包括第一桨叶结构和限位枢轴;所述限位枢轴可相对于所述第一桨叶结构固定设置;所述第二桨叶组件活动安装于所述限位枢轴,使得所述第一桨叶结构可相对于所述第二桨叶组件绕所述第二中轴线朝所述第二方向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桨叶结构包括第一端齿盘;所述限位枢轴可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齿盘固定设置,所述第一端齿盘包括第一盘齿面,所述第一盘齿面设置有第一盘齿;所述第二桨叶组件包括第二端齿盘;所述第二端齿盘套设于所述限位枢轴,使得所述第一端齿盘可相对于所述第二端齿盘绕所述第二中轴线朝所述第二方向转动,并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二端齿盘沿所述第二中轴线移动;所述第二端齿盘包括第二盘齿面;所述第二盘齿面朝向所述第一盘齿面设置,所述第二端齿面设置有第二盘齿;所述第二盘齿可抵接于所述第一盘齿,使得当所述第二端齿盘绕所述第一中轴线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二端齿盘驱动所述第一端齿盘绕所述第一中轴线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盘齿包括第一坡面;所述第一坡面与所述第一方向呈夹角设置,并且所述第一坡面与所述第一盘齿面的坡角的范围为 [90,180)度;所述第二盘齿可抵接于所述第一坡面,使得当所述第一端齿盘绕所述第一中轴线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二端齿盘驱动所述第一端齿盘绕所述第一中轴线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坡面与所述第一盘齿面的坡角为90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盘齿包括第三坡面,所述第三坡面可抵接于所述第一坡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盘齿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盘齿绕所述第一中轴线呈圆周分布;所述第二盘齿可同时抵接于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盘齿,使得所述第一端齿盘与所述第二端齿盘相对固定;所述第二端齿盘可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齿盘沿所述第二中轴线移动;当所述第二端齿盘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齿盘绕所述第一中轴线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端齿盘可相对于所述第二端齿盘沿所述第二中轴线移动,使得所述第二盘齿抵接于至多一个所述第一盘齿。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一盘齿还包括第二坡面;所述第二坡面与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并且所述第二坡面与所述第一盘齿面的坡角的范围为(0,90)度;当所述第二盘齿抵接于一个所述第一盘齿的第一坡面,并且抵接于另一个所述第一盘齿的第二坡面,使得所述第一端齿盘与所述第二端齿盘相固定;所述第二盘齿可抵接于至多一个所述第一盘齿的第二坡面,使得当所述第二端齿盘绕所述第二中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齿盘朝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端齿盘沿所述第二中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二端齿盘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坡面与所述第二盘齿面的坡角的范围为45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盘齿包括第四坡面,所述第四坡面可抵接于至多一个所述第一盘齿的第二坡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盘齿还包括第二过渡面,所述第二盘齿包括第三坡面;所述第二过渡面连接于所述第三坡面与所述第四坡面之间;当所述第三坡面抵接于一个所述第一盘齿的第一坡面,并且所述第四坡面抵接于另一个所述第二盘齿的第二坡面,所述第二过渡面、所述第一坡面以及所述第二坡面之间形成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盘齿还包括第一过渡面;所述第一过渡面连接于所述第一坡面与所述第二坡面之间;所述第二过渡面可抵接于所述第一过渡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桨叶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用于提供将所述第一端齿盘压向所述第二端齿盘的压力,使得所述第一盘齿抵接于所述第二盘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枢轴包括连接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端齿盘可相对于所述连接部固定设置,所述第二端齿盘套设于所述连接部,所述弹性件抵接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二端齿盘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枢轴与所述第一端齿盘活动连接;所述限位枢轴还包括第一限位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所述第一端齿盘套设于所述连接部,并且所述第一端齿盘可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使得所述限位枢轴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齿盘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螺旋桨组件还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用于安装于驱动装置的转子,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固定座绕所述第一中轴线转动;所述螺旋桨可与所述固定座卡接,使得所述螺旋桨相对于所述固定座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设置有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部收容于所述限位槽,并且所述第二限位部抵接于所述限位槽的槽底,使得所述第二端齿盘可相对于所述固定座绕所述第二中轴线转动,并且可相对于所述固定座沿所述第二中轴线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桨叶组件还包括卡持结构;所述卡持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端齿盘背离所述第二盘齿面的一面;所述卡持结构包括卡持臂;当所述卡持臂位于所述固定座与所述第二端齿盘之间时,所述第二端齿盘可相对于所述固定座绕所述第二中轴线转动,使得所述第二端齿盘位于第一预设位置;当所述第二端齿盘位于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二端齿盘可相对于所述固定座沿所述第二中轴线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使得所述固定座位于所述卡持臂与所述第二端齿盘之间;当所述第二端齿盘位于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二端齿盘可相对于所述固定座绕所述第二中轴线转动至第三预设位置,使得所述卡持臂可抵接于固定座背离所述第二端齿盘的一面,使得所述第二端齿盘相对于所述固定座固定;所述弹性件还用于提供将所述第二端齿盘远离所述固定座的拉力,使得当所述第二端齿盘相对于所述固定座绕所述第二中轴线转动至第三预设位置时,所述卡持臂可抵接于所述固定座背离所述第二端齿盘的一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持结构可由刚性材质制得;所述固定座可由刚性材质制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持结构还包括连接臂,所述连接臂连接于所述卡持臂与所述第二端齿盘之间;所述固定座还设置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与所述限位槽位于所述固定座的同一表面;当所述第二端齿盘位于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卡持臂可穿过所述容置槽,使得所述第二端齿盘相对于所述固定座沿所述第二中轴线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当所述第二端齿盘位于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连接臂可沿所述容置槽移动,使得所述第二端齿盘相对于所述固定座绕所述第二中轴线转动至第三预设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包括第一槽壁、第二槽壁以及第三槽壁;所述第一槽壁、所述第二槽壁以及所述第三槽壁均为弧面,所述第一槽壁的中心线、所述第二槽壁的中心线以及所述第三槽壁的中心线均与所述第二中轴线相重合;所述第一槽壁与所述第二槽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槽壁与所述第一槽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槽壁背离所述第二中轴线设置;所述卡持臂朝远离所述第二中轴线的方向延伸;当所述第二端齿盘位于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卡持臂可穿过所述第一槽壁与所述第二槽壁之间的第一容置位;当所述第二端齿盘位于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连接臂可由所述第一容置位移动至第二容置位,所述第二容置位于所述第一槽壁与所述第三槽壁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还设置有卡扣槽;所述卡扣槽与所述限位槽位于所述固定座的相反侧;当所述第二端齿盘位于第三预设位置时,所述卡持臂可收容于所述卡扣槽,并且所述卡持臂抵接于所述卡扣槽的卡槽底,使得所述第二端齿盘相对于所述固定座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扣槽还包括第一限位壁和第二限位壁;所述第一限位壁与所述第二限位壁相对设置,所述卡槽底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壁与所述第二限位壁之间;所述第一限位壁与所述第一方向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限位臂与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当所述卡持臂抵接于所述卡扣槽的槽底时,所述卡持臂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壁,并且所述卡持臂抵接于所述第二限位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端齿盘相对于所述固定座固定时,所述弹性件可抵接于所述第二端齿盘,使得所述第二端齿盘抵接于所述第一端齿盘。
在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动力组件,包括:如上所述的螺旋桨组件;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螺旋桨绕所述第一中轴线朝第一方向转动。
在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无人飞行器,包括如上所述的动力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组件、动力组件以及无人飞行器中,所述螺旋桨组件包括螺旋桨,所述螺旋桨包括第一桨叶组件;第二桨叶组件,活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桨叶组件;当所述第二桨叶组件绕第一中轴线朝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二桨叶组件驱动所述第一桨叶组件绕所述第一中轴线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所述第一桨叶组件可相对于所述第二桨叶组件绕所述第二中轴线朝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设置。通过上述设置,所述第一桨叶组件可相对于所述第二桨叶组件转动以折叠或展开所述螺旋桨,使得所述螺旋桨组件在携带的过程占用空间少,并且不易折断。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人飞行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无人飞行器中动力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动力组件的拆解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动力组件中螺旋桨组件的拆解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螺旋桨组件中螺旋桨的拆解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螺旋桨的第一桨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A处的放大图;
图8为图5所示的螺旋桨的第二桨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B处的放大图;
图10为图8所示的第二桨叶组件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4所示的螺旋桨组件的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固定座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5所示的螺旋桨的另一种实现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组件是一种具有折叠功能的螺旋桨组件,适用于任意机电一体化的应用领域,尤其可以应用于各种由电机驱动的可移动物体上,包括但不限于无人飞行器(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轮船,机器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无人飞行器为例进行说明。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组件应用于无人飞行器的动力组件上,能够减小螺旋桨组件的体积,从而减小无人飞行器的体积,使得无人飞行器在携带过程中占用更少的空间,从而更便于携带。
请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人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该无人飞行器1000的结构包括机身200、四个自机身200延伸的机臂300以及分别装设在每个机臂300上的动力组件100。即,本实用新型的无人飞行器1000为四旋翼无人飞行器,动力组件100的数量为四个。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无人飞行器1000可以是其他任何合适类型的旋翼无人飞行器,例如双旋翼无人飞行器、六旋翼无人飞行器等。在动力组件100应用于其他类型无人飞行器的场合,动力组件10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无人飞行器1000还可以包括云台(图未示),该云台安装于机身200的底部,云台用于搭载高清数码相机或其他摄像装置以消除高清数码相机或其他摄像装置受到的扰动,保证相机或其他摄像装置拍摄的视频的清晰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机臂300与机身200固定连接,优选地,机臂300与机身200一体成型。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机臂300还可以可相对于机身200展开或折叠的方式与机身200相连。例如,机臂300可以通过一转轴机构与机身200相连,以实现机臂300可相对于机身200展开或折叠。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动力组件100包括驱动装置20和由驱动装置 20驱动的螺旋桨组件10,螺旋桨组件10装设于驱动装置20的输出轴上,螺旋桨组件10在驱动装置20的驱动下旋转以产生使无人飞行器1000飞行的升力或推力。驱动装置20可以是任何合适类型的电机,例如有刷电机、无刷电机、直流电机、步进电机、交流感应电机等。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组件100还包括设置在机身200或机臂300所形成的空腔内的电子调速器(未图示),该电子调速器用于根据油门控制器或油门发生器产生的油门信号生成用于控制电机转速的电机控制信号以获取无人飞行器需要的飞行速度或飞行姿态。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油门控制器或油门发生器可以是无人飞行器的飞行控制模块。飞行控制模块通过各种传感器感知无人飞行器周围的环境,并控制无人飞行器的飞行。飞行控制模块可以是处理模块(processing unit),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
当用户通过遥控器输入控制无人飞行器的飞行姿态等的指令时,无人飞行器的飞控模块向电调板发送一油门信号,电调板接收该油门信号,生成并向电机发送用于对电机进行启动、和控制电机运行的转速等的电机控制信号。
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驱动装置20用于驱动所述螺旋桨组件10绕图中所示的第一中轴线O朝第一方向转动。所述螺旋桨组件10包括固定座11和螺旋桨12,所述螺旋桨12安装于所述固定座11。
请一并参阅图5,所述螺旋桨12包括第一桨叶组件120和第二桨叶组件 122。所述第二桨叶组件122活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桨叶组件120。
一方面,当所述第二桨叶组件122绕所述第一中轴线O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二桨叶组件122驱动所述第一桨叶组件120绕所述第一中轴线O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另一方面,所述第一桨叶组件120可相对于所述第二桨叶组件122绕第二中轴线朝第二方向转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轴线O与所述第二中轴线相重合设置。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轴线O与所述第二中轴线相分离,并且所述第一中轴线O平行于所述第二中轴线设置。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3,所述第二桨叶组件122包括棘轮机构30和第二桨叶1222,所述第二桨叶1222固定连接所述棘轮机构30。
所述棘轮机构30包括止回棘爪31、弹片32、基座33、限位轴34以及内啮合棘轮35。所述基座33部分收容于所述内啮合棘轮35内,并且所述基座 33与所述内啮合棘轮35相分离设置,所述止回棘爪31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33,所述止回棘爪31的另一端可抵接于所述内啮合棘轮35的内棘齿面,所述弹片32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基座33,所述弹片32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止回棘爪31,所述止回棘爪31背离所述基座33的一端抵接于所述内棘齿面与所述弹片32之间。所述内啮合棘轮35可相对于所述基座33绕所述第二中轴线O朝所述第二方向转动,当所述内啮合棘轮35绕所述第一中轴线O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止回棘爪31抵接于所述内棘齿面与所述基座33 之间,使得所述内啮合棘轮35驱动所述基座33绕所述第一中轴线O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
所述限位轴34与所述基座33固定设置,所述限位轴34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中轴线相重合设置。
所述第一桨叶组件120与所述限位轴34固定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情况,所述棘轮机构还可以替换为其他的止回机构。
所述第一桨叶组件120包括第一桨叶结构124、限位枢轴126以及弹性件 128,所述限位枢轴126可相对于所述第二桨叶结构124固定设置,所述弹性件128安装于所述限位枢轴126。
所述第二桨叶组件122活动安装于所述限位枢轴126,使得所述第一桨叶结构124可相对于所述第二桨叶组件122绕所述第二中轴线朝所述第二方向转动,并且所述第一桨叶结构124可相对于所述第二桨叶组件122沿所述第二中轴线移动。
所述第一桨叶结构124包括第一端齿盘1240和第一桨叶1242,所述第一桨叶124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端齿盘1240。
所述限位枢轴126可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齿盘1240固定设置。
请一并参阅图6,所述第一端齿盘1240为较扁的圆柱体结构,所述第一端齿盘1240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中轴线相重合,所述第一端齿盘1240包括第一盘齿面12400、第一装配面12401以及第一侧表面12402。所述第一盘齿面12400与所述第二装配面12401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表面12402连接于所述第一盘齿面12400与所述第一装配面12401之间,并且所述第一侧表面 12402围绕所述第一盘齿面12400与所述第一装配面12401设置,所述第一盘齿面12400朝向所述第二桨叶组件122设置。所述第二桨叶1242连接于所述第二侧表面12402。
所述第一盘齿面12400设置有第一盘齿12403。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盘齿12403绕所述第二中轴线呈圆周分布,并且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盘齿12403之间等间距设置。
请一并参阅图7,每个所述第一盘齿12403包括第一坡面12404、第二坡面12405以及第一过渡面12406。所述第一过渡面12406连接于所述第一坡面 12404与所述第二坡面12404之间。
所述第一坡面12404与所述第一方向呈夹角设置,并且所述第一坡面 12404与所述第一盘齿面12400的坡角Q的范围为[90,180)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坡面12404与所述第一盘齿面12400的坡角Q为90度。
所述第二坡面12405与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并且所述第二坡面 12405与所述第一盘齿面12400的坡角P的范围为(0,90)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坡面12405与所述第一盘齿面12400的坡角P为45度。
所述第二过渡面12406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坡面12404与所述第一方向呈夹角设置,当所述第二桨叶组件绕所述第一中轴线O并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二桨叶组件提供第一驱动力,并且所述驱动力的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同向,即所述第一坡面12404与所述第一方向呈夹角设置,可以使得所述驱动力可作用于所述第一坡面12404,并产生相应的分力,所述分力用于使所述第二桨叶组件122驱动所述第一桨叶结构124,所述分力方向法向于所述第一坡面12404, 所述第二坡面12405与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同理,由于篇幅限制,此处不一一赘述。
所述第二桨叶组件122包括第二端齿盘1220、第二桨叶1222以及卡持结构1224。所述第二桨叶1222以及所述卡持结构1224均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
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套设于所述限位枢轴126,使得所述第二端齿盘 1220可相对于所述第二端齿盘1240绕所述第二中轴线朝所述第二方向转动,并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二端齿盘1240沿所述第二中轴线移动。
请一并参阅图8和图9,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为较扁的圆柱体结构,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中轴线相重合,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 包括第二盘齿面12200、第二装配面12201以及第二侧表面12202。所述第二盘齿面12200与所述第二装配面12201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表面12202设置于所述第二盘齿面12200与所述第二装配面12201之间,并且所述第二侧表面12202围绕所述第二盘齿面12200与所述第二装配面12201设置,所述第二盘齿面12200朝向所述第一盘齿面12400设置。所述第二桨叶1222连接于所述第二侧表面12202。
所述第二盘齿面12200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盘齿12203。
所述第二盘齿12203可抵接于所述第一盘齿12403,使得当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绕所述第一中轴线O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 驱动所述第一端齿盘1240绕所述第一中轴线O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
具体地,所述第二盘齿12203可抵接于所述第一坡面12404,使得当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绕所述第一中轴线O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驱动所述第一端齿盘1240绕所述第一中轴线O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
所述第二盘齿12203可同时抵接于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盘齿12403,使得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与所述第一端齿盘1240相固定。当所述第一端齿盘1240 相对于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绕所述第二中轴线朝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端齿盘1240相对于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沿所述第二中轴线移动,使得所述第二盘齿12203抵接于至多一个所述第一盘齿12403。
具体地,当所述第二盘齿12203抵接于一个所述第一盘齿12403的第一坡面12404,并且抵接于另一个所述第一盘齿12403的第二坡面12405时,使得所述第一端齿盘1240与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相固定。所述第二盘齿12203 可抵接于至多一个所述第一盘齿1240的第二坡面12405,使得当所述第一端齿盘1240绕所述第二中轴线O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齿盘1240朝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端齿盘1240沿所述第二中轴线O相对于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移动。
当所述第二盘齿12203抵接于一个所述第一盘齿12403的第一坡面12404,并且抵接于另一个所述第一盘齿12403的第二坡面12405,所述第一过渡面12406、所述第一坡面12404以及所述第二坡面12405之间形成间隙。
相似地,每个所述第二盘齿12203包括第三坡面12204、第四坡面12205 以及第二过渡面12206。所述第二过渡面12206连接于所述第三坡面12204与所述第四坡面12205之间。
所述第三坡面12204可抵接于至多一个所述第一盘齿12403的第一坡面 12404。
所述第四坡面12205可抵接于至多一个所述第一盘齿12403的第二坡面 12405。
所述第二过渡面12206可抵接于至多一个所述第一盘齿12403的第一过渡面12406。
在本实施例中,请复参阅图5,所述限位枢轴126安装于所述第一端齿盘 1240,使得所述限位枢轴126相对于所述第二端齿盘1240固定设置。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枢轴126与所述第二端齿盘1240一体化设置。
所述限位枢轴126包括第一限位部1260、连接部1262以及第二限位部 1264。所述第一限位部1260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264相对设置,所述连接部 1262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260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264之间。
所述限位枢轴126设置有第一过轴孔1266,所述第一过轴孔1266依次贯穿所述第一限位部1260、所述连接部1262以及所述第二限位部1264,所述第一过轴孔1266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中轴线O相重合。
所述连接部1262为圆柱体结构,其中心线与所述第二中轴线相重合。
所述第一限位部1260为较扁的圆柱体结构,其中心线与所述第二中轴线 O相重合,所述第一限位部1260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部1262的直径。
所述第二限位部1264为圆环状结构,其中心线与所述第二中轴线O相重合,所述第二限位部1264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部1262的直径。
所述第一端齿盘1240和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均套设于所述连接部1262,所述第一端齿盘1240抵接于所述第二限位部1264与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之间,使得所述连接部1262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齿盘1220相固定,所述第二端齿盘套1220设于所述连接部1262,所述第二端齿盘1240位于所述第一端齿盘1220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264之间。
所述弹性件128为压簧,所述弹性件128套设于所述连接部1262,并且抵接于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264之间,所述弹性件128 用于提供将所述第一端齿盘1240压向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的压力,使得所述第一盘齿12403抵接于所述第二盘齿12203。
请一并参阅图10,至少一个所述卡持结构1224设置于所述第二装配面12201,并且至少一个所述卡持结构1224绕所述第二中轴线O呈圆周分布。
每个所述卡持结构1224可由刚性材质制得,例如硬质塑料或者铝合金,每个所述卡持结构1224包括连接臂12242以及连接于所述连接臂12242的卡持臂12240。所述连接臂1224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的第一装配面12201,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卡持臂12240。所述卡持臂12240朝远离所述第二中轴线O的方向延伸。
请一并参阅图11和图12,所述固定座11可由刚性材质制得,例如硬质塑料或者铝合金,所述固定座11设置有限位槽110、容置槽112、卡扣槽114 以及安装孔116。
所述限位槽110设置于所述固定座11朝向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的一面,所述限位槽110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中轴线O相重合,所述限位槽110的槽底设置有第二过轴孔118,所述第二过轴孔118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中轴线O 相重合。
所述限位枢轴126的第二限位部1264收容于所述限位槽110,并且所述第二限位部1264背离所述连接部1262的一面抵接于所述限位槽110的槽底,所述第二端齿盘可相对于所述固定座11绕所述第二中轴线O转动,并且可相对于所述固定座11沿所述第二中轴线O移动。
当所述卡持臂12240位于所述固定座11与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之间时,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可相对于所述固定座11绕所述第二中轴线O转动,使得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位于第一预设位置;当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位于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可相对于所述固定座11沿所述第二中轴线O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使得所述固定座11位于所述卡持臂12240与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之间;当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位于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可相对于所述固定座11绕所述第二中轴线O转动至第三预设位置,使得所述卡持臂12240可抵接于固定座11背离所述第二端齿盘 1220的一面,使得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相对于所述固定座11固定;所述弹性件128还用于提供将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远离所述固定座11的拉力,使得当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相对于所述固定座11绕所述第二中轴线O转动至第三预设位置时,所述卡持臂1240可抵接于所述固定座11背离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的一面。
所述容置槽112与所述限位槽110位于所述固定座11的同一面。当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位于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卡持臂12240可穿过所述容置槽 112,使得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相对于所述固定座11沿所述第二中轴线O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当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位于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连接臂12242可沿所述容置槽112移动,使得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相对于所述固定座11绕所述第二中轴线O转动至第三预设位置。
所述容置槽112包括第一槽壁1120、第二槽壁1122以及第三槽壁1124。所述第一槽壁1120、所述第二槽壁1122以及所述第三槽壁1124均为弧面,所述第一槽壁1120的中心线、所述第二槽壁1122的中心线以及所述第三槽壁1124的中心线均与所述第二中轴线O相重合。所述第一槽壁1120与所述第二槽壁1122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槽壁1124与所述第一槽壁1120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槽壁1120背离所述第二中轴线O设置。
当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位于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卡持臂11240可穿过所述第一槽壁1120与所述第二槽壁1122之间的第一容置位1126;当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位于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连接臂12242可由所述第一容置位 1126移动至第二容置位1128,所述第二容置1128位于所述第一槽壁1120与所述第三槽壁1124之间。
所述卡扣槽114与所述限位槽110位于所述固定座11的相反侧。
当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位于第三预设位置时,所述卡持臂12240可收容于所述卡扣槽114,并且所述卡持臂12240抵接于所述卡扣槽114的卡扣槽底1140,使得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相对于所述固定座11固定。
所述卡扣槽114还包括第一限位壁1142和第二限位壁1144。
所述第一限位壁1142与所述第二限位壁1144相对设置,所述卡扣槽底 1140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壁1142与所述第二限位壁1144之间。
所述第一限位壁1142与所述第一方向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限位壁1144 与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当所述卡持臂12240抵接于所述卡扣槽底1140时,所述卡持臂12240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壁1142,并且所述卡持臂12240抵接于所述第二限位壁 1144。
当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相对于所述固定座11固定时,所述弹性件128 可抵接于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使得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抵接于所述第一端齿盘1240。
多个所述安装孔116与所述限位槽110位于所述固定座11的同一面,每个所述安装孔116位于两个所述相邻的所述容置槽112之间,所述安装孔116 为沉头孔。
请复参阅图3,所述驱动装置20为无刷电机,所述驱动装置20包括转子 21和定子22,所述定子22为轴体,所述定子22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中轴线 O相重合,所述转子21围绕所述定子22设置,所述转子21可相对于所述定子22绕所述第一中轴线O转动。
所述固定座11通过每个螺栓穿过一个对应的安装孔116与所述转子21 相固定,所述定子22穿过所述固定座11的第二过轴孔118,并且收容于所述限位枢轴126的第一过轴孔1266。所述驱动装置20用于驱动所述固定座绕所述第一中轴线O朝第一方向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盘齿1243为偶数个,当所述第一端齿盘1220 相对于所述第二端齿盘1240绕所述第二中轴线朝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端齿盘1240可转180度。
值得说明的是,通过将所述第一盘齿1243设置为偶数个,可使得所述第一桨叶1242与所述第二桨叶1222在完全展开时位于同一直线上,在所述第一桨叶1242与所述第二桨叶1222折叠时也位于同一直线上,即所述第一桨叶1242与所述第二桨叶1222重叠,使得所述第一桨叶1242与所述第二桨叶 1222在折叠时占用空间少。
所述螺旋桨组件10使用时,可分为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
当所述螺旋桨组件10由所述展开状态转化为所述折叠状态时,使所述第一端齿盘1220相对于所述第二端齿盘1240绕所述第二中轴线朝所述第二方向转动,至所述第一桨叶1242与所述第二桨叶1222相重叠。
当所述螺旋桨组件10由所述折叠状态转为所述展开状态时,使所述第一端齿盘1240相对于所述第二端齿盘1220绕所述第二中轴线朝所述第二方向转动,至所述第一桨叶1242与所述第二桨叶1222处于同一直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组件10、动力组件 100以及无人飞行器中,所述螺旋桨组件10包括螺旋桨12,所述螺旋桨12 包括第一桨叶组件120;第二桨叶组件122,活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桨叶组件 120;当所述第二桨叶组件122绕第一中轴线O朝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二桨叶组件122驱动所述第一桨叶组件120绕所述第一中轴线O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所述第一桨叶组件120可相对于所述第二桨叶组件122绕所述第二中轴线朝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设置。通过上述设置,所述第一桨叶组件120可相对于所述第二桨叶组件122转动以折叠或展开所述螺旋桨,使得所述螺旋桨组件10在携带的过程占用空间少,并且不易折断。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7)

1.一种螺旋桨组件,包括螺旋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桨包括:
第一桨叶组件;
第二桨叶组件,活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桨叶组件;
当所述第二桨叶组件绕第一中轴线朝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二桨叶组件驱动所述第一桨叶组件绕所述第一中轴线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
所述第一桨叶组件可相对于所述第二桨叶组件绕第二中轴线朝第二方向转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轴线与所述第二中轴线相重合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桨叶组件包括第一桨叶结构和限位枢轴;
所述限位枢轴可相对于所述第一桨叶结构固定设置;
所述第二桨叶组件活动安装于所述限位枢轴,使得所述第一桨叶结构可相对于所述第二桨叶组件绕所述第二中轴线朝所述第二方向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桨叶结构包括第一端齿盘;
所述限位枢轴可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齿盘固定设置,所述第一端齿盘包括第一盘齿面,所述第一盘齿面设置有第一盘齿;
所述第二桨叶组件包括第二端齿盘;
所述第二端齿盘套设于所述限位枢轴,使得所述第一端齿盘可相对于所述第二端齿盘绕所述第二中轴线朝所述第二方向转动,并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二端齿盘沿所述第二中轴线移动;
所述第二端齿盘包括第二盘齿面;
所述第二盘齿面朝向所述第一盘齿面设置,所述第二端齿面设置有第二盘齿;
所述第二盘齿可抵接于所述第一盘齿,使得当所述第二端齿盘绕所述第一中轴线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二端齿盘驱动所述第一端齿盘绕所述第一中轴线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齿包括第一坡面;
所述第一坡面与所述第一方向呈夹角设置,并且所述第一坡面与所述第一盘齿面的坡角的范围为[90,180)度;
所述第二盘齿可抵接于所述第一坡面,使得当所述第一端齿盘绕所述第一中轴线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二端齿盘驱动所述第一端齿盘绕所述第一中轴线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坡面与所述第一盘齿面的坡角为90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盘齿包括第三坡面,所述第三坡面可抵接于所述第一坡面。
8.根据权利要求4至6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齿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盘齿绕所述第一中轴线呈圆周分布;
所述第二盘齿可同时抵接于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盘齿,使得所述第一端齿盘与所述第二端齿盘相对固定;
所述第二端齿盘可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齿盘沿所述第二中轴线移动;
当所述第二端齿盘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齿盘绕所述第一中轴线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端齿盘可相对于所述第二端齿盘沿所述第二中轴线移动,使得所述第二盘齿抵接于至多一个所述第一盘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盘齿还包括第二坡面;
所述第二坡面与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并且所述第二坡面与所述第一盘齿面的坡角的范围为(0,90)度;
当所述第二盘齿抵接于一个所述第一盘齿的第一坡面,并且抵接于另一个所述第一盘齿的第二坡面,使得所述第一端齿盘与所述第二端齿盘相固定;
所述第二盘齿抵接于至多一个所述第一盘齿的第二坡面,使得当所述第二端齿盘绕所述第二中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齿盘朝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端齿盘沿所述第二中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二端齿盘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坡面与所述第二盘齿面的坡角的范围为45度。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盘齿包括第四坡面,所述第四坡面可抵接于至多一个所述第一盘齿的第二坡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盘齿还包括第二过渡面,所述第二盘齿包括第三坡面;
所述第二过渡面连接于所述第三坡面与所述第四坡面之间;
当所述第三坡面抵接于一个所述第一盘齿的第一坡面,并且所述第四坡面抵接于另一个所述第二盘齿的第二坡面,所述第二过渡面、所述第一坡面以及所述第二坡面之间形成间隙。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齿还包括第一过渡面;
所述第一过渡面连接于所述第一坡面与所述第二坡面之间;
所述第二过渡面可抵接于所述第一过渡面。
14.根据权利要求4至7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桨叶组件还包括弹性件;
所述弹性件用于提供将所述第一端齿盘压向所述第二端齿盘的压力,使得所述第一盘齿抵接于所述第二盘齿。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枢轴包括连接部和第二限位部;
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限位部;
所述第一端齿盘可相对于所述连接部固定设置,所述第二端齿盘套设于所述连接部,所述弹性件抵接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二端齿盘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枢轴与所述第一端齿盘活动连接;
所述限位枢轴还包括第一限位部;
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
所述第一端齿盘套设于所述连接部,并且所述第一端齿盘可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使得所述限位枢轴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齿盘固定。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桨组件还包括固定座;
所述固定座用于安装于驱动装置的转子,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固定座绕所述第一中轴线转动;
所述螺旋桨可与所述固定座卡接,使得所述螺旋桨相对于所述固定座固定。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设置有限位槽;
所述第二限位部收容于所述限位槽,并且所述第二限位部抵接于所述限位槽的槽底,使得所述第二端齿盘可相对于所述固定座绕所述第二中轴线转动,并且可相对于所述固定座沿所述第二中轴线移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桨叶组件还包括卡持结构;
所述卡持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端齿盘背离所述第二盘齿面的一面;
所述卡持结构包括卡持臂;
当所述卡持臂位于所述固定座与所述第二端齿盘之间时,所述第二端齿盘可相对于所述固定座绕所述第二中轴线转动,使得所述第二端齿盘位于第一预设位置;
当所述第二端齿盘位于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二端齿盘可相对于所述固定座沿所述第二中轴线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使得所述固定座位于所述卡持臂与所述第二端齿盘之间;
当所述第二端齿盘位于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二端齿盘可相对于所述固定座绕所述第二中轴线转动至第三预设位置,使得所述卡持臂可抵接于固定座背离所述第二端齿盘的一面,使得所述第二端齿盘相对于所述固定座固定;
所述弹性件还用于提供将所述第二端齿盘远离所述固定座的拉力,使得当所述第二端齿盘相对于所述固定座绕所述第二中轴线转动至第三预设位置时,所述卡持臂可抵接于所述固定座背离所述第二端齿盘的一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持结构可由刚性材质制得;
所述固定座可由刚性材质制得。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持结构还包括连接臂,所述连接臂连接于所述卡持臂与所述第二端齿盘之间;
所述固定座还设置有容置槽;
所述容置槽与所述限位槽位于所述固定座的同一表面;
当所述第二端齿盘位于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卡持臂可穿过所述容置槽,使得所述第二端齿盘相对于所述固定座沿所述第二中轴线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
当所述第二端齿盘位于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连接臂可沿所述容置槽移动,使得所述第二端齿盘相对于所述固定座绕所述第二中轴线转动至第三预设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包括第一槽壁、第二槽壁以及第三槽壁;
所述第一槽壁、所述第二槽壁以及所述第三槽壁均为弧面,所述第一槽壁的中心线、所述第二槽壁的中心线以及所述第三槽壁的中心线均与所述第二中轴线相重合;
所述第一槽壁与所述第二槽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槽壁与所述第一槽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槽壁背离所述第二中轴线设置;
所述卡持臂朝远离所述第二中轴线的方向延伸;
当所述第二端齿盘位于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卡持臂可穿过所述第一槽壁与所述第二槽壁之间的第一容置位;
当所述第二端齿盘位于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连接臂可由所述第一容置位移动至第二容置位,所述第二容置位于所述第一槽壁与所述第三槽壁之间。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还设置有卡扣槽;
所述卡扣槽与所述限位槽位于所述固定座的相反侧;
当所述第二端齿盘位于第三预设位置时,所述卡持臂可收容于所述卡扣槽,并且所述卡持臂抵接于所述卡扣槽的卡槽底,使得所述第二端齿盘相对于所述固定座固定。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槽还包括第一限位壁和第二限位壁;
所述第一限位壁与所述第二限位壁相对设置,所述卡槽底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壁与所述第二限位壁之间;
所述第一限位壁与所述第一方向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限位臂与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当所述卡持臂抵接于所述卡扣槽的槽底时,所述卡持臂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壁,并且所述卡持臂抵接于所述第二限位壁。
25.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螺旋桨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端齿盘相对于所述固定座固定时,所述弹性件可抵接于所述第二端齿盘,使得所述第二端齿盘抵接于所述第一端齿盘。
26.一种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25所述的螺旋桨组件;
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螺旋桨绕所述第一中轴线朝第一方向转动。
27.一种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飞行器包括机身、与所述机身相连的机臂以及设置在所述机臂上的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动力组件。
CN201821301116.9U 2018-08-10 2018-08-10 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组件及无人飞行器 Active CN2090231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01116.9U CN209023103U (zh) 2018-08-10 2018-08-10 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组件及无人飞行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01116.9U CN209023103U (zh) 2018-08-10 2018-08-10 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组件及无人飞行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023103U true CN209023103U (zh) 2019-06-25

Family

ID=66872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01116.9U Active CN209023103U (zh) 2018-08-10 2018-08-10 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组件及无人飞行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02310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50075A (zh) * 2018-08-10 2018-11-06 深圳市道通智能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组件及无人飞行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50075A (zh) * 2018-08-10 2018-11-06 深圳市道通智能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组件及无人飞行器
WO2020029796A1 (zh) * 2018-08-10 2020-02-13 深圳市道通智能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组件及无人飞行器
CN108750075B (zh) * 2018-08-10 2024-04-12 深圳市道通智能航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组件及无人飞行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50075A (zh) 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组件及无人飞行器
JP6362539B2 (ja) 無人航空機に使用するための2軸架台、無人航空機に使用するための3軸架台、および多重回転子航空機
CN106184704B (zh) 一种适用于火箭推进的四旋翼飞行器
US9879768B2 (en) Multi-electric motor driven synchronous gearbox assembly with motor failure mechanism
CN209023103U (zh) 一种螺旋桨组件、动力组件及无人飞行器
US20130119185A1 (en) Drive system for helicopters
WO2014076771A1 (ja) クラウンギア減速機構
CN109747817A (zh) 一种无尾翼矢量共轴直升机设计
WO2019119877A1 (zh) 折叠螺旋桨、动力组件及无人机
CN205524979U (zh) 旋翼无人机
US20210054788A1 (en) Augmented drive of compressors via differential and multistage turbine
JP7065702B2 (ja) 反転ハーモニックギヤ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反転ハーモニックギヤアクチュエータの組立方法
CN208264369U (zh) 一种仿蝗虫弹跳机器人
CN109263886A (zh) 一种多旋翼飞行器
CN207926471U (zh) 一种电子调速器、电机控制系统及无人机
CN112319796A (zh) 一种便于折叠的无人机
CN109153439A (zh) 无人飞行器
CN106239443A (zh) 一种基于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的二维转台
JP3231324U (ja) プロペラ駆動ユニット
CN106043680B (zh) 航空发动机
CN210284590U (zh) 一种螺旋桨自动变矩机构
CN208508662U (zh) 一种电机、动力装置和无人飞行器
US11753990B2 (en) Augmented drive of compressors via differential and multistage turbine
CN104161021B (zh) 电动渔线轮
JP7419386B2 (ja) 特に回転翼航空機のメインロータ用の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55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Nanshan District Xili Street Xueyuan Road No. 1001 Chi Yuen Building 9 layer B1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daotong intelligent Avi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5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Nanshan District Xili Street Xueyuan Road No. 1001 Chi Yuen Building 9 layer B1

Patentee before: AUTEL ROBOTICS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