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57797U - 温度传感器及加热器具组件 - Google Patents

温度传感器及加热器具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957797U
CN208957797U CN201821323400.6U CN201821323400U CN208957797U CN 208957797 U CN208957797 U CN 208957797U CN 201821323400 U CN201821323400 U CN 201821323400U CN 208957797 U CN208957797 U CN 2089577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bracket
temperature sensor
connecting rod
mount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2340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毅
苏畅
王帅
罗绍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32340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9577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9577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9577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温度传感器及加热器具组件,温度传感器包括:支架,支架上设有支撑位;感温件,具有感温模块,感温模块安装于支架并被支撑位支撑;感温帽,盖装在支架上并通过装配结构与支架组装连接,且感温帽止挡抵靠感温模块,将感温模块限位在支撑位上。本方案提供的温度传感器,无需利用限位卡簧、套筒等零件,感温帽、支架及感温件三者间可实现模块化装配固定,产品的零部件数量减少、安装步骤也减少,产品的装配效率更高。

Description

温度传感器及加热器具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温度传感器及一种加热器具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电磁炉等加热器具上,设有温度传感器用于对锅具测温,对于其温度传感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组装过程中需要从下向上将感温部件10'等零件装入温度传感器的外壳20'中,随后,利用套筒40'向上压紧感温部件10',再利用限位卡簧30'与外壳20'组装并向上顶靠套筒40'对其限位以使套筒40'维持压紧感温部件10',防止外壳20'内部感温部件10'等零件被向下拉出,这种结构零部件多、装配复杂、组装工序多,影响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度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温度传感器的加热器具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度传感器,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支撑位;感温件,具有感温模块,所述感温模块安装于所述支架并被所述支撑位支撑;感温帽,盖装在所述支架上并通过装配结构与所述支架组装连接,且所述感温帽止挡抵靠所述感温模块,将所述感温模块限位在所述支撑位上。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温度传感器,感温件位于支架上,感温帽盖装于支架的同时将感温件压紧限位在支架上,实现感温帽、支架及感温件三者的模块化装配固定,而无需再利用限位卡簧、套筒等零件实现感温件与支架限位固定,产品的零部件数量减少、安装步骤也减少,产品的装配效率更高。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温度传感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架上设有穿接孔,所述支撑位包括位于所述穿接孔周围的支撑台阶,所述感温模块穿接于所述穿接孔,且所述感温模块设有凸缘,所述凸缘搭靠在所述支撑台阶上。
在本方案中,支架上设有穿接孔,感温模块穿接于穿接孔,且其凸缘搭靠在支撑台阶上,该结构简单、装配方便,且支撑台阶与凸缘的干涉作用可对感温模块有效限位,防止感温模块被向下拉出,确保组装后的产品中感温模块装配稳定、可靠,且该结构也可实现对感温模块在支架上有效预固定,这样,感温帽盖装到支架上时不容易引起感温模块偏位,产品组装精度更高,良品率相应更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温度传感器还包括:弹性缓冲件,所述支撑位与所述感温模块的相对表面之间设有所述弹性缓冲件。
在本方案中,在支撑位与感温模块的相对表面之间设有弹性缓冲件,可以缓冲支架与感温模块之间的冲击作用,降低感温模块的冲击受损概率,提升产品的耐用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架上设有位于所述感温模块周围的顶靠部,所述感温帽的顶壁盖压在所述顶靠部上并止挡抵靠所述感温模块。
在本方案中,支架上位于感温帽周围的部位设置顶靠部,且使感温帽的顶壁在止挡抵靠感温模块以将之限位于支撑位上时,同时盖压在支架的顶靠部上,这样,一方面可增大对感温帽顶壁的支撑面积,防止其塌陷变形,另一方面可以分担外力对感温模块的冲击作用,实现对感温模块有效防护。
优选地,顶靠部与感温模块之间具有间隔,也可以说,感温模块侧表面与顶靠部之间形成有空隙,该空隙可以起到对感温模块与顶靠部隔热的作用,减少感温模块向支架传热,使感温模块表面的热量能更多地向其内部的温敏件传递,提升测温精准度,同时,可以减小支架贮热量对感温模块的热影响,提升感温模块测温灵敏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感温模块位于所述支架本体上;基座,所述支架本体位于所述基座上,所述感温帽盖装于所述支架本体并通过所述装配结构与所述基座相连。
在本方案中,支架形成为组件形式的结构并具体包括支架本体和基座,这样可以实现分别针对性地选定支架本体和基座的材质以兼顾支架的耐温性和经济性,具体地,感温模块设于支架本体上,感温帽盖装于支架本体并通过装配结构与基座相连,在产品工作时,由于感温帽会直接接触锅具等待测温部件,温度一般较高,相应地,被其所覆盖的支架本体的温度也相应较高,比较而言,起到连接固定作用的基座较之支架本体而言温度偏低,这样,保证产品正常使用可靠的前提下,该支架为组件形式的结构可实现使支架的支架本体部位可选用耐温性稍高的材质,而基座部位可选用耐温性稍低的材质,从而实现降低产品成本,使产品更经济,且较之基座与支架本体构造为同一部件的结构而言,该支架形成为支架本体和基座的组件形式的结构中,可在支架本体与基座之间形成有部件间的传热热阻,这样,感温模块经支架的对外散热效率降低,使感温模块表面的热量能更多地向其内部的温敏件传递,提升测温精准度。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架上设有用于供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的连接杆,其中,所述连接杆上设有向所述连接杆的侧方凸伸的凸耳;和/或所述温度传感器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抵靠在所述支架上,用于弹性支撑所述支架以使所述支架能沿所述弹簧的伸缩方向浮动。
在本方案中,在支架上设置连接杆,连接杆用于当温度传感器与加热器具等设备装配时,与加热器具等设备上相应的安装孔穿接配合,其中,在连接杆上设有凸耳,利用凸耳可在连接杆沿安装孔运动至凸耳与安装孔周围的部位抵靠时实现对连接杆乃至温度传感器限位,防止连接杆脱出安装孔,确保温度传感器装配可靠。
更优选地,连接杆为中空筒体结构并与支架上的穿接孔相通,感温件的引出线从连接杆内部引出。
而设置温度传感器还包括弹簧,当温度传感器与加热器具等设备装配时,使弹簧抵靠在支架与加热器具之间实现温度传感器浮动装配于加热器具,这样可利用弹簧的弹力促使待测温部件与感温帽维持抵靠,确保温度传感器与待测温部件接触效果良好,提升测温精度。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器具组件,包括:加热器具;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所述加热器具上。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具组件,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温度传感器,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器具上设有安装孔,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连接杆穿接于所述安装孔并能沿所述安装孔活动,其中,所述连接杆的凸耳位于所述连接杆穿出到所述安装孔外的部位上,所述凸耳能与所述安装孔周围的部位抵靠以限制所述连接杆脱离所述安装孔。
在本方案中,加热器具上设有安装孔与温度传感器的连接杆穿接装配,其中,利用凸耳可在连接杆沿安装孔运动至凸耳与安装孔周围的部位抵靠时实现对连接杆乃至温度传感器限位,防止连接杆脱出安装孔,确保温度传感器装配可靠。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孔的孔壁处设有避让凹部,所述避让凹部用于当其与所述凸耳对应时避让所述凸耳以供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安装孔装卸。
在本方案中,在安装孔的孔壁处设置避让凹部,以当连接杆以凸耳对应避让凹部的状态沿安装孔轴向活动时,使避让凹部对凸耳避让实现连接杆装入或退出安装孔,这样具有对连接杆装卸方便的优点,且防止装卸连接杆时损伤安装孔或凸耳,而在连接杆与安装孔装配完成后,可旋转连接杆至使凸耳与避让凹部错位的位置,以使凸耳可对连接杆有效限位,该结构简单,实现温度传感器与加热器具之间组装的工序方便快捷,且不需要借助限位卡簧、销轴等部件,产品零部件少,装配步骤也相应减少,更适于流水线组装场合。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加热器具之间设有旋转限位结构,所述旋转限位结构用于当所述连接杆穿接于所述安装孔并旋转至使所述凸耳与所述避让凹部错位的位置处时,使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加热器具之间形成限制所述连接杆旋转的限位配合,以将所述温度传感器维持在使所述凸耳与所述避让凹部错位的位置。
在本方案中,设置有旋转限位结构,在连接杆穿入安装孔内并旋转至使凸耳与避让凹部错位的位置处时,温度传感器与加热器具支架之间通过旋转限位结构形成旋转限位配合,以限制连接杆旋转,从而将温度传感器维持在该使凸耳与避让凹部错位的位置,以此确保在完成装配后维持凸耳的限位作用可靠,从而保证温度传感器与加热器具装配稳定。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器具设有上下贯穿的所述安装孔,所述连接杆向下凸伸并穿接于所述安装孔,且所述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安装孔上方的部位遮挡所述安装孔的孔口。
在本方案中,安装孔呈上下贯穿形式,使温度传感器位于安装孔上方的部位遮挡安装孔朝向上方的孔口,这样可以利用温度传感器对安装孔起到挡水作用,防止安装孔进水,可利于对温度传感器内部感温件防水。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器具位于所述安装孔下方的位置处设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用于当所述连接杆沿所述安装孔活动至预设最低位置时,与所述连接杆抵靠以限制所述连接杆继续向下活动。
在本方案中,设置加热器具位于安装孔下方的位置处设有止挡部用于与连接杆抵靠以对温度传感器限位,可对温度传感器的弹簧具有保护作用,同时,以此加以控制温度传感器的最低位置,防止温度传感器位置过低引起的测温不良等问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器具包括:面板,其上设有通孔;线圈盘支架,位于所述面板下方;底座,位于所述线圈盘支架的下方,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所述线圈盘支架上或安装在所述底座上,且所述温度传感器的顶部沿所述通孔凸伸到所述面板外侧。
在本方案中,将温度传感器安装在线圈盘支架或底座上,并使之经面板上的通孔凸伸到面板外侧,可以实现使温度传感器与面板外侧的锅具等待测温部件接触测温,利于提升测温精准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线圈盘支架上设有与所述通孔相对的凹槽,所述加热器具组件还包括:密封圈,具有位于所述面板与线圈盘支架之间并将所述面板与所述线圈盘支架密封连接的密封部及与所述密封部连接并向下凸伸到所述凹槽中的挡水环,所述温度传感器嵌套于所述挡水环内。
在本方案中,设置密封圈,并使其密封部密封连接面板和线圈盘支架,且在密封部上设有向下凸伸到线圈盘支架的凹槽中的挡水环,这样可以实现对线圈盘支架与面板之间的缝隙可靠密封,避免沿通孔进入的水沿线圈盘支架与面板之间的缝隙扩展到线圈盘支架的线圈绕组部位,提升产品的电气安全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密封部与所述面板之间设有粘接层;和/或所述密封部与所述线圈盘支架之间设有粘接层;和/或所述面板与所述线圈盘支架夹紧所述密封部。
在本方案中,设置密封部与面板之间设有粘接层,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密封部与面板之间密封配合紧密性,防止水沿密封部与面板之间的缝隙向线圈绕组部位扩展,提升产品的电气安全性,且利用粘接层对密封部与面板粘接,还可起到对密封圈与面板的定位作用,提升密封圈装配精度,提升防水性;设置密封部与线圈盘支架之间设有粘接层,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密封部与线圈盘支架之间密封配合紧密性,防止水沿密封部与线圈盘支架之间的缝隙向线圈绕组部位扩展,提升产品的电气安全性,且利用粘接层对密封部与线圈盘支架粘接,还可起到对密封圈与线圈盘支架的定位作用,提升防水性能;设置面板与线圈盘支架夹紧密封部,以通过挤压密封部的形式实现密封部与面板及线圈盘支架紧密配合,防止水沿密封部与面板或线圈盘支架之间的缝隙向线圈绕组部位扩展,提升产品的电气安全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挡水环的外径大于所述凹槽的内径;和/或所述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凹槽中的部位构造有凸筋,且所述温度传感器在所述凸筋处的宽度尺寸与所述凹槽的宽度尺寸相适。
在本方案中,设置挡水环的外径大于凹槽的内径,这样,挡水环伸入凹槽中的部位与凹槽形成过盈配合,可实现密封凹槽内壁与挡水环外表面之间的缝隙,避免水从该凹槽内壁与挡水环外表面之间的缝隙进入线圈盘支架的线圈绕组部位,提升产品的电气安全性;在温度传感器位于凹槽内的部位设有凸筋,以此减小温度传感器在凹槽内的径向晃动量,使传感器装配更稳定。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器具设有排水结构,所述排水结构与所述凹槽相通,用于将所述凹槽中的液体导流到所述加热器具外部。
在本方案中,设置排水结构用于将凹槽中的水排至加热器具外部,可以实现将凹槽中的水及时排出,避免凹槽内集液引起的卫生问题和电气安全隐患。
可选地,所述加热器具组件为电磁炉、灶台、电饭煲、电压力锅等。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现有温度传感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器具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器具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所示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中所示线圈盘支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4中所示线圈盘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所示线圈盘支架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感温部件,20'外壳,30'限位卡簧,40'套筒。
其中,图2至图9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温度传感器,110支架,112支架本体,1121支撑位,1122穿接孔,1123顶靠部,1124连接杆,1125凸耳,114基座,1141卡槽,1142凸筋,120感温件,122感温模块,1221壳体,1222凸缘,1223温敏件,1224封装材料,124引出线,130感温帽,132顶壁,134凸扣,140弹性缓冲件,150弹簧,200加热器具,210面板,212通孔,220线圈盘支架,222安装孔,224凹槽,2241排水孔,230底座,232止挡部,234挡水筋,236出水口,240密封圈,242密封部,246挡水环,250粘接层,262导向部,264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2至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温度传感器及加热器具组件。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温度传感器100,包括:支架110、感温件120和感温帽130。
具体地,支架110上设有支撑位1121;感温件120具有感温模块122,感温模块122安装于支架110并被支撑位1121支撑;感温帽130盖装在支架110上并通过装配结构与支架110组装连接,且感温帽130止挡抵靠感温模块122,将感温模块122限位在支撑位1121上。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温度传感器100,感温件120位于支架110上,感温帽130能通过装配结构与支架110组件连接,以利用感温帽130发挥对感温件120固定限位的作用,使感温帽130盖装于支架110的同时将感温件120压紧限位在支架110上,实现感温帽130、支架110及感温件120三者的模块化装配固定,而无需再利用限位卡簧、套筒等零件实现感温件120与支架110限位固定,产品的零部件数量减少、安装步骤也减少,产品的装配效率更高。
更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温度传感器的感温帽通过镶件注塑与塑料壳体一体连接共同构成外壳20',感温部件10'从下向上装入外壳20'中,且通过套筒40'将感温部件10'的感温模块压靠在外壳20'的内壁上,最后利用限位卡簧30'对套筒40'及感温部件10'限位,该结构的零部件数量众多,组装步骤多,且可以理解,感温部件10'在其感温模块上基本连接有引出线,该利用限位卡簧30'限位的结构会带来限位卡簧30'与引出线的触碰风险,存在安全隐患,而本方案中,感温模块122安装在支架110上并被支架110的支撑位1121支撑,利用感温帽130盖装于支架110以对感温模块122压紧限位,实现感温模块122限位的尺寸链更短,装配更简单、方便,装配精度更高,且实现感温帽130、支架110及感温件120三者装配固定的同时,无需再利用限位卡簧30'、套筒40'等部件进行限位,不仅精简了产品的零部件数量,使得装配步骤减少、装配效率更高,同时避免了触碰击穿风险,产品更安全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装配结构包括凸扣134和卡槽1141,其中,感温帽130和支架110中的一个上设有凸扣134,另一个上设有卡槽1141,感温帽130盖装到支架110上后,凸扣134卡接到卡槽1141中实现感温帽130与支架110之间装配固定,可以确保感温帽130对感温模块122的压紧固定可靠,且具有组装方便的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装配结构为螺纹连接结构,具体包括能相互旋合的内螺纹和外螺纹,其中,感温帽130和支架110中的一个上设有内螺纹,另一个上设有外螺纹,感温帽130盖装到支架110上后,可与支架110螺纹旋合固定,可以确保感温帽130对感温模块122的压紧固定可靠,且具有组装方便的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支架110上设有穿接孔1122,支撑位1121包括位于穿接孔1122周围的支撑台阶,感温模块122穿接于穿接孔1122,且感温模块122设有凸缘1222,该凸缘1222搭靠在支撑台阶上,其中,支撑台阶与凸缘1222的干涉作用可对感温模块122有效限位,防止感温模块122被向下拉出,确保组装后的产品中感温模块122装配稳定、可靠,且该支架110结构也可实现对感温模块122在支架110上有效预固定,这样,感温帽130盖装到支架110上时不容易引起感温模块122偏位,产品组装精度更高,良品率相应更高。
此外,该结构可实现温度传感器100部件之间从上向下组装,装配更方便,装配精度也更高,具体地,本结构中,将感温件120自其引出线124端向下穿过穿接孔1122,直至感温模块122的凸缘1222搭靠在支撑台阶上,实现感温模块122与支架110装配,此后,将感温帽130向下盖装到支架110上且使感温帽130与支架110之间通过装配结构完成组装连接,以完成整个温度传感器100的封装,组装步骤少,装配高效,且整个组装结构中,实现对感温模块122限位的功能部件(支架110及感温帽130)基本直接与感温模块122配合,尺寸链短,装配精度更高,装配操作也更方便,且相对于现有需将感温部件伸入外壳中进行盲装的结构而言,本方案中最后利用感温帽130封装,而封装前为从上向下的开放式外部装配,可更利于提升产品的装配精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温度传感器100还包括弹性缓冲件140,支撑位1121与感温模块122的相对表面之间设有弹性缓冲件140,以通过弹性缓冲件140在两者间进行缓冲,可以减少支架110与感温模块122之间的冲击作用,降低感温模块122的冲击受损概率,提升产品的耐用性。
可选地,弹性缓冲件140为橡胶件、硅胶件、缓冲棉或其它弹性材料制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支架110上设有位于感温模块122周围的顶靠部1123,感温帽130的顶壁132盖压在顶靠部1123上并止挡抵靠感温模块122。其中,通过设置感温帽130的顶壁132在止挡抵靠感温模块122以将之限位于支撑位1121上时,同时盖压在支架110的顶靠部1123上,这样,一方面可增大对感温帽130顶壁132的支撑面积,防止其塌陷变形,另一方面可以分担外力对感温模块122的冲击作用,实现对感温模块122有效防护。
优选地,如图2所示,顶靠部1123与感温模块122之间具有间隔,也可以说,感温模块122侧表面与顶靠部1123之间形成有空隙,该空隙可以起到对感温模块122与顶靠部1123隔热的作用,减少感温模块122向支架110传热,使感温模块122表面的热量能更多地向其内部的温敏件1223传递,提升测温精准度,同时,可以减小支架110贮热量对感温模块122的热影响,提升感温模块122测温灵敏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支架110包括:支架本体112和基座114,感温模块122位于支架本体112上;支架本体112位于基座114上,感温帽130盖装于支架本体112并通过装配结构与基座114相连。
更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基座114上设有通槽,支架本体112穿接于通槽,其中,支架本体112设有径向伸出的延伸边,该延伸边的顶面高于支撑台阶并作为顶靠部1123抵靠在感温帽130上,延伸边的底面搭靠在基座114上,感温帽130与基座114连接时,支架本体112的延伸边被限位于感温帽130与基座114之间,感温模块122被限位于支撑台阶与感温帽130之间。
在本方案中,支架110形成为组件形式的结构并具体包括支架本体112和基座114,这样可以实现分别针对性地选定支架本体112和基座114的材质以兼顾支架110的耐温性和经济性,具体地,感温模块122设于支架本体112上,感温帽130盖装于支架本体112并通过装配结构与基座114相连,在产品工作时,由于感温帽130会直接接触锅具等待测温部件,温度一般较高,相应地,被其所覆盖的支架本体112的温度也相应较高,比较而言,起到连接固定作用的基座114较之支架本体112而言温度偏低,这样,保证产品正常使用可靠的前提下,该支架110为组件形式的结构可实现使支架110的支架本体112部位可选用耐温性稍高的材质,而基座114部位可选用耐温性稍低的材质,从而实现降低产品成本,使产品更经济,且较之基座114与支架本体112构造为同一部件的结构而言,该支架110形成为支架本体112和基座114的组件形式的结构中,可在支架本体112与基座114之间形成有部件间的传热热阻,这样,感温模块122经支架110的对外散热效率降低,使感温模块122表面的热量能更多地向其内部的温敏件传递,提升测温精准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支架110上设有用于供温度传感器100安装的连接杆1124,其中,连接杆1124上设有向连接杆1124的侧方凸伸的凸耳1125。更优选地,连接杆1124为中空筒体结构并与支架110上的穿接孔1122相通,感温件120的引出线124从连接杆1124内部引出。
在本方案中,在支架110上设置连接杆1124,连接杆1124用于当温度传感器100与加热器具200等设备装配时,与加热器具200等设备上相应的安装孔222穿接配合,其中,在连接杆1124上设有凸耳1125,利用凸耳1125可在连接杆1124沿安装孔222运动至凸耳1125与安装孔222周围的部位抵靠时实现对连接杆1124乃至温度传感器100限位,防止连接杆1124脱出安装孔222,确保温度传感器100装配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温度传感器100还包括弹簧150,弹簧150抵靠在支架110上,用于弹性支撑支架110以使支架110能沿弹簧150的伸缩方向浮动,这样可利用弹簧150的弹力促使待测温部件与感温帽130维持抵靠,确保温度传感器100与待测温部件接触效果良好,提升测温精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感温帽130为导热件,具体优选如,感温帽130为材料的耐温值大于等于500℃的部件,更优选地,感温帽130为材料的耐温值在800℃~1000℃的部件,例如为铝合金帽、不锈钢帽等金属帽,或为陶瓷帽。其中,感温帽130与热源直接接触(距离理论值为0),如电磁炉正常干烧场景,经测量,在程序保护前,锅底热源温度可达450℃~500℃,本设计使感温帽130为材料的耐温值大于等于500℃的部件,确保其不会高温变形。
当然,感温帽130也并不局限于整体为导热件的结构,根据需求也可设计感温帽包括塑料部分和导热(如金属或陶瓷)部分,塑料部分构造出感温帽的环壁,导热部分与塑料部分连接且封挡在塑料部分轴向的一端用于在感温模块与待测温部件之间导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支架本体112为材料的耐温值大于等于300℃的部件,更优选地,支架本体112为材料的耐温值在300℃~350℃的部件,例如为耐温塑料。其中,支架本体112与热源距离在1mm,经测量其受热场温度为250℃~300℃,控制其材料耐温值为300℃~350℃,确保支架本体112不会高温变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感温模块122包括壳体1221、温敏件1223及封装材料1224,温敏件1223位于壳体1221内,封装材料1224位于壳体1221中并对温敏件1223进行封装固定,其中,壳体1221为绝缘部件,且其材料的耐温值大于等于500℃,更优选地,壳体1221为材料的耐温值在800℃~1000℃的绝缘部件,例如陶瓷等绝缘导热材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弹性缓冲件140为材料的耐温值大于等于180℃的部件,例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A66(尼龙-66)或其他符合要求的改性耐温材料。其中,由于弹性缓冲件140位于感温帽130与支架110限定出的空间内,且其与感温帽130之间无直接接触,经测量,其感温帽130与支架110限定出的空间在干烧场景中的温度在150℃~180℃,本设计中设置弹性缓冲件140为材料的耐温值大于等于180℃的部件,确保其不会高温变形。
如图4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具组件,包括:加热器具20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温度传感器100,温度传感器100安装在加热器具200上。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具组件,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温度传感器100,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加热器具200上设有安装孔222,温度传感器100的连接杆1124穿接于安装孔222并能沿安装孔222活动,其中,连接杆1124的凸耳1125位于连接杆1124穿出到安装孔222外的部位上,凸耳1125能与安装孔222周围的部位抵靠以限制连接杆1124脱离安装孔22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安装孔222的孔壁处设有避让凹部,避让凹部用于当其与凸耳1125对应时避让凸耳1125以供连接杆1124与安装孔222装卸。其中,当连接杆1124以凸耳1125对应避让凹部的状态沿安装孔222轴向活动时,使避让凹部对凸耳1125避让实现连接杆1124装入或退出安装孔222,这样具有对连接杆1124装卸方便的优点,且防止装卸连接杆1124时损伤安装孔222或凸耳1125,而在连接杆1124与安装孔222装配完成后,可旋转连接杆1124至使凸耳1125与避让凹部错位的位置,以使凸耳1125可对连接杆1124有效限位,该结构简单,实现温度传感器100与加热器具200之间组装的工序方便快捷,且不需要借助限位卡簧、销轴等部件,产品零部件少,装配步骤也相应减少,更适于流水线组装场合。
更具体而言,如图8和图9所示,连接杆1124上设有两个凸耳1125,安装孔222为矩形孔,连接杆1124的外径与矩形孔的短边宽度相适,矩形孔的长边宽出其短边的部位作为避让凹部。当然,本方案也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对安装孔222进行选择,诸如椭圆孔、三角形孔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温度传感器100与加热器具200之间设有旋转限位结构,旋转限位结构用于当连接杆1124穿接于安装孔222并旋转至使凸耳1125与避让凹部错位的位置处时,使温度传感器100与加热器具200之间形成限制连接杆1124旋转的限位配合,以将温度传感器100维持在使凸耳1125与避让凹部错位的位置,以此,可确保在完成装配后维持凸耳1125的限位作用可靠,从而保证温度传感器100与加热器具200装配稳定。
具体如,旋转限位结构包括导向部262和限位槽264,导向部262伸入限位槽264中,当连接杆1124沿安装孔222活动时,导向部262能沿限位槽264滑动,当连接杆1124在安装孔222内旋转时,限位槽264的槽壁与导向部262抵靠以限制连接杆1124转动。优选地,如图7所示,加热器具200位于安装孔222下方的位置处设有限位槽264,温度传感器100以其凸耳1125作为导向部262,使凸耳1125与限位槽264配合实现限制连接杆1124旋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加热器具200设有上下贯穿的安装孔222,连接杆1124向下凸伸并穿接于安装孔222,且温度传感器100位于安装孔222上方的部位遮挡安装孔222的孔口,这样可以利用温度传感器100对安装孔222起到挡水作用,防止安装孔222进水,可利于对温度传感器100内部感温件120防水。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加热器具200位于安装孔222下方的位置处设有止挡部232,止挡部232用于当连接杆1124沿安装孔222活动至预设最低位置时,与连接杆1124抵靠以限制连接杆1124继续向下活动,这样可对温度传感器100的弹簧150具有保护作用,同时,以此加以控制温度传感器100的最低位置,防止温度传感器100位置过低引起的测温不良等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加热器具200包括:面板210、线圈盘支架220和底座230,面板210上设有通孔212;线圈盘支架220位于面板210下方;底座230位于线圈盘支架220的下方,温度传感器100安装在线圈盘支架220上或安装在底座230上,且温度传感器100的顶部沿通孔212凸伸到面板210外侧,以使温度传感器100与面板210外侧的锅具等待测温部件能接触测温,利于提升测温精准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图5和图6所示,线圈盘支架220上设有与通孔212相对的凹槽224,加热器具组件还包括密封圈240,密封圈240具有密封部242和挡水环246,密封部242位于面板210与线圈盘支架220之间并将面板210与线圈盘支架220密封连接,挡水环246与密封部242连接并向下凸伸到凹槽224中,温度传感器100嵌套于挡水环246内。本结构可以实现对线圈盘支架220与面板210之间的缝隙可靠密封,避免沿通孔212进入的水沿线圈盘支架220与面板210之间的缝隙扩展到线圈盘支架220的线圈绕组部位,提升产品的电气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密封圈240为材料的耐温值大于等于200℃~250℃的部件,本结构中,优选密封圈240完全处于面板210下方而在通孔212处不露出,其中,由于密封圈240不直接受热源热辐射,其热量通过面板210传递,经测量,在干烧场景中,该区域温度180℃~200℃,本设计中设置该密封圈240为材料的耐温值大于等于200℃~250℃的部件,确保其不会高温变形以保证密封效果。
当然,对于密封圈240在通孔212处部分露出的情况,需控制密封圈240为材料的耐温值大于等于300℃~350℃的部件,其中,由于密封圈240裸露部分直接受热源热辐射,经测量,在距离热源1mm范围,该密封圈240裸露部分区域温度为250℃~300℃,需设计密封圈240为材料的耐温值大于等于300℃~350℃的部件以确保其在高温下的密封可靠性。
优选地,密封部242与面板210之间设有粘接层250,具体地,密封部242的上表面上设有胶槽,胶槽内设有粘接物质,该粘接物质凝固形成粘接密封部242与面板210的粘接层250。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根据需求也可设计密封部242与线圈盘支架220之间设有粘接层,和/或面板210与线圈盘支架220夹紧密封部242。
优选地,挡水环246的外径大于凹槽224的内径,这样,挡水环246伸入凹槽224中的部位与凹槽224形成过盈配合,可实现密封凹槽224内壁与挡水环246外表面之间的缝隙,避免水从该凹槽224内壁与挡水环246外表面之间的缝隙进入线圈盘支架220的线圈绕组部位,提升产品的电气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温度传感器100位于凹槽224中的部位构造有凸筋1142,且温度传感器100在凸筋1142处的宽度尺寸与凹槽224的宽度尺寸相适,如此可以减小温度传感器100在凹槽224内的径向晃动量,使温度传感器100的装配更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加热器具200设有排水结构,排水结构与凹槽224相通,用于将凹槽224中的液体导流到加热器具200外部,可以实现将凹槽224中的水及时排出,避免凹槽224内集液引起的卫生问题和电气安全隐患。
更具体而言,如图6和图9所示,排水结构包括设在凹槽224上用于供凹槽224排水的排水孔2241,以及设置在底座230上的出水口236,其中,经排水孔2241排出的水到达底座230后,可沿出水口236排出到底座230外。优选地,如图6所示,底座230上设有挡水筋234,底座230对应挡水筋234围设出的区域的部位设有出水口236,其中,排水孔2241位于挡水筋234围设出的区域上方,排水孔2241排出的水排入挡水筋234围设出的区域中,而不会流到底座230位于挡水筋234之外的位置,可以避免影响到底座230内的元器件。
可选地,所述加热器具组件为电磁炉、灶台、电饭煲、电压力锅等。
具体实施例一(如图2和图3所示)
温度传感器100包括支架110、感温件120、感温帽130、弹性缓冲件140和弹簧150。
感温件120包括引出线124和感温模块122,感温模块122优选为热敏电阻模块,具体包括壳体1221、温敏件1223及封装材料1224,壳体1221优选为陶瓷套,壳体1221设有凸缘1222,温敏件1223位于壳体1221内,封装材料1224位于壳体1221中并对温敏件1223进行封装固定,温敏件1223可具体为热敏电阻,温敏件1223与引出线124电连接。
支架110包括支架本体112和基座114,支架本体112的中心为穿接孔1122,穿接孔1122周围构造有支撑台阶,其中,支架本体112上设有自支撑台阶的外边缘向外延伸出的延伸边,延伸边的顶端为圆环结构,延伸边的下表面与基座114顶端接触,感温模块122的壳体1221凸缘1222搭靠在支撑台阶上,且该凸缘1222与支撑台阶之间设有弹性缓冲件140,弹性缓冲件140起到缓冲感温模块122与支架本体112之间受力的作用,弹性缓冲件140优选为垫片,垫片的材质可具体为橡胶或其他弹性材料,当然,也可为弹簧。
感温帽130为金属帽,感温帽130安装在支架本体112上,感温帽130外缘均布有3个凸扣134,凸扣134挤压入基座114的卡槽1141内,完成整个温度传感器100的封装。基座114外侧有4个凸筋1142,基座114在该凸筋1142处的外径小于线圈盘支架220的凹槽224的内径,该凸筋1142起到限制温度传感器100径向晃动的作用。当然,凸扣134的数量并不局限为3个,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可调整凸扣134的数量为1、2、4、5等,凸筋1142的数量并不局限为4个,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可调整凸筋1142的数量为2、3、5等。
具体实施例二(如图4至图9所示)
加热器具组件为电磁炉,包括加热器具200和具体实施例一中的温度传感器100。
加热器具200包括面板210、线圈盘支架220和底座230,温度传感器100安装在线圈盘支架220上,线圈盘支架220安装在底座230上,面板210优选为微晶板,该面板210位于线圈盘支架220上方,且面板210上设有通孔212,温度传感器100向上穿过通孔212并凸伸到面板210外侧,其中,温度传感器100位于通孔212内的部位与通孔212为间隙配合。
面板210与线圈盘支架220之间设有密封圈240,密封圈240上侧有胶槽,槽内放置固体胶将密封圈240粘在面板210上,当然,也可设计密封圈240粘在线圈盘支架220上,其中,密封圈240内圈有向下延伸的挡水环246,该挡水环246外径大于线圈盘支架220上的凹槽224的内径,且挡水环246向下凸伸到凹槽224中,利用挡水环246可防止面板210通孔212处进入的液体进入线圈盘支架220的线圈绕组部位。
线圈盘支架220上设有安装孔222,线圈盘支架220位于安装孔222下方的位置处设有限位筋,该限位筋限定出限位槽264,温度传感器100的连接杆1124插入安装孔222中,且连接杆1124上的凸耳1125穿出安装孔222到达安装孔222下方用于对连接杆1124轴向限位,且凸耳1125伸入限位槽264中以限制连接杆1124旋转。
底座230上设有止挡部,止挡部用于与连接杆1124或凸耳1125抵靠以限制温度传感器100向下凸伸幅度。
温度传感器100的基座114在上侧遮挡安装孔222的上孔口,当有液体从面板210与温度传感器100之间的缝隙流入后,由于受温度传感器100的遮挡,水无法直接落入安装孔222内,而是落入线圈盘支架220的位于安装孔222外侧的凹槽224中,该凹槽224设有排水孔2241,凹槽224中的水会沿排水孔2241流进底座230上挡水筋234围设出的区域中,而挡水筋234所围设出的区域中的水可顺着底座230上的出水口236排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度传感器及加热器具组件,感温件位于支架上,感温帽盖装于支架的同时将感温件压紧限位在支架上,实现感温帽、支架及感温件三者的模块化装配固定,而无需再利用限位卡簧、套筒等零件实现感温件与支架限位固定,产品的零部件数量减少、安装步骤也减少,产品的装配效率更高。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温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支撑位;
感温件,具有感温模块,所述感温模块安装于所述支架并被所述支撑位支撑;
感温帽,盖装在所述支架上并通过装配结构与所述支架组装连接,且所述感温帽止挡抵靠所述感温模块,将所述感温模块限位在所述支撑位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上设有穿接孔,所述支撑位包括位于所述穿接孔周围的支撑台阶,所述感温模块穿接于所述穿接孔,且所述感温模块设有凸缘,所述凸缘搭靠在所述支撑台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弹性缓冲件,所述支撑位与所述感温模块的相对表面之间设有所述弹性缓冲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上设有位于所述感温模块周围的顶靠部,所述感温帽的顶壁盖压在所述顶靠部上并止挡抵靠所述感温模块。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
支架本体,所述感温模块位于所述支架本体上;
基座,所述支架本体位于所述基座上,所述感温帽盖装于所述支架本体并通过所述装配结构与所述基座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上设有用于供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的连接杆,其中,所述连接杆上设有向所述连接杆的侧方凸伸的凸耳;和/或
所述温度传感器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抵靠在所述支架上,用于弹性支撑所述支架以使所述支架能沿所述弹簧的伸缩方向浮动。
7.一种加热器具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器具;
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所述加热器具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器具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器具上设有安装孔,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连接杆穿接于所述安装孔并能沿所述安装孔活动,其中,所述连接杆的凸耳位于所述连接杆穿出到所述安装孔外的部位上,所述凸耳能与所述安装孔周围的部位抵靠以限制所述连接杆脱离所述安装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器具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孔的孔壁处设有避让凹部,所述避让凹部用于当其与所述凸耳对应时避让所述凸耳以供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安装孔装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器具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加热器具之间设有旋转限位结构,所述旋转限位结构用于当所述连接杆穿接于所述安装孔并旋转至使所述凸耳与所述避让凹部错位的位置处时,使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加热器具之间形成限制所述连接杆旋转的限位配合,以将所述温度传感器维持在使所述凸耳与所述避让凹部错位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具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器具设有上下贯穿的所述安装孔,所述连接杆向下凸伸并穿接于所述安装孔,且所述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安装孔上方的部位遮挡所述安装孔的孔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热器具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器具位于所述安装孔下方的位置处设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用于当所述连接杆沿所述安装孔活动至预设最低位置时,与所述连接杆抵靠以限制所述连接杆继续向下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具包括:
面板,其上设有通孔;
线圈盘支架,位于所述面板下方;
底座,位于所述线圈盘支架的下方,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所述线圈盘支架上或安装在所述底座上,且所述温度传感器的顶部沿所述通孔凸伸到所述面板外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热器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支架上设有与所述通孔相对的凹槽,所述加热器具组件还包括:
密封圈,具有位于所述面板与线圈盘支架之间并将所述面板与所述线圈盘支架密封连接的密封部及与所述密封部连接并向下凸伸到所述凹槽中的挡水环,所述温度传感器嵌套于所述挡水环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加热器具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与所述面板之间设有粘接层;和/或
所述密封部与所述线圈盘支架之间设有粘接层;和/或
所述面板与所述线圈盘支架夹紧所述密封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加热器具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水环的外径大于所述凹槽的内径;和/或
所述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凹槽中的部位构造有凸筋,且所述温度传感器在所述凸筋处的宽度尺寸与所述凹槽的宽度尺寸相适。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加热器具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器具设有排水结构,所述排水结构与所述凹槽相通,用于将所述凹槽中的液体导流到所述加热器具外部。
CN201821323400.6U 2018-08-16 2018-08-16 温度传感器及加热器具组件 Active CN2089577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23400.6U CN208957797U (zh) 2018-08-16 2018-08-16 温度传感器及加热器具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23400.6U CN208957797U (zh) 2018-08-16 2018-08-16 温度传感器及加热器具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957797U true CN208957797U (zh) 2019-06-11

Family

ID=667531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23400.6U Active CN208957797U (zh) 2018-08-16 2018-08-16 温度传感器及加热器具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95779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14317A (zh) * 2019-09-04 2019-11-29 江苏爱森韦尔仪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磨辊轴承测温组件
WO2020257868A1 (en) * 2019-06-27 2020-12-30 Breville Pty Limited Temperature sensor fitting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57868A1 (en) * 2019-06-27 2020-12-30 Breville Pty Limited Temperature sensor fitting
CN113993425A (zh) * 2019-06-27 2022-01-28 布瑞威利私人有限公司 温度传感器配件
CN110514317A (zh) * 2019-09-04 2019-11-29 江苏爱森韦尔仪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磨辊轴承测温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957797U (zh) 温度传感器及加热器具组件
CN202234720U (zh) 一种感温准确的电热锅
US20210254834A1 (en) Cooking appliance accessory and method of use
CN205758313U (zh) 一种电磁加热水壶
CN203619308U (zh) 精确感应内锅温度的锅具
CN208568091U (zh) 温度传感器及加热器具组件
CN207370526U (zh) 烹饪器具
CN201727371U (zh) 一种电热锅的感温结构
CN202553579U (zh) 节能式电饭锅的温控器安装结构
CN208920127U (zh) 加热器具
CN205942478U (zh) 一种电热炊具控温装置及其电热炊具
CN201811799U (zh) 一种商用电磁炉的测温装置
CN205729056U (zh) 一种电压力锅
CN208920123U (zh) 加热器具
CN209331728U (zh) 烹饪器具
CN207502074U (zh) 温度传感器和烹饪器具
CN208447284U (zh) 带有新型感温装置的电饭煲
CN208837597U (zh) 应用于电饭锅的精准控温结构及电饭锅
CN208957781U (zh) 烹饪器具
CN103239128B (zh) 一种电或炊火用便携式水壶加热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N214128190U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盖体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08609227U (zh) 加热器具
CN208371547U (zh) 液体加热器
CN101480319A (zh) 电饼铛
CN206006877U (zh) 一种电热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