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15976U - 将可托盘化运输的层运送到存放面和/或堆垛面上的设备 - Google Patents

将可托盘化运输的层运送到存放面和/或堆垛面上的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915976U
CN208915976U CN201820744158.3U CN201820744158U CN208915976U CN 208915976 U CN208915976 U CN 208915976U CN 201820744158 U CN201820744158 U CN 201820744158U CN 208915976 U CN208915976 U CN 2089159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oad units
palletization
feeding station
equipment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74415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迈尔
R·舒鲍尔
K·佩尔
P·蔡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rones AG
Original Assignee
Krones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rones AG filed Critical Krones AG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9159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9159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57/00Stacking of articles
    • B65G57/02Stacking of articles by adding to the top of the stack
    • B65G57/16Stacking of articles of particular shape
    • B65G57/20Stacking of articles of particular shape three-dimensional, e.g. cubiform, cylindrical
    • B65G57/22Stacking of articles of particular shape three-dimensional, e.g. cubiform, cylindrical in layers each of predetermined arrangement
    • B65G57/24Stacking of articles of particular shape three-dimensional, e.g. cubiform, cylindrical in layers each of predetermined arrangement the layers being transferred as a whole, e.g. on pall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57/00Stacking of articles
    • B65G57/02Stacking of articles by adding to the top of the stack
    • B65G57/03Stacking of articles by adding to the top of the stack from above
    • B65G57/06Gates for releasing articles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用于将至少一个可托盘化运输的层运送到存放面和/或堆垛面上的设备。该设备包括用于由零散货物构成的至少一个可托盘化运输的层的提供位置和上料工位,上料工位具有第一和第二装载单元,第一装载单元构造成用于接收整个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可托盘化运输的层可通过第一装载单元运送到第二装载单元上。第一和第二装载单元可彼此疏远,可由此形成的在第一和第二装载单元之间的最小间距至少相应于先前其上放置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的宽度。为第一和第二装载单元分别分配可运动的贴靠梁以使层稳固和/或运送该层。在两侧作用到待卸载和/或已卸载的层上的贴靠梁可至少阶段性地不同步地和/或彼此独立地运动。

Description

将可托盘化运输的层运送到存放面和/或堆垛面上的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将至少一个可托盘化运输的层运送到存放面和/ 或堆垛面上的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托盘化运输整个商品层,商品通常首先经过分组工位,在分组工位中将运输的商品组成可托盘化运输的层。该可托盘化运输的层之后从提供工位运送到上料工位。之后,上料工位将商品层放置在期望的位置上。该位置大多由堆垛位置和位于其上的货架形成,商品层可被放置在货架上。提供工位和分组工位大多是一个单元且彼此直接紧接。
提供工位如同分组工位一样包括支承面或支承平面,在支承面或支承平面上对商品进行分组且组成一个层。上料工位同样包括支承平面,相应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可竖立在该支承平面上以便运送给相应对应的货架。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该支承平面的设计方案的多种变型方案,例如百叶窗夹持器头等。对此,这种托盘化运输方法通过现有技术已知的托盘化运输设备以这种方式进行,即,首先借助分组装置将商品组成可托盘化运输的层,且接下来通过提供位置或提供工位运送到上料工位中。为此可以是,上料工位,例如布置在升降机或机器人上的百叶窗夹持器头,直接连接在提供位置上,由此可将商品层运送到上料工位中。对此,百叶窗夹持器头或上料工位留在该位置或部位处,直至该层完全地从提供工位运送到上料工位中。如果商品层完全地处于上料工位中,则上料工位通过水平和竖直运动使商品层定位在期望的交付位置上,大多在堆垛位置上提供的货架上。然后重新进行相同的过程,直至在货架上已经放置期望数量的层。
由此例如EP 1 321 396 A1公开了一种托盘化运输设备,在其中商品以无序的方式从水平输送装置沿横向方向移动,且对此在商品以完整的层运送到升降装置之前进行分组。升降装置或运输平台在此用作在分组工位和上料工位之间的高度均衡装置,均衡装置使层彼此叠置地堆垛,且借助待打开的滚动底部放置在货架上。该文献还公开,运输平台不可在唯一的运动阶段中接收和运送多排商品,该运输平台需要用于形成完整的商品层。对此优点是,由于运输平台的较小的结构类型和未完全提升整个商品层而需要提升更小的重量,且因此比提升上料工位本身有更少的能量消耗。
为了能将可托盘化运输的层运送到货架上,根据EP公开文献的设备需要很高的时间消耗。在实际中期望的是,可以高的生产率将可托盘化运输的层运送到货架上的设备。
EP 2 103 556 B2描述了一种具有分件式的装载板的托盘化运输设备,其中,两个分装载板彼此驶离以便卸载,由此产生期望的在外棱边上的精确的堆垛图案。为了装载而取消装载板再次行驶到一起。对此替代地,在装载时借助彼此驶离的分装载板工作,由此可明显缩短周期时间且可相应地提高托盘化运输功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使得零散货物层的托盘化运输在快速性和精确性方面更进一步得到优化。
上述目的通过用于将至少一个可托盘化运输的层运送到存放面和/或堆垛面上的设备实现。
首先描述用于将至少一个可托盘化运输的层运送到存放面和/或堆垛面上的方法,该方法具有下面的步骤,其中,下面的步骤可以给出的顺序进行或以与给出顺序不同的顺序进行,和/或依次连续进行。在本文中称为存放面和/或堆垛面的是,在实际中尤其可通过货架形成,具有零散货物的多个这种层可彼此叠置地放置在该货架上,以便接下来将如此装载的货架运输给其他的操作和/或包装步骤。在该方法中,首先提供至少一个可托盘化运输的层,该可托盘化运输的层由多个零散货物形成,零散货物布置在限定的空间中。尤其零散货物可以限定的层图案或以限定的层布置分组且以最小的间距彼此推移到一起,使得覆盖限定的面且可尽可能无间隙地作为完整的层运送和放置到货架上、或上述存放面和/或堆垛面上。
因此,这里所述的方法尤其且首先用于将可托盘化运输的层运送到对应的货架上,且此外包括多个伴随的方法步骤。由此在第一步骤中提供包括多个零散货物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对此可通过转动和/或移动将零散货物带到相对彼此的限定的取向,由此建立或产生由零散货物构成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因此,由零散货物构成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例如可在沿运输方向位于上料工位之前的分组工位中制造或产生。因此可以例如在分组工位的分组台上提供或准备相应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分组台可形成水平的支承面,在该支承面上提供相应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可托盘化运输的层的组成部分被运送到对应的货架上的零散货物例如可相应地由组成相应的包捆物的多个饮料容器形成。零散货物也可相应构造成多个经由至少一个相应包装组成的罐状物。构造成包捆物的组成部分的饮料容器或经由至少一个包装组成的罐状物必要时可竖立在托架或托盘上。
在这里所述方法的范围中,每个单个的上述可托盘化运输的层被运送或推移到第一装载单元上,第一装载单元形成上料工位的组成部分且该第一装载单元完全地接收可托盘化运输的层。但是对此不是强制性的是,始终仅将单个层推移或运送到上料工位中,以便接下来作为单个层依次堆垛和/或放置在货架上。原则上也可操作双层或三层,在其中可分别使两个零散货物行列或三个零散货物行列彼此叠置地输送且操作。
在第一装载单元上接收至少一个可托盘化运输的层时,该第一装载单元可与接收在其上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朝第二装载单元的方向运动,该第二装载单元形成上料工位的另一组成部分。也可规定或想到,通过第一装载单元接收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朝第二装载单元的方向运动,其中,通过第一装载单元完全接收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部分地转移到第二装载单元上,且通过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共同承载,然后为了将整个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卸载到存放面和/或堆垛面上、和/或先前此处放置的且已经托盘化运输的层的上侧上,使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彼此疏远,其中,由此形成的在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之间的间距至少相应于先前其上放置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的宽度。
此外,该方法规定,至少在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彼此运动分开以便卸下可托盘化运输的层期间,相应可运动的贴靠梁作用在相应层的在该层运送到第一装载单元上时横向于运输方向的两个纵向侧上,且在将该层卸载到存放面和/或堆垛面上、和/或先前此处放置的且已经托盘化运输的层的上侧期间,在两侧支撑和/或稳固该层。此外,在该方法中规定,在两侧作用到待卸载和/或已卸载的层上的贴靠梁至少阶段性地不同步地和/或彼此独立地可运动或运动,尤其沿与层运送到第一装载单元上的运动的运输方向平行的运动方向运动。
与沿上料工位的运输方向前置的用于形成层的工位无关,提供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例如可通过合适的上料工位接收或获取,且从该上料工位转移到第一装载单元上,该第一装载单元先前限定为上料工位的组成部分,其中,第一装载单元构造成,能够完全地接收可托盘化运输的层。为了避免提供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的各个零散货物在通过上料工位取出时的无意歪倾,在实际中已经证实这种实施方式是适宜的,在其中通过上料工位形成的支承平面在取出或运送提供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时、至少近似地处于与提供可托盘化运输的层的分组台等的水平的支承面的竖直高度水平相同的竖直高度水平上。此外已经证实这种实施方式是适宜的,在其中上料工位在取出提供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时、相对于提供可托盘化运输的层的分组台没有或仅有微小的水平间距。由此也可将可托盘化运输的层的各个零散货物在从分组台转移到上料工位时发生无意歪倾的风险保持得很低。
同样可以使由上料工位形成的支承平面在将相应完全接收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转交给第一装载单元时至少近似地处于与第一装载单元的支承面的竖直高度水平相同的竖直高度水平上。此外可以使上料工位在将相应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转交给第一装载单元时相对于第一装载单元没有或仅有微小的水平间距,从而将可托盘化运输的层的各个零散货物在转交到第一装载单元时发生无意歪倾的风险保持得很低。
此外设置成,由第一装载单元接收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朝同样构造成上料工位的组成部分的第二装载单元的方向运动,使得由第一装载单元接收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部分地转移到第二装载单元上且由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共同承载。
在此可以使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在时间上在部分地转移可托盘化运输的层之前实施进给运动。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在进给运动的范围中可以减小其相对彼此的间距。尤其设置成,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在进给运动的范围中朝向彼此运动,直至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彼此接触或直至在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之间仅构造有微小的间距或间隙。为了进给运动,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分别在水平方向上或以水平方向分量朝向彼此运动。在实际中已经证实这种实施方式是适宜的,在其中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在进给运动的范围中仅在水平方向上或以水平方向分量运动,其中,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在时间上(zeitlich)在进给运动期间停止。借助进给运动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必要时可实现确定的相对位置。可设置成,可托盘化运输的层部分地从第一装载单元转移到第二装载单元上,其中,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在时间上在可托盘化运输的层部分地从第一装载单元转移到第二装载单元上期间保持其确定的相对位置。
为了在装载单元推到一起时使该层的零散货物稳固且保持整个层的布置,其中,推到一起的过程与该层从较长的第一装载单元到较短的第二装载单元上的部分运送同时叠加进行,作为辅助使用上述贴靠梁,该贴靠梁至少作用在该层的两侧上且在该层的一部分转移到第二装载单元上时使该层稳固。
在将装载单元如此推到一起且该层的部分被推移到较短的第二装载单元上之后,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增大其相对彼此的间距,由此使得由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共同承载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被卸载到预先设置的堆垛和/或存放位置上、或对应的货架上。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可分别形成支承平面,其中,相应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在共同承载期间竖立在第一装载单元的支承平面上和第二装载单元的支承平面上。在第一装载单元相对于第二装载单元的相对间距增大时,可托盘化运输的层可在第一装载单元的支承平面上以及第二装载单元的支承平面上滑动地运动。此外已经证实这种实施方式是适宜的,在其中可托盘化运输的层至少近似同时地失去与第一装载单元的接触和与第二装载单元的接触。
也设置成,上料工位将获取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带给构造成上料工位的组成部分的第一装载单元以便在竖直方向上进行转交。由此提供一种方法,该方法的特征在于高的生产率或借助该方法可将可托盘化运输的层以每个时间单位很高的数量运送到货架上。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使上料工位获取另一可托盘化运输的层,且随后,紧接在通过上料工位完全卸下相应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之后实现第一装载单元的竖向水平。有利地,由此可紧接在卸下可托盘化运输的层之后通过上料工位将另一可托盘化运输的层运送给第一装载单元。因此,这种实施方式的特征是在将可托盘化运输的层运送到货架时实现高的生产率。
所述方法的优选的变型方案设置成,朝第二装载单元的方向推动层的至少一个贴靠梁由至少一个一件式或多件式的层推动器形成。该一件式或多件式的层推动器设置且构造成,在装载单元在先前为了将整个层放置在堆垛位置或货架上所需的间距减小的情况下朝向彼此运动时,朝第二装载单元的方向推动和/或运送层,其中同时较短的装载单元接收该层的一部分。关于典型的尺寸比例例如可设置成,第一装载单元大致具有待接收的层的面积或稍微大于待放置在其上的具有零散货物的层的基面,而第二装载单元大致具有一半的宽度,使得该层的约一半可推移到第二装载单元上,且同时大约一半通过第一装载单元横向移动。因为在这种状态下在两个直接紧邻的装载单元之间的间隙大约位于整个层之下的中间,所以两个装载单元的紧接的彼此分开运动可用于使该层均匀地且尽可能对称地放置在位于下面的层位置、货架位置、堆垛位置等上。
此外通过以下方式辅助将整个层整齐地放下,即,由至少一个一件式或多件式的层止挡形成可贴靠在该层上的且在朝第二装载单元的方向运动的层之前先行的或至少暂时地或阶段性地贴靠在此处的至少一个贴靠梁。在此可设置成,至少一个一件式或多件式的层止挡使得该层在其朝向第二装载单元的方向推移时得以稳固且防止各个商品倾倒。此外该方法设置成,在装载单元为了卸下该层而彼此驶离时,贴靠在该层的一侧上的层推动器以及贴靠在层的相对侧上的层止挡共同地固紧该层。
所述方法的特殊性是,层止挡和层推动器虽然一方面可至少阶段性地相对彼此同步地沿同一方向运动,但是原则上由层止挡和层推动器形成的两个贴靠梁能够独立运动。在至今已知的布置中设有这种贴靠梁和/或推动器的联接运动,这在运送和卸下层时提供较小的自由度,使得能够实现层止挡与层推动器的独立控制可行方案并且反之亦然,在对层进行运送、放置和堆垛时在很小的空间上实施精确的操作步骤。通过应将层止挡设置成,在较长的运动阶段上或持续地贴靠在该层上,至少阶段性地在将整个层推移和放置到装载单元上且从该装载单元推移和卸下期间,层止挡需要另一运动构型作为层推动器。由于层推动器和层止挡的独立运动控制可为待堆垛的层的快速和无干扰的操作选择相应最佳的位置。
通过使贴靠梁或层推动器和层止挡共同地悬挂和支承在可竖直运动的横梁上,也称为上料板的装载单元悬挂在该横梁上,实现了用于推动器的运动控制的独立控制方案。承载装载单元以及贴靠梁的横梁优选可竖直运动地支承在具有竖直的纵向延伸方向的升降柱上,其中也可使具有水平的运动分量的其余部件可运动地悬挂在横梁上。此外可设置成,层推动器可选地或根据需要可摆动到该层之上,使得层推动器没有与从前置的工位被推移到上料工位上的层相撞。由此,可在上料单元之前例如布置输送单元,该输送单元提供其他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然后其他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在上料单元中以所述方式进行堆垛。
为了实现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用于将至少一个可托盘化运输的层运送到存放面和/或堆垛面上的设备,其中,堆垛面尤其可通过货架形成。借助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设备包括用于至少一个可托盘化运输的层的提供位置,其中,每个这种层由多个零散货物形成,零散货物布置在限定的空间之内。此外,该设备包括上料工位,上料工位由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形成,其中,第一装载单元构造成用于接收整个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对此设置成,接收在第一装载单元上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可通过第一装载单元部分地运送和/或运动到第二装载单元上,使得通过第一装载单元完全接收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在堆垛过程中部分地转移到第二装载单元上且通过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共同承载。
可选地,可为上料工位分配合适的层预备和/或层提供模块,即,在运输方向上布置在由零散货物形成的层之前。经由该模块分别依次地提供可托盘化运输的且分别具有多个零散货物的层且运送给上料工位。该提供模块可构造成分组工位的组成部分或分组台。此外,提供模块可有利地形成或提供用于相应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的水平的支承面。
为了将整个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卸载到存放面和/或堆垛面上、和/或先前在此放置的已经托盘化运输的层的上侧上,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可彼此疏远或可彼此运动分开,其中,可由此形成的在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之间的最小间距至少相应于先前位于其上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的宽度。为第一装载单元以及第二装载单元分别分配可运动的贴靠梁以使层稳固和/或运送层,其中,作用在待卸载和/或已卸载的层的两侧的贴靠梁至少阶段性地不同步地和/或彼此独立地运动,尤其沿与层运送到第一装载单元上的运送运动的运输方向平行的运动方向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将至少一个可托盘化运输的层运送到存放面和 /或堆垛面上、或提供的货架上的设备的上料工位包括提及的第一装载单元以及同样提及的第二装载单元。在布置方式、装载能力和尺寸方面构造成用于接收整个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的第一装载单元在下文也称为整层上料板。而在运输方向上布置在第一装载单元之后的第二装载单元构造得更小或包括较小的支承面,且因此仅用于部分地接收整个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尤其可设置成,第二装载单元相应地仅接收一半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因此该第二装载单元在下文也称为半层上料板。第一装载单元可形成支承平面,整个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可接收在该支承平面上。此外,完全接收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可部分地通过第一装载单元运送给第二装载单元,使得可托盘化运输的层在存放在货架上的存放过程之前进行的该工艺阶段中通过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共同地承载。
上料工位构造成例如可经由布置在升降柱上的升降滑块调节高度。因此,可简单地根据待装载的货架的高度调节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的高度,因为该高度随着布置在货架上的每个层而增加。有利地,两个装载单元相应同步地调节高度,因为升降过程与位于其上的层的不同步是没有意义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备的优选的变型方案是,朝第二装载单元的方向推动层的至少一个贴靠梁由至少一个一件式或多件式的层推动器形成。该一件式或多件式的层推动器可相应地朝第二装载单元的方向推动和/或运送各个层。
至少两个所述的且为上料工位分配的贴靠梁中的一个可用作推移梁,该推移梁尤其设置成,用于将完全由第一装载单元接收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部分地从第一装载单元推移到第二装载单元上。贴靠梁或推移梁在空间上被分配给第一装载单元且尤其可与第一装载单元的支承面平行地覆盖运动空间,该运动空间也基本相应于层的宽度或第一装载单元沿层的运输方向的长度。如果在本文中也部分地提及水平的可移动性,则这是指相对于可竖直调节的、但是也可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第一装载单元的与第一装载单元的支承面平行的可移动性。此外可设置成,贴靠梁或推移梁可经由转动铰接件等从第一装载单元摆开或例如经由短的升降路径向上移动。这尤其是需要的,以便能够通过层预备和/或层提供模块推移另一可托盘化运输的层,使得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层可在贴靠梁或推移梁向上摆动或向上调节的情况下被推到第一装载单元上。
此外在该设备中可设置成,至少一个可贴靠在层上的且在朝第二装载单元的方向运动的层的前面先行的或至少暂时地或阶段性地贴靠在此的贴靠梁由至少一个一件式或多件式的层止挡形成。该一件式或多件式的层止挡可使层在其朝第二装载单元的方向推移时得到稳固且必要时防止该层的各个商品发生倾倒,尤其在快速推移过程中伴随有突然的加速和延迟。在装载单元为了卸下层而彼此驶开时,贴靠在层的一侧的层推动器以及贴靠在该层的相对一侧的层止挡可共同地固紧所述层。
也称为层止挡的贴靠梁通常布置成基本平行于推移梁或层推动器。通常将推移梁或层推动器分配给第一装载单元和将层止挡分配给第二装载单元,由此首先看作是空间分配。层止挡可朝推移梁或层推动器的方向运动或运动离开推移梁或层推动器。为此,为层止挡分配自身的驱动装置,使得推移梁或层推动器以及层止挡可分别单独地且彼此独立地运动。相比于层止挡和推移单元的联接的彼此相反的运动的实施方式,可单独控制的这种层止挡可提前作用在可托盘化运输的层的与推移梁相对的一侧上,且因此可至少部分地在从第一装载单元至第二装载单元的推移过程期间支撑和稳固可托盘化运输的层,这有助于明显改善在推移相应层时的层稳固性。
可选地,可设置成,层止挡和层推动器至少阶段性地彼此同步地朝同一方向运动。而在其他的运动阶段中优选两个推动器彼此不同步的运动或彼此独立地相对运动。
层止挡和/或层推动器可至少局部可运动地布置在引导轨道上,使得至少局部能够引导地直线运动。例如可设置成,层止挡和/或层推动器分别经由皮带传动进行驱动,其中,皮带的走向限定层止挡和/或层推动器的运动模式。
该设备例如可以如下方式设计,即,贴靠梁或层推动器以及层止挡分别悬挂和支承在可竖直运动的横梁上,在该横梁上也悬挂上料板。该横梁例如可竖直运动地支承在具有竖直的纵向延伸方向的升降柱上,其中也可使其他的部件或具有水平运动分量的其余部件可运动地悬挂在横梁上。
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可彼此机械联接,尤其通过共同悬挂在可调节高度的横梁上或通过类似的机械联接件联接,使得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在竖直方向上不可相对彼此运动。此外,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可如此彼此机械联接,使得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可分别实施在水平平面中反向的运动,尤其朝向彼此运动或彼此运动离开。
该设备还可设置成,层推动器也可选地摆动到层之上或可提升到层的高度水平之上,使得在层推动器再次在背侧沿运输方向作用在层上且继续输送层之前,层可在层推动器之下运动穿过。
此外,根据可通过该设备实施的不同方法参考文件号为DE 10 2016 225 499.5的申请,该专利申请的内容包括在本申请中且其内容对本申请的读者应为已知的。
在此应提及的是,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备相关阐述的所有方案和变型同样可涉及或为所述方法的部分方案。因此如果在说明书中或在关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备的权利要求限定中的某处提及确定的方案和/或关系和/或作用,则同样适用于所述方法。反之同样适用,与所述方法相关阐述的所有方案和变型同样可涉及或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备的部分方案。因此如果在说明书中或在关于所述方法的权利要求限定中的某处提及确定的方案和/或关系和/或作用,则同样适用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备。
附图说明
下面应根据附图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优点。各个元件彼此在附图中的尺寸比例不是始终与真实尺寸比例一致,因为相比于其他元件,一些形状被简化地示出并且为了更好地加以说明另一些形状被放大地示出。
图1示出了上料工位的透视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图1的上料工位的第一侧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图1的上料工位的另一第一透视示意图,
图4示出了从前方看的根据图1的上料工位,
图5示出了从后方看的根据图1的上料工位,
图6示出了从上方看的根据图1的上料工位,
图7示出了上料工位的功能单元的透视示意图,
图8示出了从前方看的上料工位的功能单元,
图9示出了上料工位的功能单元的透视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托盘化运输设备的侧视示意图,包括根据图1的上料工位,
图11示出了从上方看的托盘化运输设备,包括根据图10的上料工位,
图12示出了根据图1的上料工位的运输和安装优化方案,
图13至图21示意性地示出了在通过上料工位为货架装载包捆物层时的第一功能流程,
图22示出了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在未加载的状态下的布置方式,
图23示出了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在第一装载单元被加载的状态下的布置方式,
图24示出了在推移可托盘化运输的层时层止挡的布置方式的第一可选方案,
图25示出了在推移可托盘化运输的层时层止挡的布置方式的第二可选方案,
图26至图34示意性地示出了在为货架装载包捆物层时的另一功能流程,
图35至图38示意性地示出了上料工位的层止挡的驱动装置的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的相同元件或作用相同的元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外为了清楚起见,在各个附图中仅示出用于说明相应附图所必需的附图标记。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仅是例如能够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设备或所述方法的示例,并且这些示例不是封闭性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6示出了上料工位1的不同示意图,且图7至图9分别详细地示出了上料工位1的功能单元18的不同示意图。上料工位1尤其是托盘化运输设备10的组成部分,该托盘化运输设备还包括货架输入和输出装置 2且例如可额外地配备中间层置入器3。
上料工位1还配备有层预备和提供模块(未示出),经由该层预备和提供模块可提供可托盘化运输的且具有多个零散货物的层。该提供模块 (Bereitstellung)可构造成分组工位的一部分或分组台。此外,提供模块可形成用于相应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的水平支承面。
上料工位1包括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第一装载单元 20构造成用于接收整个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且在下文也称为整层上料板 21。而第二装载单元22构造成仅用于部分地接收整个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尤其设置成,第二装载单元22相应仅接收可托盘化运输的层的一半;因此,第二装载单元22在下文也称为半层上料板23。第一装载单元20可形成基本水平的支承平面25,在支承平面上可接收整个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此外,完全接收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可部分地通过第一装载单元20运送到第二装载单元22,使得可托盘化运输的层由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共同地承载。这尤其结合图13至21详细示出且在下文还更详细地描述。
上料工位1包括布置在升降柱5上的升降滑块4,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可调节高度地布置在升降滑块上。因此,可简单地根据待装载的货架6的高度调节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的高度,因为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的高度随着布置在货架6上的每个可托盘化运输的层相应地增加。优选地,升降滑块4经由直线引导件可运动地布置在升降柱上,其中,尤其可使用无需维护的塑料滚轮或其他合适的直线轴承。
上料工位1包括也称为层推动器的推移梁30,推移梁尤其用于使由第一装载单元20完全接收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部分地通过第一装载单元20 推移到第二装载单元22上。称为推移梁30的推动器被分配给第一装载单元20且尤其可在第一装载单元20的面对第二装载单元22的第一棱边26 和第一装载单元20的与第一棱边平行相对布置的第二棱边27之间沿水平方向运动。此外可设置成,推移梁30可经由转动铰接件31或升降装置等向上移动和/或从第一装载单元20摆开。这尤其是必需的,以便能够通过层预备和提供模块(未示出)推移另一可托盘化运输的层,使得该层可在向上移动或向上摆动的推移梁30之下穿过。
此外,上料工位1包括止挡元件35,尤其所谓的层止挡36,该层止挡与推移梁30平行地布置。通常地,推移梁30被分配给第一装载单元20,且层止挡36被分配给第二装载单元22。层止挡36可沿推移梁30的方向运动或从推移梁30运动离开。为此,为层止挡36分配自身的驱动装置,使得推移梁30和层止挡36可分别单独地且彼此独立地运动。相比于层止挡36和推移梁30的联接的彼此相反的运动的实施方式,可单独控制的层止挡36可提前作用在可托盘化运输的层的与推移梁30相对的一侧上,因此可至少部分地在从第一装载单元20至第二装载单元22的推移过程期间支撑可托盘化运输的层。尤其推移梁30朝第二装载单元22的方向推动待托盘化运输的包捆物层7,而层止挡36至少暂时地或阶段性地贴靠在包捆物层7的前棱边70(参见图24)上,且与包捆物层7一起、尤其该层止挡在前面先行朝第二装载单元22的方向运动。在朝第二装载单元22的方向推移包捆物层7时,通过层止挡36使包捆物层7稳固,尤其防止包捆物层 7的各个商品或零散货物倾倒。因此优选可设置成,在将包捆物层7从第一装载单元20部分地运送到第二装载单元20时,层止挡36和推移梁30 至少阶段性地彼此同步地朝同一方向运动。
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可彼此机械联接,使得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在竖直方向上不可彼此相对地运动。此外,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可如此彼此机械联接,使得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可分别实施在水平平面中反向的运动,尤其朝向彼此或彼此离开的运动。
尤其经由至少一个控制装置9控制和操控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推移梁30、层止挡36的运动以及必要时上料工位和/或托盘化运输设备10的其他构件。至少一个控制装置优选布置在开关柜11中。
滑块4、具有推移梁30和驱动装置的第一装载单元20以及具有止挡元件35和驱动装置的第二装载单元22形成所谓的功能单元18。
升降柱5和升降滑块4以及上料工位1的其他功能构件优选布置且固定在底部框架12上,底部框架为上料工位1提供所需的稳固性。例如设置成,货架输入和输出装置2可运行地布置在底部框架之上,由此额外地防止了上料工位1的倾斜。升降柱5经由竖直和水平的间隔框架元件13、14 布置在底部框架12上,使得货架输入和输出装置2可在升降柱5之下穿过延伸地布置(图5)。此外,作为升降柱5的配重且为了使上料工位1稳固,设置起支撑作用的框架元件16和/或横向连接件17。在可支撑的框架元件 16和/或横向连接件17上例如可布置中间层置入器3。
上料工位1的所述的且分成两个装载单元20、22的上料板实现的效率为直至每小时450个托盘化运输的层。此外,由于分成两部分的上料板使得能够对零散货物之间有缺口的层模式进行托盘化运输。
图10示出了托盘化运输设备10的侧视示意图,该托盘化运输设备包括根据图1的上料工位1,以及图11示出了从上方看的托盘化运输设备10 的相应视图。首先将零散货物组成需要托盘化运输的层。例如包括多个饮料容器的包捆物经由输送装置60、例如合适的输送设备沿运输方向TR输送给层预备和提供模块8,饮料容器通过呈收缩薄膜形式的包装或打包等保持在一起。层预备和提供模块8例如由分组模块61形成,在分组模块中零散货物通过合适的机械手65等根据期望的和/或预先给定的层模式组合成可托盘化运输的层。层预备和提供模块8例如可由用于处理至少一排彼此先后依次运动的零散货物的设备形成,如在文件号为DE 10 2016 206 639.0和DE 10 2016 213 400.0的专利申请中所描述地,这些专利申请的内容也包括在本申请中且其内容对本申请的读者应为已知的。这种设备可处理一排无间隙输送的零散货物,例如无间隙输送的包捆物,该包捆物分别包括多个通过包装组合在一起的商品。
例如经由具有至少两个在运输方向上彼此邻接的运输区段的运输装置或输送装置60将零散货物输送给设备的机械手,其中,第一运输区段例如由辊式带状链形成,且第二运输区段由具有粘附表面的输送带、例如涂有橡胶的输送带形成。这种运输装置在具有文件号为DE 10 2017 207 353.5 的专利申请中描述,该专利申请的内容也包括在本申请中且其内容对本申请的读者应为已知的。
设备的至少一个机械手在设备之内形成分别待处理的零散货物的周期,在该周期中至少一个机械手从一排无间隙进入的零散货物中抓取相应数量的零散货物。机械手例如由Delta运动机器人形成,其为了对产品进行抓取、释放和转动具有第一轴和第二轴。尤其机械手能不可相对转动地安装在直线引导件上,其中,直线引导件构造成第一轴,使得机械手可经由第一轴/ 直线引导件转动。第二轴形成操作装置,借助操作装置可操控机械手的夹爪以便闭合和打开。第一轴以及第二轴的转动轴线相同,此外,两个轴彼此同轴地取向或布置。第一轴优选可由空心管形成,且第二轴布置在第一轴的空腔中。
可托盘化运输的层沿推移方向被推到图1至图9中描述的上料工位1的第一装载单元20上且根据下文详细描述的方法布置到货架上或布置在货架上的另一可托盘化运输的层的至少一个表面上。为此所需的货架(未示出)沿货架输入方向50引入上料工位1中且沿货架输出方向51从上料工位1中移除。货架输入方向50和货架输出方向51优选在上料工位1之内构造成直线对齐的且横向于可托盘化运输的层的推移方向
此外,托盘化运输设备10优选包括所谓的中间层预分离装置62,其包括用于中间层的储存部和用于使中间层相对于相应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的对中定向的对中单元。如已经结合图1至图9所述地,上料工位1还配备有中间层置入器3,以便在需要彼此堆垛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之间分别布置例如由纸箱裁剪件等构成的中间层,从而保护相应下部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可选地,也可首先使两个层彼此堆垛,然后使在其上需要放置的第三层借助这种中间层与第二层的表面分开。在这种情况下例如成对地形成层堆垛,层堆垛分别以彼此连续的层对通过中间层彼此分开。也可想到借助这种中间层的其他的分离系统,但是在此没有详细阐述。
图12示出了根据图1的上料工位1的运输和安装优化方案。升降柱5 尤其实施成两件式且由上部部分5-1和下部部分5-2构成。通过将升降柱5 实施成两件的形式能够在集装箱80等中特别节省空间地运输拆卸的上料工位1d,因为升降柱5的上部部分5-1可布置成单独地位于集装箱80之内且进行运输。此外,由于两件式的实施方式可将包括升降滑块4、具有推移梁30的第一装载单元20和具有止挡元件35的第二装载单元的功能单元 18轻松地从升降柱5上取下,而向上无需大的工作空间。对此替代地,为了拆卸上料工位1,功能单元18布置在最低的高度,该最低的高度处于与升降柱5的上部部分5-1和下部部分5-2的分离部位之下。首先取下上部部分5-1,且然后可使功能单元18通过竖直运动向上地从下部部分5-2取下。
与图1至图9结合描述的底部框架原理和分件式升降柱5能够简单地、成本有利地安装模块化构造的上料工位1。模块化的系统可根据需要根据相应的要求来调节。因为上料工位1在布置在升降柱5之下的货架输入和输出装置2上方具有下部的货架入口,所以无需升降台将需要上料的货架提升到确定的上料水平。
图13至图21示意性地示出了在通过上料工位1为货架6装载包捆物层7时的第一功能流程图。如在图13中明显看出地,三个包捆物层7-1、 7-2、7-3已经位于待装载的货架6上。以机械方式与升降滑块4连接且彼此连接的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通过使升降滑块4在升降柱 5上竖直运动而被带入(未示出的)层预备和提供模块的高度上(图13),且将相应预备的包捆物层7-4推移到第一装载单元20或整层上料板21上。优选地设置成,层止挡36和推移梁30同样悬挂且支承在升降滑块4上,且因此可与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共同地竖直运动地布置在升降柱 5上。为了将包捆物层7推移到第一装载单元20或整层上料板21上,推移梁30处于向上摆开的打开位置中(图14)。然后使推移梁30向下摆动且贴靠在包捆物层7-4的后棱边上(图15)。具有包捆物层7的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经由升降滑块4提升到布置在货架6上的最上面的包捆物层7-3之上紧接的交付高度中(图16)。第一装载单元20或整层上料板21以及第二装载单元22或半层上料板23同步地聚集在一起,即,它们同步地朝向交付位置的中间行驶(图17)。此外,层止挡36大致布置在交付位置的中间。
一旦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聚集在一起且形成共同的支承面,则推移梁30朝第二装载单元22的方向运动且同时将包捆物层7-4 部分地推移到第二装载单元22上。对此,包捆物层7-4撞在层止挡36上,然后该层止挡同样朝与包捆物层7-4和推移梁30相同的推移方向运动且由此防止包捆物层7-4散开(图18)。优选地,将包捆物层7-4的一半推移到第二装载单元22上,使得另一半留在第一装载单元20上。包捆物层 7-4此时通过两个装载单元20、22共同地承载。在包捆物层7-4布置在根据图18的交付位置中之后,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打开,其中第一装载单元和第二装载单元同步地水平地彼此移开。第一装载单元20 和第二装载单元22至少彼此移开这样的程度,直至形成最小间距,该最小间距至少相应于包捆物层7-4在推移方向上的宽度。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彼此移开用于使包捆物层7-4卸载在布置在货架6上的最上面的包捆物层7-3上。对此,推移梁30和层止挡36留在其位置中且因此进一步稳固包捆物层7-4(图19)。
然后再次将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带到(未示出的)层预备和提供模块的高度上(图20),且以四个包捆物层7-1、7-2、7-3、7-4 装满的货架6可经由货架输入和输出装置2此时沿货架输出方向51从上料工位1中驶出。同时地,新的货架经由货架输入和输出装置2沿货架输入方向50输送,且在推移梁30打开的情况下将新的包捆物层7推移到第一装载单元20上。可替代地,可根据上述方法步骤将另一包捆物层7布置在此时上面的包捆物层7-4上。
图22示出了上料工位1的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在未装载状态中的布置方式,且图23示出了在工作状态中的布置方式,在工作状态中第一装载单元20装载有包捆物层7。在图22和图23中还可示意性地看出层预备和提供模块8,该层预备和提供模块提供相应的包捆物层7,包捆物层为了布置在货架(未示出)上首先被推移到第一装载单元20上(图 23)。因为这种包捆物层7将一定的重量施加在布置在升降滑块4的一侧上的第一装载单元20上,在推移包捆物层7时可能发生支承平面25的稍微下降或下沉。由此设置成,第一装载单元20在未装载的状态下布置在相对于升降滑块4的正常高度h20(参见图1至图22)中,该正常高度构造成至少稍微高于高度h22,其中,高度h22相应于第二装载单元22相对于升降滑块4的正常高度。尤其如此选择正常高度h20和h22,使得第一装载单元20在装载有包捆物层7的状态下下降到装载高度h20(b)中,该装载高度没有位于第二装载单元22的正常高度h22之下。尤其设置成,在装载状态下装载高度h20(b)和正常高度h22基本处于相同的高度水平。通过使未装载的第一装载单元20相对于第二装载单元22至少稍微更高地布置,可确保更可靠地、至少部分地将包捆物层7从第一装载单元20推移到第二装载单元22。
图24示出了在将可托盘化运输的层7从上料工位1的第一装载单元 20推移到第二装载单元22时层止挡36的布置的第一可选方案;图25示出了第二可选方案。在根据图24的第一可选方案中,在第一装载单元20 和第二装载单元22打开的状态下,层止挡36类似于图16大致运动直至在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之间形成的开口15的中间。然后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同步地朝向彼此运动。一旦层止挡36接触包捆物层7的前棱边70,则层止挡36此时与第一装载单元20同步地且因此相对于第二装载单元22相反地运动。即,层止挡36此时在包捆物层7 的前棱边70之前先行,且因此即使在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 之间的开口15被封闭且包捆物层7借助推移梁30从第一装载单元20部分地推移到第二装载单元22上之后,也支撑包捆物层。
在根据图25的第二可选方案中,在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 22的打开状态下,层止挡36类似于图16运动直至第一装载单元20且贴靠在包捆物层7的前棱边70上。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同步地朝向彼此运动期间,层止挡36支撑包捆物层7,且接下来借助推移梁30将包捆物层7从第一装载单元20部分地推移到第二装载单元22上。
图26至图34示意性地示出了在为货架6装载包捆物层7、7-1、7-2 时的另一功能流程。通过层预备和提供模块8提供第一可托盘化运输的层或包捆物层7、7-1(图26)。包捆物层7、7-1由多个零散货物形成,多个零散货物以限定的样式布置且布置在限定的空间之内。零散货物例如可通过单个的商品,例如饮料或食品容器,例如瓶子、罐子、桶等形成。但是零散货物例如可通过商品组形成,商品组通过呈收缩薄膜形式的包装、打包等组合成包捆物。
根据图26,为第一装载单元20分配的推移梁30如此布置在整层上料板21之上,使得提供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7-1可沿推移方向运送到第一装载单元20处,第一装载单元完全地接收可托盘化运输的层7-1(图27)。推移梁30此时布置成贴靠在可托盘化运输的层7-1的后棱边71上。此时第一装载单元以及接收在其上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朝第二装载单元22的方向、尤其朝推移方向运动(图28、29);且可托盘化运输的层7-1受到支撑地通过推移梁30沿推移方向的运动基本一半地被推移到第二装载单元22上(图30、31)。尤其进行进给运动ZB,在该进给运动中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同步地朝向彼此运动。
根据图26,在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的打开状态下,为第二装载单元分配的层止挡36大致位于在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之间的开口15的中间。一旦层止挡36接触包捆物层7的前棱边70 (图29),层止挡36此时与第一装载单元20同步地且因此与第二装载单元22反向地运动。即,层止挡36此时在包捆物层7-4的前棱边70之前先行,且因此即使在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之间的开口15被封闭且包捆物层7-4借助推移梁30从第一装载单元20部分地推移到第二装载单元22上之后也支撑包捆物层(图31)。如尤其在图31中可见,包捆物层7-1此时分别有一半放置在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上,其中,前棱边70放置在第二装载单元22上且通过层止挡36支撑,且其中,后棱边71放置在第一装载单元20上且通过推移梁30支撑。同时,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下降或提升到紧接在货架6之上的高度(图 31)。
为了将整个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7-4卸载到存放面和/或堆垛面上,尤其货架6上或之前放置在此处的并且已经进行托盘化运输的层的上侧(未示出,参见图13至21),使得紧接布置在货架6之上的第一装载单元20 和第二装载单元22彼此疏远(图32),直至两个装载单元20、22之间的间距至少相应于可托盘化运输的层7-4沿推移方向的宽度B7(图33)。在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彼此运动分开期间,可托盘化运输的层7-4通过可运动的层止挡36和可运动的推移梁30支撑和/或稳固。对此,层止挡36和推移梁30至少阶段性地彼此不同步地和/或彼此独立地、尤其沿与推移方向平行的运动方向运动。
然后,第一装载单元20反向于推移方向沿层预备和提供模块8的方向运动,且同时再次将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带到层预备和提供模块8的高度水平上,由此可以类似的方式,使通过层预备和提供模块8预备的另一可托盘化运输的层7-2设置在布置在货架6上的第一可托盘化运输的层7-2上(图33)。
图35至图38示意性地示出了上料工位1的层止挡36的驱动装置40 的一种实施方式。尤其层止挡36固定在经驱动的环绕的链41或皮带上,使得层止挡36的运动轨道联接在环绕的链41的环绕轨道42上。驱动装置40以机械方式与装载单元20、22联接,使得装载单元20、22和层止挡36 的驱动装置40构造成可共同地相对于提供的货架6和/或相对于层预备和提供模块8竖直运动。
在所示实施例中如此选择环绕轨道42,使得在根据图35的工作位置中层止挡36可布置在第一装载单元20的限制在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之间的开口15的第一棱边26上。因此在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朝向彼此的使开口15缩小的进给运动ZB时,层止挡36支撑包捆物层7-2的前棱边70(图35、36,也参见图27、28)。尤其在装载单元20、22的进给运动时,层止挡36与第一装载单元20和包捆物层7-2 一起沿推移方向运动,而第二装载单元22反向于推移方向运动。
此外,即使在推移运动时层止挡36也支撑包捆物层7-2的前棱边70,包捆物层7-2借助推移运动通过使推移梁30沿推移方向运动以一半从第一装载单元20推移到第二推移单元22上(图37)。
在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根据图38彼此驶离以便将包捆物层7-2卸载到布置在货架上的包捆物层7-1上期间,层止挡36和推移梁 30留在其位置中且进一步限制和/或稳固包捆物层7-2的前棱边70和后棱边71。因此附图再次明显示出,层止挡36和推移梁30可分别独立于第一装载单元20和/或第二装载单元22地运动。
前述段落的实施方式、示例和变型方案,权利要求或后续描述和附图及其不同视图或各个独立特征可彼此独立地或任意结合地使用。与一种实施方式结合描述的特征可用于所有的实施方式,只要这些特征不是互不兼容。能够将其中一个示例的其中一些构件或特征与另一示例的特征或构件结合使用。
附图标记列表
1 上料工位
1d 拆卸的上料工位
2 货架输入和输出装置
3 中间层置入器
4 升降滑块
5 升降柱
6 货架
7、7-1、7-2、7-3、7-4 包捆物层;可托盘化运输的层
8 层预备和提供模块
9 控制装置
10 托盘化运输设备
11 开关柜
12 底部框架
13 间隔框架元件
14 间隔框架元件
15 开口
16 起支撑作用的框架元件
17 横向连接件
18 功能单元
20 第一装载单元
21 整层上料板
22 第二装载单元
23 半层上料板
25 支承平面
26 第一棱边
27 第二棱边
30 推移梁
31 转动铰接件
35 止挡元件
36 层止挡
40 驱动装置
41 链
42 环绕轨道
50 货架输入方向
51 货架输出方向
60 输送方向
61 分组模块
62 中间层预分离装置
65 机械手
70 前棱边
B7 宽度
h20、h22 正常高度
h20(b) 装载高度
TR 运输方向
推移方向
ZB 进给运动

Claims (13)

1.将可托盘化运输的层运送到存放面和/或堆垛面上的设备,所述设备至少包括:
-用于至少一个可托盘化运输的层(7)的提供位置,该层由多个零散货物形成,所述零散货物布置在限定的空间之内,
-上料工位(1),所述上料工位包括第一装载单元(20)和第二装载单元(22),其中,所述第一装载单元(20)构造成用于接收整个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7),
-其中,接收在所述第一装载单元(20)上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7)部分地能通过所述第一装载单元(20)运送和/或运动到所述第二装载单元(22)上,使得通过所述第一装载单元(20)完全接收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7)部分地转移到所述第二装载单元(22)上且通过所述第一装载单元(20)和所述第二装载单元(22)共同承载,
-其中,为了将整个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7)卸载到所述存放面和/或堆垛面上、和/或先前此处放置的且已经托盘化运输的层(7)的上侧上,所述第一装载单元(20)和所述第二装载单元(22)能彼此疏远,其中,能由此形成的在所述第一装载单元(20)和所述第二装载单元(22)之间的最小间距至少相应于先前其上放置的可托盘化运输的层(7)的宽度(B7),
-其中,为所述第一装载单元(20)以及所述第二装载单元(22)分配能运动的贴靠梁,以使所述层(7)稳固和/或推移所述层,
-且其中,在两侧作用到待卸载和/或已卸载的层(7)上的贴靠梁能至少阶段性地不同步地和/或彼此独立地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存放面和/或堆垛面由货架(6)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在两侧作用到待卸载和/或已卸载的层(7)上的贴靠梁可至少阶段性地不同步地和/或彼此独立地沿与所述层(7)运送到所述第一装载单元(20)上的运送运动的运输方向平行的运动方向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朝所述第二装载单元(22)的方向推动所述层(7)的至少一个贴靠梁由至少一个一件式或多件式的推移梁(30)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能贴靠在所述层(7)上的且在朝所述第二装载单元(22)的方向运动的层(7)的前面先行的、或者至少暂时地或阶段性地贴靠在此的贴靠梁由至少一个一件式或多件式的层止挡(35)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能贴靠在所述层(7)上的且在朝所述第二装载单元(22)的方向运动的层(7)的前面先行的、或者至少暂时地或阶段性地贴靠在此的贴靠梁由至少一个一件式或多件式的层止挡(35)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贴靠梁分别悬挂和支承在能竖直运动的横梁(4)上,所述第一装载单元(20)和所述第二装载单元(22)也悬挂在所述横梁上。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推移梁(30)分别悬挂和支承在能竖直运动的横梁(4)上,所述第一装载单元(20)和所述第二装载单元(22)也悬挂在所述横梁上。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层止挡(35)分别悬挂和支承在能竖直运动的横梁(4)上,所述第一装载单元(20)和所述第二装载单元(22)也悬挂在所述横梁上。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4)能竖直运动地支承在具有竖直的纵向延伸方向的升降柱(5)上。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4)能竖直运动地支承在具有竖直的纵向延伸方向的升降柱(5)上。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4)能竖直运动地支承在具有竖直的纵向延伸方向的升降柱(5)上。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推移梁(30)能提升和/或摆动到所述第一装载单元(20)和/或所述第二装载单元(22)上的高度水平之上。
CN201820744158.3U 2017-05-23 2018-05-18 将可托盘化运输的层运送到存放面和/或堆垛面上的设备 Active CN20891597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7208753.6A DE102017208753A1 (de) 2017-05-23 2017-05-23 Vorrichtung und ein Verfahren zum Überführen mindestens einer palettierfähigen Lage auf eine Ablage- und/oder Stapelfläche
DE102017208753.6 2017-05-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915976U true CN208915976U (zh) 2019-05-31

Family

ID=61581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744158.3U Active CN208915976U (zh) 2017-05-23 2018-05-18 将可托盘化运输的层运送到存放面和/或堆垛面上的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406549B1 (zh)
CN (1) CN208915976U (zh)
DE (1) DE10201720875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20778A (zh) * 2021-08-23 2021-11-30 合肥九川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上料组件及其上料方法、外观检测设备
CN113720778B (zh) * 2021-08-23 2024-04-26 合肥九川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上料组件及其上料方法、外观检测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212158A1 (de) 2017-07-14 2019-01-17 Krone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andhabung von Stückgütern, Artikeln und/oder Gebinden
DE102017120352A1 (de) 2017-09-05 2019-03-07 Krones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und ein Verfahren zum Überführen mindestens einer palettierfähigen Lage auf eine Ablage- und/oder Stapelfläche
DE102017124405A1 (de) 2017-10-19 2019-04-25 Krones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Handhabung und/oder Gruppierung von Stückgütern
CN111319988B (zh) * 2018-12-14 2021-06-29 广东昂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龙门式无托缝码垛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E51849T1 (de) * 1986-08-16 1990-04-15 Meypack Verpackungs Und Palett Sackpalettierer.
ITTO20011189A1 (it) 2001-12-18 2003-06-18 Oma Srl Macchina pallettizzatrice.
FR2899203B1 (fr) * 2006-04-04 2010-08-27 Sidel Participations Table de depose pour palettiseur.
DE102008015278B4 (de) 2008-03-20 2010-04-29 Schaefer Förderanlagen- und Maschinenbau GmbH Palettiervorrichtung
DE102010011534A1 (de) * 2010-03-15 2011-09-15 Khs Gmbh Vorrichtung zum Beladen vom Paletten mit Stückgut
FR2984862B1 (fr) * 2011-12-22 2014-08-22 Sidel Participations Palettiseur, procede de palettisation et transfert par le palettiseur d'une couche d'objets d'un convoyeur vers un outil de depose
DE102016206639A1 (de) 2016-04-20 2017-10-26 Krone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Umgang mit in mindestens einer Reihe hintereinander bewegten Stückgütern
DE102016213400A1 (de) 2016-07-21 2018-01-25 Krones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Umgang mit bewegten Stückgütern, Förder-, Verarbeitungs- und/oder Verpackungsanlage mit einer Vorrichtung zum Umgang mit bewegten Stückgütern
DE102016225499A1 (de) 2016-12-19 2018-06-21 Krone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Überführen einer palettierfähigen Lage auf eine zugeordnete Palette
DE102017207353A1 (de) 2017-05-02 2018-11-08 Krone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Umgang mit in mindestens einer Reihe bewegten Stückgütern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20778A (zh) * 2021-08-23 2021-11-30 合肥九川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上料组件及其上料方法、外观检测设备
CN113720778B (zh) * 2021-08-23 2024-04-26 合肥九川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上料组件及其上料方法、外观检测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7208753A1 (de) 2018-11-29
EP3406549B1 (de) 2022-12-21
EP3406549A1 (de) 2018-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915976U (zh) 将可托盘化运输的层运送到存放面和/或堆垛面上的设备
CN101720302B (zh) 用于处理包装的方法及装置
CN107108134A (zh) 用于在至少两个输送区段之内输送商品、零散货物和/或包捆物的方法和设备
US5903464A (en) Convey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mixing stacked articles
US8899001B2 (en) Process and machine for outer packaging of articles
KR101702853B1 (ko) 그리퍼를 이용하여 공급 컨베이어 벨트로부터 배출 컨베이어 벨트로 제품을 전달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상기 장치의 작동 방법
CN109941717B (zh) 运送装置的储存部以及用于临时储存物品的方法
CN105026271B (zh) 用于在灌装机中输送货物的方法和设备
AU2013286116B2 (en) Device for layered stacking a support
CN107428467A (zh) 自动集装箱处理设备与方法
US20070107385A1 (en) Unit and method for forming packs of products for a packaging machine
US11492207B2 (en) Device for grouping containers
CN110431095A (zh) 用于分层堆垛的产品批次的生产
US11772131B2 (en) Method for sorting articles, and sorting device
CN104512712A (zh) 使物品层在相邻传送单元之间水平移动的装置和方法
JP7395603B2 (ja) パーテルノステルコンベアを備えるオーダーピッキング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ようなシステムの使用方法
CN108622459A (zh) 搬运装置、包装设备及包装方法
CN110092219A (zh) 柔性装卸移动平台及其用途和使用方法
CN104334480A (zh) 用于在相邻的模块之间水平传送制品的层的方法和装置
JPH10236642A (ja) 農産物を載せた受皿の搬送合流装置
US20130298500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overwrapping identical or similar products and boxing the overwrapped products
US8733069B2 (en) Multi-pack packaging system
JP2003020117A (ja) 農産物の配列制御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を用いた箱詰装置
JP7390907B2 (ja) 搬送装置
JP2003002432A (ja) 物品の整列搬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