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60515U - 纱线张力检测装置以及纺纱单元 - Google Patents

纱线张力检测装置以及纺纱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60515U
CN208860515U CN201821303112.4U CN201821303112U CN208860515U CN 208860515 U CN208860515 U CN 208860515U CN 201821303112 U CN201821303112 U CN 201821303112U CN 208860515 U CN208860515 U CN 2088605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yarn
detection apparatus
tension detection
yarn 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0311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庄田裕一
冈正毅
山田修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605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605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 Tension Adjustment In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纱线张力检测装置以及纺纱单元。纺丝传感器(9)检测行进的纱线(19)的张力。纺丝传感器(9)具备导纱器(91)、应变检测部(92)、支承臂(93)、罩部件(94)以及保护部件(95)。导纱器(91)与纱线(19)接触。应变检测部(92)具有应变仪(92b)。支承臂(93)将导纱器(91)与应变检测部(92)进行连接。罩部件(94)配置于导纱器(91)以及应变检测部(92)的周围。在罩部件(94)上形成有使导纱器(91)的一部分露出且能够供纱线(19)通过的狭缝(94a)。保护部件(95)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导纱器(91)与应变仪(92b)之间,保护应变仪(92b)。

Description

纱线张力检测装置以及纺纱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纱线张力检测装置以及纺纱单元。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涉及纱线张力检测装置的技术,例如已知有日本特开2013-49932号公报所记载的纺丝传感器。在该专利文献所记载的纺丝传感器中,与行进的纱线接触的导纱器(接触部)安装于支承臂(连接部)的一端,该支承臂的另一端侧固定于基座部,在基座部的表面上粘贴有应变传感器(应变仪)。导纱器、支承臂、基座部以及应变传感器由罩(罩部件)覆盖,在该罩上形成有使导纱器露出且能够供该纱线通过的狭缝。
在上述那样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中,例如在清扫时,有时经由罩部件的狭缝将棒或者刷子等长条状的用具等(异物)从外部插入到该罩部件的内部。在该情况下,应变仪有可能由于该用具等而破损。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应变仪的破损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以及纺纱单元。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具备应变检测部、引导部、罩部件以及保护部。应变检测部具有应变仪。引导部包括与行进的纱线接触的接触部、以及将接触部与应变检测部进行连接的连接部。罩部件配置于应变检测部以及引导部的周围,形成有使接触部的一部分露出且能够供纱线通过的狭缝。保护部保护应变仪。保护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应变检测部与引导部之间。保护部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配置于引导部与罩部件之间。
在该纱线张力检测装置中,即便在经由狭缝将长条状的用具等异物从外部插入到该罩部件的内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保护部来保护应变仪。能够防止应变仪的破损。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中,保护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接触部与应变仪之间。根据该构成,即便在经由狭缝将长条状的用具等异物从外部插入到罩部件的内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保护部罩住应变仪,以免该异物与应变仪接触。由此,能够防止应变仪的破损。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中也可以为,保护部被配置成对应变仪从狭缝的露出进行遮挡。根据该构成,能够避免应变仪从狭缝朝外部露出。由此,在经由狭缝插入了长条状的用具时,该用具难以与应变仪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中也可以为,在保护部中,配置于接触部与应变仪之间的部分的狭缝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比狭缝的宽度长。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保护部充分地罩住以免应变仪从狭缝朝外部露出。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中也可以为,保护部与罩部件一体地构成。根据该构成,能够避免部件个数的增加。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中也可以为,保护部与罩部件分体地构成。根据该构成,能够相对于应变检测部容易地配置保护部。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中也可以为,保护部由板状部件构成。根据该构成,能够使用板状部件简便地罩住应变仪。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中也可以为,保护部具有:悬臂板部,配置于接触部与应变仪之间;以及主体板部,以折弯的方式与悬臂板部的基端连续,相对于悬臂板部配置于与接触部相反的一侧,主体板部与悬臂板部之间的弯曲角度为90度以上120度以下的角度,悬臂板部的自由端被设置成能够与罩部件的内表面接触。在经由狭缝将长条状的用具插入到罩部件的内部且对保护部的悬臂板部施加了力时,悬臂板部以弯曲角度变小的方式倾倒,但在该情况下,悬臂板部的自由端也与罩部件的内表面接触,而悬臂板部不与应变仪接触。保护部能够更可靠地保护应变仪。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中也可以为,罩部件具有以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第1内表面以及第2内表面,悬臂板部配置于第1内表面与第2内表面之间,并且具有相对于第1内表面配置的基端与相对于第2内表面配置的自由端,第1内表面与第2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为从悬臂板部的基端到自由端的距离以下。在该情况下,即便对悬臂板部施加了力,悬臂板部的自由端也与罩部件的内表面可靠地接触。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也可以为,还具备支承应变检测部的支承部,保护部具有相对于支承部进行定位的定位部,保护部夹入在支承部与罩部件之间。根据该构成,能够对保护部进行定位而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中也可以为,在将沿着支承部与罩部件夹入保护部的方向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与第1方向正交且相对于接触部接近或者远离的方向设为第2方向,与第1方向正交并且与第2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第3方向的情况下,定位部具有:定位狭缝,相对于支承部的凸部,与第2方向的一侧、第3方向的一侧以及第3方向的另一侧卡合;以及爪部,相对于应变检测部,能够与第2方向的另一侧卡合。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定位部准确地进行保护部的定位。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中也可以为,应变检测部具有供连接部固定且供应变仪粘贴的主体,接触部与纱线的接触相应地经由连接部对主体施加力,主体通过所施加的力而变形,应变仪的输出与主体的变形相应地变化。根据该构成,能够基于应变仪的输出来检测纱线的张力。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中也可以为,接触部是引导纱线的导纱器,连接部是通过前端侧支承导纱器并且基端侧固定于应变检测部的支承臂,应变仪被配置成与接触部对置。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来检测纱线的张力。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中也可以为,保护部包括限制部,该限制部限制接触部移动规定距离以上。在经由狭缝将长条状的用具等异物从外部插入到该罩部件的内部的插入时,该用具等异物有可能与接触部触碰而对接触部施加过负载,导致应变检测部进而导致应变仪破损。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限制部防止接触部移动规定距离以上。由此,能够防止对接触部施加过负载,能够防止应变仪的破损。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纺纱单元为,具备:供给装置,供给纱线;卷取装置,卷取从供给装置供给的纱线;以及上述纱线张力检测装置,纱线张力检测装置配置于供给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在供给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的纱线通道上行进的纱线经由纱线张力检测装置的狭缝与接触部接触。
在该纺纱单元中也具备上述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因此,能够防止应变仪的破损。此外,能够在被卷取装置卷取之前检测纱线的张力。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纺纱单元中也可以为,供给装置具有:牵伸装置,对纤维束进行牵伸;以及气流纺纱装置,对由牵伸装置牵伸后的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纱线,纺纱单元还具备:纱线拉出装置,从气流纺纱装置拉出纱线;以及纱线监视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监视纱线。根据该构成,能够更详细地监视所生成的纱线的质量。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能够防止应变仪的破损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以及纺纱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的主视图。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纱线处理模块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纺丝传感器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3的纺丝传感器的罩部件以外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3的纺丝传感器的罩部件以外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图3的纺丝传感器的罩部件以及保护部件以外的立体图。
图7是图4的保护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将图3的纺丝传感器的罩部件以外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9是图3的纺丝传感器的沿着YZ面的剖视图。
图10是将图9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纺丝传感器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纺丝传感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于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所示,纺纱机械(纱线卷取机)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2、接头台车3、落纱台车(省略图示)、第1端框4以及第2端框5。多个纺纱单元2排列成一列。各纺纱单元2生成纱线19而卷取为卷装P。接头台车3具备接头装置31、第1纱线引导装置32以及第2纱线引导装置33。当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纱线19被切断或者由于某种原因而纱线19断开的情况下,接头台车3在该纺纱单元2中进行接头动作。具体而言,接头台车3通过第1纱线引导装置32捕捉从后述的气流纺纱装置7送出的纱线19并将其朝接头装置31引导,通过第2纱线引导装置33捕捉来自卷装P的纱线19并将其朝接头装置31引导,通过接头装置31将引导来的纱线19彼此进行连接。当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卷装P成为满卷的情况下,落纱台车对卷装P进行落纱,并向该纺纱单元2供给新的筒管B。
第1纱线引导装置32是通过支轴32a支承为能够转动的吸管。第1纱线引导装置32利用吸引空气流吸入且捕捉纱线19的纱头并朝接头装置31引导。第2纱线引导装置33是通过支轴33a支承为能够转动的吸嘴。第2纱线引导装置33利用吸引空气流吸入且捕捉纱线19的纱头并朝接头装置31引导。即,第1纱线引导装置32以及第2纱线引导装置33利用吸引空气流进行纱线19的捕捉以及纱线19朝接头装置31的引导。接头装置31利用吸引空气流将通过第1纱线引导装置32以及第2纱线引导装置33引导来的纱头彼此进行连接。即,接头装置31利用吸引空气流进行接头。
在第1端框4中收纳有对在纺纱单元2中产生的废纤维以及回丝等进行回收的回收装置等。在第2端框5中收纳有对朝纺纱机械1供给的压缩空气(空气)的空气压力进行调整而朝纺纱机械1的各部分供给空气的空气供给部、以及用于朝纺纱单元2的各部分供给动力的驱动马达等。在第2端框5中设置有机体控制装置5a、显示画面5b以及输入键5c。机体控制装置5a集中地管理以及控制纺纱机械1的各部分。显示画面5b能够显示与纺纱单元2的设定内容以及状态相关的信息等。操作人员使用输入键5c进行适当的操作,由此能够进行纺纱单元2的设定作业。
各纺纱单元2在纱线19的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起依次具备牵伸装置6、气流纺纱装置7、纱线监视装置8、纺丝传感器(纱线张力检测装置)9、纱线存积装置11、上蜡装置12以及卷取装置13。单元控制器10按照每规定数量的纺纱单元2来设置,对纺纱单元2的动作进行控制。在各纺纱单元2中,牵伸装置6以及气流纺纱装置7作为供给纱线19的供给装置发挥功能。
牵伸装置6对纤维束(纱条)F进行牵伸。气流纺纱装置7通过捻回气流对由牵伸装置6牵伸后的纤维束F加捻而生成纱线19。纱线存积装置11在气流纺纱装置7与卷取装置13之间消除纱线19的松弛。纱线存积装置11作为从气流纺纱装置7拉出纱线19的纱线拉出装置发挥功能。上蜡装置12在纱线存积装置11与卷取装置13之间对纱线19上蜡。卷取装置13将从作为供给装置发挥功能的牵伸装置6以及气流纺纱装置7供给的纱线19卷取于筒管B而形成卷装P。
纱线监视装置8以非接触的方式监视纱线19。纱线监视装置8在气流纺纱装置7与纱线存积装置11之间监视行进的纱线19的信息,并基于监视到的信息来检测有无纱疵。纱线监视装置8在检测到纱疵的情况下,将纱疵检测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器10。纱线监视装置8通过光学式传感器或者静电电容式传感器等对纱线19是否行进、纱线19是否包含杂质以及纱线19的粗细异常中的至少任一个进行检测。
纺丝传感器9在气流纺纱装置7与纱线存积装置11之间测定行进的纱线19的张力,并将张力测定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器10。纺丝传感器9配置于作为供给装置发挥功能的牵伸装置6以及气流纺纱装置7与卷取装置13之间。具体而言,纺丝传感器9配置于气流纺纱装置7的下游侧。更具体而言,纺丝传感器9配置于气流纺纱装置7的下游侧且是纱线监视装置8的紧下游侧(接近纱线监视装置8的下游侧的位置)。纺丝传感器9测定纺纱张力(所纺纱的纱线19的张力)。在单元控制器10基于纱线监视装置8以及纺丝传感器9的至少任一个的检测结果而判断为具有异常的情况下,在纺纱单元2中切断纱线19。
以下,将相对于纺纱机械1而设置有作业通路的一侧或者相对于接头台车3而纱线通道所位于的一侧设为“前侧(机体前侧)”。在操作人员访问纺纱机械1的各部分时使用作业通路。“上”以及“下”的用语分别与铅垂方向上的上方以及下方分别对应。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纺纱机械1具备对纱线19进行纱线处理的纱线处理模块20。纱线处理模块20是纱线监视装置8、纺丝传感器9以及纱线存积装置11一体化而成的模块。纱线处理模块20能够相对于支承框架15进行拆装。支承框架15是纺纱机械1的框架的一部分,直接或者间接地支承牵伸装置6、气流纺纱装置7以及卷取装置13中的至少一个。纱线处理模块20包括底座21以及前罩22。前罩22通过螺钉等拆装自如地安装于底座21的前侧,构成纱线处理模块20的机体前侧。
纱线监视装置8经由设置于前罩22的开口部22a朝前罩22的前侧突出。纺丝传感器9经由设置于前罩22的切口部22b朝前罩22的前侧突出。纱线存积装置11具有经由切口部22b朝前罩22的前侧露出的纱线存积辊11b以及挂纱部件11c。
接着,参照图3~图10对纺丝传感器9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以下,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基于图中的状态。
如图3、图4以及图6所示,纺丝传感器9具备引导部100、应变检测部92、罩部件94、保护部件95以及基座96。引导部100包括导纱器91以及支承臂93。
导纱器91与纱线19接触而对纱线19进行引导。导纱器91构成接触部。导纱器91例如由陶瓷等耐磨损性材料形成。导纱器91呈将X方向作为轴向且在轴向的中央部具有缩径部91a的大致圆柱状。与导纱器91接触而行进的纱线19,在缩径部91a的位置行进。由此,能够使纱线19的行进路径稳定,防止纱线19从导纱器91脱离。导纱器91的下游侧的纱线19的纱线通道的方向与导纱器91的上游侧的纱线19的纱线通道的方向相比,相对于与导纱器9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弯曲更大(参照图5)。
应变检测部92经由支承臂93与导纱器91连接。应变检测部92具有主体92a以及应变仪92b。主体92a呈将X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大致长方体状。主体92a由金属形成。在主体92a上,以使该主体92a容易变形的方式形成有薄壁部92c。薄壁部92c为,从Z方向观察呈哑铃形,具有Z方向的贯通孔。在主体92a的导纱器91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应变仪92b以及支承臂93。应变仪92b输出与主体92a的变形相应的信号。应变仪92b以与导纱器91对置的方式配置。应变仪92b粘贴在主体92a的薄壁部92c上。
支承臂93构成将导纱器91与应变检测部92进行连接的连接部。支承臂93为,从Z方向观察直角地弯曲,呈大致L字状。支承臂93由金属形成。支承臂93通过前端侧支承导纱器91。支承臂93的基端侧固定于应变检测部92。
罩部件94配置于导纱器91、应变检测部92、支承臂93、保护部件95以及基座96的周围。罩部件94从外侧覆盖导纱器91、应变检测部92、支承臂93、保护部件95以及基座96。设置罩部件94是为了至少相对于来自外部的力而保护较弱的应变仪92b。罩部件94呈在Z方向上扁平且在Y方向的一侧开口的箱状。在罩部件94上,在Y方向的另一侧形成有狭缝94a。狭缝94a使导纱器91的一部分朝外部露出。行进的纱线19能够通过狭缝94a。从Z方向观察,狭缝94a呈沿着Y方向延伸的形状。另外,狭缝94a的本身也可以具有对纱线19的行进进行引导的功能。罩部件94具有以在Z方向上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第1内表面94b以及第2内表面94c。
保护部件95是保护应变仪92b的保护部,与罩部件94分体地构成。保护部件95例如由金属形成。保护部件95由板状部件构成。保护部件95具有将薄板弯折而成的构造。保护部件95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应变检测部92与引导部100之间。具体而言,保护部件95的一部分配置于导纱器91与应变仪92b之间。保护部件95被配置成从狭缝94a露出(暴露)。保护部件95被配置成对应变仪92b从狭缝94a的露出进行遮挡。
基座96构成支承应变检测部92的支承部。基座96例如由金属形成。基座96包括:台座部96a,供应变检测部92的主体92a载放并固定;安装部96b,安装于前罩22或者底座21;以及连结部96c,连结台座部96a与安装部96b。在台座部96a上形成有朝Z方向突出的凸部96d。凸部96d具有从Z方向观察呈矩形状的外缘。凸部96d与保护部件95上的后述的定位狭缝99a卡合。在凸部96d上也可以安装导纱器18(参照图2)。导纱器18将纱线19从纺丝传感器9朝纱线存积装置11进行引导。
如图4、图7、图8以及图9的至少任一个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保护部件95具有悬臂板部97、主体板部98以及定位部99。悬臂板部97呈平板状。悬臂板部97配置于导纱器91与应变仪92b之间。悬臂板部97配置于罩部件94的第1内表面94b与第2内表面94c之间。悬臂板部97具有相对于第1内表面94b配置的基端、以及相对于第2内表面94c配置的自由端。悬臂板部97相对于XZ面以自由端接近导纱器91的方式倾斜。
悬臂板部97的X方向(长边方向)的宽度(长度),比狭缝94a的宽度(X方向的间隙长度)长,与应变仪92b的X方向的宽度(长度)相等。从悬臂板部97的基端到自由端的距离大于第1内表面94b与第2内表面94c之间的距离。换言之,罩部件94的第1内表面94b与第2内表面94c之间的距离D1为从悬臂板部97的基端到自由端的距离D2以下(参照图10)。
主体板部98经由弯曲部98a与悬臂板部97的基端连续。主体板部98与悬臂板部97作为整体形成为在弯曲部98a折弯。主体板部98呈沿着XY面的平板状。主体板部98被配置为,在相对于悬臂板部97而与导纱器91相反的一侧与主体92a以及基座96抵接。主体板部98在Z方向上夹入基座96与罩部件94之间。主体板部98在夹入基座96与罩部件94之间的状态下,与罩部件94一起通过螺钉N固定于基座96(参照图3、图4以及图9)。
主体板部98与悬臂板部97之间的弯曲角度α为90度以上120度以下的角度(参照图10)。弯曲角度α是指由主体板部98的面中的朝向应变检测部92的面与悬臂板部97的面中的朝向应变检测部92的面形成的角度。弯曲角度α是指在YZ面上由主体板部98的应变检测部92侧的主面与悬臂板部97的应变检测部92侧的主面形成的角度。弯曲角度α是在YZ面上将主体板部98与悬臂板部97视为多边形的两边的情况下、由该两边形成的内角。弯曲角度α是弯曲部98a的角度。悬臂板部97的自由端被设置为,能够与罩部件的第2内表面94c接触。例如,通过以弯曲部98a为基准以弯曲角度α变小的方式弯曲悬臂板部97,由此能够使悬臂板部97的自由端与罩部件的第2内表面94c接触。
定位部99将保护部件95相对于应变检测部92以及基座96进行定位。定位部99包括定位狭缝99a以及爪部99b。定位狭缝99a形成于主体板部98。定位狭缝99a在Y方向的一侧(与设置有导纱器91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开口。定位狭缝99a是与凸部96d的矩形状对应的形状的切口。图示的定位狭缝99a呈倒U字形。定位狭缝99a相对于凸部96d与Y方向的一侧、X方向的一侧以及X方向的另一侧卡合。爪部99b以朝悬臂板部97折弯的一侧直角地折弯的方式与主体板部98连续。爪部99b在应变检测部92的主体92a与基座96之间朝Z方向突出。爪部99b相对于主体92a能够与Y方向的另一侧卡合(在朝Y方向的另一侧移动了的情况下与主体92a卡合)。爪部99b相对于基座96能够与Y方向的一侧卡合(在朝Y方向的一侧移动了的情况下与基座96卡合)。
保护部件95被配置为,弯曲部98a位于纱线通道的下游侧。即,保护部件95被设置为,悬臂板部97的基端侧位于纱线通道的弯曲较大的下游侧。
在以上说明的纺丝传感器9中,在供给装置(牵伸装置6以及气流纺纱装置7)与卷取装置13之间的纱线通道上行进的纱线19,经由狭缝94a与导纱器91接触。通过纱线19与导纱器91接触,由此对导纱器91施加与纱线19的张力相应的力。该力经由支承臂93对主体92a施加,主体92a通过所施加的该力而变形。通过应变仪92b检测出该主体92a的变形。应变仪92b将与所检测到的应变(主体92a的变形)相应地变化的电信号(输出)发送至单元控制器10。
有时经由罩部件94的狭缝94a将较细的棒或者刷子等长条状的用具插入到罩部件94内来进行清扫。在该情况下,该用具有可能与应变仪92b接触,而使应变仪92b损伤或变形,或者使应变仪92b破损。针对这一点,纺丝传感器9具备保护部件95。由此,即便经由狭缝94a将长条状的用具从外部插入到该罩部件94内,也能够通过保护部件95罩住应变仪92b以免该用具与应变仪92b接触。能够防止应变仪92b的破损。
在纺丝传感器9中,保护部件95被配置为对应变仪92b从狭缝94a的露出进行遮挡。根据该构成,能够避免应变仪92b从狭缝94a朝外部露出。由此,在经由狭缝94a插入长条状的用具时,该用具难以与应变仪92b接触。
在纺丝传感器9中,在X方向(狭缝94a的宽度方向)上,保护部件95的悬臂板部97(配置于导纱器91与应变仪92b之间的部分)的长度比狭缝94a的宽度(X方向的间隙长度)长。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保护部件95充分地罩住应变仪92b以免应变仪92b经由狭缝94a朝外部露出。
在纺丝传感器9中,保护部件95与罩部件94分体地构成。根据该构成,能够相对于应变检测部92容易地配置保护部件95。
在纺丝传感器9中,保护部件95由板状部件构成。根据该构成,能够使用板状部件简便地罩住应变仪92b。
在纺丝传感器9中,保护部件95具有悬臂板部97以及主体板部98。主体板部98与悬臂板部97之间的弯曲角度α为90度以上120度以下的角度。悬臂板部97的自由端被设置为能够与罩部件94的第2内表面94c接触。根据该构成,发挥如下的效果。即,在经由狭缝94a将长条状的用具插入到罩部件94的内部且对保护部件95的悬臂板部97施加了力时,悬臂板部97以弯曲角度α变小的方式倾倒。在该情况下,最终悬臂板部97的自由端与罩部件94的第2内表面94c接触,悬臂板部97不与应变仪92b接触。保护部件95能够更可靠地保护应变仪92b。此外,由于弯曲角度α为120度以下,所以与弯曲角度α大于120°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位于导纱器91与应变仪92b之间的悬臂板部97与导纱器91接触。
在纺丝传感器9中,罩部件94具有以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第1内表面94b以及第2内表面94c。悬臂板部97配置于第1内表面94b与第2内表面94c之间,并且具有相对于第1内表面94b配置的基端以及相对于第2内表面94c配置的自由端。第1内表面94b与第2内表面94c之间的距离D1为从悬臂板部97的基端到自由端的距离D2以下。在该情况下,即便对悬臂板部97施加了力,悬臂板部97的自由端也与罩部件94的第2内表面94c可靠地接触。
纺丝传感器9还具备支承应变检测部92的基座96。保护部件95具有相对于基座96进行定位的定位部99。保护部件95夹入基座96与罩部件94之间。根据该构成,能够将保护部件95进行定位并固定。
在纺丝传感器9中,沿着基座96与罩部件94夹入保护部件95的方向的方向为Z方向(第1方向)。与Z方向正交且相对于导纱器91接近或者远离的方向为Y方向(第2方向)。与Z方向正交并且与Y方向正交的方向为X方向(第3方向)。定位部99具有:定位狭缝99a,相对于基座96的凸部96d而与Y方向的一侧、X方向的一侧以及X方向的另一侧卡合;以及爪部99b,相对于应变检测部92能够与Y方向的另一侧卡合。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定位部99准确地进行保护部件95的定位。
在纺丝传感器9中,应变检测部92具有主体92a。导纱器91与纱线19的接触相应地经由支承臂93对主体92a施加力。主体92a通过所施加的力而变形。应变仪92b的输出与主体92a的变形相应地变化。根据该构成,能够基于应变仪92b的输出来检测纱线19的张力。
在纺纱单元2中也具备纺丝传感器9,因此,能够防止应变仪92b的破损。能够在由卷取装置13卷取之前检测纱线19的张力。
在纺纱单元2中,供给装置具有牵伸装置6以及气流纺纱装置7。纺纱单元2还具备从气流纺纱装置7拉出纱线19的纱线存积装置11、以及以非接触的方式监视纱线19的纱线监视装置8。根据该构成,能够更详细地监视所生成的纱线19的质量。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保护应变仪92b的保护部,具备与罩部件94相区别地独立的板状部件即保护部件95,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1所示那样,将罩部件94的一部分作为保护部295。在图11的第一变形例中,在罩部件94上设置立起部,并将该立起部的至少一部分(保护部295)配置于导纱器91与应变仪92b之间。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保护部件95相同,保护部295被配置为对应变仪92b从狭缝94a的露出进行遮挡。
作为另一个变形例,也可以在罩部件94上设置立起部,并以与该立起部卡合的状态配置保护部件。即,也可以使保护部件成为与罩部件94相区别地独立的部件,并使其与罩部件94的立起部卡合,由此将保护部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导纱器91与应变仪92b之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代替保护部件95或者在其基础上,保护部包括限制(阻止)导纱器91移动规定距离以上的止挡件即限制部。例如,也可以如图12的第二变形例所示那样,在保护部件95的基础上,保护部包括限制部195a、195b、195c。限制部195a是以从保护部件95的表面朝向支承臂93突出的方式设置的棒状部件。限制部195b是以如下方式设置的棒状部件:从主体92a的边缘部朝向支承臂93突出,通过形成于保护部件95的孔97a,并从保护部件95的表面朝向支承臂93突出。限制部195c是以从罩部件94的内表面朝向支承臂93突出的方式设置的棒状部件。
限制部195a、195b、195c呈圆柱状。限制部195a、195b、195c的前端在通常时远离支承臂93。另一方面,在导纱器91移动了规定距离时,限制部195a、195b、195c的前端位于与支承臂93接触的位置。限制部195a、195b、195c被设置为能够与支承臂93的前端侧(接近导纱器91的一侧)接触。另外,限制部195a、195b、195c被设置为能够与支承臂93的前端部与弯曲部之间的任意位置接触即可。限制部195a、195b、195c相对于所安装的目的地部件,可以一体地设置,也可以分体地设置。限制部195a、195b、195c也可以能够进行调整,以使其突出长度(前端位置)变化。该调整能够通过利用了螺钉等的公知的调整机构来实现。限制部195a、195b、195c设置至少一个即可。
根据这样的限制部,发挥如下的效果。即,例如,在导纱器91的缩径部91a产生脏污时,有时经由狭缝94a将棒状的用具从外部插入到该罩部件94的内部,使棒状的用具触碰缩径部91a而进行清扫。在该情况下,有可能对导纱器91施加过负载,导致应变检测部92进而导致应变仪92b破损。针对这一点,通过设置限制部,能够防止导纱器91移动规定距离以上。由此,能够防止对导纱器91施加过负载,能够防止应变仪92b的破损。
另外,限制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应变检测部92与引导部100之间、以及引导部100与罩部件94之间的至少任一方即可。例如,限制部也可以配置于导纱器91或者支承臂93与主体92a或者应变仪92b之间。例如,限制部也可以配置于导纱器91或者支承臂93与罩部件94之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纺丝传感器9具备与罩部件94分体的保护部件95,但也可以代替保护部件95而具备与罩部件94一体地构成的保护部。在该情况下,能够避免构件个数的增加。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纱线存积装置11构成拉出装置,纱线存积装置11从气流纺纱装置7拉出纱线19,但也可以通过送出辊与夹持辊从气流纺纱装置7拉出纱线19。在通过送出辊与夹持辊从气流纺纱装置7拉出纱线19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纱线存积装置11而设置通过吸引空气流来吸收纱线19的松弛的松管或者机械式的张力调节器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机体高度方向上,各装置被配置为在上侧供给的纱线19在下侧被卷取,但各装置也可以被配置为在下侧供给的纱线19在上侧被卷取。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纱线19从纺纱单元2的高度方向的上侧朝下侧行进,但纱线19的行进方向并无限定,例如,纱线19也可以从纺纱单元2的高度方向的下侧朝上侧行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在纱线19的行进方向上,纺丝传感器9配置于纱线监视装置8的上游侧。单元控制器10也可以按照每个纺纱单元2来设置。在纺纱单元2中,也可以省略上蜡装置12以及纱线监视装置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那样卷取平行形状的卷装P,但也能够卷取锥形形状的卷装P。纺纱机械也可以是具有气流纺纱装置7的纺纱机械1以外的机械,例如也可以是环锭细纱机。各构成的材料以及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材料以及形状,能够采用各种材料以及形状。此外,纺丝传感器9与周围的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也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不是缩径部91a相对于纱线通道倾斜地配置的构成(参照图5)。
纺纱机械1也可以为如下构成:代替具备接头台车3,而各纺纱单元2具备接头装置31、第1纱线引导装置32以及第2纱线引导装置33。纺纱机械1也可以通过任意的接头方法对切断的纱线19的纱头彼此进行连接。在上述中,异物并不限定于较细的棒或者刷子等长条状的用具,有时是其他各种用具、物品或者物质,例如有时是人的手指。

Claims (30)

1.一种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具备:
应变检测部,具有应变仪;
引导部,包括与行进的纱线接触的接触部、以及将上述接触部与上述应变检测部进行连接的连接部;
罩部件,配置于上述应变检测部以及上述引导部的周围,形成有使上述接触部的一部分露出且能够供上述纱线通过的狭缝;以及
保护部,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上述应变检测部与上述引导部之间以及上述引导部与上述罩部件之间的至少一方,保护上述应变仪。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其中,
上述保护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上述接触部与上述应变仪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其中,
上述保护部被配置为,对上述应变仪从上述狭缝的露出进行遮挡。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其中,
在上述狭缝的宽度方向上,上述保护部的配置于上述接触部与上述应变仪之间的部分的长度比上述狭缝的宽度长。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其中,
在上述狭缝的宽度方向上,上述保护部的配置于上述接触部与上述应变仪之间的部分的长度比上述狭缝的宽度长。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其中,
上述保护部与上述罩部件一体地构成。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其中,
上述保护部与上述罩部件一体地构成。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其中,
上述保护部与上述罩部件一体地构成。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其中,
上述保护部与上述罩部件一体地构成。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其中,
上述保护部与上述罩部件分体地构成。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其中,
上述保护部与上述罩部件分体地构成。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其中,
上述保护部与上述罩部件分体地构成。
13.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其中,
上述保护部与上述罩部件分体地构成。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其中,
上述保护部由板状部件构成。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其中,
上述保护部由板状部件构成。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其中,
上述保护部由板状部件构成。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其中,
上述保护部由板状部件构成。
18.如权利要求10至17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其中,
上述保护部具有:
悬臂板部,配置于上述接触部与上述应变仪之间;以及
主体板部,以折弯的方式与上述悬臂板部的基端连续,相对于上述悬臂板部而配置于与上述接触部相反的一侧,
上述主体板部与上述悬臂板部之间的弯曲角度为90度以上120度以下的角度,
上述悬臂板部的自由端被设置为能够与上述罩部件的内表面接触。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其中,
上述罩部件具有以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第1内表面以及第2内表面,上述悬臂板部配置于上述第1内表面与上述第2内表面之间,并且具有相对于上述第1内表面配置的基端以及相对于上述第2内表面配置的自由端,
上述第1内表面与上述第2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为从上述悬臂板部的上述基端到上述自由端的距离以下。
20.如权利要求10至17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其中,
还具备支承上述应变检测部的支承部,
上述保护部具有相对于上述支承部进行定位的定位部,
上述保护部夹入上述支承部与上述罩部件之间。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其中,
还具备支承上述应变检测部的支承部,
上述保护部具有相对于上述支承部进行定位的定位部,
上述保护部夹入上述支承部与上述罩部件之间。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其中,
还具备支承上述应变检测部的支承部,
上述保护部具有相对于上述支承部进行定位的定位部,
上述保护部夹入上述支承部与上述罩部件之间。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其中,
在将沿着上述支承部与上述罩部件夹入上述保护部的方向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且相对于上述接触部接近或者远离的方向设为第2方向,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并且与上述第2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第3方向的情况下,
上述定位部具有:
定位狭缝,相对于上述支承部的凸部而与上述第2方向的一侧、上述第3方向的一侧以及上述第3方向的另一侧卡合;以及
爪部,相对于上述应变检测部能够与上述第2方向的另一侧卡合。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其中,
在将沿着上述支承部与上述罩部件夹入上述保护部的方向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且相对于上述接触部接近或者远离的方向设为第2方向,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并且与上述第2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第3方向的情况下,
上述定位部具有:
定位狭缝,相对于上述支承部的凸部而与上述第2方向的一侧、上述第3方向的一侧以及上述第3方向的另一侧卡合;以及
爪部,相对于上述应变检测部能够与上述第2方向的另一侧卡合。
25.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其中,
在将沿着上述支承部与上述罩部件夹入上述保护部的方向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且相对于上述接触部接近或者远离的方向设为第2方向,与上述第1方向正交并且与上述第2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第3方向的情况下,
上述定位部具有:
定位狭缝,相对于上述支承部的凸部而与上述第2方向的一侧、上述第3方向的一侧以及上述第3方向的另一侧卡合;以及
爪部,相对于上述应变检测部能够与上述第2方向的另一侧卡合。
26.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其中,
上述应变检测部具有供上述连接部固定且供上述应变仪粘贴的主体,
上述接触部通过上述纱线的接触而移动,并与该移动相应地经由上述连接部对上述主体施加力,
上述主体通过所施加的上述力而变形,
上述应变仪的输出与上述主体的上述变形相应地变化。
27.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其中,
上述接触部是引导上述纱线的导纱器,
上述连接部是通过前端侧支承上述导纱器并且基端侧固定于上述应变检测部的支承臂,
上述应变仪被配置成与上述接触部对置。
28.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其中,
上述保护部包括限制部,该限制部限制上述接触部移动规定距离以上。
29.一种纺纱单元,其中,具备:
供给装置,供给纱线;
卷取装置,卷取从上述供给装置供给的上述纱线;以及
权利要求1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张力检测装置,
上述纱线张力检测装置配置于上述供给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
在上述供给装置与卷取装置之间的纱线通道上行进的上述纱线,经由上述纱线张力检测装置的上述狭缝与上述接触部接触。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纺纱单元,其中,
上述供给装置具有:牵伸装置,对纤维束进行牵伸;以及气流纺纱装置,对由上述牵伸装置牵伸后的上述纤维束加捻而生成上述纱线,
上述纺纱单元还具备:
纱线拉出装置,从上述气流纺纱装置拉出上述纱线;以及
纱线监视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监视上述纱线。
CN201821303112.4U 2017-08-31 2018-08-14 纱线张力检测装置以及纺纱单元 Active CN20886051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67390 2017-08-31
JP2017167390A JP2019043714A (ja) 2017-08-31 2017-08-31 糸張力検出装置及び紡績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60515U true CN208860515U (zh) 2019-05-14

Family

ID=65813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03112.4U Active CN208860515U (zh) 2017-08-31 2018-08-14 纱线张力检测装置以及纺纱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043714A (zh)
CN (1) CN20886051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65160A (zh) * 2019-12-09 2020-04-07 东华大学 一种可实时显示压纱棒压力状态的压纱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65160A (zh) * 2019-12-09 2020-04-07 东华大学 一种可实时显示压纱棒压力状态的压纱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43714A (ja) 2019-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65307B1 (en) Spinning machine
EP2876192B1 (en) Air-jet spinn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JP2014024651A (ja) 糸監視装置及び糸巻取ユニット
CN208860515U (zh) 纱线张力检测装置以及纺纱单元
JP2013532237A (ja) 糸の特徴を求める装置
CH709125B1 (it) Dispositivo di previsione della lavorazione di un filato, dispositivo di lavorazione di un filato e metodo di previsione della lavorazione di un filato.
EP2687627B1 (en) Textile machinery and periodic unevenness detecting method therein
CN104651990B (zh) 清洁装置、牵伸装置及纺纱单元
CN102465364B (zh) 牵伸罗拉、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
CN105463634B (zh) 中空引导轴体以及空气纺织装置
CN105648584B (zh) 芯线供给装置以及纺纱机械
CN106429636B (zh) 纱线监视装置和纱线卷绕机
EP2921577B1 (en) Draft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CH706613A2 (it) Unità di filatura e macchina per filatura.
CN105274664B (zh) 芯纱供给单元、芯纱供给装置、纺纱机及芯纱供给方法
CN105734741B (zh) 纤维机械
CN111663210B (zh) 空气消耗量计算装置、纺纱机、纺纱系统及空气消耗量计算方法
JP2018012902A (ja) 糸端捕捉装置
EP3153613A1 (en) Drafting device, spinning machine, and method of spinning technical field
JP2015509595A (ja) 糸を検査するための測定ヘッド
CN105274677B (zh) 芯纱供给装置及纺纱机
JP2007254919A (ja) コアヤーン紡績機における芯糸有無判定装置
CN108977945A (zh) 辊单元、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械
CN211895522U (zh) 纱线张力检测装置及卷绕单元
JP3185840B2 (ja) 紡績機の糸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