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50212U - 一种移动采摘平台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采摘平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50212U
CN208850212U CN201821307829.6U CN201821307829U CN208850212U CN 208850212 U CN208850212 U CN 208850212U CN 201821307829 U CN201821307829 U CN 201821307829U CN 208850212 U CN208850212 U CN 2088502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form
mobile
picking
lifting
mobile platfo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0782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平
唐先志
赖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New Born Sai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New Born Sai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New Born Sai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New Born Sai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30782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502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502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502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移动采摘平台,包括移动平台和位于移动平台上方的采摘平台,所述移动平台为空腔结构,所述移动平台的底部设有至少四个行走轮,移动平台的空腔内设有升降装置和至少两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一端固定于移动平台的腔内底部,另一端伸出移动平台的开口处与所述采摘平台的底部活动接触;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杆组和升降液压缸,所述升降杆组的两端分别连接移动平台和采摘平台,所述升降液压缸设于采摘平台的底部,且控制连接升降杆组;所述采摘平台的一端焊接有呈倒“L”字型的升降支架,所述升降支架通过该卷线器连接有用于放置产品的提篮。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工作安全、可靠,提高作业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降低采摘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移动采摘平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摘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采摘平台。
背景技术
我国果树种植面积广阔,在很多规模化的果园生产中已经实现自动化采摘,但是由于品种丰富,果树的高度不同、种植间距不同,大规模的自动化采摘不能实现统一;
而且,传统的果园采摘平台结构简单,功能比较单一,不能很好适应不同行距和树冠不规整果树的果实采摘。对于不同果树高度的果实,需要通过平台的频繁升降,以适应不同的采摘高度,平台调整较繁琐,水果采摘效率较低,机器的灵活性较差,工人的劳动强度大,且还容易因频繁升降而受损。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工作可靠,能够适合于不同行距、不同采摘高度、不同树冠形状,提高作业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降低采摘成本,且保护平台设备的移动采摘平台。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移动采摘平台,包括移动平台和位于移动平台上方的采摘平台,所述移动平台为具有开口的空腔结构,所述移动平台的底部设有至少四个行走轮,移动平台的空腔内设有升降装置和至少两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一端固定于移动平台的腔内底部,另一端伸出移动平台的开口处与所述采摘平台的底部活动接触;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杆组和升降液压缸,所述升降杆组的两端分别连接移动平台和采摘平台,所述升降液压缸设于采摘平台的底部,且控制连接升降杆组;所述采摘平台的周向设有防护栏,且采摘平台的一端垂直于采摘平台底面焊接有呈倒“L”字型的升降支架,所述升降支架的顶端设有卷线器,并通过该卷线器连接有用于放置产品的提篮,所述升降支架与防护栏焊接处设有控制台,所述控制台上设有平台升降按键和提篮升降按键,所述平台升降按键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升降液压缸的信号输入端,所述提篮升降按键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卷线器的信号输入端。
在本技术方案中,移动平台通过行走轮在轨移动,与之连为一体的采摘平台也随之移动,工人可站在采摘平台上进行果实采摘,采摘平台周围的防护栏可起到支撑和保护的作用,然后将采摘的果实放入提篮中,提篮可通过卷线器自由升降,方便放置采摘的果实,而且,设置于移动平台空腔内的升降杆组和升降液压缸可控制采摘平台升降,实现对不同行距、不同采摘高度、不同树冠形状的果树进行采摘,而支撑杆高于移动平台空腔内的高度,使得支撑杆伸出于移动平台,当采摘平台降下时,最多能接触到支撑杆,而不会与移动平台相撞,进而避免了平台受损,并且,由于有支撑杆的支撑作用,使得升降装置受力更小,减小负荷,更易实现自由升降,提高采摘作业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降低采摘成本。
优选的,所述升降杆组由两组相互平行的升降杆组成,每组升降杆由至少两个“X”字型的交叉升降杆组合而成,相邻两个交叉升降杆之间通过铰轴套连接,相互平行的两组升降杆之间通过铰接轴连接,且铰轴套套装在铰接轴的两端。通过铰接轴连接,且套装铰轴套,使得交叉升降杆之间保持连接稳定性的同时,提高了伸缩灵活度,实现在平台升降过程中既能快速升降,又起到很好的缓冲、稳定作用,减少平台在升降过程中的晃动,进而提高采摘的安全性和效率。
优选的,所述移动平台和采摘平台上均设有滑动轨道,所述交叉升降杆两端的同一侧分别固定连接在移动平台和采摘平台上,另一侧分别设置在移动平台和采摘平台的滑动轨道上,所述升降液压缸设于采摘平台的滑动轨道内,且升降液压缸的输出端连接交叉升降杆。实现交叉升降杆的同侧均固定在移动平台和采摘平台上,另一侧活动连接在移动平台和采摘平台上,且活动端可通过升降液压缸随滑动轨道的长度方向移动,保证支撑稳定的同时,实现升降功能,保持采摘平台的稳定升降,有助于提高效率和稳定性。
优选的,位于所述移动平台和采摘平台的滑动轨道内的交叉升降杆一端上设有升降限位轮。通过升降限位轮实现升降高度的限位,可根据实际采摘高度进行调整,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也同时保证升降装置的稳定性,起固定升降装置和平台的作用,提高了安全性,不至于在升降完成后的采摘过程中平台发生瞬间的自动下降。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均设有缓冲弹簧。当下降的采摘平台到达支撑杆上时,对下降的冲力起到缓冲作用,其一避免采摘平台停靠不稳发生晃动,其二避免支撑杆因长期支撑受力发生形变、毁损。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与所述采摘平台接触的一端上设有软垫,所述软垫呈开口朝向采摘平台的喇叭状,且软垫的厚度由内而外逐渐减小。软垫可进一步起到缓冲作用,使采摘平台和支撑杆的接触面在受力接触时更柔和,提高采摘平台和支撑杆的使用寿命,且软垫呈喇叭状,更大限度的起到缓冲和吸附作用,使采摘平台下降到软垫上更平稳,提高了安全性,而且使提篮中采摘的果实不会因晃动而掉落。
优选的,所述移动平台的空腔底部还设有为行走轮运动提供动力的电瓶,所述控制台上还设有移动控制按键,所述移动控制按键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电瓶的信号输入端。通过DC24V或者12V的电瓶控制动力输出,实现平台的在轨运行,可人工切换轨道,控制移速,减轻劳动强度、降低采摘成本、提高了采摘效率。
优选的,所述升降杆组的升降高度为1.0m-1.3m,所述提篮的行程为2.3m-2.7m。控制升降高度不超过1.3m,在满足采摘高度的同时,避免升降过高后支撑稳定性变差,发生晃动甚至垮塌;而提篮的行程超过2m,使得提篮在放下后,未在平台上或在地上的工人能收取到提篮内的果实,提供方便的采摘方式,简化了采摘流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结构简单、工作可靠,能够适合于不同行距、不同采摘高度、不同树冠形状。
2、由于采用高于移动平台的支撑杆,使得支撑杆伸出于移动平台,当采摘平台降下时,最多能接触到支撑杆,而不会与移动平台相撞,进而避免了平台受损,并且,由于有支撑杆的支撑作用,使得升降装置受力更小,减小负荷,更易实现自由升降,保护了平台设备。
3、支撑杆的两端均设有缓冲弹簧,且与采摘平台接触的一端上设有呈喇叭状的软垫,当下降的采摘平台到达支撑杆上时,对下降的冲力起到缓冲作用,其一避免采摘平台停靠不稳发生晃动,其二避免支撑杆因长期支撑受力发生形变、毁损;同时,使采摘平台和支撑杆的接触面在受力接触时更柔和、更平稳,提高采摘平台和支撑杆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安全性,且使提篮中采摘的果实不会因晃动而掉落。
4、采用通过铰接轴连接且套装铰轴套的多个交叉升降杆,使得交叉升降杆之间保持连接稳定性的同时,提高了伸缩灵活度,实现在平台升降过程中既能快速升降,又起到很好的缓冲、稳定作用,减少平台在升降过程中的晃动,进而提高采摘的安全性和效率。
5、通过升降限位轮实现升降高度的限位,可根据实际采摘高度进行调整,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也同时保证升降装置的稳定性,起固定升降装置和平台的作用,提高了安全性,不至于在升降完成后的采摘过程中平台发生瞬间的自动下降。
6、控制升降高度不超过1.3m,在满足采摘高度的同时,避免升降过高后支撑稳定性变差,发生晃动甚至垮塌;而提篮的行程超过2m,使得提篮在放下后,未在平台上或在地上的工人能收取到提篮内的果实,提供方便的采摘方式,简化了采摘流程。
7、通过DC24V或者12V的电瓶控制动力输出,实现平台的在轨运行,可人工切换轨道,控制移速,减轻劳动强度、降低采摘成本、提高了采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移动采摘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移动平台空腔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升降杆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移动采摘平台的控制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移动平台;101-行走轮;102-支撑杆;103-缓冲弹簧;104-软垫;105-电瓶;20-采摘平台;201-防护栏;202-升降支架;203-卷线器;30-升降杆组;301-升降杆;3011-交叉升降杆;302-铰接轴;303-铰轴套;304-升降限位轮;40-升降液压缸;50-提篮;60-控制台;601-平台升降按键;602-提篮升降按键;603-移动控制按键;70-滑动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图4所示,一种移动采摘平台,包括移动平台10和位于移动平台10上方的采摘平台20,所述移动平台10为具有开口的空腔结构,所述移动平台10的底部设有至少四个行走轮101,移动平台10的空腔内设有升降装置和至少两个支撑杆102,所述支撑杆102一端固定于移动平台10的腔内底部,另一端伸出移动平台10的开口处与所述采摘平台20的底部活动接触;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杆组30和升降液压缸40,所述升降杆组30的两端分别连接移动平台10和采摘平台20,所述升降液压缸40设于采摘平台20的底部,且控制连接升降杆组30;所述采摘平台20的周向设有防护栏201,且采摘平台20的一端垂直于采摘平台20底面焊接有呈倒“L”字型的升降支架202,所述升降支架202的顶端设有卷线器203,并通过该卷线器203连接有用于放置产品的提篮50,所述升降支架202与防护栏201焊接处设有控制台60,所述控制台60上设有平台升降按键601和提篮升降按键602,所述平台升降按键601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升降液压缸40的信号输入端,所述提篮升降按键602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卷线器203的信号输入端。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平台10通过行走轮101在轨移动,与之连为一体的采摘平台20也随之移动,工人可站在采摘平台20上进行果实采摘,采摘平台20周围的防护栏201可起到支撑和保护的作用,然后将采摘的果实放入提篮50中,提篮50可通过卷线器203自由升降,方便放置采摘的果实,而且,设置于移动平台10空腔内的升降杆组30和升降液压缸40可控制采摘平台20升降,实现对不同行距、不同采摘高度、不同树冠形状的果树进行采摘,而支撑杆102高于移动平台10空腔内的高度,使得支撑杆102伸出于移动平台10,当采摘平台20降下时,最多能接触到支撑杆102,而不会与移动平台10相撞,进而避免了平台受损,并且,由于有支撑杆102的支撑作用,使得升降装置受力更小,减小负荷,更易实现自由升降,提高采摘作业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降低采摘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杆组30由两组相互平行的升降杆组30成,每组升降杆301由至少两个“X”字型的交叉升降杆3011组30合而成,相邻两个交叉升降杆3011之间通过铰轴套303连接,相互平行的两组升降杆301之间通过铰接轴302连接,且铰轴套303套装在铰接轴302的两端。通过铰接轴302连接,且套装铰轴套303,使得交叉升降杆3011之间保持连接稳定性的同时,提高了伸缩灵活度,实现在平台升降过程中既能快速升降,又起到很好的缓冲、稳定作用,减少平台在升降过程中的晃动,进而提高采摘的安全性和效率。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平台10和采摘平台20上均设有滑动轨道70,所述交叉升降杆3011两端的同一侧分别固定连接在移动平台10和采摘平台20上,另一侧分别设置在移动平台10和采摘平台20的滑动轨道70上,所述升降液压缸40设于采摘平台20的滑动轨道70内,且升降液压缸40的输出端连接交叉升降杆3011。实现交叉升降杆3011的同侧均固定在移动平台10和采摘平台20上,另一侧活动连接在移动平台10和采摘平台20上,且活动端可通过升降液压缸40随滑动轨道70的长度方向移动,保证支撑稳定的同时,实现升降功能,保持采摘平台20的稳定升降,有助于提高效率和稳定性。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移动平台10和采摘平台20的滑动轨道70内的交叉升降杆3011一端上设有升降限位轮304。通过升降限位轮304实现升降高度的限位,可根据实际采摘高度进行调整,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也同时保证升降装置的稳定性,起固定升降装置和平台的作用,提高了安全性,不至于在升降完成后的采摘过程中平台发生瞬间的自动下降。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102的两端均设有缓冲弹簧103。当下降的采摘平台20到达支撑杆102上时,对下降的冲力起到缓冲作用,其一避免采摘平台20停靠不稳发生晃动,其二避免支撑杆102因长期支撑受力发生形变、毁损。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102与所述采摘平台20接触的一端上设有软垫104,所述软垫104呈开口朝向采摘平台20的喇叭状,且软垫104的厚度由内而外逐渐减小。软垫104可进一步起到缓冲作用,使采摘平台20和支撑杆102的接触面在受力接触时更柔和,提高采摘平台20和支撑杆102的使用寿命,且软垫104呈喇叭状,更大限度的起到缓冲和吸附作用,使采摘平台20下降到软垫104上更平稳,提高了安全性,而且使提篮50中采摘的果实不会因晃动而掉落。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平台10的空腔底部还设有为行走轮101运动提供动力的电瓶105,所述控制台60上还设有移动控制按键603,所述移动控制按键603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电瓶105的信号输入端。通过DC24V或者12V的电瓶105控制动力输出,实现平台的在轨运行,可人工切换轨道,控制移速,减轻劳动强度、降低采摘成本、提高了采摘效率。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杆组30的升降高度为1.0m,所述提篮50的行程为2.3m。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杆组30的升降高度为1.3m,所述提篮50的行程为2.7m。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杆组30的升降高度为1.2m,所述提篮50的行程为2.5m。
控制升降高度不超过1.3m,在满足采摘高度的同时,避免升降过高后支撑稳定性变差,发生晃动甚至垮塌;而提篮50的行程超过2m,使得提篮50在放下后,未在平台上或在地上的工人能收取到提篮50内的果实,提供方便的采摘方式,简化了采摘流程。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移动采摘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平台和位于移动平台上方的采摘平台,所述移动平台为具有开口的空腔结构,所述移动平台的底部设有至少四个行走轮,移动平台的空腔内设有升降装置和至少两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一端固定于移动平台的腔内底部,另一端伸出移动平台的开口处与所述采摘平台的底部活动接触;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杆组和升降液压缸,所述升降杆组的两端分别连接移动平台和采摘平台,所述升降液压缸设于采摘平台的底部,且控制连接升降杆组;所述采摘平台的周向设有防护栏,且采摘平台的一端垂直于采摘平台底面焊接有呈倒“L”字型的升降支架,所述升降支架的顶端设有卷线器,并通过该卷线器连接有用于放置产品的提篮,所述升降支架与防护栏焊接处设有控制台,所述控制台上设有平台升降按键和提篮升降按键,所述平台升降按键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升降液压缸的信号输入端,所述提篮升降按键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卷线器的信号输入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采摘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杆组由两组相互平行的升降杆组成,每组升降杆由至少两个“X”字型的交叉升降杆组合而成,相邻两个交叉升降杆之间通过铰轴套连接,相互平行的两组升降杆之间通过铰接轴连接,且铰轴套套装在铰接轴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采摘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平台和采摘平台上均设有滑动轨道,所述交叉升降杆两端的同一侧分别固定连接在移动平台和采摘平台上,另一侧分别设置在移动平台和采摘平台的滑动轨道上,所述升降液压缸设于采摘平台的滑动轨道内,且升降液压缸的输出端连接交叉升降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采摘平台,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移动平台和采摘平台的滑动轨道内的交叉升降杆一端上设有升降限位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采摘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均设有缓冲弹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移动采摘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与所述采摘平台接触的一端上设有软垫,所述软垫呈开口朝向采摘平台的喇叭状,且软垫的厚度由内而外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采摘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平台的空腔底部还设有为行走轮运动提供动力的电瓶,所述控制台上还设有移动控制按键,所述移动控制按键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电瓶的信号输入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采摘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杆组的升降高度为1.0m-1.3m,所述提篮的行程为2.3m-2.7m。
CN201821307829.6U 2018-08-14 2018-08-14 一种移动采摘平台 Active CN2088502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07829.6U CN208850212U (zh) 2018-08-14 2018-08-14 一种移动采摘平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07829.6U CN208850212U (zh) 2018-08-14 2018-08-14 一种移动采摘平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50212U true CN208850212U (zh) 2019-05-14

Family

ID=664146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07829.6U Active CN208850212U (zh) 2018-08-14 2018-08-14 一种移动采摘平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502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84424A (zh) 一种欠驱动包络式水果采摘装置
CN207560816U (zh) 一种农业采摘装置
CN206895245U (zh) 带有弧形基座的柑橘果实采摘架
CN106416815A (zh) 植物茎蔓悬放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08142093A (zh) 一种智能果园综合作业平台机
CN208850212U (zh) 一种移动采摘平台
CN212116249U (zh) 一种用于水果采摘小车
CN208675804U (zh) 一种便于橄榄树果实采摘用装置
CN201942251U (zh) 一种头顶式扁担
CN208001554U (zh) 一种包络式水果采摘装置
CN208001555U (zh) 一种欠驱动包络式水果采摘装置
CN207135728U (zh) 一种林木种植用搬运装置
CN110199768A (zh) 一种活动式葡萄篱架体系
CN209134835U (zh) 蜘蛛型林果采摘设备
CN209268058U (zh) 一种用于葡萄采摘的移动车
CN207493167U (zh) 一种篮球用改进型伸缩收球网
CN103155759A (zh) 一种浮动式采摘台
CN209519318U (zh) 一种校园体育锻炼用铅球收集装置
CN208827855U (zh) 一种折叠式医用氧气瓶手推车
CN2500086Y (zh) 水果高枝采摘器
CN207519170U (zh) 一种猕猴桃采摘器
CN220044229U (zh) 一种葡萄采摘车
CN206837398U (zh) 一种捡乒乓球装置
CN214902265U (zh) 一种多功能水果采摘机
CN211297712U (zh) 一种梨树采摘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