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39570U - 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39570U
CN208839570U CN201821262632.5U CN201821262632U CN208839570U CN 208839570 U CN208839570 U CN 208839570U CN 201821262632 U CN201821262632 U CN 201821262632U CN 208839570 U CN208839570 U CN 2088395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exchanger channels
heat
reaction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26263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尊奎
赵玉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Jinde New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Jinde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Jinde New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Jinde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26263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395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395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395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所述微通道反应器包括芯片和盖板,所述盖板安装在芯片上,所述芯片包括第一壳体、第一换热通道和反应通道,所述盖板包括第二壳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反应通道安装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接触面上,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第二换热通道分别安装在第一壳体下端面、第二壳体上端面。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利用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进行冷却液或者加热液体的换热操作,利用反应通道来进行反应液体的化学反应,结构简单有效,让冷热媒直接进入反应器芯片,不必再通过金属进行传导,极大的提高了传导效率,节省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通道反应器领域,具体是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
背景技术
反应器模块,一种进行微通道化学反应的基本装置,相当于一个反应容器,可以为各种高危化学反应提供反应场所,而微通道反应器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件。
微通道反应器最初都是利用金属材料来制作,构造一般采用合二为一的方式,比较简单,如今刚刚兴起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具有耐腐蚀、高导热的特性,因此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用于制作微通道反应器的最佳之选。
目前全世界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几乎都是采用间接式传热(传冷)的方式来进行换热操作,也就是在碳化硅反应器芯片外部分别贴合一块用金属制成的热交换板,热交换板内部带有空腔,通过向交换器内注入热(冷)媒来进行加热和制冷;这是目前绝大多数厂家都采用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一种间接热传导方式,总归存在能量和效率的损失。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需要设计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这种微通道反应器不仅需要提高换热效率,增强换热能力,同时结构简单,节省成本,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所述微通道反应器包括芯片和盖板,所述盖板安装在芯片上,所述芯片包括第一壳体、第一换热通道和反应通道,所述盖板包括第二壳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反应通道安装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接触面上,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第二换热通道分别安装在第一壳体下端面、第二壳体上端面。
本实用新型中设计了盖板和芯片,芯片和盖板的接触面设计了反应通道,反应通道可用于反应液体进行微通道化学反应,有效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芯片一侧设置了第一换热通道,盖板一侧设置了第二换热通道,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可以用于冷却液或者加热液体进入,以往的设计均是在反应器芯片两侧设计两个带空腔的金属板,通过金属板传热再由空腔内的冷却液或者加热液体进行换热操作,而我们的设计结构中,冷却液直接与芯片、盖板接触,不经过任何传热过程,有效提高反应器的换热效率,大大增强了反应器的换热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反应通道包括若干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一流道,所述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分别与第一流道两端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流道中设置有若干反应腔。
本实用新型中设计了两个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反应液可通过两个第一进水口进入第一流道进行化学反应,反应后再通过第一出水口流出,这种设计可以通过调节反应液体的流速和第一流道的长度来控制反应液体在反应通道内的反应时间;第一流道中还设置有若干反应腔,反应腔的设计结构有利于液体的高速混合,混合效果十分优良,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通道与第二换热通道结构相同,所述第二换热通道包括第二进水口、第二出水口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二进水口、第二出水口分别与第二流道两端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流道内设置有若干扰流板。
本实用新型中设计了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冷却液或加热液体通过第二进水口进入第二流道,进行换热操作后可直接通过第二出水口流出,便于冷却液或者加热液体直接与反应器接触,进行换热操作,不仅不存在任何传热方式,降低了能量损耗,同时增强了换热能力,大大提高了换热速度和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流道中设置了若干扰流板,提高了换热介质通过时的搅动力,可使冷却液或者加热液体在通道内加速搅动频率,提高换热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芯片为碳化硅芯片,所述盖板为碳化硅盖板。
本实用新型中芯片和盖板采用碳化硅材料,碳化硅材料不仅具有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性、抗热震性好、导热好和热效率高等特点,同时制备的碳化硅芯片可用于易燃、易爆、剧毒等恶劣反应工况中,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流道的深度为0.8毫米,所述第二流道的深度为0.4毫米。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深度较小,不仅可以使反应液体之间的扩散距离大大缩短,传质速度快,反应液体可在流动过程中短时间内充分混合,同时这种设计结构大大降低了成本,具有经济效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反应液体可通过第一进水口进入第一流道,在第一流道中进行化学反应,反应结束后通过第一出水口流出;同时冷却液或者加热液体通过第二进水口进入第二流道,冷却液或者加热液体可直接与芯片、盖板接触,进行换热操作后通过第二出水口流出。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利用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进行冷却液或者加热液体的换热操作,利用反应通道来进行反应液体的化学反应,结构简单有效,让冷热媒直接进入反应器芯片,不必再通过金属进行传导,极大的提高了传导效率,降低能量损耗,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的芯片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的芯片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的盖板俯视图。
图中:1-芯片、11-第一壳体、12-反应通道、121-第一进水口、122-第一出水口、123-第一流道、124-反应腔、13-第一换热通道、2-盖板、21-第二壳体、22-第二换热通道、221-第二进水口、222-第二流道、223-第二出水口、224-扰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所示,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所述微通道反应器包括芯片1和盖板2,所述盖板2 安装在芯片1上,所述芯片1包括第一壳体11、第一换热通道 13和反应通道12,所述盖板2包括第二壳体21和第二换热通道22,所述反应通道12安装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21的接触面上,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3、第二换热通道22分别安装在第一壳体11下端面、第二壳体21上端面。
本实用新型中设计了盖板2和芯片1,芯片1和盖板2的接触面设计了反应通道12,反应通道12可用于反应液体进行微通道化学反应,有效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芯片1一侧设置了第一换热通道13,盖板2 一侧设置了第二换热通道22,第一换热通道13和第二换热通道 22可以用于冷却液或者加热液体进入,以往的设计均是在反应器芯片1两侧设计两个带空腔的金属板,通过金属板传热再由空腔内的冷却液或者加热液体进行换热操作,而我们的设计结构中,冷却液直接与芯片1、盖板2接触,不经过任何传热过程,有效提高反应器的换热效率,大大增强了反应器的换热能力。
如图3所示,所述反应通道12包括若干第一进水口121、第一出水口122和第一流道123,所述第一进水口121、第一出水口122分别与第一流道123两端连通。
所述第一流道123中设置有若干反应腔124。
本实用新型中设计了两个第一进水口121和第一出水口 122,反应液可通过两个第一进水口121进入第一流道123进行化学反应,反应后再通过第一出水口122流出,这种设计可以通过调节反应液体的流速和第一流道123的长度来控制反应液体在反应通道12内的反应时间;第一流道123中还设置有若干反应腔124,反应腔124的设计结构有利于液体的高速混合,混合效果十分优良,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3与第二换热通道22结构相同,所述第二换热通道22包括第二进水口221、第二出水口223和第二流道222,所述第二进水口221、第二出水口223 分别与第二流道222两端连通。
所述第二流道222内设置有若干扰流板224。
本实用新型中设计了第二进水口221和第二出水口223,冷却液或加热液体通过第二进水口221进入第二流道222,进行换热操作后可直接通过第二出水口223流出,便于冷却液或者加热液体直接与反应器接触,进行换热操作,不仅不存在任何传热方式,降低了能量损耗,同时增强了换热能力,大大提高了换热速度和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流道222中设置了若干扰流板224,提高了换热介质通过时的搅动力,可使冷却液或者加热液体在通道内加速搅动频率,提高换热效率。
所述芯片1为碳化硅芯片,所述盖板2为碳化硅盖板。
本实用新型中芯片1和盖板2采用碳化硅材料,碳化硅材料不仅具有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性、抗热震性好、导热好和热效率高等特点,同时制备的碳化硅芯片1可用于易燃、易爆、剧毒等恶劣反应工况中,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
所述第一流道123的深度为0.8毫米,所述第二流道222 的深度为0.4毫米。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流道123和第二流道222的深度较小,不仅可以使反应液体之间的扩散距离大大缩短,传质速度快,反应液体可在流动过程中短时间内充分混合,同时这种设计结构大大降低了成本,具有经济效益。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反应液体可通过第一进水口121进入第一流道123,在第一流道123中进行化学反应,反应结束后通过第一出水口122流出;同时冷却液或者加热液体通过第二进水口221进入第二流道222,冷却液或者加热液体可直接与芯片 1、盖板2接触,进行换热操作后通过第二出水口223流出。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利用第一换热通道13和第二换热通道22进行冷却液或者加热液体的换热操作,利用反应通道12来进行反应液体的化学反应,结构简单有效,让冷热媒直接进入反应器芯片1,不必再通过金属进行传导,极大的提高了传导效率,降低能量损耗,节省成本。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Claims (7)

1.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反应器包括芯片(1)和盖板(2),所述盖板(2)安装在芯片(1)上,所述芯片(1)包括第一壳体(11)、第一换热通道(13)和反应通道(12),所述盖板(2)包括第二壳体(21)和第二换热通道(22),所述反应通道(12)安装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21)的接触面上,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3)、第二换热通道(22)分别安装在第一壳体(11)下端面、第二壳体(21)上端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通道(12)包括若干第一进水口(121)、第一出水口(122)和第一流道(123),所述第一进水口(121)、第一出水口(122)分别与第一流道(123)两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123)中设置有若干反应腔(12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3)与第二换热通道(22)结构相同,所述第二换热通道(22)包括第二进水口(221)、第二出水口(223)和第二流道(222),所述第二进水口(221)、第二出水口(223)分别与第二流道(222)两端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222)内设置有若干扰流板(22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1)为碳化硅芯片,所述盖板(2)为碳化硅盖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123)的深度为0.8毫米,所述第二流道(222)的深度为0.4毫米。
CN201821262632.5U 2018-08-07 2018-08-07 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 Active CN2088395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62632.5U CN208839570U (zh) 2018-08-07 2018-08-07 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62632.5U CN208839570U (zh) 2018-08-07 2018-08-07 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39570U true CN208839570U (zh) 2019-05-10

Family

ID=66355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62632.5U Active CN208839570U (zh) 2018-08-07 2018-08-07 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39570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04591A (zh) * 2018-08-07 2018-10-26 山东金德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
WO2022005862A1 (en) * 2020-06-30 2022-01-06 Corning Incorporated Pressed silicon carbide ceramic (sic) fluidic modules with integrated heat exchange
WO2022035513A1 (en) * 2020-08-13 2022-02-17 Corning Incorporated Pressed silicon carbide (sic) multilayer fluidic modules
CN114728854A (zh) * 2019-09-30 2022-07-08 康宁股份有限公司 流动反应器模块的制造和所生产的模块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04591A (zh) * 2018-08-07 2018-10-26 山东金德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
CN114728854A (zh) * 2019-09-30 2022-07-08 康宁股份有限公司 流动反应器模块的制造和所生产的模块
WO2022005862A1 (en) * 2020-06-30 2022-01-06 Corning Incorporated Pressed silicon carbide ceramic (sic) fluidic modules with integrated heat exchange
WO2022035513A1 (en) * 2020-08-13 2022-02-17 Corning Incorporated Pressed silicon carbide (sic) multilayer fluidic module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839570U (zh) 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
CN108704591A (zh) 一种集换热系统一体化的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
CN108682919B (zh) 一种基于相变微胶囊悬浮液的锂离子电池组热管理的系统和方法
CN106299543B (zh) 一种石墨烯电池组热管理系统
CN208240664U (zh) 功率半导体模块及其散热系统
CN203540511U (zh) 一种通道流速均布的层叠型微通道反应器
CN113203302B (zh) 一种强化两种微流体混合的微通道换热装置
CN217507473U (zh) 电池包
CN110864287B (zh) 一种平板微热管壁面催化燃烧器
CN110416570A (zh) 一种燃料电池氢气加热装置
CN208577718U (zh) 一种均匀传热的水冷板及pcr控温装置
CN109950572A (zh) 一种燃料电池及其金属极板、双极板
CN209005705U (zh) 一种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模块
CN205948840U (zh) 反应装置及反应设备
CN210934885U (zh) 一种新型的微通道反应器
CN217740647U (zh) 液冷板、电池模组及动力电池包
CN209963182U (zh) 一种均温双管卡槽水冷板结构
CN112370947B (zh) 一种节能环保型丁腈橡胶改造废气废热回收利用装置
CN213586758U (zh) 散热齿
CN209205253U (zh) 一种适用于氟碳咪唑啉季铵盐工业合成的固定床催化反应器
CN212962968U (zh) 一种固体废弃物热解余热利用设备
CN108704590A (zh) 一种碳化硅微通道反应器模块
CN213913698U (zh) 一种具有冷却功能的微通道反应器
CN217856094U (zh) 叔胺生产冷凝系统
CN220543322U (zh) 笔记本电脑冲压水冷散热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