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80306U - 称重传感器及称重秤 - Google Patents

称重传感器及称重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80306U
CN208780306U CN201821348132.3U CN201821348132U CN208780306U CN 208780306 U CN208780306 U CN 208780306U CN 201821348132 U CN201821348132 U CN 201821348132U CN 208780306 U CN208780306 U CN 2087803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sing unit
weighing sensor
limiting component
head end
sen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4813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施国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ERAOKA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ERAOKA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ERAOKA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ERAOKA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34813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803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803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803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Of Force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称重传感器及称重秤。称重传感器首端用于受力,尾端用于固定,包括:至少两个传感单元,至少两个所述传感单元依次首尾相连,所述传感单元通过形变实现力的检测;和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用于在所述传感单元的极限形变状态下将力传递给相邻的所述传感单元的首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称重传感器及包括其的称重秤中,称重传感器包括至少两个传感单元,至少两个传感单元的量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通过限位机构使得传感单元不能超过极限形变量形变并将力传递给下一个传感单元,这样可以在传感单元能够重复使用的前提下实现多于一个分辨率的测量。

Description

称重传感器及称重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称重传感器及称重秤。
背景技术
称重秤的最小分辨率受称重传感器的量程限制,具体为,受到称重传感器的传感单元限制。一般而言,称重传感器仅包含一个传感单元,称重传感器的首端用于受力(如在称重秤中与上支架相连以承受来自秤盘的力),尾端用于固定(如在称重秤中与下支架相连以固定连接于底座)。例如,一个5 千克量程的电子称重秤,其最小分辨率一般不会小于1克。如果要实现能分辨0.01克的称量,则量程一般只能到几百克。也就是说,现有的大部分称重秤中的称重传感器只能实现单分辨率的测量。
此外,公开号为CN106124020A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双精电子秤,但是其存在以下缺陷:1)第二精度传感器一直由弹簧支撑,而不是由钢性物质支撑,如10KG的重物放在秤盘上,会引起弹簧上下震动,造成称量不稳定;2)第一精度传感器和第二精度传感器间的受力切换,依靠弹簧的弹力来判断,不精准;3)只能用于民用电子秤,无法用于商用,使用寿命不长,精度不高。即,存在受力切换、测量均不精准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称重秤只能实现单分辨率的测量或者即使实现双精度也不精准的缺陷,提供一种称重传感器及称重秤,以解决或者至少部分解决上述缺陷。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称重传感器,所述称重传感器的首端用于受力,所述称重传感器的尾端用于固定,其特点在于,所述称重传感器包括:
至少两个传感单元,至少两个所述传感单元依次首尾相连,所述传感单元通过形变实现力的检测;和
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用于在所述传感单元的极限形变状态下将力传递给相邻的所述传感单元的首端。
较佳地,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第一限位部件和第二限位部件;
其中,当所述传感单元处于未形变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件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件间隔一距离;当所述传感单元发生形变至极限形变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件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件接触以将力传递给相邻的所述传感单元的首端。
采用上述设置,第一限位部件和第二限位部件可以实现:在传感单元形变至极限形变状态之前,不影响传感单元的正常工作;在传感单元形变至极限形变状态时,阻止传感单元继续形变,并将力往下一个传感单元传递,使得下一个传感单元承担测量工作。
较佳地,所述第二限位部件具有相对设置的固定端和自由端,所述第一限位部件和所述固定端均连接于所述传感单元;
其中,当所述传感单元处于未形变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件与所述自由端间隔一距离;当所述传感单元发生形变至极限形变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件抵接于所述自由端以将力传递给相邻的所述传感单元的首端。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简单、可靠性强。
较佳地,所述第一限位部件相较于所述固定端更靠近所述传感单元的首端。
较佳地,所述传感单元具有第一区域和两第二区域,两所述第二区域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两端,所述第一区域为形变区域,所述第一限位部件和所述固定端分别设于两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二限位部件跨过所述第一区域。
采用上述设置,限位机构能够保护整个形变区域不受损伤。
较佳地,所述第一限位部件为限位销,所述限位销凸设于所述传感单元。
采用上述设置,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限位机构。
较佳地,所述第二限位部件为片状物,所述自由端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的直径大于所述限位销,所述限位销位于所述限位孔内。
采用上述设置,第一限位部件和第二限位部件的定位更加精准。
较佳地,至少两个所述传感单元沿水平方向或者竖直方向依次布置。
较佳地,至少两个所述传感单元一体成型。
采用上述设置,布局更加紧凑,避免了由于多个传感单元的装配而产生的误差,也就是说安装精度更高。
较佳地,至少两个所述传感单元通过紧固件连接。
采用上述设置,称重传感器的制造工艺更加简单。本方案中的传感单元可以相当于现有技术中的仅包括单个传感单元的传感器。
较佳地,所述传感单元的首端和/或尾端设有刚性件,相邻的两个所述传感单元通过所述刚性件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设置,称重传感器的制造工艺更加简单。本方案中的传感单元可以相当于现有技术中的仅包括单个传感单元的传感器。
较佳地,从所述称重传感器的首端至所述称重传感器的尾端,至少两个所述传感单元的量程逐渐增大。
采用上述设置,至少两个传感单元的分辨率也可以依次变化。
较佳地,所述第一限位部件为成型于所述传感单元的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部件的自由端位于所述限位槽内。
采用上述设置,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限位机构。
较佳地,所述第一限位部件为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部件的自由端位于所述限位槽内。
采用上述设置,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限位机构。
较佳地,至少两个所述传感单元包括直接或间接地连接的首端传感单元和尾端传感单元,所述首端传感单元的首端为所述称重传感器的首端,所述尾端传感单元的尾端为所述称重传感器的尾端。
较佳地,所述称重传感器还包括尾端限位机构,所述尾端限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尾端传感单元的极限形变量。
上述技术方案中,尾端限位机构可以与限位机构的结构相同,但是仅起到限制极限形变量的作用,而不起到将力传递给下一个传感单元的作用;尾端限位机构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其他任意的用于限制极限形变量的机构。
一种称重秤,其特点在于,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称重传感器。
较佳地,所述称重秤还包括上支架、下支架、秤盘和底座,所述上支架连接于所述秤盘和所述称重传感器的首端之间,所述下支架连接于所述称重传感器的尾端和所述底座之间。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称重传感器及称重秤中,称重传感器包括至少两个传感单元,至少两个传感单元的量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通过限位机构使得传感单元不能超过极限形变量形变并将力传递给下一个传感单元,这样可以在传感单元能够重复使用的前提下实现多于一个分辨率的测量;即:通过依次首尾相连的至少两个传感单元和限位机构同时保证多于一个分辨率以及精准的受力切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传感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两个传感单元。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称重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称重秤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首端传感单元达到极限形变状态时,称重传感器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首端传感单元与尾端传感单元均达到极限形变状态时,称重传感器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首端传感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首端传感单元与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称重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称重秤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称重传感器的立体示意图,其中下支架同样示出。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首端传感单元达到极限形变状态时,称重传感器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首端传感单元和中间传感单元均达到极限形变状态时,称重传感器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称重秤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传感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两个传感单元。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称重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第一限位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称重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称重秤
10:称重传感器
110:首端传感单元
120:中间传感单元
130:尾端传感单元
141:第一区域
142:第二区域
210:限位机构
220:尾端限位机构
231:第一限位部件
2311:限位槽
232:第二限位部件
2321:固定端
2322:自由端
2323:限位孔
300:刚性件
20:上支架
30:下支架
40:秤盘
50: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称重传感器10以及称重秤1。图中部分被遮挡住的内部结构用虚线示出。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用于受力,称重传感器10的尾端用于固定。如图1-2所示,图中最左端为首端,最右端为尾端。如图3所示,称重秤1还包括上支架20、下支架30、秤盘40和底座 50,上支架20连接于秤盘40和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之间,下支架30连接于称重传感器10的尾端和底座50之间。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与上支架20 相连以承受来自秤盘40的力,尾端与下支架30相连以固定连接于底座50。图3中,秤盘40上放置有质量为M的物体。
如图1-5所示,称重传感器10包括:至少两个传感单元和限位机构210。本实施例中,称重传感器10正好包括两个传感器。至少两个传感单元依次首尾相连,传感单元通过形变实现力的检测。首尾相连便于力的传递即受力切换。至少两个传感单元包括直接地连接的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首端为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尾端传感单元 130的尾端为称重传感器10的尾端。图1-5中,左侧的传感单元与上支架20连接,为首端传感单元110;右侧的传感单元与下支架30连接,为尾端传感单元130。
本实施例中,至少两个传感单元沿水平方向依次布置。且至少两个传感单元一体成型。布局更加紧凑,避免了由于多个传感单元的装配而产生的误差,也就是说安装精度更高。
限位机构210用于在传感单元的极限形变状态下将力传递给相邻的传感单元的首端。本实施例中,设于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限位机构210用于在首端传感单元110的极限形变状态下将力传递给相邻的尾端传感单元130的首端。能够保证首端传感单元110不损坏,可以高精度地重复使用。
尾端传感单元130直接与下支架30连接,也就是说尾端传感单元130 不再与另一传感单元的首端连接,也不需要将力传递给另一传感单元;也就意味着,尾端传感单元130未设置用于传递力的限位机构210。但是,本实施例中,称重传感器10还包括尾端限位机构220,尾端限位机构220用于限制尾端传感单元130的极限形变量。具体地,尾端限位机构220与限位机构 210的结构相同,但是仅起到限制极限形变量的作用,而不起到将力传递给下一个传感单元的作用。可替代的实施例中,尾端限位机构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其他任意的用于限制极限形变量的机构,尾端限位机构可以与限位机构的结构不相同。
本实施例中,限位机构210包括第一限位部件231和第二限位部件232。当传感单元处于未形变状态时,如图2所示,第一限位部件231与第二限位部件232间隔一距离。当传感单元发生形变至极限形变状态时,如图4所示,首端传感单元110发生形变至极限形变状态,限位机构210的第一限位部件 231与第二限位部件232接触以将力传递给相邻的传感单元的首端。如此设置,第一限位部件231和第二限位部件232可以实现:在传感单元形变至极限形变状态之前,不影响传感单元的正常工作;在传感单元形变至极限形变状态时,阻止传感单元继续形变,并将力往下一个传感单元传递,使得下一个传感单元承担测量工作。可替代的实施例中,限位机构也可以仅包括一个限位部件,如限位部件的一端固定设于传感单元;在传感单元处于未形变状态时,限位部件的另一端位于传感单元的下方一定距离;在传感单元形变的过程中,传感单元的首端逐渐向下运动;直至传感单元形变至极限形变状态时,限位部件的另一端作用于传感单元的下表面,同样起到阻止传感单元继续形变以及传递力的作用。
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二限位部件232具有相对设置的固定端2321 和自由端2322,第一限位部件231和固定端2321均连接于传感单元。当传感单元(具体为首端传感单元110)处于未形变状态时,第一限位部件231 与自由端2322间隔一距离。当传感单元发生形变至极限形变状态时,第一限位部件231抵接于自由端2322以将力传递给相邻的传感单元的首端。结构简单、可靠性强。并且,第一限位部件231相较于固定端2321更靠近传感单元的首端。可替代的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件和第二限位部件的结构可以相反设置。此外,本实施例中,具体地,固定端2321通过紧固件与传感单元固定连接。
如上文已述,本实施例中,尾端限位机构220与限位机构210的结构相同。为了方便示意,尾端限位机构220和限位机构210的第一限位部件231 用同样的附图标记标出,尾端限位机构220和限位机构210的第二限位部件 232也用同样的附图标记标出。
结合图1-2所示,传感单元具有第一区域141和两第二区域142,两第二区域142分别位于第一区域141的两端。第一区域141为形变区域,在图 1中用虚线框框出。第一限位部件231和固定端2321分别设于两第二区域 142,第二限位部件232跨过第一区域141。限位机构210能够保护整个形变区域不受损伤。
第一限位部件231具体为限位销,限位销凸设于传感单元。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限位机构210。如图2-5所示,第二限位部件232为片状物,自由端2322设有限位孔2323,限位孔2323的直径大于限位销,限位销位于限位孔2323内。使得第一限位部件231和第二限位部件232的定位更加精准。第二限位部件232可以为铁片等刚性较好的金属片;第二限位部件232 的形状可以如图中所示为T形,也可以是任意其他形状。
本实施例中,具体地,从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至称重传感器10的尾端,至少两个传感单元的量程逐渐增大。至少两个传感单元的分辨率也可以依次变化。
结合图3-5,对称重秤1的工作过程进行大致说明:
在秤盘40上放置质量为M的物体,假设:M<第一数值(本实施例中具体为900g),则首端传感单元110工作,首端传感单元110处的限位机构210 的第一限位部件231与第二限位部件232尚未接触;一旦M达到第一数值,首端传感单元110达到极限形变状态,首端传感单元110处的限位机构210 的第一限位部件231与第二限位部件232接触。假设:第一数值<M<第二数值(第二数值即本实施例中称重秤1的极限承重值),如图4所示,首端传感单元110处的限位机构210的第一限位部件231与第二限位部件232接触;且尾端传感单元130工作,尾端传感单元130处的尾端限位机构220的第一限位部件231与第二限位部件232尚未接触。假设:M≥第二数值,则首端传感单元110处的限位机构210的第一限位部件231与第二限位部件 232接触,且尾端传感单元130处的尾端限位机构220的第一限位部件231 与第二限位部件232也接触,两个传感单元均不再进一步变形。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同样公开了一种称重传感器10以及称重秤1。如图6-12所示,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以及称重秤1与实施例1大体相同,类似之处不再重复描述。图中部分被遮挡住的内部结构同样用虚线示出。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至少两个传感单元包括三个传感单元,且三个传感单元竖直方向依次布置,首端传感单元110与尾端传感单元130通过一个中间传感单元120间接地连接。可替代的实施例中,至少两个传感单元可以包括四个、五个甚至更多个传感单元。可替代的实施例中,根据具体的布局需要,可以将竖直布置与水平布置结合起来,如,部分传感单元依次水平布置,部分传感单元依次竖直布置,只要满足所有传感单元均首尾相连即可。
如图8-12所示,由于至少两个传感单元依次首尾相连且沿着竖直方向布置,它们类似呈蛇形排布。首端传感单元110为最上侧的传感单元,尾端传感单元130为最下侧的传感单元,中间传感单元120位于首端传感单元 110与尾端传感单元130之间。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首端为右端,首端传感单元110的尾端为左端;中间传感单元120的首端为左端,中间传感单元120 的尾端为右端;尾端传感单元130的首端为右端,尾端传感单元130的尾端为左端,下支架30连接于尾端传感单元130的尾端。
并且,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的一体成型不同,至少两个传感单元通过紧固件连接。传感单元的首端和/或尾端设有刚性件300,相邻的两个传感单元通过刚性件300固定连接。具体地,一个传感单元通过紧固件与刚性件 300连接,一个刚性件300连接相邻的两个传感单元。称重传感器10的制造工艺更加简单。如图中所示,首端传感单元110的尾端、中间传感单元120 的首端和尾端、和尾端传感单元130的首端设有刚性件300。并且,本方案中所述的传感单元可以相当于现有技术中市售可得的仅包括单个传感单元的传感器。
本实施例中的称重传感器10的工作过程与实施例1也大体类似,只是,由于采用了三个传感单元,可以有三个不同的量程。
在秤盘40上放置质量为M的物体,假设:M<第一数值(本实施例中具体为3Kg),则首端传感单元110工作,首端传感单元110处的限位机构210 的第一限位部件231与第二限位部件232尚未接触;一旦M达到第一数值,首端传感单元110达到极限形变状态,首端传感单元110处的限位机构210 的第一限位部件231与第二限位部件232接触。假设:第一数值<M<第二数值(本实施例中具体为6Kg),如图11所示,首端传感单元110处的限位机构210的第一限位部件231与第二限位部件232接触,且中间传感单元120 工作,中间传感单元120处的限位机构210的第一限位部件231与第二限位部件232尚未接触;一旦M达到第二数值,中间传感单元120也达到极限形变状态,中间传感单元120处的限位机构210的第一限位部件231与第二限位部件232也接触。假设:第二数值<M<第三数值(本实施例中具体为 15Kg),如图12所示,首端传感单元110和中间传感单元120处的限位机构 210的第一限位部件231均与第二限位部件232接触,且尾端传感单元130 工作,尾端传感单元130处的尾端限位机构220的第一限位部件231与第二限位部件232尚未接触。假设:M≥第三数值,则首端传感单元110和中间传感单元120处的限位机构210的第一限位部件231均与第二限位部件232 接触,且尾端传感单元130处的尾端限位机构220的第一限位部件231与第二限位部件232也接触,三个传感单元均不再进一步变形。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同样公开了一种称重传感器10以及称重秤1。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以及称重秤1与实施例2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称重传感器10仅包括两个沿竖直方向依次布置的传感单元。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同样公开了一种称重传感器10以及称重秤。如图14-15所示,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与实施例1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限位部件231为成型于传感单元的限位槽2311;第二限位部件232的自由端2322 位于限位槽2311内。也就是说,第一限位部件231并非单独的部件,而是直接在传感单元(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上形成的限位槽 2311,但是本领域人员应当理解:这种结构设计与本实用新型的描述“第一限位部件连接于传感单元”并不冲突。第二限位部件232同样为片状物,自由端2322的尺寸(图14-15中为上下尺寸)略小于限位槽2311的尺寸。本实施例中,两个传感单元沿水平方向且一体成型;可替代的实施例中,两个传感单元可以沿水平方向且通过紧固件连接;可替代的实施例中,两个传感单元可以沿竖直方向且通过紧固件连接。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及称重秤工作原理及过程也与实施例1类似,不再重复描述。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同样公开了一种称重传感器10以及称重秤。如图16-17所示,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与实施例4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限位部件231不再成型于传感单元,而是一个单独的部件。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件231为限位块,限位块设有限位槽2311;第二限位部件232的自由端 2322位于限位槽2311内。本实施例中,两个传感单元沿水平方向且一体成型;可替代的实施例中,两个传感单元可以沿水平方向且通过紧固件连接;可替代的实施例中,两个传感单元可以沿竖直方向且通过紧固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一个实施例可能配有多张附图,同一实施例中的同一部件的附图标记不一定在每一张附图中均标出;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对实施例中的某一张或多张附图进行描述的时候,可以结合该实施例中的其他附图加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指明文字具体对应的是哪一张附图时,可以结合该实施例中的所有附图加以理解。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称重传感器,所述称重传感器的首端用于受力,所述称重传感器的尾端用于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称重传感器包括:
至少两个传感单元,至少两个所述传感单元依次首尾相连,所述传感单元通过形变实现力的检测;和
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用于在所述传感单元的极限形变状态下将力传递给相邻的所述传感单元的首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称重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第一限位部件和第二限位部件;
其中,当所述传感单元处于未形变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件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件间隔一距离;当所述传感单元发生形变至极限形变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件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件接触以将力传递给相邻的所述传感单元的首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称重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件具有相对设置的固定端和自由端,所述第一限位部件和所述固定端均连接于所述传感单元;
其中,当所述传感单元处于未形变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件与所述自由端间隔一距离;当所述传感单元发生形变至极限形变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件抵接于所述自由端以将力传递给相邻的所述传感单元的首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称重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件相较于所述固定端更靠近所述传感单元的首端;
所述传感单元具有第一区域和两第二区域,两所述第二区域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两端,所述第一区域为形变区域,所述第一限位部件和所述固定端分别设于两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二限位部件跨过所述第一区域;
所述第一限位部件为限位销,所述限位销凸设于所述传感单元;
所述第二限位部件为片状物,所述自由端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的直径大于所述限位销,所述限位销位于所述限位孔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称重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传感单元沿水平方向或者竖直方向依次布置;
从所述称重传感器的首端至所述称重传感器的尾端,至少两个所述传感单元的量程逐渐增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称重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传感单元一体成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称重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传感单元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传感单元的首端和/或尾端设有刚性件,相邻的两个所述传感单元通过所述刚性件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称重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件为成型于所述传感单元的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部件的自由端位于所述限位槽内。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称重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件为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部件的自由端位于所述限位槽内。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称重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传感单元包括直接或间接地连接的首端传感单元和尾端传感单元,所述首端传感单元的首端为所述称重传感器的首端,所述尾端传感单元的尾端为所述称重传感器的尾端;
所述称重传感器还包括尾端限位机构,所述尾端限位机构用于限制所述尾端传感单元的极限形变量。
11.一种称重秤,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称重传感器;
所述称重秤还包括上支架、下支架、秤盘和底座,所述上支架连接于所述秤盘和所述称重传感器的首端之间,所述下支架连接于所述称重传感器的尾端和所述底座之间。
CN201821348132.3U 2018-08-21 2018-08-21 称重传感器及称重秤 Active CN2087803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48132.3U CN208780306U (zh) 2018-08-21 2018-08-21 称重传感器及称重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48132.3U CN208780306U (zh) 2018-08-21 2018-08-21 称重传感器及称重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80306U true CN208780306U (zh) 2019-04-23

Family

ID=66157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48132.3U Active CN208780306U (zh) 2018-08-21 2018-08-21 称重传感器及称重秤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803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92798A (zh) 称重传感器及包括其的称重秤
CN101395454B (zh) 具有隅负荷传感器的上置秤盘秤
CN100412521C (zh) 量程为0-1.5n的三维力传感器
US8258415B2 (en) Method of monitoring the free mobility of a force-measuring device and force-measuring module for applying method
CN209013891U (zh) 一种桩孔孔径检测装置
US20110220425A1 (en) Weighing scale
CN208780306U (zh) 称重传感器及称重秤
CN108613764A (zh) 一种受力构件及带有该受力构件的应变传感器
CN109186444A (zh) 一种衡器秤台限位距离的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KR20180013341A (ko) 다축 방향의 변위측정이 동시에 이루어질 수 있는 측정자를 구비한 받침장치
JPH084575Y2 (ja) 電気式機械秤
CN210269012U (zh) 一种传感器检测设备
CN208488197U (zh) 一种受力构件及带有该受力构件的应变传感器
CN209132291U (zh) 一种加速传感器控制定位数据传输通断设备
CN208223626U (zh) 传感器底座
CN210036952U (zh) 一种传感器校验装置
CN102607743A (zh) 一种电磁阀吸力检测装置
CN207964039U (zh) 可隔物测量的称重装置
CN217171806U (zh) 一种钢结构筒仓称重检测装置
CN218034892U (zh) 一种道路现场超载检测装置
CN110967098A (zh) 一种柱式称重传感器
CN108196311A (zh) 一种检漏装置
CN209513029U (zh) 一种化工化验用电子天平
CN211121548U (zh) 一种电子秤
CN204373842U (zh) 高精度测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