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00878U - 独立加压式成型装置 - Google Patents

独立加压式成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00878U
CN208700878U CN201820913238.7U CN201820913238U CN208700878U CN 208700878 U CN208700878 U CN 208700878U CN 201820913238 U CN201820913238 U CN 201820913238U CN 208700878 U CN208700878 U CN 2087008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 unit
heat block
top heat
height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91323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荣和
李衍衡
郑东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eh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eh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eh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eh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91323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008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008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008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独立加压式成型装置,包括:模具单元,其收纳用于成型曲面部的被成型物;主室,其具有投入所述模具单元的入口和排出所述模具单元的出口;预热机构,其在所述主室的入口侧预热所述模具单元;成型机构,其对被预热的所述模具单元加热或加压;冷却机构,其冷却成型结束的所述模具单元;下部加热块,其支撑所述模具单元的下面;以及上部加热块,其受到缸的作用力而对所述模具单元的上面加压,在与所述主室的入口对置的所述主室的内部,所述上部加热块以减少或去除自重的无负荷状态与所述模具单元的上面对置。

Description

独立加压式成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被成型物的至少一部分加压和加热离来成型为曲面的独立加压式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过去,在便携式终端中使用扁平的玻璃,而近来为改善握感或提高信息显示性,大多采用具有曲面部的玻璃。左右侧面或上下侧面弯曲的曲面玻璃大多用作最新型智能手机的正面窗或后面后盖的用途。
在本实用新型中,被成型物在初期为平板形态,待成型结束,被成型物的部分或全部被成型为曲面。被成型物包括摄像头透镜、具有曲面部的玻璃、表盖玻璃、汽车仪表盘玻璃、各种测量仪盖玻璃、蓝宝石、透光板、便携式终端的前盖和后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多级或独立控制各个模具单元的加压力的成型装置。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成型装置包括:模具单元,其收纳用于成型曲面部的被成型物;主室,其具有投入所述模具单元的入口和排出所述模具单元的出口;预热机构,其在所述主室的入口侧预热所述模具单元;成型机构,其对被预热的所述模具单元加热或加压;冷却机构,其冷却成型结束的所述模具单元;下部加热块,其支撑所述模具单元的下面;以及上部加热块,其受到缸的作用力而对所述模具单元的上面加压,在与所述主室的入口对置的所述主室的内部,所述上部加热块以减少或去除自重的无负荷状态与所述模具单元的上面对置。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成型装置中,对所述被成型物施加非连续地或阶梯式地区分的所述上部加热块的加压力来在所述成型机构阶段式地成型所述曲面部。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成型装置中,位于所述成型机构的某一个上部加热块在所述模具单元被移送至另一上部加热块之前经多次对所述模具单元加压。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成型装置具有所述上部加热块与所述下部加热块之间的块间隔距离非连续地或阶梯式地减少的3个以上的所述上部加热块。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成型装置中,位于所述成型机构的最后的所述模具单元的高度与通过所述主室的出口排出的所述模具单元的高度相同。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成型装置中,所述上部加热块包括第一上部加热块、第二上部加热块以及第三上部加热块,所述第一上部加热块与沿所述模具单元的移送方向位于所述预热机构的最前面的第一模具单元对置,所述第三上部加热块与沿所述模具单元的移送方向位于所述成型机构的最后的第三模具单元对置,所述第二上部加热块与位于所述第一模具单元与所述第三模具单元之间的第二模具单元对置,当将停止正在对所述模具单元加压中的所述上部加热块的下降的加压顶点与所述下部加热块之间的距离定义为块间隔距离时,所述第一上部加热块的第一块间隔距离、所述第二上部加热块的第二块间隔距离、所述第三上部加热块的第三块间隔距离被所述缸调节为相互不同,所述第一块间隔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块间隔距离,所述第二块间隔距离大于所述第三块间隔距离,根据对应于所述主室内部的移送位置的所述被成型物的成型条件,所述模具单元的高度不同,所述第一模具单元的第一高度大于所述第二模具单元的第二高度,所述第二模具单元的第二高度大于所述第三模具单元的第三高度,所述第一高度与所述第一块间隔距离一致,所述第二高度与所述第二块间隔距离一致,所述第三高度与所述第三块间隔距离一致。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成型装置具有第一高度的模具单元被投入所述主室,第一上部加热块以所述第一高度为限度与所述模具单元对置,与所述第一上部加热块对置的所述模具单元的高度在被投入至所述主室前后维持不变。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成型装置具有第一高度的模具单元被投入所述主室,所述模具单元被移动至第二上部加热块的位置,所述第二上部加热块以小于所述第一高度的第二高度为限度对所述模具单元加压,所述第二上部加热块使所述模具单元的高度变低至所述第二高度。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成型装置中,被所述第二上部加热块加压的所述模具单元被移送至第三上部加热块的位置,所述第三上部加热块以小于所述第二高度的第三高度为限度对所述模具单元加压,所述第三上部加热块使所述模具单元的高度变低至第三高度,通过设定有阶段性地减少的块间隔距离的3个以上的上部加热块阶段性地形成所述曲面部。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成型装置中,所述缸使第一上部加热块、第二上部加热块、第三上部加热块以彼此不同的加压力工作,所述缸将所述第一上部加热块的第一加压力设定为低于目标加压力,将所述第三上部加热块的第三加压力设定为所述目标加压力,将所述第二上部加热块的第二加压力设定为所述第一加压力与所述目标加压力之间,所述第一上部加热块的所述第一加压力、所述第二上部加热块的所述第二加压力、所述第三上部加热块的所述第三加压力阶段性地增加,从所述第一加压力至所述目标加压力阶段性地对依次经由所述第一上部加热块、所述第二上部加热块、所述第三上部加热块的所述模具单元加压。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成型装置中,所述模具单元包括第一模具单元、第二模具单元以及第三模具单元,所述第一模具单元、所述第二模具单元、所述第三模具单元的内部形状均相同,所述第一模具单元、所述第二模具单元、所述第三模具单元具有安放作为所述被成型物的非成型部位的平坦部的支撑部,所述第一模具单元、所述第二模具单元、所述第三模具单元具有从所述支撑部开始弯曲的形状的成型槽部,在第三上部加热块被所述第三模具单元加压的第一时间点、所述第三模具单元被排出至所述主室的外部的第二时间点以及使被排出至所述主室的外部的所述第三模具单元的内部露出的第三时间点,所述被成型物的所述曲面部具有与所述第三模具单元的所述成型槽部一致的形状。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成型装置中,所述缸通过气压工作,活塞在所述缸内部升降,以所述活塞为基准在所述缸的上侧具有第一空气室,在所述缸的下侧具有第二空气室,所述活塞和所述上部加热块通过连接部件连接,所述上部加热块通过所述连接部件接受加压力,具有开闭所述第一空气室的第一阀和开闭所述第二空气室的第二阀,通过被供应至所述第一空气室的空气生成使所述活塞下降的第一力,通过被供应至所述第二空气室的空气生成使所述活塞上升的第二力,若通过所述第二阀的打开向所述上部加热块施加所述第二力,则在至少部分去除所述上部加热块的自重的状态下,所述上部加热块与所述模具单元对置。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对分阶段地独立控制构成预热机构、成型机构的多个缸的块间隔距离。
根据缸的多级控制方式,能够防止制造结束的被成型物的曲面部因自身弹性与模具单元的形状不同的现象。从结果而言,根据多级控制方式,能够成型满足设计值的曲面部。
此外,能够通过缸的多级控制方式减少被成型物的成型时间,且能够防止被过度的力急剧成型时所发生的破损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成型装置的侧面图。
图2是图示本实用新型的加热块的侧剖视图。
图3是示出比较实施例的被成型物的侧剖视图。
图4是示出被成型物的成型过程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无负荷成型工程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底座,2:投入室,3:主室,4:排出室,6:排出缸,7:排出杆,10:预热机构,11:预热缸,12:预热活塞,13:预热上部加热块,14:预热下部加热块,15:连接部件,30:成型机构,31:成型缸,32:成型活塞,33:成型上部加热块,34:成型下部加热块,40:冷却机构,41:冷却缸,42:冷却活塞,43:冷却上部加热块,44:冷却下部加热块,60:模具移送机构,70:冷却水管,102:被成型物,104:平坦部,105:曲面部,111:第一空气室,112:第二空气室,113:第一阀,114:第二阀,200:模具单元,201:上部模具,203:下部模具,209:插入槽,214:盖部,215:成型凸出部,231:壁部,234:支撑部,235:成型槽部,300:上部加热块,301:加热板,302:散热板,303:冷却板,304:加热器,400:下部加热块,500:缸,C:冷却水。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成型装置进行说明。
主室3设置于底座1的上部。收纳有被成型物的模具单元200可以通过主室3的内部,且被预热、成型或冷却。
本实用新型的成型装置可以在预热机构10将模具单元200预热至预热温度。
所图示的加热成型类型的成型装置使模具单元200升温至高于预热机构10的预热温度的成型机构30的成型温度,并对模具单元200加压来对被成型物进行曲面成型。但是,除了加热成型方式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也可以适用于预热机构10的预热温度高于成型机构30的成型温度的冷却成型类型。
在主室3的入口侧可以具备向主室3内部投入模具单元200的投入室2。在投入室2可以具有投入机构5。
沿从主室30的入口侧朝向出口侧的方向,在主室3可以依次排列有预热机构10、成型机构30、冷却机构40。在主室3的出口侧可以具有向外部排出通过了主室3内部的模具单元200的排出室4。
在主室3的内部具有预热机构10,预热机构10将通过投入室2被投入至主室3的模具单元200加热至预热温度。
成型机构30将被预热的模具单元200加热至成型温度,并以规定的压力对模具单元200加压来成型被成型物的曲面部。
冷却机构40渐渐冷却在成型机构30结束被成型物的成型的模具单元200。通过了冷却机构40的模具单元200可以从主室3朝向排出室4排出。
在排出室4的外侧可以具有排出机构。排出机构可以使模具单元200通过主室3的出口的隔壁从主室3朝向排出室4的内部排出。排出机构可以包括排出缸6和排出杆7。排出杆7通过排出缸6进行动作,并以不卡止于主室3的出口的隔壁的轨迹移动,且拉动或推动模具单元200来排出至排出室4侧。
作为一实施例,预热机构10可以包括设置于主室3底部的多个预热下部加热块14。预热下部加热块14可以支撑模具单元200的下部。
在预热机构10的上部可以设置有利用气压使预热活塞12上下工作的多个预热缸11。在预热活塞12的末端可以设置有与模具单元200的上部对置的预热上部加热块13。预热上部加热块13与模具单元200的上部接触或不接触,且预热模具单元200。
预热缸11可以被控制为减少或去除预热机构10的自重的无负荷状态。通过预热缸11升降的预热上部加热块13以无负荷状态与模具单元200的上部接触并导热。在与主室3的入口对应的位置或在预热机构10的位置,上部加热块300可以以无负荷状态与模具单元200的上面对置。
预热缸11的气压可以被无负荷控制,以免尚未达到成型温度的模具单元200内部的被成型物因预热上部加热块13所施加的荷重破碎。
在预热机构10的下游侧可以设置有将模具单元200加热至成型温度并对模具单元200加压的成型机构30。
成型机构30包括向主室3的底部设置的多个成型下部加热块34、在主室3的内部上下移动的成型活塞32、以及使成型活塞32升降的多个成型缸31。成型下部加热块34加热模具单元200的下部,以使模具单元200被控制在成型温度。
成型缸31可以设置于主室3的外侧上部。可以在成型活塞32结合成型上部加热块33,并使成型上部加热块33与模具单元200的上部接触来将模具单元200加热至成型温度并加压。
冷却机构40包括设置于主室3的底部侧的多个冷却下部加热块44、在主室3内部上下移动的冷却活塞42、使冷却活塞42升降的多个冷却缸41。
冷却下部加热块44设置于主室3的内部底面,且控制模具单元200的底面温度,以使模具单元200以规定的冷却速度被冷却至冷却温度。
冷却缸41设置于主室3的外侧上部。
在冷却活塞42可以结合有冷却上部加热块43,且冷却下部加热块44和冷却上部加热块43可以冷却或发热至低于成型温度的冷却温度。以冷却上部加热块43与模具单元200的上部接触且冷却下部加热块44与模具单元200的下部接触的状态冷却模具单元200。
可以具有在主室3内依次向预热机构10、成型机构30、冷却机构40移送模具单元200的移送机构60。
主室3的内部被维持为预热温度或接近成型温度的高温。若连主室3的外部的温度也较高,则会发生能量损失、作业者烫伤等问题。因此,需要冷却型构成主室3的骨骼的框架的机构,且在框架内部可以具有供冷却水循环的冷却水管70,以冷却主室3的框架。
参照图1至图5,平板形态的被成型物102被模具单元200加热和加压。在预热机构10的上游侧或在投入室2以平板形态收纳于模具单元200的被成型物102在经由主室3内部的成型机构30的过程中将具有平坦部104的部分或平坦部104的全部被成型为曲面的曲面部105。可以以整体被成型物102具有彼此不同的厚度的方式进行3D成型。
模具单元200包括收纳被成型物102的上部模具201和下部模具203。被成型物102可以在插入于上部模具201与下部模具203之间的状态下被上部加热块300和下部加热块400加热至高温并加压。
上部加热块300可以包括预热上部加热块13、成型上部加热块33、冷却上部加热块43中的至少一个,且在模具单元200的上面升降并对模具单元200进行温度调节或加压。
上部加热块300可以接受例如通过气压进行动作的缸500的作用力来对模具单元200的上面加压。缸500可以包括预热缸11、成型缸31、冷却缸41中的至少一个。在具有多个上部加热块300的情况下,可以每个上部加热块300设置有设置缸500。
下部加热块400可以包括预热下部加热块14、成型下部加热块34、冷却下部加热块44中的至少一个,且支撑模具单元200的下面并调节模具单元200的温度。预热下部加热块14、成型下部加热块34、冷却下部加热块44可以以分离的形态或一体地延伸的形态分别设置于主室3的内部底部。
上部加热块300或下部加热块400可以包括依次层叠的加热板301、散热板302以及冷却板303。
加热板301可以具备加热器304且与模具单元200对置而导热。
散热板302可以插入于冷却板303与加热板301之间并向冷却板303侧放出加热板301的热。散热板302是调节加热板301与冷却板303之间导热特性的机构。
在冷却板303循环有冷却水C(coolant)并冷却上部加热块300或下部加热块400。冷却水可以连续循环。若冷却水过多地冷却上部加热块300或下部加热块400,则有可能加热器304发热并将上部加热块300或下部加热块400加热至设定温度。根据冷却水的循环和加热器304的开关控制,能够恒定地控制上部加热块300或下部加热块400的温度。
图4的用附图标记10表示的部分图示“模具单元的初始状态”。“模具单元的初始状态”指将平板状态的被成型物102最初投入于模具单元200的状态,是相对于下部模具203完全没有对上部模具201加压的状态,且是开始相对于下部模具203的上部模具201的相对移动的状态。在“模具单元的初始状态”下,模具单元200的高度的附图标记为L1。
图2和图4中,用附图标记30表示的部分图示被成型物102的成型结束的“模具单元的最终状态”。“模具单元的最终状态”是相对于下部模具203上部对模具201完全加压的状态,且是相对于下部模具203的上部模具201的相对移动结束的状态。在“模具单元的最终状态”下,模具单元200的高度的附图标记为L3。
可以在上部模具201和下部模具203中的某一个形成槽形状的型槽部235,而在其余一个形成突起形状的成型凸出部215。相对于下部模具203,上部模具201可以阶段性地下降,成型凸出部215可以阶段性地接近成型槽部235。
沿模具单元200的移送方向,模具单元200可以被受到彼此不同的作用力的上部加热块300加压。沿模具单元200的移送方向,上部加热块300可以从缸500受到彼此不同的作用力。
在下部模具203或上部模具201的边缘可以具有模具壁部231。模具壁部231可以对下部模具203和上部模具201的相对移动进行导向。
在模具壁部231与成型槽部235之间可以形成有阶段性地插入成型凸出部215的插入槽209。
作为被成型物102的非成型部分的平坦部104可以被置于下部模具203的支撑部234。上部模具201的盖部214与下部模具203的支撑部234对置,且与平坦部104的上面对置。成型槽部235可以具有从支撑部234开始对应于曲面部105的弯曲的形状。
在预热机构10,被成型物102的一部分可以成为相对于插入槽209悬空的状态。成型槽部235和成型凸出部215可以阶段性地接近,且可以弯曲悬空状态的平坦部104来形成曲面部105。
在加压结束的模具单元200的最终状态下,曲面部105应维持贴紧于成型槽部235或成型凸出部215的状态。
图3图示发生成型缺陷的情况,原本贴紧于成型槽部235或成型凸出部215的曲面部105(用虚线表示)在成型槽部235或成型凸出部215翘起的现象属于成型缺陷。
若发生曲面部105的翘起现象,则被成型物102有可能因曲面部的形状误差被当做缺陷处理,且有可能发生曲面部105的末端面107倾斜的缺陷。
受到缸500的作用力而对模具单元200的上面加压的上部加热块300可以包括第一上部加热块S1、第二上部加热块S2以及第三上部加热块S3。
第一上部加热块S1与沿模具单元200的移送方向位于预热机构10的最前面的模具单元200对置。将位于预热机构10的最前面的模具单元200定义为第一模具单元。
第三上部加热块S3与沿模具单元200的移送方向位于成型机构30的最后的模具单元200对置。将位于成型机构30的最后的模具单元定义为第三模具单元。第三上部加热块S3可以包括成型上部加热块33或冷却上部加热块43。
第二上部加热块S2与位于第一模具单元与第三模具单元之间的模具单元200对置。将位于第一模具单元与第三模具单元之间的模具单元200定义为第二模具单元。第二上部加热块S2可以包括预热上部加热块13或成型上部加热块33。
第一模具单元、第二模具单元、第三模具单元是形状均相同的模具单元200,且移送的位置不同,且相对于下部模具203的上部模具201的高度不同。
将上部加热块300与下部加热块400之间的间隔距离定义为块间隔距离。将第一上部加热块S1与下部加热块400之间的间隔距离定义为第一块间隔距离L1。将第二上部加热块S2与下部加热块400之间的间隔距离定义为第二块间隔距离L2。将第三上部加热块S3与下部加热块400之间的间隔距离定义为第三块间隔距离L3。
从预热机构10越趋向冷却机构40,块间隔距离可以变小。第一块间隔距离L1可以大于第二块间隔距离L2。第二块间隔距离L2可以大于第三块间隔距离L3。
被成型物102的成型条件可以包括被成型物的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加压力中的至少一个。被成型物102的成型条件可以根据主室3内的移送位置不同。根据被成型物102的成型条件,可以调节被成型物102的曲面部105的成型状态。根据被成型物102的成型条件,模具单元200的高度可以不同。
模具单元200的高度可以是下部模具203的底面与上部模具201的上面之间的距离。
例如,如图4所示,在位于预热机构10的模具单元200的情况下,可以是平板状态的被成型物102置于下部模具203且被成型物102的一部分与插入槽209间隔的状态。形成于上部模具201的成型凸出部215因悬空的被成型物102无法被插入于插入槽209。
悬空的被成型物102可以受到成型机构30的加热和加压作用,且被成型凸出部215压制,且向插入槽209弯曲。
可以与被成型物102的一部分朝向插入孔209弯曲的程度使成型凸出部215插入于插入槽209。因插入于插入槽209的成型凸出部215,模具单元200的高度可以逐渐变低。
在被成型物的整体曲面部105无空隙地贴紧于成型凸出部215或成型槽部235的时间点,模具单元200的高度可以成为最小。在模具单元200的高度成为最小的时间点,被成型物102的曲面部105可以具有与成型凸出部215或成型槽部235相同的形状。
模具单元200的高度成为最小的时间点可以被视作朝向下部模具203移动的上部模具201的移动因物理干扰而停止的时间点。
第一模具单元的第一高度可以大于第二模具单元的第二高度。第二模具单元的第二高度可以大于第三模具单元的第三高度。
此时,第一高度可以与第一块间隔距离L1一致。第二高度可以与第二块间隔距离L2一致。第三高度可以与第三块间隔距离L3一致。
具有第一高度的模具单元200可以被投入至主室3。第一上部加热块S1可以在第一块间隔距离L1对模具单元200加压。由于第一块间隔距离L1和第一高度一致,因而被第一上部加热块S1加压的模具单元200的高度可以以第一高度为限度。
被第一上部加热块S1加压的模具单元200可以被移送至第二上部加热块S2的位置,并被第二上部加热块S2加压。
第二上部加热块S2可以对模具单元200加压小于第一块间隔距离L1的第二块间隔距离L2。第二上部加热块S2可以使模具单元200的高度变低至第二高度。
位于成型机构30的某一个上部加热块300可以在模具单元200被移送至另一上部加热块300之前经多次对模具单元200加压。
成型机构30中相对于某一个下部加热块400的某一个上部加热块300的间隔距离可以非连续地或阶梯式地减少。被成型物102可以非连续地或阶梯式地受到加压力而使曲面部105成型。成型机构30中上部加热块300施加于模具单元200的加压力可以根据位置和时间不同。可以对被加热至成型温度的被成型物102施加非连续地或阶梯式地变化的上部加热块300的加压力来使曲面部105逐渐阶段性地成型,且提高成型品质。
被第二上部加热块S2加压的模具单元200可以被移送至第三上部加热块S2的位置,并被第三上部加热块S3加压。
第三上部加热块S3可以对模具单元200加压小于第二块间隔距离L2的第三块间隔距离L3。第三上部加热块S3可以使模具单元200的高度变低至第三高度。
模具单元200的高度可以变低第一块间隔距离L1与第三块间隔距离L3之间的差ΔL。
若被成型物102的成型结束,则位于成型机构30的最后的第三模具单元的第三高度可以与通过主室3的出口排出的模具单元200的高度相同。若被成型物102的成型结束,即使从下部模具203分离上部模具201,曲面部105也维持贴紧于成型凸出部215或成型槽部235的状态。
可以具有作为上部加热块300与下部加热块400的间隔距离的块间隔距离非连续地或阶梯式的地减少的3个以上的上部加热块300。
第三模具单元被第三上部加热块加压的第一时间点、第三模具单元被排出至主室3的外部的第二时间点以及被排出至主室3的外部的第三模具单元的内部露出的第三时间点均为被成型物102的成型结束的时间点。在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以及第三时间点,被成型物102的曲面部105维持贴紧于第三模具单元的成型凸出部215或成型槽部235的状态。
缸500可以使第一上部加热块S1、第二上部加热块S2、第三上部加热块S3以彼此不同的加压力工作。
可以将第一上部加热块S1的第一加压力设定为低于目标加压力,将第三上部加热块S3的第三加压力设定为目标加压力。可以将第二上部加热块S2的第二加压力设定为第一加压力与目标加压力之间。
因此,可以阶段性地增加第一上部加热块S1的第一加压力、第二上部加热块S2的第二加压力、第三上部加热块S3的第三加压力。
可以从第一加压力至目标加压力分阶段地对在主室3内依次经由第一上部加热块S1、第二上部加热块S2、第三上部加热块S3的模具单元200加压。
根据阶段性地增加加压力的实施例,能够减少被成型物102的成型时间来防止过度的加压力导致的被成型物102的缺陷或破损。
参照图5,由于具有脆性的被成型物102的曲面部105是悬空状态,因而若强加压,有可能会破损。最初对从外部投入至主室3的模具单元200加压的第一上部的加热块S1可以是无负荷状态,以防止被成型物102的破损。第一上部加热块S2可以包括预热上部加热块11。无负荷状态的第一上部加热块S1可以视同未与模具单元200接触。只是热传递被区分为导热、对流、辐射而已。
以在内部升降的预热活塞12为基准,缸500可以具备上侧的第一空气室111和下侧的第二空气室112。
在第一空气室111可以具有向使预热活塞12下降的方向供应空气(air)的上部管线和对上部管线开闭第一空气室的第一阀113。
在第二空气室111可以具有向使预热活塞12上升的方向供应空气(air)的下部管线和对下部管线开闭第二空气室的第二阀114。
通过第一阀113和第二阀114,预热活塞12可以上下移动。通过连接预热活塞12和上部加热块300的连接部件15,可以使上部加热块300升降。
可以通过供应至第一空气室111的空气生成使热活塞12下降的第一力F1,并通过供应至第二空气室112的空气生成使预热活塞12上升的第二力F2。若通过第二阀114的打开施加第二力,则第一上部加热块可以在无负荷状态下与第一模具单元的上面接触。
在使上部加热块300与模具单元200接触以将模具单元200迅速加热至预热温度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因上部加热块300的自重F0使被成型物102破损。
为了使上部加热块300的自重F0成为无负荷,若第一上部加热块到达第一块间隔距离,则第二阀114可以以无负荷状态进行动作。若调节第一阀113和第二阀114中的至少一个以使第二力F2成为第一力F1加自重F0的值以上,则可以使预热上部加热块13以无负荷状态与模具单元200的上面接触。上部加热块300的自重F0是除了上部加热块300的自身重量外,还包括预热活塞12和连接部件15的自重的概念。

Claims (12)

1.一种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模具单元,其收纳用于成型曲面部的被成型物;
主室,其具有投入所述模具单元的入口和排出所述模具单元的出口;
预热机构,其在所述主室的入口侧预热所述模具单元;
成型机构,其对被预热的所述模具单元加热或加压;
冷却机构,其冷却成型结束的所述模具单元;
下部加热块,其支撑所述模具单元的下面;以及
上部加热块,其受到缸的作用力而对所述模具单元的上面加压,
在与所述主室的入口对置的所述主室的内部,所述上部加热块以减少或去除自重的无负荷状态与所述模具单元的上面对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被成型物施加非连续地或阶梯式地区分的所述上部加热块的加压力来在所述成型机构阶段式地成型所述曲面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成型机构的某一个上部加热块在所述模具单元被移送至另一上部加热块之前经多次对所述模具单元加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所述上部加热块与所述下部加热块之间的块间隔距离非连续地或阶梯式地减少的3个以上的所述上部加热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成型机构的最后的所述模具单元的高度与通过所述主室的出口排出的所述模具单元的高度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加热块包括第一上部加热块、第二上部加热块以及第三上部加热块,
所述第一上部加热块与沿所述模具单元的移送方向位于所述预热机构的最前面的第一模具单元对置,
所述第三上部加热块与沿所述模具单元的移送方向位于所述成型机构的最后的第三模具单元对置,
所述第二上部加热块与位于所述第一模具单元与所述第三模具单元之间的第二模具单元对置,
当将停止正在对所述模具单元加压中的所述上部加热块的下降的加压顶点与所述下部加热块之间的距离定义为块间隔距离时,
所述第一上部加热块的第一块间隔距离、所述第二上部加热块的第二块间隔距离、所述第三上部加热块的第三块间隔距离被所述缸调节为相互不同,
所述第一块间隔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块间隔距离,所述第二块间隔距离大于所述第三块间隔距离,
根据对应于所述主室内部的移送位置的所述被成型物的成型条件,所述模具单元的高度不同,
所述第一模具单元的第一高度大于所述第二模具单元的第二高度,所述第二模具单元的第二高度大于所述第三模具单元的第三高度,
所述第一高度与所述第一块间隔距离一致,
所述第二高度与所述第二块间隔距离一致,
所述第三高度与所述第三块间隔距离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一高度的模具单元被投入所述主室,
第一上部加热块以所述第一高度为限度与所述模具单元对置,与所述第一上部加热块对置的所述模具单元的高度在被投入至所述主室前后维持不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一高度的模具单元被投入所述主室,
所述模具单元被移动至第二上部加热块的位置,
所述第二上部加热块以小于所述第一高度的第二高度为限度对所述模具单元加压,
所述第二上部加热块使所述模具单元的高度变低至所述第二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被所述第二上部加热块加压的所述模具单元被移送至第三上部加热块的位置,
所述第三上部加热块以小于所述第二高度的第三高度为限度对所述模具单元加压,
所述第三上部加热块使所述模具单元的高度变低至第三高度,
通过设定有阶段性地减少的块间隔距离的3个以上的上部加热块阶段性地形成所述曲面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缸使第一上部加热块、第二上部加热块、第三上部加热块以彼此不同的加压力工作,
所述缸将所述第一上部加热块的第一加压力设定为低于目标加压力,将所述第三上部加热块的第三加压力设定为所述目标加压力,将所述第二上部加热块的第二加压力设定为所述第一加压力与所述目标加压力之间,
所述第一上部加热块的所述第一加压力、所述第二上部加热块的所述第二加压力、所述第三上部加热块的所述第三加压力阶段性地增加,
从所述第一加压力至所述目标加压力阶段性地对依次经由所述第一上部加热块、所述第二上部加热块、所述第三上部加热块的所述模具单元加压。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具单元包括第一模具单元、第二模具单元以及第三模具单元,
所述第一模具单元、所述第二模具单元、所述第三模具单元的内部形状均相同,
所述第一模具单元、所述第二模具单元、所述第三模具单元具有安放作为所述被成型物的非成型部位的平坦部的支撑部,
所述第一模具单元、所述第二模具单元、所述第三模具单元具有从所述支撑部开始弯曲的形状的成型槽部,
在第三上部加热块被所述第三模具单元加压的第一时间点、所述第三模具单元被排出至所述主室的外部的第二时间点以及使被排出至所述主室的外部的所述第三模具单元的内部露出的第三时间点,所述被成型物的所述曲面部具有与所述第三模具单元的所述成型槽部一致的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缸通过气压工作,
活塞在所述缸内部升降,
以所述活塞为基准在所述缸的上侧具有第一空气室,在所述缸的下侧具有第二空气室,
所述活塞和所述上部加热块通过连接部件连接,
所述上部加热块通过所述连接部件接受加压力,
具有开闭所述第一空气室的第一阀和开闭所述第二空气室的第二阀,
通过被供应至所述第一空气室的空气生成使所述活塞下降的第一力,
通过被供应至所述第二空气室的空气生成使所述活塞上升的第二力,
若通过所述第二阀的打开向所述上部加热块施加所述第二力,则在至少部分去除所述上部加热块的自重的状态下,所述上部加热块与所述模具单元对置。
CN201820913238.7U 2018-06-13 2018-06-13 独立加压式成型装置 Active CN2087008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13238.7U CN208700878U (zh) 2018-06-13 2018-06-13 独立加压式成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13238.7U CN208700878U (zh) 2018-06-13 2018-06-13 独立加压式成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00878U true CN208700878U (zh) 2019-04-05

Family

ID=65936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913238.7U Active CN208700878U (zh) 2018-06-13 2018-06-13 独立加压式成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0087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51092A (zh) * 2019-11-28 2021-05-28 Daeho科技株式会社 配备第1移送单元以及第2移送单元的大面积成形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51092A (zh) * 2019-11-28 2021-05-28 Daeho科技株式会社 配备第1移送单元以及第2移送单元的大面积成形装置
CN112851092B (zh) * 2019-11-28 2023-02-21 Daeho科技株式会社 配备第1移送单元以及第2移送单元的大面积成形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87671B2 (en) Sheet metal member shape forming system and method
CN207581648U (zh) 包括保温单元的玻璃成型装置
JP2002537155A (ja) 光学レンズの圧縮成形
CN106830646B (zh) 一种移动终端的曲面玻璃成型方法
CN106746533A (zh) 一种移动终端曲面玻璃成型的加压系统
CN208700878U (zh) 独立加压式成型装置
CN108326051B (zh) 一种铝合金板材耦合制备工艺方法
US11136255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hermally controlling warp
CN208843937U (zh) 具备投入室的成型装置
CN106673410A (zh) 应用于3d曲面玻璃热压设备中的冷却装置及冷却方法
CN105859111A (zh) 一种曲面玻璃制备方法及其加工装置
KR101413709B1 (ko) 예열챔버가 마련된 렌즈 성형 장치
CN207405075U (zh) 一种曲面玻璃的热弯模具
JP5956215B2 (ja) 複合材料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CN109422445A (zh) 一种玻璃弯曲产品的加工方法
CN108218198A (zh) 一种手机曲面玻璃屏加工系统及加工方法
CN110372182B (zh) 一种用于玻璃屏生产的3d热弯成型工艺
CN108191222B (zh) 一种玻璃弯曲工艺
CN203863900U (zh) 极冷极热定型机装置
CN205099569U (zh) 一种玻璃压模成型装置
CN212246756U (zh) 一种光学玻璃透镜多工序精密成型设备
CN209493479U (zh) 一种热弯玻璃双模具结构
CN104275763B (zh) 一种发泡制品的热压成型系统
CN207862166U (zh) 带有快速定位推送机构的非球面玻璃镜片模压机
CN207432756U (zh) 一种汽车除霜风道热成型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