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85362U - 城市非机动车道的布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城市非机动车道的布置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685362U CN208685362U CN201821195914.8U CN201821195914U CN208685362U CN 208685362 U CN208685362 U CN 208685362U CN 201821195914 U CN201821195914 U CN 201821195914U CN 208685362 U CN208685362 U CN 20868536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ne
- motorized lane
- metalling
- motorized
- gut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城市非机动车道的布置结构,属于城市道路施工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机动车道及设于机动车道旁边的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有绿化带,绿化带由上往下依次包括植物、土壤层和第一碎石层,土壤层顶部在靠近机动车道的一侧设置有左隔带、在靠近非机动车道的一侧设置有右隔带,非机动车道由上往下依次包括空心砖、砂垫层、第二碎石层,右隔带底部设置有隔板,第一碎石层和第二碎石层在隔板下方相连;非机动车道在远离机动车道的一侧设置有排水沟,排水沟顶部设置有盖板,排水沟在靠近非机动车道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排水孔。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城市非机动车道的布置结构,属于城市道路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内涝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由于现代城市多沥青或混凝土路面,雨水无法下渗,当降雨较大时,容易形成较大积水,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于是,海绵城市的理念被提出,利用下渗、滞留、蓄水、净化、使用和排泄等多种方法来消除积水,减轻内涝灾害。
目前多采用水泥或者沥青透水铺装路面来增加下渗,但由于水泥或沥青透水铺装下渗率较低,施工周期较长,施工成本较高,严重影响了透水铺装路面的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城市非机动车道的布置结构,该非机动车道渗水速度快,在下雨时能避免路面积水,方便骑车和行人的通过;同时,结合海绵城市理念,水分下渗到地下贮存,保持土壤湿度,能提供植物生长的水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城市非机动车道的布置结构,包括机动车道及设于机动车道旁边的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有绿化带,绿化带由上往下依次包括植物、土壤层和第一碎石层,土壤层顶部在靠近机动车道的一侧设置有左隔带、在靠近非机动车道的一侧设置有右隔带,非机动车道由上往下依次包括空心砖、砂垫层、第二碎石层,右隔带底部设置有隔板,第一碎石层和第二碎石层在隔板下方相连;
非机动车道在远离机动车道的一侧设置有排水沟,排水沟顶部设置有盖板,排水沟在靠近非机动车道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排水孔。
进一步的是:空心砖具有竖直方向的通道。
进一步的是:盖板分块设置,盖板与盖板之间有空隙。
进一步的是:非机动车道表面为倾斜布置,靠近绿化带一侧位置较高,靠近排水沟一侧位置较低。
进一步的是:排水孔的孔道倾斜布置,非机动车道一侧的孔口高于排水沟一侧的孔口。
进一步的是:排水孔为多层布置,相邻两层的排水孔呈交错布置。
进一步的是:第二碎石层底面对应的土层面呈倾斜布置,靠近第一碎石层一侧位置较低,另一侧位置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下雨时,雨水从空心砖快速下渗,流入到砂垫层中,继续下渗,流入到第二碎石层,最终一部分经排水孔流入到排水沟中,一部分流入到绿化带的第一碎石层中,一部分渗入到绿化带的土壤层中。本实用新型可提高非机动车道雨水的下渗速度,减少了非机动车道路面的积水,方便了行人的出行。同时,将水通过下渗的方式储存到第一碎石层中,为绿化带的植物提供了生长所需的水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断面示意图;
图2是排水沟靠近非机动车道一侧的排水孔布置示意图;
图3是空心砖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排水沟盖板安装的平面示意图;
图中标记:1-机动车道、2-绿化带、3-左隔带、4-右隔带、5-植物、6-土壤层、7-第一碎石层、8-非机动车道、9-空心砖、10-砂垫层、11-第二碎石层、12-排水沟、13-隔板、14-排水孔、15-盖板、16-盖板接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机动车道1及设于机动车道1旁边的非机动车道8,机动车道1与非机动车道8之间设置有绿化带2,绿化带2由上往下依次包括植物5、土壤层6和第一碎石层7,土壤层6顶部在靠近机动车道1的一侧设置有左隔带3、在靠近非机动车道8的一侧设置有右隔带4,非机动车道8由上往下依次包括空心砖9、砂垫层10、第二碎石层11,右隔带4底部设置有隔板13,第一碎石层7和第二碎石层11在隔板13下方相连;
非机动车道8在远离机动车道1的一侧设置有排水沟12,排水沟12顶部设置有盖板15,排水沟12在靠近非机动车道8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排水孔14。
本实用新型采用空心砖9铺设非机动车道8的路面,空心砖9下部采用砂垫层10找平,同时提高雨水渗透效果。下雨时,雨水从空心砖9快速下渗,流入到砂垫层10中,继续下渗,流入到第二碎石层11,最终一部分经排水孔14流入到排水沟12中,一部分流入到绿化带2的第一碎石层7中,将水通过下渗的方式储存到第一碎石层7中,为绿化带2的植物5提供了生长所需的水分。非机动车道8下部的第二碎石层可采用级配碎石,防止雨水过大,碎石被冲走。
如图2所示,排水孔14的优选布置方式为:排水孔14为多层布置,相邻两层的排水孔14呈交错布置。此外,为便于水通过排水孔14流入排水沟12,排水孔14的孔道倾斜布置,非机动车道8一侧的孔口高于排水沟12一侧的孔口。排水沟12的底面和相对于设置排水孔14的另一侧可采用水泥浆护面。
如图3所示,方便水的流动,空心砖9具有竖直方向的通道。
为提高排水速度,盖板15分块设置,盖板15与盖板15之间有空隙,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在盖板15之间设置有盖板接缝16。当雨水较大时,部分水体可直接通过盖板接缝16流入到排水沟12中。为便于雨水流入,非机动车道8表面为倾斜布置,靠近绿化带2一侧位置较高,靠近排水沟12一侧位置较低。
第二碎石层11底面对应的土层面呈倾斜布置,靠近第一碎石层7一侧位置较低,另一侧位置较高,方便雨水由非机动车道8流入到绿化带2下部的第一碎石层7中,供绿化带2中的植物5生长所需。
Claims (7)
1.城市非机动车道的布置结构,包括机动车道(1)及设于机动车道(1)旁边的非机动车道(8),其特征在于:机动车道(1)与非机动车道(8)之间设置有绿化带(2),绿化带(2)由上往下依次包括植物(5)、土壤层(6)和第一碎石层(7),土壤层(6)顶部在靠近机动车道(1)的一侧设置有左隔带(3)、在靠近非机动车道(8)的一侧设置有右隔带(4),非机动车道(8)由上往下依次包括空心砖(9)、砂垫层(10)、第二碎石层(11),右隔带(4)底部设置有隔板(13),第一碎石层(7)和第二碎石层(11)在隔板(13)下方相连;
非机动车道(8)在远离机动车道(1)的一侧设置有排水沟(12),排水沟(12)顶部设置有盖板(15),排水沟(12)在靠近非机动车道(8)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排水孔(1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非机动车道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空心砖(9)具有竖直方向的通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非机动车道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盖板(15)分块设置,盖板(15)与盖板(15)之间有空隙。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城市非机动车道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非机动车道(8)表面为倾斜布置,靠近绿化带(2)一侧位置较高,靠近排水沟(12)一侧位置较低。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城市非机动车道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排水孔(14)的孔道倾斜布置,非机动车道(8)一侧的孔口高于排水沟(12)一侧的孔口。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城市非机动车道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排水孔(14)为多层布置,相邻两层的排水孔(14)呈交错布置。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城市非机动车道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碎石层(11)底面对应的土层面呈倾斜布置,靠近第一碎石层(7)一侧位置较低,另一侧位置较高。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195914.8U CN208685362U (zh) | 2018-07-26 | 2018-07-26 | 城市非机动车道的布置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195914.8U CN208685362U (zh) | 2018-07-26 | 2018-07-26 | 城市非机动车道的布置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685362U true CN208685362U (zh) | 2019-04-02 |
Family
ID=658825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195914.8U Active CN208685362U (zh) | 2018-07-26 | 2018-07-26 | 城市非机动车道的布置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68536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18309A (zh) * | 2019-06-25 | 2019-10-11 |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一种下穿道路交叉口的下沉式专用骑行道 |
-
2018
- 2018-07-26 CN CN201821195914.8U patent/CN20868536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18309A (zh) * | 2019-06-25 | 2019-10-11 |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一种下穿道路交叉口的下沉式专用骑行道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039905U (zh) | 一种便于施工的透水沥青路面 | |
CN205420945U (zh) | 透水混凝土道路 | |
CN103174079B (zh) | 一种防止路面积水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统 | |
CN105970764B (zh) | 一种排水路面的铺设方法 | |
CN207176440U (zh) | 一种用于人行道半透水性路面的排水结构 | |
CN208685362U (zh) | 城市非机动车道的布置结构 | |
CN207405427U (zh) | 一种组合式透水路面结构 | |
CN207700330U (zh) | 一种下凹式绿地生态植草沟 | |
CN207484193U (zh) | 透水道路结构 | |
CN109680582A (zh) | 一种透水园林道路结构 | |
CN105544341B (zh) | 一种应对城市低洼处道路的快速排水路面结构 | |
CN209584751U (zh) | 一种便于排放路基内部积水的路基结构 | |
CN209923727U (zh) | 具有渗水功能的塑胶跑道 | |
CN107724201A (zh) | 一种新型透水砖结构及铺装方法 | |
CN209243482U (zh) | 一种具有面式收水功能的市政道路 | |
CN105803888A (zh) | 一种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 | |
CN206477203U (zh) | 透水型生态园林道路 | |
CN205529776U (zh) | 一种路面不透水道路的渗水结构 | |
CN214656073U (zh) | 一种海绵城市天然透水采石铺装结构 | |
CN205874866U (zh) | 一种环保路基 | |
CN212834837U (zh) | 一种具有排水功能的市政道路 | |
CN108411728A (zh) | 路面排水系统 | |
CN209010891U (zh) | 一种多功能排水设施 | |
CN209384340U (zh) | 一种地表径流初雨控制结构 | |
CN208917611U (zh) | 一种可防软化的路基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18 Address after: 511400 rooms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and 2008, No. 8, Jingang Avenue, Nansha street,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office only) Patentee after: China Power Construction Group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The North Qingyang District of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No. 1 610072 Patentee before: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