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58888U - 烹饪器具及其内锅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及其内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58888U
CN208658888U CN201721836588.XU CN201721836588U CN208658888U CN 208658888 U CN208658888 U CN 208658888U CN 201721836588 U CN201721836588 U CN 201721836588U CN 208658888 U CN208658888 U CN 2086588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interior
limit rib
cooking apparatus
interior p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83658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小林
陈华亮
韩平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83658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6588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588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588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及其内锅。其中,烹饪器具的内锅包括:内锅本体和连接在内锅本体的外侧壁面上的内锅提手,内锅提手的下端设有向下延伸的限位筋,限位筋用于在内锅容置于烹饪器具的锅体中时减小内锅的晃动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内锅,通过在内锅提手的下端设置向下延伸的限位筋,用于在内锅容置于烹饪器具的锅体中时减小内锅的晃动量,从而减小内锅与密封圈的偏位偏差,确保内锅与上盖密封圈密封连接的可靠性,并确保烹饪器具上盖顺利旋合到位,提升旋合手感,大大降低产品漏气或者旋合不良的风险;并且在内锅提手上成型限位筋,使限位筋的加工方便,成本低。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及其内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的内锅和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国内烹饪器具行业,大部分产品出厂时配置一锅双胆,即一台产品配两个内锅,但往往配置的两个内锅壁厚不一样,这就导致内锅侧壁与外壳罩间隙不一样,内锅晃动量偏差导致密封圈与内锅锅口的错位程度偏差,保证了其中一个内锅与密封圈的偏位偏差,另外一个壁厚的内锅与密封圈的偏位偏差相应加大,容易导致产品漏气或者旋合手感不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的内锅。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烹饪器具的内锅的烹饪器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的内锅,包括:内锅本体;和连接在所述内锅本体的外侧壁面上的内锅提手,所述内锅提手的下端设有向下延伸的限位筋,所述限位筋用于在所述内锅容置于所述烹饪器具的锅体中时减小所述内锅的晃动量。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内锅,通过在内锅提手的下端设置向下延伸的限位筋,用于在内锅容置于烹饪器具的锅体中时减小内锅的晃动量,从而减小内锅与密封圈的偏位偏差,从而确保内锅与上盖密封圈密封连接的可靠性,并确保烹饪器具上盖顺利旋合到位,提升旋合手感,大大降低了产品漏气或者旋合不良的风险;并且在内锅提手上成型限位筋,使得限位筋的加工方便,成本低。
具体而言,对于一锅双胆的烹饪器具产品,在侧壁壁厚相对较厚的内锅的内锅提手的下端不设置限位筋,而在侧壁壁厚相对较薄的内锅的内锅提手的下端设置限位筋,保证两个内锅的外侧壁面与锅体的内侧壁面之间的间隙相同,即利用限位筋来弥补两个内锅的壁厚差带来的内锅晃动量,从而保证了产品合上盖后,上盖密封圈与内锅的相对位置偏差,大大降低了产品漏气或者旋合不良的风险。
另外,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内锅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内锅提手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内锅提手沿所述内锅本体的周向相对设置,且每一所述内锅提手的下端均设有所述限位筋。
在内锅本体上设置两个相对的内锅提手,便于用户提取或放置内锅;在每一内锅提手的下端均设有限位筋,以利用设置在内锅本体两侧的限位筋改善内锅放置在锅体中时的位置偏差,确保内锅与上盖密封圈密封连接的可靠性,并确保烹饪器具上盖顺利旋合到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一所述内锅提手的下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所述限位筋。
在每一内锅提手的下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限位筋,以利用多个限位筋进一步改善内锅放置在锅体中时的位置偏差;且在内锅提手的下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限位筋,相较于设置一个与内锅提手大致等宽度的限位筋而言,可以降低成型限位筋的材料成本,并使得限位筋插入锅体中时与外壳罩的内侧面的接触面积更小,便于内锅顺利放置到锅体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限位筋呈弧面朝下的半圆形片状。
限位筋呈弧面朝下的半圆形片状,这样的设计,使限位筋在插入到外壳罩的内侧时,与外壳罩的内侧面可能抵接的面积由少到多,便于限位筋的顺利插入,且确保限位筋插入外壳罩内侧时两者之间有足够的抵接强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限位筋的弧面周缘处形成有用于引导所述限位筋插入所述锅体中的导向面。
限位筋的弧面周缘处形成的导向面,便于引导限位筋顺利插入到锅体的外壳罩的内侧,便于内锅顺利放置到锅体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限位筋的内侧面与所述内锅本体的外侧壁面相贴。
限位筋的内侧面与内锅本体的外侧壁面相贴,以减小限位筋与内锅本体之间的装配间隙,便于限位筋顺利插入到锅体的外壳罩的内侧,避免限位筋外翘而导致限位筋影响内锅顺利放置到锅体中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具有开口的容纳腔;和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所述内锅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内锅的外侧壁面与所述锅体的内侧壁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限位筋设置在所述间隙内。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烹饪器具,因其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的有益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锅体包括外壳罩,所述外壳罩上形成有避让缺口,所述内锅提手设置在所述避让缺口处,所述限位筋延伸至所述避让缺口下方,且所述限位筋的外侧面与所述外壳罩的内侧面抵接限位。
在外壳罩上形成有供内锅的内锅提手伸出的避让缺口,以保证内锅顺利放置到锅体中,并保证正常合盖,且使得用户可以通过避让缺口方便的取放内锅;内锅的内锅提手下端设置的限位筋延伸至避让缺口下方,且限位筋的外侧面与外壳罩的内侧面抵接限位,以利用外壳罩的内侧面与限位筋的外侧面的配合,减小内锅在锅体中的晃动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烹饪器具配置有第一内锅和第二内锅,所述第一内锅和所述第二内锅中的任一个能够容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一内锅的侧壁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内锅的侧壁厚度,所述内锅为所述第二内锅。
上述实施例的烹饪器具为一锅双胆产品,烹饪器具配置两种内锅,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使用户在煮饭、做菜时可以选择不同内锅进行烹饪;两个内锅的侧壁壁厚不同,在侧壁壁厚相对较薄的第二内锅的内锅提手的下端设置限位筋,而对侧壁壁厚相对较厚的第一内锅可以不做结构改进,以利用限位筋确保侧壁壁厚相对较薄的第二内锅的外侧壁面与锅体的内侧壁面之间的间隙和侧壁壁厚相对较厚的第一内锅与锅体的内侧壁面之间的间隙相同或大致相同,即利用限位筋来弥补两个内锅的壁厚差带来的内锅晃动量,保证产品配置的两个不同壁厚的内锅在锅体中的晃动量保持一致,从而保证了产品合上盖后,上盖密封圈与内锅的相对位置偏差,大大降低了产品漏气或者旋合不良的风险。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内锅包括第一内锅本体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内锅本体外侧壁面上的第一内锅提手,所述限位筋的外侧面到所述内锅本体中心线的最大距离与所述第一内锅位于所述第一内锅提手下方的外侧壁面到所述第一内锅本体中心线的最大距离相等或两者之差在0.5mm范围内。
上述的设计,也即确保第二内锅设有限位筋处的外径与第一内锅位于第一内锅提手下方的外径相同,或者外径差值在0.5mm的范围内,从而保证第一内锅、第二内锅与外壳罩的间隙相同或大致相同,即利用限位筋来弥补两个内锅的壁厚差带来的内锅晃动量,保证产品配置的两个不同壁厚的内锅在锅体中的晃动量保持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的内锅取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烹饪器具的内锅置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烹饪器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烹饪器具的另一位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的内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烹饪器具的内锅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内锅,11内锅本体,111锅沿,112锅牙,12内锅提手,121限位筋,1211导向面,2锅体,21外壳罩,211避让缺口,22间隙,3上盖,31锁盖,311盖牙,32盖板,33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1至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和烹饪器具。
如图1至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内锅,包括:内锅本体11和连接在内锅本体11的外侧壁面上的内锅提手12,如图5至图8所示,内锅提手12的下端设有向下延伸的限位筋121,限位筋121用于在内锅容置于烹饪器具的锅体2中时减小内锅的晃动量。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内锅,通过在内锅提手12的下端设置向下延伸的限位筋121,用于在内锅容置于烹饪器具的锅体2中时减小内锅的晃动量,从而减小内锅与密封圈33的偏位偏差,从而确保内锅与上盖3密封圈33密封连接的可靠性,并确保烹饪器具上盖3顺利旋合到位,提升旋合手感,大大降低了产品漏气或者旋合不良的风险;并且在内锅提手12上成型限位筋121,使得限位筋121的加工方便,成本低。
具体而言,对于一锅双胆的烹饪器具产品,在侧壁壁厚相对较厚的内锅的内锅提手12的下端不设置限位筋121,而在侧壁壁厚相对较薄的内锅的内锅提手12的下端设置限位筋121,保证两个内锅的外侧壁面与锅体2的内侧壁面之间的间隙值相同,如图3和图4所示,图4中的标号22表示内锅的外侧壁面与锅体2的外壳罩21的内侧面的间隙,利用限位筋121来弥补两个内锅的壁厚差带来的内锅晃动量,从而保证了产品合上盖3后,上盖3密封圈33与内锅的相对位置偏差,大大降低了产品漏气或者旋合不良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内锅提手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内锅提手12沿内锅本体11的周向相对设置,且每一内锅提手12的下端均设有限位筋121。
在内锅本体11上设置两个相对的内锅提手12,便于用户提取或放置内锅;在每一内锅提手12的下端均设有限位筋121,以利用设置在内锅本体11两侧的限位筋121改善内锅放置在锅体2中时的位置偏差,确保内锅与上盖3密封圈33密封连接的可靠性,并确保烹饪器具上盖3顺利旋合到位。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8所示,每一内锅提手12的下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限位筋121。
在每一内锅提手12的下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限位筋121,也即在每一内锅提手12的下端相对靠左的位置设有一限位筋121、相对靠右的位置设有另一限位筋121,以利用多个限位筋121进一步改善内锅放置在锅体2中时的位置偏差;且在内锅提手12的下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限位筋121,相较于设置一个与内锅提手12大致等宽度的限位筋121而言,可以降低成型限位筋121的材料成本,并使得限位筋121插入锅体2中时与外壳罩21的内侧面的接触面积更小,便于内锅顺利放置到锅体2中。
优选地,如图7和图8所示,限位筋121呈弧面朝下的半圆形片状。
限位筋121呈弧面朝下的半圆形片状,这样的设计,使限位筋121在插入到外壳罩21的内侧时,与外壳罩21的内侧面可能抵接的面积由少到多,便于限位筋121的顺利插入,且确保限位筋121插入外壳罩21内侧时两者之间有足够的抵接强度。当然,限位筋121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具体限定。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7和图8所示,限位筋121的弧面周缘处形成有用于引导限位筋121插入锅体2中的导向面1211。
限位筋121的弧面周缘处形成的导向面1211,便于引导限位筋121顺利插入到锅体2的外壳罩21的内侧,便于内锅顺利放置到锅体2中。
优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限位筋121的内侧面与内锅本体11的外侧壁面相贴。
限位筋121的内侧面与内锅本体11的外侧壁面相贴,以减小限位筋121与内锅本体11之间的装配间隙,便于限位筋121顺利插入到锅体2的外壳罩21的内侧,避免限位筋121外翘而导致限位筋121影响内锅顺利放置到锅体2中的情况发生。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2和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1,具体地,锅体2具有开口的容纳腔;内锅1设置在容纳腔内,内锅1的外侧壁面与锅体2的内侧壁面之间具有间隙22,内锅提手12的下端设有向下延伸的限位筋121,限位筋121设置在间隙22内。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通过在内锅提手12的下端设置向下延伸的限位筋121,用于在内锅1容置于烹饪器具的锅体2中时减小内锅1的晃动量,从而减小内锅1与密封圈33的偏位偏差,从而确保内锅1与上盖3密封圈33密封连接的可靠性,并确保烹饪器具上盖3顺利旋合到位,提升旋合手感,大大降低了产品漏气或者旋合不良的风险;并且在内锅提手12上成型限位筋121,使得限位筋121的加工方便,成本低;另外,上述的烹饪器具还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内锅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锅体2包括外壳罩21,外壳罩21上形成有供内锅提手12伸出的避让缺口211,内锅提手12设置在避让缺口211处,限位筋121延伸至避让缺口211下方,且限位筋121的外侧面与外壳罩21的内侧面抵接限位。
在外壳罩21上形成有供内锅1的内锅提手12伸出的避让缺口211,以保证内锅1顺利放置到锅体2中,并保证正常合盖,且使得用户可以通过避让缺口211方便的取放内锅1;内锅1的内锅提手12下端设置的限位筋121延伸至避让缺口211下方,且限位筋121的外侧面与外壳罩21的内侧面抵接限位,以利用外壳罩21的内侧面与限位筋121的外侧面的配合,减小内锅1在锅体2中的晃动量。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外壳罩21和连接在外壳罩21下方的线圈盘的盘体共同构造成用于容置内锅1的容纳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烹饪器具配置有第一内锅(图中未示出)和第二内锅(第二内锅也即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内锅1),第一内锅和第二内锅中的任一个能够容置于锅体2的容纳腔内,第一内锅的侧壁厚度大于第二内锅的侧壁厚度,第二内锅包括内锅本体11和连接在内锅本体11的外侧壁面上的内锅提手12,内锅提手12的下端设有向下延伸的限位筋121,限位筋121用于在第二内锅容置于烹饪器具的锅体2中时减小第二内锅的晃动量。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为一锅双胆产品,烹饪器具配置两种内锅,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使用户在煮饭、做菜时可以选择不同内锅进行烹饪;两个内锅的侧壁壁厚不同,在侧壁壁厚相对较薄的第二内锅的内锅提手12的下端设置限位筋121,而对侧壁壁厚相对较厚的第一内锅可以不做结构改进,以利用限位筋121确保第二内锅的外侧壁面与锅体2的外壳罩21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22和第一内锅的外侧壁面与锅体2的外壳罩21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相同或大致相同,即利用限位筋121来弥补两个内锅的壁厚差带来的内锅晃动量,保证产品配置的两个不同壁厚的内锅在锅体2中的晃动量保持一致,从而保证了产品合上盖3后,上盖3密封圈33与内锅的相对位置偏差,大大降低了产品漏气或者旋合不良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锅包括第一内锅本体及连接在第一内锅本体外侧壁面上的第一内锅提手,第二内锅的内锅提手12上设置的限位筋121的外侧面到第二内锅的内锅本体11中心线的最大距离与第一内锅位于第一内锅提手下方的外侧壁面到第一内锅本体中心线的最大距离相等或两者之差在0.5mm范围内。
上述的设计,也即确保第二内锅设有限位筋121处的外径与第一内锅位于第一内锅提手下方的外径相同,或者外径差值在0.5mm的范围内,从而保证第一内锅、第二内锅与外壳罩21的间隙相同或大致相同,即利用限位筋121来弥补两个内锅的壁厚差带来的内锅晃动量,保证产品配置的两个不同壁厚的内锅在锅体2中的晃动量保持一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内锅1的上端设有外翻的锅沿111,锅沿111上设有锅牙112,上盖3包括锁盖31及安装在锁盖31内侧的盖板32,锁盖31上设有用于与锅牙112旋转扣合的盖牙311,盖板32的周缘处设有用于与锅沿111抵接密封的密封圈33。
利用内锅1上的锅牙112与锁盖31上的盖牙311旋转扣合,实现锁盖31与内锅1锁扣,确保烹饪器具工作的安全性;利用内锅1上的锅沿111与盖板32周缘上的密封圈33密封配合,实现盖板32与内锅1密封连接,避免锅内蒸汽向外泄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在侧壁壁厚相对较厚的内锅的内锅提手的下端不设置限位筋,而在侧壁壁厚相对较薄的内锅的内锅提手的下端设置限位筋,保证两个内锅与锅体的外壳罩的间隙相同,利用限位筋来弥补两个内锅的壁厚差带来的内锅晃动量,从而保证了产品合上盖后,上盖密封圈与内锅的相对位置偏差,大大降低了产品漏气或者旋合不良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锅本体;和
连接在所述内锅本体的外侧壁面上的内锅提手,所述内锅提手的下端设有向下延伸的限位筋,所述限位筋用于在所述内锅容置于所述烹饪器具的锅体中时减小所述内锅的晃动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锅提手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内锅提手沿所述内锅本体的周向相对设置,且每一所述内锅提手的下端均设有所述限位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
每一所述内锅提手的下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所述限位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筋呈弧面朝下的半圆形片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筋的弧面周缘处形成有用于引导所述限位筋插入所述锅体中的导向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筋的内侧面与所述内锅本体的外侧壁面相贴。
7.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所述锅体具有开口的容纳腔;和
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的内锅,所述内锅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内锅的外侧壁面与所述锅体的内侧壁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限位筋设置在所述间隙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体包括外壳罩,所述外壳罩上形成有避让缺口,所述内锅提手设置在所述避让缺口处,所述限位筋延伸至所述避让缺口下方,且所述限位筋的外侧面与所述外壳罩的内侧面抵接限位。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饪器具配置有第一内锅和第二内锅,所述第一内锅和所述第二内锅中的任一个能够容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一内锅的侧壁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内锅的侧壁厚度,所述内锅为所述第二内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内锅包括第一内锅本体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内锅本体外侧壁面上的第一内锅提手,所述限位筋的外侧面到所述内锅本体中心线的最大距离与所述第一内锅位于所述第一内锅提手下方的外侧壁面到所述第一内锅本体中心线的最大距离相等或两者之差在0.5mm范围内。
CN201721836588.XU 2017-12-25 2017-12-25 烹饪器具及其内锅 Active CN2086588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36588.XU CN208658888U (zh) 2017-12-25 2017-12-25 烹饪器具及其内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36588.XU CN208658888U (zh) 2017-12-25 2017-12-25 烹饪器具及其内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58888U true CN208658888U (zh) 2019-03-29

Family

ID=65819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836588.XU Active CN208658888U (zh) 2017-12-25 2017-12-25 烹饪器具及其内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5888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17576A (zh) * 2020-12-10 2021-04-09 江西旺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发热升降火锅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17576A (zh) * 2020-12-10 2021-04-09 江西旺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发热升降火锅
CN112617576B (zh) * 2020-12-10 2022-05-31 江西旺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发热升降火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08627B (zh) 电压力锅
EP3453278B1 (en) Packaging container
WO2016091063A1 (zh) 电压力锅及其内锅和外锅
CN208658888U (zh) 烹饪器具及其内锅
CN206213832U (zh) 烹饪器具
CN209219936U (zh) 烹饪器具及其内锅
EP3289937B1 (en) Novel double-liner electric cooker
CN206303762U (zh) 烤盘、腔体结构和烹饪器具
JP2017051530A (ja) 蓋、及びその蓋が用いられる内釜を有する炊飯器
CN109924867A (zh) 压力烹饪器具及其密封圈和其内胆
CN204260548U (zh) 电压力锅
CN208030921U (zh) 一种具有开盖按钮的烹饪器具
CN207627060U (zh) 电压力锅
CN106618240A (zh) 一种智能自动慢炖煲
CN208286850U (zh) 烹饪器具
CN207768121U (zh) 烹饪器具
CN208582212U (zh) 烹饪器具
CN209090914U (zh) 一种带有下沉式锅盖的烹饪器具
KR20170002580U (ko) 밀폐용기 잠금장치
CN209003565U (zh) 压力烹饪器具
CN208876095U (zh) 上内胆和烹饪器具
CN202919998U (zh) 食物加工容器和食物加工机
CN208709402U (zh) 烹饪器具
CN209547779U (zh) 双锅内胆及电饭煲
CN207428942U (zh) 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