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45908U - 注塑模具 - Google Patents

注塑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45908U
CN208645908U CN201821368310.9U CN201821368310U CN208645908U CN 208645908 U CN208645908 U CN 208645908U CN 201821368310 U CN201821368310 U CN 201821368310U CN 208645908 U CN208645908 U CN 2086459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per cores
injection
injection mold
type chamber
inte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36831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章金雨
邹海荣
张刚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OFilm Precision Optical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OFilm Precision Optical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OFilm Precision Optical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36831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6459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459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459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注塑模具包括对接的下模仁和上模仁。下模仁包括朝向上模仁的第一对接面,第一对接面形成有第一型腔,上模仁包括与第一对接面对接的第二对接面,第二对接面形成有第二型腔,第二型腔与第一型腔对接形成产品型腔;上模仁形成有连通第二型腔与上模仁外部的多个注塑口,多个注塑口沿上模仁的周向间隔排布,多个注塑口用于供熔料注入产品型腔内。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注塑模具中,上模仁旋转后熔料可以从其中一个注塑口进入产品型腔内,保证正常注塑的工艺和校正产品偏心,无需拆卸注塑模具,不会影响注塑模具中其余产品的成型,产品的偏心调整效果也比较好。

Description

注塑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注塑模具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产品的偏心不理想需要校正偏心的问题,而一般情况下校正偏心需要拆卸注塑模具,其过程费时费力且易影响注塑模具中其余产品的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注塑模具。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注塑模具包括对接的下模仁和上模仁,所述下模仁包括朝向所述上模仁的第一对接面,所述第一对接面形成有第一型腔,所述上模仁包括与所述第一对接面对接的第二对接面,所述第二对接面形成有第二型腔,所述第二型腔与所述第一型腔对接形成产品型腔;所述上模仁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二型腔与所述上模仁外部的多个注塑口,所述多个注塑口沿所述上模仁的周向间隔排布。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注塑模具中,通过在上模仁上设置多个注塑口,注塑口沿上模仁的周向间隔设置,如此,上模仁旋转后熔料还可以从其中一个注塑口进入产品型腔内,保证正常注塑的工艺。另外,上模仁旋转后可以校正产品偏心,无需拆卸注塑模具,不会影响注塑模具中其余产品的成型,产品的偏心调整效果也比较好。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注塑口沿所述上模仁的周向等角度间隔排布。
如此,多个注塑口在上模仁上的分布较为均匀规整,并使上模仁可在注塑模具中多角度和多位置的旋转,以更好地校正偏心。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模仁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二型腔与所述上模仁外部的多个注塑通道,所述注塑通道包括所述注塑口。
如此,可提高上模仁的空间利用率和各部位之间的关联度和紧密性。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对接面和所述第二对接面为圆形面。
圆形面较为规整,且镜片一般为圆形,第一对接面、第二对接面与镜片之间可以较好的切合。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注塑模具包括套设在所述上模仁上的套筒,所述套筒形成有与所述注塑口连通的注塑流道。
套筒上的注塑流道与上模仁的注塑口配合,较为紧密,并提高了上模板的空间利用,有利于其他元件的设置。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注塑模具包括层叠设置的上模板与下模板,所述上模板设有上容置腔,所述上模仁活动地插设于所述上容置腔,所述下模板设有下容置腔,所述下模仁插设于所述下容置腔,所述上模板与所述下模板形成有与所述注塑口连通的注塑流道。
将上模仁与下模仁通过插设于上容置腔与下容置腔内,而设置于上模板与下模板中,易于组装拆卸,并具备较好的稳定性。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注塑模具包括灌嘴和堆叠在所述上模板的上模固定板,所述灌嘴收容在所述上模固定板和所述上模板,所述灌嘴形成有与所述注塑流道连通的灌嘴通道。
如此,这样可以使熔料更容易通过灌嘴通道进入注塑流道中。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注塑模具包括顶针,所述顶针穿设所述下模板,所述顶针能够相对于所述下模板移动而伸入所述注塑流道中。
如此,当熔料在产品型腔内凝固成型后,这样可以通过开模的方式打开上模板和上模仁,并且通过顶针顶出塑胶,经去废胶加工后以得到熔料产品。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模板设置有第一高度调节元件,所述第一高度调节元件与所述上模仁配合以调节所述上模仁相对于所述上模板顶部的高度;所述下模板设置有第二高度调节元件,所述第二高度调节元件与所述下模仁配合以调节所述下模仁相对于所述下模板底部的高度。
如此,通过第一高度调节元件和第二高度调节元件可以使得注塑模具成型不同类型的塑胶件。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模板设有第一定位装置,所述下模板设有第二定位装置,所述第一定位装置与所述第二定位装置配合连接。
如此,这样通过第一定位装置和第二定位装置配合连接可以使得上模板和下模板准确定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注塑模具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注塑模具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部分大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上模仁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3的A-A向的截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注塑模具100,上模仁10,第二对接面12,第二型腔122,注塑通道14,注塑流道15,注塑口142,顶部16,下模仁20,第一对接面22,第一型腔222,产品型腔30,套筒40,上模板50,上容置腔52,凹槽54,下模板60,下容置腔62,灌嘴70,灌嘴通道72,上模固定板80,顶针90,上顶针板101,下顶针板102,第一高度调节元件103,第二高度调节元件104,第一定位装置105,第二定位装置106,下模固定板107,定位环108,导流孔108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注塑模具100包括对接的下模仁 20和上模仁10。下模仁20包括朝向上模仁10的第一对接面22,第一对接面22形成有第一型腔222,上模仁10包括与第一对接面22对接的第二对接面12,第二对接面12形成有第二型腔122,第二型腔122与第一型腔222 对接形成产品型腔30;上模仁10形成有连通第二型腔122与上模仁10外部的多个注塑口142,多个注塑口142沿上模仁10的周向间隔排布,多个注塑口142用于供熔料注入产品型腔30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注塑模具100中,通过在上模仁10上设置多个注塑口142,注塑口142沿上模仁10的周向间隔设置,如此,上模仁10旋转后熔料还可以从其中一个注塑口142进入产品型腔30内,保证正常注塑的工艺。另外,上模仁10旋转后可以校正产品偏心,无需拆卸注塑模具100,不会影响注塑模具100中其余产品的成型,产品的偏心调整效果也比较好。
具体的,熔料在产品型腔30内成型,在熔料未注入产品型腔30前,即注塑模具100为开模状态,此时上模仁10与下模仁20分开,取出连接上模仁10与第一高度调节元件103的固定螺丝,在原本设置固定螺丝的上模仁 10的螺孔处安装操作螺丝,操作螺丝与固定螺丝的长度差大于10mm。通过操作螺丝推动上模仁10在上模板50内移动大于上模仁10的顶部16的高度 H的距离,使上模仁10在上模板50内具备旋转的空间,通过旋转上模仁10 使得上模仁10的径向位置改变,从而调整上模仁10与下模仁20之间的径向位置关系,使上模仁10与下模仁20对齐,取得校正上模仁10与下模仁 20的同轴度的效果,从而恢复产品型腔30的正常状态,达到校正产品偏心的目的。
之后通过操作螺丝拉动上模仁10复位直至上模仁10完全收容在上模板 50内,再拆除操作螺丝,将第一高度调节元件103安装回原来的位置,再使用固定螺丝将第一高度调节元件103与上模仁10重新固定在一起,完成校正偏心的过程。
由第一型腔222与第二型腔122对接形成的产品型腔30,可以使得熔料在产品型腔30里冷却成型。上模仁10与下模仁20对接,第一对接面22 与第二对接面12配合,第一型腔222与第二型腔122对接,如此上模仁10 与下模仁20之间配合较为紧密,使形成的产品型腔30较为紧密,在注塑过程中,使灌注入产品型腔30的熔料不易流出并且更容易成型,保证了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产品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需要指出的是,产品型腔30的数量可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产品型腔 30的形状可以根据产品的需求进行调整。
可以理解,注塑模具100可用于注塑精密的光学镜片,例如,手机镜头镜片、车载镜头镜片及安防镜头镜片。当然,注塑模具100并不限于注塑精密的光学镜片,还可以注塑其他塑料产品。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上模仁10与下模仁20均呈柱状。具体的,上模仁 10和下模仁20大致呈圆柱状及棱柱状,当然,上模仁10和下模仁20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而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设计为其他的形状。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个注塑口142沿上模仁10的周向等角度间隔排布。
等角度间隔排布的多个注塑口142在上模仁10上的分布较为均匀规整,并使上模仁10可在注塑模具100中多角度和多位置的旋转,并且上模仁10 旋转的位置和角度也较为合适,旋转的过程中使镜片更为均匀精细,可以更好的校正偏心。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多个注塑口142即可以为2个、 3个、4个等。
更多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注塑口142为4个,相邻注塑口142在上模仁10上的分布角度为90°。如此,上模仁10可以90度、180度、270度、 360度旋转,4个注塑口142使上模仁10具备4个可旋转的位置和角度,4 个注塑口142数量适中,上模仁10可旋转4次过程也并不繁琐,可得到较好的校正偏心效果,使注塑模具100的偏心校正更为精密。
当然,注塑口142的数量不限于4个,在满足注塑模具100较好的偏心校正效果的前提下具体设置即可,如设置2个、3个注塑口142可以减少旋转的次数,或设置5个、6个等更多的注塑口142达到更好的偏心效果。
请参阅图1和图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上模仁10形成有连通第二型腔122与上模仁10外部的多个注塑通道14,注塑通道14包括注塑口142。多个注塑通道14连通第一型腔222与上模仁10外部,如此可使熔料的注塑过程更为顺利,不易发生熔料泄露的问题,并且提高了上模仁10的空间利用率和各部位之间的关联度与紧密性。
请参阅图2与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注塑模具100包括套设在上模仁10上的套筒40,套筒40形成有与注塑口142连通的注塑流道15。
具体的,套筒40位于上模板50与下模板60之间,套筒40上的注塑流道15与上模仁10的注塑口142配合较为紧密,并提高了上模板50的空间利用,有利于其他元件的设置。
更多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套筒40与上模仁10为一体式结构,套筒 40设置于上模仁10的预设位置;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套筒40与上模仁10 为分体式结构,套筒40在上模仁10成型后嵌设于预设位置,这里的注塑流道15等同于注塑通道14的功用。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对接面22和第二对接面12为圆形面。
上模仁10与下模仁20大致呈柱体,第一对接面22与第二对接面12 为圆形面较为适合,圆形面较为规整,且产品一般设计成型为圆形,第一对接面22与上模仁10、第二对接面12与下模仁20、圆形面与镜片之间可以较好的切合,上模仁10与下模仁20更为规整,产品的成型也更为规整,质量得到保证。
当然,第一对接面22与第二对接面12并不限于圆形面,在实际的实施方式中具体选择即可。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注塑模具100包括层叠设置的上模板50与下模板 60,上模板50设有上容置腔52,上模仁10活动地插设于上容置腔52,下模板60设有下容置腔62,下模仁20活动地插设于下容置腔62,上模板50 与下模板60形成有与注塑口142连通的注塑流道15。
上模仁10与下模仁20分别活动地插设于上容置腔52与下容置腔62 内,可以理解为上模仁10收容在上模板50中,上模仁10可在上容置腔52 内运动,下模仁20收容在下模板60中,下模仁20可在下容置腔62内运动,如此易于组装拆卸,并且上模仁10与上模板50、下模仁20与下模板60之间具备较好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由于上模仁10插设在上模板50的上容置腔52中,如此,可以使得上模仁10和上模板50的总体厚度降低。并且下模仁20插设在下模板60的下容置腔62中,如此可以使得下模仁20和下模板60的厚度降低,这样可以使得注塑模具100小型化。
由于上模仁10和下模仁20直接与产品型腔30接触,使得上模仁10 及下模仁20所受到的冲击力大于上模板50和下模板60所受到的冲击力,因此,在选择制造材料时,必须保证上模仁10及下模仁20的材料的抗冲击能力均比上模板50及下模板60的材料的抗冲击能力强。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上模板50设有凹槽54,凹槽54位于上容置腔52 远离下模板60的侧壁,上模仁10的顶部16边缘可嵌设于凹槽54内。
如此,当上模仁10在上容置腔52内运动并到达凹槽54处时,通过上模仁10的顶部16与凹槽54的配合,使得上模仁10可以在上容置腔52内旋转,从而达到校正注塑模具100偏心的目的。
具体的,上模仁10在上容置腔52内运动的距离为上模仁10的顶部16 的高度H,如此上模仁10的顶部16与凹槽54较好的配合,以促进旋转。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上模仁10的顶部16边缘指的是上模仁10远离第一对接面22的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上模仁10的顶部16为上模仁10远离注塑口142的端部;或者说,上模仁10的顶部16与第二对接面12分别位于上模仁10相背的两个端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注塑模具100包括灌嘴70和堆叠在上模板50的上模固定板80,灌嘴70收容在上模固定板80和上模板50,灌嘴70形成有与注塑流道15连通的灌嘴通道72。
如此,可以使熔料更容易通过灌嘴通道72进入注塑流道15中。可以理解,灌嘴70用于将熔融的熔料注入到注塑模具100内,上模固定板80用于固定上模板50。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注塑模具100包括顶针90,顶针90穿设下模板60,顶针90能够相对于下模板60移动而伸入注塑流道15中。
如此,当熔料在产品型腔30内凝固成型后,这样可以通过开模的方式打开上模板50和上模仁10,并且通过顶针90顶出熔料,经去废胶加工后以得到熔料产品。具体的,顶针90可以上下移动,用于顶出产品,需要指出的是,顶针9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注塑模具100包括上顶针板101与下顶针板102。
上顶针板101与下顶针板102用于固定顶针90,当上顶针板101与下顶针板102移动时,可以带动顶针90一起移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上模板50设置有第一高度调节元件103,第一高度调节元件103与上模仁10配合以调节上模仁10相对于上模板50的顶端的高度;下模板60设置有第二高度调节元件104,第二高度调节元件104 与下模仁20配合以调节下模仁20相对于下模板60底部的高度。
如此,通过第一高度调节元件103和第二高度调节元件104可以使得注塑模具100成型不同类型的产品。
现有技术中,由于不同类型的产品具有不同的厚度,因此,上模仁10 相对于上模板50的顶端的高度需要根据产品的厚度来调整。上模仁10在装配的过程中,上模仁10相对于上模板50的顶端的高度与预定高度不一致,需要重新装配直至符合预定的高度。如此重复拆卸上模仁10会造成注塑模具100的精度下降,从而使产品的精度下降。同理,重复拆卸下模仁20也会造成注塑模具100的精度下降。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高度调节元件103和第二高度调节元件104,在上模仁10装配的过程中,若发现上模仁10相对上模板50 的顶端的高度与预定的高度不一致,可以通过调节第一高度调节元件103 与上模仁10结合的紧密度,即通过调节上模仁10与第一高度调节元件103 之间的固定螺丝相对于螺孔的松紧度来调节上模仁10相对上模板50的顶端的高度。
具体地,在第一高度调节元件103与上模仁10通过固定螺丝锁合时,若上模仁10相对上模板50的顶端的高度少于预定的高度,则可通过旋松固定螺丝以增大上模仁10相对上模板50的顶端的高度,即增大上模仁10与上模板50的顶端之间的段差。
若上模仁10相对上模板50的顶端的高度超出预定的高度,则可通过旋紧固定螺丝以减少上模仁10相对上模板50的顶端的高度,即减小上模仁 10与上模板50的顶端之间的段差。如此,可以快速调节上模仁10相对上模板50的顶端的高度,避免重复拆卸造成注塑模具100的精度下降。
更多的,当需要旋转上模仁10以校正偏心时,首先旋松并取出第一高度调节元件103与上模仁10之间的固定螺钉,在原本设置固定螺丝的上模仁10的螺孔处安装操作螺丝,操作螺丝与固定螺丝的长度差大于10mm。再用外力通过操作螺丝推动上模仁10在上模板50内移动大于上模仁10的顶部16的高度H的距离,以使上模仁10的顶部16与上容置腔52的凹槽54 嵌合,如此上模仁10在上容置腔52内具备了旋转的空间,通过旋转上模仁 10改变第二型腔122的角度,以达到校正偏心的目的。
然后通过操作螺丝将上模仁10拉回复位,直至上模仁10完全收容在上模板50内,拆卸操作螺丝,将第一高度调节元件103放回原位,重新固定第一高度调节元件103与上模仁10之间的固定螺钉,结束偏心校正过程。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上模板50设有第一定位装置105,下模板60设有第二定位装置106,第一定位装置105与第二定位装置106配合连接,以使上模板50与下模板60定位连接。
如此,通过第一定位装置105和第二定位装置106配合连接可以使得上模板50和下模板60准确定位。可以理解,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装置105包括有定位凸起,第二定位装置106包括有定位凹槽。第一定位装置 105和第二定位装置106通过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相互贴合以实现上模板50 和下模板60的定位。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注塑模具100包括下模固定板107。
可以理解,上模固定板80和下模固定板107相对设置,上模固定板80 通过螺钉固定上模板50,下模固定板107通过螺钉固定下模板60。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注塑模具100包括设置在上模固定板80的定位环 108,定位环108开设有与灌嘴70连通的导流孔1082。
如此,导流孔1082便于熔料注入到灌嘴通道72中。定位环108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上模固定板80上。具体的,导流孔1082的形状近似漏斗状,导流孔1082的直径从远离灌嘴通道72的一端到靠近灌嘴通道72的一端逐渐减小。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某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接的下模仁和上模仁,所述下模仁包括朝向所述上模仁的第一对接面,所述第一对接面形成有第一型腔,所述上模仁包括与所述第一对接面对接的第二对接面,所述第二对接面形成有第二型腔,所述第二型腔与所述第一型腔对接形成产品型腔;
所述上模仁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二型腔与所述上模仁外部的多个注塑口,所述多个注塑口沿所述上模仁的周向间隔排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注塑口沿所述上模仁的周向等角度间隔排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仁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二型腔与所述上模仁外部的多个注塑通道,所述注塑通道包括所述注塑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面和所述第二对接面为圆形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模具包括套设在所述上模仁上的套筒,所述套筒形成有与所述注塑口连通的注塑流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模具包括层叠设置的上模板与下模板,所述上模板设有上容置腔,所述上模仁活动地插设于所述上容置腔;所述下模板设有下容置腔,所述下模仁插设于所述下容置腔,所述上模板与所述下模板形成有与所述注塑口连通的注塑流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模具包括灌嘴和堆叠在所述上模板的上模固定板,所述灌嘴收容在所述上模固定板和所述上模板,所述灌嘴形成有与所述注塑流道连通的灌嘴通道。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模具包括顶针,所述顶针穿设所述下模板,所述顶针能够相对于所述下模板移动而伸入所述注塑流道中。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板设置有第一高度调节元件,所述第一高度调节元件与所述上模仁配合以调节所述上模仁相对于所述上模板顶部的高度;
所述下模板设置有第二高度调节元件,所述第二高度调节元件与所述下模仁配合以调节所述下模仁相对于所述下模板底部的高度。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板设有第一定位装置,所述下模板设有第二定位装置,所述第一定位装置与所述第二定位装置配合连接。
CN201821368310.9U 2018-08-23 2018-08-23 注塑模具 Active CN2086459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68310.9U CN208645908U (zh) 2018-08-23 2018-08-23 注塑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368310.9U CN208645908U (zh) 2018-08-23 2018-08-23 注塑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45908U true CN208645908U (zh) 2019-03-26

Family

ID=65791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368310.9U Active CN208645908U (zh) 2018-08-23 2018-08-23 注塑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459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70574B1 (en) A compensating mould stack and method for aligning
EP2180989B1 (en) A compensating mold stack
CN109311201B (zh) 具有可调节的型芯对中装置的喷铸模具
RU2424902C1 (ru) Компенсирующий удерживающий элемент для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я с системой литья и система литья, содержащая компенсирующий удерживающий элемент
TWI404990B (zh) 複曲面隱形眼鏡製造之軸控制
CN101557916A (zh) 热固性树脂制成的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和注射成型装置
CN110341126A (zh) 一种电池壳热流道模具结构及其成型方法
CN208645908U (zh) 注塑模具
JP2022533729A (ja) センタリング装置を有する射出成形用型
CN210679509U (zh) 一种注塑模具
CN108081512B (zh) 人工晶体成型模具
TW201914799A (zh) 注塑模具
CN209552371U (zh) 一种避免成型脱模时变形的光学镜片模具脱模结构
CN107199662B (zh) 汽车仪表板的双色搪塑方法
CN109702966A (zh) 一种注塑模具
KR20160094637A (ko) 사출금형의 보스부위 싱크마크 생성방지 장치
CN208068703U (zh) 关节球头模具
JP3137152U (ja) 光学部品射出成形金型
CN210415395U (zh) 司筒顶出装置
CN102458793B (zh) 制造齿轮的方法、成形装置及成形模
CN201102933Y (zh) 一种用于制造光学镜片的模仁顶出结构
CN209699774U (zh) 一种薄壁餐具注塑模具
CN109664476A (zh) 一种避免成型脱模时变形的光学镜片模具脱模结构
CN110962303A (zh) 一种具有二次注塑功能的注塑模具及其注塑方法
CN201120680Y (zh) 一种光学模具组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30096 No.699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xi Jingchao opt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96 Jiangxi Nanchang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east of six road, south of Tianxiang Avenue.

Patentee before: OFILM TECH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