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16213U - 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 - Google Patents

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16213U
CN208616213U CN201821225344.2U CN201821225344U CN208616213U CN 208616213 U CN208616213 U CN 208616213U CN 201821225344 U CN201821225344 U CN 201821225344U CN 208616213 U CN208616213 U CN 2086162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support
connect
upper rack
rack posts
moun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22534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新新
郭懋
吕万韬
严飞
王灿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Dianke In Gener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Avi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u Dianke In Gener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Avi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u Dianke In Gener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Avi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u Dianke In Gener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Avi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22534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6162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162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162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包括振动台、设置于振动台上的试验工装和设置于试验工装上且用于安装混合动力装置模拟系统的集成安装装置,集成安装装置包括用于与增程器模拟件连接且用于对增程器模拟件提供支撑的增程器支撑装置、用于安装驱动电机模拟件且与增程器支撑装置连接的电机安装板和用于安装第一控制器模拟件的第一控制器安装板,第一控制器安装板与增程器支撑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通过采用集成安装装置与试验工装相配合,使混合动力装置模拟系统集成安装,提高整体结构的紧凑性,方便试验时混合动力装置模拟系统的布置,可以提高振动试验效率。

Description

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飞行器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
背景技术
混合动力飞机作为一种新能源飞机,在降低环境污染的同时可以保持较高的续航能力,目前在通用飞机领域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混合动力装置包括增程器、驱动电机及各大控制器等设备,整个系统的振动模态较之传统飞机的发动机系统更为复杂。而振动对飞机运行安全尤其是起飞和着陆过程中有着重大影响,因此需对混合动力装置进行振动试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目的是提高振动试验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包括振动台、设置于振动台上的试验工装和设置于试验工装上且用于安装混合动力装置模拟系统的集成安装装置,混合动力装置模拟系统包括增程器模拟件、驱动电机模拟件和第一控制器模拟件,集成安装装置包括用于与增程器模拟件连接且用于对增程器模拟件提供支撑的增程器支撑装置、用于安装驱动电机模拟件且与增程器支撑装置连接的电机安装板和用于安装第一控制器模拟件的第一控制器安装板,第一控制器安装板与增程器支撑装置连接。
所述增程器支撑装置是与增程器模拟件的三个部位连接,增程器支撑装置包括与增程器模拟件的第一部位连接的第一辅助支撑部件、与增程器模拟件的第二部位连接的第二辅助支撑部件和与增程器模拟件的第三部位连接的主支撑部件,第一辅助支撑部件和第二辅助支撑部件与主支撑部件连接。
所述主支撑部件包括第一主支架、第二主支架、第三主支架、第四主支架以及与第一主支架、第二主支架、第三主支架和第四主支架连接的主连接板,第一主支架、第二主支架、第三主支架和第四主支架与所述电机安装板连接,第一主支架和第二主支架为相对布置,第三主支架和第四主支架为相对布置,第三主支架位于第一主支架的下方,第四主支架位于第二主支架的下方。
所述第一主支架包括与所述电机安装板连接的第一上支杆和与第一上支杆连接且朝向第一上支杆外侧伸出的第一下支杆,所述第二主支架包括与所述电机安装板为可拆卸式连接的第二上支杆和与第二上支杆连接且朝向第二上支杆外侧伸出的第二下支杆,所述主连接板位于第一下支杆和第二下支杆之间且与第一下支杆连接,主连接板与第二下支杆为可拆卸式连接。
所述第三主支架包括与所述电机安装板连接的第三上支杆和与第三上支杆连接且朝向第三上支杆外侧伸出的第三下支杆,所述第四主支架包括与电机安装板连接的第四上支杆和与第四上支杆连接且朝向第四上支杆外侧伸出的第四下支杆,所述主连接板位于第三下支杆和第四下支杆之间且与第三下支杆和第四下支杆连接,第三下支杆位于所述第一下支杆的下方,第四下支杆位于所述第二下支杆的下方。
所述第一辅助支撑部件包括与所述第四主支架连接的支架安装板、与支架安装板连接的斜撑支架、与斜撑支架连接的第一连接板和用于与增程器模拟件的第一部位连接的第一转接板以及夹在第一连接板和第一转接板之间的减震垫,第一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三主支架和所述第四主支架之间。
所述第一辅助支撑部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主支架连接的第一辅助支架,第一辅助支架位于所述斜撑支架的上方,所述支架安装板通过卡箍与所述第四主支架连接,卡箍套设于第四主支架上且卡箍通过紧固件与支架安装板连接。
所述主支撑部件还包括后端加强结构,后端加强结构与所述第二辅助支撑部件、第一控制器安装板、第一主支架、第三主支架和第四主支架连接,后端加强结构包括中心连接杆、第一后部支杆、第二后部支杆、第三后部支杆、第四后部支杆和第五后部支杆,第二后部支杆一端与中心连接杆固定连接,第五后部支杆一端与中心连接杆固定连接且第五后部支杆朝向中心连接杆的上方延伸,第三后部支杆一端与中心连接杆固定连接且第三后部支杆位于第二后部支杆的下方,第四后部支杆一端与中心连接杆固定连接,第三后部支杆和第四后部支杆朝向中心连接杆的下方倾斜延伸。
所述第二辅助支撑部件包括与所述主支撑部件连接的第二辅助支架、与第二辅助支架连接的第二连接板、用于与增程器模拟件的第二部位连接的第二转接板和设置于第二连接板上的减震垫,减震垫夹在第二连接板和第二转接板之间。
所述试验工装包括底板、设置于底板上且用于与集成安装装置连接的立板、设置于立板上的顶板以及与底板和立板连接的加强筋,加强设置多个。
本实用新型的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通过采用集成安装装置与试验工装相配合,使混合动力装置模拟系统集成安装,提高整体结构的紧凑性,方便试验时混合动力装置模拟系统的布置,可以提高振动试验效率;而且集成安装装置的结构稳定性好,整体性强,载荷传递路线清晰明确,可保证混合动力装置模拟系统的安全可靠安装,避免混合动力装置模拟系统损坏;本实用新型的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搭建简单方便,可方便地集成安装。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实用新型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的俯视图;
图3是试验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集成安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集成安装装置与混合动力装置模拟系统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图4中A向视图;
图7是图4中B向视图;
图8是集成安装装置的后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集成安装装置与混合动力装置模拟系统装配后的轴测图;
图10是减震垫与转接板和连接板连接处的剖视图;
图中标记为:1、电机安装板;2、第一主支架;201、第一上支杆;202、第一下支杆;3、第二主支架;301、第二上支杆;302、第二下支杆;4、第三主支架;401、第三上支杆;402、第三下支杆;5、第四主支架;501、第四上支杆;502、第四下支杆;6、主连接板;7、第一辅助支撑部件;701、支架安装板;702、斜撑支架;703、第一连接板;704、第一辅助支架;705、卡箍;706、第一转接板;8、第二辅助支撑部件;801、第二连接板;802、第二转接板;803、第二辅助支架;804、第三辅助支架;805、第三连接板;806、第三转接板;9、第一控制器安装板;10、第二控制器安装板;11、增程器模拟件;12、驱动电机模拟件;13、第一控制器模拟件;14、第二控制器模拟件;15、减震垫;16、主转接板;17、第一后部支杆;18、第二后部支杆;19、第三后部支杆;20、第四后部支杆;21、第五后部支杆;22、中心连接杆;23、振动台;24、底板;25、顶板;26、立板;27、加强筋;28、吊耳;29、振动台控制系统;30、油滤模拟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包括振动台、设置于振动台上的试验工装和设置于试验工装上且用于安装混合动力装置模拟系统的集成安装装置,混合动力装置模拟系统包括增程器模拟件、驱动电机模拟件和第一控制器模拟件,集成安装装置包括用于与增程器模拟件连接且用于对增程器模拟件提供支撑的增程器支撑装置、用于安装驱动电机模拟件且与增程器支撑装置连接的电机安装板和用于安装第一控制器模拟件的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与增程器支撑装置连接。
具体地说,混合动力飞机的混合动力装置主要是由增程器、驱动电机、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组成,增程器是由发动机和发电机组成,发动机与发电机连接且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发动机和发电机连接成一体结构,动力电池用于储存电能且动力电池为驱动电机提供电能,驱动电机是用于为螺旋桨提供驱动力,驱动螺旋桨进行旋转,以产生拉力,为飞机提供前进的动能。混合动力装置模拟系统是作为混合动力飞机的混合动力装置的模拟件,混合动力装置模拟系统主要是由增程器模拟件、驱动电机模拟件、第一控制器模拟件和第二控制器模拟件组成,增程器模拟件是用于模拟混合动力装置的增程器,增程器模拟件的结构与真实增程器的结构相同,驱动电机模拟件是用于模拟混合动力装置的驱动电机,驱动电机模拟件的结构与真实驱动电机的结构相同,第一控制器模拟件是用于模拟混合动力装置的第一控制器,第一控制器模拟件的结构与真实第一控制器的结构相同,第二控制器模拟件是用于模拟混合动力装置的第二控制器,第二控制器模拟件的结构与真实第二控制器的结构相同。集成安装装置是用于对混合动力装置模拟系统的增程器模拟件、驱动电机模拟件和第一控制器模拟件提供安装位置,以使混合动力装置模拟系统的增程器模拟件、驱动电机模拟件和第一控制器模拟件集成一体,形成集成式安装,可以提高整体结构的紧凑性,进而方便混合动力装置模拟系统在试验时的布置,结构稳定性好,拆装方便,混合动力装置模拟系统的各个部件可独立拆装,操作简单,有助于提高振动试验效率。
如图4至图9所示,电机安装板1和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与增程器支撑装置连接,电机安装板1和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安装在增程器支撑装置上,增程器模拟件安装在增程器支撑装置上,第一控制器模拟件安装在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上,驱动电机模拟件安装在电机安装板1上。增程器支撑装置是与增程器模拟件的三个部位连接,增程器支撑装置包括与增程器模拟件的第一部位连接的第一辅助支撑部件7、与增程器模拟件的第二部位连接的第二辅助支撑部件8和与增程器模拟件的第三部位连接的主支撑部件,第一辅助支撑部件7和第二辅助支撑部件8与主支撑部件连接。增程器支撑装置与增程器模拟件为可拆卸式连接,方便拆装,而且增程器支撑装置与增程器模拟件的三个部件进行连接,确保了连接的可靠性以及对增程器模拟件支撑的稳定性。增程器支撑装置是与试验工装连接,而且增程器支撑装置与试验工装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方便拆装。电机安装板1与增程器支撑装置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与增程器支撑装置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电机安装板1与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为相对布置,电机安装板1位于增程器支撑装置的前端,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位于增程器支撑装置的后端,增程器模拟件位于驱动电机模拟件和第一控制器模拟件之间。作为优选的,驱动电机模拟件与电机安装板1为可拆卸式连接,第一控制器模拟件与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也为可拆卸式连接,方便拆装,这样使得混合动力装置模拟系统的各个部件可独立拆装。
如图4至图9所示,主支撑部件与增程器模拟件的第三部位为可拆卸式连接,主支撑部件起到承载作用,为主要的承载部件,电机安装板1、第一辅助支撑部件7和第二辅助支撑部件8与主支撑部件固定连接,形成一体结构。主支撑部件包括第一主支架2、第二主支架3、第三主支架4、第四主支架5以及与第一主支架2、第二主支架3、第三主支架4和第四主支架5连接的主连接板6,第一主支架2、第二主支架3、第三主支架4和第四主支架5与电机安装板1连接,第一辅助支撑部件7与第二主支架3和第四主支架5连接,第一辅助支撑部件7安装在第二主支架3和第四主支架5上,第一主支架2、第二主支架3、第三主支架4和第四主支架5为主要的承力及传力构件。第一主支架2和第二主支架3为相对布置,第三主支架4和第四主支架5为相对布置,第三主支架4位于第一主支架2的下方,第四主支架5位于第二主支架3的下方。第一主支架2与电机安装板1的第一部位固定连接,第二主支架3与电机安装板1的第二部位固定连接,第三主支架4与电机安装板1的第三部件固定连接,第四主支架5与电机安装板1的第四部件固定连接,电机安装板1的第一部位、第二部位、第三部位和第四部位呈矩形分布,电机安装板1的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电机安装板1的第三部位和第四部位也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电机安装板1的第一部位和第三部位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电机安装板1的第二部位和第四部位也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垂直且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与驱动电机模拟件的输出轴的轴线均为相垂直,电机安装板1的第一部位、第二部位、第三部位和第四部位分布在驱动电机模拟件的输出轴的轴线的外侧四周,这样设置,结构稳定性更好,支撑可靠性高。第一主支架2、第二主支架3、第三主支架4和第四主支架5均为薄壁弯管成型,有效降低应力集中,主支撑部件结构强度高,可靠性好。
如图4至图9所示,第一主支架2包括与电机安装板1连接的第一上支杆201和与第一上支杆201连接且朝向第一上支杆201外侧伸出的第一下支杆202,第二主支架3包括与电机安装板1连接的第二上支杆301和与第二上支杆301连接且朝向第二上支杆301外侧伸出的第二下支杆302,主连接板6位于第一下支杆202和第二下支杆302之间且与第一下支杆202和第二下支杆302连接。主连接板6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主连接板6的厚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主连接板6位于电机安装板1和第二辅助支撑部件8之间。第一上支杆201和第一下支杆202均具有一定的长度,第一上支杆201的一端与电机安装板1的第一部位连接,第一上支杆201的另一端与试验工装连接,第一下支杆202的一端与第一上支杆201固定连接且第一下支杆202是在第一上支杆201的两端之间的部位处与第一上支杆201固定连接,第一下支杆202的另一端与主连接板6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二上支杆301和第二下支杆302均具有一定的长度,第二上支杆301的一端与电机安装板1的第二部位连接,第二上支杆301的另一端与试验工装连接,第二下支杆302的一端与第二上支杆301固定连接且第二下支杆302是在第二上支杆301的两端之间的部位处与第二上支杆301固定连接,第二下支杆302的另一端与主连接板6的上端连接,第一下支杆202和第二下支杆302分别位于主连接板6的一侧,主连接板6的位置靠近第一上支杆201,第一下支杆202的长度小于第二下支杆302的长度,便于与增程器模拟件的第三部位相适应。第一下支杆202和第二下支杆302为圆弧形杆状构件,第一下支杆202与第一上支杆201的连接点和第二下支杆302与第二上支杆301的连接点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一上支杆20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小于90度,第二上支杆30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小于90度,第一上支杆201和第二上支杆301呈V形布置,第一上支杆201与电机安装板1相连接的端部和第二上支杆301与电机安装板1相连接的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一上支杆201与试验工装相连接的端部和第二上支杆301与试验工装相连接的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
作为优选的,第一上支杆201、第一下支杆202、第二上支杆301、第二下支杆302和主连接板6的材质为合金钢,第一上支杆201与第一下支杆202为焊接连接,第二上支杆301与第二下支杆302为焊接连接,第一下支杆202和第二下支杆302与主连接板6为焊接连接,整体结构强度高,支撑稳定性好。
如图4至图9所示,第三主支架4包括与电机安装板1连接的第三上支杆401和与第三上支杆401连接且朝向第三上支杆401外侧伸出的第三下支杆402,第四主支架5包括与电机安装板1连接的第四上支杆501和与第四上支杆501连接且朝向第四上支杆501外侧伸出的第四下支杆502,主连接板6位于第三下支杆402和第四下支杆502之间且与第三下支杆402和第四下支杆502连接,第三下支杆402位于第一下支杆202的下方,第四下支杆502位于第二下支杆302的下方,第三上支杆401也位于第一上支杆201和第一下支杆202的下方,第四上支杆501也位于第二上支杆301和第二下支杆302的下方。主连接板6位于第三上支杆401和第四上支杆501之间,第三上支杆401和第三下支杆402均具有一定的长度,第三上支杆401的一端与电机安装板1的第三部位连接,第三上支杆401的另一端与试验工装连接,第三下支杆402的一端与第三上支杆401固定连接且第三下支杆402是在第三上支杆401的两端之间的部位处与第三上支杆401固定连接,第三下支杆402的另一端与主连接板6的下端固定连接。第四上支杆501和第四下支杆502均具有一定的长度,第四上支杆501的一端与电机安装板1的第四部位连接,第四上支杆501的另一端与试验工装连接,第四下支杆502的一端与第四上支杆501固定连接且第四下支杆502是在第四上支杆501的两端之间的部位处与第四上支杆501固定连接,第四下支杆502的另一端与主连接板6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三下支杆402和第四下支杆502分别位于主连接板6的一侧,主连接板6的位置靠近第三上支杆401,第三下支杆402的长度小于第四下支杆502的长度,便于与增程器模拟件的第三部位相适应。第三下支杆402和第四下支杆502为圆弧形杆状结构,第三下支杆402与第三上支杆401的连接点和第四下支杆502与第四上支杆501的连接点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三上支杆401的长度方向与第三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小于90度,第四上支杆501的长度方向与第三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小于90度,第三上支杆401和第四上支杆501呈V形布置,第三上支杆401与电机安装板1相连接的端部和第四上支杆501与电机安装板1相连接的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三上支杆401与试验工装相连接的端部和第四上支杆501与试验工装相连接的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而且第一上支杆201与试验工装相连接的端部和第二上支杆301与试验工装相连接的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三上支杆401与试验工装相连接的端部和第四上支杆501与试验工装相连接的端部之间的垂直距离,第一上支杆201与试验工装相连接的端部和第二上支杆301与试验工装相连接的端部处于同一高度,第三上支杆401与试验工装相连接的端部和第四上支杆501与试验工装相连接的端部也处于同一高度,第三上支杆401与试验工装相连接的端部的高度小于第一上支杆201与试验工装相连接的端部的高度,电机安装板1的第一部位的高度大于电机安装板1的第三部位的高度,电机安装板1的第三部位的高度大于第一上支杆201与试验工装相连接的端部的高度,第一上支杆201、第二上支杆301、第三上支杆401和第四上支杆501均为倾斜延伸设置。
作为优选的,第三上支杆401、第三下支杆402、第四上支杆501和第四下支杆502的材质为合金钢,第三上支杆401与第三下支杆402为焊接连接,第四上支杆501与第四下支杆502为焊接连接,第三下支杆402和第四下支杆502与主连接板6为焊接连接,整体结构强度高,支撑稳定性好。
主要由上述结构的第一主支架2、第二主支架3、第三主支架4和第四主支架5组成的主支撑部件为框架式结构,内部空间大,便于进行增程器模拟件的拆装和维护,结构强度高,使用寿命长,加工方便。
如图4至图9所示,主支撑部件还包括用于与增程器模拟件的第三部位连接的主转接板16和设置于主连接板6上的减震垫,主转接板16位于主连接板6的一侧且主转接板16与主连接板6相平行,减震垫具有弹性性能,减震垫可产生一定的弹性变形量,以起到减震作用,减震垫与主转接板16固定连接且减震垫夹在主连接板6和主转接板16之间,进而可以起到减振效果,衰减增程器模拟件引起的振动,实现了与增程器模拟件的柔性连接,提高可靠性。减震垫具有多种形式,如采用橡胶材质制成的橡胶块。
作为优选的,如图10所示,减震垫是通过螺栓与主转接板16固定连接,主连接板6具有让减震垫塞入的安装孔,减震垫与主连接板6固定连接。主转接板16是通过螺栓与增程器模拟件进行连接,以方便拆装,主转接板16具有让螺栓穿过的通孔。
如图4至图10所示,第一辅助支撑部件7包括与第四主支架5连接的支架安装板701、与支架安装板701连接的斜撑支架702和与斜撑支架702连接的第一连接板703,第一连接板703位于第三主支架4和第四主支架5之间。支架安装板701安装在第四上支杆501上,斜撑支架702的一端与支架安装板701固定连接,斜撑支架702的另一端与支架安装板701固定连接,支架安装板701和斜撑支架702位于增程器模拟件的下方,第一连接板703的高度大于第四上支杆501与试验工装相连接的端部的高度。第一辅助支撑部件7还包括用于与增程器模拟件的第一部位连接的第一转接板706和设置于第一连接板703上的减震垫,第一转接板706位于第一连接板703的一侧且第一转接板706与第一连接板703相平行,第一连接板703与主连接板6相平行。减震垫具有弹性性能,减震垫可产生一定的弹性变形量,以起到减震作用,减震垫与第一转接板706固定连接且减震垫夹在第一连接板703和第一转接板706之间,进而可以起到减振效果,衰减增程器模拟件引起的振动,实现了与增程器模拟件的柔性连接,提高可靠性。减震垫具有多种形式,如采用橡胶材质制成的橡胶块。
作为优选的,如图10所示,减震垫是通过螺栓与第一转接板706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703具有让减震垫塞入的安装孔,减震垫与第一连接板703固定连接。第一转接板706是通过螺栓与增程器模拟件进行连接,以方便拆装,第一转接板706具有让螺栓穿过的通孔。
如图4至图9所示,第一辅助支撑部件7还包括与第一连接板703和第二主支架3连接的第一辅助支架704,第一辅助支架704位于斜撑支架702的上方。第一辅助支架704的设置,提高了第一辅助支撑部件7与主支撑部件的连接强度,提高了对增程器模拟件支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第一辅助支架704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板703连接且两者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第一辅助支架704的另一端与第二上支杆301的端部固定连接且第二上支杆301的该端部是第二上支杆301的与试验工装相连接的一端,第一辅助支架704的长度大于斜撑支架702的长度。第一辅助支架704和斜撑支架702为具有一定长度的杆状构件,第一辅助支架704、斜撑支架702、第一连接板703和第一转接板706的材质为合金钢,第一辅助支架704与第二上支杆301为焊接连接,斜撑支架702与第一连接板703和第一转接板706为焊接连接。第一辅助支撑部件7整体结构强度高,支撑稳定性好。
如图4至图9所示,支架安装板701通过卡箍705与第四主支架5连接,卡箍705套设于第四主支架5上且卡箍705通过紧固件与支架安装板701连接。作为优选的,卡箍705设置多个且所有卡箍705为沿第四上支杆501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卡箍705为C型结构,卡箍705套在第四上支杆501上,支架安装板701位于第四上支杆501的一侧,卡箍705是通过两个由螺栓和螺母构成的紧固件与支架安装板701连接,卡箍705的两端和支架安装板701上设有让螺栓穿过的通孔,卡箍705与支架安装板701相配合夹紧第四上支杆501,实现与第四上支杆501的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9所示,卡箍705设置两个。卡箍705与支架安装板701之间形成可拆卸式连接,进而使得第一辅助支撑部件7与第四主支架5之间形成可拆卸式连接。这样在与增程器模拟件进行装配时,第一辅助支撑部件7在第四主支架5上的位置可调节,从而补偿装配公差,以方便装配,有助于提高装配效率,进而有助于提高振动试验效率。
如图4至图10所示,第二辅助支撑部件8包括与主支撑部件连接的第二辅助支架803、与第二辅助支架803连接的第二连接板801、用于与增程器模拟件的第二部位连接的第二转接板802和设置于第二连接板801上的减震垫,第二转接板802位于第二连接板801的一侧且第二转接板802与第二连接板801相平行,第二连接板801与主连接板6相平行,主连接板6位于电机安装板1和第二连接板801之间。第二辅助支架803的一端与主支撑部件固定连接,第二辅助支架803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板801固定连接,第二辅助支撑部件的高度大于第一连接板703的高度,第二辅助支架803与主支撑部件的连接点位于第二连接板801的下方。设置于第二连接板801上的减震垫具有弹性性能,减震垫可产生一定的弹性变形量,以起到减震作用,减震垫与第二转接板802固定连接且减震垫夹在第二连接板801和第二转接板802之间,进而可以起到减振效果,衰减增程器模拟件引起的振动,实现了与增程器模拟件的柔性连接,提高可靠性。减震垫具有多种形式,如采用橡胶材质制成的橡胶块。
作为优选的,如图10所示,减震垫是通过螺栓与第二转接板802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801具有让减震垫塞入的安装孔,减震垫与第二连接板801固定连接。第二转接板802是通过螺栓与增程器模拟件进行连接,以方便拆装,第二转接板802具有让螺栓穿过的通孔。
如图4至图10所示,第二辅助支撑部件8还包括与第二连接板801连接的第三辅助支架804,第三辅助支架804位于第二辅助支架803的上方。第三辅助支架804的设置,提高了第二辅助支撑部件8的结构强度,提高了对增程器模拟件支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第三辅助支架804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板801固定连接,第三辅助支架804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固定连接,第三辅助支架804的长度大于第二辅助支架803的长度,第三辅助支架804朝向第二辅助支架803的后方倾斜延伸,第三辅助支架804和第二辅助支架803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第三辅助支架804的长度方向和第二辅助支架803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第二辅助支架803和第三辅助支架804为具有一定长度的杆状构件,第二辅助支架803、第三辅助支架804、第二连接板801和第二转接板802的材质为合金钢,第二辅助支架803的上端和第三辅助支架804的上端与第二连接板801为焊接连接,第二辅助支架803的下端与主支撑部件为焊接连接。第二辅助支撑部件8整体结构强度高,对增程器模拟件的支撑稳定性好。
如图4至图10所示,第二辅助支撑部件8还包括与主支撑部件连接的第三连接板805、用于与增程器模拟件的第二部位连接的第三转接板806和设置于第三连接板805上的减震垫,第三转接板806位于第三连接板805的一侧且第三转接板806与第三连接板805相平行,第三连接板805与主连接板6相平行,第三连接板805位于第二连接板801的下方且第三连接板805和第二连接板801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三转接板806和第二转接板802也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三连接板805的一端与主支撑部件固定连接,减震垫设置于第三连接板805的另一端,第三连接板805位于第二辅助支架803的下方。设置于第三连接板805上的减震垫具有弹性性能,减震垫可产生一定的弹性变形量,以起到减震作用,减震垫与第三转接板806固定连接且减震垫夹在第三连接板805和第三转接板806之间,进而可以起到减振效果,衰减增程器模拟件引起的振动,实现了与增程器模拟件的柔性连接,提高了可靠性。减震垫具有多种形式,如采用橡胶材质制成的橡胶块。
作为优选的,如图10所示,减震垫是通过螺栓与第三转接板806固定连接,第三连接板805具有让减震垫塞入的安装孔,减震垫与第三连接板805固定连接。第三转接板806是通过螺栓与增程器模拟件进行连接,以方便拆装,第三转接板806具有让螺栓穿过的通孔。第三连接板805的材质为合金钢,第三连接板805与主支撑部件为焊接连接。
如图4至图9所示,主支撑部件还包括后端加强结构,后端加强结构与第二辅助支撑部件8、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第一主支架2、第三主支架4和第四主支架5连接,后端加强结构与电机安装板1为相对布置,主连接板6位于后端加强结构和电机安装板1之间,后端加强结构位于增程器模拟件的后侧,主连接板6位于增程器模拟件的前侧,第一上支杆201、第三上支杆401和第四上支杆501的一端与电机安装板1固定连接,第一上支杆201、第三上支杆401和第四上支杆501的另一端与后端加强结构固定连接。后端加强结构用于与试验工装进行连接且后端加强结构与试验工装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后端加强结构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主支撑部件的整体结构强度以及与试验工装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作为优选的,后端加强结构包括中心连接杆22、第一后部支杆17、第二后部支杆18、第三后部支杆19、第四后部支杆20和第五后部支杆21,第一后部支杆17的一端与第一上支杆201的端部固定连接且第一上支杆201的该端部是第一上支杆201的与试验工装相连接的一端,第一后部支杆17的另一端与一个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固定连接,该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并通过螺栓与试验工装进行连接,第一后部支杆17用于对一个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提供支撑作用,第一后部支杆17朝向第一上支杆201的上方延伸。第二后部支杆18的一端与第一上支杆201的端部固定连接且第一上支杆201的该端部是第一上支杆201的与试验工装相连接的一端,第二后部支杆18的另一端与中心连接杆22固定连接,第二后部支杆18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相平行,第二后部支杆18位于第三辅助支架804的下方。第五后部支杆21的一端与中心连接杆22固定连接,第五后部支杆21的另一端与另一个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固定连接,第三辅助支架804也与该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固定连接,第五后部支杆21和第三辅助支架804相配合用于对一个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提供支撑作用,第五后部支杆21位于第三辅助支架804的下方,第五后部支杆21的长度小于第二辅助支架803的长度,第五后部支杆21朝向中心连接杆22的上方延伸,第二辅助支架803也朝向中心连接杆22的上方延伸,第二辅助支架803的下端与中心连接杆22固定连接,第二辅助支架803的长度方向与第五后部支杆21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第三后部支杆19的一端与第三上支杆401的端部固定连接且第三上支杆401的该端部是第三上支杆401的与试验工装相连接的一端,第三后部支杆19的另一端与中心连接杆22固定连接,第三后部支杆19位于第二后部支杆18的下方,第二后部支杆18的长度方向与第三后部支杆19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第三后部支杆19的长度方向与中心连接杆22的长度方向相垂直。
第四后部支杆20的一端与第四上支杆501的端部固定连接且第四上支杆501的该端部是第四上支杆501的与试验工装相连接的一端,第四后部支杆20的另一端与中心连接杆22固定连接,第四后部支杆20的长度方向与第三后部支杆19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钝角,第四后部支杆20的长度方向与中心连接杆22的长度方向相垂直,中心连接杆22与第一上支杆201的与试验工装相连接的端部处于同一高度,第三后部支杆19和第四后部支杆20朝向中心连接杆22的下方倾斜延伸。
中心连接杆22、第一后部支杆17、第二后部支杆18、第三后部支杆19、第四后部支杆20和第五后部支杆21为具有一定长度的杆状构件,中心连接杆22、第一后部支杆17、第二后部支杆18、第三后部支杆19、第四后部支杆20和第五后部支杆21的材质为合金钢,中心连接杆22与第二辅助支架803、第二后部支杆18、第三后部支杆19、第四后部支杆20和第五后部支杆21为焊接连接,第一后部支杆17和第二后部支杆18与第一上支杆201为焊接连接,第三后部支杆19与第三上支杆401为焊接连接,第四后部支杆20与第四上支杆501为焊接连接。
作为优选的,主支撑部件是通过螺栓与试验工装进行连接,也即第一上支杆201、第二上支杆301、第三上支杆401、第四上支杆501和中心连接杆22通过螺栓与试验工装形成可拆卸式连接,这种连接方式拆装方便,相应的,第一上支杆201、第二上支杆301、第三上支杆401、第四上支杆501和中心连接杆22具有让螺栓穿过的通孔。
作为优选的,第二主支架3与主连接板6、试验工装和电机安装板1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第二主支架3可单独拆卸下来,第二下支杆302的端部是通过螺栓与主连接板6进行连接,第二上支杆301的端部是通过螺栓与电机安装板1连接,第二下支杆302与主连接板6之间形成可拆卸式连接,第二上支杆301与电机安装板1之间形成可拆卸式,第二下支杆302的端部具有让螺栓穿过的通孔。第一辅助支架704的端部是通过螺栓与第一连接板703进行连接,第一辅助支架704具有让螺栓穿过的通孔,第一辅助支架704与第一连接板703之间形成可拆卸式连接,第一辅助支撑部件7与第四主支架5之间也形成可拆卸式连接。这种连接方式拆装方便,在将第二主支架3和第一辅助支撑部件7拆卸后,主支撑部件的一侧呈敞开状态,操作空间大,便于进行增程器的安装和拆卸。
如图4至图9所示,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设置相平行的两个,两个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相配合,对第一控制器模拟件提供支撑作用,第一控制器模拟件通过螺栓安装在两个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上,采用螺栓的连接方式,方便第一控制器模拟件的拆装。
如图4、图5和图9所示,第二控制器模拟件是通过螺栓安装在第二控制器安装板10上,第二控制器安装板10是直接安装在试验工装上,采用螺栓的连接方式,方便第二控制器模拟件的拆装。第二控制器安装板10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二控制器安装板10和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二控制器安装板10和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处于同一高度,第二控制器安装板10设置多个,所有第二控制器安装板10相配合,对第二控制器模拟件提供支撑作用。
振动台的结构和原理如同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那样,在此不再赘述。振动台是用于对混合动力装置模拟系统施加激振力,试验工装安装在振动台上,振动台与振动台控制系统为电连接,振动台受振动台控制系统的控制,振动台控制系统用于振动谱的输入及激振响应的采集、输出。
如图1至图3所示,试验工装包括底板、设置于底板上且用于与集成安装装置连接的立板、设置于立板上的顶板以及与底板和立板连接的加强筋,加强设置多个。底板安装在振动台上,底板与振动台的动圈和静圈固定连接。立板设置于底板且立板朝向底板上方延伸,立板的下端与底板固定连接,顶板与立板的上端固定连接,顶板位于立板的上方,立板并位于底板的中间位置处。集成安装装置安装在立板和顶板上,底板位于集成安装装置的下方,主支撑部件是通过螺栓与试验工装的立板进行连接且主支撑部件与立板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也即第一上支杆201、第二上支杆301、第三上支杆401、第四上支杆501和中心连接杆22通过螺栓与立板形成可拆卸式连接。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通过螺栓与试验工装的顶板进行连接,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与顶板之间形成可拆卸式连接。第二控制器安装板10是直接安装在试验工装的顶板上,第二控制器安装板10是通过螺栓与试验工装的顶板进行连接,第二控制器安装板10与顶板之间形成可拆卸式连接,相应的,立板和顶板上设有让螺栓插入的安装孔。
如图1至图3所示,加强筋设置多个,加强筋为竖直设置,各个加强筋均与立板和底板固定连接,而且部分加强筋位于底板与顶板之间且该部分的加强筋与顶板、底板和立板固定连接,加强筋的设置,提高了试验工装的强度,确保振动试验能够正常进行。加强筋与立板、顶板和底板为焊接连接,立板与顶板和底板也为焊接连接,保证试验工装整体的刚性,以确保振动激励的传递。
如图1至图3所示,底板上还设有吊耳,吊耳是用于连接起吊设备,底板为矩形平板,吊耳共设置四个,各个吊耳分别设置于底板的一个直角拐角处,起吊设备用于起吊试验工装。底板的材质为碳素钢板且底板的厚度为50mm,立板的材质为碳素钢板且立板的厚度为20mm,加强筋的材质也为碳素钢板。
采用上述结构的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进行混合动力飞机的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的过程,包括如下的步骤:
S1、将增程器支撑装置安装在试验工装上,将增程器模拟件安装在增程器支撑装置上;
S2、将电机安装板1安装在增程器支撑装置上,将驱动电机模拟件安装在电机安装板1上;
S3、将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安装在试验工装上,将第一控制器模拟件安装在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上;
S4、将第二控制器安装板10安装在试验工装上,将第二控制器模拟件安装在第二控制器安装板10上;
S5、将试验工装安装在振动台上;
S6、进行振动试验。
在上述步骤S1中,首先通过螺栓将主支撑部件的主转接板16与增程器模拟件的第三部位进行连接,然后通过螺栓将第二转接板802和第三连接板805与增程器模拟件的第二部位进行连接,然后通过螺栓将第一连接板703与增程器模拟件的第一部位进行连接,然后将第一辅助支撑部件7的支架安装板701通过卡箍705和螺栓与第四主支架5进行连接,然后通过螺栓将第二主支架3与电机安装板1进行连接,通过螺栓将第一辅助支架704与第一连接板703进行连接,完成增程器模拟件的安装。
在上述步骤S1中,在进行增程器模拟件的安装之前,第一辅助支架704与第一连接板703处于分离状态,第一辅助支撑部件7与第四主支架5也处于分离状态,第一辅助支架704与第二主支架3为一体结构,主支撑部件的一侧呈敞开状态,这样便于将增程器模拟件放入主支撑部件的内部。
在上述步骤S2中,通过螺栓将第一主支架2、第二主支架3、第三主支架4和第四主支架5与电机安装板1进行连接,然后通过螺栓将驱动电机模拟件安装在电机安装板1上,完成驱动电机模拟件的安装。
在上述步骤S3中,通过螺栓将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与试验工装进行连接,然后通过螺栓将第一控制器模拟件安装在第一控制器安装板9上,完成第一控制器模拟件的安装。
在上述步骤S4中,通过螺栓将第二控制器安装板10与试验工装进行连接,然后通过螺栓将第二控制器模拟件安装在第二控制器安装板10上,完成第二控制器模拟件的安装。
在上述步骤S6中,完成试验工装的安装后,启动振动台,振动台对混合动力装置模拟系统施加激振力,进行混合动力装置模拟系统的振动测试,从而能够为混合动力飞机设计中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分析提供可行性试验。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包括振动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振动台上的试验工装和设置于试验工装上且用于安装混合动力装置模拟系统的集成安装装置,混合动力装置模拟系统包括增程器模拟件、驱动电机模拟件和第一控制器模拟件,集成安装装置包括用于与增程器模拟件连接且用于对增程器模拟件提供支撑的增程器支撑装置、用于安装驱动电机模拟件且与增程器支撑装置连接的电机安装板和用于安装第一控制器模拟件的第一控制器安装板,第一控制器安装板与增程器支撑装置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程器支撑装置是与增程器模拟件的三个部位连接,增程器支撑装置包括与增程器模拟件的第一部位连接的第一辅助支撑部件、与增程器模拟件的第二部位连接的第二辅助支撑部件和与增程器模拟件的第三部位连接的主支撑部件,第一辅助支撑部件和第二辅助支撑部件与主支撑部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撑部件包括第一主支架、第二主支架、第三主支架、第四主支架以及与第一主支架、第二主支架、第三主支架和第四主支架连接的主连接板,第一主支架、第二主支架、第三主支架和第四主支架与所述电机安装板连接,第一主支架和第二主支架为相对布置,第三主支架和第四主支架为相对布置,第三主支架位于第一主支架的下方,第四主支架位于第二主支架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支架包括与所述电机安装板连接的第一上支杆和与第一上支杆连接且朝向第一上支杆外侧伸出的第一下支杆,所述第二主支架包括与所述电机安装板为可拆卸式连接的第二上支杆和与第二上支杆连接且朝向第二上支杆外侧伸出的第二下支杆,所述主连接板位于第一下支杆和第二下支杆之间且与第一下支杆连接,主连接板与第二下支杆为可拆卸式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主支架包括与所述电机安装板连接的第三上支杆和与第三上支杆连接且朝向第三上支杆外侧伸出的第三下支杆,所述第四主支架包括与电机安装板连接的第四上支杆和与第四上支杆连接且朝向第四上支杆外侧伸出的第四下支杆,所述主连接板位于第三下支杆和第四下支杆之间且与第三下支杆和第四下支杆连接,第三下支杆位于所述第一下支杆的下方,第四下支杆位于所述第二下支杆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支撑部件包括与所述第四主支架连接的支架安装板、与支架安装板连接的斜撑支架、与斜撑支架连接的第一连接板和用于与增程器模拟件的第一部位连接的第一转接板以及夹在第一连接板和第一转接板之间的减震垫,第一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三主支架和所述第四主支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支撑部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主支架连接的第一辅助支架,第一辅助支架位于所述斜撑支架的上方,所述支架安装板通过卡箍与所述第四主支架连接,卡箍套设于第四主支架上且卡箍通过紧固件与支架安装板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撑部件还包括后端加强结构,后端加强结构与所述第二辅助支撑部件、第一控制器安装板、第一主支架、第三主支架和第四主支架连接,后端加强结构包括中心连接杆、第一后部支杆、第二后部支杆、第三后部支杆、第四后部支杆和第五后部支杆,第二后部支杆一端与中心连接杆固定连接,第五后部支杆一端与中心连接杆固定连接且第五后部支杆朝向中心连接杆的上方延伸,第三后部支杆一端与中心连接杆固定连接且第三后部支杆位于第二后部支杆的下方,第四后部支杆一端与中心连接杆固定连接,第三后部支杆和第四后部支杆朝向中心连接杆的下方倾斜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辅助支撑部件包括与所述主支撑部件连接的第二辅助支架、与第二辅助支架连接的第二连接板、用于与增程器模拟件的第二部位连接的第二转接板和设置于第二连接板上的减震垫,减震垫夹在第二连接板和第二转接板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工装包括底板、设置于底板上且用于与集成安装装置连接的立板、设置于立板上的顶板以及与底板和立板连接的加强筋,加强筋设置多个。
CN201821225344.2U 2018-08-01 2018-08-01 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 Active CN2086162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25344.2U CN208616213U (zh) 2018-08-01 2018-08-01 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25344.2U CN208616213U (zh) 2018-08-01 2018-08-01 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16213U true CN208616213U (zh) 2019-03-19

Family

ID=65708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25344.2U Active CN208616213U (zh) 2018-08-01 2018-08-01 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1621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06107A (zh) * 2018-08-01 2018-10-26 中电科芜湖通用航空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06107A (zh) * 2018-08-01 2018-10-26 中电科芜湖通用航空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
CN108706107B (zh) * 2018-08-01 2024-02-20 中电科芜湖通用航空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007399A1 (zh) 新能源汽车电机测功平台
CN208616213U (zh) 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
CN208593499U (zh) 混合动力飞机动力装置集成安装系统
CN108706107A (zh) 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系统
CN108775996A (zh) 混合动力装置的振动试验方法
CN205222454U (zh) 一种液化天然气船压缩机单元的专用吊排
CN217384735U (zh) 一种用于惯容器/悬架的性能测试试验台
CN108995826A (zh) 混合动力装置的装配方法
CN108715229A (zh) 混合动力飞机动力装置集成安装系统
CN207059762U (zh) 一种带供氢系统的燃料电池物流车
CN206140333U (zh) 一种用于地铁七人座椅振动试验的工装夹具
CN107053076B (zh) 水轮发电机制动风闸的拆卸、安装方法
CN207772861U (zh) 一种便于检修的发动机抽拉装置
CN219429562U (zh) 空客neo发动机自举设备检测平台
CN203472754U (zh) 一种新型的蓄电池压板结构
CN207549936U (zh) 一种便于检修的发动机抽拉装置
CN207274331U (zh) 一种新型电动汽车空调系统试验装置
CN212391578U (zh) 新能源汽车电机测功平台
CN206020004U (zh) 一种汽车真空助力器托板的疲劳试验装置
CN208283026U (zh) 一种电池包振动疲劳试验夹具
CN216955056U (zh) 一种适用性广的测试支架
CN215522709U (zh) 一种便于拆卸安装的环保监测装置
CN109668743A (zh) V型推力杆试验台
CN213956712U (zh) 调节式接线箱及配电箱振动冲击模态试验通用夹具
CN109305034A (zh) 一种带供氢系统的燃料电池物流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