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78949U - 线性致动结构 - Google Patents

线性致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78949U
CN208578949U CN201821159812.0U CN201821159812U CN208578949U CN 208578949 U CN208578949 U CN 208578949U CN 201821159812 U CN201821159812 U CN 201821159812U CN 208578949 U CN208578949 U CN 2085789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ut
center pillar
transmission
group
pro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5981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伟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ST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ST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ST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J-STA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15981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78949U/zh
Priority to TW107213755U priority patent/TWM5729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789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78949U/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96834 priority patent/WO2020015743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性致动结构,其包含下柱、中柱、上柱、驱动单元、线性机构、第一补强套组及第二补强套组。线性机构位于下柱内且受驱动单元驱动,线性机构包含管牙、第一螺母、中管、第二螺母、传动螺母及传动组。管牙受驱动单元驱动旋转;管牙旋转使第一螺母沿轴向位移;中管第一端连接第一螺母;第二螺母连接中管的第二端以与第一螺母位移;传动螺母连接管牙另一端且受管牙连动,传动组受传动螺母驱动旋转,以相对第二螺母带动上柱位移。第一补强套组连接于中柱与第一螺母之间。由此增加结构稳定性。

Description

线性致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性致动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下柱、中柱及上柱的三段式线性致动结构。
背景技术
线性致动器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中,例如升降桌及升降椅等,通过线性致动器可以调整升降桌及升降椅的高度,以符合使用者需求。
公知的线性致动器结构包含一下柱、一中柱、一上柱以及一线性机构,通过线性机构的作动可带动中柱及上柱位移而达到伸缩的效果。然而,下柱、中柱及上柱皆为中空的柱体且彼此不相连接,其在伸长时仅靠内部的线性机构支撑,而使得线性致动器结构容易受外力影响产生摇晃不稳的现象。
有鉴于此,如何有效地改善线性致动器结构的结构配置,增加其伸长时的稳固性,遂成相关业者努力的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性致动结构,通过第一补强套组的配置,可以有效的增加线性致动结构的稳固性。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线性致动结构,其包含一下柱、一中柱、一上柱、一驱动单元、一线性机构及一第一补强套组。下柱具有一轴向,中柱可伸缩地位于下柱内,上柱可伸缩地位于中柱内,驱动单元位于下柱的一端。线性机构位于下柱内且受驱动单元驱动,线性机构包含一管牙、一第一螺母、一中管、一第二螺母、一传动螺母及一传动组。管牙一端连接驱动单元且受驱动单元驱动旋转;第一螺母套设于管牙,管牙旋转而使第一螺母沿轴向位移;中管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一端连接第一螺母;第二螺母连接中管的第二端,以与第一螺母同步沿轴向位移;传动螺母连接管牙的另一端且受管牙连动旋转,传动组可伸缩地位于管牙内,传动组连接上柱且被传动螺母套设,传动组受传动螺母驱动旋转,以相对第二螺母带动上柱沿轴向位移。第一补强套组连接于中柱与第一螺母之间,以使中柱受第一螺母连动。
由此,通过驱动单元驱动线性机构作动,可使中柱及上柱沿轴向伸缩,且通过第一补强套组连接于中柱与线性机构之间的结构配置,可使线性致动结构的结构更稳固。
依据前述的线性致动结构,还可包含一第二补强套组位于上柱及中管之间,且第二补强套组连接上柱。或前述线性致动结构可还包含一第一滑动片及一第二滑动片,第一滑动片位于下柱与中柱之间,第一滑动片包含一第一卡销穿过中柱的一第一孔洞以嵌合第一补强套组的一第一卡孔;第二滑动片位于中柱与上柱之间,第二滑动片包含一第二卡销穿过上柱的一第二孔洞以嵌合第二补强套组的一第二卡孔。
依据前述的线性致动结构,其中第一补强套组可包含两个第一连接块互相卡合,且第二补强套组可包含二第二连接块互相卡合。或两个第一连接块互相卡合的一第一组合方向可与两个第二连接块互相卡合的一第二组合方向垂直。
依据前述的线性致动结构,其中传动组更可包含一传动轴套、一螺杆及一滑套,传动轴套啮合于传动螺母以受传动螺母连动,且传动轴套包含一内孔,螺杆可伸缩地位于内孔,螺杆被第二螺母套设螺接,且螺杆的一端连接上柱,滑套套设啮合于螺杆的另一端,且滑套的外壁与传动轴套的内孔配合,其中,当传动轴套受传动螺母连动旋转,传动轴套带动滑套连动螺杆沿轴向位移。或传动组更可包含一螺杆档片,其套设于螺杆且抵接于第二螺母的一端,螺杆档片设置于传动轴套。或螺杆档片可包含两个卡凸可拆地卡合于传动轴套的两个限位孔。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线性致动结构,其包含一下柱、一中柱、一上柱、一驱动单元、一线性机构及一第一补强套组。下柱具有一轴向,中柱可伸缩地位于下柱外,上柱可伸缩地位于中柱外,驱动单元位于下柱的一端。线性机构位于下柱内且受驱动单元驱动,线性机构包含一管牙、一第一螺母、一中管、一第二螺母、一传动螺母及一传动组。管牙一端连接驱动单元且受驱动单元驱动旋转;第一螺母套设于管牙,管牙旋转而使第一螺母沿轴向位移;中管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一端连接第一螺母;第二螺母连接中管的第二端,以与第一螺母同步沿轴向位移;传动螺母连接管牙的另一端且受管牙连动旋转,传动组可伸缩地位于管牙内,传动组连接上柱且被传动螺母套设,传动组受传动螺母驱动旋转,以相对第二螺母带动上柱沿轴向位移。第一补强套组连接于中柱与第二螺母之间,以使中柱受第二螺母连动。
依据前述的线性致动结构,更可包含一第一滑动片位于上柱与中柱之间,第一滑动片包含一第一卡销穿过中柱的一第一孔洞以嵌合第一补强套组的一第一卡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驱动单元驱动线性机构作动,可使中柱及上柱沿轴向伸缩,且通过第一补强套组连接于中柱与线性机构之间的结构配置,可使线性致动结构的结构更稳固。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线性致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示出图1的线性致动结构的一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3示出图1的线性致动结构的另一部分爆炸示意图;以及
图4示出图1的线性致动结构的一局部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 线性致动结构
100 下柱
200 中柱
300 上柱
400 第一补强套组
410 第一连接块
411 第一卡孔
412 卡槽
413 卡榫
414 盲孔
500 第二补强套组
510 第二连接块
511 第二卡孔
600 线性机构
610 中管
611 第一端
612 第二端
620 管牙
630 第一螺母
631 径向凸肋
640 第二螺母
650 传动螺母
660 传动组
661 传动轴套
6611 内孔
6612 限位孔
662 滑套
663 螺杆
664 螺杆档片
6641 卡凸
700 第二滑动片
710 第二卡销
800 第一滑动片
810 第一卡销
900 驱动单元
910 马达
920 蜗轮
I1 轴向
R1 第一组合方向
R2 第二组合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阅读者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例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而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公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示出;并且重复的元件将可能使用相同或类似的编号表示。
此外,本文中当某一元件(或机构或模块等)“连接”、“设置”或“耦合”于另一元件,可指所述元件是直接连接、直接设置或直接耦合于另一元件,亦可指某一元件是间接连接、间接设置或间接耦合于另一元件,意即,有其他元件介于所述元件及另一元件之间。而当有明示某一元件是“直接连接”、“直接设置”或“直接耦合”于另一元件时,才表示没有其他元件介于所述元件及另一元件之间。而第一、第二、第三等用语只是用来描述不同元件或成分,而对元件/成分本身并无限制,因此,第一元件/成分亦可改称为第二元件/成分。且本文中的元件/成分/机构/模块的组合非此领域中的一般周知、常规或公知的组合,不能以元件/成分/机构/模块本身是否为公知,来判定其组合关系是否容易被本领域技术人员轻易完成。
请参阅图1、图2、图3及图4,其中图1示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线性致动结构10的立体示意图,图2示出图1的线性致动结构10的一部分爆炸示意图,图3示出图1的线性致动结构10的另一部分爆炸示意图,图4示出图1的线性致动结构10的一局部剖面示意图。线性致动结构 10其包含一下柱100、一中柱200、一上柱300、一驱动单元900、一线性机构600及一第一补强套组400。
下柱100具有一轴向I1,中柱200可伸缩地位于下柱100内,上柱300 可伸缩地位于中柱200内,驱动单元900位于下柱100的一端。线性机构600 位于下柱100内且受驱动单元900驱动,线性机构600包含一管牙620、一第一螺母630、一中管610、一第二螺母640、一传动螺母650及一传动组 660。管牙620一端连接驱动单元900且受驱动单元900驱动旋转。第一螺母630套设于管牙620,管牙620旋转而使第一螺母630沿轴向I1位移。中管610具有一第一端611及一第二端612,第一端611连接第一螺母630。第二螺母640连接中管610的第二端612,以与第一螺母630同步沿轴向I1 位移。
传动螺母650连接管牙620的另一端且受管牙620连动。传动组660可伸缩地位于管牙620内,传动组660连接上柱300且被传动螺母650套设,传动组660受传动螺母650驱动旋转,以相对第二螺母640带动上柱300沿轴向I1位移。第一补强套组400连接于中柱200与第一螺母630之间,以使中柱200受第一螺母630连动。
由此,通过驱动单元900驱动线性机构600的作动可使中柱200及上柱 300沿轴向I1伸缩,且通过第一补强套组400连接于中柱200与线性机构 600之间的结构关系,可使线性致动结构10的结构更稳固。后面将详述线性致动结构10的细节及作动方式。
下柱100、中柱200及上柱300的内径依序递减,而使得中柱200可位于下柱100内部伸缩作动,上柱300可位于中柱200内部伸缩作动。
驱动单元900可包含一马达910、一蜗轮920及一联轴器组(未示出),联轴器组连接于蜗轮920及管牙620之间,马达910的轴心呈一蜗杆结构而能啮合于蜗轮920,因此马达910转动可以带动蜗轮920转动,进而带动管牙620转动。
管牙620的外壁具有外螺纹而可以与第一螺母630的内螺纹螺接。当管牙620旋转时,第一螺母630受限于其与中柱200的连接关系而无法跟随旋转,故第一螺母630仅能沿轴向I1位移。因此,第一螺母630可带动中柱 200与中管610及第二螺母640相对下柱100沿轴向I1位移。
另外,当管牙620旋转时,会带动连接于管牙620另一端的传动螺母650 转动,而带动传动组660转动,进而带动上柱300相对中柱200移动。详细地说,传动组660更可包含一传动轴套661、一螺杆663及一滑套662,传动轴套661啮合于传动螺母650以受传动螺母650连动,且传动轴套661包含一内孔6611。螺杆663可伸缩地位于内孔6611,螺杆663被第二螺母640 套设螺接,且螺杆663的一端连接上柱300。滑套662套设啮合于螺杆663 的另一端,且滑套662的外壁与传动轴套661的内孔6611配合。其中,当传动轴套661受传动螺母650连动旋转时,传动轴套661带动滑套662连动螺杆663沿轴向I1位移。
如图2所示,传动螺母650的内壁具有一呈六角形的截面形状,传动轴套661呈空心六角柱结构,而能与传动螺母650的内壁相互配合。此外,传动轴套661内孔6611的截面形状亦为六角形,滑套662亦为空心六角柱结构,其外壁与传动轴套661相互配合而能于传动轴套661内沿轴向I1位移。滑套662的内壁包含多个咬合齿(未标示),而可以啮合于螺杆663另一端上的多个啮合齿(未标示),以使滑套662与螺杆663连接。
螺杆663的外壁具有外螺纹而可以与第二螺母640的内螺纹螺接。当螺杆663受传动轴套661连动旋转时,第二螺母640受限于其与中管610的连接关系而无法跟随旋转,故螺杆663可相对于第二螺母640沿轴向I1位移。因此,螺杆663可带动上柱300相对下柱100沿轴向I1位移。
进一步地,传动组660更可包含一螺杆档片664,其套设于螺杆663且抵接于第二螺母640的一端,螺杆档片664设置于传动轴套661。螺杆档片 664可包含两个卡凸6641可拆地卡合于传动轴套661的两个限位孔6612。
更详细地说,螺杆档片664的两个卡凸6641位于螺杆档片664的两侧,传动轴套661的两个限位孔6612位于传动轴套661的一端,两个卡凸6641 可相对于螺杆档片664的一径向变形。当螺杆档片664设置于传动轴套661 内时,两个卡凸6641可分别卡合于两个限位孔6612,且螺杆档片664的一抵接部(未示出)外露于传动轴套661以抵接于第二螺母640的一端。
线性致动结构10可还包含一第二补强套组500位于上柱300及中管610 之间,且第二补强套组500连接上柱300。线性致动结构10还可包含四个第一滑动片800及四个第二滑动片700,各第一滑动片800位于下柱100与中柱200之间,各第一滑动片800包含两个第一卡销810穿过中柱200的两个第一孔洞(未示出)以嵌合第一补强套组400的两个第一卡孔411。各第二滑动片700位于中柱200与上柱300之间,各第二滑动片700包含两个第二卡销710穿过上柱300的两个第二孔洞(未示出)以嵌合第二补强套组500的两个第二卡孔511。
更仔细的说,第一补强套组400可包含两个第一连接块410互相卡合,且第二补强套组500可包含两个第二连接块510互相卡合。两个第一连接块 410的形状相同,且各第一连接块410包含一半管内壁(未标示)、二端面(未标示)、两个卡槽412、两个卡榫413及两个盲孔414,卡槽412位于半管内壁上且供第一螺母630的径向凸肋631卡合,两个卡榫413位于其中一端面上,两个盲孔414位于另一端面上。因此,在组合时,可让第一个第一连接块410的二卡槽412对准第一螺母630的两个径向凸肋631,并让第二个第一连接块410的两个卡槽412对准第一螺母630的另两个径向凸肋631,并让第一个第一连接块410的两个卡榫413卡合于第二个第一连接块410的两个盲孔414,并让第二个第一连接块410的二卡榫413卡合于第一个第一连接块410的两个盲孔414,以完成第一补强套组400的连接。
各第一连接块410可还包含一侧面(未标示)、两个连接面(未标示)及四个第一卡孔411,两个连接面分别连接于侧面及端面之间,两个第一卡孔411 分别位于两个连接面上,另外二个第一卡孔411皆位于侧面上。由此,当两个第一连接块410相互组合后,第一个第一连接块410连接面上的第一卡孔 411及第二个第一连接块410连接面上的第一卡孔411可供同一个第一滑动片800的两个第一卡销810分别卡合。第二连接块510的结构与第一连接块 410的差别仅在于,第二连接块510不包含卡槽。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滑动片、第二滑动片、第一卡销、第二卡销、第一卡孔、第二卡孔、第一孔洞及第二孔洞的数量至少为一,且第一个第一连接块及第二个第一连接块之间、第一个第二连接块及第二个第二连接块之间、或第一补强套组与第一螺母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锁接或其他可拆地连接方式,不以上述公开为限。
在图3的实施例中,两个第一连接块410互相卡合的一第一组合方向 R1可与二第二连接块510互相卡合的一第二组合方向R2垂直。也就是说,两个第一连接块410是沿第一组合方向R1相互连接,两个第二连接块510 是沿第二组合方向R2相互连接,而能更强化线性致动结构10的结构稳定性。
在作动时,由驱动单元900驱动管牙620转动,第一螺母630带动中柱 200、中管610及第二螺母640沿轴向I1位移,且与管牙620一同转动的传动螺母650带动传动轴套661,以连动滑套662及螺杆663转动,使螺杆663 相对第二螺母640带动上柱300沿轴向I1位移,进而完成中柱200及上柱 300的升降调整。
在另一实施例中,亦可以是下柱、中柱及上柱的内径依序递增,故中柱是可伸缩地位于下柱外,上柱是可伸缩地位于中柱外,且将第一补强套组改连接于中柱与第二螺母之间,以使中柱受第二螺母连动。而第一滑动片位于上柱与中柱之间,且第一滑动片包含第一卡销穿过中柱的第一孔洞以嵌合第一补强套组的第一卡孔。
其中,第二螺母与第一补强套组的连接方式可与上述的图1实施例中的第一螺母630与第一补强套组400的连接方式相同,不在赘述。在此情况下,可让第一螺母与第二螺母的结构配置相同,而能让第一补强套组改与第一螺母嵌合连接。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随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线性致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下柱,具有一轴向;
一中柱,可伸缩地位于该下柱内;
一上柱,可伸缩地位于该中柱内;
一驱动单元,位于该下柱的一端;
一线性机构,位于该下柱内且受该驱动单元驱动,该线性机构包含:
一管牙,其一端连接该驱动单元且受该驱动单元驱动旋转;
一第一螺母,套设于该管牙,该管牙旋转而使该第一螺母沿该轴向位移;
一中管,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连接该第一螺母;
一第二螺母,连接该中管的该第二端,以与该第一螺母同步沿该轴向位移;
一传动螺母,连接该管牙的另一端且受该管牙连动旋转;及
一传动组,可伸缩地位于该管牙内,该传动组连接该上柱且被该传动螺母套设,该传动组受该传动螺母驱动旋转,以相对该第二螺母带动该上柱沿该轴向位移;以及
一第一补强套组,连接于该中柱与该第一螺母之间,以使该中柱受该第一螺母连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致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第二补强套组,位于该上柱及该中管之间,且该第二补强套组连接该上柱。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性致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第一滑动片,位于该下柱与该中柱之间,该第一滑动片包含一第一卡销穿过该中柱的一第一孔洞以嵌合该第一补强套组的一第一卡孔;以及
一第二滑动片,位于该中柱与该上柱之间,该第二滑动片包含一第二卡销穿过该上柱的一第二孔洞以嵌合该第二补强套组的一第二卡孔。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性致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补强套组包含两个第一连接块互相卡合,且该第二补强套组包含两个第二连接块互相卡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性致动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该第一连接块互相卡合的一第一组合方向与两个该第二连接块互相卡合的一第二组合方向垂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致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传动组还包含:
一传动轴套,啮合于该传动螺母以受该传动螺母连动,且该传动轴套包含一内孔;
一螺杆,可伸缩地位于该内孔,该螺杆被该第二螺母套设螺接,且该螺杆的一端连接该上柱;以及
一滑套,套设啮合于该螺杆的另一端,且该滑套的外壁与该传动轴套的该内孔配合;
其中,当该传动轴套受该传动螺母连动旋转,该传动轴套带动该滑套连动该螺杆沿该轴向位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性致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传动组还包含:
一螺杆档片,套设于该螺杆且抵接于该第二螺母的一端,该螺杆档片设置于该传动轴套。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性致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螺杆档片包含两个卡凸可拆地卡合于该传动轴套的两个限位孔。
9.一种线性致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下柱,具有一轴向;
一中柱,可伸缩地位于该下柱外;
一上柱,可伸缩地位于该中柱外;
一驱动单元,位于该下柱的一端;
一线性机构,位于该下柱内且受该驱动单元驱动,该线性机构包含:
一管牙,其一端连接该驱动单元且受该驱动单元驱动旋转;
一第一螺母,套设于该管牙,该管牙旋转而使该第一螺母沿该轴向位移;
一中管,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连接该第一螺母;
一第二螺母,连接该中管的该第二端,以与该第一螺母同步沿该轴向位移;
一传动螺母,连接该管牙的另一端且受该管牙连动旋转;及
一传动组,可伸缩地位于该管牙内,该传动组连接该上柱且被该传动螺母套设,该传动组受该传动螺母驱动旋转,以相对该第二螺母带动该上柱沿该轴向位移;以及
一第一补强套组,连接于该中柱与该第二螺母之间,以使该中柱受该第二螺母连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性致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第一滑动片,位于该上柱与该中柱之间,该第一滑动片包含一第一卡销穿过该中柱的一第一孔洞以嵌合该第一补强套组的一第一卡孔。
CN201821159812.0U 2018-07-20 2018-07-20 线性致动结构 Active CN2085789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59812.0U CN208578949U (zh) 2018-07-20 2018-07-20 线性致动结构
TW107213755U TWM572943U (zh) 2018-07-20 2018-10-11 線性致動結構
PCT/CN2019/096834 WO2020015743A1 (zh) 2018-07-20 2019-07-19 线性致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59812.0U CN208578949U (zh) 2018-07-20 2018-07-20 线性致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78949U true CN208578949U (zh) 2019-03-05

Family

ID=65510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59812.0U Active CN208578949U (zh) 2018-07-20 2018-07-20 线性致动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78949U (zh)
TW (1) TWM57294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15743A1 (zh) * 2018-07-20 2020-01-23 捷世达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线性致动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15743A1 (zh) * 2018-07-20 2020-01-23 捷世达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线性致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72943U (zh) 2019-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69308437T3 (de) Planeten-Untersetzungsgetrieb
DE102004064262B3 (de) Planetengetriebesystem
CN100441920C (zh) 结构紧凑的致动器
DE102005028532A1 (de) Modulare (Lastschalt-) Getriebe
CN208578949U (zh) 线性致动结构
DE202011105040U1 (de) Getriebemechanismus für ein Elektrowerkzeug
CN106763592A (zh) 一种无相对滑动的凹‑凸啮合圆弧齿轮齿条机构
CN208578939U (zh) 线性致动结构
CN110369644A (zh) 一种金属丝网编织机及其编织方法
CN104968917A (zh) 涡轮机上包括有组装的壳体的取力器变速箱
CN101398065A (zh) 伸缩致动器
EP0895001A2 (de) Untersetzungsgetriebe
CN202517460U (zh) 可手自动变速的电动工具
CN208879782U (zh) 一种三挡自动变速集中传动立卧铣头
EP0462099B1 (de) Kurbeltrieb
DE2261511B2 (de) Drehantrieb einer mehrschnecken- strangpresse fuer plastische werkstoffe, insbesondere kunststoffe
DD263639A5 (de) Linearantriebseinheit
CN108105345A (zh) 一种实现正反转的动力转角输出箱
DE2936996A1 (de) Motorgetriebenes handwerkzeug
CN109577689A (zh) 用于城市建设的一体化环保建筑
CN108895135A (zh) 一种便于调节的传动系统
CN111224508A (zh) 一种多连电动推杆结构
CN208203949U (zh) 一种面齿轮传动的差速器齿轮机构
CN108893565A (zh) 一种用于毛皮加工的整平机构
CN209278434U (zh) 一种复合运动机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