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51170U - 一种框式结构的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框式结构的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51170U
CN208551170U CN201721751432.1U CN201721751432U CN208551170U CN 208551170 U CN208551170 U CN 208551170U CN 201721751432 U CN201721751432 U CN 201721751432U CN 208551170 U CN208551170 U CN 2085511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body
supporting part
frame structure
cooking apparatus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75143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于凌振
邱雄杰
王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75143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511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511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511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框式结构的烹饪器具,其包括承载部,由所述承载部向上延伸形成的支撑部,与所述支撑部连接的顶部,所述承载部与所述顶部之间构成锅体取放空间,所述锅体取放空间至少一个开口与外界连通以取放锅体,所述锅体对放置其内的食材进行烹饪。颠覆传统烹饪器具的结构设计,实现锅体外露且锅体可以实现水平取放。

Description

一种框式结构的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框式结构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饭煲一般都是底部设置加热系统加热锅体来加热食物,取放食物一般都是上下取放锅体来实现,该锅体上下取放方式,使上部空间不能有效的利用,占用厨房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框式结构的烹饪器具,颠覆传统烹饪器具的结构设计,实现锅体外露且锅体可以实现水平取放。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框式结构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部,由所述承载部向上延伸形成的支撑部,与所述支撑部连接的顶部,所述承载部与所述顶部之间构成锅体取放空间,所述锅体取放空间至少一个开口与外界连通以取放锅体,所述锅体对放置其内的食材进行烹饪。
本方案将锅体直接与外界环境关联,方便了用户可以从各个角度,不限于现有技术中只能自上而下放置锅体,例如可以侧部的方向放置锅体;上述框体形成近似“匚”形,该框体包含的承载部与顶部沟通构成了锅体取放空间,锅体取放空间引导锅体进行放置。
其中锅体取放空间的侧部仅留有锅体的一个开口,该开口可以根据需要打开或者关闭,该开口的开设位置可以在锅体取放空间的任意一侧;也可以锅体取放空间留有锅体的两个、三个开口,根据具体需要对应调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开口处设置可打开或关闭的遮挡组件。
在上述开口的基础上增加遮挡组件,也能对放置于锅体取放空间内的锅体进行保护,遮挡组件能够根据需要自动打开或关闭;也可以人为拨动遮挡组件实现打开或关闭动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水平向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锅体取放空间的任意一侧,锅体取放空间的其余区域均与外部环境连通。
在本方案中,具体给出了水平向锅体取放空间与支撑部的位置关系,将锅体放置于锅体取放空间后,其支撑部作为锅体的承载部与顶部的连接部件,仅占用锅体取放空间一侧的区域,而锅体取放空间的其余区域均与外部环境连通,不会对锅体取放造成影响。
另外该结构的设计,由于锅体取放空间为完全敞开式,对锅体取放空间并没有结构上的束缚,使得锅体取放空间能够适应不同容量的锅体,除了一般容量为4L的锅体能够正常使用外,该锅体取放空间也能被配置应用3L的锅体,5L的锅体等多型号的锅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与所述顶部平行设置,且所述承载部与所述顶部之间的纵向间距大于等于所述锅体的高度。
将承载部和顶部水平设置,能够较大程度利用锅体取放空间的空间,且在本方案中限定了承载部与顶部之间的纵向间距大于等于所述锅体的高度,方便锅体随时取放;当承载部与顶部之间的纵向间距等于锅体的高度时候,即烹饪过程中,锅体的顶部紧挨着顶部的下端,该结构对工艺要求较为精准;当承载部与顶部之间的纵向间距大于锅体的高度时候,即烹饪过程中,锅体的顶部与顶部的下端留有间隙,一般间隙可以设定为5-10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垂直于所述承载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承载部连接处临近所述承载部的中心区域。
从上文可以看出,支撑部由承载部向上延伸形成,本方案进一步限定了支撑部与承载部的装配关系,且两者的装配的连接位置不在承载部的中心区域,偏向于承载部的中心区域一侧,该布局能够保证锅体取放空间较大空间的利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由所述支撑挡板构成,所述支撑挡板在水平向截面呈弧形。
锅体可以为直筒形,或者球形或者其他形状,其中支撑部采用支撑挡板,支撑挡板便于模具成型,也便于脱模,弧形的支撑挡板能够进一步扩大了锅体取放空间的容纳空间,这是由于弧形的弧度较大的区域位于承载部的中心区域,而锅体一般放置在锅体取放空间的中心区域,利用空间较多,且能放置大容量的锅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上表面为水平面。承载部的上表面为水平面,保证了锅体放置于取放空间后也能平稳放置,即使受到外界干扰,也不会造成锅体从承载部上落下,安全性大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顶部放置蒸汽发生器,烹饪过程中,所述蒸汽发生器将蒸汽导入所述锅体中进行烹饪。
本方案中将蒸汽发生器设置于顶部,由于顶部位于锅体取放空间的上部,将锅体放置于锅体取放空间后,顶部必然位于锅体的上方,则该装配关系方便由蒸汽发生器产生的蒸汽自上而下导入锅体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框式电饭煲还包括与蒸汽发生器连接的水箱,所述水箱固定于所述框式电饭煲上或所述水箱单独设置且通过水管与所述蒸汽发生器连接。
上述给出了给蒸汽发生器供水的水箱的安装位置,其中水箱可以直接装配于饭煲上,优先放置于承载部上;或者水箱可以外接水龙头,将水龙头与蒸汽发生器管道连接以对蒸汽发生器供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锅体采用保温锅体。保温锅体的使用保证了不管采用蒸汽加热还是其他加热方式,均能提升锅体的锁热能力,不至于热能的散失,节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包括承载部,由所述承载部向上延伸形成的支撑部,与所述支撑部连接的顶部,所述承载部与所述顶部之间构成锅体取放空间,所述锅体取放空间至少一个开口与外界连通以取放锅体,所述锅体对放置其内的食材进行烹饪。颠覆传统烹饪器具的结构设计,实现锅体外露且锅体可以实现水平取放。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图2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一种锅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另一种锅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参照图1所示,一种框式结构的烹饪器具,包括承载部200,由所述承载部200向上延伸形成的支撑部300,与所述支撑部300连接的顶部400,上述承载部200、支撑部300以及顶部400连接在一起构成框体100,其中承载部与所述顶部之间构成锅体取放空间A,所述锅体取放空间A至少一个开口110与外界连通以取放锅体500,所述锅体500对放置其内的食材进行烹饪。
本方案将锅体直接与外界环境关联,方便了用户可以从各个角度,不限于现有技术中只能自上而下放置锅体,例如可以侧部的方向放置锅体;上述框体形成近似“匚”形,该框体包含的承载部与顶部沟通构成了锅体取放空间,锅体取放空间引导锅体进行放置。
其中锅体取放空间A的侧部仅留有锅体的一个开口110,该开口可以根据需要打开或者关闭,该开口的开设位置可以在锅体取放空间的任意一侧;也可以锅体取放空间留有锅体的两个、三个开口,根据具体需要对应调整。
其中所述开口110处设置可打开或关闭的遮挡组件(图中未标示)。在上述开口的基础上增加遮挡组件,也能对放置于锅体取放空间内的锅体进行保护,遮挡组件能够根据需要自动打开或关闭;也可以人为拨动遮挡组件实现打开或关闭动作。
实施例2:
如实施1给出了框式结构的烹饪器具的锅体取放空间与锅体之间的关系,本实施例进一步阐述在锅体取放空间处于敞开式的情况下,其他部件的关系:
如图2所示,为了便于锅体取放,将承载部200与所述顶部400平行设置,且所述承载部与所述顶部之间的纵向间距大于等于所述锅体的高度。
将承载部200和顶部400水平设置,能够较大程度利用锅体取放空间的空间,且在本方案中限定了承载部与顶部之间的纵向间距大于等于所述锅体的高度,方便锅体随时取放;当承载部与顶部之间的纵向间距等于锅体的高度时候,即烹饪过程中,锅体的顶部紧挨着顶部的下端,该结构对工艺要求较为精准;当承载部与顶部之间的纵向间距大于锅体的高度时候,即烹饪过程中,锅体的顶部与顶部的下端留有间隙,一般间隙可以设定为5-100mm。
为了扩大锅体取放空间的支撑部300垂直于所述承载部200,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承载部连接处临近所述承载部200的中心区域,即支撑部不在承载部的中心区域.
从上文可以看出,支撑部300由承载部200向上延伸形成,本方案进一步限定了支撑部与承载部的装配关系,且两者的装配的连接位置不在承载部的中心区域,偏向于承载部的中心区域一侧,该布局能够保证锅体取放空间较大空间的利用。
其实支撑部300由所述支撑挡板构成,所述支撑挡板在水平向截面呈弧形。
而对应的锅体可以为直筒形,或者球形或者其他形状,锅体也可以采用采用羽釜(带把手的球胆);其中支撑部采用支撑挡板,支撑挡板便于模具成型,也便于脱模,弧形的支撑挡板能够进一步扩大了锅体取放空间的容纳空间,这是由于弧形的弧度较大的区域位于承载部的中心区域,而锅体一般放置在锅体取放空间的中心区域,利用空间较多,且能放置大容量的锅体。
其中承载部200上表面为水平面,保证了锅体500放置于锅体取放空间A后也能平稳放置,即使受到外界干扰,也不会造成锅体A从承载部200上落下,安全性大增。
上述承载部、支撑部以及顶部可以作出三个独立的零部件外,后期通过卡扣、螺钉等方式进行装配,其中承载部、支撑部以及顶部也可以一体成型。将上述三个主要零部件一体成型,便于加工,一套模具即将整个框式电饭煲的整体结构制作出来,装配过程中仅需要将电路,其他电路元器件进行装配。
如图3所示,更进一步地,所述顶部放置蒸汽发生器600,烹饪过程中,所述蒸汽发生器将蒸汽导入所述锅体中进行烹饪。本方案中将蒸汽发生器设置于顶部,由于顶部位于锅体取放空间的上部,将锅体放置于锅体取放空间后,顶部必然位于锅体的上方,则该装配关系方便由蒸汽发生器产生的蒸汽自上而下导入锅体中。
烹饪米饭过程中,由蒸汽发生器600产生的蒸汽自上而下导入锅体中,其中蒸汽管道的出气口位于锅体的上部区域,将蒸汽缓缓导入烹饪腔中,将蒸汽中携带的热能传递至米水混合物中实现对米饭的烹饪;烹饪粥等流质食物时,蒸汽管道的出气口位于锅体的烹饪区域的下部,并使得蒸汽自下而上慢慢抬升实现烹饪,即本发明中烹饪米饭与煮粥蒸汽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若烹饪米饭中,将蒸汽从锅体的烹饪区域的下部往上进行喷出,导致烹饪过程中米水不断翻滚,不利于烹饪。
而框式电饭煲对应还包括与蒸汽发生器600连接的水箱700,所述水箱固定于所述框式电饭煲上或所述水箱单独设置且通过水管与所述蒸汽发生器连接。上述给出了给蒸汽发生器供水的水箱的安装位置,其中水箱可以直接装配于饭煲上,优先放置于承载部上;或者水箱可以外接水龙头,将水龙头与蒸汽发生器管道连接以对蒸汽发生器供水。当水箱700固定于所述框式电饭煲上时候,优选将水箱700可拆卸装配于所述承载部200上,将水箱设计为可拆卸方式,方便对水箱进行添加水,以及对长期使用的水箱进行清洗,将水箱装配于承载部上,便于随时拆卸。
深入地,锅体采用保温锅体,其中保温锅体优选双层真空保温锅。保温内胆的使用保证了不管采用蒸汽加热还是其他加热方式,均能提升锅体的锁热能力,不至于热能的散失,节能,其中保温锅可以采用直通胆,球胆或者羽釜胆等。
参照图4,图5所示,给出了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容量的锅体,且高度,宽度自由设定,均可以在上述框式结构的烹饪器具中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水平向”、“厚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框式结构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部,由所述承载部向上延伸形成的支撑部,与所述支撑部连接的顶部,所述承载部与所述顶部之间构成锅体取放空间,所述锅体取放空间至少一个开口与外界连通以取放锅体,所述锅体对放置其内的食材进行烹饪。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框式结构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处设置可打开或关闭的遮挡组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框式结构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在水平向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锅体取放空间的任意一侧,锅体取放空间的其余区域均与外部环境连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框式结构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与所述顶部平行设置,且所述承载部与所述顶部之间的纵向间距大于等于所述锅体的高度。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框式结构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垂直于所述承载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承载部连接处临近所述承载部的中心区域。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框式结构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由支撑挡板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框式结构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上表面为水平面。
8.如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一种框式结构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放置蒸汽发生器,烹饪过程中,所述蒸汽发生器将蒸汽导入所述锅体中进行烹饪。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框式结构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框式电饭煲还包括与蒸汽发生器连接的水箱,所述水箱固定于所述框式电饭煲上或所述水箱单独设置且通过水管与所述蒸汽发生器连接。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框式结构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采用保温锅体。
CN201721751432.1U 2017-12-15 2017-12-15 一种框式结构的烹饪器具 Active CN2085511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51432.1U CN208551170U (zh) 2017-12-15 2017-12-15 一种框式结构的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51432.1U CN208551170U (zh) 2017-12-15 2017-12-15 一种框式结构的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51170U true CN208551170U (zh) 2019-03-01

Family

ID=65446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751432.1U Active CN208551170U (zh) 2017-12-15 2017-12-15 一种框式结构的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5117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50961A (zh) * 2019-06-26 2019-08-23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靠的烹饪器具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50961A (zh) * 2019-06-26 2019-08-23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靠的烹饪器具
CN110150961B (zh) * 2019-06-26 2021-04-09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靠的烹饪器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192789U (zh) 一种纯蒸汽加热饭煲
CN207023916U (zh) 一种带功率调节的多功能蒸汽水槽
CN204889584U (zh) 火锅
CN208551170U (zh) 一种框式结构的烹饪器具
CN203122093U (zh) 一种隔水电炖盅
CN105212733A (zh) 一种多功能一体化的嵌入式炊具
CN106263671A (zh) 一种集成式多功能生态橱柜灶
CN202035975U (zh) 智能保健节能锅
CN109924863A (zh) 一种纯蒸汽加热的烹饪锅
CN208598142U (zh) 一种纯蒸汽加热的烹饪锅
CN208658750U (zh) 一种纯蒸汽加热的电饭煲
CN208658749U (zh) 一种框式结构的烹饪锅
CN207520011U (zh) 移动式多功能炉灶
CN102133037A (zh) 三单元锅体结构的慢炖锅
CN106419508B (zh) 电热杯及儿童电热杯
CN210008886U (zh) 一种免喷蒸汽锅
CN211704337U (zh) 一种炒饭线用菜品保温装置
CN109924892A (zh) 一种框式电饭煲
CN202426282U (zh) 多功能节能锅
CN202020287U (zh) 三单元锅体结构的慢炖锅
CN205162758U (zh) 一种多功能一体化的嵌入式炊具
CN204950522U (zh) 一种多功能电加热锅
CN109171431A (zh) 一种多功能涮锅
CN206621193U (zh) 一种多功能蒸汽水槽
CN217185613U (zh) 多功能电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704

Address after: Building 2, No. 52, 22nd Street, Baiyang Street, Qiantang New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s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999, Mei Li Road, Huaiyin District, Ji'nan, Shandong

Patentee before: JOYOU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