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04548U -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04548U
CN208504548U CN201820612355.XU CN201820612355U CN208504548U CN 208504548 U CN208504548 U CN 208504548U CN 201820612355 U CN201820612355 U CN 201820612355U CN 208504548 U CN208504548 U CN 2085045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component
component case
air
indoor unit
frame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61235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望月清实
浜田义信
大坪茂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arri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arri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arrier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arrier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045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045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机的室内单元,能够防止从热交换器落下的水浸入电子元器件箱的内部。该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包括:使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K)进行流动的送风部(18),该热交换器配置于底板(F)处设置的框体的内部;在框体(2)前表面的下部开口,从外部吸入空气(K)的吸入口(11);在框体(2)前表面的上部开口,将空气吹出外部的吹出口(13);控制部(21),该控制部(21)至少包含控制送风部(18)的电子元器件;面向吸入口(11)来配置,收纳控制部(21)的电子元器件箱(20);以及热交换器(15)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其上方且将整个电子元器件箱(20)的上表面覆盖的顶板部(46)。

Description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在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中,通过在排水盘下方设置电子元器件箱,从而防止从热交换器滴落的水附着于电子元器件箱。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220321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现有的室内单元中,在排水盘下方的较低的位置设有电子设备盒(电子元器件箱),因此在对电子设备盒内的电子元器件进行操作时,操作人必须弯下腰来进行操作,难以进行操作处理。因此,希望将电子元器件箱设置于易于操作的位置。然而,若将电子元器件盒设置于高于排水盘的位置,则从热交换器滴落的水会附着到电子元器件盒,水可能侵入其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将上述情况考虑在内,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的室内单元,能够将电子元器件箱设置于易于处理的位置,且能防止从热交换器落下的水进入电子元器件箱的内部。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包括:设置于底板的框体;配置于所述框体内部的热交换器;使通过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进行流动的送风部;在所述框体的前表面的下部开口,从外部吸入空气的吸入口;在所述框体的前表面的上部开口,将空气吹出至外部的吹出口;控制部,该控制部至少包含控制所述送风部的电子元器件;面向所述吸入口来配置,收纳所述控制部的电子元器件箱;以及所述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其上方且将整个所述电子元器件箱的上表面覆盖的顶板部。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具备檐部,该檐部向所述电子元器件箱的外表面的外侧突出。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中,所述电子元器件箱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内部空间的前部,以所述顶板部从前部向后部逐渐变低的方式倾斜。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中,具备风向板,该风向板设置于所述吸入口,使得所吸入的空气流向所述电子元器件箱。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中,具备风向板,该风向板设置于所述吸入口,使得所吸入的空气流向所述电子元器件箱。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中,具备:散热器,该散热器安装于所述控制部,对所述控制部进行散热;以及开口部,该开口部在所述电子元器件箱开口,使所述散热器向外侧突出。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中,所述电子元器件箱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内部空间的前部,以所述电子元器件箱的后表面朝向下方的方式倾斜。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中,所述电子元器件箱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内部空间的前部,以所述电子元器件箱的后表面朝向下方的方式倾斜。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中,具备排水盘,该排水盘位于比所述电子元器件箱要低的位置且配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方,接收由所述热交换器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水。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中,具备排水盘,该排水盘位于比所述电子元器件箱要低的位置且配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方,接收由所述热交换器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水。
由此,能得到一种空调机的室内单元,能够防止从热交换器落下的水浸入电子元器件箱的内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空调机的室内单元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空调机的室内单元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将空调机的室内单元的侧板卸下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排水盘及电子元器件箱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排水盘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从正面侧观察到的排水盘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从背面侧观察到的电子元器件箱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从正面侧观察到的风向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电子元器件箱及风向板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利用图1至图9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以下,以图2及图4的纸面左侧为空调机的室内单元的左侧,以图3及图5的纸面左侧为空调机的室内单元的正面侧(前侧),以图9的纸面上侧为空调机的室内单元的正面侧(前侧)来进行说明。
图1的标号1是空调机的室内单元。此外,空调机由设置于室内的室内单元1及设置于室外的未图示的室外单元而构成。室内单元1与室外单元经由使制冷剂循环的配管而连接。该室内单元1与室外单元之间使制冷剂循环,因而构成制冷循环。
图1是表示从正面侧观察到的室内单元1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室内单元1呈设置于底板F(参照图2)的底板设置型。该室内单元1具备设置于底板F的框体2。在框体2的下端设有用于将室内单元1固定于底板F的固定金属件3。另外,框体2的后表面以接近壁部W(参照图3)的状态来配置。
框体2形成箱状,其包括:设置于前表面的前板4、设置于上表面的上板5、设置于后表面的后板6(参照图3)、设置于左表面的左侧板7(参照图2)、设置于右表面的右侧板8以及设置于下表面的下板9(参照图2)。
在框体2的前板4设置有供使用者操作的操作面板10。使用者通过对该操作面板10进行操作,从而能启动或停止室内单元1、或者改变设定温度等。
另外,在框体2的前表面的下部设置有从外部吸入空气K的吸入口11。在该吸入口11安装有吸入口用栅格12。另外,在框体2前表面的上部设置将空气K吹出至外部的吹出口13。在该吹出口13安装有吹出口用栅格14。此外,吸入口用栅格12及吹出口用栅格14能够在室内单元1设置时或维护时由操作人简单地卸下。
图2是表示卸下吸入口用栅格12的状态的室内单元1的主视图。另外,图3是表示卸下右侧板8的状态下的室内单元1的侧视图。如图2及图3所示,在框体2的内部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配置有热交换器15。
热交换器15具备:制冷剂通过的制冷剂管16、以及与制冷剂16连结,在主视下沿着垂直方向延伸的多个翅片17。该热交换器15能够使得制冷剂在制冷剂管16与室外单元之间循环,并在通过的空气K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该热交换器15在制冷运行时起到蒸发器的作用,使周围的空气K的温度下降。另外,该热交换器15在制热运行时起到冷凝器的作用,使周围的空气K的温度上升。
在热交换器15的上方配置有左右两个多叶片风扇18,还配置有一个电动机19。电动机19为两轴电动机。其左右的驱动轴分别与多叶片风扇18连接。多叶片风扇18分别收纳于风扇壳体61。风扇壳体61在左右两侧面设有空气吸入口61a,在上方设有空气吹出口61b。能通过驱动电动机19驱动多叶片风扇18。上述多叶片风扇18、电动机19及风扇壳体61构成送风部,产生从下方朝向上方通过热交换器15的空气K的气流。
在风扇壳体61的空气吹出口61b与框体2的吹出口13之间设有整流板62,用于将从风扇壳体61的空气吹出口61b吹出的空气K的一部分引导至吹出口13的下侧。利用这些整流板62使得从吹出口13吹出至外部的空气K被整流为在上下方向上均等。
在吸入口11设有电子元器件箱20。该电子元器件箱20收纳有控制部21(参照图4),该控制部21包含控制电动机19等各种装置的电子元器件。该控制部21具有搭载电子元器件的基板。该控制部21为在室内单元1工作过程中产生热量的部分。
吸入口11是在低于热交换器15的位置在框体2的前表面开口,将空气K从外部吸入框体2的内部的部分。另外,吹出口13是在高于热交换器15的位置在框体2的前表面开口,将框体2内部的空气K吹出至外部的部分。
如图4所示,热交换器15设置成从框体2的一个侧板7延伸至另一个侧板8,在其两端具有遮风板,该遮风板用于将想要跳过热交换器15而直接通过的空气K的气流进行遮挡。此外,在热交换器15起到蒸发器的功能的制冷运行时,通过热交换器15的空气K所包含的水分发生结露,作为排水附着于热交换器15并滴落。在该热交换器15的下方配置有接收排水的排水盘22。排水盘22被架起,从框体2的一个侧板7跨越至另一个侧板8,具有规定的横向宽度D1。
如图6所示,排水盘22包括:底板23、从底板23的前边起竖立设置的前板24、从底板23的后边起竖立设置的后板25、从底板23的左边起竖立设置的左侧板26以及从底板23的右边起竖立设置的右侧板27,形成其上表面开口的箱状。此外,在左侧板26及右侧板27分别设有用于将排水盘22安装于框体2的安装片28。
如图5所示,在框体2的后板6固定有用于支撑热交换器15的下部的支撑金属件29。利用螺钉将热交换器15的下部安装于支撑金属件29。另外,利用螺钉将排水盘22的安装片28安装于支撑金属件29。由此,热交换器15的下部接近框体2的后板6,且排水盘22的后板25接近框体2的后板6。
此外,排水盘22由不锈钢形成。另外,在排水盘22的整个外周面(底板23的下表面、前板24的前表面、后板25的后表面、左侧板26的左面、右侧板27的右面)粘贴有隔热材料30。因此,使得在排水盘22的外周面不会产生结露。
在排水盘的前板24的大致中央部、即前板24的中间部设有管连接部31。该管连接部31经由管接头32连接至排出管33(参照图4)。排出管33是用于将排水盘22所接收到的排水排出至外部的构件。
如图1及图3所示,在框体2的左侧板7及右侧板8的下部具有用于将排出管33导出至外部的导出孔部34。室内单元1设置时,根据室内状况利用左侧或右侧的任一侧的导出孔部34导出排出管33。本实施方式中示例出将排出管33从左侧板7的导出孔部34导出至外部的实施方式。此外,也可以经由该导出孔部34将使制冷剂循环的配管导出。
此外,管接头32是弯曲成直角的弯管。另外,排出管33是呈直线状的管。在排水盘22的管连接部31形成有供管接头32螺合的阳螺纹部35(参照图6)。能够在将管接头32与管连接部31相螺合时,将管接头32的朝向调整为左侧或右侧中的任一侧。由于经由该管接头32而连接有排出管33,因此能将排出管33延伸的方向设定为左侧或右侧中的任一侧。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排水盘22的前方侧设置管连接部31,从而在设置室内单元1时容易进行将管连接部31与排出管33连接的作业。也就是说,变得容易对排出管33进行操作。
排出管33以主视下随着远离管连接部31而逐渐变低的方式倾斜(参照图4)。相较于在排水盘22的下方侧设置管连接部的情况,通过在排水盘22的前方侧设置管连接部31,能够将排水管33的顶部设置于较高的位置。也就是说,能够增大管连接部31与导出孔部34的高度差H(参照图5)。因此,能够增大排出管33的倾斜角度,使排水容易流动。
如图6所示,排水盘22的底板2以从两侧部向大致中央部、即中间部变低的方式倾斜。另外,排水盘22的底板23以从后部往前部变低的方式倾斜(参照图5)。由此,排水从排水盘22的底板23流向管连接部31,因此能顺利地将排水从排出管33排出。由于能将排水排出而不存积排水,因此能够防止排水从排水盘22溢出。
排水盘22通过一块板构件来形成。底板23大致在中央部、即中间部被弯折。此外,与上述底板23相对应地,在前板24及后板25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切口部。然后,通过将上述切口部进行焊接,从而保持底板23的大致中央部处于弯折状态。此外,在排水盘22的底板23未设有切口部及焊接部。因此,底板23的上表面为平坦面,使排水顺利地流过该底板23的上表面。
管连接部31向排水盘22的前板24的前方突出,形成中心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由此,能容易地将排出管33与管连接部31相连。另外,由于将管接头32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管连接部31相连,因此能够通过管接头32利用管连接部31对排出管33的重量进行支撑。因此,排出管33不易从管连接部31偏离。
管连接部31的外周与排水盘22的前板24上开口的圆形孔的周缘相焊接。此外,管连接部31的内周面中最低的面(底面)与排水盘22的底板23的上表面形成平坦面。另外,管连接部31以从后部向前部变低的方式倾斜(参照图5)。由此,排水盘22的底板23的上表面的排水经由管连接部31顺利地流过排出管33。
如图3及图5所示,热交换器15的前表面以其下部比上部更远离吸入口11的方式倾斜(前板4),且热交换器15的下部靠近框体2的后板6。另外,排水盘22的前后宽度L2比框体2的内部空间的前后宽度L1要窄,且排水盘22的后板25靠近框体2的后板6。由此,使在热交换器15前表面附着的水经由其前表面滴落到排水盘22上。另外,能够确保在框体2的内部有用于将排出管33配置于排水盘22前方侧的空间。
此外,排水盘22的前后宽度L2为框体2的内部空间的前后宽度L1的一半以下。由此,能够减小排水盘22的底板23的面积,因此排水盘22上的排水被集中而容易流动。此外,若排水盘22的底板23的面积较大,则排水扩散,由于其表面张力而附着于底板23,不易流动,但通过减小排水盘22的底板23的面积,从而使得排水容易流动。
如图4所示,吸入口11在框体2的前表面从低于排水盘22的位置到高于排水盘22的位置的区域开口。由此,能容易从吸入口11进入排水盘22。因此,在设置室内单元1时将管连接部31与排出管33相连接的作业变得容易。另外,能够增大吸入口11的开口面积。
另外,电子元器件箱20被配置于比排水盘22要高的位置,且靠近框体2的两侧板7、8中的任意一个侧板。本实施方式中,电子元器件箱20靠近框体2的左侧板7来配置。由此,在操作员进行在排水盘22的中央部将管连接部31与排出管33相连接的作业时,电子元器件箱20不会造成干扰。此外,电子元器件箱20的横向宽度D2小于框体2内部空间的横向宽度(与排水盘22的横向宽度D1大致相同的宽度)的一半。因此,能够空出吸入口11的中央部。
如图2所示,吸入口11在框体2的前表面从低于电子元器件箱20的位置到高于电子元器件箱20的位置的区域开口。由此,能够通过卸下吸入口用栅格12,从而容易从吸入口11进入电子元器件箱20,容易对电子元器件箱20进行操作。
另外,电子元器件箱20能够利用从吸入口11吸入的空气K来冷却电子元器件箱20内部的控制部21。也就是说,能够防止控制部21的温度上升。
此外,操作员能容易地卸下覆盖电子元器件箱20前表面的前板36(参照图2、图4)。此外,利用螺钉将电子元器件箱20的前板36安装于电子元器件箱20的箱主体37上设置的阴螺纹部38(参照图7)。
如图3所示,将电子元器件箱20配置于热交换器15的下方。热交换器15的前表面以其下部比上部更远离吸入口11的方式倾斜,从而确保在框体2的内部空间的前部有用于配置电子元器件箱20的空间。
此外,排水盘22配置于比电子元器件箱20要低的位置且热交换器15的下方。由此,电子元器件箱20设置于比排水盘22要高的位置,因此操作员即使不用大幅度地弯腰并蹲下身也能进入电子元器件箱20,易于对电子元器件箱20内部的控制部21进行操作。
如图4所示,吸入口11是由上框部39、侧框部40、41以及下框部42包围的部分。电子元器件箱20具备安装于上框部39的上安装部43以及安装于左侧的侧框部40的左安装部44。插通设置于这些上安装部43及侧框部40的孔部45(参照图7)的螺钉与上安装部43及左侧的侧框部40的阴螺纹部相螺合,从而将电子元器件箱20固定于框体2。
如图7所示,电子元器件箱20的箱主体37从上部朝向下部其前后宽度逐渐变窄。因此,在电子元器件箱20被安装于框体2的状态下,电子元器件箱20的前表面呈垂直,电子元器件箱20的箱主体37的后表面以朝向下方的方式倾斜(斜后下方)(参照图3)。
另外,设置有覆盖电子元器件箱20的整个上表面的顶板部46。通过设置该顶板部46,从而即使在水从热交换器15落下的情况下,也能防止水浸入电子元器件箱20的内部。另外,通过设置顶板部46,从而即使在热交换器15下方的位置也无需避开落下的水,从而能将电子元器件箱20设置于易于操作的位置。
另外,顶板部46通过一块板状构件来构成。该顶板部46以从前部向后部逐渐变低的方式倾斜(参照图3)。由此,在从热交换器15落下的水落到顶板部46时,能使水流向电子元器件箱20的后方,而不会飞溅至周围。
电子元器件箱20具备檐部47,该檐部47向箱主体37的后表面(外表面)的后方(外侧)突出。此外,通过使得顶板部46的后端边缘(一部分)向箱主体37的后表面的外侧延伸从而形成檐部47。由此,能防止从电子元器件箱20的上方落下的水附着于箱主体37的后表面。此外,通过以使电子元器件箱20的后表面朝向下方的方式倾斜,从而能防止从顶板部46的后边缘的檐部47落下的水附着于箱主体37的后表面。
如图7及图9所示,在电子元器件箱20的箱主体37的上表面以外的部分、例如侧面及底面设有布线孔48,该布线孔48使与控制部21连接的布线可插通。该布线孔48设有用于防止水浸入的橡胶制的盖。另外,从控制部21延伸的温度传感器49从箱主体37的侧面向侧方突出。此外,用于保持规定的布线的保持构件50设于箱主体37的后表面。
另外,设置于控制部21的多个电子元器件中的规定电子元器件会发热。例如,IPM(智能功率模块)等是会发热的电子元器件。这样的电子元器件安装有用于散热的散热器51。该散热器51从控制部21向后方突出。
在电子元器件箱20的箱主体37的后表面设有使得散热器51向外方突出的开口部52。由此,能够利用在电子元器件箱20周围流过的空气K来促进散热器51的散热。此外,从箱主体37的后表面突出的散热器51的突出长度比檐部47的突出长度要短(参照图3)。因此,使得从檐部47落下的水不会与散热器51接触。
如图4所示,在吸入口11设有使得吸入的空气K流向电子元器件箱20的风向板53。本实施方式中,在吸入口11的大致中央部、且电子元器件箱20的右侧附近设有风向板53。该风向板53安装于吸入口11的上框部39。风向板53是从上框部39向下方延伸的板构件。
如图8所示,将一块板构件弯折来形成风向板53。该风向板53具备用于接受风的呈四边形的受风部54、呈三角形的角度形成部55以及安装片56。此外,在安装片56设有多个螺钉插通孔57。利用插通该螺钉插通孔57的螺钉来将风向板53安装至上框部39。另外,在制造风向板53时,通过恰当地调整角度形成部55的三角形的顶点的角度,从而设定受风部54的朝向。
如图9所示,仰视时风向板53的受风部54以使其左端比右端更靠后方的方式倾斜。也就是说,接触到风向板53的空气K流向电子元器件箱20。由此,从吸入口11吸入的空气K由于风向板53而与电子元器件箱20接触,因此能对电子元器件箱20内部的控制部21进行冷却。
尤其是,在通过风向板53进行整流的空气K沿着电子元器件箱20的后表面流动。此外,电子元器件箱20后表面的散热器51设置于接近风向板53的位置(右侧),因此促进了散热器51的散热。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通过具备设置于排水盘的前板的大致中央部(中间部)并连接有排出管的管连接部,从而在设置室内单元时容易进行将管连接部与排出管连接的作业,且排出管不易偏离管连接部。
另外,通过具备将电子元器件箱的整个上表面覆盖的顶板部,从而能将电子元器件箱设置于易于操作的位置,且能防止从热交换器落下的水浸入电子元器件箱的内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该实施方式是作为示例提出的,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以其它各种形式来实施,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思想的范围内,能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组合。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思想内,并包含在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及与其等同的范围内。
标号说明
1…室内单元,2…框体,3…固定金属件,4…前板,5…上板,6…后板,7…左侧板,8…右侧板,9…下板,10…操作面板,11…吸入口,12…吸入口用栅格,13…吹出口,14…吹出口用栅格,15…热交换器,16…制冷剂管,17…翅片,18…多叶片风扇(送风部),19…电动机(送风部),20…电子元器件箱,21…控制部,22…排水盘,23…底板,24…前板,25…后板,26…左侧板,27…右侧板,28…安装片,29…支撑金属件,30…隔热材料,31…管连接部,32…管接头,33…排出管,34…导出孔部,35…螺钉部,36…前板,37…箱主体,38…阴螺纹部,39…上框部,40、41…侧框部,42…下框部,43…上安装部,44…左安装部,45…孔部,46…顶板部,47…檐部,48…布线孔,49…温度传感器,50…保持构件,51…散热器,52…开口部,53…风向板,54…受风部,55…角度形成部,56…安装片,57…螺钉插通孔,61…风扇壳体,61a…空气吸入口,61b…空气吹出口,62…整流板,D1…排水盘的横向宽度,D2…电子元器件箱的横向宽度,F…底板,H…管连接部与导出孔部的高度差,K…空气,L1…框体的内部空间的前后宽度,L2…排水盘的前后宽度,W…壁部。

Claims (10)

1.一种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体,该框体设置于底板;
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配置于所述框体的内部;
送风部,该送风部产生通过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气流;
吸入口,该吸入口在所述框体的前表面的下部开口,从外部吸入空气;
吹出口,该吹出口在所述框体的前表面的上部开口,将空气吹出至外部;
控制部,该控制部至少包含控制所述送风部的电子元器件;
电子元器件箱,该电子元器件箱面向所述吸入口来配置,收纳所述控制部;以及
顶板部,所述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该顶板部的上方,该顶板部覆盖所述电子元器件箱的整个上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其特征在于,
包括檐部,该檐部向所述电子元器件箱的外表面的外侧突出。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元器件箱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内部空间的前部,所述顶板部以从前部向后部逐渐变低的方式倾斜。
4.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风向板,该风向板设置于所述吸入口,使得所吸入的空气流向所述电子元器件箱。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风向板,该风向板设置于所述吸入口,使得所吸入的空气流向所述电子元器件箱。
6.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散热器,该散热器安装于所述控制部,对所述控制部进行散热;以及开口部,该开口部在所述电子元器件箱开口,使所述散热器向外侧突出。
7.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元器件箱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内部空间的前部,以使所述电子元器件箱的后表面朝向下方的方式倾斜。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元器件箱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内部空间的前部,以使所述电子元器件箱的后表面朝向下方的方式倾斜。
9.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排水盘,该排水盘被配置于比所述电子元器件箱要低的位置且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方,接收由所述热交换器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水。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排水盘,该排水盘被配置于比所述电子元器件箱要低的位置且所述热交换器的下方,接收由所述热交换器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水。
CN201820612355.XU 2017-04-27 2018-04-26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Active CN20850454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88240A JP6943607B2 (ja) 2017-04-27 2017-04-27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JP2017-088240 2017-04-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04548U true CN208504548U (zh) 2019-02-15

Family

ID=64356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612355.XU Active CN208504548U (zh) 2017-04-27 2018-04-26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43607B2 (zh)
CN (1) CN208504548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83416U (ja) * 1982-05-28 1983-12-07 株式会社東芝 空気調和機
JP4156082B2 (ja) * 1998-07-03 2008-09-24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10210173A (ja) * 2009-03-11 2010-09-24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JP2010261622A (ja) * 2009-04-30 2010-11-18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の利用側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85122A (ja) 2018-11-22
JP6943607B2 (ja) 2021-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90137197A1 (en)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US20090081940A1 (en)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WO2015145483A1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JP5280236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101178222A (zh) 窗式空调器的隔板排水孔结构
CN208536320U (zh)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CN208504548U (zh)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KR100481896B1 (ko) 냉장고
JP6414265B2 (ja) 冷凍装置の熱源ユニット
CN217063026U (zh) 一种gis汇控柜用柜内环境控制器
US11118796B2 (en)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EP3327362B1 (en)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212544246U (zh) 氟泵空调单元柜及空调系统
CN209459102U (zh) 空调室外机
JP6028462B2 (ja) 冷凍装置の室外機
JP6400208B2 (ja) 空調用室内機
JP2006258405A (ja) 床置き式空気調和機
JP7196284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CN219868110U (zh) 空调器
KR100850938B1 (ko)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CN219389922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5637626U (zh) 具有湿膜加湿装置的空调机
CN216930639U (zh) 散热器安装结构及窗式空调器
JP6833017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JP3208315B2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