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00517U - 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 - Google Patents
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400517U CN208400517U CN201721457896.1U CN201721457896U CN208400517U CN 208400517 U CN208400517 U CN 208400517U CN 201721457896 U CN201721457896 U CN 201721457896U CN 208400517 U CN208400517 U CN 2084005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ylinder
- conveying
- spentnuclear fuel
- fuel container
- outer se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Nuclear Rea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包括筒体、上内封盖、外壳体、导热件、上外封盖以及下外封盖,筒体呈具有开口的中空结构,筒体内部设有铅层;上内封盖设置于筒体上对开口进行密封;外壳体呈中空的管状结构套设于筒体外与筒体之间形成环腔;导热件连接于外壳体与筒体之间将环腔分割成复数个单元腔,单元腔内填充有中子吸收层,导热件藉由至少两种不同导热系数的金属件叠加连接形成;上外封盖对外壳体的上开口进行密封,下外封盖对外壳体的下开口进行密封。本实用新型藉由筒体、外壳体的双层保护,藉由铅层及中子吸收层的防辐射保护,以及藉由导热件的散热保护,使得本实用新型屏蔽效果好、且安全稳定,既能用于运输又能用于贮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放射性材料运输容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运输及存储乏燃料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
背景技术
核电站靠燃料组件产生裂变反应进行发电,裂变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随着燃料棒中铀的消耗,燃料组件无法满足电站的功率要求,将会从堆芯中取出,变为乏燃料。乏燃料暂存于核电站乏燃料水池,乏燃料水池的容量有限,需要在水池容量饱和前将乏燃料运出核电站进行贮存或者后处理。然而,后续贮存或者后处理的场所距离核电站很远,运输的时间也很长,同时受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的影响,后续贮存时间很长。乏燃料属于高放射性物品,运输及贮存都需要满足国际法规和国家法规的要求,因此需要使用专用容器运输或贮存。
随着核燃料的换代升级,现在使用的乏燃料运输容器不能完全匹配新型高燃耗乏燃料的运输要求,而且核电站现在所用的乏燃料运输容器皆为单功能运输容器,不能长期贮存乏燃料、不能装载高燃耗乏燃料组件且装载量小。
因此,亟需一种既能用于运输又能够用于贮存的双功能高燃耗乏燃料运输容器,以提升乏燃料运输容器的适用性和经济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蔽效果好、安全稳定,且既能用于运输又能用于贮存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包括容器本体,所述容器本体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呈具有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中空结构形成收容腔,乏燃料藉由所述开口进入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筒体内部还设置有屏蔽γ射线的铅层;上内封盖,所述上内封盖呈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筒体上对所述开口进行密封,所述上内封盖上贯穿开设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气孔及水孔;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呈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外壳体套设于所述筒体外,所述外壳体与所述筒体之间形成环腔;导热件,所述导热件连接于所述外壳体与所述筒体之间,所述环腔藉由所述导热件分割成复数个密封的单元腔,所述单元腔内填充有中子吸收层,所述导热件藉由至少两种不同导热系数的金属件叠加连接形成;上外封盖,所述上外封盖呈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外壳体上对所述外壳体的上开口进行密封,所述上外封盖位于所述上内封盖的正上方且与所述上内封盖抵压;及下外封盖,所述下外封盖呈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外壳体上对所述外壳体的下开口进行密封。
较佳地,所述筒体包括筒本体及下内封盖,所述筒本体呈管状结构,所述下内封盖设置于所述筒本体的下端对所述筒本体的下开口进行密封。
较佳地,所述筒本体包括内筒体和外筒体,所述铅层设置于所述内筒体与所述外筒体之间。
较佳地,还包括一顶部连接件,所述顶部连接件设置于所述上内封盖、上外封盖与所述筒体之间,所述上内封盖藉由所述顶部连接件对所述筒体的开口进行密封,所述上外封盖藉由所述顶部连接件对所述外壳体的上开口进行密封;上内封盖通过顶部连接件对筒体的开口进行密封,上外封盖通过顶部连接件对外壳体的上开口进行密封,即上内封盖、上外封盖、筒体和外壳体四者均与顶部连接件连接,这样四者具有共同的一个连接部位,彼此之间连接效果更好,对筒体开口和外壳体的上开口密封也更加严实,从而能更好的保证本实用新型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较佳地,所述顶部连接件具有凸伸出的环形第一筒体连接部及环形第二筒体连接部,所述环形第一筒体连接部与所述环形第二筒体连接部之间形成环形空腔,所述铅层伸入所述环形空腔内并密封;设置环形空腔供铅层伸入,可增加铅层的体积,增强容器的防辐射效果;此外,在实际运输储存过程中,乏燃料自身热量过高,铅层易受热膨胀,环形空腔设置可供铅层受热膨胀时伸入,避免对筒体的过度挤压,从而延长本实用新型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的使用寿命。
较佳地,所述环形第一筒体连接部呈密封的抵压于所述内筒体的上开口端上,所述环形第二筒体连接部呈密封的抵压于所述外筒体的上开口端上。
较佳地,所述顶部连接件具有凸伸出的环形第三连接部,所述上外封盖呈密封的抵压于所述环形第三连接部上。
较佳地,所述上外封盖与所述环形第三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较佳地,所述上外封盖与所述环形第三连接部的连接处还设有密封圈;设置密封圈,加强上外封盖与顶部连接件的密封性能,从而使得上外封盖对外壳体上开口的密封更严实,更安全。
较佳地,所述顶部连接件凹陷形成一环形凸台,所述上内封盖呈可拆卸的密封连接于所述环形凸台上。
较佳地,所述上内封盖与所述顶部连接件藉由螺栓呈可拆卸的连接。
较佳地,所述上内封盖与所述顶部连接件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
较佳地,所述顶部连接件为锻件结构。
较佳地,还包括一耳轴,所述耳轴呈凸出的设置于所述顶部连接件的外侧,且位于所述上外封盖与所述外壳体之间以对所述上外封盖与所述外壳体进行密封连接;耳轴与顶部连接件相互配合,实现上外封盖与外壳体的双重密封连接,加强乏燃料在运输储存过程中的安全性。
较佳地,所述耳轴的一端内嵌于所述顶部连接件内,所述耳轴的另一端凸伸出所述顶部连接件并呈密封的抵压于所述外壳体。
较佳地,所述耳轴呈“┤”字形结构。
较佳地,所述上内封盖内设置有中子屏蔽层和γ屏蔽层;在上内封盖内设置中子屏蔽层和γ屏蔽层,保证工作人员在拆卸上外封盖过程中处在安全的辐射剂量内。
较佳地,所述上内封盖开设有一凹槽,所述凹槽的开口朝向所述上外封盖,所述中子屏蔽层和γ屏蔽层收容于所述凹槽内。
较佳地,对应所述凹槽的开口设有一盖板,藉由所述盖板将收容于所述凹槽内的所述中子屏蔽层和γ屏蔽层进行密封。
较佳地,还包括插入所述气孔和所述水孔中进行密封的孔塞。
较佳地,所述筒体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水孔连通的水管,所述筒体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气孔连通的气管。
较佳地,所述导热件藉由一钢板及一铜板叠加连接形成;导热件由钢板和铜板叠加连接形成,钢板保证导热件的焊接性能,铜板增强导热件的散热性能。
较佳地,所述导热件藉由所述钢板及所述铜板叠加爆炸焊形成。
较佳地,还包括一底部连接件,所述底部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筒体与所述下外封盖之间对所述筒体与所述下外封盖进行密封连接。
较佳地,所述底部连接件的一侧与所述筒体和所述下外封盖密封连接,所述底部连接件的另一侧与所述外壳体密封连接。
较佳地,所述下外封盖内还设有中子屏蔽层和γ屏蔽层。
较佳地,还包括上部减震器和下部减震器,所述上部减震器与所述上外封盖连接,所述下部减震器与所述下外封盖连接;上部减震器和下部减震器防止了运输过程中冲击对运输容器中乏燃料组件的影响,保证了乏燃料组件的运输安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具有呈中空结构的筒体,筒体外还套设有外壳体,乏燃料藉由筒体的开口进入其中空结构内存储,筒体的开口藉由一上内封盖进行密封,外壳体的上开口藉由一上外封盖密封,外壳体的下开口藉由一下外封盖密封,从而使得位于筒体内的乏燃料得到双层的密封保护,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密封更加严实,更加安全,更好地保证了乏燃料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其次,筒体内部设置有屏蔽γ射线的铅层,满足了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对放射性的屏蔽要求;再则,在筒体与外壳体之间形成的环腔内设置有导热件,藉由该导热件将环腔分割成复数个相互独立密封(即密闭)的单元腔,单元腔内填充吸收中子的中子吸收层,通过导热件有效的将筒体内的热量传递至外壳体进行释放,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导热件由至少两种不同导热系数的金属件叠加连接形成,导热件的设置可将乏燃料产生的热量更快的导出运输储存容器,且至少两种金属的叠加连接,保证了导热件形状的稳定性和导热性能的高效性;相邻的导热件间的中子吸收层的设置使得运输储存容器对放射性的屏蔽更全面、更安全;本发明提供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导热性能更好,屏蔽性能更好,能够满足装载高燃耗(大于 45000MWD/TU)的燃料组件的运输储存要求;因此,本发明提供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具有屏蔽效果好且安全稳定的特点,且既能用于运输又能用于贮存,实用性强,适于广泛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的上内封盖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的上内封盖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的顶部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的导热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技术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100,包括容器本体1和通过螺栓4连接在容器本体1上、下端的上部减震器2和下部减震器3。以下继续结合图1-图7对本实用新型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100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100的容器本体1内装有吊篮组件5,容器本体1包括筒体11,筒体11呈具有开口的中空结构,中空结构形成收容腔111,投入使用时,首先将吊篮组件5通过筒体11的开口放置于收容腔111内,随后将乏燃料藉由筒体11的开口放入吊篮组件5内,最后将利用上内封盖12对筒体11的开口进行密封。
继续如图2所示,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筒体11内部设置有屏蔽γ射线的铅层116,以满足了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对放射性的屏蔽要求,确保安全;本实用新型的上内封盖12呈可拆卸的设置于筒体11上,以对筒体11的开口进行密封;该上内封盖12上还贯穿开设有与收容腔连通的气孔121和水孔122,该气孔121和水孔122通常结构和形状相同,气孔121用于与外界充气泵连接时对收容腔内充气,使得收容腔内的水从水孔122中排出,水孔122用于与外界水泵连接时对收容腔内供水,使得收容器内的气体从气孔121中排出;乏燃料藉由筒体11与上内封盖12的配合实现了第一层的密封保护;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对乏燃料的密封保护,于筒体11外还套设有一呈中空的管状结构的外壳体13,一上外封盖17呈可拆卸的设置于外壳体13上对外壳体13的上开口进行密封,一下外封盖18同样呈可拆卸的设置于外壳体13上对外壳体13的下开口进行密封,并且上外封盖17位于上内封盖12的正上方且与上内封盖12抵压,所述外壳体13藉由上外封盖17与下外封盖18实现对其中空结构的密封,使其对存储有乏燃料的筒体11进行了密封保护,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藉由外壳体13与上外封盖17及下外封盖18的密封配合形成了第二层的密封保护;另,本实用新型的外壳体13与筒体11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形成一环腔14,环腔14内间隔排列有导热件15,导热件15连接于外壳体13与筒体11之间,将环腔14分割成复数个密封的单元腔141,在筒体11与外壳体13之间设置导热件,可有效地将筒体11内的热量传递至外壳体13进行释放,为了更好的保证导热件15的导热性能,导热件15由至少两种不同导热系数的金属件叠加连接而成,至少两种金属的叠加连接,可保证导热件形状的稳定性和导热性能的高效性,且为了更好的提高本实用新型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对乏燃料的屏蔽性能,形成的密闭单元腔141内填充中子吸收层16,中子吸收层16的设置使得运输储存容器对放射性的屏蔽更全面、更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上内封盖12呈可拆卸的设置于筒体11上、上外封盖17呈可拆卸的设于外壳体13上及下外封盖18呈可拆卸的设于外壳体13上均藉由现有的可拆卸结构即可实现,如螺栓结构、卡扣结构或插销结构等,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无需任何创造性的劳动即可从现有的可拆卸结构中选择使用于上述提及的拆卸连接方式,在此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具体地,筒体11包括筒本体112及下内封盖 113,下内封盖113设置于筒本体112的下端对筒本体112的下开口进行密封,密封连接方式可采用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如焊接连接、螺栓连接、卡扣连接等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连接方式。筒本体112呈多层管状结构,包括内筒体114和外筒体115及设置于内筒体114与外筒体115之间的屏蔽γ射线的铅层116。铅层116设置于内筒体114与外筒体115之间,有利于固定铅层116的形态结构,加强其对放射性的屏蔽功能。参见图2至图4,筒体11的上开口由上内封盖12进行密封,上内封盖12呈可拆卸的设置于筒体11上对筒体11开口进行密封,在本实施例中,上内封盖12通过螺栓连接方式实现对筒体11上开口的密封(具体连接方式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如图3、图4所示,上内封盖12上贯穿开设有与收容腔111连通的气孔121和水孔122,且在筒体11内壁上分别设有与气孔121连通的气管和与水孔122连通的水管。该气孔121和水孔122通常结构和形状相同,气孔121与气管连通用于与外界充气泵连接时对收容腔内充气,使得收容腔内的水通过水管从水孔122中排出,水孔122与水管连通用于与外界水泵连接时对收容腔内供水,使得收容器内的气体经由气管从气孔121中排出。气孔121和水孔122可满足充水排气、充气排水以及真空干燥等操作。如图4所示,气孔121和水孔122处分别设有孔塞127,孔塞 127用于调节气孔121和水孔122的开合状态。在不使用气孔121和水孔122时,可用孔塞127堵住气孔121和水孔122,以将筒体11内部的乏燃料完全密封在筒体11的收容腔111内。继续如图4所示,上内封盖12内部设置有中子屏蔽层123和γ屏蔽层124。中子屏蔽层123和γ屏蔽层124可设置于上内封盖12 的任一位置。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上内封盖12顶面设有一凹槽125,凹槽 125开口朝向上外封盖17,上外封盖17位于上内封盖12的正上方且与上内封盖12抵压,上内封盖12内部的中子屏蔽层123和γ屏蔽层124位于凹槽125 内。凹槽125开口处设有盖板126,将内封盖12内部的中子屏蔽层123和γ屏蔽层124封闭在凹槽125内。在上内封盖内设置中子屏蔽层和γ屏蔽层,保证工作人员在拆卸上外封盖过程中处在安全的辐射剂量内。
结合图2及图7所示,筒体11外设有一外壳体13,外壳体13呈中空的管状结构套设于筒体11外。上外封盖17呈可拆卸的设置于外壳体13上对外壳体 13的上开口进行密封;下外封盖18呈可拆卸的设置于外壳体13上对外壳体13 的下开口进行密封。在本实施例中,上外封盖17通过螺栓连接方式实现对外壳体13上开口的密封(具体连接方式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外壳体13与筒体 11之间形成环腔14,在环腔14内设有一导热件15,导热件15的设置可将乏燃料产生的热量更快的导出运输储存容器。导热件15连接于外壳体13与筒体11之间,将环腔14分割成复数个密封的单元腔141,导热件15一端与外筒体115 连接,另一端与外壳体13连接,导热件15在外筒体115与外壳体13形成的环腔14内间隔排列,导热件15的具体排列方式及排列数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单元腔141内填充有中子吸收层16,导热件15间中子吸收层16的设置使得运输储存容器对放射性的屏蔽更全面、更安全。参见图7,导热件15藉由至少两种不同导热系数的金属件叠加连接形成,保证导热件15形状的稳定性和导热性能的高效性。在本实施例中,导热件15由钢板和铜板叠加连接形成,且通过爆炸焊连接,钢板保证导热件15的焊接性能,铜板增强导热件15的散热性能。导热件15增强了储存容器对乏燃料储存的安全性和长久性,满足核电站对高燃耗组件的运输要求。
接下来,对上内封盖12、上外封盖17与筒体11的连接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结合图2、图5及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内封盖12、上外封盖17与筒体11通过顶部连接件19连接,顶部连接件19为锻件结构。参见图2,顶部连接件19设置于上内封盖12、上外封盖17与筒体11之间,上内封盖17藉由顶部连接件19对筒体11的开口进行密封,上外封盖17藉由顶部连接件19对外壳体13的上开口进行密封。参见图5及图6,顶部连接件19内侧向筒体11 方向延伸形成环形第一筒体连接部191,顶部连接件19的外侧向筒体11方向延伸形成环形第二筒体连接部192,环形第一筒体连接部191与环形第二筒体连接部192之间形成环形空腔193,环形空腔193开口朝向铅层116,铅层116可伸入环形空腔193内并密封。其中,环形第一筒体连接部191呈密封的抵压于内筒体114的上开口端上,环形第二筒体连接部192呈密封的抵压于外筒体115 的上开口端上,环形空腔193位于铅层116正上方,铅层116伸入环形空腔193 内并密封。环形第一筒体连接部191与内筒体114以及环形第二筒体连接部192 与外筒体115的连接方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密封连接方式。在本实施例中,环形第一筒体连接部191与内筒体114的上开口端焊接连接,环形第二筒体连接部192与外筒体115的上开口端焊接连接。环形第一筒体连接部191、环形第二筒体连接部192与环形空腔193配合完成对内筒体114、外筒体115和铅层116的密封连接。在铅层116受热膨胀时,可膨胀填充到环形空腔193内,以减少热膨胀压力对内筒体114以及外筒体115筒壁的损坏。继续如图5、图6 所示,顶部连接件19外侧向上外封盖17方向延伸形成环形第三连接部194,上外封盖17呈密封的抵压于环形第三连接部194上。在本实施例中,上外封盖17 外周与环形第三连接部194通过外螺栓20a连接,在外螺栓20a与环形第三连接部194连接处设有密封圈21a。通过外螺栓20a实现上外封盖17与顶部连接件19的可拆卸连接。密封圈21a可为金属密封圈、橡胶密封圈和金属橡胶密封圈等符合实际应用的多种密封圈,在本实施例中,采用金属密封圈,金属密封圈可增强上外封盖17与顶部连接件19的密封性。顶部连接件19凹陷形成一环形凸台195,上内封盖12呈可拆卸的密封连接于环形凸台195上,具体地,环形凸台195顶面与环形第三连接部194内侧面形成一直角卡槽196,上内封盖 12外周卡合于直角卡槽196内与顶部连接件19密封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上内封盖12外周与环形凸台195通过内螺栓20b连接,在内螺栓20b与环形凸台195 连接处设有密封圈21b。通过内螺栓20b实现上内封盖12与顶部连接件19的可拆卸连接。
如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还包括一耳轴21,耳轴21 设置于顶部连接件19外侧,且位于上外封盖17与外壳体13之间以对上外封盖 17与外壳体13进行密封连接。耳轴21的一端内嵌于顶部连接件19内,耳轴 21的另一端凸伸出顶部连接件19并呈密封的抵压于外壳体13。在本实施例中,耳轴21呈“┤”字形结构。耳轴21内侧与顶部连接件19外侧连接,耳轴21 外侧水平向外延伸形成一凸起211,凸起211与外壳体13连接。参见图5、图6,在本实施例中,顶部连接件19外侧向内凹陷形成一卡合槽197,卡合槽197开口于容器本体1外侧,且卡合槽197位于环形第三连接部194内,耳轴21内侧卡合在该卡合槽197内,与顶部连接件19固定连接,并通过环形第三连接部194 实现与上外封盖17的连接,进而完成对上外封盖17与外壳体13的密封连接。
如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还包括一底部连接件22,底部连接件22设置于筒体11与下外封盖18之间对筒体11与下外封盖18进行密封连接。底部连接件22一侧与筒体11和下外封盖18密封连接,底部连接件 22另一侧与外壳体13密封连接,底部连接件22为锻件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底部连接件22上端外侧向筒体方向延伸形成一外壳体连接部221,外壳体连接部位于外筒体115正下方,外壳体连接部221的顶面与外筒体115的底面密封连接,外壳体连接部221的外侧面与外壳体13的内侧面固定连接,从而将外壳体13与筒体11固定连接。底部连接件22下端内侧面与下外封盖18密封连接,从而实现下外封盖18对外壳体13下开口的密封连接。下外封盖18内部设置有中子屏蔽层181和γ屏蔽层182。
结合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具有呈中空结构的筒体11,筒体11外还套设有外壳体13,乏燃料藉由筒体11的开口进入其中空结构内存储,筒体11的开口藉由一上内封盖12进行密封,外壳体13的上开口藉由一上外封盖17密封,外壳体13的下开口藉由一下外封盖18密封,从而使得位于筒体11内的乏燃料得到双层的密封保护,使得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密封更加严实,更加安全,更好地保证了乏燃料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其次,上内封盖12内设有中子屏蔽层和γ屏蔽层,增加容器安全性,保证工作人员在拆上外封盖时处在安全的辐射剂量范围之内;再次,在筒体11与外壳体13之间形成的环腔14内设置有导热件15,藉由该导热件15将环腔14分割成复数个相互独立密封(即密闭)的单元腔141,单元腔141内填充吸收中子的中子吸收层16,通过导热件15有效的将筒体11内的热量传递至外壳体13进行释放,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导热件15由至少两种不同导热系数的金属件叠加连接形成,导热件15的设置可将乏燃料产生的热量更快的导出运输储存容器,且至少两种金属的叠加连接,保证了导热件15形状的稳定性和导热性能的高效性;相邻的导热件间的中子吸收层16的设置使得运输储存容器对放射性的屏蔽更全面、更安全;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容器本体1两端设有上部减震器2及下部减震器3,防止了运输过程中冲击对运输容器中乏燃料组件的影响,保证了乏燃料组件的运输安全。本发明提供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导热性能更好,屏蔽性能更好,能够满足装载高燃耗(大于45000MWD/TU)的燃料组件的运输储存要求,且能够长时间地储存和运输乏燃料;因此,本发明提供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具有屏蔽效果好且安全稳定的特点,且既能用于运输又能用于贮存,实用性强,适于广泛推广使用。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27)
1.一种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容器本体,所述容器本体包括:
筒体,所述筒体呈具有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中空结构形成收容腔,乏燃料藉由所述开口进入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筒体内部还设置有屏蔽γ射线的铅层;
上内封盖,所述上内封盖呈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筒体上对所述开口进行密封,所述上内封盖上贯穿开设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气孔及水孔;
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呈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外壳体套设于所述筒体外,所述外壳体与所述筒体之间形成环腔;
导热件,所述导热件连接于所述外壳体与所述筒体之间,所述环腔藉由所述导热件分割成复数个密封的单元腔,所述单元腔内填充有中子吸收层,所述导热件藉由至少两种不同导热系数的金属件叠加连接形成;
上外封盖,所述上外封盖呈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外壳体上对所述外壳体的上开口进行密封,所述上外封盖位于所述上内封盖的正上方且与所述上内封盖抵压;及
下外封盖,所述下外封盖呈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外壳体上对所述外壳体的下开口进行密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包括筒本体及下内封盖,所述筒本体呈管状结构,所述下内封盖设置于所述筒本体的下端对所述筒本体的下开口进行密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本体包括内筒体和外筒体,所述铅层设置于所述内筒体与所述外筒体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顶部连接件,所述顶部连接件设置于所述上内封盖、上外封盖与所述筒体之间,所述上内封盖藉由所述顶部连接件对所述筒体的开口进行密封,所述上外封盖藉由所述顶部连接件对所述外壳体的上开口进行密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连接件具有凸伸出的环形第一筒体连接部及环形第二筒体连接部,所述环形第一筒体连接部与所述环形第二筒体连接部之间形成环形空腔,所述铅层伸入所述环形空腔内并密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第一筒体连接部呈密封的抵压于所述内筒体的上开口端上,所述环形第二筒体连接部呈密封的抵压于所述外筒体的上开口端上。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连接件具有凸伸出的环形第三连接部,所述上外封盖呈密封的抵压于所述环形第三连接部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外封盖与所述环形第三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外封盖与所述环形第三连接部的连接处还设有密封圈。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连接件凹陷形成一环形凸台,所述上内封盖呈可拆卸的密封连接于所述环形凸台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内封盖与所述顶部连接件藉由螺栓呈可拆卸的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内封盖与所述顶部连接件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
13.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连接件为锻件结构。
14.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耳轴,所述耳轴呈凸出的设置于所述顶部连接件的外侧,且位于所述上外封盖与所述外壳体之间以对所述上外封盖与所述外壳体进行密封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耳轴的一端内嵌于所述顶部连接件内,所述耳轴的另一端凸伸出所述顶部连接件并呈密封的抵压于所述外壳体。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耳轴呈“┤”字形结构。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内封盖内设置有中子屏蔽层和γ屏蔽层。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内封盖开设有一凹槽,所述凹槽的开口朝向所述上外封盖,所述中子屏蔽层和γ屏蔽层收容于所述凹槽内。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对应所述凹槽的开口设有一盖板,藉由所述盖板将收容于所述凹槽内的所述中子屏蔽层和γ屏蔽层进行密封。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插入所述气孔和所述水孔中进行密封的孔塞。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水孔连通的水管,所述筒体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气孔连通的气管。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藉由一钢板及一铜板叠加连接形成。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藉由所述钢板及所述铜板叠加爆炸焊形成。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底部连接件,所述底部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筒体与所述下外封盖之间对所述筒体与所述下外封盖进行密封连接。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连接件的一侧与所述筒体和所述下外封盖密封连接,所述底部连接件的另一侧与所述外壳体密封连接。
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外封盖内还设有中子屏蔽层和γ屏蔽层。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部减震器和下部减震器,所述上部减震器与所述上外封盖连接,所述下部减震器与所述下外封盖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457896.1U CN208400517U (zh) | 2017-11-02 | 2017-11-02 | 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457896.1U CN208400517U (zh) | 2017-11-02 | 2017-11-02 | 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400517U true CN208400517U (zh) | 2019-01-18 |
Family
ID=65066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457896.1U Active CN208400517U (zh) | 2017-11-02 | 2017-11-02 | 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40051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428483A (zh) * | 2017-11-02 | 2018-08-21 | 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 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 |
CN113270219A (zh) * | 2021-04-02 | 2021-08-17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采用模块式吊篮的乏燃料贮存和运输容器 |
-
2017
- 2017-11-02 CN CN201721457896.1U patent/CN20840051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428483A (zh) * | 2017-11-02 | 2018-08-21 | 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 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 |
CN108428483B (zh) * | 2017-11-02 | 2024-04-23 | 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 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 |
CN113270219A (zh) * | 2021-04-02 | 2021-08-17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采用模块式吊篮的乏燃料贮存和运输容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428483A (zh) | 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 | |
CN201126724Y (zh) | 一种研究堆乏燃料运输容器 | |
CN103229246B (zh) | 反应堆安全壳及核设施 | |
CN208400517U (zh) | 乏燃料运输储存容器 | |
CN104952506A (zh) | 一种乏燃料组件运输容器 | |
CN104282351A (zh) | 一种核电乏燃料干法贮存专用容器 | |
CN107293335A (zh) | 安全壳非能动抑压系统 | |
CN204740873U (zh) | 一种球形核燃料元件运输贮存容器 | |
CN107293336A (zh) | 海上核电站安全壳抑压系统 | |
CN216735738U (zh) | 一种矿山井下储油设备 | |
CN108447575A (zh) | 压水堆乏燃料干式贮存装载方法 | |
US20230290528A1 (en) | Radiation shielding for compact and transportable nuclear power systems | |
CN203070785U (zh) | 一种顶部带有双层结构的一体化反应堆 | |
CN206040222U (zh) | 乏燃料储运容器 | |
CN105047241B (zh) | 放射性物质运输用容器 | |
CN210245087U (zh) | 一种带有多层盖结构的多用途乏燃料组件用容器 | |
CN104952502A (zh) | 一种球形核燃料元件运输贮存容器 | |
CN204792009U (zh) | 一种乏燃料组件运输容器 | |
CN110444307A (zh) | 一种带有多层盖结构的多用途乏燃料组件用容器 | |
CN204740872U (zh) | 一种球形核燃料元件贮存容器 | |
CN207367617U (zh) | 一种核乏燃料贮存筒屏蔽密封结构 | |
US20240177879A1 (en) | Assembly for transporting uranium hexafluoride, comprising shock absorber caps | |
CN206532604U (zh) | 一种铅铋快堆压力容器 | |
CN218384520U (zh) | 用于贮存和运输乏燃料组件的套筒及容器 | |
CN218762673U (zh) | 一种低温绝热容器的防过充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