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84316U - 一种改进型电致变色汽车后视镜镜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进型电致变色汽车后视镜镜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384316U CN208384316U CN201721469017.7U CN201721469017U CN208384316U CN 208384316 U CN208384316 U CN 208384316U CN 201721469017 U CN201721469017 U CN 201721469017U CN 208384316 U CN208384316 U CN 20838431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film layer
- glass
- conducting
- electrochromis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改进型电致变色汽车后视镜镜片,所述镜片包括第一层透明导电玻璃、电致变色材料中间层和第二层导电反射玻璃;所述的第一层透明导电玻璃由接触空气的第一面和接触电致变色材料并镀有边缘环形的反射膜层、透明导电层和氧化物膜层的第二面构成。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致变色汽车内后视镜和外后视镜中的玻璃膜层制备结构。主要技术特征为在电致变色汽车后视镜的导电膜层上制备一层绝缘膜层,可解决导电膜层与导电胶黏剂短路的问题,并提高电致变色汽车后视镜的生产效率且简化生产工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致变色领域,更具体地涉及电致变色汽车内后视镜和外后视镜中的玻璃膜层制备结构。
背景技术
材料的电致变色是指在外加电场下材料的颜色能发生可逆的变化。即,当施加某种极性电压时,材料的颜色会变浅且可见光透过率随之增加,这种现象称为“褪色”;当电压的极性相反时,材料的颜色加深且可见光透过率随之减少,这种现象称为“着色”。电致变色材料可用来制作多种器件并用于多个领域以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比如利用该技术开发的汽车防眩目后视镜能够通过电致变色材料增加对光的吸收和减少来自车辆后方强烈的眩光,从而提高驾驶的安全性。目前,防眩目后视镜已成为多数汽车制造商提供的标准配件。
最早的电致变色后视镜构造依次为第一玻璃基底、第一透明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第二透明导电层、第二玻璃基底和反射层。反射层由银金属层、铜金属层和一层或多层防护漆构成。其中,光线是从第一玻璃基底一侧进入电致变色后视镜。为简化制备工艺和消除杂散反射与重影,后续发展已将反射层从第二玻璃基底的后方(第四表面)转移至第二玻璃基底的前方(第三表面);此外,导电反射膜层也从初始的多层金属膜层如Cr/Ag逐渐演变成目前的金属氧化物膜层/金属膜层或金属氧化物膜层/透明导电膜层。与之相应,电致变色镜片的结构也进行了种类繁多的改造,包括膜层结构的大幅度改进,比如CN201621192950.X,提到了在前面一片透明导电玻璃中添加环形金属膜层,提高了通电变色速率。同时将原来的电流汇集条改成了电极触点,用导电树脂代替原来较长的卡扣式金属铜条。由于导电树脂易与第一片玻璃和第二片玻璃的导电膜层接触造成短路,前述专利对导电膜层进行了刻蚀,实现导电树脂与相应电极触点的接触。刻蚀方式是采用激光烧结或化学刻蚀,但易造成反射层与导电膜层一同被蚀,导致整个电致变色后视镜产品在生产中因短路增多而降低合格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导电膜层上制备一层绝缘膜层的方法,旨在改进当前采用刻蚀方法解决导电膜层与导电胶黏剂短路的问题,并提高电致变色车镜的生产效率且简化电致变色车镜的生产工艺。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致变色汽车后视镜,镜片包括第一层透明导电玻璃、电致变色材料中间层和第二层导电反射玻璃;所述的第一层透明导电玻璃由接触空气的第一面和接触电致变色材料层并镀有边缘环形反射膜层、透明导电层和氧化物膜层的第二面构成;所述的第二层导电反射玻璃由镀有接触电致变色材料的导电反射膜层的第三面和接触空气的第四面构成;
所述环形反射膜层、透明导电层、氧化物膜透明材料层及导电反射膜层等各膜层的厚度为10~300nm;
所述第一层透明导电玻璃的膜层结构为:玻璃基片/环形反射膜层/透明导电膜层/绝缘膜层;
所述环形反射膜层从玻璃基片外缘向内扩展的宽度为0.2~10mm、厚度为10~300nm;
所述的绝缘膜层,从第二面导电膜层外缘向内扩展,宽度为0.5~6mm,长度为外缘电极触点向两边延伸1mm~100mm或形成环形结构;
所述的第二层导电反射玻璃第三面膜层结构为:透明导电膜层/反射层/玻璃基片或导电反射层/金属氧化物膜层/基片;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层透明导电玻璃膜层结构为玻璃基片/环形反射膜层/透明导电膜层/绝缘膜层,成功解决了导电树脂与透明导电层直接接触导致短路而造成电致变色EC镜产品电致变色功能失效的问题。此技术同样也成功地用到了第二导电反射玻璃中。
进一步优选,绝缘膜层材料的膜层厚度为10~300nm,绝缘膜层从第二面导电膜层外缘向内扩展的宽度为0.5~6mm,从外缘电极触点向两边延伸的长度为1mm~100mm或为环形结构。
进一步优选,绝缘膜层材料的膜层厚度为50~100nm,绝缘膜层从第二面导电膜层外缘向内扩展的宽度为1.5~4mm,从外缘电极触点向两边延伸的长度为5mm~40mm或为环形结构。
进一步优选,金属氧化物膜层结构为低折射率透明导电氧化物/高折射率金属氧化物/ 基片。高折射率金属氧化物与基片接触,之后镀上一层低折射率透明导电氧化物有助于不降低整个电致变色镜片的反射率,同时降低导电反射膜层贵金属材料的厚度,达到降低电致变色镜片成本的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中,以玻璃基片/环形反射膜层/透明导电膜层/绝缘膜层构成第一层透明导电玻璃膜层结构,第二层导电反射玻璃膜层结构由透明导电膜层/反射层/玻璃基片或导电反射膜层/金属氧化物反射膜层/基片构成。其中绝缘膜层具有防止导电膜层与导电树脂直接接触导致短路的功能。由于绝缘膜层可以利用物理气相沉积于第一层透明导电膜层玻璃或第二层导电反射膜层玻璃的制备工艺连续生产出来,因此在生产工艺及生产成本上显著优于目前所用的刻蚀导电膜层的方法。第二层导电反射玻璃膜层结构也进行了改进,由传统的全金属膜层结构基片/铬/银的膜层结构转变为玻璃基片/反射层/透明导电膜层或玻璃基片/高折射率金属氧化物膜层/低折射率金属氧化物导电膜层/金属导电反射膜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致变色汽车后视镜镜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01第一透明导电玻璃的基片玻璃、102第二导电反射玻璃的基片玻璃、103为电致变色材料层、104透明导电膜层、105导电反射膜层、108导电反射膜层、109环形反射膜层、106导电反射膜层刻蚀分割线、107密封胶、110绝缘膜层、111金属电极片。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专利实施例1的导电反射膜层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02第二导电反射玻璃的基片玻璃、106导电反射膜层刻蚀分割线、112高折射率金属氧化物膜层、113 低折射率金属氧化物导电膜层、114金属导电反射膜层。
图3A和3B为本实用新型专利实施例1的透明导电玻璃膜层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01第一透明导电玻璃的基片玻璃、104透明导电膜层、109环形反射膜层、110绝缘膜层、115 负极触点、116正极触点。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专利实施例2的电致变色汽车后视镜镜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01 第一透明导电玻璃的基片玻璃、102第二导电反射玻璃的基片玻璃、103电致变色材料层、 104透明导电膜层、105导电反射膜层、106导电反射膜层刻蚀分割线、107密封胶、108导电反射膜层、109环形反射膜层、110绝缘膜层、111金属电极片、112高折射率金属氧化物膜层、113低折射率金属氧化物导电膜层、114金属导电反射膜层。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专利实施例3的导电反射膜层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02第二导电反射玻璃的基片玻璃、118高折射率材料膜层、119低折射率材料膜层、120高折射率材料膜层、121透明导电膜层、110绝缘膜层。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专利实施例4的第一透明导电玻璃膜层中109环形反射膜层的组合示意图。其中膜层次序分别为第一透明导电玻璃基片101/高折射率透明材料膜层130/低折射率透明材料膜层131/高折射率透明材料膜层13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施例仅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1
按照图1所示的结构,以贵金属为靶材通过真空磁控溅射的方式在基片玻璃101沉积一层膜厚为15nm宽5mm的环形金属反射层109;然后在整个基片玻璃上沉积200nm厚的透明导电膜层104;最后用模具遮挡的方式在透明导电膜层上沉积一层绝缘层二氧化硅 30nm厚4mm宽100mm长的绝缘膜层110;通过上述连续真空磁控溅射的方式和膜层沉积工艺过程得到透明导电玻璃(见图3A和3B)。按照图2所示,第二导电反射玻璃是在玻璃基片102上依次沉积200nm二氧化硅112/50nm透明导电氧化镓锌膜层113/20nm金属反射膜层114,得到的导电反射膜层的反射率为75%(可见光范围400~800nm),面电阻为1.6 欧姆,膜层沉积完之后需要在电极触点外将导电膜层刻蚀一条线106,以免造成阳极导线与导电反射玻璃中的导电膜层直接接触而短路。
将所得的第一透明导电玻璃101和第二导电反射玻璃102用密封胶107密封形成空腔,在空腔内部填充电致变色材料103,同时在密封胶107的两端分别埋入115负极触点和116 正极触点(见图3B)且分别用导电树脂粘接电极引线111并将正负电极引至导电反射玻璃 102的背面,由此构成电致变色汽车后视镜镜片。
从上述实施例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掩模版方法可以通过在线镀膜方式一次性制备出第一透明导电玻璃,不需要再采用透明导电玻璃沉积完膜层之后离线用刻蚀的方式制备出导电膜层的分割线,减少了产品的生产步骤,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产品的不合格率。
实施例2
按照图4所示的结构,以贵金属材料为靶材通过真空磁控溅射的方式在基片玻璃101 沉积一层膜厚为25nm宽3mm的环形金属反射膜层109;然后在整个基片玻璃上沉积400nm 厚的掺氟氧化锡透明导电膜层104;最后用模具遮挡的方式在掺氟氧化锡膜层上沉积一层 80nm厚2.5mm宽60mm长的绝缘膜层110;通过上述膜层沉积工艺过程得到第一透明导电玻璃。第二导电反射玻璃是在玻璃基片102上依次沉积150nm高折射率五氧化二钽112/850nm低折射率氧化铟镓锌113/15nm金属银膜层114,膜层沉积完之后需要在电极触点外将导电膜层刻蚀出一条线106,以免造成阳极导线与导电反射玻璃中的导电膜层直接接触而短路。
将所得的第一透明导电玻璃101和第二导电反射玻璃102用密封胶107密封形成空腔,在空腔内部填充电致变色材料103,同时在密封胶107的两端分别埋入115负极触点和116 正极触点(见图3B)且分别用导电树脂粘接电极引线111并将正负电极引至导电反射玻璃 102的背面,由此构成电致变色汽车后视镜镜片。
从上述实施例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掩模版方法可以通过在线镀膜方式一次性制备出第一透明导电玻璃,不需要再采用透明导电玻璃沉积完膜层之后离线用刻蚀的方式制备出导电膜层的分割线,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产品的不合格率。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高折射率的膜层作为底层膜材料,相对低折射率的透明导电膜层材料为第二膜层材料,然后在表面上沉积一层相对实施例1较薄的Ag层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减少了贵金属材料使用量,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以及缩短贵金属银层的沉积时间。
实施例3
按照图1所示的结构,以贵金属为靶材通过真空磁控溅射的方式在基片玻璃101沉积一层膜厚为30nm宽6mm的环形金属反射膜层109;然后在整个基片玻璃上沉积400nm厚的氧化铝锌透明导电膜层104;最后用模具遮挡的方式在氧化铝锌膜层上沉积一层五氧化二铌100nm厚5mm宽环形绝缘膜层110;通过上述连续真空磁控溅射的方式和膜层沉积工艺过程得到透明导电玻璃(见图3A和3B)。如图5所示,第二导电反射玻璃是在玻璃基片102上依次沉积150nm五氧化二钽高折射率材料118/120nm氟化镁低折射率材料 119/200nm五氧化二铌高折射率材料120/500nm氧化锡铟透明导电材料121,最后用模具遮挡的方式在氧化锡铟透明导电膜层上沉积一层三氧化二铝100nm厚5mm宽80mm长的绝缘膜层110,膜层沉积完之后不需要在导电膜层上刻蚀出一条线106。
将所得的第一透明导电玻璃101和第二导电反射玻璃102用密封胶107密封形成空腔,在空腔内部填充电致变色材料103,同时在密封胶107的两端分别埋入115负极触点和116 正极触点(见图3B)且分别用导电树脂粘接电极引线111并将正负电极引至导电反射玻璃 102的背面,由此构成电致变色汽车后视镜镜片。
从上述实施例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掩模版方法可以通过在线镀膜方式一次性制备出第一透明导电玻璃和第二透明导电反射玻璃,不需要再采用第一透明导电玻璃和第二透明导电反射玻璃沉积完膜层之后离线用刻蚀的方式制备出导电膜层的分割线,简化了生产工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产品的不合格率。
实施例4
按照图1及图6所示的结构,以铌和硅为靶材通过真空反应磁控溅射的方式在基片玻璃101沉积环形介质材料反射膜层,环形反射膜层的结构为基片玻璃/150nm五氧化二铌130/120nm二氧化硅131/200nm二氧化钛132,宽度为6mm的环形反射膜层109;然后在整个基片玻璃上沉积160nm厚的氧化锡铟透明导电膜层104;最后用模具遮挡的方式在氧化铝锌膜层上沉积一层氟化镁50nm厚2mm宽150mm长绝缘膜层110;通过上述连续真空磁控溅射的方式和膜层沉积工艺过程得到透明导电玻璃(见图3A和3B)。如图5所示,第二导电反射玻璃是在玻璃基片102上依次沉积150nm五氧化二钽高折射率材料 118/120nm氟化镁低折射率材料119/200nm五氧化二铌高折射率材料120/20nm银铂合金导电反射膜层材料121,最后用模具遮挡的方式在银铂合金导电膜层上沉积一层氮化硅 100nm厚3mm宽环形的绝缘膜层110。得到的导电反射膜层的反射率为75%(可见光范围 400~800nm),面电阻为1.3~1.5欧姆,膜层沉积完之后不需要在电极触点外将导电膜层刻蚀出一条线106。
将所得的第一透明导电玻璃101和第二导电反射玻璃102用密封胶107密封形成空腔,在空腔内部填充电致变色材料103,同时在密封胶107的两端分别埋入115负极触点和116 正极触点(见图3B)且分别用导电树脂粘接电极引线111并将正负电极引至导电反射玻璃 102的背面,由此构成电致变色汽车后视镜镜片。
从上述实施例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掩模板方法可以通过在线镀膜方式一次性制备出第一透明导电玻璃和第二透明导电反射玻璃,不需要再采用第一透明导电玻璃和第二透明导电反射玻璃沉积完膜层之后离线用刻蚀的方式制备出导电膜层的分割线,简化了生产工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产品的不合格率。
Claims (7)
1.一种改进型电致变色汽车后视镜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片包括第一层透明导电玻璃、电致变色材料中间层和第二层导电反射玻璃;所述的第一层透明导电玻璃由接触空气的第一面和接触电致变色材料并镀有环形反射膜层、透明导电膜层和氧化物膜层的第二面构成;所述的第二层导电反射玻璃由镀有接触电致变色材料的导电反射膜层或透明导电膜层的第三面和接触空气的第四面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电致变色汽车后视镜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反射膜层、透明导电膜层、氧化物膜层及导电反射膜层的厚度为10~30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电致变色汽车后视镜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透明导电玻璃的第二面上的玻璃基片和透明导电膜层之间含有环形反射膜层,在透明导电膜外层另有设置一个绝缘膜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进型电致变色汽车后视镜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反射膜层从玻璃基片外缘向内扩展,宽度为0.2~10mm、膜层厚度为10~300n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进型电致变色汽车后视镜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膜层从导电膜层外缘向内扩展,宽度为0.5~6mm,长度为从电极触点向两边各延伸0.1mm~100mm或形成环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电致变色汽车后视镜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层导电反射玻璃的第三面上的玻璃基片和透明导电膜层之间含有反射膜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电致变色汽车后视镜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层导电反射玻璃的第三面上的玻璃基片和导电反射膜之间含有金属氧化物膜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469017.7U CN208384316U (zh) | 2017-11-07 | 2017-11-07 | 一种改进型电致变色汽车后视镜镜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469017.7U CN208384316U (zh) | 2017-11-07 | 2017-11-07 | 一种改进型电致变色汽车后视镜镜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384316U true CN208384316U (zh) | 2019-01-15 |
Family
ID=64978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469017.7U Active CN208384316U (zh) | 2017-11-07 | 2017-11-07 | 一种改进型电致变色汽车后视镜镜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384316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33930A (zh) * | 2019-06-04 | 2019-08-16 | 爱卓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汽车上的电致变色玻璃结构 |
CN111025813A (zh) * | 2019-11-18 | 2020-04-17 | 爱卓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无边框电致变色后视镜的制作方法 |
CN117389085A (zh) * | 2023-12-13 | 2024-01-12 | 江苏繁华应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致变色防眩镜及其制作方法 |
-
2017
- 2017-11-07 CN CN201721469017.7U patent/CN20838431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33930A (zh) * | 2019-06-04 | 2019-08-16 | 爱卓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汽车上的电致变色玻璃结构 |
CN110133930B (zh) * | 2019-06-04 | 2024-03-19 | 爱卓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汽车上的电致变色玻璃结构 |
CN111025813A (zh) * | 2019-11-18 | 2020-04-17 | 爱卓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无边框电致变色后视镜的制作方法 |
CN117389085A (zh) * | 2023-12-13 | 2024-01-12 | 江苏繁华应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致变色防眩镜及其制作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632479A (zh) | 一种改进型电致变色汽车后视镜镜片 | |
CN208384316U (zh) | 一种改进型电致变色汽车后视镜镜片 | |
CN108363257B (zh) | 一种改进型电致变色器件 | |
CN108254989B (zh) | 全固态电致变色窗和固态电致变色镜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771724A (zh) | 全固态薄膜电致变色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738777B (zh) | 一种染料液晶防眩目汽车后视镜 | |
CN109613781A (zh) | 含无机透明导电膜的全无机固态电致变色模组 | |
CN206421132U (zh) | 具有良好反射或光透性能的电致变色组件 | |
CN105607374B (zh) | 固态全无机电致变色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329344B (zh) | 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作方法、变色玻璃 | |
CN108803183A (zh) | 一种双层全无机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
JP6292225B2 (ja) | 透明導電体 | |
TW201944150A (zh) | 改良型電控全固態智慧調光產品及其玻璃窗 | |
CN115963667A (zh) | 一种用于汽车后视镜上的导电膜的制作方法 | |
CN108508671A (zh) | 一种导电反射层及其在电致变色器件中的应用 | |
CN201309893Y (zh) | 高透过率触摸屏用透明导电玻璃 | |
TWI528095B (zh) | 電致變色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
CN102831962B (zh) | 一种介质导电膜、制备方法及电致变色后视镜 | |
CN110133775A (zh) | 一种用于汽车电致变色内后视镜上的导电膜制作方法 | |
CN207232591U (zh) | 一种电致变色后视镜 | |
CN109298578A (zh) | 一种复合型电致变色玻璃及其加工方法 | |
CN117348305A (zh) | 一种透明度可控的电致变色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CN108020974A (zh) | 具有良好反射或光透性能的电致变色组件 | |
CN215067648U (zh) | 一种用于车载显示的多彩电致变色器件 | |
CN115657387A (zh) |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