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47428U - 杠杆式车顶帐篷 - Google Patents

杠杆式车顶帐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47428U
CN208347428U CN201820801199.1U CN201820801199U CN208347428U CN 208347428 U CN208347428 U CN 208347428U CN 201820801199 U CN201820801199 U CN 201820801199U CN 208347428 U CN208347428 U CN 2083474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nt
top cover
pedestal
strut
stay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80119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秋
周南庆
毛慕华
陈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tumn Field (xiamen) Outdoor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tumn Field (xiamen) Outdoor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tumn Field (xiamen) Outdoor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tumn Field (xiamen) Outdoor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80119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474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474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474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nts Or Canop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杠杆式车顶帐篷,其包括帐篷架及配合在帐篷架内的帐篷布,帐篷架包括底座、顶盖、支撑连杆及梯子,所述底座包括前撑板及后撑板,所述顶盖的后端枢接在后撑板的后端,后撑板的前端与前撑板的后端可活动的连接在一起,所述梯子配合设置在前撑板的前端,所述支撑连杆设置在底座的后撑板与顶盖之间,支撑连杆的一端连接顶盖,另一端连接后撑板,所述帐篷布配合设置在顶盖与底座之间,顶盖前端与前撑板前端之间的帐篷布上设有一开口。本实用新型帐篷的并且使用空间大,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梯子直接与帐篷收纳在一起,不会增加车内的空间。

Description

杠杆式车顶帐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帐篷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杠杆式车顶帐篷。
背景技术
随着私家车拥有量的不断壮大,自驾游已经成为新兴的旅游方式。为了满足人们自驾出行的便利性,附属在车上的用于自驾出行的产品开发方兴未艾,车用帐篷就是在这一环境下发展出来的。
车用帐篷是可以搭设在车顶之上的帐篷,由于在使用时,不象其他帐篷那样贴近地面,因此不易受地气、湿气的侵入,使用上更为舒适。典型的车用帐篷如2010 年7 月21日授权公告的CN201531147U 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12年4月11日授权公告的CN202187605U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13年9月25日授权公告的CN203213695U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等等。
现有车用帐篷的帐篷架一般是由底座以及设置在底座上的帐篷架杆组成,该帐篷架杆可以展开或者收折,目前帐篷架杆的展开以及收折有多种结构形式,有的是完全人工的手动操作,有的可以采用手摇式的半自动操作,有的可以实现全自动操作。然而,无论是哪一种结构形式,受限于车辆顶部的空间,现有的车顶帐篷安装完成后其使用空间相对较小,舒适度不佳。另外,由于帐篷是架设在车顶上的,上下都需要借助于梯子,现有的方式梯子都是单独设置的,不用时收藏在车子内,使用时再从车内取出,这种形式不但使用不方便,而且还占用车内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带梯子,操作方便,并且使用空间大的杠杆式车顶帐篷。
为实现上述目的题,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杠杆式车顶帐篷,其包括帐篷架及配合在帐篷架内的帐篷布,所述帐篷架包括一底座、一顶盖、至少一支撑连杆及至少一梯子,所述底座包括一前撑板及一后撑板,所述顶盖的后端枢接在后撑板的后端,后撑板的前端与前撑板的后端可活动的连接在一起,所述梯子配合设置在前撑板的前端,所述支撑连杆设置在底座的后撑板与顶盖之间,支撑连杆的一端连接顶盖,另一端连接后撑板,所述帐篷布配合设置在顶盖与底座之间,顶盖前端与前撑板前端之间的帐篷布上设有一开口。
所述前撑板的前端还设有开口朝下的U型状第一撑杆,第一撑杆的两端枢接在前撑板的前端两侧,所述帐篷布配合设置在该第一撑杆的顶面或底面,帐篷布的开口设置在第一撑杆的U型开口内。
所述底座的前撑板与后撑板之间还设有一开口朝下的U型状第二撑杆,所述帐篷布设置在该第二撑杆的顶面或底面。
所述前撑板的前端设有开口朝下的U型状第一撑杆,第一撑杆的两端枢接在前撑板的前端两侧,所述帐篷布配合设置在该第一撑杆的顶面或底面,帐篷布的开口设置在第一撑杆的U型开口内,所述底座的前撑板与后撑板之间还设有一开口朝下的U型状第二撑杆,所述帐篷布设置在该第二撑杆的顶面或底面。
所述第一撑杆的宽度及高度小于第二撑杆的宽度及高度。
所述帐篷架的各支撑连杆为一伸缩杆,支撑连杆的一端枢接在顶盖上,另一端枢接在底座的后撑板上。
所述帐篷架的各支撑连杆为丝杆,各支撑连杆的一端枢接在顶盖或底座上,另一端可前后滑动的设置在底座或者顶盖上。
所述顶盖朝向底座的后撑板一端外周设有一挡垣,使顶盖的底面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底座的前撑板及后撑板的长度和宽度均小于顶盖的长度及宽度,使该帐篷收折时,前撑板及后撑板均设置在顶盖的容置空间内。
所述帐篷架的两侧分别设有一支撑连杆,各支撑连杆的一端设置在顶盖两侧的挡垣内壁,另一端设置在底座的后撑板外侧。
所述底座的前撑板与后撑板枢接配合在一起,所述后撑板的前端两侧分别设有一枢接槽,所述前撑板的后端两侧分别设有一配合在所述枢接槽内的枢接件。
所述梯子以枢接或者可拆卸的方式设置在前撑板的前端,该梯子为可伸缩梯子或者为可折叠梯子。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将帐篷架的顶盖后端直接枢接在底座的后撑板的后端,再通过设置在底座的后撑板与顶盖之间的支撑连杆实现帐篷的展收功能,特别是本实用新型的后撑板的前端与前撑板的后端可活动的连接在一起,在帐篷展开时,前撑板与后撑板相对展开,即前撑板的后端与后撑板的前端连接在一起,前撑板的前端通过梯子与地面形成支撑,可大大增加该帐篷的使用空间,从而增加帐篷使用的舒适度;而在帐篷收折时,前撑板可与后撑板靠合在一起,梯子可收入顶盖与底座之间,将顶盖与收靠在一起的前撑板及后撑板盖合在一起后,即可完成帐篷的收合,在帐篷的展收过程中,帐篷布会于帐篷架连动展收,整个帐篷的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梯子直接与帐篷收纳在一起,不会增加车内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帐篷架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帐篷架的展开状态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半收折状态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收折状态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展开动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需说明的是,术语“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杠杆式顶帐篷,其包括帐篷架10及配合在帐篷架10内的帐篷布20。所述帐篷架10包括一底座1、一顶盖2、至少一支撑连杆3及至少一梯子4,所述底座1包括一前撑板11及一后撑板12,所述顶盖2的后端枢接在后撑板12的后端,后撑板12的前端与前撑板11的后端可活动的连接在一起,所述梯子4配合设置在前撑板11的前端,所述支撑连杆3设置在底座1的后撑板12与顶盖2之间,支撑连杆3的一端连接顶盖2,另一端连接后撑板12,所述帐篷布20配合设置在顶盖2与底座1之间,顶盖2前端与前撑板11前端之间的帐篷布20上设有一开口。
如图1至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其中底座1后撑板12底部可装设安装导轨,通过安装导轨使本实用新型可安装固定在车辆顶部的行李架上。底座1的后撑板12后端与顶盖2后端的枢接方式可以有多种,本实施例中,两者是通过间隔设置的两个合页5枢接配合在一起,使顶盖2的前端可相对后撑板12展开或者收合。
后撑板12的前端与前撑板11的后端可活动的连接在一起,前撑板11与后撑板12的配合方式可采用枢接配合,也可采用抽拉伸缩的方式配合,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前撑板11与后撑板12是以枢接的方式可活动的连接在一起,后撑板12的前端两侧分别设有一枢接槽121,而前撑板11的后端两侧分别设有一配合在所述枢接槽121内的枢接件111。前撑板11与后撑板12相对展开时,前撑板11的后端抵靠在后撑板12的前端,使前撑板11与后撑板12形成夹角为180度的平面,该前撑板11的前端通过所述梯子4进行支撑,本实施例中,所述梯子为一个,其设置在该前撑板11的前端中部,当然,为了使前撑板11的支撑更加稳固,可于前撑板11的前端两侧分别设置一个梯子4,梯子4可以枢接或者可拆卸的方式设置,为了方便收纳,该梯子4为可伸缩梯子或者为可折叠梯子。
所述顶盖2朝向底座1的后撑板12一端外周设有一挡垣21,使顶盖2的底面形成一容置空间22,所述底座1的前撑板11及后撑板12的长度和宽度均小于顶盖2的长度及宽度,使该帐篷收折时,前撑板11及后撑板12均设置在顶盖2的容置空间22内。
所述支撑连杆3可设置一根或者多根,当支撑杆3设置一根时可直接设置在帐篷架10的中部,也可设置在帐篷架10的任意一侧,为了使帐篷更加美观,同时也为了便于收折,该支撑连杆3可设置在挡垣21的内侧。为了增加帐篷架10的强度及稳定性,本实施例中,该帐篷架10于两侧对称设有一根支撑连杆3,支撑连杆3可采用手动控制也可采用电动控制,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连杆3为伸缩杆,如弹性伸缩杆或者具有限位机构的伸缩套杆等,支撑连杆3的一端枢接在顶盖2上,另一端枢接在底座1的后撑板12上。支撑连杆3还可采用电动控制的丝杆,当采用丝杆时,各支撑连杆3的一端是枢接在顶盖2或后撑板12上,另一端可前后滑动的设置在后撑板12或者顶盖2上。
为了增加帐篷的内部空间,所述底座1上至少设置一撑杆。第一种实施方式可在所述前撑板的前端设置开口61朝下的U型状第一撑杆6,第一撑杆6的两端枢接在前撑板11的前端两侧,帐篷布20配合设置在该第一撑杆6的顶面或底面,帐篷布20的开口设置在第一撑杆6的U型开口61内。第二种实施方式可在底座1的前撑板11与后撑板12之间设置一开口朝下的U型状第二撑杆7,所述帐篷布20设置在该第二撑杆7的顶面或底面。第三种实施方式如各图所示,在前撑板11及后撑板12的前端分别设置撑杆,所述前撑板11的前端设有开口61朝下的U型状第一撑杆6,第一撑杆6的两端枢接在前撑板11的前端两侧,帐篷布20配合设置在该第一撑杆6的顶面及底面,帐篷布20的开口设置在第一撑杆6的U型开口61内,所述底座1的前撑板11与后撑板12之间设有开口朝下的U型状第二撑杆7,帐篷布20设置在该第二撑杆7的顶面或底面,为了便于收折,第一撑杆6的宽度及高度小于第二撑杆7的宽度及高度。
如图6所示,当帐篷处于收合状态时,底座1的前撑板11与后撑板12靠合在一起,梯子4收合在前撑板11上,前撑板11、后撑板12及梯子4靠合在一起后与支撑连杆3及帐篷布20收缩至顶盖2容置空间22内,整个帐篷收折后的体积紧凑且美观,若支撑连杆3为弹性伸缩杆,当帐篷处于收合状态时,弹性伸缩杆是处于压缩蓄能状态,顶盖2的前端与底座1的后撑板12前端可通过一锁扣扣合在一起。
仍如图6所示,当需展开帐篷使用时,可采用手动或者电动控制支撑连杆3升起,手动控制时,将顶盖2的前端抬起,使顶盖2带动支撑连杆3升起,若电动控制支撑连杆3升起,则顶盖2在支撑连杆3的作用下相对底座1的前端展开,顶盖2的前端相对底座1完全展开后,将梯子4拉出,再将前撑板11相对后撑板12展开,顶盖2及前撑板11展开时,均会带动帐篷布20及第一撑杆6、第二撑杆7逐渐撑开,当支撑连杆3伸至最长、前撑板11相对后撑板12完全展开时,顶盖2与前撑板11会将帐篷布20绷直,梯子4的底端支撑在地面上,从而实现整个帐篷的展开。
如图6的箭头反方向所示,当帐篷欲由展开状态收合时,与帐篷的展开动作相反,将底座1的前撑板11连同梯子4与后撑板12逐渐靠合在一起,再将梯子4收缩或折叠至前撑板11上,通过手动或者电动的方式控制支撑连杆3收缩至底座1与顶盖2内,手动控制时,将顶盖2的前端往底座1的前端方向压合,支撑连杆3会先收缩后往逐渐往底座1方向靠合;若采用电动控制,则支撑连杆3会带动顶盖2往底座1靠合,直至顶盖2的前端与底座1的前端靠合在一起,帐篷布20跟随顶盖2及前撑板11的收合由绷直状态逐渐变得松,并收至顶盖2与底座1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将帐篷架10的顶盖2后端直接枢接在底座1的后撑板12的后端,再通过设置在后撑板12与顶盖2之间的支撑连杆3实现帐篷的展收功能,特别是本实用新型的后撑板12的前端与前撑板11的后端可活动的连接在一起,在帐篷展开时,前撑板11与后撑板12相对展开,即前撑板11的后端与后撑板12的前端连接在一起,前撑板11的前端通过梯子4与地面形成支撑,可大大增加该帐篷的使用空间,从而增加帐篷使用的舒适度;而在帐篷收折时,前撑板11可与后撑板12靠合在一起,梯子4可收入顶盖2与底座1之间,将顶盖2与收靠在一起的前撑板11及后撑板12盖合在一起后,即可完成帐篷的收合,在帐篷的展收过程中,帐篷布20会于帐篷架10连动展收,整个帐篷的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梯子4直接与帐篷收纳在一起,不会增加车内的空间。

Claims (11)

1.一种杠杆式车顶帐篷,其包括帐篷架及配合在帐篷架内的帐篷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帐篷架包括一底座、一顶盖、至少一支撑连杆及至少一梯子,所述底座包括一前撑板及一后撑板,所述顶盖的后端枢接在后撑板的后端,后撑板的前端与前撑板的后端可活动的连接在一起,所述梯子配合设置在前撑板的前端,所述支撑连杆设置在底座的后撑板与顶盖之间,支撑连杆的一端连接顶盖,另一端连接后撑板,所述帐篷布配合设置在顶盖与底座之间,顶盖前端与前撑板前端之间的帐篷布上设有一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杠杆式车顶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撑板的前端还设有开口朝下的U型状第一撑杆,第一撑杆的两端枢接在前撑板的前端两侧,所述帐篷布配合设置在该第一撑杆的顶面或底面,帐篷布的开口设置在第一撑杆的U型开口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杠杆式车顶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前撑板与后撑板之间还设有一开口朝下的U型状第二撑杆,所述帐篷布设置在该第二撑杆的顶面或底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杠杆式车顶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撑板的前端设有开口朝下的U型状第一撑杆,第一撑杆的两端枢接在前撑板的前端两侧,所述帐篷布配合设置在该第一撑杆的顶面或底面,帐篷布的开口设置在第一撑杆的U型开口内,所述底座的前撑板与后撑板之间还设有一开口朝下的U型状第二撑杆,所述帐篷布设置在该第二撑杆的顶面或底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杠杆式车顶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撑杆的宽度及高度小于第二撑杆的宽度及高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杠杆式车顶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帐篷架的各支撑连杆为一伸缩杆,支撑连杆的一端枢接在顶盖上,另一端枢接在底座的后撑板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杠杆式车顶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帐篷架的各支撑连杆为丝杆,各支撑连杆的一端枢接在顶盖或底座上,另一端可前后滑动的设置在底座或者顶盖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杠杆式车顶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朝向底座的后撑板一端外周设有一挡垣,使顶盖的底面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底座的前撑板及后撑板的长度和宽度均小于顶盖的长度及宽度,使该帐篷收折时,前撑板及后撑板均设置在顶盖的容置空间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杠杆式车顶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帐篷架的两侧分别设有一支撑连杆,各支撑连杆的一端设置在顶盖两侧的挡垣内壁,另一端设置在底座的后撑板外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杠杆式车顶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前撑板与后撑板枢接配合在一起,所述后撑板的前端两侧分别设有一枢接槽,所述前撑板的后端两侧分别设有一配合在所述枢接槽内的枢接件。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杠杆式车顶帐篷,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子以枢接或者可拆卸的方式设置在前撑板的前端,该梯子为可伸缩梯子或者为可折叠梯子。
CN201820801199.1U 2018-05-28 2018-05-28 杠杆式车顶帐篷 Active CN2083474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01199.1U CN208347428U (zh) 2018-05-28 2018-05-28 杠杆式车顶帐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01199.1U CN208347428U (zh) 2018-05-28 2018-05-28 杠杆式车顶帐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47428U true CN208347428U (zh) 2019-01-08

Family

ID=64891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801199.1U Active CN208347428U (zh) 2018-05-28 2018-05-28 杠杆式车顶帐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474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347429U (zh) 侧撑式车顶帐篷
CA3061140C (en) Foldable vehicle roof tent
AU2020100215A4 (en) Side supporting type vehicle roof tent
KR101384696B1 (ko) 차량 장착용 텐트
CN108468466A (zh) 杠杆式车顶帐篷
EP1380712B1 (en) Awning construction and camping accommodation provided with an awning construction
CN208564146U (zh) 一种改进型车顶帐篷
WO2019227265A1 (zh) 杠杆式车顶帐篷
CN208347428U (zh) 杠杆式车顶帐篷
CN207110634U (zh) 一种折叠车顶帐篷
CN107201850B (zh) 一种折叠车顶帐篷
CN218623632U (zh) 一种带有床板的折叠帐篷架
CN208202764U (zh) 一种可扩展使用的强力支撑车顶帐篷
CN216714039U (zh) 自动直升连杆收合车顶帐篷
CN211653383U (zh) 可升降的投影幕
CN208036135U (zh) 一种模块化多功能车顶帐篷
CN211422044U (zh) 一种u型杆支撑车顶帐篷
CN208168523U (zh) Z型自动帐篷
CN103407354A (zh) 一种便携式折叠汽车棚
CN205675147U (zh) 一种可折叠电动摩托车遮阳防雨篷
CN205990816U (zh) 设有可移动底座的便携式遮阳篷
KR20140005362U (ko) 접이식 마루와 텐트를 내장한 트레일러
CN215055941U (zh) 手动展开带车边篷的折叠车顶帐篷
CN217001175U (zh) 一种轻型车顶帐篷和帐篷的轻型顶棚
CN209320991U (zh) 宠物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