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30530U - 一种车用蓄水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用蓄水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30530U
CN208330530U CN201820989332.0U CN201820989332U CN208330530U CN 208330530 U CN208330530 U CN 208330530U CN 201820989332 U CN201820989332 U CN 201820989332U CN 208330530 U CN208330530 U CN 2083305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stringer board
cross plate
water storage
fluid in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98933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振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gshan Bo Yu Car Molding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gshan Bo Yu Car Molding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gshan Bo Yu Car Molding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gshan Bo Yu Car Molding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98933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305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305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305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蓄水瓶,包括上壳体、下壳体,所述下壳体内设有腔室隔板,所述腔室隔板将所述下壳体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内分别设有第一下横板和第二下横板,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内均设有第一下纵板、第二下纵板,所述第一下横板与所述第一下纵板交汇处设有第一注液槽,所述第二下横板与所述第一下纵板的交汇处设有第二注液槽;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下壳体内部设置有腔室隔板、多块横板及纵板、加强筋,保证了蓄水瓶整体的强度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车用蓄水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用蓄水瓶。
背景技术
在机动车辆中,蓄水瓶用于存放冷却液,可以及时对车辆的冷却循环系统进行冷却液的补偿,而常见的蓄水瓶往往会因为其强度不高,在外部环境较差的情况下会出现损坏的现象,这时就得需要重新更换,这会给车主带来诸多不便。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出一种强度更高的汽车用蓄水瓶。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用蓄水瓶,包括上壳体、下壳体,所述下壳体内设有腔室隔板,所述腔室隔板将所述下壳体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内分别设有第一下横板和第二下横板,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内均设有第一下纵板、第二下纵板,所述第一下横板与所述第一下纵板交汇处设有第一注液槽,所述第二下横板与所述第一下纵板的交汇处设有第二注液槽,所述第一注液槽和所述第二注液槽的周围均设有U形槽,所述第一下横板和所述第二下横板的两侧各设有两个流道口,所述流道口呈上下分布,所述第一纵板和所述第二纵板上设有所述流道口;所述上壳体上设有与所述下壳体的第一下横板、第二下横板、第一下纵板、第二下纵板相对应的第一上横板、第二上横板、第一上纵板、第二上纵板,在所述第一上横板、第二上横板、第一上纵板、第二上纵板相对应的位置上均设有所述流道口;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设有多条加强筋。
优选的,所述下壳体上设有三个补偿管,分别为第一补偿管、第二补偿管、第三补偿管,所述第一补偿管位于所述第一注液槽的底部且与所述第一注液槽相连通,所述第二补偿管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外侧的底部,且所述第二补偿管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第三补偿管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外侧的中部,且所述第三补偿管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第一补偿管将第一腔室内的冷却液输送到车辆的冷却系统中,第二补偿管、第三补偿管将第二腔室内的冷却液输送到车辆的冷却系统中。
优选的,所述上壳体的中间位置设有一回流管,所述回流管设有两个回流口,所述回流管与所述上壳体的内部相连通;冷却系统循环后的冷却液通过回流管再次进入蓄水瓶中,然后再与蓄水瓶内其他冷却液混合后通过补偿管输送到冷却系统中进行再次循环。
优选的,所述下壳体的对角处设有用于固定的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将整个蓄水瓶固定在车辆内部,保证在复杂的路况下不会产生晃动,避免了蓄水瓶受到损坏。
优选的,所述上壳体的上端面设有两个注液口,所述注液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注液槽和所述第二注液槽相对应并连通所述第一注液槽和第二注液槽;冷却液通过注液口进入第一注液槽和第二注液槽内,然后通过设置在第一注液槽和第二注液槽上的U形槽将冷却液注入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
优选的,所述注液口呈圆柱状,且所述注液口的外侧设有螺纹。
优选的,所述上壳体上设有用于密封所述注液口的密封盖;密封盖与注液口通过螺纹连接,对蓄水瓶内的液体起到密封作用,防止泄漏。
优选的,所述下壳体的深度大于所述上壳体的深度;下壳体用于存储冷却液,深度较深、容量较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下壳体内部设置有腔室隔板、多块横板及纵板、加强筋,保证了蓄水瓶整体的强度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下壳体内部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下壳体内部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上壳体内部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上壳体内部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上壳体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立体图。
图中,1、上壳体,2、下壳体,3、腔室隔板,4、第一注液槽,5、第二注液槽,6、流道口,7、加强筋,8、回流管,9、固定装置,10、注液口,21、第一腔室,22、第二腔室, 23、第一下纵板,24、第二下纵板,211、第一下横板,221、第二下横板,45、U形槽,11、第一上横板,12、第二上横板,13、第一上纵板,14、第二上纵板,2a、第一补偿管,2b、第二补偿管,2c、第三补偿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6所示,一种车用蓄水瓶,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2,上下壳体均为塑料件,材质为PP5,PP5塑料是由聚丙烯制成,可反复使用,具备耐高温、强度高、韧性好、耐寒的特点。上下壳体分别注塑成型,然后通过热板焊接工艺焊接在一起,下壳体2内设有腔室隔板 3,腔室隔板3将下壳体2分为第一腔室21和第二腔室22,第一腔室21和第二腔室22内分别设有第一下横板211和第二下横板221,第一腔室21和第二腔室22内均设有第一下纵板 23、第二下纵板24,第一下横板211与第一下纵板23交汇处设有第一注液槽4,第二下横板221与第一下纵板23的交汇处设有第二注液槽5,第一注液槽4和第二注液槽5的周围均设有U形槽45,第一下横板211和第二下横板221的两侧各设有两个流道口6,流道口6呈上下分布,第一下纵板23和所述第二下纵板24上设有流道口6;上壳体1和下壳体2设有多条加强筋7。
腔室隔板3将下壳体2分成第一腔室21和第二腔室22,第一腔室21和第二腔室22之间相互隔绝,分别通过第一注液槽4和第二注液槽5往第一腔室21和第二腔室22内增加冷却液,第一腔室21通过第一补偿管2a连接车辆的冷却系统,第二腔室22通过第二补偿管 2b和第三补偿管2c连接车辆的冷却系统,补偿管可以往冷却系统中补偿冷却液,回流管8 设置在第一腔室21的上方,从冷却系统循环后回流的冷却液进入第一腔室21内,回流后的冷却液与第一腔室21内的冷却液混合在一起,然后通过第一补偿管2a会再次进入冷却系统中;下壳体2中的第一下横板211、第二下横板221、第一下纵板23、第二下纵板24上均设有流道口6,流道口6可以使同一腔室内的冷却液不会产生液位差。
上壳体1内部设有与下壳体2的第一下横板211、第二下横板221、第一下纵板23、第二下纵板24相对应的第一上横板11、第二上横板12、第一上纵板13、第二上纵板14,第一上横板11、第二上横板12、第一上纵板13、第二上纵板14均设有流道口6;当上壳体1和下壳体2焊接在一起后,相对应的横板和纵板会相互焊接在一起,上壳体1上的注液口10可以分别向第一腔室21和第二腔室22内添加冷却液,保证了车辆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充足。
腔室隔板3、加强筋7、以及上壳体1和下壳体2相对应的横板及纵板都可以增加蓄水瓶整体的强度,可以使蓄水瓶适应各种复杂的外部环境。
蓄水瓶整体通过设置在下壳体2上的固定装置9固定在车辆内,保证了蓄水瓶的稳定性。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车用蓄水瓶,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2)内设有腔室隔板(3),所述腔室隔板(3)将所述下壳体(2)分为第一腔室(21)和第二腔室(22),所述第一腔室(21)和所述第二腔室(22)内分别设有第一下横板(211)和第二下横板(221),所述第一腔室(21)和所述第二腔室(22)内均设有第一下纵板(23)、第二下纵板(24),所述第一下横板(211)与所述第一下纵板(23)交汇处设有第一注液槽(4),所述第二下横板(221)与所述第一下纵板(23)的交汇处设有第二注液槽(5),所述第一注液槽(4)和所述第二注液槽(5)的周围均设有U形槽(45),所述第一下横板(211)和所述第二下横板(221)的两侧各设有两个流道口(6),所述流道口(6)呈上下分布,所述第一下纵板(23)和所述第二下纵板(24)上设有所述流道口(6);
所述上壳体(1)内部设有与所述下壳体(2)的第一下横板(211)、第二下横板(221)、第一下纵板(23)、第二下纵板(24)相对应的第一上横板(11)、第二上横板(12)、第一上纵板(13)、第二上纵板(14),所述第一上横板(11)、第二上横板(12)、第一上纵板(13)、第二上纵板(14)均设有所述流道口(6);
所述上壳体(1)和所述下壳体(2)设有多条加强筋(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蓄水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2)上设有三个补偿管,分别为第一补偿管(2a)、第二补偿管(2b)、第三补偿管(2c),所述第一补偿管(2a)位于所述第一腔室(21)外侧的底部且与所述第一注液槽(4)相连通,所述第二补偿管(2b)位于所述第二腔室(22)外侧的底部,且所述第二补偿管(2b)与所述第二腔室(22)连通,所述第三补偿管(2c)位于所述第二腔室(22)外侧的中部,且所述第三补偿管(2c)与所述第二腔室(22)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蓄水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的中间位置设有一回流管(8),所述回流管(8)设有两个回流口,所述回流管(8)与所述上壳体(1)的内部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蓄水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2)的对角处设有用于固定的固定装置(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蓄水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的上端面设有两个注液口(10),所述注液口(10)分别与所述第一注液槽(4)和所述第二注液槽(5)相对应并连通所述第一注液槽(4)和第二注液槽(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用蓄水瓶,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液口(10)呈圆柱状,且所述注液口(10)的外侧设有螺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蓄水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上设有用于密封所述注液口(10)的密封盖。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蓄水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2)的深度大于所述上壳体(1)的深度。
CN201820989332.0U 2018-06-26 2018-06-26 一种车用蓄水瓶 Active CN2083305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89332.0U CN208330530U (zh) 2018-06-26 2018-06-26 一种车用蓄水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89332.0U CN208330530U (zh) 2018-06-26 2018-06-26 一种车用蓄水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30530U true CN208330530U (zh) 2019-01-04

Family

ID=647699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989332.0U Active CN208330530U (zh) 2018-06-26 2018-06-26 一种车用蓄水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3053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19338A (zh) * 2020-05-31 2020-09-04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蓄水瓶和双冷却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19338A (zh) * 2020-05-31 2020-09-04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蓄水瓶和双冷却系统
CN111619338B (zh) * 2020-05-31 2022-06-07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蓄水瓶和双冷却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63291B1 (ko) 전기자동차용 배터리 모듈 조립체
CN208330530U (zh) 一种车用蓄水瓶
RU2091912C1 (ru) Корпус аккумулятора с ускоренной зарядкой, имеющий каналы для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электролита, выполненные в крышке
CN208330529U (zh) 一种分层式副水箱
CN113835502B (zh) 一种液冷系统及其浸没式冷却安装箱
CN106068437A (zh) 用于间接蒸发冷却器的水收集系统
CN205382980U (zh) 汽车蓄水瓶
CN102110796A (zh) 全封闭式液冷蓄电池组
CN216709014U (zh) 油箱防浪板、油箱及车辆
CN204712857U (zh) 冷却液容器
CN208364237U (zh) 车用蓄水瓶
CN104296460B (zh) 用于冰箱的冷冻箱胆组件和具有其的冰箱
CN207093193U (zh) 一种副水箱、串联式冷却系统及车辆
CN209409890U (zh) 一种房车水箱
US7878231B2 (en) Piping with coolant inlet
CN103485879A (zh) 一种膨胀水壶总成与冷却循环系统
CN206673061U (zh) 一种电池箱的温控水室
CN208416679U (zh) 一种汽车用蓄水瓶
CN209414284U (zh) 一种液压油箱
US20240181869A1 (en) Grid-shaped fuel tank
CN209001073U (zh) 电池包及其箱体、汽车
CN208669485U (zh) 一种具有吸热功能的保护型柴油机油箱
CN207989137U (zh) 一种膨胀水壶安装机构
CN212860027U (zh) 一种塑胶颗粒生产过程的循环冷却装置
CN206259463U (zh) 动力电池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