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27048U - 提升夹具以及电梯轿厢 - Google Patents

提升夹具以及电梯轿厢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27048U
CN208327048U CN201721831994.7U CN201721831994U CN208327048U CN 208327048 U CN208327048 U CN 208327048U CN 201721831994 U CN201721831994 U CN 201721831994U CN 208327048 U CN208327048 U CN 2083270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floor
shock
lifting clamp
framing component
resistant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83199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木之元悠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270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270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无需每次更换防震材料时带来或回收的提升夹具以及具有该提升夹具的电梯轿厢。本实施例的提升夹具包括如下结构:第一螺丝件,可设于框架构件的上表面,该框架构件通过夹持防震部件来支撑电梯的轿厢底板;第二螺丝件,可与第一螺丝螺合并连接于轿厢底板的下表面,以及支撑板,能以第一螺丝件为旋转轴旋转,并与防震部件、轿厢底板、框架构件的任意一个相接合。

Description

提升夹具以及电梯轿厢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提升夹具、电梯轿厢、以及防震部件的更换方法。
背景技术
过去,电梯轿厢(轿厢体)是将轿厢底板或轿厢顶板、侧壁构件等固定于角钢(L字钢)等钢材构成的外框形状的框架结构(由框架构件组装的结构)而形成的。在轿厢底板与支撑该底板的框架构件之间,通常夹持由橡胶构件等形成的防震部件。通过防震部件的设置,升降过程中产生的震动难以通过框架构件传递至轿厢底板。如果防震部件使用硬质橡胶等材质的话,经年累月,由于塑性变形或材料劣化等原因导致弹性减小,出现老化劣化的现象,因此希望定期更换。更换防震部件时,如果使用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中提出的提升夹具,可以使轿厢底板相对于框架构件上升(提升),以此扩大轿厢底板与框架构件的间隙来进行防震部件的更换工作。并且,使轿厢底板下降(沉降)之后,轿厢就能回到原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专利特开平成6-80342号公告。
专利文献2专利特开2002-187678号公告。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解决的课题】过去,每次更换防震部件时,都需要把提升夹具带到操作现场,更换完成后,又必须回收提升夹具,因此提前准备设备以及搬运工作成为必须。因此,如果能够提供一种不需在每次进行防震部件的更换工作时带来或带走,并且构造简单的提升夹具,那么将能够有效地减轻更换工作的强度。
【解决问题的方法】本实施例的提升夹具具有如下结构:第一螺丝件,设于通过夹持防震部件来支撑电梯的轿厢底板的框架构件上表面;第二螺丝件,可与第一螺丝件螺合并连接于轿厢底板的下表面,以及支撑板,可以第一螺丝件为旋转轴旋转,并与防震部件、轿厢底板、框架构件的任意一个相接合。
附图说明
图1表示适用本实施例之提升夹具的电梯轿厢的示例性立体图。
图2表示本实施例1之提升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说明了本实施例1之提升夹具的孔穴位置之一例,并表示将提升夹具安装于框架构件上表面的状态的示例性侧视图。
图4表示通过本实施例1之提升夹具顶升轿厢底板的状态的示例性侧视图。
图5表示本实施例1之提升夹具的支撑板的转动状态的示例性顶视图。
图6表示本实施例1之提升夹具嵌装在防震部件和框架构件之间的状态的示例性侧视图。
图7表示本实施例1之提升夹具的变形示例顶视图。
图8表示本实施例2之提升夹具的构成说明顶视图。
图9表示本实施例2之提升夹具被支撑在防震部件的凸缘部的示例性侧视图。
图10表示本实施例3的提升夹具的结构说明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中提出的提升夹具、电梯轿厢以及防震部件的更换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另外,本实施例中的构成元件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替换的元件,或实质相同的元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图1表示适用本实施方案的提升夹具的电梯轿厢之一。轿厢10沿着未图示的建筑物(高楼或公寓等)中设置的升降路线上下运动,在各层的电梯层站间移动。
轿厢10采用可以搭载乘客或行李的形状,例如箱形,外部轮廓由角钢 (L字钢)等钢材组装而成。图1中,形成轿厢底面的框架构件10a、形成轿厢侧壁的框架构件10b、形成轿厢顶的框架构件10c等是通过焊接方式联结的。形成轿厢地面的框架构件10a支撑着金属或树脂材质的轿厢底板12。同样的,框架构件10b支撑着金属或树脂等材质的轿厢侧壁构件(图示省略),框架构件10c支撑着金属或树脂等材质构成的轿厢顶(图示省略) 而形成轿厢体。另外,由框架构件10b形成的一部分侧壁上没有侧壁部件,而是设有可自由开闭的轿厢门(图示省略)供乘客或行李进出。
轿厢底板12与支撑该轿厢底板12的框架构件10a之间设有橡胶构件 (例如硬质橡胶)等形成的防震部件14。防震部件14能够减轻在轿厢10 的升降运行过程中发生的震动通过轿厢10(框架构件10a)传递到轿厢底板12。防震部件14通常使用棱柱或圆柱等上下表面扁平的块状部件,其下表面与框架构件10a的上表面(向着角钢的沟槽侧上方的一面)接触,上表面与轿厢底板12的下表面接触。防震部件14设于框架构件10a上多个位置。图1中示例,一个防震部件14设在短边侧的框架构件10a(图1 中位于左右侧的框架构件10a)上,另一个设于长边侧的框架构件10a(图 1中位于上下侧的框架构件10a)上。可以适度调整防震部件14的配置数量以达到与框架构件10a的长度或轿厢底板表面承重的平衡。例如,可以分别在每个边设两个防震部件14,也可以分别设一个。另外,也有边缘(框架构件10a)上设有三个防震部件。而且,各边设置的防震部件14的数量可同可异。
每个防震部件附近的框架构件10a的上表面处都设有本实施例的提升夹具16。在需要更换防震部件14时,提升夹具16相对于框架构件10a向上推轿厢底板12,通过扩大框架构件10a与轿厢底板12的下表面之间的空隙,使得防震部件14的上表面与轿厢底板12的下表面分离,由此实现防震部件14的更换。本实施例中,提升夹具16可从框架构件10a(轿厢10) 上拆卸,一旦配置好之后,就可以留置在该位置上。因此,下一次更换防震部件14时,就可以再次使用留置的提升夹具16。提升夹具16的结构可以固定在轿厢10的任何地方,例如防震部件14上,框架构件10a上,或者轿厢底板12上。
接下来说明提升夹具16的具体结构和应用实施例。
实施例1
图2是实施例1中提升夹具16的结构说明图,合并表示了侧视图和顶视图。
提升夹具16包括第一螺丝件18、第二螺丝件20、支撑板22。第一螺丝件18可为公螺丝。举个例子,第一螺丝件18可以是螺纹轴部18a向上状态的螺栓。第一螺丝件18的螺丝头部18b如图3所示,可设于(接触) 通过夹持防震部件来支撑轿厢底板12的框架构件10的上表面。
第二螺丝件20是可以与第一螺丝件18a的螺纹轴18a相螺合的母螺丝 (比如螺母),其中一方的端部20a可以接在轿厢底板12的下表面,如图 3所示。第二螺丝件20通过相对于第一螺丝件18旋拧并向分离方向移动,将轿厢底板12相对于框架构件10a向上推,使得轿厢10和轿厢地板12的间隙增大,从而更换防震构件14。另外,第二螺丝件20通过相对于第一螺丝件10a向旋紧方向移动,使得轿厢底板12由于自重下降,由此框架构件10a与轿厢底板12的间隙缩小,之后轿厢底板12承载(支撑)于防震构件14上,也就是说,可以使轿厢底板12支撑于框架构件10a上成为常态。并且,选用的第二螺丝件20以及第一螺丝件18是将第二螺钉部件20 紧固于螺纹轴部18a的状态下的第一螺钉部件18与第二螺钉部件20的轴向全长小于用框架构件10a和轿厢底板12夹持防震部件时形成的间隙H (参照图3)。相反的,第二螺丝件20相对于第一螺丝件18旋拧并向分离方向移动时,应选用的第一螺丝件18与第二螺丝件20的轴向全长大于间隙H,并向上推底板构件12。另外,第二螺丝构件20只要是可通过外力的作用相对于第一螺丝件18旋拧的螺丝件即可。例如,第二螺丝件20的外形可以是能用扳手等工具旋拧的一般六角螺母,也可以是使用专用的工具可以旋拧的六角形以外的矩形或圆柱等形状。
支撑板22是薄板状部件,可以第一螺丝件18的螺纹轴部18a为轴旋转,材质可以是铁、不锈钢等金属或树脂。支撑板22是在更换完防震构件14之后用来留置提升夹具16于轿厢中用的部件。支撑板22可以与防震部件14、轿厢底板12、框架构件10a的任何一个接合。支撑板22上具有能够插入第一螺丝件18的螺纹轴部18a的贯通孔(图示省略),使得支撑板 22自身可以螺纹轴部18a为中心旋转。并且,支撑板22具有用于接合(固定)防震构件14的两个孔24。另外,形成于支撑板22的两个孔24,其中央位置处的分离距离P与将防震部件14固定在框架构件10a上时使用的紧固部件例如螺栓26(螺纹孔26a)的配置距离P 0相同。
这种结构的提升夹具16的使用方法(防震构件14的更换方法)由图 3~图6来说明。另,图3、图4中显示了框架构件10a与轿厢底板12之间设置的更换用防震部件14,图6中显示了更换后的新型防震构件14。而且,框架构件10a与轿厢底板12之间夹持的防震构件14上,如图3所示,其与框架构件10a接触的面以及与轿厢底板12接触的面上,通过粘接或螺丝固定等方式分别设有凸缘部。凸缘部14a是由例如不锈钢、铁等材质制成的板构件,并且当固定防震部件14时,用于插入螺栓26的框架构件10a 或轿厢底板12上形成的固定用螺纹孔26a的对应位置处设有开口(无图示)。并且凸缘部14a也可以由类似于防振构件14的橡胶构件一体成型。
首先,框架构件10a与轿厢底板12之间夹持的更换用防震构件14的附近,例如框架构件10a上防震构件14左侧的位置处设有提升夹具16。此时,如图3所示,将固定防振部件14用的螺栓26上靠近提升夹具16侧的螺栓26用螺纹孔26a的中心位置与第二螺丝件20的中心轴位置之间的距离设定为距离P 1。将第二螺丝件20的中心轴位置,与支撑板22中靠近第二螺丝件20一侧的孔部24的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P2。然后,将提升夹具16设于框架构件10a上(配置过程),使得距离P 1和距离P 2 达到一致。为了使距离P1和距离P2彼此容易达到一致,也可以在框架构件10a上设置指示提升夹具16位置的标记。代替标记,可以形成分别与框架构件10a和提升夹具16接合的如凹凸结构,从而可以容易地进行定位。如上所述,形成在支撑板22上的两个孔部24的中心位置之间的分离距离 P与两个螺栓26的螺纹孔26a的配置距离P 0相同。因此,螺栓26的远离提升夹具16一侧的螺纹孔26a的中心位置与第二螺丝件20的中心轴位置之间的距离P3,和第二螺丝件20的中心轴位置与远离第二螺丝件20一侧的孔部24的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P4一致。类似地可以对设在轿厢10中的所有防震部件14实行提升夹具16的设置步骤。
然后,把提升夹具设于如图3位置,从凸缘部14a拆下用于固定防振部件14到框架构件10a以及轿厢底板12上的螺栓26。另外,也可以在设置提升夹具16之前拆下螺栓26。然后,通过螺纹旋转,相对于第一螺丝件18的螺丝轴部18a向第一方向旋拧所述第二螺纹构件20使其向分离方向移动。也就是说,通过第一螺丝件18顶压框架构件10a,通过第二螺丝件20顶压轿厢底板12。其结果如图4中所示,轿厢底板20在第二螺丝件 20的作用下沿着箭头A的方向被上推,而在防震部件14上面设置的凸缘部14a和轿厢底板12的下表面之间形成顶升间隙Hu(顶升过程)。对于配置在轿厢10内的全部防振部件14也同样地进行该顶升过程。
在该状态下,能够从框架构件10a和轿厢底板12之间拉出要更换的防震部件14。如图5所示,拆除要更换的防震部件14状态下,使提升夹具 16的支撑板22围绕第一螺丝件18的螺丝轴部18a(参见图4)旋转180°。如上所述,由于距离P1=距离P2,距离P3=距离P4,旋转了180°后支撑板22的两个孔部24分别与将防震部件14(凸缘部14a)与框架构件10a 固定用的两个螺纹孔26a重合。
然后,使支撑板22的两个孔24与螺栓26用的两个螺纹孔26a重合,在此状态下(参照图5),如图6中所示,将新型防震部件14插装在已拆除的防震部件的安装位置上(更换过程)。同样的对设于轿厢10内的所有防震部件14进行该更换操作。另外,与要拆除的防震部件14相比,未发生塑性变形等劣化现象的新型防震部件14厚度大,因此提升夹具16形成的顶升间隙Hu的值要考虑到新型防震部件14的厚度。在这种状态下,对于框架构件10a,将所述螺栓26插入到设于凸缘部14a上的开口以及形成于支撑板22上的的孔24,将螺栓26拧入螺钉孔26a。也就是把凸缘部14a (防振部件14)和支撑板22拧在一起(接合过程)。并且,此时位于框架构件10a侧的螺栓26可以是暂时紧固状态。同样地对设于轿厢10内的所有防震部件14执行该接合过程。
随后,提升夹具16的第二螺丝件20朝着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旋拧,使其沿着拧紧方向移动。其结果是,轿厢底板12相对于框架构件 10a下降,轿厢底板12与防震部件14接触的同时,轿厢底板12由防震部件14弹性支撑。也就是说,框架构件10a、防震部件14、轿厢底板12之间的关系返回到抗震状态(沉降过程。同样地对设于轿厢10内的所有防震部件执行该沉降过程。
最后,将螺栓26穿过轿厢底板12侧的凸缘部14a并拧入轿厢底板12 的螺纹孔中。通过对所有的防震部件14进行该操作,并固定于轿厢底板 12侧,就可以完成防震部件14的一系列更换操作。
此时,第一螺丝件18仅设置于框架构件10a上,并且第二螺丝件20 不与轿厢底板12接触。由于支撑板22与防震部件14的凸缘部14a拧在一起,所以提升夹具16整体被牢固地固定到框架构件10a上。因此,提升夹具16以这种状态留置于轿厢内,即使轿厢10正常运行,也不会出现脱落或丢失的情况。
此外,在更换下一个防震部件14时,不需另外携带提升夹具,使用留置在轿厢10内的提升夹具16即可完成顶升操作,从而更换防震部件14。此外,操作完成后,提升夹具16可以再次留置轿厢10中。其结果是,每次作业时都不需要携带或回收提升夹具,减轻了防振构件14的更换作业强度。另外,由于提升夹具16是由第一螺丝件18、第二螺丝件20和支撑板22构成,结构简单、小巧轻便,即使留置多个于轿厢10中也不会大幅增加夹具成本。并且,很难发生诸如打破轿厢10的重量平衡或干扰其他结构的问题。
所述实施例1中举例说明了对轿厢10内设置的所有防震部件14逐个安装提升夹具16,来顶升轿厢底板12的过程。在其他实施例中,如果可以平行地顶起轿厢底板12,则不必对所有的防震部件14使用提升夹具16。例如,在图1中,可以仅在设有两个防震部件14的框架构件10a中的一个 (例如,附图的近侧的框架构件10a)上安装提升夹具16。也就是说,可以利用逐个安装在每侧的提升夹具16(总共四个)来执行顶升操作。另外,所述实施例1举例说明了通过与防震部件14紧固来将支撑板22固定在框架构件10a的操作。在其他实施例中,把支撑板22直接固定到框架构件10a 和轿厢底板12上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通过将支撑板22固定在凸缘部 14a(防震部件14)等上,第一螺丝件18也被固定在轿厢10上。因此,起重操作和起降操作稳定,提高了可操作性和安全性。
图7表示实施例1中提升夹具16的变形例。所述提升夹具16的支撑板22上设有孔部24,如图2所示,图7中所示变形例中的提升夹具16A 的支撑板22上没有孔部24,而是设有缺口部24a。如上所述,支撑板22 上设有孔部24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凸缘部14a与支撑板22拧在一起,螺栓26被完全拔出的状态下,将孔24和螺纹孔26a(参照图5)与设于凸缘部14a上的螺纹孔26a所对应的开口对准之后,需要拧入螺栓26。此时,不完全拔出螺栓26就无法拆除支撑板22,因此轿厢10中提升夹具16具有很高的保持可靠性。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支撑板22上具有缺口24a 时,在用螺栓26暂时将凸缘部14a拧紧于螺纹孔26a状态下,将支撑板22a 插装在螺栓26的螺丝轴部侧面之后,就可以拧紧螺栓26。其结果是,与支撑板22相比较,拧紧支撑板22a时更容易定位,提高了防震部件14更换的可操作性。
实施例2
图8和图9表示了实施例2中的提升夹具16B。实施例2的提升夹具 16B中,除了支撑板22b的形状与实施例1中不同之外,其他基本结构都相同,因此对同样的结构使用同样的符号代表,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8和图9所示,提升夹具16B的支撑板22b比图2中所示提升夹具16或图7中所示提升夹具16A短,只有一个孔部24。另外,如图9所示,与其他实施例相同,支撑板22b也可以围绕第一螺丝件18的螺丝轴 18a(例如,参照图4)旋转。并且,第一螺丝件18、第二螺丝件20的形状和顶升动作和起降动作也和其他的实施例相同,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
提升夹具16B中,支撑板22b较短,如图9所示,并与用于固定防震部件14上框架构件10a侧的凸缘部14a的螺栓26中,靠近提升夹具16B 一侧的螺栓26相结合。另一方面,不与另一侧的螺栓26相接。另外,图 2所示提升夹具16的支撑板22或图7所示提升夹具16A的支撑板22a是通过夹持防震部件14并于一对螺栓26接合而成。因此,支撑板22和支撑板22a设置在框架构件10a和防震部件14(凸缘部分14a)之间,也就是防震部件14的下方的。因此,更换防震部件14之后,框架构件10a与轿厢底板12之间的间隙H只增加了支撑板22(支撑板22a)的厚度。即防震部件14的高度增加。另一方面,如果实施例2的提升夹具16B中,如图9所示,把支撑板22b插入靠近提升夹具17B一侧的螺栓26的螺丝头部与凸缘部14a之间,并通过螺栓26与凸缘部14a一起紧固。
这样,通过使用短支撑板22b,即使防震部件14(凸缘部14a)通过其他三个螺栓26固定之后,提升夹具16B也能够固定于轿厢10(防震部件),由此提高了可操作性。另外,由于支撑板22b不进入凸缘分14a的下侧,所以框架构件10a和轿厢底板12之间的间隙H不会像提升夹具16、16A 那样增加。也就是说,防震部件14的高度不变。另外,提升夹具16B相比提升夹具16、16A更加小型化,能够达到降低夹具成本,减少收纳空间,易于处理等效果。并且,在提升夹具16B中,可以设置图7中描述的缺口部24a来代替孔部24,能够获得与提升夹具16A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3
图10示出了实施例3的提升夹具16C。实施例3的提升夹具16C中,在第一螺丝件18的端部,即第一螺丝件18与框架构件10a接触的一侧的端部(参见图3),设有用于增加与框架构件10a接触面积的第一接触板构件28。同样的,在第二螺丝件20与轿厢底板12接触的一侧的端部(参见图3),设有用于增加与轿厢底板12接触面积的第二接触板构件30。除了包括第一接触板构件28和第二接触板构件30之外,提升夹具16C的构造基本上与实施例1的提升夹具16相同。因此,相同的附图标记被赋予相似的配置,省略其详细描述。
第一接触板部件28包括不锈钢或铁质的板材,如果其与第一螺丝件 18的框架构件10a的接触面积大,那么其形状也可以适当地选择矩形或圆形。第一接触板构件28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到第一螺丝件18上。
类似地,第二接触板部件30包括不锈钢或铁质的板材,如果其与第二螺丝件20的轿厢底板12的接触面积大,那么其形状也可以适当地选择矩形或圆形。第二接触板构件30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到第二螺丝件20 上。
通过第一接触板部件28增加与框架构件10a的接触面积,通过第二接触板部件30增加与轿厢底板12的接触面积,由此可以提高在顶升轿厢底板12,或起降轿厢底板12时升降动作的稳定性。
当顶升或沉降时,由于第二螺丝件20被拧紧,固定到第二螺丝件20 上的第二接触板构件30会在轿厢底板12的下表面滑动。即生成接触电阻,这可能需要较大的力才能拧紧。因此,通过可旋转地接合第二螺丝件20 和第二接触板构件30,或者在第二螺丝件20和第二接触板构件30之间设置旋转机构,使得第二螺丝件20更易被拧紧。
另外,第一接触板部件28以及第二接触板部件30也可以安装在图7 所示的提升夹具16A或者图8所示的提升夹具16B上,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在所述各实施例以及变形例中举例说明了相对于不具备提升夹具的现有轿厢10,更换防震部件14时带入、使用、留置提升夹具16(16A、16B、 16C)。在其他实施例中,新建轿厢10时,提升夹具16(16A、16B、16C) 可以与防震部件14一起安装。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提升夹具16(16A、 16B、16C)既可以应用于现有的轿厢10,也可以应用于新建的轿厢10,并且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
在所述的实施例和变形例中,虽有情况显示第一螺丝件18为螺栓,第二螺丝件20为螺母,但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螺丝件18也可以是螺母,第二螺丝件也可以是螺栓,并且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此外,提升夹具16 的支撑板22上,用于插入螺丝轴部18a的贯通孔也可以是开在支撑板22 边缘的缺口。这种情况下,当第一螺丝件18和第二螺丝件20磨损或损坏时,可以容易地进行更换。另外,在支撑板22上设有缺口的情况下,如果留置一个提升夹具16,那么拧紧的第一螺丝件18和第二螺丝件20,使其支撑板22就能容易地实现一体化。这也适用于提升夹具16A、16B和16C。
以上,已经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例,这些实施例是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这些实施例可以以各种其他形式实现,并且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和更改。
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或主旨内,同时也包含在权利要求的范围中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等同范围内。
【符号说明】10轿厢,10a、10b、10c框架构件,12轿厢底板,14防震部件,14a凸缘部,16、16A、16B、16C提升夹具,18第一螺丝件, 18a螺丝轴部,18b螺丝头部,20第二螺丝件,20a端部,22、22a、22b 支撑板,24孔,24a缺口,26螺栓,26a螺纹孔,28第一接触板部件, 30第二接触板部件。

Claims (4)

1.一种提升夹具,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包括:第一螺丝件,设于框架构件的上表面,该框架构件通过夹持防震部件来支撑电梯的轿厢底板,第二螺丝件,与所述第一螺丝件螺合并连接于所述轿厢底板的下表面,以及支撑板,能以所述第一螺丝件为旋转轴旋转,并与所述防震部件、所述轿厢底板、所述框架构件的任意一个相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上至少形成一个可以插入紧固件的孔或缺口,该紧固件将所述防震部件固定在所述轿厢底板和所述框架构件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提升夹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螺丝件上与所述框架构件接触的一侧的端部设有第一接触板构件,所述第一接触板构件用来增加其与所述框架构件的接触面积,所述第二螺丝件上与所述轿厢底板接触的一侧的端部设有第二接触板构件,所述第二接触板构件用来增加其与所述轿厢底板的接触面积。
4.一种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提升夹具的电梯轿厢,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梯的轿厢底板,可从内部支撑所述轿厢底板,构成箱型轮廓的框架构件,支撑所述轿厢底板时可夹持在所述轿厢底板与所述框架构件之间的防震部件,更换夹持在所述轿厢底板和所述框架构件之间的所述防震部件时,使所述轿厢底板相对于所述框架构件升降的同时更换所述防震部件,更换后的防震部件可与所述轿厢底板、所述框架构件的任何一个联结而留置于轿厢内。
CN201721831994.7U 2017-05-15 2017-12-25 提升夹具以及电梯轿厢 Active CN20832704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96361A JP6400785B1 (ja) 2017-05-15 2017-05-15 ジャッキアップ治具、エレベータの乗りかご、および防振部材の交換方法
JP2017-096361 2017-05-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27048U true CN208327048U (zh) 2019-01-04

Family

ID=63708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831994.7U Active CN208327048U (zh) 2017-05-15 2017-12-25 提升夹具以及电梯轿厢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00785B1 (zh)
CN (1) CN20832704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50453B2 (ja) 2020-05-11 2024-03-1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人荷用エレベータの乗りかご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93162U (zh) * 1976-01-09 1977-07-12
JPH089479B2 (ja) * 1989-03-07 1996-01-31 永吉 金 クランプ用ジャッキの治具
JP2514015Y2 (ja) * 1990-07-25 1996-10-16 マミヤ・オーピー株式会社 宅配物収納ロッカ―
JPH0680342A (ja) * 1992-09-03 1994-03-22 Hitachi Building Syst Eng & Service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防振ゴム取替用ジャッキ工具
JP2001139249A (ja) * 1999-11-09 2001-05-22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機械室レスエレベータ
JP2003312967A (ja) * 2002-04-24 2003-11-06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トゥガード
GB201107971D0 (en) * 2011-05-12 2011-06-29 Morris & Alexander Ltd An improved step
JP6126544B2 (ja) * 2014-03-03 2017-05-10 株式会社アルク生技研 スクリュージャッキ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50453B2 (ja) 2020-05-11 2024-03-1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人荷用エレベータの乗りか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93154A (ja) 2018-12-06
JP6400785B1 (ja) 2018-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30160908A1 (en) Aluminum-extruded LCD frame
CN202266799U (zh) 一种正面维护led显示屏的安装结构
CN208327048U (zh) 提升夹具以及电梯轿厢
CN202481839U (zh) 一种放线滑车
CN101920894A (zh) 用滑槽与卡扣拼接的电梯轿厢壁板
CN109707969A (zh) 一种快速拆装的固定底座及其拆装方法
CN213837900U (zh) 一种舞台安装治具
CN105598721A (zh) 有斜度车轮气门嘴钻孔时用的车轮定位固定工装
CN113622618B (zh) 一种建筑装饰用的安装构件
CN203946092U (zh) 一种地铁车辆窗下板安装定位装置
CN112563654B (zh) 一种用于电动重卡电池更换的锁紧装置
CN208763414U (zh) 一种建筑铝模板的锁紧装置
CN209999110U (zh) 一种旋紧装置
CN2813762Y (zh) 一种插销式面板安装固定结构
CN109113341A (zh) 一种建筑铝模板的安装方法及其锁紧装置
CN103317284A (zh) 钢筋骨架滚焊机牵引装置
CN207620329U (zh) 一种建筑施工脚手架
CN203362730U (zh) 台面与横梁的安装结构
CN110453830A (zh) 一种悬挂式铝单板的安装方法及其制造工艺
CN218541113U (zh) 一种室外幕墙铝板
CN209353712U (zh) 一种建筑铝模板锁紧装置
CN221236440U (zh) 一种生态墙宝墙固加工用辅助支撑装置
CN209533282U (zh) 一种大型会展搭台用便携式拆卸装置
CN208763413U (zh) 一种建筑铝模板的锁紧装置
CN220348225U (zh) 一种便于拆卸的工装夹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