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81098U - 一种油箱集液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油箱集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281098U
CN208281098U CN201820381526.2U CN201820381526U CN208281098U CN 208281098 U CN208281098 U CN 208281098U CN 201820381526 U CN201820381526 U CN 201820381526U CN 208281098 U CN208281098 U CN 2082810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baffle
main part
side wall
fuel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38152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龙文贵
祝思敏
王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ling Motor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ling Motor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ling Motor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ling Motor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38152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2810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2810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2810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箱集液装置,连接于油箱与碳罐之间,该装置包括主体部、设于主体部侧壁的连接部、设于主体部内部的隔挡部、设于主体部顶部开口处的端盖部、以及设于主体部底部的固定部,主体部为顶部设有开口且内部空腔的腔体结构,连接部包括设于主体部第一侧壁上的第一接头、设于主体部第二侧壁上的第二接头和第三接头,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相对设置,第一接头通过燃油管路与油箱连接,第二接头通过蒸汽管路与碳罐连接,主体部的底壁由靠近第一接头的底端向朝向第二接头的上端向上倾斜设置,隔挡部包括多个交错设置的挡板,固定部与所述油箱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燃油进入碳罐的处理方式受限制或解决方案成本高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油箱集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油箱集液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驾驶汽车的方式进行出行,为针对尾气的排放,国家相关部门出台国六标准,因此现有汽车生产环节中,为应对国六标准的燃油蒸发排放要求,其碳罐的容积相比国五标准增加1倍,使得其布置空间受限,在设计方案时碳罐可能布置在比油箱低的位置,此时油箱到碳罐的蒸汽管路中可能出现下沉段,在油箱出现晃动的时候,燃油可从油箱上的多功能阀体或者翻转阀中流入蒸汽管路,进而流入碳罐导致碳罐失效,同时国六阶段需要在蒸汽管路上增加压力传感器监测燃油系统蒸汽压力,若燃油进入压力传感器会导致压力传感器监测失效,所以在阀体和碳罐之间设计一种集液器是有必要的。
目前解决油箱燃油进入碳罐的解决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1、碳罐布置在比油箱高的位置。2、阀体中集成油气分离。
以上的设计简单方便,但是存在如下缺陷:方案一无法满足所有的设计方案;方案二中油箱采用多个阀体时需要集成多个油气分离器,使得制造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油箱集液装置,解决现有燃油进入碳罐的处理方式受限制或解决方案成本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箱集液装置,连接于油箱与碳罐之间,所述装置包括一主体部、设于所述主体部侧壁的连接部、设于所述主体部内部的隔挡部、设于所述主体部顶部开口处的端盖部、以及设于所述主体部底部的固定部,所述主体部为顶部设有开口且内部空腔的腔体结构,所述连接部包括设于所述主体部第一侧壁上的第一接头、设于所述主体部第二侧壁上的第二接头和第三接头,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接头通过燃油管路与所述油箱连接,所述第二接头通过所述蒸汽管路与所述碳罐连接,所述主体部的底壁由靠近所述第一接头的底端向朝向所述第二接头的上端向上倾斜设置,所述隔挡部包括多个交错设置的挡板,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油箱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箱集液装置,通过底部的固定部可固定至油箱中,其油箱阀体通过燃油管路与油箱集液装置的第一接头连接,碳罐上的吸附口通过蒸汽管路与油箱集液装置的第二接头连接,其油箱阀体中的燃油以及油蒸汽进入至燃油管路后由第一接头流入至油箱集液装置中,此时由于主体部的底部倾斜设置,使得靠近第一接头的底部的高度低于第二接头的底部的高度,其在平稳状态时,其少量的燃油无法流向第二接头,而存储在靠近第一接头的位置,当前燃油量增加时,其由于主体部内部的交错设置的各个挡板的隔挡作用,使得其部分燃油由挡板所隔挡,当其燃油量较多时,其将倒灌引流至处于高度较低第一接头处,从而燃油会回流至油箱阀体中,油箱阀体中的油蒸汽又可穿过油箱集液装置后至碳罐中,使得可以有效的防止燃油进入至碳罐中,同时避免对蒸汽管路上的压力传感器的监测造成影响,油箱集液装置内部设计防止燃油溢出结构,实现油箱到碳罐之间的油气分离功能,且其油箱集液装置的制造成本较油气分离器的成本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箱集液装置不仅克服了现有解决方案的存在国六碳罐方案布置受限、成本高等缺点,解决了现有燃油进入碳罐的处理方式受限制或解决方案成本高的问题。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箱集液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头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上且靠近底部顶角的位置,所述第二接头和所述第三接头设于所述第二侧壁且靠近顶部的位置,且所述第二接头设于所述第一接头相对顶角的位置,所述第三接头设于所述第一接头相邻顶角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隔挡部包括设于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位于所述第一挡板后端的第三挡板、位于所述第三挡板后端的第四挡板和第五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部内壁的两端且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呈L形,且弯折的角度大于90度,且弯折方向朝向所述第一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挡板与第三侧壁相抵靠,所述第二挡板与第四侧壁相抵靠,所述第三挡板与所述第四侧壁相抵靠,且所述第三挡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长度,所述第三侧壁为靠近所述第一接头所处顶角的侧壁,所述第四侧壁为与所述第三侧壁相对的一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的侧壁围合形成第一腔体,所述第四挡板由多块挡板组成,多块所述挡板围合于所述第二接头的一端,使得所述第四挡板与所述第二接头形成第二腔体,所述主体部的底部处于所述第二腔体的位置向所述主体部的顶部凹陷,使得所述主体部的底部在所述第二腔体位置形成凹陷部,所述第二腔体的高度高于所述主体部的底部高度,所述第四挡板远离所述第二接头的一侧的顶端开设有一缺口,所述第五挡板与所述第四挡板中靠近所述第三侧壁的一侧相抵触。
进一步地,所述端盖部与所述主体部相盖合,所述端盖部的底壁上正对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所述第三挡板、所述第五挡板的位置上设有多个夹板,各个所述夹板通过夹持在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所述第三挡板、所述第五挡板的两侧,所述端盖部的底部外廓设有多个抵挡块,所述端盖部盖合在所述主体部的顶端时,各个所述抵挡块与所述主体部的内壁相抵触。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底部,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以及第三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分别设于所述凹陷部的两侧,所述第三固定件设于靠近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和所述第三固定件之间呈三角形,所述固定部通过卡扣方式固定在所述油箱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出的油箱集液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出的油箱集液装置中端盖部翻转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出的油箱集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出的油箱集液装置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出的油箱集液装置中去除端盖部后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出的油箱集液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素符号说明
油箱集液装置 10 主体部 20
连接部 30 隔挡部 40
端盖部 50 固定部 60
第一侧壁 21 第二侧壁 22
第三侧壁 23 第四侧壁 24
第一腔体 25 第二腔体 26
凹陷部 27 第一接头 31
第二接头 32 第三接头 33
第一挡板 41 第二挡板 42
第三挡板 43 第四挡板 44
第五挡板 45 夹板 51
抵挡块 52 第一固定件 61
第二固定件 62 第三固定件 63
缺口 44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提供的油箱集液装置10,连接于油箱和碳罐之间,其油箱集液装置10包括一主体部20、设于主体部20侧壁的连接部30、设于主体部20内部的隔挡部40、设于主体部20顶部开口处的端盖部50、以及设于主体部20底部的固定部60,其中油箱集液装置10通过固定部60固定至油箱上,其通过连接部30分别与油箱阀体、碳罐吸附口、以及油箱加油口连接。
其中主体部20为一顶部设有开口且内部空腔的腔体结构,其中连接部30包括设于主体部20第一侧壁21上的第一接头31、设于主体部20第二侧壁22上的第二接头32和第三接头33,其第一侧壁21和第二侧壁22为主体部20的侧壁且相对设置,其中第一接头31设于主体部20第一侧壁21上且靠近底部顶角的位置,第二接头32和第三接头33设于主体部20第二侧壁22且靠近顶部的位置,且第二接头32设于第一接头31相对顶角的位置,第三接头33设于第一接头31相邻顶角的位置,其第一接头31通过燃油管路连接至油箱阀体,其第二接头32通过蒸汽管路连接至碳罐吸附口,第三接头33通过管路连接至油箱加油口,其中第三接头33的尺寸小于第一接头31和第二接头32的尺寸,其中,主体部20的侧壁围合形成第一腔体25,如图6所示,其中主体部20的底壁倾斜设置,其由靠近第一接头31的底端向朝向第二接头32的上端向上倾斜,在正常使用时,油箱中的燃油以及油蒸汽通过燃油管路进入至油箱集液装置10中,由于主体部20底部的倾斜,使得其燃油大量存储在第一腔体25内靠近第一接头31的位置,而无法穿过第二接头32进入至碳罐内,使得其油箱集液装置10可实现收集燃油并防止燃油穿过第二接头32进入至碳罐内。
其中,隔挡部40设于主体部20的内部,其隔挡部40包括多个交错设置的挡板,其包括设于靠近第一侧壁21的第一挡板41、第二挡板42,位于第一挡板41后端的第三挡板43、位于第三挡板43后端的第四挡板44和第五挡板45,其中第一挡板41和第二挡板42分别位于主体部20内壁的两端且相对设置,其第一挡板41、第二挡板42大致呈L形,且弯折的角度大于90度,且弯折方向朝向第一侧壁21。且第一挡板41和第二挡板42之间形成有用于流动燃油和油蒸汽的流道。
其第一挡板41与第三侧壁23相抵靠,其中第三侧壁23为靠近第一接头31所处顶角的侧壁,第二挡板42与第四侧壁24相抵靠,其第四侧壁24为与第三侧壁23相对的一侧壁。此时由第一接头31流入的燃油和油蒸汽中,其一部分燃油被第一挡板41所遮挡而导致无法流向第二接头32、第三接头33的一侧。其中第三挡板43与第四侧壁24相抵靠,且第三挡板43的长度大于第一挡板41和第二挡板42的长度,且第三挡板43的长度略小于第一侧壁21和第二侧壁22的长度,因此其第三挡板43与第三侧壁23相距距离较小,此时由第一挡板41、第二挡板42之间的流道中流入的燃油中,其一部分燃油由于被第三挡板43所遮挡而导致无法流向第二接头32、第三接头33的一侧。其中第四挡板44由多块挡板组成,其中多块挡板围合于第二接头32的一端,使得其与第二接头32形成第二腔体26,且该主体部20的底部处于第二腔体26的位置处向主体部20的顶部凹陷,使得其主体部20的底部在该第二腔体26位置形成凹陷部27,其在主体部20的内部中,该第二腔体26的高度高于主体部20的底部高度,使得当主体部20内的燃油量较少时,其燃油难以流向第二腔体26内,而燃油量较多时,其由于第一接头31设于主体部20第一侧壁21上且靠近底部顶角的位置,使得其燃油会倒灌引流至第一接头31的燃油管路后回至油箱阀体。其第四挡板44与主体部20的高度相同,且其第四挡板44远离第二接头32的一侧的顶端开设有一缺口441,此时其主体部20第一腔体25内的燃油还由于第四挡板44的围挡使得无法进入至第二腔体26内。其中第五挡板45与第四挡板44中靠近第三侧壁23的一侧相抵触,且第五挡板45与第三侧壁23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其主体部20第一腔体25内的燃油由于第五挡板45的围挡使得无法进入至第三接头33。
其中,端盖部50设于主体部20的开口的顶端,其端盖部50与主体部20相盖合,且端盖部50的底壁上正对第一挡板41、第二挡板42、第三挡板43、第五挡板45的位置上设有多个夹板51,如图2所示,其各个夹板51通过夹持在第一挡板41、第二挡板42、第三挡板43、第五挡板45的两侧,使得可将端盖部50固定在主体部20的开口顶部,其中端盖部50的底部外廓设有多个抵挡块52,其端盖部50盖合在主体部20的顶端时,其各个抵挡块52与主体部20的内壁相抵触,使得可将端盖部50紧密的固定在主体部20的开口顶部,减少其端盖部50与主体部20之间松动脱离的风险。
其中,固定部60设于主体部20的底部,其固定部60包括第一固定件61、第二固定件62、以及第三固定件63,如图4所示,其中第一固定件61和第二固定件62分别设于凹陷部27的两侧,其第三固定件63设于靠近主体部20与第一接头31连接的第一侧壁21,其中第一固定件61、第二固定件62和第三固定件63之间大致呈三角形,使得其安装在油箱中时,其油箱集液装置10与油箱之间的固定更加稳固,其中固定部60通过卡扣的方式固定在油箱上。
使用时,其油箱集液装置10通过底部的固定部60固定至油箱中,其油箱阀体通过燃油管路与油箱集液装置10的第一接头31连接,碳罐上的吸附口通过蒸汽管路与油箱集液装置10的第二接头32连接,油箱加油口通过管路与油箱集液装置10的第三接头33连接,此时其油箱阀体中的燃油以及油蒸汽进入至燃油管路后由第一接头31流入至油箱集液装置10中,此时由于主体部20的底部倾斜设置,使得靠近第一接头31的底部的高度低于第二接头32的底部的高度,其在平稳状态时,其少量的燃油无法流向第二接头32,而存储在靠近第一接头31的位置,当前燃油量增加时,其由于主体部20内部的交错设置的各个挡板的隔挡作用,使得其部分燃油由挡板所隔挡,同时其与碳罐连接的第二接头32所处的第二腔体26中,由于第二腔体26朝向主体部20的上端凹陷,使得其第二腔体26的高度高于主体部20底部的高度,同时由于其第四挡板44的围合,使得其燃油隔离在第四挡板44的外部,其中第四挡板44的顶端设有缺口441,其同燃油进入至油箱集液装置10中的油蒸汽可穿过各个挡板后,由第四挡板44的顶部缺口441进入至第二腔体26内后穿过第二接头32,最终通过蒸汽管路进入至碳罐吸附口,而燃油由于高度的限制,当其燃油量较少时无法穿过第四挡板44进入至第二接头32中,当其燃油量较多时,其将倒灌引流至处于高度较低第一接头31处,从而燃油会回流至油箱中,而油箱阀体中的油蒸汽又可穿过油箱集液装置10后至碳罐中,使得可以有效的防止燃油进入至碳罐中,同时避免对蒸汽管路上的压力传感器的监测造成影响。而第三接头33通过管路与油箱加油口连接,当汽车进行加油时,其由于油箱阀体通过燃油管路与油箱集液装置10连接,油箱集液装置10通过管路与油箱加油口连接,保证加油顺畅。油箱集液装置10内部设计防止燃油溢出结构,实现油箱到碳罐之间的油气分离功能,且其油箱集液装置10的制造成本较油气分离器的成本低,本实施例提供的油箱集液装置10不仅克服了现有解决方案中存在的国六碳罐方案布置受限的缺点,而且解决了防止碳罐浸入燃油方案成本高的问题。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一种油箱集液装置,连接于油箱与碳罐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一主体部、设于所述主体部侧壁的连接部、设于所述主体部内部的隔挡部、设于所述主体部顶部开口处的端盖部、以及设于所述主体部底部的固定部,所述主体部为顶部设有开口且内部空腔的腔体结构,所述连接部包括设于所述主体部第一侧壁上的第一接头、设于所述主体部第二侧壁上的第二接头和第三接头,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接头通过燃油管路与所述油箱连接,所述第二接头通过蒸汽管路与所述碳罐连接,所述主体部的底壁由靠近所述第一接头的底端向朝向所述第二接头的上端向上倾斜设置,所述隔挡部包括多个交错设置的挡板,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油箱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箱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上且靠近底部顶角的位置,所述第二接头和所述第三接头设于所述第二侧壁且靠近顶部的位置,且所述第二接头设于所述第一接头相对顶角的位置,所述第三接头设于所述第一接头相邻顶角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箱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挡部包括设于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位于所述第一挡板后端的第三挡板、位于所述第三挡板后端的第四挡板和第五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部内壁的两端且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箱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呈L形,且弯折的角度大于90度,且弯折方向朝向所述第一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箱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与第三侧壁相抵靠,所述第二挡板与第四侧壁相抵靠,所述第三挡板与所述第四侧壁相抵靠,且所述第三挡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长度,所述第三侧壁为靠近所述第一接头所处顶角的侧壁,所述第四侧壁为与所述第三侧壁相对的一侧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箱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侧壁围合形成第一腔体,所述第四挡板由多块挡板组成,多块所述挡板围合于所述第二接头的一端,使得所述第四挡板与所述第二接头形成第二腔体,所述主体部的底部处于所述第二腔体的位置向所述主体部的顶部凹陷,使得所述主体部的底部在所述第二腔体位置形成凹陷部,所述第二腔体的高度高于所述主体部的底部高度,所述第四挡板远离所述第二接头的一侧的顶端开设有一缺口,所述第五挡板与所述第四挡板中靠近所述第三侧壁的一侧相抵触。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箱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部与所述主体部相盖合,所述端盖部的底壁上正对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所述第三挡板、所述第五挡板的位置上设有多个夹板,各个所述夹板通过夹持在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所述第三挡板、所述第五挡板的两侧,所述端盖部的底部外廓设有多个抵挡块,所述端盖部盖合在所述主体部的顶端时,各个所述抵挡块与所述主体部的内壁相抵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箱集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底部,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以及第三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分别设于所述凹陷部的两侧,所述第三固定件设于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位置,所述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和所述第三固定件之间呈三角形,所述固定部通过卡扣方式固定在所述油箱上。
CN201820381526.2U 2018-03-19 2018-03-19 一种油箱集液装置 Active CN2082810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81526.2U CN208281098U (zh) 2018-03-19 2018-03-19 一种油箱集液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81526.2U CN208281098U (zh) 2018-03-19 2018-03-19 一种油箱集液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281098U true CN208281098U (zh) 2018-12-25

Family

ID=64749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381526.2U Active CN208281098U (zh) 2018-03-19 2018-03-19 一种油箱集液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28109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54217A (zh) * 2019-06-12 2019-09-20 东风亚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燃油箱用汽油隔离装置
CN110626164A (zh) * 2019-10-15 2019-12-31 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燃油系统燃油箱结构
CN112648114A (zh) * 2021-01-18 2021-04-13 华晨鑫源重庆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液态燃油进入到碳罐的积液盒结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54217A (zh) * 2019-06-12 2019-09-20 东风亚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燃油箱用汽油隔离装置
CN110626164A (zh) * 2019-10-15 2019-12-31 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燃油系统燃油箱结构
CN112648114A (zh) * 2021-01-18 2021-04-13 华晨鑫源重庆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液态燃油进入到碳罐的积液盒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281098U (zh) 一种油箱集液装置
JP6289467B2 (ja) 車両燃料付属品
US20100293905A1 (en) Air filtration apparatus
CN212765691U (zh) 一种集成加油通风功能的液气分离器
CN109026462A (zh) 一种全地形车进气系统
CN102828866B (zh) 一种燃油箱油气分离结构总成
CN209621499U (zh) 一种燃油箱集液器
CN107816590A (zh) 冷却管快速接头
CN208518782U (zh) 一种加固型碳罐
CN109139304B (zh) 组合式炭罐
CN208816254U (zh) 一种全地形车进气系统
CN209324562U (zh) 机动车辆的油箱组件以及集液器
CN203685348U (zh) 一种柴油机缸盖罩盖的油气分离结构
KR20130114914A (ko) 캐니스터의 수분유입방지장치
EP1063117B1 (en) A device for recovery and control of the fuel vapours in a tank of a vehicle
CN201132490Y (zh) 车用活性炭罐
CA3056659C (en) Dehumidifier connector support
CN210634387U (zh) 燃油箱用汽油隔离装置
CN114427508A (zh) 油气分离器
CN103121483B (zh) 跨骑式机动二轮车的燃油蒸发配置结构
CN208347954U (zh) 用于连接燃油箱与炭罐的积液器及燃油箱蒸发排放系统
CN205573621U (zh) 一种新型阻隔防爆油箱
CN208184856U (zh) 碳罐进气防堵装置
CN201865793U (zh) 一种双球阀式摩托车燃油蒸气采集装置
CN211737250U (zh) 一种具有弯折结构的油气分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