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68324U - 作业车辆 - Google Patents

作业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268324U
CN208268324U CN201721879575.0U CN201721879575U CN208268324U CN 208268324 U CN208268324 U CN 208268324U CN 201721879575 U CN201721879575 U CN 201721879575U CN 208268324 U CN208268324 U CN 2082683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lever
speed change
speed
brake
brake ped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87957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东泊良隆
刘立军
高奎增
王克恒
曹文龙
巩泽光
张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JUMING MACHINERY CO Ltd
Kanzaki Kokyukoki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JUMING MACHINERY CO Ltd
Kanzaki Kokyuko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JUMING MACHINERY CO Ltd, Kanzaki Kokyukoki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JUM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87957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2683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2683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2683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Change-Speed Gear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作业车辆具备变速杆、制动器踏板以及将变速杆与制动器踏板工作连结的变速/制动联动机构。变速/制动联动机构具有连结部件和空转机构。连结部件与变速杆工作连结以在制动器踏板的非操作时变速杆位于零速位置时连结部件的另一端侧位于基准位置,且在制动器踏板的非操作时将变速杆从零速位置向前进侧以及后退侧操作了时连结部件的另一端侧从基准位置向该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一方侧移动与操作量相应的距离。空转机构在制动器踏板的非操作时吸收变速杆的移动以使变速杆绕变速侧操作轴线的移动不向制动器踏板传递并且通过制动器踏板绕制动侧操作轴线从非操作位置向操作位置的移动经由连结部件使变速杆绕变速侧操作轴线向零速位置移动。

Description

作业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行驶系统传动路径设置包括无级变速机构的变速装置、以及制动装置的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提出了在作业车辆设置根据制动器踏板的从非操作位置向操作位置的制动操作解除由锁定机构实现的变速杆的卡定状态的联动机构的技术方案,所述作业车辆具备:驱动源;行驶部件;静液压式无级变速机构(HST),该HST插置于从所述驱动源到所述行驶部件为止的行驶系统传动路径,能够进行前进/后退输出的切换;变速杆,该变速杆在绕变速侧操作轴线位于中立位置时使所述HST为中立状态,且在从中立位置绕变速侧操作轴线向一方侧以及另一方侧分别被转动操作时使所述HST向前进侧以及后退侧变速;制动装置,该制动装置对所述行驶部件工作性地施加制动力;制动器踏板,该制动器踏板根据绕制动侧操作轴线的转动操作使所述制动装置工作;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利用摩擦作用将变速杆卡定于所期望的操作位置;以及中立恢复机构,该中立恢复机构利用由弹簧和/或凸轮产生的作用使所述HST恢复到中立状态(日本特开昭62-046722号公报,以下称为公知文献1)。
在公知文献1记载的现有结构中,总是被所述中立状态恢复机构朝向中立状态施力的所述HST的输出利用由所述锁定机构实现的所述变速杆的操作位置卡定作用而被维持为与该变速杆的操作位置对应的输出,另一方面,当将所述制动器踏板向制动位置操作时,利用所述制动器踏板的移动而使得所述联动机构解除由所述锁定机构实现的向所述变速杆的操作位置的锁定状态,并利用所述中立状态恢复机构使所述HST恢复到中立状态。
因此,构成为在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被传递到所述行驶部件的状态下,防止所述制动装置对所述行驶部件施加制动力这样的不良情况。
然而,该现有结构只能应用于构成为从所述驱动源向所述行驶部件的驱动力传递的切断通过所述HST的中立状态呈现的作业车辆。
即,在行驶系统传动路径插置有包括HST以及行星齿轮机构的静液压·机械式无级变速构造(HMT构造)的作业车辆中,有时设定为在所述HST的输出设为正反一方侧的预定转速时所述HMT构造的输出成为零速(即,车速为零),但现有结构1无法应用于这样的结构的作业车辆。
另外,在所述公知文献1记载的结构中,当由于长时间使用而使得在所述联动机构等产生磨损时,也有可能发生无法使所述无级变速机构正确地向中立状态恢复的情况。
为了消除上述问题,提出了在作业车辆设置连结机构的技术方案,所述作业车辆具备:驱动源;行驶部件;HST,该HST插置于从所述驱动源到所述行驶部件为止的行驶系统传动路径,并能够进行前进/后退输出的切换;变速杆,该变速杆在绕变速侧操作轴线位于中立位置时使所述HST为中立状态,且在从中立位置绕变速侧操作轴线向一方侧以及另一方侧分别被转动操作时使所述HST向前进侧以及后退侧变速;制动装置,该制动装置对所述行驶部件工作性地施加制动力;以及制动器踏板,该制动器踏板根据绕制动侧操作轴线的转动操作使所述制动装置工作,所述连结机构使所述变速杆与所述制动器踏板连结,以使得在所述制动器踏板位于非操作位置时防止所述变速杆的绕变速侧操作轴线的操作向所述制动器踏板作用,并且在将所述制动器踏板从非操作位置向操作位置操作时,利用所述制动器踏板的移动,使被向前进侧或后退侧操作的所述变速杆恢复到中立位置(日本实开平4-134743号公报,以下称为公知文献2)。
所述公知文献2记载的所述联动机构虽然能够消除所述公知文献1中的不良情况,但由于具备包括用于吸收所述变速杆的向前进侧的操作的前进侧用空转构造和用于吸收所述变速杆的向后退侧的操作的后退侧用空转构造这两个空转构造,所以存在所述联动机构的连杆构造复杂、且招致机构整体的大型化以及成本高这样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所述现有技术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业车辆,该作业车辆将所述变速杆与所述制动器踏板联动连结,以使得在制动器踏板位于非操作位置时能够不对所述制动器踏板带来影响地自由地操作变速杆,另一方面,能够根据所述制动器踏板的从非操作位置向操作位置的操作使所述变速杆切实地向与车速为零对应的零速位置恢复,该作业车辆能够实现所述变速杆与所述制动器踏板之间的联动构造的简化。
本实用新型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提供一种作业车辆,所述作业车辆具备:驱动源;行驶部件;变速装置,该变速装置包括能够进行正反输出的切换的无级变速机构,并插置于从所述驱动源到所述行驶部件为止的行驶系统传动路径;变速杆,该变速杆能够绕变速侧操作轴线被保持于任意的所期望的位置,在所述变速杆绕变速侧操作轴线位于零速位置时使所述变速装置的输出状态为零速状态,且随着将所述变速杆从零速位置绕变速侧操作轴线向一方侧以及另一方侧分别进行转动操作而使所述变速装置的输出状态向前进侧以及后退侧增速;制动装置,该制动装置对所述行驶部件工作性地施加制动力;以及制动器踏板,该制动器踏板与所述制动装置工作连结,以根据该制动器踏板绕制动侧操作轴线的转动操作使所述制动装置工作,其特征在于,所述作业车辆具备将所述变速杆与所述制动器踏板工作连结的变速/制动联动机构,所述变速/制动联动机构具有: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的一端侧与所述变速杆工作连结;和空转机构,该空转机构插置于所述连结部件的另一端侧与所述制动器踏板之间,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变速杆工作连结,以使得在所述制动器踏板位于非操作位置的状态下,在所述变速杆位于零速位置时所述连结部件的另一端侧位于基准位置且在将所述变速杆从零速位置向前进侧以及后退侧操作了时所述连结部件的另一端侧从基准位置向该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一方侧移动与操作量相应的距离,所述空转机构构成为,在所述制动器踏板位于非操作位置时吸收所述变速杆的移动以使得所述变速杆的绕变速侧操作轴线的移动不向所述制动器踏板传递,并且通过所述制动器踏板的绕制动侧操作轴线从非操作位置向操作位置的移动,经由所述连结部件使所述变速杆绕变速侧操作轴线向零速位置移动。
在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转机构具有:变速侧联动部件,该变速侧联动部件与所述连结部件的另一端侧工作连结;制动侧联动部件,该制动侧联动部件与所述制动器踏板工作连结,以根据所述制动器踏板的从非操作位置向操作位置的转动该制动侧联动部件向与所述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一方侧相反的一侧移动;以及第1弹性部件,该第1弹性部件插置于所述变速侧联动部件与所述制动侧联动部件之间,并对所述连结部件的另一端侧朝向基准位置进行施力。
在所述制动器踏板与所述制动装置之间的工作连结构造设定有空转区域以使得在所述制动器踏板绕制动侧操作轴线被从非操作位置操作预定的初始操作角度的期间所述制动装置不进行制动动作的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弹性部件设定成,在所述制动器踏板位于非操作位置且所述变速杆位于前进侧最高速位置时,实质上成为最压缩状态。
更优选的是,所述变速杆将从零速位置到后退侧最高速位置为止的后退侧操作范围设定得比从零速位置到前进侧最高速位置为止的前进侧操作范围窄,并且所述变速杆的后退侧最高速位置设定成,在所述变速杆位于后退侧最高速位置且所述制动器踏板被从非操作位置操作了初始操作角度时,所述第1弹性部件实质上成为最压缩状态。
在所述各种结构中,所述变速杆设为能够隔着零速位置向前进侧以及后退侧沿着第1操作方向进行操作,而且,也能够沿着与第1操作方向正交的第2操作方向进行操作。
在该情况下,在所述作业车辆设置有引导所述变速杆的杆引导件、和沿着第2操作方向对所述变速杆进行施力的第2弹性部件,所述杆引导件具有:变速引导槽,该变速引导槽容许所述变速杆在前进侧最高速位置与后退侧最高速位置之间沿着第1操作方向绕变速侧操作轴线转动;和兜槽,其容许所述变速杆仅从零速位置沿着第2操作方向向卡定位置转动,所述第2弹性部件构成为对所述变速杆朝向卡定位置进行施力。
例如,所述连结部件具有包括内线(英文:inner wire)以及外线(英文:outerwire)的线缆(英文:wire cable),
在该情况下,所述内线的一端侧与所述变速杆工作连结且所述内线的另一端侧与所述空转机构工作连结,以使得在所述变速杆从零速位置绕变速侧操作轴线向一方侧的前进侧以及另一方侧的后退侧转动时这两种情况下,所述内线向长度方向上的同一方向移动,且在前进侧以及后退侧这两侧相对于所述变速杆绕变速侧操作轴线的转动量的所述内线的移动量成为相同。
所述外线将所述内线收纳成能够在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并且所述外线的一端侧固定在所述变速杆的附近且所述外线的另一端侧固定在所述空转机构的附近。
在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变速杆具有:变速操作轴,该变速操作轴划出变速侧操作轴线;杆主体,该杆主体被支承于所述变速操作轴,并能够被人为操作;连结臂,该连结臂与所述杆主体一起绕变速侧操作轴线转动,并与所述内线的一端侧工作连结;以及变速臂,该变速臂与所述杆主体一起绕变速侧操作轴线转动,并与所述变速装置的输出调整部件工作连结。
在该情况下,所述连结臂构成为,在所述变速杆位于零速位置时所述内线的一端侧所连结的连结点与所述外线的一端侧固定端部最接近。
在其他技术方案中,所述变速杆具有:变速侧操作轴,该变速侧操作轴划出变速侧操作轴线;杆主体,该杆主体被支承于所述变速操作轴,并能够被人为操作;前进侧连结臂及后退侧连结臂,该前进侧连结臂及后退侧连结臂与所述杆主体一起绕变速侧操作轴线转动;以及变速臂,该变速臂与所述杆主体一起绕变速侧操作轴线转动,并与所述变速装置的输出调整部件工作连结。
在该情况下,所述前进侧连结臂及所述后退侧连结臂分别经由前进侧
绳索及后退侧绳索而工作连结于所述内线的一端侧。
所述前进侧绳索及所述后退侧绳索构成为,在所述变速杆位于零速位置时,以通过变速侧操作轴线以及所述外线的一端侧固定端的假想面为基准互相对称。
优选的是,所述第1弹性部件为压缩螺旋弹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行驶系统传动示意图。
图2是示出所述作业车辆中的变速装置与变速杆的连结构造、制动装置与制动器踏板的连结构造、以及所述变速杆与所述制动器踏板的连结构造的示意立体图。
图3是示出所述变速杆与所述制动器踏板的连结构造的示意图。
图4是沿着图3中的IV-IV线的所述变速杆的剖视图。
图5是与图3对应的示意图,示出了所述制动器踏板位于非操作位置且所述变速杆位于前进侧最高速位置的状态。
图6是与图3对应的示意图,示出了所述制动器踏板位于非操作位置且所述变速杆位于后退侧最高速位置的状态。
图7是与图3对应的示意图,示出了所述制动器踏板位于操作位置的状态。
图8是所述变速杆的变形例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作业车辆的一个实施方式。
在图1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1的行驶系统的传动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所述作业车辆1具备:驱动源5;利用来自所述驱动源5的旋转动力工作性地驱动的轮胎等行驶部件6;变速装置500,该变速装置500插置于从所述驱动源5到所述行驶部件6为止的行驶
系统传动路径;以及制动装置600,该制动装置600对所述行驶部件6工作性地施加制动力。
所述变速装置500具有能够进行正反输出的切换的无级变速机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所述变速装置500具有将从所述驱动源5输入的旋转动力进行无级变速并输出的HST(静液压式无级变速机构)10作为所述无级变速机构。
所述HST10具有:泵轴20,该泵轴20由所述驱动源5工作性地旋转驱动;液压泵25,该液压泵25被不能相对旋转地支承于所述泵轴20;液压马达35,该液压马达35由所述液压泵25经由一对工作油路径(未图示)液压地旋转驱动;马达轴30,该马达轴30将所述液压马达35支承为不能相对旋转;以及输出调整部件40,该输出调整部件40使所述液压泵25以及所述液压马达35中的至少一方的容积变更,并使从所述马达轴30输出的HST输出的转速相对于向所述泵轴20输入的旋转动力的转速的比例(即,HST10的变速比)无级变化。
图1中的附图标记81是由所述泵轴20工作性地驱动并用于向所述一对工作油路径供给工作油的辅助泵。
在图2示出了所述变速装置500以及所述制动装置600的立体图。
如图2所示,所述作业车辆1还具有使所述变速装置500变速的变速杆700A、和使所述制动装置600工作的制动器踏板800。
在图3示出了将所述变速装置500、所述变速杆700A、所述制动装置600以及所述制动器踏板800的联动关系详细地示出的示意图。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变速杆700A与所述输出调整部件40工作连结,并根据对所述变速杆700A的变速操作使从所述马达轴30输出的HST输出在遍及正反双方向的变速范围内进行无级变速。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HST10具有可动斜板作为所述输出调整部件40,所述可动斜板通过绕摆动轴线摆动来变更所述液压泵25的容积,并能够隔着使从所述液压泵25排出的排出量为零的中立位置绕摆动轴向一方侧以及另一方侧摆动。
所述可动斜板具有能够绕轴线进行旋转操作的控制轴41(参照图2以及图3)、和根据所述控制轴41绕轴线的旋转绕摆动轴线摆动的斜板主体(未图示)。
当所述可动斜板绕摆动轴线位于中立位置时,没有来自所述液压泵25的压力油的排出,所述液压马达35成为输出零速状态。
当所述可动斜板从中立位置绕摆动轴线向一方侧的正转侧摆动时,从所述液压泵25向所述一对工作油路径中的对应的工作油路径供给压力油,该对应的工作油路径成为高压侧,另一方的工作油路径成为低压侧。由此,所述液压马达35被向正转侧旋转驱动。
相反地,当所述可动斜板从中立位置绕摆动轴线向另一方侧的反转侧摆动时,从所述液压泵25向所述一对工作油路径中的对应的工作油路径供给压力油,该对应的工作油路径成为高压侧,另一方的工作油路径成为低压侧。由此,所述液压马达35被向反转侧旋转驱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所述液压马达35利用固定斜板来固定容积。
如图3所示,所述变速杆700A能够绕变速侧操作轴线X在沿着第1操作方向D1的预定的变速操作范围内进行操作。
详细而言,所述变速杆700A与所述输出调整部件40工作连结,以使得在绕变速侧操作轴线X位于预定的中立位置N时使所述输出调整部件40位于中立位置并使所述HST10为中立状态,在位于从中立位置N绕变速侧操作轴线X向一方侧进行了最大移动的HST正转MAX位置时使所述输出调整部件40位于正转侧最大摆动位置并使所述HST10为正转侧最大输出状态,且在位于从中立位置N绕变速侧操作轴线X向另一方侧进行了最大移动的HST反转MAX位置时使所述输出调整部件40位于反转侧最大摆动位置并使所述HST10为反转侧最大输出状态。
在图4示出沿着图3中的IV-IV线的所述变速杆700A的剖视图。
如图3以及图4所示,所述变速杆700A被支承于在所述作业车辆1设置的杆引导件705。
详细而言,所述变速杆700A具有:第1操作轴710,该第1操作轴710绕轴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杆引导件705,并划出变速侧操作轴线X;杆主体712,该杆主体712的基端部与所述第1操作轴710直接或间接地连结且该杆主体712的顶端部以所述第1操作轴710的轴线为基准向径向外侧延伸,并根据人为操作使所述第1操作轴710绕轴线旋转;以及变速臂714,该变速臂714与所述杆主体712一起绕变速侧操作轴线X转动,并与所述变速装置500的输出调整部件40工作连结。
所述杆主体712的自由端部形成了把持部。
如图3所示,所述变速臂714经由连结部件750工作连结于控制臂45,所述控制臂45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于形成所述输出调整部件40的所述可动斜板的控制轴41。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所述连结部件750设为具有内线752以及外线754的线缆。
所述内线752的一端部与所述变速臂714连结且所述内线752的另一端部与所述控制臂45连结。
所述外线754将所述内线752收纳成能够在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并且所述外线754的一端侧在所述变速杆714的附近固定于所述杆引导件705,且所述外线754的另一端侧在所述控制臂45的附近固定于在所述作业车辆1设置的图外的框架部件等。
此外,图3中的附图标记47是划出所述控制轴41绕轴线的转动范围的止动件。
即,所述止动件47配置成在为了使所述HST10为正反一方侧(例如正转侧)最大旋转动力输出状态而使所述控制轴41绕轴线向一方侧旋转了时与所述控制臂45抵接,防止所述控制轴41进一步绕轴线向一方侧的旋转。
在所述控制轴41除了所述控制臂45以外,还不能相对旋转地设置有第2控制臂46。
所述第2控制臂46配置成为了使所述HST10为正反另一方侧(例如反转侧)最大旋转动力输出状态而使所述控制轴41绕轴线向另一方侧旋转了时与所述止动件47抵接,防止所述控制轴41进一步绕轴线向另一方侧转动。
在所述杆引导件705形成有引导所述变速杆700A的引导槽706。
所述引导槽706构成为供所述杆主体712插通。
详细而言,所述引导槽706具有变速引导槽707,所述变速引导槽707在HST正转MAX位置与反转MAX位置之间绕变速侧操作轴线X沿着第1操作方向D1引导所述变速杆700A。
所述变速杆700A还能够绕变速侧操作轴线X被卡定在HST正转MAX位置与HST反转MAX位置之间的所期望的操作位置,并且在被以预定的力以上的操作力操作时能够绕变速侧操作轴线X在HST正转MAX位置与HST反转MAX位置之间进行操作。
详细而言,如图4所示,在所述作业车辆1设置有将所述变速杆700A在第1操作方向D1上卡定在所期望的操作位置的操作位置卡定机构73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所述操作位置卡定机构730具有:圆盘(英文:disc)732,该圆盘被不能绕轴线相对旋转地支承于所述第1操作轴710;一对衬垫(英文:pad)734,该衬垫734隔着所述圆盘732而相对配置;以及向挟压方向对所述一对衬垫734进行施力的螺旋弹簧等施力部件736。
所述操作位置卡定机构730利用所述施力部件736的施加力将所述第1操作轴710卡定在任意的绕轴线的位置,另一方面,当超过所述施力部件736的施加力的操作力施加于所述变速杆700A时,容许所述第1操作轴710绕轴线的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所述变速装置500还具有与所述HST10协作地形成HMT构造(静液压·机械式无级变速构造)200的行星齿轮机构100。
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将来自所述驱动源5的旋转动力向第1要素输入且将来自所述HST10的旋转动力向第2要素输入,并将这些旋转动力合成而从第3要素向HMT输出轴350输出。
具体而言,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具有:太阳轮110;行星齿轮120,该行星齿轮120与所述太阳轮110啮合;内齿轮130,该内齿轮130与所述行星齿轮120啮合;以及齿轮架150,该齿轮架150将所述行星齿轮120支承为绕轴线旋转自如且与所述行星齿轮120绕所述太阳轮110的公转联动地绕所述太阳轮110的轴线进行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内齿轮130以及所述太阳轮110分别作为所述第1以及第2要素发挥作用,所述齿轮架150作为所述第3要素发挥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所述HST10处于正转侧最大输出状态以及反转侧最大输出状态时,所述HMT构造200的输出分别成为前进侧最高速Fmax以及后退侧最高速Rmax,在所述HST10处于中立状态与反转侧最大输出状态之间的反转侧基准输出状态时,所述HMT构造200的输出成为零速的方式,构成了所述HST10以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
在该情况下,如图3所示,当以所述HST10的输出状态为基准时,所述变速杆700A的沿着第1操作方向D1的变速操作范围定义为由正转MAX位置以及反转MAX位置夹着的范围,当以车速(所述HMT构造200的输出状态)为基准时,所述变速杆700A的沿着第1操作方向D1的变速操作范围定义为由前进侧最高速位置Fmax以及后退侧最高速位置Rmax夹着的范围。
即,当使用以车速为基准的操作位置来表达时,本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1构成为,当所述变速杆700A绕变速侧操作轴线X位于零速位置Szero时成为车速为零状态,随着所述变速杆700A被从零速位置Szero绕变速侧操作轴线X向一方侧操作至前进侧最高速位置Fmax前进侧车速被增速,且随着所述变速杆700A被从零速位置Szero绕变速侧操作轴线X向另一方侧操作至后退侧最高速位置Rmax后退侧车速被增速。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变速杆700A也能够被沿着与第1操作方向D1正交的第2操作方向D2进行操作。
详细而言,如图3以及图4所示,所述变速杆700A除了所述第1操作轴710以及所述杆主体712以外,还具有被以大致正交姿势支承于所述第1操作轴710的第2操作轴716、和被支承于所述第2操作轴716的连接部件720。
所述连接部件720将所述杆主体712的基端部与所述第2操作轴716连结,以使所述杆主体712、所述连接部件720、所述第2操作轴716以及所述第1操作轴710一体地绕所述第1操作轴710的轴线摆动,且使所述杆主体712以及所述连接部件720绕所述第2操作轴716的轴线摆动。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所述杆主体712、所述连接部件720、所述第2操作轴716以及所述第1操作轴710一体地绕所述第1操作轴710的轴线摆动,能够进行所述变速杆700A的沿着第1操作方向D1的变速操作,并且通过使所述杆主体712以及所述连接部件720一体地绕所述第2操作轴716的轴线摆动,能够进行所述变速杆700A的沿着第2操作方向D2的操作。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2操作轴716在以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向外侧延伸的方式贯通了所述第1操作轴710的状态下被支承于所述第1操作轴710。
所述连接部件720具有:一对支承片722,该一对支承片722被分别支承于所述第2操作轴716的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和连结片724,该连结片724在与所述第1操作轴710之间存在间隙,并且将所述一对支承片722连结,所述杆主体712的基端部连结于所述连结片724。
所述第1操作轴710被绕轴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杆引导件705,所述杆主体712、所述连接部件720、所述第2操作轴716以及所述第1操作轴710能够一体地绕所述第1操作轴710的轴线转动。
而且,所述第2操作轴716与所述第1操作轴710绕轴线旋转自如,和/或所述一对支承片722与所述第2操作轴716绕轴线旋转自如,在存在所述间隙的范围内所述杆主体712以及所述连接部件720能够绕所述第2操作轴716的轴线摆动。
如图3以及图4所示,所述杆引导件705的引导槽706除了所述变速引导槽707以外,还具有兜槽708,所述兜槽708容许所述变速杆700A仅从零速位置Szero沿着第2操作方向D2向卡定位置转动。
通过具备该结构,从而通过使所述变速杆700A位于卡定位置,能够有效地防止所述变速杆700A与意图相反地沿着第1操作方向D1进行位置变动,即能够有效地防止所述变速装置500与意图相反地从输出为零状态向输出状态变速。
本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1为了更切实地得到这样的效果,具有第2弹性部件726,所述第2弹性部件726沿着第2操作方向D2朝向卡定位置地对所述变速杆700A进行施力。
通过具备所述第2弹性部件726,从而所述变速杆700A总是被沿着第2操作方向D2朝向卡定位置地施力,当在使所述变速杆700A位于零速位置Szero之后解除向该变速杆700A的操作力时,所述变速杆700A自动地向所述兜槽708卡入而位于卡定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所述第2弹性部件726为以绕所述第2操作轴716向一方侧的所述卡定位置对所述杆主体712进行施力的方式、所述第2弹性部件726的一端部一边与所述杆主体712一起绕变速侧操作轴线X转动一边固定于在第2操作方向D2上被固定了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下述连结臂718)且所述第2弹性部件726的另一端部与所述连接部件720工作连结的压缩螺旋弹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变速装置500还具有使从所述HMT构造200输出的旋转动力多级变速的副变速机构525。
如图1所示,所述副变速机构525收纳于变速箱体510,所述HST10以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收纳于能够装卸地连结于所述变速箱体510的HMT壳体210。
详细而言,在所述变速箱体510收纳有与所述HMT输出轴350工作连结的副变速输入轴520、副变速输出轴530、以及在所述副变速输入轴520与所述副变速输出轴530之间进行多级变速的所述副变速机构525。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从所述驱动源5向所述泵轴10以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的第1要素(所述内齿轮130)的动力传递经由输入传动轴515和HMT输入轴215进行,所述输入传动轴515被以所述输入传动轴515的输入侧端部与所述驱动源工作连结了的状态支承于所述变速箱体510,所述HMT输入轴215被支承于所述HMT壳体210,并且所述HMT输入轴215的输入侧端部与所述输入传动轴515工作连结。
关于所述HMT输入轴215,输出侧端部与所述泵轴20工作连结且经由传动齿轮列与所述第1要素(所述内齿轮130)工作连结。
本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1具有左右一对驱动轮7a、7b作为所述行驶部件6,在所述变速箱体510中还收纳有向所述一对驱动轮7a、7b分别工作传递旋转动力的一对驱动车轴545a、545b、和将从所述副变速机构525输出的旋转动力向所述一对驱动车轴545a、545b差动传递的差动机构540。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1中,所述制动装置600具有对所述左右一对驱动车轴545a、545b分别施加制动力的一对行驶制动机构610a、610b。
所述行驶制动机构610a、610b只要能够对所述行驶部件6施加制动力即可,可以设为各种形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行驶制动机构610a、610b设为通过液压的作用使摩擦板摩擦接触的液压工作型的摩擦板式。
即,所述行驶制动机构610a、610b构成为,通过接受工作油的供给来对所述行驶部件6施加制动力,且通过停止工作油的供给来解除向所述行驶部件6的制动力。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所述行驶制动机构610a、610b分别支承对应的所述驱动车轴545a、545b,并且收纳于与所述变速箱体510的左右侧壁分别装卸自如地连结的一对制动箱体615a、615b。
如图2所示,在所述制动箱体615a、615b设置有接受向收纳的所述行驶制动机构610a、610b供给的工作油的工作油接受口617。
所述制动器踏板800设为能够绕制动侧操作轴线Y进行转动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所述制动器踏板800具有划出制动侧操作轴线Y的制动操作轴810、和基端部与所述制动操作轴810连结且在自由端部设置有踏板部的踏板臂812,通过按压所述踏板部来使所述制动操作轴810绕轴线转动。
所述制动器踏板800经由制动操作传递机构830与所述制动装置600工作连结,以使得当绕制动侧操作轴线Y位于非操作位置815(参照图3)时使所述制动装置600为制动解除状态,且当绕制动侧操作轴线Y位于操作位置817(参照图3)时使所述制动装置600为制动工作状态。
如前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动装置600具有一对液压工作型的行驶制动机构610a、610b。
所述制动装置600还具有工作油供给机构620,所述工作油供给机构620能够对工作油向所述一对液压工作型行驶制动机构610a、610b的供给的接通/断开进行切换。
如图3所示,所述工作油供给机构620具有:油源622;将所述油源622以及所述一对行驶制动机构610a、610b的工作油接受口617流体连接的液压软管等一对工作油供给路径624a、624b;以及切换单元630,该切换单元630能够对工作油从所述油源622向所述一对工作油供给路径624a、624b的供给的接通/断开进行切换。
所述切换单元630具有:主缸632,该主缸632插置于所述油源622与所述一对工作油供给路径624a、624b之间;活塞634,该活塞634以一端部从所述主缸632向外延伸且另一端部向所述主缸632内突出进入的状态在轴线方向上能够往复移动地收纳于所述主缸632,且关于轴线方向位置,能够取得使所述一对工作油供给路径624a、624b与所述油源622连通的制动工作位置以及使所述一对工作油供给路径624a、624b相对于所述油源622切断的制动解除位置;以及制动解除用施力部件(未图示),该制动解除用施力部件朝向制动解除位置地对所述活塞634进行施力。
所述制动操作传递机构830构成为,具有基端部与所述制动操作轴810连结的制动联动臂832、和设置于所述制动联动臂832的按压部834,并在所述制动器踏板800位于非操作位置815时所述按压部834不作用于所述活塞634,且根据所述制动器踏板800的从非操作位置815向操作位置817的移动,所述按压部834从制动解除位置向制动工作位置推动所述活塞634。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所述制动器踏板800与所述制动装置600之间工作连结的所述制动操作传递机构830设置有空转区域,以使得在将所述制动器踏板800绕制动侧操作轴线Y从非操作位置815操作了预定的初始操作角度而到达制动工作开始位置816(参照图3)的期间所述制动装置600被保持为制动解除状态。
具体而言,所述制动操作传递机构830构成为,在所述制动器踏板800位于非操作位置815时使所述按压部834与所述活塞634之间存在预定的间隙,所述预定的间隙设定为在所述制动器踏板800从非操作位置操作了初始操作角度而到达制动工作开始位置816的时间点消失那样的长度。
本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1还具备将所述变速杆700A与所述制动器踏板800工作连结的变速/制动联动机构900。
如图1以及图3所示,所述变速/制动联动机构900具有:连结部件910,该连结部件910的一端侧与所述变速杆700A工作连结;和空转机构930,该空转机构930插置于所述连结部件910的另一端侧与所述制动器踏板800之间。
在图5以及图6示出与图3对应的示意图,分别示出所述制动器踏板800位于非操作位置815且所述变速杆700A位于前进侧最高速位置Fmax的状态下的示意图以及所述制动器踏板800位于非操作位置815且所述变速杆700A位于后退侧最高速位置Rmax的状态下的示意图。
所述连结部件910与所述变速杆700A工作连结,以使得在所述制动器踏板800位于非操作位置815的状态下所述变速杆700A位于零速位置Szero时所述连结部件910的另一端侧位于基准位置915(参照图3),且在所述变速杆700A被从零速位置Szero向前进侧以及后退侧操作了时所述连结部件910的另一端侧从基准位置915向该连结部件9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方侧移动与操作量相应的距离(参照图5以及图6)。
便于参考,在图5以及图6用虚线示出了所述连结部件910的另一端侧的基准位置915。
在图7示出与图3对应的示意图,示出了所述制动器踏板800位于操作位置817的状态下的示意图。
所述空转机构930构成为,在所述制动器踏板800位于非操作位置815时吸收所述变速杆700A的移动以使得所述变速杆700A的绕变速侧操作轴线X的移动不向所述制动器踏板800传递(参照图5以及图6),并且通过所述制动器踏板800的绕制动侧操作轴线Y从非操作位置815向操作位置817的移动经由所述连结部件910使所述变速杆700A绕变速侧操作轴线X向零速位置Szero移动(参照图7)。
根据具备该结构的所述作业车辆1,仅通过在所述变速杆700A与所述制动器踏板800之间具备单一的所述空转机构930,就能够进行所述变速杆700A向前进侧以及后退侧这双方的自由的操作,并且在操作所述制动器踏板800而通过所述制动装置600对所述行驶部件6施加制动力时,能够使所述变速装置500移向车速为零状态。
另外,如前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变速杆700A在总是沿着与变速操作方向(第1操作方向D1)正交的第2操作方向D2朝向卡定位置被所述第2弹性部件726施力的情况下,仅在变速操作方向(第1操作方向D1)上位于零速位置Szero时能够沿着第2操作方向D2向卡定位置移动。
因此,在与所述制动器踏板800的制动操作联动地使所述变速杆700A位于零速位置Szero时,能够有效地防止所述变速杆700A在变速操作方向(第1操作方向D1)上进行超行程。
即,例如,假设在所述变速杆700A正在被向前进侧操作时将所述制动器踏板800从非操作位置815向操作位置817操作。
此时,利用所述变速/制动联动机构900使所述变速杆700A从前进侧操作位置向零速位置Szero移动,但此时所述变速杆700A总是被所述第2弹性部件726沿着第2操作方向D2朝向卡定位置施力,因此,在沿着变速操作方向(第1操作方向D1)到达零速位置Szero的时间点所述变速杆卡入到兜槽708内并向卡定位置移动。
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所述变速杆700A从前进侧操作位置越过零速位置Szero而向后退侧进行超行程这样的不良情况。
如图3以及图5~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空转机构930具有:变速侧联动部件932,该变速侧联动部件932与所述连结部件910的另一端侧工作连结;制动侧联动部件934,该制动侧联动部件934与所述制动器踏板800工作连结,以根据所述制动器踏板800从非操作位置815向操作位置817的转动该制动侧联动部件934向与所述连结部件9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方侧相反的一侧移动;以及第1弹性部件936,该第1弹性部件936插置于所述变速侧联动部件932与所述制动侧联动部件934之间,并朝向基准位置915地对所述连结部件910的另一端侧进行施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1弹性部件936设定为在所述制动器踏板800位于非操作位置815且所述变速杆700A位于前进侧最高速位置Fmax时,实质上成为最压缩状态。
根据该结构,在所述变速杆700A位于前进侧最高速位置Fmax而车速处于前进侧最高速状态时,即使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所述制动器踏板800与所述制动装置600之间的联动构造设置有空转区域,也会当开始操作所述制动器踏板800时,所述变速杆700A立即从前进侧最高速位置Fmax向零速位置Szero的方向移动,从而所述变速装置500被进行减速操作,车速被减速。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设定为在所述HST10处于中立状态与反转侧最大输出状态之间的反转侧基准输出状态时,即在所述变速杆700A位于中立位置N与反转MAX位置之间的反转侧基准输出位置Rs时,所述变速装置500成为输出为零状态,所述变速杆700A的从零速位置Szero到后退侧最高速位置Rmax为止的后退侧操作范围设定得比从零速位置Szero到前进侧最高速位置Fmax为止的前进侧操作范围窄。
在此,以在所述变速杆700A位于后退侧最高速位置Rmax时,在所述制动器踏板800到达从非操作位置815操作了初始操作角度的制动工作开始位置816的时间点,所述第1弹性部件936实质上成为最压缩状态的方式,设定了所述变速杆700A的后退侧最高速位置Rmax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即,由于在车辆的后退行驶时与前进行驶时相比不需要高速行驶,所以即使将后退侧操作范围设定得比前进侧操作范围窄也没有问题。
而且,根据所述结构,在车辆的后退行驶时操作了所述制动器踏板800的情况下,不会仅先施加所述制动装置600的制动力,而是在施加所述制动装置600的制动力时所述变速杆700A被减速操作。
因此,能够在所述制动装置600进行制动动作时有效地防止或减少不合理的负荷施加于车辆的行驶系统传动路径的情况。
所述第1弹性部件936只要发挥所述作用,则可以具有各种形态,但优选的是压缩弹簧。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结部件910具有线缆,所述线缆具有内线912以及外线914。
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所述线缆的柔软性,能够提高将所述杆引导件705设置于所述作业车辆的运转部(未图示)时的设计的自由性。
如图3以及图5~图7所示,所述内线912的一端侧与所述变速杆700A工作连结且所述内线912的另一端侧与所述空转机构930工作连结,以使得在所述变速杆700A被从零速位置Szero绕变速侧操作轴线X向一方侧的前进侧转动时以及向另一方侧的后退侧转动时这两种情况下,该内线912向长度方向上的同一方向移动,且相对于所述变速杆700A绕变速侧操作轴线X向前进侧的转动量的该内线912的长度方向上的移动量、以及相对于所述变速杆700A绕变速侧操作轴线X向后退侧的转动量的该内线912的长度方向上的移动量成为相同。
所述外线914将所述内线912收纳成能够在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并且所述外线914的一端侧固定在所述变速杆700A的附近且所述外线914的另一端侧固定在所述空转机构930的附近。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以及图5~图7所示,所述变速杆700A具有连结臂718,所述连结臂718与所述杆主体712一起绕变速侧操作轴线X转动且与所述内线912的一端侧工作连结。
如图3以及图7所示,所述连结臂718构成为,在所述变速杆700A位于零速位置Szero时所述内线912的一端侧所连结的连结点P1与所述外线914的一端侧的固定点P2最接近,由此,使将所述变速杆700A从零速位置Szero向前进侧以及后退侧操作时的所述内线912的移动方向为相同,且使所述内线912的长度方向上的移动量相对于将所述变速杆700A从零速位置Szero向前进侧操作时的所述变速杆700A的操作角的比例和所述内线912的长度方向上的移动量相对于将所述变速杆700A从零速位置Szero向后退侧操作时的所述变速杆700A的操作角的比例为相同。
在图8示出了所述变速杆700A的变形例700B的放大图。
在图8中,用实线示出了位于零速位置Szero的状态下的所述变速杆700B,用单点划线示出了位于前进侧最高速位置Fmax的状态下的所述变速杆700B。
此外,图8中,对与本实施方式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8所示的变速杆700B具有:所述第1操作轴710;所述杆主体712;所述变速臂714;所述第2操作轴716;所述连接部件720;以及前进侧连结臂740F及后退侧连结臂740R,该前进侧连结臂740F及后退侧连结臂740R设置成与所述杆主体712一起绕变速侧操作轴线X进行转动。
此外,在所述变速杆700B中,所述前进侧连结臂740F与所述变速臂714一体形成。即,所述前进侧连结臂740F以及所述变速臂714设为单一的共用臂。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前进侧连结臂740F(所述变速臂714)以及所述后退侧连结臂740R以所述杆主体712为基准并以直角状态向互相相反的方向延伸。
如图8所示,导轨918沿着相对于变速侧操作轴线X接近/分离的方向(在图8中为上下方向)往复移动自如地保持在所述杆引导件705的内部,所述内线912的一端侧与所述导轨918连结。
并且,所述导轨918分别经由前进侧绳索916F以及后退侧绳索916R而工作连结于所述前进侧连结臂740F以及所述后退侧连结臂740R。
所述前进侧绳索916F以及所述后退侧绳索916R以在所述变速杆700B位于零速位置Szero时,以通过变速侧操作轴线X以及所述外线914的一端侧的固定点P2的假想面VP为基准互相对称的方式,所述前进侧绳索916F以及所述后退侧绳索916R的一端侧在所述假想面VP上枢接于所述导轨918且所述前进侧绳索916F以及所述后退侧绳索916R的另一端侧分别连结于所述前进侧连结臂740F以及所述后退侧连结臂740R。
根据所述变速杆700B,也能够使将该变速杆700B从零速位置Szero向前进侧以及后退侧操作时的所述内线912的移动方向为相同,且使所述内线912的长度方向上的移动量相对于将所述变速杆700B从零速位置Szero向前进侧操作时的所述变速杆700B的操作角的比例和所述内线912的长度方向上的移动量相对于将所述变速杆700B从零速位置Szero向后退侧操作时的所述变速杆700B的操作角的比例为相同。

Claims (9)

1.一种作业车辆,具备:驱动源;行驶部件;变速装置,该变速装置包括能够进行正反输出的切换的无级变速机构,并插置于从所述驱动源到所述行驶部件为止的行驶系统传动路径;变速杆,该变速杆能够绕变速侧操作轴线被保持于任意的所期望的位置,在绕变速侧操作轴线位于零速位置时使所述变速装置的输出状态为零速状态,且随着将该变速杆从零速位置绕变速侧操作轴线向一方侧以及另一方侧分别进行转动操作而使所述变速装置的输出状态向前进侧以及后退侧增速;制动装置,该制动装置对所述行驶部件工作性地施加制动力;以及制动器踏板,该制动器踏板与所述制动装置工作连结,以根据该制动器踏板绕制动侧操作轴线的转动操作使所述制动装置工作,所述作业车辆的特征在于,具备:
变速/制动联动机构,该变速/制动联动机构将所述变速杆与所述制动器踏板工作连结,
所述变速/制动联动机构具有: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的一端侧与所述变速杆工作连结;和空转机构,该空转机构插置于所述连结部件的另一端侧与所述制动器踏板之间,
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变速杆工作连结,以使得在所述制动器踏板位于非操作位置的状态下,在所述变速杆位于零速位置时所述连结部件的另一端侧位于基准位置且在将所述变速杆从零速位置向前进侧以及后退侧操作了时所述连结部件的另一端侧从基准位置向该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一方侧移动与操作量相应的距离,
所述空转机构在所述制动器踏板位于非操作位置时吸收所述变速杆的移动以使得所述变速杆的绕变速侧操作轴线的移动不向所述制动器踏板传递,并且通过所述制动器踏板的绕制动侧操作轴线从非操作位置向操作位置的移动,经由所述连结部件使所述变速杆绕变速侧操作轴线向零速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转机构具有:变速侧联动部件,该变速侧联动部件与所述连结部件的另一端侧工作连结;制动侧联动部件,该制动侧联动部件与所述制动器踏板工作连结,以根据所述制动器踏板的从非操作位置向操作位置的转动该制动侧联动部件向与所述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一方侧相反的一侧移动;以及第1弹性部件,该第1弹性部件插置于所述变速侧联动部件与所述制动侧联动部件之间,并对所述连结部件的另一端侧朝向基准位置进行施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制动器踏板与所述制动装置之间的工作连结构造设定有空转区域,以使得在所述制动器踏板绕制动侧操作轴线被从非操作位置操作预定的初始操作角度的期间所述制动装置不进行制动动作,
所述第1弹性部件设定成,在所述制动器踏板位于非操作位置且所述变速杆位于前进侧最高速位置时,实质上成为最压缩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杆将从零速位置到后退侧最高速位置为止的后退侧操作范围设定得比从零速位置到前进侧最高速位置为止的前进侧操作范围窄,
所述变速杆的后退侧最高速位置设定成,在所述变速杆位于后退侧最高速位置且所述制动器踏板被从非操作位置操作了初始操作角度时,所述第1弹性部件实质上成为最压缩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杆设为能够隔着零速位置向前进侧以及后退侧沿着第1操作方向进行操作,而且,也能够沿着与第1操作方向正交的第2操作方向进行操作,
在所述作业车辆,设置有引导所述变速杆的杆引导件、和沿着第2操作方向对所述变速杆进行施力的第2弹性部件,
所述杆引导件具有:变速引导槽,该变速引导槽容许所述变速杆在前进侧最高速位置与后退侧最高速位置之间沿着第1操作方向绕变速侧操作轴线转动;和兜槽,该兜槽容许所述变速杆仅从零速位置沿着第2操作方向向卡定位置转动,
所述第2弹性部件对所述变速杆朝向卡定位置进行施力。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件具有包括内线以及外线的线缆,
所述内线的一端侧与所述变速杆工作连结且所述内线的另一端侧与所述空转机构工作连结,以使得在所述变速杆从零速位置绕变速侧操作轴线向一方侧的前进侧以及另一方侧的后退侧转动时这两种情况下,所述内线向长度方向上的同一方向移动,且在前进侧以及后退侧这两侧相对于所述变速杆绕变速侧操作轴线的转动量的所述内线的移动量成为相同,
所述外线将所述内线收纳成能够在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并且所述外线的一端侧固定在所述变速杆的附近且所述外线的另一端侧固定在所述空转机构的附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杆具有:变速操作轴,该变速操作轴划出变速侧操作轴线;杆主体,该杆主体被支承于所述变速操作轴,并能够被人为操作;连结臂,该连结臂与所述杆主体一起绕变速侧操作轴线转动,并与所述内线的一端侧工作连结;以及变速臂,该变速臂与所述杆主体一起绕变速侧操作轴线转动,并与所述变速装置的输出调整部件工作连结,
所述连结臂构成为,在所述变速杆位于零速位置时所述内线的一端侧所连结的连结点与所述外线的一端侧固定端部最接近。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杆具有:变速侧操作轴,该变速侧操作轴划出变速侧操作轴线;杆主体,该杆主体被支承于所述变速侧操作轴,并能够被人为操作;前进侧连结臂及后退侧连结臂,该前进侧连结臂及后退侧连结臂与所述杆主体一起绕变速侧操作轴线转动;以及变速臂,该变速臂与所述杆主体一起绕变速侧操作轴线转动,并与所述变速装置的输出调整部件工作连结,
所述前进侧连结臂及所述后退侧连结臂分别经由前进侧绳索及后退侧绳索而工作连结于所述内线的一端侧,
所述前进侧绳索及所述后退侧绳索构成为,在所述变速杆位于零速位置时,以通过变速侧操作轴线以及所述外线的一端侧固定端的假想面为基准互相对称。
9.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弹性部件为压缩螺旋弹簧。
CN201721879575.0U 2017-12-28 2017-12-28 作业车辆 Active CN2082683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79575.0U CN208268324U (zh) 2017-12-28 2017-12-28 作业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79575.0U CN208268324U (zh) 2017-12-28 2017-12-28 作业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268324U true CN208268324U (zh) 2018-12-21

Family

ID=64672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879575.0U Active CN208268324U (zh) 2017-12-28 2017-12-28 作业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2683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04938B2 (ja) 作業車
CN203305842U (zh) 联合收割机的行驶传动装置
CN1274542C (zh) 作业车辆的驻车制动装置
CN103318179B (zh) 行进式农业机械
CN101505987B (zh) 变速传动装置
CN208268324U (zh) 作业车辆
WO2015060287A1 (ja) 作業車両の走行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CN201980082U (zh) 一种玉米收获机液压驱动行走装置
CN102259589B (zh) 作业机的传动结构
CN102090219A (zh) 一种玉米收获机液压驱动行走装置
US6880333B1 (en) Control assembly for a hydraulic device
CN109424721A (zh) Hmt构造
CN219096492U (zh) 一种用于双向行驶拖拉机的主离合器操纵机构
CN208428962U (zh) 一种离合器踏板机构及车辆
SU1268102A3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 прот гивани обв зочной проволоки
US3609973A (en) Hydraulically driven variable speed power transmission assembly
JP3295345B2 (ja) 作業機の操向装置
KR102372394B1 (ko) 차량용 제동장치
CN215360922U (zh) 一种履带式农用车
JP3266830B2 (ja) 作業機の操向装置
JP3266831B2 (ja) 作業機の駆動部
US2810411A (en) Remote controls mounted on movable carriages
JP3266829B2 (ja) 作業機の旋回操作装置
JP3318237B2 (ja) 作業機の操向装置
JPH10309954A (ja) 作業車の変速操作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