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36491U - 一种隔热罩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隔热罩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236491U
CN208236491U CN201820332533.3U CN201820332533U CN208236491U CN 208236491 U CN208236491 U CN 208236491U CN 201820332533 U CN201820332533 U CN 201820332533U CN 208236491 U CN208236491 U CN 2082364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hield
bend pipe
catalyst converter
pipe heat
exhaust elb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33253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鹏宇
徐达
唐金平
耿文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Group ORV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33253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2364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2364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2364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热罩及汽车,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其中,该隔热罩包括:相互分离的第一弯管隔热罩和第二弯管隔热罩;所述第一弯管隔热罩和所述第二弯管隔热罩均与排气弯管的形状相适配;其中,所述第一弯管隔热罩与所述第二弯管隔热罩相对扣设在一起,形成与所述排气弯管的形状相适配的管状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排气弯管对周边零件产生热辐射的问题,在排气弯管上加设了隔热罩,从而减少排气弯管向外辐射的热量,降低对周围零部件的热辐射,延长周围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同时也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隔热罩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隔热罩及汽车。
背景技术
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而汽车作为改善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已经越来越来不可或缺。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挑剔。所以对各个汽车厂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先进的工艺、结构设计等方式的改善,也有利于汽车厂商节约生产成本,并且增加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发动机运行过程中,需要将燃烧后的高温气体不断的通过排气歧管排出,这样就造成与排气歧管连接的排气弯管处的温度比较高,常常对周边零件产生热辐射,使得周边的零件易老化损坏,甚至导致车辆的自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隔热罩及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排气弯管对周边零件产生热辐射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隔热罩,包括:
相互分离的第一弯管隔热罩和第二弯管隔热罩;所述第一弯管隔热罩和所述第二弯管隔热罩均与排气弯管的形状相适配;
其中,所述第一弯管隔热罩与所述第二弯管隔热罩相对扣设在一起,形成与所述排气弯管的形状相适配的管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弯管隔热罩和所述第二弯管隔热罩均包括两层隔热层。
进一步地,所述两层隔热层包括:分布在内层的玻璃纤维层和分布在外层的镀铝板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弯管隔热罩与所述第二弯管隔热罩铆接或卡接。
进一步地,所述隔热罩还包括:相互分离的第一催化器隔热罩和第二催化器隔热罩;所述第一催化器隔热罩和所述第二催化器隔热罩均与一级催化器的形状相适配;
其中,所述第一催化器隔热罩与所述第二催化器隔热罩相对扣设在一起,形成与所述一级催化器的形状相适配的管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催化器隔热罩与所述第一弯管隔热罩连接,所述第二催化器隔热罩与所述第二弯管隔热罩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催化器隔热罩与所述第一弯管隔热罩为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催化器隔热罩与所述第二弯管隔热罩为一体成型。
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隔热罩,所述第一弯管隔热罩与所述第二弯管隔热罩相对设置,扣设于所述排气弯管上,包裹所述排气弯管。
进一步地,所述隔热罩中的第一催化器隔热罩与第二催化器隔热罩相对设置,扣设于与所述排气弯管连接的一级催化器上,包裹所述一级催化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排气弯管上加设隔热罩,从而减少排气弯管向外辐射的热量,降低对周围零部件的热辐射,延长周围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同时也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隔热罩的示意图之一;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隔热罩的示意图之二;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隔热罩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隔热罩;2、排气弯管;3、一级催化器;101、第一弯管隔热罩;102、第二弯管隔热罩;103、第一催化器隔热罩;104、第二催化器隔热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隔热罩1。
如图1和图2所示,该隔热罩1包括:相互分离的第一弯管隔热罩101和第二弯管隔热罩102。
其中,第一弯管隔热罩101和第二弯管隔热罩102均与排气弯管2的形状相适配。第一弯管隔热罩101与第二弯管隔热罩102相对扣设在一起时,形成与排气弯管2的形状相适配的管状结构。其中,这里所述的排气弯管2与排气歧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排气弯管2上加设隔热罩,从而减少排气弯管2向外辐射的热量,降低对周围零部件的热辐射,延长周围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同时也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弯管隔热罩101和第二弯管隔热罩102均包括两层隔热层。具体地,两层隔热层包括:分布在内层的玻璃纤维层和分布在外层的镀铝板层。
其中,玻璃纤维耐温高、抗腐、隔热,采用玻璃纤维作为第一弯管隔热罩101和第二弯管隔热罩102的内层隔热层,可有效减少排气弯管2的周围零部件受到的热辐射,同时玻璃纤维的隔音性也好,能够有效降低排气弯管2产生的噪声。
其中,镀铝钢板,也称镀铝钢板,有良好的耐热性、热反射性、耐腐蚀性,采用镀铝板作为第一弯管隔热罩101和第二弯管隔热罩102的外层隔热层,能够进一步减少排气弯管2的周围零部件受到的热辐射,同时还能够保证第一弯管隔热罩101和第二弯管隔热罩102具有一定的强度。
由于第一弯管隔热罩101和第二弯管隔热罩102由玻璃纤维和镀铝板形成,材质较软,成型容易,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排气弯管2形状,成型为不同的隔热罩,沿着排气弯管2延伸至需要防护的位置。
进一步地,在将第一弯管隔热罩101与第二弯管隔热罩102装配在排气弯管2上时,可采用铆接或卡接的方式,进行第一弯管隔热罩101与第二弯管隔热罩102的固定连接,装配简单。
具体地,采用卡接方式时,第一弯管隔热罩101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第二弯管隔热罩102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第一弯管隔热罩101与第二弯管隔热罩102通过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进行卡接。
其中,为了保证隔热效果,第一弯管隔热罩101和第二弯管隔热罩102紧贴在排气弯管2的外表面。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隔热罩1还包括:相互分离的第一催化器隔热罩103和第二催化器隔热罩104。第一催化器隔热罩103和第二催化器隔热罩104均与一级催化器3的形状相适配。第一催化器隔热罩103与第二催化器隔热罩104相对扣设在一起时,形成与一级催化器3的形状相适配的管状结构。
其中,这里所述的一级催化器3与排气弯管2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扩大隔热罩1的防护范围,不仅对排气弯管2设置了隔热罩,还对与排气弯管2连接的一级催化器3设置了隔热罩,这样也能够减少一级催化器3对周围零部件的热辐射。
其中,为了保证隔热效果,第一催化器隔热罩103和第二催化器隔热罩104紧贴在排气弯管2的外表面。
同样的,第一催化器隔热罩103和第二催化器隔热罩104均包括两层隔热层。具体地,两层隔热层包括:分布在内层的玻璃纤维层和分布在外层的镀铝板层。
同样的,在将第一催化器隔热罩103与第二催化器隔热罩104装配在排气弯管2上时,可采用铆接或卡接的方式,进行第一催化器隔热罩103与第二催化器隔热罩104的固定连接,装配简单。
其中,采用卡接方式时,第一催化器隔热罩103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第二催化器隔热罩104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第一催化器隔热罩103与第二催化器隔热罩104通过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进行卡接。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催化器隔热罩103与第一弯管隔热罩101连接,第二催化器隔热罩104与第二弯管隔热罩102连接。优选地,第一催化器隔热罩103与第一弯管隔热罩101为一体成型,第二催化器隔热罩104与第二弯管隔热罩102为一体成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排气弯管2上加设隔热罩,从而减少排气弯管2向外辐射的热量,降低对周围零部件的热辐射,延长周围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同时也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此外,为了进一步降低周围零部件受到的热辐射,还增加了第一催化器隔热罩103和第二催化器隔热罩104,以对一级催化器3进行隔热,降低一级催化器3对周围零部件的热辐射。
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隔热罩1。
其中,如图3所示,第一弯管隔热罩101与第二弯管隔热罩102相对设置,扣设于排气弯管2上,将排气弯管2包裹,采用铆接或卡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其中,为了保证隔热效果,第一弯管隔热罩101和第二弯管隔热罩102紧贴在排气弯管2的外表面。
其中,如图3所示,隔热罩1中的第一催化器隔热罩103与第二催化器隔热罩104相对设置,扣设于与排气弯管2连接的一级催化器3上,包裹住该一级催化器3,采用铆接或卡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其中,为了保证隔热效果,第一催化器隔热罩103和第二催化器隔热罩104紧贴在排气弯管2的外表面。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排气弯管2上加设隔热罩,从而减少排气弯管2向外辐射的热量,降低对周围零部件的热辐射,延长周围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同时也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此外,为了进一步降低周围零部件的热辐射,还增加了第一催化器隔热罩103和第二催化器隔热罩104,以对一级催化器3进行隔热,降低一级催化器3对周围零部件的热辐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Claims (9)

1.一种隔热罩,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互分离的第一弯管隔热罩(101)和第二弯管隔热罩(102);所述第一弯管隔热罩(101)和所述第二弯管隔热罩(102)均与排气弯管(2)的形状相适配;
其中,所述第一弯管隔热罩(101)与所述第二弯管隔热罩(102)相对扣设在一起,形成与所述排气弯管(2)的形状相适配的管状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管隔热罩(101)和所述第二弯管隔热罩(102)均包括两层隔热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层隔热层包括:分布在内层的玻璃纤维层和分布在外层的镀铝板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管隔热罩(101)与所述第二弯管隔热罩(102)铆接或卡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1)还包括:相互分离的第一催化器隔热罩(103)和第二催化器隔热罩(104);所述第一催化器隔热罩(103)和所述第二催化器隔热罩(104)均与一级催化器(3)的形状相适配;
其中,所述第一催化器隔热罩(103)与所述第二催化器隔热罩(104)相对扣设在一起,形成与所述一级催化器(3)的形状相适配的管状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催化器隔热罩(103)与所述第一弯管隔热罩(101)连接,所述第二催化器隔热罩(104)与所述第二弯管隔热罩(102)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催化器隔热罩(103)与所述第一弯管隔热罩(101)为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催化器隔热罩(104)与所述第二弯管隔热罩(102)为一体成型。
8.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中所述的隔热罩(1),所述第一弯管隔热罩(101)与所述第二弯管隔热罩(102)相对设置,扣设于所述排气弯管(2)上,包裹所述排气弯管(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1)中的第一催化器隔热罩与第二催化器隔热罩(104)相对设置,扣设于与所述排气弯管(2)连接的一级催化器(3)上,包裹所述一级催化器(3)。
CN201820332533.3U 2018-03-12 2018-03-12 一种隔热罩及汽车 Active CN2082364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32533.3U CN208236491U (zh) 2018-03-12 2018-03-12 一种隔热罩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32533.3U CN208236491U (zh) 2018-03-12 2018-03-12 一种隔热罩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236491U true CN208236491U (zh) 2018-12-14

Family

ID=64587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332533.3U Active CN208236491U (zh) 2018-03-12 2018-03-12 一种隔热罩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23649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73193A (zh) * 2019-03-25 2019-07-05 迪耐斯排气系统(常州)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排气系统隔热防护结构
CN110469390A (zh) * 2019-08-08 2019-11-19 上海富澳奇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隔热罩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73193A (zh) * 2019-03-25 2019-07-05 迪耐斯排气系统(常州)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排气系统隔热防护结构
CN110469390A (zh) * 2019-08-08 2019-11-19 上海富澳奇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隔热罩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236491U (zh) 一种隔热罩及汽车
EP3156623B1 (en) Exhaust aftertreatment sensor assembly
US6797402B2 (en) Insulated heat shield with waved edge
JP2010515859A (ja) 熱シールドならびに構成および設置方法
US8490745B2 (en) Exhaust system component
US8656709B2 (en) Dual-layer to flange welded joint
US9964175B2 (en) Heat and vibration mounting isolator for a heat shield, heat shield assembly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thereof
US20060194025A1 (en) Multi-layer dimpled heat shields
CN201963384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排气歧管总成
CN202789054U (zh) 排气歧管隔热罩
CN104641198B (zh) 具有加强的集管器的热交换器
EP2860372B1 (en) A connection comprising a connector for coupling exhaust manifold with turbocharger housing
US20070098954A1 (en) Plastic/metal hybrid engine shield
CN106014561A (zh) 三元催化器总成
CN204226017U (zh) 一种曲轴位置传感器隔热罩及汽车
CN202300593U (zh) 一种三元催化器的两块载体封装结构
US9689302B2 (en) Exhaust manifold
JP6185501B2 (ja) ヒートインシュレータ
CN219412706U (zh) 一种三元催化器下罩、隔热罩和车辆
CN105822401A (zh) 用于车辆排气系统的隔热罩组件以及机动车辆的排气系统部件
CN206889063U (zh) 一种催化器总成和汽车
US20110256032A1 (en) Exhaust Gas Treatment Device
CN204646376U (zh) 车辆催化器进气装置
CN212130601U (zh) 尾气后处理封装的隔热支架
CN103328780B (zh) 废气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02

Address after: 100130 Zhaofeng Town,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Zhaofeng industrial base Tongxin Road No. 1

Patentee after: BAIC GROUP ORV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300, 99, Shuanghe Avenue, Renhe Town, Beijing, Shunyi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AUTOMOBILE RESEARCH GENERAL INSTITUT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