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12706U - 一种三元催化器下罩、隔热罩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元催化器下罩、隔热罩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12706U
CN219412706U CN202320501004.2U CN202320501004U CN219412706U CN 219412706 U CN219412706 U CN 219412706U CN 202320501004 U CN202320501004 U CN 202320501004U CN 219412706 U CN219412706 U CN 2194127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y catalyst
edge
upper cover
lower cover
superchar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0100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剑飏
杜潇
葛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0100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127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127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127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元催化器下罩、隔热罩和车辆,三元催化器下罩包括壳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壳体内形成有凹陷部,壳体具有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第一边缘的第一端和第二边缘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一连接部与第一边缘连接,且靠近第一边缘的第一端,第一连接部适于与增压器上罩可拆卸连接,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贴合面,第一贴合面能够与增压器上罩相贴合;第二连接部与第二边缘连接,且适于与三元催化器上罩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贴合面,第二贴合面沿第二边缘延伸,且可与三元催化器上罩相贴合。本实用新型能够使三元催化器下罩与三元催化器上罩和增压器上罩之间的配合间隙减小,以增强隔热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三元催化器下罩、隔热罩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隔热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元催化器下罩、隔热罩和车辆。
背景技术
发动机正常运转工作时,其燃烧做功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废气经过增压器总成,并由三元催化器处理后排出。这些高温高压废气由于携带大量的热量,因此会导致增压器总成和三元催化器总成的温度较高,并且这些热量会辐射至增压器和三元催化器总成周围的零部件,从而可能会造成这些零部件受热而损坏。
因此通常会在三元催化器的下侧设置三元催化器下罩,在三元催化器的上侧设置三元催化器上罩,在增压器上侧设增压器上罩,通过三元催化器上罩、三元催化器下罩和增压器上罩连接在一起形成三元催化器和增压器的隔热罩,以对三元催化器和增压器进行隔热。
现阶段的三元催化器下罩在与三元催化器的上罩和增压器上罩连接后,三元催化器下罩和三元催化器上罩之间的缝隙,以及三元催化器下罩和增压器上罩之间的缝隙都较大,从而仍会使较多的热量从三元催化器下罩、三元催化器的上罩以及增压器上罩之间的缝隙流出,从而导致隔热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三元催化器下罩,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三元催化器下罩与三元催化器上罩和增压器上罩配合间隙大而导致的隔热效果较差的问题;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隔热罩;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三元催化器下罩,包括壳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壳体内形成有凹陷部,凹陷部用于容纳所述三元催化器的一部分,壳体具有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第一边缘的第一端和第二边缘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边缘连接,且靠近第一边缘的第一端,第一连接部适于与增压器上罩可拆卸连接,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贴合面,第一贴合面朝向增压器上罩,且能够与增压器上罩相贴合;第二连接部与第二边缘连接,且适于与三元催化器上罩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贴合面,第二贴合面沿第二边缘延伸,第二贴合面朝向三元催化器上罩,且能够与三元催化器上罩相贴合。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壳体用于对三元催化器的下侧进行隔热,第一连接部用于与增压器上罩连接,在第一连接部朝向增压器上罩的一侧设置第一贴合面,在第一连接部与增压器上罩连接时,可使第一贴合面与增压器上罩贴合,然后将第一连接部与增压器上罩紧密固定,从而可以使第一贴合面与增压器上罩之间的缝隙较小;在第二连接部朝向三元催化器上罩的一侧设置第二贴合面,在第二连接部与三元催化器上罩连接时,可使第二贴合面与三元催化器上罩贴合,然后将第二连接部与三元催化器紧密固定,从而可以使第二贴合面与三元催化器下罩之间的缝隙较小,从而通过第一贴合面和第二贴合面的设置能够使三元催化器下罩与增压器上罩和三元催化器上罩之间的缝隙较小,从而可以减小从上述缝隙流出的热量,以提高隔热效果。
进一步,壳体包括第一避让缺口和第二避让缺口,第一避让缺口位于壳体的中间部位,第一避让缺口朝向第一边缘的一侧贯穿第一边缘,第一避让缺口用于避让三元催化器的支架;第二避让缺口邻近第二边缘,第二避让缺口朝向第二边缘的一侧贯穿第二边缘,第二避让缺口用于避让前氧传感器。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能够避免壳体与三元催化器的支架和前氧传感器出现干涉,且能够使三元催化器下罩与三元催化器之间的布局更紧凑,以节省空间。
进一步,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第一加强筋邻近第一避让缺口,且沿第一避让缺口的边缘延伸;第二加强筋位于第一加强筋靠近第一连接部的一侧,且与第一加强筋相连。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能够增强壳体的结构强度,以保证隔热效果。
进一步,第二连接部还包括第一翼耳和第二翼耳,第一翼耳邻近第二边缘的第一端,且第一翼耳的第一端与第二贴合面连接,第一翼耳的第二端向远离三元催化器的方向延伸,第一翼耳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一安装孔用于与三元催化器上罩连接;第二翼耳邻近第二边缘的中间位置,且第二翼耳的第一端与第二贴合面连接,第二翼耳的第二端向远离三元催化器的方向延伸,第二翼耳上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用于与三元催化器上罩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能够对第二连接部与三元催化器上罩的多处进行连接,从而能够使第二贴合面与三元催化器上罩贴合更紧密,以使二者之间的缝隙较小。
进一步,三元催化器下罩还包括第三翼耳,第三翼耳邻近第一边缘的第二端,第三翼耳的第一端与第一边缘连接,第三翼耳的第二端向远离三元催化器的方向延伸,第三翼耳上开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用于与所述三元催化器上罩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能够使三元催化器下罩与三元催化器上罩连接更紧密,使二者连接后更稳固。
进一步,第一连接部还包括第一平台,壳体上开设有避让凹槽,第一平台设置于避让凹槽靠近第一边缘的侧壁上,且第一平台位于第一贴合面远离第一边缘的第一端的一侧,第一平台上开设有第四安装孔,第四安装孔用于与增压器上罩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第一连接部与增压器上罩可以通过螺栓紧固,以使第一贴合面与增压器上罩贴合更紧密,从而减小二者之间的缝隙。
进一步,壳体上还开设有第二平台,第二平台邻近第二边缘的第二端,第二平台上开设有第五安装孔,第五安装孔用于与三元催化器的支架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能够使三元催化器下罩固定的更牢固。
进一步,三元催化器下罩包括第一金属层、隔热层和第二金属层,隔热层位于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之间,且与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均相贴合,第一金属层位于隔热层靠近三元催化器的一侧;第二金属层包括支撑部、过渡部和压合部,支撑部位于隔热层远离三元催化器的一侧,过渡部为弧形,且过渡部的凹陷侧朝向隔热层,过渡部位于第二连接部处,且过渡部的第一端与支撑部连接,过渡部的第二端与压合部连接,压合部压合在第一金属层靠近三元催化器的侧面上;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采用热浸镀铝钢板制成,隔热层采用陶瓷纤维制成。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能够增强三元催化器下罩的隔热效果,且能够提升三元催化器下罩的结构强度,热浸镀铝钢板能起到反射辐射热的作用,阻挡三元催化器的内层升温过快,陶瓷纤维具有较高的隔热作用,从而能够提高三元催化器下罩的隔热效果。
一种隔热罩,包括增压器上罩、三元催化器上罩和上述的三元催化器下罩,第一连接部与增压器上罩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部与三元催化器上罩可拆卸连接。
一种汽车,包括上述隔热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贴合面与增压器上罩紧密贴合,以及第二贴合面与三元催化器上罩紧密贴合,能够减小三元催化器下罩与增压器上罩之间的缝隙,以及三元催化器下罩与三元催化器上罩之间的缝隙,从而减小从上述缝隙流出的热量,以提高隔热效果。
(2)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避让缺口和第二避让缺口的设置可以使三元催化器下罩与三元催化器之间的布局更紧凑,以节省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三元催化器上罩、三元催化器下罩和增压器上罩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三元催化器上罩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三元催化器上罩的正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三元催化器上罩的左视示意图;
图5为图3中A-A处断面图;
图6为图5中B处的放大视图。
其中,1-三元催化器上罩;
2-三元催化器下罩;21-壳体;211-第一边缘;212-第二边缘;213-第三边缘;214-第二平台;2141-第五安装孔;215-避让凹槽;216-第一避让缺口;217-第一加强筋;218-第二加强筋;219-第二避让缺口;
22-第一连接部;221-第一贴合面;222-第一平台;2221-第四安装孔;
23-第二连接部;231-第二贴合面;232-第一翼耳;2321-第一安装孔;233-第一螺母;234-第二翼耳;2341-第二安装孔;235-第二螺母;
24-第三翼耳;241-第三安装孔;242-第三螺母;
25-第一金属层;26-隔热层;27-第二金属层;271-支撑部;272-过渡部;273-压合部;
3-增压器上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中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汽车发动机正常运转工作时,其燃烧做功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废气经过增压器总成,并由三元催化器处理后排出,这些高温高压废气由于携带大量的热量,因此会导致增压器总成和三元催化器总成的温度较高,为了避免这些热量辐射至三元催化器和增压器周围设备,通常会在三元催化器和增压器外设置隔热罩。
如图1所示,隔热罩包括三元催化器上罩1、三元催化器下罩2和增压器上罩3,三元催化器上罩1位于三元催化器的上侧,三元催化器下罩2位于三元催化器的下侧,三元催化器上罩1和三元催化器下罩2对接在一起形成三元催化器的安装通道,三元催化器位于该通道内,增压器位于三元催化器的进气端,且与三元催化器连接,增压器上罩3位于增压器外,且增压器上罩3与三元催化器上罩1靠近增压器的一端和三元催化器下罩2靠近增压器的一端均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三元催化器下罩2,如图2所示,三元催化器下罩2包括壳体21、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壳体21用于对三元催化器的下侧隔热,第一连接部22用于与增压器上罩3连接,第二连接部23用于与三元催化器上罩1连接。
壳体21内形成有凹陷部,凹陷部用于容纳三元催化器的一部分,三元催化器下罩2与增压器上罩3和三元催化器上罩1连接后,会使增压器上罩3和三元催化器上罩1将凹陷部围成一个安装空间,流经三元催化器的热量辐射后位于该安装空间内,由三元催化器下罩2、增压器上罩3和三元催化器上罩1进行隔热。
壳体21具有第一边缘211和第二边缘212,第一边缘211的第一端和第二边缘212的第二端相连接,其中第二边缘212为弯曲状,第二边缘212的弯曲形状与三元催化器下罩2的安装空间的边缘相适配,壳体21还具有第三边缘213,第三边缘213的第一端与第一边缘211的第二端相连接,第三边缘213的第二端与第二边缘212的第二端相连接,第一边缘211、第二边缘212和第三边缘213依次相连后形成壳体21的轮廓。
增压器上罩3邻近第一边缘211的第一端,第一连接部22位于壳体21靠近第一边缘211的第一端处,且第一连接部22与第一边缘211连接,从而使第一连接部22与增压器上罩3相对应,以便于第一连接部22与增压器上罩3连接,第一连接部22与增压器上罩3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连接,例如可以通过螺栓、卡扣等连接,以便于第一连接部22与增压器上罩3的拆装。
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部22包括第一贴合面221,第一贴合面221朝向增压器上罩3,且能够与增压器上罩3相贴合,增压器上罩3与第一贴合面221相对的位置设置为与第一贴合面221相匹配的第三贴合面,第一贴合面221沿第一边缘211延伸,第一贴合面221的延伸长度满足与第三贴合面完全贴合,在第一连接部22与增压器上罩3连接后,第一贴合面221与第三贴合面能够紧密贴合,从而减小第一贴合面221与第三贴合面之间的间隙,以减小从该间隙流出的热量。
其中第一贴合面221可以为平面、弧面等,相应的,第三贴合面为与第一贴合面221相匹配的平面、弧面等。
第二连接部23与第二边缘212连接,且第二连接部23适于与三元催化器上罩1可拆卸连接,例如,第二连接部23与三元催化器上罩1通过螺栓、卡扣等连接,三元催化器上罩1位于三元催化器的上侧,三元催化器上罩1的整体轮廓与三元催化器下罩2的整体轮廓相匹配,三元催化器上罩1与三元催化器下罩2对接在一起形成三元催化器的安装通道,三元催化器安装于该通道内。
如图2所示,第二连接部23包括第二贴合面231,第二贴合面231沿第二边缘212延伸,第二贴合面231朝向三元催化器上罩1,且能够与三元催化器上罩1相贴合,三元催化器上罩1与第二连接部23对应的边缘位置设置有与第二贴合面231相匹配的第四贴合面,在第二连接部23与三元催化器上罩1连接后,第二贴合面231与第四贴合面能够紧密贴合,从而减小第二贴合面231与第四贴合面之间的间隙,以减小从该间隙流出的热量。
其中,第二贴合面231可以为平面、弧面等,相应的,第四贴合面为与第二贴合面231相匹配的平面、弧面等。
通过第一贴合面221与第三贴合面紧密贴合,以及第二贴合面231与第四贴合面紧密贴合,在三元催化器下罩2与三元催化器上罩1和增压器上罩3连接后,能够减小三元催化器下罩2与三元催化器上罩1之间的缝隙,以及三元催化器下罩2和增压器上罩3之间的缝隙,从而减小热量从上述缝隙中流出,以提高三元催化器下罩2与三元催化器上罩1和增压器上罩3连接后对三元催化器的隔热效果。
另外,热量从上述缝隙中流出的量减少还能够减少辐射至三元催化器周围的设备的量,从而避免三元催化器周围的设备损坏,从而可以使三元催化器周围的设备选择耐温性较低的材料,以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热量从上述缝隙中流出的量减少还能实现三元催化器靠近增压器的一端的保温,从而能够有效提升催化器内部催化剂的起燃效果。
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23与三元催化器上罩1的连接方式采用螺栓连接,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连接部23还包括第一翼耳232、第一螺母233、第二翼耳234和多个第二螺母235,第一翼耳232和第二翼耳234沿第二边缘212间隔设置,且均与第二贴合面231连接,第一翼耳232位于邻近第二边缘212的第一端的位置,第二翼耳234邻近第二边缘212的中间位置,第一翼耳232和第二翼耳234均用于与三元催化器上罩1连接。
为了便于连接,使第一翼耳232的第一端与第二贴合面231连接,第一翼耳232的第二端向远离三元催化器的方向延伸,第二翼耳234的第一端与第二贴合面231连接,第二翼耳234的第二端向远离三元催化器的方向延伸,即将第一翼耳232和第二翼耳234设置于壳体21远离三元催化器的一侧,从而便于第一翼耳232和第二翼耳234与三元催化器上罩1连接。
第一翼耳232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2321,第一螺母233设置于第一安装孔2321背离三元催化器上罩1的一侧,第一螺母233可通过第一螺栓与三元催化器上罩1连接,第二翼耳234上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2341,多个第二螺母235与多个第二安装孔2341一一对应,一个第二螺母235设置于一个第二安装孔2341背离三元催化器上罩1的一侧,第二螺母235可通过第二螺栓与三元催化器上罩1连接。
三元催化器上罩1设置有与第一翼耳232对应的第一连接板,以及与第二翼耳234对应的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上开设有与第一安装孔2321对应的第一装配孔,第二连接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二装配孔,多个第二装配孔与多个第二安装孔2341一一对应。
连接时,将第一螺栓依次穿过第一装配孔和第一安装孔2321,且与第一螺母233螺纹连接,其中,可以将第一螺母233焊接在第一安装孔2321上,也可以将第一螺母233铆接在第一安装孔2321上,或者第一螺母233与第一安装孔2321不连接,在第一螺栓依次穿过第一装配孔和第一安装孔2321后,旋紧在第一螺栓上。
还可以将第一螺母233设置于第一装配孔背离三元催化器下罩2的一侧,通过第一螺栓依次穿过第一安装孔2321和第一装配孔后,与第一螺栓旋紧。
将一个第二螺栓依次穿过一个第二装配孔和一个第二安装孔2341,且与一个第二螺母235螺纹连接,其中,可以将第二螺母235焊接在对应的第二安装孔2341上,也可以将第二螺母235铆接在对应的第二安装孔2341上,或者第一螺母233与对应的第二安装孔2341不连接,在第二螺栓依次穿过对应的第二装配孔和对应的第二安装孔2341后,旋紧在第二螺栓上。
还可以将一个第二螺母235设置于一个第二装配孔背离三元催化器下罩2的一侧,通过第二螺栓依次穿过对应的第二安装孔2341和对应的第二装配孔后,与第二螺栓旋紧。
通过第一螺栓和第一螺母233旋紧在一起,以及第二螺栓和第二螺母235旋紧在一起,能够将第二连接部23与三元催化器上罩1固定连接,以使第二连接部23的第二贴合面231与三元催化器上罩1的第四贴合面紧密贴合,从而减小第二贴合面231与第四贴合面之间的缝隙。
另外,如图2和图3所示,还在壳体21上开设有第二平台214,第二平台214邻近第二边缘212的第二端,第二平台214上开设有第五安装孔2141,第五安装孔2141用于与三元催化器的支架连接,三元催化器的支架有部分位于三元催化器上罩1和三元催化器下罩2之间,在三元催化器的支架与第五安装孔2141对应的位置焊接与第五螺栓相匹配的螺母,通过第五螺栓穿过第五安装孔2141,并旋紧在该螺栓上,从而将壳体21靠近第二边缘212的第二端的位置固定在三元催化器的支架上。
通过第一螺栓、第二螺栓和第五螺栓的紧固,能够使第二连接部23邻近壳体21的第二边缘212的第一端的位置、邻近壳体21的第二边缘212的中间的位置和邻近壳体21的第二边缘212的第二端的位置均与三元催化器上罩1紧密固定,从而使第二固定部与三元催化器上罩1连接后二者之间的缝隙较小且均匀。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2与增压器上罩3也通过螺栓连接,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连接部22还包括第一平台222,壳体21上开设有避让凹槽215,第一平台222设置于避让凹槽215靠近第一边缘211的侧壁上,且第一平台222位于第一贴合面221远离第一边缘211的第一端的一侧,第一平台222上开设有第四安装孔2221,第四安装孔2221用于与增压器上罩3连接。
增压器上罩3上与第四安装孔2221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四装配孔,并在第四装配孔内焊接与第四螺栓匹配的第四螺母,通过第五螺栓依次穿过第四安装孔2221和第四装配孔,并旋紧在第四螺母上,从而完成第一连接部22与增压器上罩3的连接,并使第一连接部22的第一贴合面221与增压器上罩3的第三贴合面紧密贴合,以减小第一连接部22与增压器上罩3之间的缝隙。
通过避让凹槽215的设置,在使用套筒拧紧第四螺栓时,避免套筒与壳体21出现干涉,而导致无法使用套筒对第四螺栓拧紧的情况,以方便第四螺栓能够顺利拧紧。
本实施例中,为了使三元催化器下罩2与三元催化器之间的布局紧凑,以节省空间,将三元催化器下罩2与三元催化器设置的较近,这样将导致三元催化器的支架会有部分与三元催化器下罩2出现干涉,而影响三元催化器的支架的设置,如图3和图4所示,在壳体21的中间部位开设有第一避让缺口216,且第一避让缺口216朝向第一边缘211的一侧贯穿第一边缘211,第一避让缺口216的开设位置与三元催化器的支架的设置位置相对应,第一避让缺口216用于避让三元催化器的支架。
三元催化器的支架与三元催化器下罩2出现干涉的部分可以从第一避让缺口216伸出至三元催化器下罩2远离三元催化器的一侧,从而既避免了三元催化器的支架与三元催化器下罩2出现干涉的情况,又实现了三元催化器下罩2与三元催化器之间的布局更紧凑,以节省空间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由于第一避让缺口216会影响壳体21的结构强度,因此,如图3所示,在壳体21邻近第一避让缺口216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加强筋217,第一加强筋217沿第一避让缺口216的边缘延伸;壳体21上还设置有第二加强筋218,第二加强筋218位于第一加强筋217靠近第一连接部22的一侧,且与第一加强筋217相连,通过第一加强筋217和第二加强筋218的设置,能够增强壳体21的结构强度。
另外,在三元催化器下罩2安装时,会出现与前氧传感器干涉的情况,因此,如图3和图4所示,在壳体21上开设有第二避让缺口219,第二避让缺口219邻近第二边缘212,第二避让缺口219朝向第二边缘212的一侧贯穿第二边缘212,第二避让缺口219与前氧传感器的安装位置相对应,第二避让缺口用于避让前氧传感器。
在三元催化器下罩2安装后,前氧传感器可以从第二避让缺口219伸出至三元催化器下罩2背离三元催化器的一侧,从而避免了三元催化器下罩2与前氧传感器之间出现干涉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为了将三元催化器下罩2邻近壳体21的第一边缘211的第二端的位置也进行固定,以使整个三元催化器下罩2固定的更牢固,减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震动,如图2所示,三元催化器下罩2还包括第三翼耳24,第三翼耳24邻近壳体21的第一边缘211的第二端,第三翼耳24的第一端与壳体21的第一边缘211连接,第三翼耳24的第二端向远离三元催化器的方向延伸,即第三翼耳24位于壳体21远离三元催化器的一侧,从而便于第三翼耳24与三元催化器上罩1的连接。
如图3所示,第三翼耳24上开设有第三安装孔241,第三安装孔241背离三元催化器上罩1的一侧设置有第三螺母242,第三螺母242能够通过第三螺栓与三元催化器上罩1连接。
三元催化器上罩1上与第三安装孔24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三连接板,第三连接板上开设有第三装配孔,第三装配孔与第三安装孔241相对应。
连接时,将第三螺栓依次穿过第三装配孔和第三安装孔241,且与第三螺母242螺纹连接,其中,可以将第三螺母242焊接在第三安装孔241上,也可以将第三螺母242铆接在第三安装孔241上,或者第三螺母242与第三安装孔241不连接,在第三螺栓依次穿过第三装配孔和第三安装孔241后,旋紧在第三螺栓上。
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三元催化器下罩2的隔热效果,如图5和图6所示,三元催化器下罩2包括第一金属层25、隔热层26和第二金属层27,隔热层26位于第一金属层25和第二金属层27之间,且与第一金属层25和第二金属层27均相贴合,第一金属层25位于隔热层26靠近三元催化器的一侧;第一金属层25和第二金属层27用于对隔热层26进行固定支承,通过隔热层26对三元催化器进行隔热。
其中,第一金属层25和第二金属层27均采用热浸镀铝钢板制成,隔热层26采用陶瓷纤维制成。第一金属层25的镀铝层能起到反射辐射热的作用,从而能够阻挡第一金属层25升温过快,陶瓷纤维具有低导热率的特性,能够较好的阻挡第一金属层25的热量传递至第二金属层27,从而起到较好的隔热效果。
为了提高三元催化器下罩2的结构强度,第二金属层27包括支撑部271、过渡部272和压合部273,支撑部271位于隔热层26远离三元催化器的一侧,过渡部272为弧形,且过渡部272的凹陷侧朝向隔热层26,过渡部272位于第二连接部23处,且过渡部272的第一端与支撑部271连接,过渡部272的第二端与压合部273连接,压合部273压合在第一金属层25靠近三元催化器的侧面上。
通过支撑部271、过渡部272和压合部273依次连接在一起后在隔热层26远离三元催化器的一侧形成180°的翻边结构,从而将隔热层26和第一金属层25进行包裹,以加强三元催化器下罩2边缘部分的结构强度,并且,过渡部272还能阻挡陶瓷纤维被高温烘烤后产生的粉末的掉落。
另外,三元催化器下罩2采用三层结构仍可以采用整体冲裁的工艺制作,具体工艺如下:首先将同样形状同样大小的3块毛坯板料按外层、中间层和内层的顺序放在冲床上,其中,外层毛坯板料对应第二金属层27,中间层毛坯料对应隔热层26,内层毛坯料对应对第一金属层25。
对放置好的3层毛坯料进行整体冲压、拉延,以形成整体模具,然后根据三元催化器下罩2的安装空间的形状和大小对整体模具进行切边,然后对整体模具的内层和中间层进行切边,以使外层漏出待翻边的部分,然后将外层待翻边的部分朝向中间层和内层的方向依次翻边90°、45°,然后将翻边拍平,使翻边完全包裹在中间层和内层上,然后对翻边完成后的三元催化器下罩2进行整形,最后在整形完成后的三元催化器下罩2的相应位置进行冲孔,以完成三元催化器下罩2的制作。
本实施例中,还提出了一种隔热罩,如图1所示,隔热罩包括增压器上罩3、三元催化器上罩1和上述的三元催化器下罩2,三元催化器下罩2的第一连接部22与增压器上罩3可拆卸连接,三元催化器下罩2的第二连接部23与三元催化器上罩1可拆卸连接。
通过第一连接部22的第一贴合面221与增压器上罩3相贴合,以及第二连接部23的第二贴合面231与三元催化器上罩1相贴合,能够减小三元催化器下罩2与增压器上罩3和三元催化器上罩1之间的缝隙,从而可以减小从上述缝隙流出的热量,以提高隔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隔热罩。
其中,车辆可以为燃油汽车,也可以为燃油电动混合汽车等。
以上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三元催化器下罩,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用于容纳所述三元催化器的一部分,所述壳体具有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边缘的第一端相连接;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边缘连接,且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连接部适于与增压器上罩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贴合面,所述第一贴合面朝向所述增压器上罩,且能够与所述增压器上罩相贴合;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边缘连接,且适于与三元催化器上罩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贴合面,所述第二贴合面沿所述第二边缘延伸,所述第二贴合面朝向所述三元催化器上罩,且能够与所述三元催化器上罩相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元催化器下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第一避让缺口,所述第一避让缺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中间部位,所述第一避让缺口朝向所述第一边缘的一侧贯穿所述第一边缘,所述第一避让缺口用于避让所述三元催化器的支架;和,
第二避让缺口,所述第二避让缺口邻近所述第二边缘,所述第二避让缺口朝向所述第二边缘的一侧贯穿所述第二边缘,所述第二避让缺口用于避让前氧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三元催化器下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邻近所述第一避让缺口,且沿所述第一避让缺口的边缘延伸;所述第二加强筋位于所述第一加强筋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加强筋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元催化器下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还包括:
第一翼耳,所述第一翼耳邻近所述第二边缘的第一端,且所述第一翼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贴合面连接,所述第一翼耳的第二端向远离所述三元催化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翼耳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用于与所述三元催化器上罩连接;
第二翼耳,所述第二翼耳邻近所述第二边缘的中间位置,且所述第二翼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贴合面连接,所述第二翼耳的第二端向远离所述三元催化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翼耳上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用于与所述三元催化器上罩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三元催化器下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元催化器下罩还包括
第三翼耳,所述第三翼耳邻近所述第一边缘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翼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边缘连接,所述第三翼耳的第二端向远离所述三元催化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翼耳上开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用于与所述三元催化器上罩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元催化器下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第一平台,所述壳体上开设有避让凹槽,所述第一平台设置于所述避让凹槽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的侧壁上,且所述第一平台位于所述第一贴合面远离所述第一边缘的第一端的一侧,所述第一平台上开设有第四安装孔,所述第四安装孔用于与所述增压器上罩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元催化器下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还开设有第二平台,所述第二平台邻近所述第二边缘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平台上开设有第五安装孔,所述第五安装孔用于与所述三元催化器的支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元催化器下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元催化器下罩包括第一金属层、隔热层和第二金属层,所述隔热层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且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均相贴合,所述第一金属层位于所述隔热层靠近三元催化器的一侧;
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支撑部、过渡部和压合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隔热层远离所述三元催化器的一侧,所述过渡部为弧形,且所述过渡部的凹陷侧朝向所述隔热层,所述过渡部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处,且所述过渡部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部连接,所述过渡部的第二端与所述压合部连接,所述压合部压合在所述第一金属层靠近所述三元催化器的侧面上;
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采用热浸镀铝钢板制成,所述隔热层采用陶瓷纤维制成。
9.一种隔热罩,其特征在于,包括增压器上罩、三元催化器上罩和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三元催化器下罩,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增压器上罩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三元催化器上罩可拆卸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隔热罩。
CN202320501004.2U 2023-03-15 2023-03-15 一种三元催化器下罩、隔热罩和车辆 Active CN2194127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01004.2U CN219412706U (zh) 2023-03-15 2023-03-15 一种三元催化器下罩、隔热罩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01004.2U CN219412706U (zh) 2023-03-15 2023-03-15 一种三元催化器下罩、隔热罩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12706U true CN219412706U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45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01004.2U Active CN219412706U (zh) 2023-03-15 2023-03-15 一种三元催化器下罩、隔热罩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127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39345B1 (ko) 배기가스 터보차저
US8549851B2 (en) Exhaust manifold with baffle plate
US8656709B2 (en) Dual-layer to flange welded joint
JP5896616B2 (ja) 排気経路の遮熱構造
CN202273741U (zh) 一种不锈钢排气歧管结构
US9416719B2 (en) Exhaust manifold with insulation sleeve
JPH03182616A (ja) 内燃機関搭載車用の熱シール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9412706U (zh) 一种三元催化器下罩、隔热罩和车辆
US9689302B2 (en) Exhaust manifold
CN208236491U (zh) 一种隔热罩及汽车
US9410470B2 (en) Exhaust manifold
CN219366150U (zh) 一种三元催化器上罩、隔热罩和车辆
CN215170313U (zh) 用于汽车排气系统的隔热罩
CN115528363A (zh) 加强型电池托盘及电池包
CN219654788U (zh) 一种气缸盖罩隔热罩、动力总成和车辆
CN217002411U (zh) 增压器隔热罩及具有其的涡轮增压器
CN218949288U (zh) 一种增程汽车的转向器隔热板结构
CN220452030U (zh) 一种涡轮增压器用隔热罩
CN208885376U (zh) 一种排气系统隔热板及动力电池隔热系统
CN219795383U (zh) 增压器隔热罩、发动机总成和车辆
CN219387972U (zh) 一种增压器上罩总成、发动机总成及汽车
CN210134995U (zh) 锥组件
CN219387973U (zh) 一种增压器隔热罩、隔热罩总成及汽车
CN216110954U (zh) 紧耦合包裹式排气接管
CN215213679U (zh) 隔热密封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