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13679U - 隔热密封结构 - Google Patents

隔热密封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13679U
CN215213679U CN202120284966.8U CN202120284966U CN215213679U CN 215213679 U CN215213679 U CN 215213679U CN 202120284966 U CN202120284966 U CN 202120284966U CN 215213679 U CN215213679 U CN 2152136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ealing
layer
insulation layer
heat insul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28496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运东
李胜男
何佳林
夏炜
孟盛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28496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136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136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136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隔热密封结构,包括:第一隔热件;第二隔热件,与第一隔热件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密封垫片,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密封垫片开设有连接孔,连接孔的中心轴线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上述隔热密封结构,密封垫片可装配于排气歧管的出气口法兰和增压器的进气口法兰之间,使出气口法兰和进气口法兰密封连接,防止两者的连接处产生废弃泄漏。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则罩设于排气歧管的上下两侧,从而有效阻隔排气歧管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增压器等零部件。如此,第一隔热件、第二隔热件以及密封垫片集成为一个隔热密封结构,从而简化了排气歧管与增压器的装配过程,装配后的组件的结构更加紧凑。

Description

隔热密封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隔热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增压器作用一种将空气在供入气缸之前预先压缩以提高空气密度、增加进气量的部件,是发动机排气系统的主要部件之一。增压器一般通过法兰连接的方式被固定在排气歧管上,而为了防止增压器与排气歧管法兰面之间产生废气泄漏,通常设置增压器垫片来保证增压器与排气歧管法兰面之间的密封。与此同时,由于增压器的工作温度较高而不断向外进行高温辐射,因此通常设置隔热罩隔绝增压器与排气歧管之间的热量传递。
但是,传统的垫片设计与隔热罩设计相互分离,因此导致了增压器与排气歧管的装配过程较为复杂,不利于发动机结构的紧凑化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隔热密封结构,该隔热密封结构可以达到简化增压器与排气歧管的装配过程的技术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隔热密封结构,所述隔热密封结构包括:
第一隔热件;
第二隔热件,与所述第一隔热件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以及
密封垫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隔热件和所述第二隔热件,所述密封垫片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中心轴线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垫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隔热件的端部与所述第二隔热件的端部,且在所述连接孔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隔热件和所述第二隔热件位于所述密封垫片的同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热件与所述密封垫片相互铆接,和/或所述第二隔热件与所述密封垫片相互铆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热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外隔热层、第一中间隔热层以及第一内隔热层,所述第一中间隔热层位于所述第一外隔热层和所述第一内隔热层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隔热层的边缘朝所述第一内隔热层弯折延伸并包覆所述第一内隔热层的边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隔热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二外隔热层、第二中间隔热层以及第二内隔热层,所述第二中间隔热层位于所述第二外隔热层和所述第二内隔热层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外隔热层的边缘朝所述第二内隔热层弯折延伸以包覆所述第二内隔热层的边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垫片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密封层与第二密封层,部分所述第一密封层和所述第二密封层之间存在预设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间隙环绕并连通所述连接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层包括第一分离部、第一延伸部以及第一贴合部,所述连接孔连通所述第一分离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环绕所述第一分离部,所述第一贴合部环绕所述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密封层包括第二分离部、第二延伸部以及第二贴合部,所述连接孔连通所述第二分离部,所述第二延伸部环绕所述第二分离部,所述第二贴合部环绕所述第二延伸部;
所述第一分离部和所述第一分离部之间存在预设间隙,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的距离自靠近所述连接孔的一侧至远离所述连接孔的一侧逐渐减小,所述第一贴合部和所述第二贴合部相互贴合。
上述隔热密封结构,密封垫片可装配于排气歧管的出气口法兰和增压器的进气口法兰之间,使出气口法兰和进气口法兰密封连接,防止两者的连接处产生废弃泄漏。第一隔热件和第二隔热件则罩设于排气歧管的上下两侧,从而有效阻隔排气歧管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增压器等零部件。如此,第一隔热件、第二隔热件以及密封垫片集成为一个隔热密封结构,从而简化了排气歧管与增压器的装配过程并节省了装配空间,装配后的组件的结构更加紧凑,降低了安装与维修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隔热密封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隔热密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第一隔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第一隔热件的A-A处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第二隔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第二隔热件的B-B处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密封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密封垫片的C-C处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排气歧管;120、出气口法兰;300、增压器;320、进气口法兰;500、隔热密封结构;520、第一隔热件;521、避让凸起;522、第一翻边;523、第一外隔热层;525、第一中间隔热层;527、第一内隔热层;540、第二隔热件; 541、避让槽;542、第二翻边;543、第二外隔热层;545、第二中间隔热层; 547、第二内隔热层;560、密封垫片;561、连接孔;563、固定孔;565、第一密封层;5652、第一分离部;5654、第一延伸部;5656、第一贴合部;567、第二密封层;5672、第二分离部;5674、第二延伸部;5676、第二贴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隔热密封结构的装配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隔热密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隔热密封结构500,该隔热密封结构500用于连接排气歧管100与增压器300。具体地,排气歧管100的一端具有出气口,出气口的边缘绕设有出气口法兰120,增压器300具有进气口,进气口的边缘绕设有进气口法兰320。隔热密封结构500装配于出气口法兰120和进气口法兰 320之间,在起到密封连接作用的同时可隔离排气歧管100产生的热量。
隔热密封结构500包括第一隔热件520、第二隔热件540以及密封垫片560。第一隔热件520和第二隔热件540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密封垫片560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隔热件520和第二隔热件540。密封垫片560开设有连接孔561,连接孔561的中心轴线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优选地,密封垫片560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隔热件520的端部与第二隔热件540的端部,且在连接孔561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第一隔热件520和第二隔热件540位于密封垫片560的同一侧。
如此,密封垫片560可装配于排气歧管100的出气口法兰120和增压器300 的进气口法兰320之间,使出气口法兰120和进气口法兰320密封连接,防止两者的连接处产生废弃泄漏。第一隔热件520和第二隔热件540则罩设于排气歧管100的上下两侧,从而有效阻隔排气歧管100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增压器300 等零部件。上述第一隔热件520、第二隔热件540以及密封垫片560集成为一个隔热密封结构500,从而简化了排气歧管100与增压器300的装配过程并节省了装配空间,装配后的组件的结构更加紧凑,降低了安装与维修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提及的第一方向为图2所示的隔热密封结构 500的上下方向(即X方向),本实用新型中提及的第二方向为图2所示的隔热密封结构500的前后方向(即Y方向),本实用新型中提及的第三方向为图2 所示的隔热密封结构500的左右方向(即Z方向)。
具体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隔热件520大致呈板状结构,第一隔热件520的厚度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隔热件520的宽度方向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隔热件520的长度方向沿第三方向延伸。第一隔热件520在第二方向上的一端具有沿第一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一翻边522,该第一翻边522开设有多个沿第三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一隔热件铆接孔。
第二隔热件540大致呈板状结构,第二隔热件540的厚度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隔热件540的宽度方向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隔热件540的长度方向沿第三方向延伸。第二隔热件540在第二方向上的一端具有沿第一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二翻边542,该第二翻边542开设有多个沿第三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二隔热件铆接孔。
密封垫片560大致呈矩形的板状结构,密封垫片560的厚度方向沿第二方向延伸,密封垫片560的长度方向沿第三方向延伸,密封垫片560的宽度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密封垫片560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分别开设有一组第一密封垫片铆接孔和一组第二密封垫片铆接孔,一组第一密封垫片铆接孔包括多个沿第三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一密封垫片铆接孔,一组第二密封垫片560铆接孔包括多个沿第三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二密封垫片铆接孔。
如此,铆钉穿过第一隔热件铆接孔与第一密封垫片铆接孔以使第一隔热件 520与密封垫片560相互铆接,铆钉穿过第二隔热件铆接孔与第二密封垫片铆接孔以使第二隔热件540与密封垫片560相互铆接。可以理解,第一隔热件520 与密封垫片560、第二隔热件540与密封垫片560的连接方式不限,可根据需要设置以满足不同要求。
进一步地,密封垫片560还开设有环绕连接孔561的固定孔563,密封垫片 560上的固定孔563和排气歧管100的出气口法兰120上的固定孔以及增压器 300的进气口法兰320上的固定孔对应设置,因此固定件可依次穿过出气口法兰120、密封垫片560以及进气口法兰320将三者固接。
结合图3所示,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第一隔热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所示的第一隔热件的A-A处的剖视图。
第一隔热件520为由冲压工艺形成的一体式结构,因此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第一隔热件520在第二方向上远离密封垫片560的一端具有三个半圆柱状的避让凸起521,以用于避开排气歧管100上的螺栓及搭子等突出结构。可以理解,第一隔热件520的形状不限于此,可以根据与其配合的零件的形状进行适应性调整。
进一步地,第一隔热件520包括在其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的第一外隔热层 523、第一中间隔热层525以及第一内隔热层527,第一中间隔热层525位于第一外隔热层523和第一内隔热层527之间,第一内隔热层527位于第一中间隔热层525朝向第二隔热件540的一侧,第一外隔热层523的边缘朝第一内隔热层527弯折延伸并包覆第一内隔热层527的边缘。如此,通过设置多层结构提高了第一隔热件520的隔热效果,而且弯曲延伸的第一外隔热层523的边缘可避免第一内隔热层527暴露而破损,同时使第一隔热件520形成整齐光滑的外缘而提升隔热密封结构500的外观质量。
具体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外隔热层523和第一内隔热层527均由0.4mm厚的镀铝钢板形成,第一中间隔热层525则由1mm厚的陶瓷纤维棉形成。其中,镀铝钢板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耐热性和热辐射性,而陶瓷纤维棉是一种高效绝热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抗氧化、导热率低、柔软性好、耐腐蚀、热容小及隔音等优点,从而使第一隔热件520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可以理解,第一外隔热层523、第一内隔热层527以及第一中间隔热层525的材料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设置以满足不同要求。
结合图5所示,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第二隔热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5所示的第二隔热件的B-B处的剖视图。
第二隔热件540为由冲压工艺形成的一体式结构,因此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第二隔热件540在第二方向上远离密封垫片560的一端具有避让槽541,以用于避开排气歧管100的螺栓及搭子等突出结构。可以理解,第二隔热件540 的形状不限于此,可以根据与其配合的零件的形状进行适应性调整。
进一步地,第二隔热件540包括在其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的第二外隔热层 543、第二中间隔热层545以及第二内隔热层547,第二中间隔热层545位于第二外隔热层543和第二内隔热层547之间,第二内隔热层547位于第二中间隔热层545朝向第一隔热件520的一侧,第二外隔热层543的边缘朝第二内隔热层547弯折延伸并包覆第二内隔热层547的边缘。如此,通过设置多层结构提高了第二隔热件540的隔热效果,而且弯曲延伸的第二外隔热层543的边缘可避免第二内隔热层547暴露而破损,同时使第二隔热件540形成整齐光滑的外缘而提升隔热密封结构500的外观质量。
具体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外隔热层543和第二内隔热层547均由0.4mm厚的镀铝钢板形成,第二中间隔热层545则由1mm厚的陶瓷纤维棉形成。其中,镀铝钢板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耐热性和热辐射性,而陶瓷纤维棉是一种高效绝热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抗氧化、导热率低、柔软性好、耐腐蚀、热容小及隔音等优点,从而使第二隔热件540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可以理解,第二外隔热层543、第二内隔热层547以及第二中间隔热层545的材料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设置以满足不同要求。
结合图7所示,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密封垫片的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图8所示的密封垫片的C-C处的剖视图。
密封垫片560包括在其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的第一密封层565与第二密封层567,部分第一密封层565和第二密封层567之间存在环绕并连通连接孔561 的预设间隙,以保证密封垫片560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增强密封效果。
具体地,第一密封层565包括第一分离部5652、第一延伸部5654以及第一贴合部5656,连接孔561连通第一分离部5652,第一延伸部5654环绕第一分离部5652,第一贴合部5656环绕第一延伸部5654。第二密封层567包括第二分离部5672、第二延伸部5674以及第二贴合部5676,连接孔561连通第二分离部5672,第二延伸部5674环绕第二分离部5672,第二贴合部5676环绕第二延伸部5674。第一分离部5652和第一分离部5652之间存在预设间隙,第一延伸部5654和第二延伸部5674之间的距离自靠近连接孔561的一侧至远离连接孔561的一侧逐渐减小,第一贴合部5656和第二贴合部5676相互贴合。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层565和第二密封层567的厚度优选为 0.25mm,第一分离部5652和第二分离部5672之间形成的预设间隙的大小优选为1mm至1.4mm,第一分离部5652和第一延伸部5654之间形成夹角优选为 160°,第二分离部5672和第二延伸部5674之间形成的夹角优选为160°。可以理解,密封垫片560的形状与尺寸不限于此,可根据出气口法兰120与进气口法兰320的形状进行适应性调整以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
上述隔热密封结构500装配于排气歧管100和增压器300之间,密封垫片 560的一侧覆盖排气歧管100本体的出气口法兰120,密封垫片560的另一侧覆盖增压器300的进气口法兰320,密封垫片560的连接孔561连通出气口与进气口,第一隔热件520和第二隔热件540则分别罩设于排气歧管100本体的管壁的上下两侧。如此,隔热密封结构500可对排气歧管100的出气口法兰120和增压器300的进气口法兰320进行密封连接,有效阻止废弃从两者的连接处排出,同时可隔绝增压器300散发的热量传递至排气歧管100。而且,由于该隔热密封结构500具有较高的集成度,因此简化了排气歧管100和增压器300的安装过程,减小了安装空间,有利于发动机结构的简化。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隔热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密封结构包括:
第一隔热件;
第二隔热件,与所述第一隔热件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以及
密封垫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隔热件和所述第二隔热件,所述密封垫片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中心轴线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垫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隔热件的端部与所述第二隔热件的端部,且在所述连接孔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隔热件和所述第二隔热件位于所述密封垫片的同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件与所述密封垫片相互铆接,和/或所述第二隔热件与所述密封垫片相互铆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外隔热层、第一中间隔热层以及第一内隔热层,所述第一中间隔热层位于所述第一外隔热层和所述第一内隔热层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热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隔热层的边缘朝所述第一内隔热层弯折延伸并包覆所述第一内隔热层的边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热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二外隔热层、第二中间隔热层以及第二内隔热层,所述第二中间隔热层位于所述第二外隔热层和所述第二内隔热层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热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隔热层的边缘朝所述第二内隔热层弯折延伸以包覆所述第二内隔热层的边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垫片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密封层与第二密封层,部分所述第一密封层和所述第二密封层之间存在预设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隔热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间隙环绕并连通所述连接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隔热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层包括第一分离部、第一延伸部以及第一贴合部,所述连接孔连通所述第一分离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环绕所述第一分离部,所述第一贴合部环绕所述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密封层包括第二分离部、第二延伸部以及第二贴合部,所述连接孔连通所述第二分离部,所述第二延伸部环绕所述第二分离部,所述第二贴合部环绕所述第二延伸部;
所述第一分离部和所述第一分离部之间存在预设间隙,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的距离自靠近所述连接孔的一侧至远离所述连接孔的一侧逐渐减小,所述第一贴合部和所述第二贴合部相互贴合。
CN202120284966.8U 2021-02-01 2021-02-01 隔热密封结构 Active CN2152136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84966.8U CN215213679U (zh) 2021-02-01 2021-02-01 隔热密封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84966.8U CN215213679U (zh) 2021-02-01 2021-02-01 隔热密封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13679U true CN215213679U (zh) 2021-12-17

Family

ID=794393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284966.8U Active CN215213679U (zh) 2021-02-01 2021-02-01 隔热密封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136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39345B1 (ko) 배기가스 터보차저
US8104273B2 (en) Double-shell manifold
US20080280198A1 (en) Battery mechanical packaging
US20050150222A1 (en) One piece catalytic converter with integral exhaust manifold
US8656709B2 (en) Dual-layer to flange welded joint
CN215213679U (zh) 隔热密封结构
US6554321B1 (en) Decoupling sleeve for mounting in a motor vehicle exaust pipe
US20100126156A1 (en) Exhaust manifold
US6205778B1 (en) Exhaust pipe assembly for multi-cylinde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9726312B2 (en) Master flange assembly
CN212566233U (zh) 用于保温棉的固定结构、隔热组件和空气净化器
CN212319895U (zh) 天花机
US9689302B2 (en) Exhaust manifold
CN210429890U (zh) 一种电池包壳体结构及应用其的电池包
CN219419157U (zh) 电池包和车辆
CN215892789U (zh) 烟道式燃气热水器及其燃烧器
CN219654788U (zh) 一种气缸盖罩隔热罩、动力总成和车辆
CN219412706U (zh) 一种三元催化器下罩、隔热罩和车辆
CN105041439A (zh) 排气弯管
CN217441139U (zh) 暖风管路快插的隔热护套
CN219640250U (zh) 一种燃烧装置及燃气灶
CN216033709U (zh) 电池包导流板、电池包组件及车辆
JPS5877163A (ja) 燃料ノズルの取付装置
CN217685884U (zh) 供热水箱设备
CN220507216U (zh) 室内机外壳及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