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32871U - 连接轴组件、驱动装置、座椅和包括该座椅的汽车 - Google Patents

连接轴组件、驱动装置、座椅和包括该座椅的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232871U
CN208232871U CN201820357626.1U CN201820357626U CN208232871U CN 208232871 U CN208232871 U CN 208232871U CN 201820357626 U CN201820357626 U CN 201820357626U CN 208232871 U CN208232871 U CN 2082328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ackshaft
input shaft
shaft
seat
output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35762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长久
汪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O Hol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O Nextev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O Nextev Ltd filed Critical NIO Nextev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35762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2328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2328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2328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连接轴组件、驱动装置、座椅和包括该座椅的汽车。本方案旨在解决现有汽车的座椅滑动装置在手动驱动时电机转子也会跟随转动进而导致座椅移动阻力较大的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轴组件包括输入轴、中间轴和输出轴。输入轴的一端与中间轴的一端同轴连接;输出轴的一端与中间轴的另一端同轴连接,并且输出轴能够相对于中间轴自由转动;输入轴和中间轴的连接设置成输入轴转动时驱动中间轴滑动到目标位置并因此使中间轴与输出轴周向固定,进而使输入轴借助中间轴带动输出轴转动。具有上述结构的连接轴组件应用到座椅上时能够减少用户手动驱动座椅时的阻力,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连接轴组件、驱动装置、座椅和包括该座椅的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连接轴组件、驱动装置、座椅和包括该座椅的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的座椅滑动装置主要包括手动座椅滑动装置和电动座椅滑动装置的两种。虽然电动座椅滑动装置给用户带来的使用体验和舒适度优于手动座椅滑动装置,但是电动座椅滑动装置移动座椅的速度较慢。因此在座椅需要长距离调整时,电动座椅滑动装置需要的时间要大于手动座椅滑动装置需要的时间,用户的使用体验较差。
为此,中国专利申请CN206327188U公开了一种电动和手动两用的汽车座椅调整装置,其主要包括设置在车身上的固定板、设置在座椅下方的齿轮、电机和定位杆。其中,齿轮和电机的输出轴同轴固定,固定板上设置有齿条座和定位孔,齿条座内的齿条与齿轮啮合,定位孔与定位杆配合。座椅移动时,用户先手动将定位杆从定位孔中提起,然后通过电机驱动齿轮的方式或人力驱动的方式使座椅前后移动。待座椅移动到目标位置之后,用户再将定位杆插进定位孔中,将座椅进行固定。由此可见,在采用电动的方式移动座椅时,需要用户一只手操作按键,另一只手提拉定位杆。并且在采用人力驱动的方式驱动座椅前后移动时,电机的转子也会跟随齿轮转动,增加了驱动阻力,用户使用体验较差。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座椅滑动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汽车的座椅滑动装置在手动驱动时电机转子也会跟随转动进而导致座椅移动阻力较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轴组件,其包括:同轴设置的输入轴和输出轴,以及以与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同轴滑动连接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之间的中间轴;其中,所述输出轴能够在所述输入轴不转动的情况下相对于所述中间轴自由转动;所述输入轴转动时驱动所述中间轴滑动到目标位置,使所述中间轴与所述输出轴周向固定,进而所述输入轴借助所述中间轴带动所述输出轴转动。
在上述连接轴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输入轴和所述中间轴中的一个上设置有V形槽,所述输入轴和所述中间轴中的另一个上设置有与所述V形槽相匹配的限位构件;当所述输入轴转动时,所述限位构件从所述V形槽的中间折弯处滑动到所述V形槽的一端并因此使所述中间轴滑动到目标位置,进而使所述输入轴借助所述中间轴带动所述输出轴转动。
在上述连接轴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限位构件是销钉或滚珠。
在上述连接轴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轴组件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中间轴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弹簧,以使所述输入轴和所述中间轴停止转动时,所述中间轴借由该第一弹簧的弹力恢复到初始位置,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限位构件位于所述V形槽的中间折弯处。
在上述连接轴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一端的第一配合孔底端,所述输入轴一端抵靠所述第一弹簧装配至所述第一配合孔内。
在上述连接轴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输入轴靠近所述中间轴的一端设置有输入轴孔,所述第一弹簧的部分结构容纳在所述输入轴孔内。
在上述连接轴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中间轴和所述输出轴中的一个上设置有内花键,所述中间轴和所述输出轴中的另一个上设置有外花键;当所述中间轴滑动到所述目标位置时,所述内花键与所述外花键相啮合,并因此将所述中间轴和所述输出轴周向固定。
在上述连接轴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中间轴靠近所述输出轴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配合孔,所述内花键设置在所述第二配合孔内;在所述输入轴不转动时,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的所述外花键位于所述第二配合孔内且与所述内花键分离,使得所述输出轴能够相对于所述中间轴自由转动。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上述连接轴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轴组件,所述马达的转轴与所述输入轴驱动连接。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座椅,所述座椅借由行走轮移动所述座椅包括上述的驱动装置。
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的座椅。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输入轴的一端与中间轴的一端同轴连接;输出轴的一端与中间轴的另一端同轴连接,并且输出轴能够相对于中间轴自由转动;输入轴和中间轴的连接设置成输入轴转动时驱动中间轴滑动到目标位置并因此使中间轴与输出轴周向固定,进而使输入轴借助中间轴带动输出轴转动。具有上述结构的连接轴组件能够使转动的输入轴借助中间轴带动输出轴转动,而输出轴转动时不会带动输入轴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轴组件应用到汽车的座椅上时,输入轴与电机驱动连接,输出轴与支撑座椅移动的行走轮驱动连接。电机带动输入轴转动时,输入轴能够通过中间轴带动输出轴和行走轮转动,而行走轮带动输出轴转动时,输出轴不会带动中间轴和输入轴转动,从而使电机的转子保持静止状态。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轴组件应用到汽车的座椅上时,能够减少用户手动驱动座椅时的阻力,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方案1、一种连接轴组件,其包括:同轴设置的输入轴和输出轴,以及以与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同轴滑动连接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之间的中间轴;
其中,所述输出轴能够在所述输入轴不转动的情况下相对于所述中间轴自由转动;
所述输入轴转动时驱动所述中间轴滑动到目标位置,使所述中间轴与所述输出轴周向固定,进而所述输入轴借助所述中间轴带动所述输出轴转动。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连接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和所述中间轴中的一个上设置有V形槽,所述输入轴和所述中间轴中的另一个上设置有与所述V形槽相匹配的限位构件;
当所述输入轴转动时,所述限位构件从所述V形槽的中间折弯处滑动到所述V形槽的一端并因此使所述中间轴滑动到目标位置,进而使所述输入轴借助所述中间轴带动所述输出轴转动。
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连接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构件是销钉或滚珠。
方案4、根据方案2所述的连接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组件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中间轴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弹簧,以使所述输入轴和所述中间轴停止转动时,所述中间轴借由该第一弹簧的弹力恢复到初始位置,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限位构件位于所述V形槽的中间折弯处。
方案5、根据方案4所述的连接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一端的第一配合孔底端,所述输入轴一端抵靠所述第一弹簧装配至所述第一配合孔内。
方案6、根据方案5所述的连接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靠近所述中间轴的一端设置有输入轴孔,所述第一弹簧的部分结构容纳在所述输入轴孔内。
方案7、根据方案1所述的连接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轴和所述输出轴中的一个上设置有内花键,所述中间轴和所述输出轴中的另一个上设置有外花键;
当所述中间轴滑动到所述目标位置时,所述内花键与所述外花键相啮合,并因此将所述中间轴和所述输出轴周向固定。
方案8、根据方案7所述的连接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轴靠近所述输出轴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配合孔,所述内花键设置在所述第二配合孔内;
在所述输入轴不转动时,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的所述外花键位于所述第二配合孔内且与所述内花键分离,使得所述输出轴能够相对于所述中间轴自由转动。
方案9、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马达和方案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轴组件,所述马达的转轴与所述输入轴驱动连接。
方案10、一种座椅,所述座椅借由行走轮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还包括方案9所述的驱动装置,所述输出轴与所述行走轮驱动连接。
方案11、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方案10所述的座椅。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汽车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滑动装置的第一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滑动装置的第二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滑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图1中A部的放大图;
图5是图2中B部的放大图;
图6是图3中座椅滑动装置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图3中座椅滑动装置沿D-D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连接轴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连接轴组件的主视图;
图10是图9中连接轴组件沿E-E方向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中间轴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中间轴的侧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输出轴的侧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输出轴和中间轴的第一相对位置示意图,此时输出轴与中间轴能够相对转动;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输出轴和中间轴的第二相对位置示意图,此时输出轴与中间轴同步转动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输入轴的侧视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中间轴的侧视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中间轴的剖视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输出轴的侧视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连接轴组件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连接轴组件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图22是图20中H部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下导轨;11、齿条;20、座椅固定机构;21、上导轨;22、齿轮;23、转轴;30、手柄;31、操作端;32、执行端;33、副手柄;40、电机;50、连接轴组件;51、输入轴;511、第一外花键;512、V形槽;513、输入轴孔;52、中间轴;521、第一配合孔;5211、第一内花键;5212、环形底端;522、第二配合孔;5221、第二内花键;523、销孔;524、环形凸肩;53、输出轴;531、第二外花键;532、环形凸缘;54、第一弹簧;55、滚珠;56、螺堵;60、锁止机构;61、竖直移动件;62、枢转件;621、条形孔;63、解锁件;64、第二弹簧;65、销钉。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节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本节实施例是以汽车为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滑动装置进行介绍说明的,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滑动装置还可以应用于其他任意可行的设备,例如地铁、火车、高铁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调整后的技术方案仍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滑动装置主要包括下导轨10、座椅固定机构20、手柄30、电机40和锁止机构60。在实际应用中,下导轨10固定地安装到汽车的地板上,座椅固定机构20与汽车的座椅固定连接。其中,座椅固定机构20与下导轨10滑动连接。锁止机构60能够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并且常态下的锁止机构60处于锁定状态。当锁止机构60处于锁定状态时,座椅固定机构20和下导轨10被固定到一起,不能发生相对滑动。手柄30与锁止机构60操作连接,通过操作手柄30能够使锁止机构60从锁定状态切换到解锁状态。此时,用户可手动操作座椅固定机构20,使座椅固定机构20沿下导轨10的延伸方向移动。进一步,座椅固定机构20的两侧设置有行走机构(图中未标示),该行走机构通过连接轴组件50与电机40驱动连接。其中,连接轴组件50与锁止机构60驱动连接,当电机40带动连接轴组件50转动时,连接轴组件50能够使锁止机构60从锁定状态切换到解锁状态。此时,电机40通过连接轴组件50驱动行走机构沿下导轨10的延伸方向移动。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理解的是,图1至图3中所示的双输出轴电机40还可以被其他任意形式的马达替代,例如单输出轴电机、液压马达、气动马达等。
继续参阅图1至图3,座椅固定机构20上设置有能够转动的转轴23,手柄30的中间部分与该转轴23固定连接。手柄30包括用于被用户操作的操作端31和用于驱动锁止机构60的执行端32。通过扳动手柄30的操作端31能够使手柄30绕转轴23转动,进而使执行端32驱动锁止机构60从锁定状态切换到解锁状态。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中,两根下导轨10分别配置有一个锁止机构60。与之相对应的,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滑动装置还包括副手柄33,该副手柄33的一端与转轴23固定连接,该副手柄33的另一端与另一个锁止机构60驱动连接。从图1至图3中不难看出,手柄30与副手柄33平行设置,以便手柄30和副手柄33能够同步动作,同时将两个锁止机构60解锁。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座椅固定机构20与转轴23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该复位弹簧用于使手柄30和副手柄33保持在图1和图2所示的状态。此时,手柄30和副手柄33不会对锁止机构60施加压力。座椅固定机构20上还设置有止挡件,该止挡件用于对手柄30进行限位,防止手柄30朝操作端31方向过度转动。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能够将座椅固定机构20和下导轨10锁定的前提下,除了图1至图3中所示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滑动装置还可以仅在两根下导轨10中的一根上设置一个或多个锁止机构60。
继续参阅图1至图3,下导轨10内设置有齿条11,优选地,齿条11通过螺栓固定地安装在下导轨10中。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其他任意可行的固定连接形式,将齿条11安装到下导轨10中,例如焊接、卡接或一体成型。此外,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可行的技术方案中,在行走机构能够在下导轨10上行走的前提下,下导轨10还可以是其他任意可行的导轨,例如,不具有齿条的导轨、底部设置有橡胶条的导轨等。
如图1至图3和图5所示,座椅固定机构20包括上导轨21。上导轨21与下导轨10滑动连接,并且上导轨21的顶部与座椅固定机构20固定连接,在这里上导轨21主要用于支撑座椅固定机构20。座椅固定机构20的行走机构主要包括齿轮22。齿轮22枢转地设置在上导轨21上,并且齿轮22与齿条11相啮合,并且齿轮22与连接轴组件50同轴固定。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在齿轮22与齿条11啮合的前提下,将齿轮22枢转地设置在座椅固定机构20上。在电机40的驱动下齿轮22通过与齿条11之间的啮合能够驱动座椅固定机构20沿下导轨10的延伸方向移动。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将齿轮22设置成其他任意可行的行走轮,例如橡胶轮。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省去上导轨21,通过齿轮22支撑并驱动座椅固定机构20沿下导轨10的延伸方向移动。
如图4至图7所示,锁定机构60主要包括竖直移动件61、枢转件62、解锁件63和第二弹簧64。如图6和图7所示,竖直移动件61包括杆状部分(图中未标示)和一端具有齿状结构的齿块(图中未标示),其中,杆状部分的一端设置有端帽(图中未标示)杆状部分的另一端与齿块固定连接。竖直移动件61通过杆状部分与上导轨21沿竖直方向可移动的连接到一起。当竖直移动件61竖直向下移动到与齿条11相抵时,齿块的齿状结构能够与齿条11相啮合。如图7所示,第二弹簧64的一端与上导轨21相抵,第二弹簧64的另一端与齿块相抵,第二弹簧64为竖直移动件61提供朝向齿条11的力,用于驱动竖直移动件61向齿条11移动。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竖直移动件61与下导轨10相抵并因此将座椅固定机构20和下导轨10锁定到一起的前提下,齿块还可以被设置成其他任意可行的结构,例如橡胶块、具有波纹的金属块、具有锥状结构的圆柱。
如图4、图5和图7所示,枢转件62通过销钉65与上导轨21枢转连接,解锁件63的第一端套设在连接轴组件50上,解锁件63的第二端与枢转件62的第一端滑动连接,枢转件62的第二端与竖直移动件61的端帽驱动连接。具体地,枢转件62的第二端具有U形孔,枢转件62的第二端位于端帽和上导轨21之间,竖直移动件61的杆状部分位于U形孔内。
继续参阅图4、图5和图7,枢转件62的第一端包括相互垂直的水平板(图中未标示)和竖直板(图中未标示)。其中,水平板与手柄30的执行端32相抵,以便在手柄30的操作端31被扳动时,执行端32能够驱动水平板(枢转件62的第一端)竖直向下移动,进而使枢转件62的第二端驱动竖直移动件61竖直相上移动,并因此使锁止机构60从锁定状态切换到解锁状态。竖直板上设置有倾斜的条形孔621,条形孔621的一端在竖直方向的高度高于另一端在竖直方向的高度。解锁件63的第二端设置有圆柱销,该圆柱销可滑动地设置在条形孔621内。当电机40带动连接轴组件50转动时,连接轴组件50能够驱动解锁件63朝图7中所示条形孔621的左侧滑动。随着解锁件63的滑动,竖直板(枢转件62的第一端)竖直向下移动,进而使枢转件62的第二端驱动竖直移动件61竖直向上移动,并因此使锁止机构60从锁定状态切换到解锁状态。当解锁件63移动到解锁位置,即圆柱销滑动到条形孔621的左端时,锁止机构60处于解锁状态。
下面结合图3、图8至图11来对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轴组件50的第一实施例来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图8至图1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连接轴组件50主要包括输入轴51、中间轴52、输出轴53和第一弹簧54。其中,输入轴51的第一端与电机40的转轴同轴固定连接,输入轴51的第二端与中间轴52同轴固定连接。输出轴53的第一端与齿轮22同轴固定连接,输出轴53的第二端与中间轴52同轴固定连接。第一弹簧54设置在输入轴51与中间轴52之间,并且第一弹簧54常态下处于压缩状态,以便沿轴线方向为输入轴51和中间轴52提供彼此排斥的力。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中间轴52能够沿自身轴线方向相对于输入轴51和输出轴53移动。
如图8至图10所示,输入轴51远离电机4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外花键511和对称的两个V形槽512。其中,两个V形槽512彼此分离,不连通。输出轴53远离齿轮2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外花键531。中间轴52靠近输入轴5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配合孔521,中间轴52靠近输出轴53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配合孔522。其中,第一配合孔521内设置有与第一外花键511相匹配的第一内花键5211,第二配合孔522内设置有与第二外花键531相匹配的第二内花键5221,并且第二内花键5221贯穿整个第二配合孔522。进一步,第一配合孔521的侧壁上还设置有两个销孔523。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连接轴组件50组装好的状态下,两个销孔523分别与两个V形槽512对准,以便作为限位构件的销钉(图中未示出)穿过销孔523后与V形槽512的内壁相抵,并且销钉与V形槽512可相对滑动。在第一弹簧54的作用下,初始状态的中间轴52第一内花键5211与第一外花键511相分离,第二内花键5221与第二外花键531相啮合(匹配连接)。此时,销钉与图8中V形槽512的底部相抵。当输入轴51开始转动时,转动的V形槽512会迫使销孔523内的销钉沿V形槽512的延伸方向向上(第一方向)移动,从而使中间轴52朝图10中的上方(第一方向)移动。直至中间轴52移动到目标位置,此时,销钉移动到V形槽512的顶部,第一内花键5211与第一外花键511相啮合(匹配连接)。当输入轴51停止转动时,中间轴52在第一弹簧54的作用下又恢复到图10所示的初始位置(相对于输入轴51的初始位置),此时销钉位于V形槽512的中间折弯处。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V形槽512、销孔523以及连接两者的销钉的数量不仅限于上述的两个,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将V形槽512、销孔523和销钉设置成其他任意可行的数量。例如,将V形槽512、销孔523和销钉设置成一个、三个、四个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理解的是,由于两个V形槽512彼此分离,不连通,使得销钉滑动到V形槽512两端时,V形槽512能够对销钉起到限位作用,进而使输入轴51带动中间轴52转动。所以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省去第一内花键5211和第一外花键511。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在保留第一内花键5211和第一外花键511的前提下,使两个V形槽512的两端彼此连通,以便使销钉能够在两个V形槽512之间自由滑动。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理解的是,将销孔523内的销钉替换为其它任意可行的构件,例如滚珠+螺堵的结构,即先将滚珠放入销孔523内,在使螺堵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安装到销孔523中。
如图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中间轴52的第二内花键5221完全贯穿第二配合孔522,以便使第二内花键5221在中间轴52沿轴线移动到任何位置时都能够与第二外花键531相啮合。
如图8至图11所示,中间轴52靠近输出轴53的一端还设置有环形凸肩524。套设在中间轴52上的解锁件63的第一端由环形凸肩524带动朝第一方向(图10中的上方)移动。
下面结合图1、图2、图8和图9来对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滑动装置的操作进行详细说明。
座椅自动调节位置时,用户手动操作电机40的控制按键(前移按键和后移按键),电机40根据用户对按键的操作驱动输入轴51正转或反转。转动的输入轴51通过V形槽512和中间轴52上销钉之间的配合驱动中间轴52朝第一方向(靠近电机40的方向)移动。移动的中间轴52通过环形凸肩524驱动解锁件63也朝第一方向移动。当中间轴52移动到第一外花键511和第一内花键5211啮合时,解锁件63滑动到目标位置并驱动枢转件62使竖直移动件61与下导轨10上的齿条11分离。此时,电机40的转轴、输入轴51、中间轴52、输出轴53和齿轮22同轴转动,齿轮22在电机40的驱动下沿齿条11的延伸方向滚动,从而实现座椅的前移或后移。本领域技术人员能理解的是,第一外花键511和第一内花键5211啮合的时机要晚于竖直移动件61完全脱离齿条11的时机,换句话说,竖直移动件61完全脱离齿条11之后,第一外花键511和第一内花键5211才开始接触啮合,防止第一外花键511和第一内花键5211啮合时竖直移动件61未与齿条11完全脱离,而导致电机40不能驱动齿轮22转动,负载过大被损坏。
座椅手动调节位置时,用户扳动手柄30的操作端31使手柄30和副手柄33绕转轴23转动,从而使手柄30的执行端32和副手柄33的执行端(图中未标示)驱动枢转件62的第一端(具体为水平板)竖直向下移动,并因此使枢转件62绕销钉65转动。转动的枢转件62通过其第二端使竖直移动件61与下导轨10上的齿条11分离。待竖直移动件61与齿条11完全分离之后,即锁止机构60完全切换到解锁状态之后,坐在座椅上的用户通过双脚向前或向后移动座椅。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座椅在手动调节位置时,齿轮22也会沿齿条11的延伸方向转动,转动的齿轮22通过输出轴53会带动中间轴52转动,从而使中间轴52与输入轴51发生相对转动。当中间轴52与输入轴51发生相对转动时,中间轴52会通过其上的销钉与V形槽512之间配合沿轴线移动,从而使第一内外花键5211和第一外花键511啮合,并因此驱动与电机40转轴相连接的输入轴51转动。因此,用户手动调节座椅时,电机40的转轴也会随齿轮22的转动而转动,给座椅的移动带来了不必要的阻力,用户操作起来比较费力。为此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连接轴组件50的第二种实施例。
下面参阅图12至图15来对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轴组件50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为了方便描述,以及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仅对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在第二实施例中,中间轴52的第二内花键5221并未完全贯穿第二配合孔522。图12中第二配合孔522在第二内花键5221上端的部分为圆孔(图中未标示),该圆孔的直径大于第二内花键5221的外接圆直径,以便第二外花键531能够进入该圆孔内。
如图13所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二外花键531的长度值较小,并且该长度小于上述图12中圆孔的长度,以便第二外花键531能够完全置于该圆孔中并自由转动。进一步,图13中输出轴53在第二外花键531以下的部分杆状结构的直径小于第二内花键5221的内接圆的直径,以便第二外花键531能够进入上述圆孔中。
常态下,在第二弹簧64的作用下,中间轴52和输出轴53之间的配合关系如图14所示。
座椅手动调节位置时,中间轴52和输出轴53之间的配合关系如图14所示。此时,输出轴53转动,中间轴52静止,第二外花键531在圆孔内空转。
座椅自动调节位置时,电机40的转轴驱动输入轴51转动,转动的输入轴51通过V形槽512和中间轴52上销钉之间的配合驱动中间轴52朝靠近电机40的方向移动,直至停止。中间轴52和输出轴53之间的配合关系如图15所示。此时,第一外花键511与第一内花键5211啮合,第二外花键531与第二内花键5221啮合,输入轴51、中间轴52和输出轴53同步转动,电机40驱动齿轮22转动。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不仅能够使本实用新型座椅滑动装置实现座椅的自动调节,还能够使电机40的转轴在本实用新型座椅滑动装置手动调节时不随齿轮22的转动而转动。省去了座椅手动调节时电机40产生的阻力,使用户用更小的力就能够驱动座椅移动,提高了操作的舒适性。
下面参阅图16至图22来对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轴组件50的第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为了方便描述,以及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仅对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在第三实施例中,输入轴51的第一外花键511被替换成图16中所示的输入轴孔513。在连接轴组件50装配好的状态下,第一弹簧54的一端被置于输入轴孔513内,并且第一弹簧54的该端与输入轴孔513的底端相抵。
如图17和图18所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在第三实施例中,与省去的第一外花键511相对应,设置在第一配合孔521内的第一内花键5211也被省去。进一步,第二配合孔522与第一配合孔521连通,使得第一配合孔521的底端形成环形底端5212。在连接轴组件50装配好的状态下,第一弹簧54的另一端与环形底端5212相抵。其中,第二配合孔522中的第二内花键5221设置在远离第一配合孔521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中并未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环形凸肩524,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将环形凸肩524也设置在第三实施例中的中间轴52上。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锁止机构60采用其他形式时(例如公开号为CN206327188U的专利申请中的定位杆),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中的中间轴也都可以不设置环形凸肩524。
如图19所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在第三实施例中,输出轴53靠近第二外花键531的一端设置有环形凸缘532。该环形凸缘532直径小于第二配合孔522的直径,大于第二内花键5221的外接圆直径。
如图20和图21所示,图20示出的是第一状态下的连接轴组件50,图21示出的是第二状态下的连接轴组件50。
如图20和图2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输入轴51和中间轴52之间通过滚珠55和螺堵56来进行轴向上的限定。具体地,滚珠55被置入销孔523中,并与V形槽512的内壁滚动接触。螺堵56与销孔523螺纹连接,防止滚珠55脱出销孔523。装配时,输出轴53沿图20中自上而下的方向,从第一配合孔521插入到第二配合孔522中。然后第一弹簧54和输入轴51被依次置入第一配合孔521中,再然后通过滚珠55和螺堵56将输入轴51和中间轴52进行固定。其中,输出轴53能够通过环形凸缘532与第二内花键5221之间的干涉,避免脱出第二配合孔522远离第一配合孔521的一端。
如图20所示,在第一弹簧54的作用下,输入轴51远离中间轴52,滚珠55与V形槽512的中间折弯处相抵。并且,该状态下的第二内花键5221与第二外花键531之间相分离,输出轴53能够相对于中间轴自由转动。
当输入轴51转动时,滚珠55沿V形槽512从图20中所示的中间折弯处滑动到图21中所示的一端,并驱使中间轴52从图20中所示位置朝输入轴51方向滑动到图21中所示的位置。在中间轴52滑动的过程中,第二内花键5221与第二外花键531之间从分离逐渐到啮合。
如图21所示,两个滚珠55分别与两个V形槽512的一端相抵,第二内花键5221与第二外花键531啮合,输入轴51能够借助中间轴52带动输出轴53转动。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三个实施例中,V形槽512也可以被设置在中间轴52上,相应的中间轴52上的销钉(或滚珠55和螺堵56)也可以被设置在输入轴51上。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轴组件50不仅限于上述的三种实施例,其还可以是上述三种实施例某些技术特征的组合。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中的连接轴组件50不仅能够在电机40带动输入轴51转动时,使输入轴51借助中间轴52带动输出轴53转动,从而带动齿轮22转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轴组件50还能够在座椅被手动驱动时,使齿轮22和输出轴53自由转动,而不会带动输入轴51转动,进而避免了电机40转子的转动。减少了驱动阻力,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中,使输入轴51和输出轴53通过转轴可相对转动地轴向连接,并通过该转轴对输入轴51和输出轴53进行轴向限定,使输入轴51和输出轴53能够在中间轴52内沿轴向同步滑动。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座椅和汽车,该座椅包括上述的座椅滑动装置的所有技术手段,该汽车包括该座椅。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包括上述的电机40和连接轴组件50的所有技术手段。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滑动装置不仅能够使用户通过操作电机40的控制键,使转动的电机40通过连接轴组件50将锁止机构60从锁定状态切换到解锁状态,进而自动地调节座椅的位置;还能够使用户通过操作手柄30使锁止机构60从锁定状态切换到解锁状态,进而手动快速地调节座椅的位置。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滑动装置不仅可以实现座椅的自动调节,还可以使用户在需要长距离调节座椅时手动调节。用户可以在自动调节和手动调节之间任意切换,提高了用户的操作舒适感,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并且,本实用新型还通过第二实施例减少了座椅滑动装置手动调节时的阻力。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连接轴组件,其包括:同轴设置的输入轴和输出轴,以及以与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同轴滑动连接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之间的中间轴;
其中,所述输出轴能够在所述输入轴不转动的情况下相对于所述中间轴自由转动;
所述输入轴转动时驱动所述中间轴滑动到目标位置,使所述中间轴与所述输出轴周向固定,进而所述输入轴借助所述中间轴带动所述输出轴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和所述中间轴中的一个上设置有V形槽,所述输入轴和所述中间轴中的另一个上设置有与所述V形槽相匹配的限位构件;
当所述输入轴转动时,所述限位构件从所述V形槽的中间折弯处滑动到所述V形槽的一端并因此使所述中间轴滑动到目标位置,进而使所述输入轴借助所述中间轴带动所述输出轴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构件是销钉或滚珠。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组件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中间轴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弹簧,以使所述输入轴和所述中间轴停止转动时,所述中间轴借由该第一弹簧的弹力恢复到初始位置,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限位构件位于所述V形槽的中间折弯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一端的第一配合孔底端,所述输入轴一端抵靠所述第一弹簧装配至所述第一配合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靠近所述中间轴的一端设置有输入轴孔,所述第一弹簧的部分结构容纳在所述输入轴孔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轴和所述输出轴中的一个上设置有内花键,所述中间轴和所述输出轴中的另一个上设置有外花键;
当所述中间轴滑动到所述目标位置时,所述内花键与所述外花键相啮合,并因此将所述中间轴和所述输出轴周向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轴靠近所述输出轴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配合孔,所述内花键设置在所述第二配合孔内;
在所述输入轴不转动时,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的所述外花键位于所述第二配合孔内且与所述内花键分离,使得所述输出轴能够相对于所述中间轴自由转动。
9.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马达和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轴组件,所述马达的转轴与所述输入轴驱动连接。
10.一种座椅,所述座椅借由行走轮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还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装置,所述输出轴与所述行走轮驱动连接。
11.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权利要求10所述的座椅。
CN201820357626.1U 2018-03-15 2018-03-15 连接轴组件、驱动装置、座椅和包括该座椅的汽车 Active CN2082328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57626.1U CN208232871U (zh) 2018-03-15 2018-03-15 连接轴组件、驱动装置、座椅和包括该座椅的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57626.1U CN208232871U (zh) 2018-03-15 2018-03-15 连接轴组件、驱动装置、座椅和包括该座椅的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232871U true CN208232871U (zh) 2018-12-14

Family

ID=64587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357626.1U Active CN208232871U (zh) 2018-03-15 2018-03-15 连接轴组件、驱动装置、座椅和包括该座椅的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23287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12901A (zh) * 2018-03-15 2018-07-24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连接轴组件、驱动装置、座椅和包括该座椅的汽车
CN108394317A (zh) * 2018-03-15 2018-08-14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座椅滑动装置、座椅和包括该座椅的汽车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12901A (zh) * 2018-03-15 2018-07-24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连接轴组件、驱动装置、座椅和包括该座椅的汽车
CN108394317A (zh) * 2018-03-15 2018-08-14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座椅滑动装置、座椅和包括该座椅的汽车
CN108394317B (zh) * 2018-03-15 2020-10-23 蔚来(安徽)控股有限公司 座椅滑动装置、座椅和包括该座椅的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94317A (zh) 座椅滑动装置、座椅和包括该座椅的汽车
CN208232871U (zh) 连接轴组件、驱动装置、座椅和包括该座椅的汽车
CN105286467B (zh) 窗帘、其致动系统及操作方法
CN208164812U (zh) 座椅滑动装置、座椅和包括该座椅的汽车
CN205615419U (zh) 一种高度可调式电动伸缩踏板装置
CN102745047A (zh) 用于可开启滑顶的装置
CN107813267A (zh) 一种汽车零部件加工台
CN102793370A (zh) 自动升降开合休闲桌
CN108312901A (zh) 连接轴组件、驱动装置、座椅和包括该座椅的汽车
CN203202193U (zh) 一种汽车换挡手柄
KR20110138684A (ko) 차량용 시트 높이조절장치
CN107747450A (zh) 双开塞拉门系统
CN107810136A (zh) 具有机电固定设备的转向管柱
CN104687860A (zh) 一种便于折叠的床护栏
CN209986507U (zh) 旋拧装置及转子内腔螺母旋拧装置
CN113305725B (zh) 一种液压支柱管外圆智能抛光设备
CN111216784B (zh) 方向盘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0290974A (zh) 用于调节两个元件之间距离的机械装置
US20030028999A1 (en) Door hinge with integrated door stop
CN204292697U (zh) 一种可伸缩调节且便于折叠的床护栏
CN204621525U (zh) 用于汽车座椅调角器扭矩检测与调交货位置的工装
CN207975417U (zh) 一种全站仪支架
CN207761495U (zh) 单开塞拉门系统
CN112692097A (zh) 一种医用导丝及其制作方法
CN202123948U (zh) 一种可移式轿车旋转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14

Address after: Susong Road West and Shenzhen Road North, Hefe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eilai (Anhui) Hold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30 Floor of Yihe Building, No. 1 Kangle Plaza, Central, Hong Kong, China

Patentee before: NIO NEXTEV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