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47649U - 新型高效吸尘装置 - Google Patents

新型高效吸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47649U
CN208147649U CN201820732397.7U CN201820732397U CN208147649U CN 208147649 U CN208147649 U CN 208147649U CN 201820732397 U CN201820732397 U CN 201820732397U CN 208147649 U CN208147649 U CN 2081476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per cover
exhaust apparatus
side wall
dust
ne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73239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光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Hengda Precision Machinery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Hengda Precision Machinery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Hengda Precision Machinery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Hengda Precision Machinery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73239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1476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476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476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 Laser Beam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高效吸尘装置,包括吸尘罩体和上盖,二者形成一侧具有开口的腔体,开口为外大内小的异形口,开口为进风口,吸尘罩体的侧面具有出风口,出风口外接抽风装置;吸尘罩体包括左、右侧壁和底壁,上盖和底壁皆伸出于左、右侧壁,且定义上盖伸出于左、右侧壁的部分为上延伸部,底壁伸出于所述左、右侧壁的部分为下延伸部,上、下延伸部之间形成容纳加工刀具和工件的容纳腔;上盖的通孔能够容纳安装加工刀具的转轴穿过。由于吸尘过程中,工件和加工刀具均位于容纳腔内,一是便于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被充分及时吸走,对粉尘的收集率高达99.5%以上;二是也避免粉尘落至载板,影响产品精度,再者结构精简,易于加工,便于安装。

Description

新型高效吸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净化及通风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片状工件的抛光等机加工过程中的吸尘装置。
背景技术
片状工件的机加工过程,比如抛光、切割等工序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弥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影响车间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以下以手机导光板为例进行说明:
目前,手机导光板由注塑生产出来后,经剪切得到单个的导光板,单个导光板还需要利用抛光机构进行抛光处理,导光板是将线光源转变为面光源的高科技产品,导光板的边缘及表面平整度对线光源的转化效果以及光线的亮度、柔和度等均具有重要的影响。而手机导光板的抛光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现有技术的吸风罩设计不够合理,比如吸尘罩的入风口狭窄,粉尘的收集面积小,部分粉尘还是会弥漫到空气中,而且吸尘罩的内部易堵塞等,使得吸尘效果不理想,影响产品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高效吸尘装置,由于吸尘过程中,工件和加工刀具均位于容纳腔内,一是便于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被充分且及时吸走,除尘效果佳,对粉尘的收集率高达99.5%以上,减少弥散到周围空气中的粉尘量,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工作人员的健康;二是也避免粉尘落至载板和工件,影响加工效率和产品精度;再者结构精简,易于加工,便于安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型高效吸尘装置,包括吸尘罩体和上盖,所述吸尘罩体与所述上盖连接,且所述吸尘罩体和所述上盖形成一侧具有开口的腔体,所述开口为外大内小的异形口,所述开口为进风口,所述吸尘罩体的侧面具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外接抽风装置;
所述吸尘罩体包括左侧壁、右侧壁和底壁,所述左侧壁与所述底壁连接,所述右侧壁也与所述底壁连接,在所述开口处,所述上盖和所述底壁皆伸出于所述左侧壁和所述右侧壁,且定义所述上盖伸出于所述左侧壁和所述右侧壁的部分为上延伸部,所述底壁伸出于所述左侧壁和所述右侧壁的部分为下延伸部,所述上延伸部和所述下延伸部之间形成容纳加工刀具和工件的容纳腔;
所述上盖具有通孔,所述通孔能够容纳安装加工刀具的转轴穿过。
进一步地说,所述开口为外大内小的异形口。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上盖为平板状上盖,所述底壁的内壁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斜面段、平面段、第二斜面段和弧面段,所述第一斜面段与所述上盖之间形成口径渐缩的所述进风口,所述第二斜面段与所述上盖之间形成孔径渐扩的缓流腔,所述第二斜面段与所述上盖之间形成缓流腔,所述弧面段与所述上盖之间形成弧形腔。
进一步地说,所述上延伸部的长度大于所述下延伸部的长度。
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一斜面段具有容纳加工刀具或安装加工刀具的转轴的凹槽。
进一步地说,所述吸尘装置的上表面还连接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固定于所述上盖的上方,所述加强板安装于机台。
进一步地说,所述容纳腔内容纳工件和用于放置工件的载板。
进一步地说,还包括套管组件,所述套管组件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出风口,且另一端与外接的抽风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说,所述吸尘罩体与所述上盖为一体式连接或分体式连接。
进一步地说,所述工件为手机导光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包括吸尘罩体和上盖,二者之间形成具有开口的腔体,开口为外大内小的异形口,且为进风口,工作时,在外接的抽风装置的作用下,工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通过进风口进入腔体并通过出风口经后续步骤排出,由于吸尘过程中,工件和加工刀具均位于容纳腔内,一是便于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被充分且及时吸走,除尘效果佳,对粉尘的收集率高达99.5%以上,减少弥散到周围空气中的粉尘量,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工作人员的健康;二是也避免粉尘落至载板,影响加工效率和产品精度;
再者,底壁的第一斜面段与上盖之间形成口径渐缩的进风口,平面段与所述上盖之间形成孔径一致的聚风腔,第二斜面段与上盖之间形成孔径渐扩的缓流腔,弧面段与所述上盖之间形成弧形腔,粉尘在抽风装置的作用下,依次经过进风口、聚风腔、缓流腔、弧形腔和出风口排出,其中进风口为口径渐缩的进风口,这种喇叭状的进风口设计,增加除尘时进风口的面积,减小风压损失,能降低风阻,且起到导流作用,便于将工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充分吸除;之后经过的聚风腔口径相对较小,起到较佳的汇聚粉尘、加快流速的作用,再之后经过的缓流腔和弧形腔,能够减缓流速,且弧形腔更易于粉尘的排出,粉尘的排出过程更加顺畅,同时无死角,不易堵塞,便于清理和维护;
再者,本实用新型的吸尘装置的上表面还连接有加强板,加强板固定于上盖的上方,通过加强板安装于机台将吸尘装置安装,安装过程简单易行且提高吸尘装置的强度;
再者,本实用新型结构精简,部件少,易加工。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不含加强板);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不含上盖);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四(安装于机台后的);
图5是图4的A部放大图(含载板);
图6是图4的A部放大图(不含载板);
附图中各部分标记如下:
吸尘装置30、吸尘罩体301、左侧壁3011、右侧壁3012、底壁3013、下延伸部30131、第一斜面段30132、凹槽301321、平面段30133、第二斜面段30134、弧面段30135、上盖302、上延伸部3021、进风口303、容纳腔304、加强板305、套管组件306、出风口307、转轴40和载板5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功效。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其它不同的方式予以实施,即,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范畴下,能于不同的修饰与改变。
实施例:一种新型高效吸尘装置30,如图1到6所示,包括吸尘罩体301和上盖302,所述吸尘罩体与所述上盖连接,且所述吸尘罩体和所述上盖形成一侧具有开口的腔体,所述开口为进风口303,所述吸尘罩体的侧面具有出风口307,所述出风口外接抽风装置(图未示意);
所述吸尘罩体包括左侧壁3011、右侧壁3012和底壁3013,所述左侧壁与所述底壁连接,所述右侧壁也与所述底壁连接,在所述开口处,所述上盖和所述底壁皆伸出于所述左侧壁和所述右侧壁,且定义所述上盖伸出于所述左侧壁和所述右侧壁的部分为上延伸部3021,所述底壁伸出于所述左侧壁和所述右侧壁的部分为下延伸部30131,所述上延伸部和所述下延伸部之间形成容纳加工刀具和工件的容纳腔304;
所述上盖具有通孔,所述通孔能够容纳安装加工刀具的转轴40穿过。
本实施例中,所述开口为外大内小的异形口。
所述上盖为平板状上盖,所述底壁的内壁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斜面段30132、平面段30133、第二斜面段30134和弧面段30135,所述第一斜面段与所述上盖之间形成口径渐缩的所述进风口,所述第二斜面段与所述上盖之间形成孔径渐扩的缓流腔,所述第二斜面段与所述上盖之间形成缓流腔,所述弧面段与所述上盖之间形成弧形腔。
所述聚风腔、所述缓流腔和所述弧形腔构成所述的腔体。
所述上延伸部的长度大于所述下延伸部的长度。所述通孔设于所述上延伸部。
所述第一斜面段具有容纳加工刀具或安装加工刀具的转轴的凹槽301321。
本实施例中,所述吸尘装置的上表面还连接有加强板305,所述加强板固定于所述上盖的上方,所述加强板安装于机台。
所述容纳腔内容纳工件和用于放置工件的载板50。
还包括套管组件306,所述套管组件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出风口,且另一端与外接的抽风装置连接。
所述吸尘罩体与所述上盖为一体式连接或分体式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吸尘罩体与所述上盖为分体式连接。
所述工件为手机导光板,但不限于此。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工作时,安装加工刀具的转轴穿过通孔,刀具位于上、下延伸部之间的容纳腔,同时待加工的工件,比如手机导光板放置于载板,工件和载板也位于容纳腔内,在外接的抽风装置的作用下,工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依次经过进风口、聚风腔、缓流腔、弧形腔和出风口并经后续步骤排出,由于吸尘过程中,工件和加工刀具均位于容纳腔内,一是便于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被充分且及时吸走,除尘效果佳,对粉尘的收集率高达99.5%以上,减少弥散到周围空气中的粉尘量,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工作人员的健康;二是也避免粉尘落至载板,影响加工效率和产品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新型高效吸尘装置(30),其特征在于:包括吸尘罩体(301)和上盖(302),所述吸尘罩体与所述上盖连接,且所述吸尘罩体和所述上盖形成一侧具有开口的腔体,所述开口为进风口(303),所述吸尘罩体的侧面具有出风口(307),所述出风口外接抽风装置;
所述吸尘罩体包括左侧壁(3011)、右侧壁(3012)和底壁(3013),所述左侧壁与所述底壁连接,所述右侧壁也与所述底壁连接,在所述开口处,所述上盖和所述底壁皆伸出于所述左侧壁和所述右侧壁,且定义所述上盖伸出于所述左侧壁和所述右侧壁的部分为上延伸部(3021),所述底壁伸出于所述左侧壁和所述右侧壁的部分为下延伸部(30131),所述上延伸部和所述下延伸部之间形成容纳加工刀具和工件的容纳腔(304);
所述上盖具有通孔,所述通孔能够容纳安装加工刀具的转轴(40)穿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高效吸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为平板状上盖,所述底壁的内壁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斜面段(30132)、平面段(30133)、第二斜面段(30134)和弧面段(30135),所述第一斜面段与所述上盖之间形成口径渐缩的所述进风口,所述平面段与所述上盖之间形成孔径一致的聚风腔,所述第二斜面段与所述上盖之间形成孔径渐扩的缓流腔,所述弧面段与所述上盖之间形成弧形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高效吸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延伸部的长度大于所述下延伸部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高效吸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段具有容纳加工刀具或安装加工刀具的转轴的凹槽(30132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高效吸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尘装置的上表面还连接有加强板(305),所述加强板固定于所述上盖的上方,所述加强板安装于机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高效吸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内容纳工件和用于放置工件的载板(5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高效吸尘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管组件(306),所述套管组件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出风口,且另一端与外接的抽风装置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高效吸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尘罩体与所述上盖为一体式连接或分体式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高效吸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件为手机导光板。
CN201820732397.7U 2018-05-17 2018-05-17 新型高效吸尘装置 Active CN2081476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32397.7U CN208147649U (zh) 2018-05-17 2018-05-17 新型高效吸尘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32397.7U CN208147649U (zh) 2018-05-17 2018-05-17 新型高效吸尘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47649U true CN208147649U (zh) 2018-11-27

Family

ID=643877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732397.7U Active CN208147649U (zh) 2018-05-17 2018-05-17 新型高效吸尘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1476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319392U (zh) 一种便于回收废屑的机械加工工作平台
CN106002522B (zh) 嵌合件毛刺废屑清理装置
CN207982905U (zh) 一种自动吹屑装置
CN210874456U (zh) 一种伸缩式除尘装置
CN208147649U (zh) 新型高效吸尘装置
CN207667335U (zh) 一种滤筒除尘器
CN206812146U (zh) 一种开料机用除屑装置
CN211276975U (zh) 一种管材激光切割接渣装置
CN208613204U (zh) 一种镜片加工用除尘装置
CN205996661U (zh) 一种机械配件型号标识装置
CN204976913U (zh) 一种竹筒去节机
CN211278046U (zh) 一种应用在喷砂工艺的除尘机
CN208600845U (zh) 一种自带除尘效果的折臂攻丝机
CN207858430U (zh) 一种加工零件后自动清理装置
CN114193258A (zh) 一种后壳体套圈的孔检测后去毛刺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CN207841024U (zh) 一种用于加工铝合金的高光机
CN203196974U (zh) 前置风机分布式废气收集装置
CN214185840U (zh) 一种焊接设备
CN220611587U (zh) 一种感应吹净装置
CN215430619U (zh) 一种超声焊接除尘装置
CN209812577U (zh) 除灰效果好的木艺加工台
CN211760577U (zh) 环保型的手持除膜机
CN219052255U (zh) 一种玻璃盖板抛光后用清洗机
CN217344046U (zh) 一种标准型数控切割机
CN218993483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油烟净化一体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