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06947U - 一种螺栓盖和螺栓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螺栓盖和螺栓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06947U
CN208106947U CN201820557747.0U CN201820557747U CN208106947U CN 208106947 U CN208106947 U CN 208106947U CN 201820557747 U CN201820557747 U CN 201820557747U CN 208106947 U CN208106947 U CN 2081069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iving portion
bolt
elastic shell
bolted cover
wash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55774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帅
何凯欣
董松梅
谢伟平
程喻达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55774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1069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069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069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紧固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螺栓盖和螺栓组件,包括弹性壳体,弹性壳体上设有容纳腔,弹性壳体的底部上设有开口,容纳腔包括第一容纳部、第二容纳部和第三容纳部,在安装时,将螺栓的螺杆远离螺栓的头部的一端容置在第一容纳部内,螺母容置在第二容纳部内,垫圈容置在第三容纳部内,且螺栓的螺杆远离螺栓的头部的一端与弹性壳体过盈配合,以使得弹性壳体能够牢靠地套设在螺栓上,从而避免螺栓外露时刮伤作业人员,进而有效地提高了螺栓的使用安全性。此外,通过第三容纳部的第二端朝弹性壳体的外侧壁方向倾斜,以避免垫圈与第三容纳部之间的过盈量过大,从而使得垫圈能够轻易地容置在第三容纳部内,进而便于螺栓盖的安装。

Description

一种螺栓盖和螺栓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紧固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螺栓盖和螺栓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螺栓在汽车上广泛应用,主要起连接固定零部件的作用。但是,当螺栓安装完成后,螺栓的一端会外露,特别是在汽车的发动机仓内的前悬架紧固螺栓和蓄电池支架紧固螺栓等较长的螺栓,由于螺栓外露的长度比较长,因此极其容易刮伤作业人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螺栓盖和螺栓组件,其能够避免安装后的螺栓刮伤作业人员,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螺栓的使用安全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螺栓盖,包括弹性壳体,所述弹性壳体上设有容纳腔,所述弹性壳体的底部上设有开口,所述容纳腔包括第一容纳部、第二容纳部和第三容纳部,所述第一容纳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容纳部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容纳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容纳部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三容纳部的第二端与所述开口连通;所述第三容纳部的第二端朝所述弹性壳体的外侧壁方向倾斜。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弹性壳体的外侧壁靠近所述第三容纳部的一端构成竖直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弹性壳体的顶部的边缘上设有第一倒角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容纳部的顶部的边缘上设有第二倒角部,所述第二容纳部的顶部的边缘上设有第三倒角部,所述第三容纳部的顶部的边缘上设有第四倒角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三容纳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容纳部的宽度,所述第二容纳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容纳部的宽度。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容纳部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容纳部的高度,所述第二容纳部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三容纳部的高度。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容纳腔为轴对称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弹性壳体为轴对称结构,且所述容纳腔的中心轴与所述弹性壳体的中心轴重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弹性壳体由橡胶制成。
为了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螺栓组件,包括螺栓、螺母、垫圈以及所述的螺栓盖,所述垫圈套设在所述螺栓的螺杆上,所述螺母旋入所述螺栓的螺杆上,且所述垫圈的一端抵靠在所述螺栓的头部上,所述垫圈的另一端抵靠在所述螺母的一端上;所述螺栓的螺杆远离所述螺栓的头部的一端容置在所述第一容纳部内,且所述螺栓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一容纳部的侧部过盈配合;所述螺母容置在所述第二容纳部内,且所述螺母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容纳部的侧部过盈配合;所述垫圈容置在所述第三容纳部内,且所述垫圈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三容纳部的侧部过盈配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螺栓盖和螺栓组件,在安装时,将螺栓的螺杆远离头部的一端容置在第一容纳部内,螺母容置在第二容纳部内,垫圈容置在第三容纳部内,且螺栓的螺杆远离螺栓的头部的一端与弹性壳体过盈配合,以使得弹性壳体能够牢靠地套设在螺栓上,从而避免螺栓外露时刮伤作业人员,进而有效地提高了螺栓的使用安全性。此外,通过第三容纳部的第二端朝弹性壳体的外侧壁方向倾斜,以避免垫圈与第三容纳部之间的过盈量过大,从而使得垫圈能够轻易地容置在第三容纳部内,进而便于螺栓盖的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螺栓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2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螺栓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图6是图5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螺栓盖的装配示意图。
其中,1、弹性壳体;11、开口;12、竖直面;13、第一倒角部;2、容纳腔;21、第一容纳部;211、第二倒角部;22、第二容纳部;221、第三倒角部;23、第三容纳部;231、第四倒角部;3、螺栓;31、螺栓的头部;32、螺栓的螺杆;4、螺母;5、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中,上、下、左、右、前和后等方位以及顶部和底部的描述都是针对图3进行限定的,当螺栓盖的放置方式发生改变时,其相应的方位以及顶部和底部的描述也将根据放置方式的改变而改变,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一
结合图1至图3以及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螺栓盖,包括弹性壳体1,所述弹性壳体1上设有容纳腔2,所述弹性壳体1的底部上设有开口11,所述容纳腔2包括第一容纳部21、第二容纳部22和第三容纳部23,所述第一容纳部2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容纳部22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容纳部2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容纳部23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三容纳部23的第二端与所述开口11连通;所述第三容纳部23的第二端朝所述弹性壳体1的外侧壁方向倾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螺栓盖在安装时,将螺栓3的螺杆32远离头部的一端容置在第一容纳部21内,螺母4容置在第二容纳部22内,垫圈5容置在第三容纳部23内,且螺栓3的螺杆32远离螺栓3的头部31的一端与弹性壳体1过盈配合,以使得弹性壳体1能够牢靠地套设在螺栓3上,从而避免螺栓3外露时刮伤作业人员,进而有效地提高了螺栓3的使用安全性。此外,通过第三容纳部23的第二端朝弹性壳体1的外侧壁方向倾斜,以避免垫圈5与第三容纳部23之间的过盈量过大,从而使得垫圈5能够轻易地容置在第三容纳部23内,进而便于螺栓盖的安装。
结合图1至图3所示,为了避免倾斜安装所述螺栓盖,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弹性壳体1的外侧壁靠近所述第三容纳部23的一端构成竖直面12。由于所述弹性壳体1的外侧壁靠近所述第三容纳部23的一端构成竖直面12,因此便于将所述螺栓盖直立安装,以避免倾斜安装所述螺栓盖,从而使得所述螺栓盖能够牢靠地套设在螺栓3上。
结合图1至图3所示,为了进一步避免刮伤作业人员,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弹性壳体1的顶部的边缘上设有第一倒角部13。通过在所述弹性壳体1的顶部的边缘上设有第一倒角部13,以使得所述弹性壳体1的表面更加光滑,从而进一步避免了刮伤作业人员,进而进一步提高了螺栓3的使用安全性;此外,通过在所述弹性壳体1的顶部的边缘上设有第一倒角部13,以避免制作所述螺栓盖时模具填胶不充分,同时避免了出模披锋。
结合图1至图3所示,为了避免制作所述螺栓盖时模具填胶不充分,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容纳部21的顶部的边缘上设有第二倒角部211,所述第二容纳部22的顶部的边缘上设有第三倒角部221,所述第三容纳部23的顶部的边缘上设有第四倒角部231。通过在所述第一容纳部21的顶部的边缘上设有第二倒角部211,所述第二容纳部22的顶部的边缘上设有第三倒角部221,所述第三容纳部23的顶部的边缘上设有第四倒角部231,以避免制作所述螺栓盖时模具填胶不充分,同时避免了出模披锋。
结合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三容纳部23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容纳部22的宽度,所述第二容纳部22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容纳部21的宽度。由于安装后的螺栓3的螺杆32的直径小于与螺栓3相配合的螺母4的直径,且螺母4的直径小于与螺栓3相配合的垫圈5的直径,因此所述第三容纳部23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容纳部22的宽度,所述第二容纳部22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容纳部21的宽度,以确保所述螺栓3的外侧壁与第一容纳部21的侧部过盈配合,所述螺母4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容纳部22的侧部过盈配合,所述垫圈5的外侧壁与第三容纳部23的侧部过盈配合,从而使得弹性壳体1能够更加牢靠地套设在所述螺栓3、所述螺母4和所述垫圈5上。
结合图1至图3所示,为了使结构合理化,以简化结构,从而降低成本,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容纳部21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容纳部22的高度,所述第二容纳部22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三容纳部23的高度。由于螺杆的长度一般大于螺母4的高度,螺母4的厚度一般大于垫圈5的高度,因此通过所述第一容纳部21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容纳部22的高度,所述第二容纳部22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三容纳部23的高度,以使得所述螺杆、所述螺母4和所述垫圈5分别与所述弹性壳体1相适配,从而简化了结构,进而降低了成本。
结合图1至图3所示,为了使结构合理化,以简化结构,从而降低成本,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容纳腔2为轴对称结构。由于安装后的所述螺杆、所述螺母4和所述垫圈5程一般为轴对称结构,因此将所述容纳腔2设置为轴对称结构,以进一步使得所述螺杆、所述螺母4和所述垫圈5分别与所述弹性壳体1相适配,从而简化了结构,进而降低了成本。
结合图1至图3所示,为了确保所述螺栓盖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弹性壳体1为轴对称结构,且所述容纳腔2的中心轴与所述弹性壳体1的中心轴重合。通过将弹性壳体1设置为轴对称结构,且所述容纳腔2的中心轴与所述弹性壳体1的中心轴重合,以使得所述弹性壳体1受力比较均匀,从而确保了所述螺栓盖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确保所述螺栓盖能够牢靠地套设在螺栓3上,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弹性壳体1由橡胶制成。由于橡胶具备良好的弹性和强度,因此所述弹性壳体1采用橡胶制成,以确保所述弹性壳体1具备良好的弹性和强度,从而进一步确保了所述螺栓盖能够牢靠地套设在螺栓3上,同时能够缓冲作业人员触碰所述螺栓盖时的作用力。
结合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螺栓盖适用于M6螺栓3(即其螺纹外径为6mm),所述螺栓盖的高度为26mm,其公差为±0.8mm;所述螺栓盖的底部的直径为20.2mm,其公差为±0.8mm;所述螺栓盖的顶部的直径为14mm,其公差为±0.6mm;所述第一容纳部21的直径为4.5mm,其公差为±0.2mm;所述第二容纳部22的直径为9mm,其公差为±0.2mm;所述竖直面12的高度为1.2mm,其公差为±0.3mm;所述第三容纳部23的高度为1.8mm,其公差为±0.2mm;所述第二容纳部22的高度与所述第三容纳部23的高度和为6mm,其公差为±0.2mm;所述第一容纳部21、所述第二容纳部22和所述第三容纳部23的高度和为22mm,其公差为+0.5mm,-0.2mm;所述第一倒角部13的倒角半径为3mm,其公差为±0.3mm;所述第二倒角部211的倒角半径为1mm,其公差为±0.3mm;所述第三倒角部221的倒角半径为0.5mm,其公差为±0.3mm;所述第四倒角部231的倒角半径为1mm,其公差为±0.3mm。本实施例中的所述螺栓盖的插入荷重为70N以下。
实施例二
结合图4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螺栓盖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所述螺栓盖适用于M10螺栓3(即其螺纹外径为10mm),所述螺栓盖的高度为27mm,其公差为±0.8mm;所述螺栓盖的底部的直径为28mm,其公差为±0.8mm;所述螺栓盖的顶部的直径为20mm,其公差为±0.6mm;所述第一容纳部21的直径为9mm,其公差为±0.2mm;所述第二容纳部22的直径为14mm,其公差为±0.2mm;所述竖直面12的高度为1.2mm,其公差为±0.3mm;所述第三容纳部23的高度为2.6mm,其公差为±0.2mm;所述第二容纳部22的高度与所述第三容纳部23的高度和为10mm,其公差为±0.2mm;所述第一容纳部21、所述第二容纳部22和所述第三容纳部23的高度和为23mm,其公差为+0.5mm,-0.2mm;所述第一倒角部13的倒角半径为3mm,其公差为±0.3mm;所述第二倒角部211的倒角半径为1.5mm,其公差为±0.3mm;所述第三倒角部221的倒角半径为0.5mm,其公差为±0.3mm;所述第四倒角部231的倒角半径为1mm,其公差为±0.3mm;所述螺栓盖的外侧壁靠近所述竖直面12的一端构成圆弧面,所述圆弧面的半径为25mm,其公差为±0.8。本实施例中的所述螺栓盖的插入荷重为70N以下。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和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做更多的赘述。
结合图1至图7所示,为了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螺栓组件,包括螺栓3、螺母4、垫圈5以及所述的螺栓盖,所述垫圈5套设在所述螺栓3的螺杆32上,所述螺母4旋入所述螺栓3的螺杆32上,且所述垫圈5的一端抵靠在所述螺栓3的头部31上,所述垫圈5的另一端抵靠在所述螺母4的一端上;所述螺栓3的螺杆32远离所述螺栓3的头部31的一端容置在所述第一容纳部21内,且所述螺杆32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一容纳部21的侧部过盈配合;所述螺母4容置在所述第二容纳部22内,且所述螺母4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容纳部22的侧部过盈配合;所述垫圈5容置在所述第三容纳部23内,且所述垫圈5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三容纳部23的侧部过盈配合。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螺栓盖和螺栓组件,在安装时,将螺栓3的螺杆32远离头部的一端容置在第一容纳部21内,螺母4容置在第二容纳部22内,垫圈5容置在第三容纳部23内,且螺栓3的螺杆32远离螺栓3的头部31的一端与弹性壳体1过盈配合,以使得弹性壳体1能够牢靠地套设在螺栓3上,从而避免螺栓3外露时刮伤作业人员,进而有效地提高了螺栓3的使用安全性。此外,通过第三容纳部23的第二端朝弹性壳体1的外侧壁方向倾斜,以避免垫圈5与第三容纳部23之间的过盈量过大,从而使得垫圈5能够轻易地容置在第三容纳部23内,进而便于螺栓盖的安装。
此外,由于现有的螺栓在安装后的外露部分通常残留工艺确认时的油漆笔标识,从而导致产品的外观不整洁,而本实用新型的螺栓盖能够遮挡该残留的标识,以提高产品的外观整洁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螺栓盖,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壳体,所述弹性壳体上设有容纳腔,所述弹性壳体的底部上设有开口,所述容纳腔包括第一容纳部、第二容纳部和第三容纳部,所述第一容纳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容纳部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容纳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容纳部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三容纳部的第二端与所述开口连通;所述第三容纳部的第二端朝所述弹性壳体的外侧壁方向倾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栓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壳体的外侧壁靠近所述第三容纳部的一端构成竖直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栓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壳体的顶部的边缘上设有第一倒角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栓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部的顶部的边缘上设有第二倒角部,所述第二容纳部的顶部的边缘上设有第三倒角部,所述第三容纳部的顶部的边缘上设有第四倒角部。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螺栓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容纳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容纳部的宽度,所述第二容纳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容纳部的宽度。
6.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螺栓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部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容纳部的高度,所述第二容纳部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三容纳部的高度。
7.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螺栓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为轴对称结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螺栓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壳体为轴对称结构,且所述容纳腔的中心轴与所述弹性壳体的中心轴重合。
9.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螺栓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壳体由橡胶制成。
10.一种螺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螺栓、螺母、垫圈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螺栓盖,所述垫圈套设在所述螺栓的螺杆上,所述螺母旋入所述螺栓的螺杆上,且所述垫圈的一端抵靠在所述螺栓的头部上,所述垫圈的另一端抵靠在所述螺母的一端上;所述螺栓的螺杆远离所述螺栓的头部的一端容置在所述第一容纳部内,且所述螺杆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一容纳部的侧部过盈配合;所述螺母容置在所述第二容纳部内,且所述螺母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容纳部的侧部过盈配合;所述垫圈容置在所述第三容纳部内,且所述垫圈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三容纳部的侧部过盈配合。
CN201820557747.0U 2018-04-17 2018-04-17 一种螺栓盖和螺栓组件 Active CN2081069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57747.0U CN208106947U (zh) 2018-04-17 2018-04-17 一种螺栓盖和螺栓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57747.0U CN208106947U (zh) 2018-04-17 2018-04-17 一种螺栓盖和螺栓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06947U true CN208106947U (zh) 2018-11-16

Family

ID=641189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557747.0U Active CN208106947U (zh) 2018-04-17 2018-04-17 一种螺栓盖和螺栓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1069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106947U (zh) 一种螺栓盖和螺栓组件
CN208307892U (zh) 一种汽车合金转向节运输用夹具
CN106856271A (zh) 一种可拆卸充电座及其组装方法
CN210240250U (zh) 螺杆通用对边结构
CN205806213U (zh) 一种球头销
CN204845147U (zh) 热发泡喷码机墨盒固定装置
CN203752814U (zh) 一种汽车悬架系统及其板簧组件
KR101242012B1 (ko) 차량용 잭 툴 케이스
CN211778434U (zh) 一种新型螺栓螺母结构
CN103964093A (zh) 四爪料盖的料盖筋板、翻转耳板和锁环的组对装置
CN209521758U (zh) 一种杆部轴径可调节的转向节
CN209738712U (zh) 一种半挂车球头牵引器
CN207631781U (zh) 一种塑料边缘保护盖板结构
CN203272742U (zh) 变速箱支架减震装置
CN209191617U (zh) 一种半挂车悬挂可调式连杆
CN206820164U (zh) 一种防尘盖与车载转接器的连接结构
CN207955820U (zh) 一种用于固定汽车导流板的固定架
CN210622558U (zh) 汽车铰链
CN207466362U (zh) 一种汽车油箱支撑构架
CN107825943A (zh) 一种遮阳板侧面遮阳固定挂钩及遮阳板
CN211767852U (zh) 一种自动上料搅拌罐车罐体自由支撑架
CN216916109U (zh) 车门支撑及固定装置
CN217930702U (zh) 一种电动车用减震器气密性检测设备
CN207433670U (zh) 一种备胎压板
CN205394363U (zh) 一种开口扳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1434, No. 633, Jinshan Avenue East Road, Guangzhou, Guangdong, Panyu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Automobile Passenger Car Co.,Ltd.

Address before: 511434, No. 633, Jinshan Avenue East Road, Guangzhou, Guangdong, Panyu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MOTOR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633, Jinshan Avenue East Road, Guangzhou, Guangdong, Panyu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 633, Jinshan Avenue East Road, Guangzhou, Guangdong, Panyu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Automobile Passenger Ca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