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78066U - 电池模块、电池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池模块、电池组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078066U CN208078066U CN201820556992.XU CN201820556992U CN208078066U CN 208078066 U CN208078066 U CN 208078066U CN 201820556992 U CN201820556992 U CN 201820556992U CN 208078066 U CN208078066 U CN 20807806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sbar
- terminal
- battery
- battery module
- uni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777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Substances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8095 Ni-MH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8477 Ni—MH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 acryl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9 activ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OJIJEKBXJYRIBZ-UHFFFAOYSA-N cadmium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Cd] OJIJEKBXJYRIB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75 carbonace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05 electr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3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QELJHCBNGDEXLD-UHFFFAOYSA-N nickel zinc Chemical compound [Ni].[Zn] QELJHCBNGDEXL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4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10/643—Cylindrical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3—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or thermally conductive materi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1—Su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 dissipation or radiation, e.g. fins or coat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3—Terminals or lead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3—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cells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6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96—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erminals of battery pack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3—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interconnec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5—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a single busba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21—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522—Inorganic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48—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opposite sides of the cell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电池模块、电池组和车辆,该电池模块能够具有低的高度并且确保稳定的冷却性能,所述电池组和车辆包括所述电池模块。该电池模块具有布置在其下部处的散热部件,该电池模块包括:单体组件,该单体组件具有在水平方向上以平置形式堆叠的多个罐型二次电池;和汇流条,该汇流条具有连接部和热传递部,连接部被构造成接触单体组件的两个或更多个罐型二次电池的电极,以将该两个或更多个罐型二次电池电连接,热传递部位于连接部下方以接触散热部件,从而将二次电池的热传递到散热部件,该汇流条至少部分地由导电材料制成。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在韩国于2017年4月18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7-0049938和2018年3月6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8-0026447的优先权,其公开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具有多个罐型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并且更具体地,涉及能够在确保稳定冷却性能的同时被设计成具有低高度的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等。
背景技术
近来,随着对于便携式电子产品诸如照相机和便携式电话的需求已经急剧地增加并且能量存储电池、车辆、机器人、卫星等的使用和发展已经扩大,在其中使用的电池组变得受到高度关注并且得到活跃的研究。
电池模块或者电池组通常包含还称为单体的至少一个二次电池。另外,当前商业化的二次电池包括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镍锌电池、锂二次电池等。在它们之中,由于诸如由基本无记忆效应导致的自由充电和放电、非常低的自放电率和高能量密度的优点,锂二次电池与镍基二次电池相比更加受到关注。
锂二次电池主要分别使用锂基氧化物和碳质材料作为正电极活性材料和负电极活性材料。另外,锂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和电池壳体,在电极组件中布置涂覆有正电极活性材料的正电极板和涂覆有负电极活性材料的负电极板,分隔物被置入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之间,电池壳体以可密封形式容纳与电解质一起的电极组件。
同时,根据电池壳体的类型,锂二次电池可以被分类成其中电极组件被包括在金属罐中的罐型二次电池和其中电极组件被包括在由铝层压片制成的袋中的袋型二次电池。另外,取决于金属罐的形状,罐型二次电池还可以被分类成圆柱形电池和矩形电池。矩形或者圆柱形二次电池的外部包括具有开口端的壳体(即电池罐)和以可密封形式联接到电池罐的开口端的帽组件。
电池模块可以被构造成包括多个罐型二次电池。此时,该多个罐型二次电池经常被布置成在上下方向上立起以便冷却。在电池模块,特别是安装到电动车辆等的、用于车辆的电池模块的情形中,冷却装置经常位于电池模块的下部中或者电池模块下方以冷却电池模块。在此情形中,如果罐型二次电池被设置成在上下方向上立起,则可以将所有电池的底部连接到冷却装置。
然而,如果电池模块被构造成使得该多个罐型二次电池在上下方向上立起以便冷却,则难以将电池模块的高度减小到低于特定水平。某些电池模块,特别是用于车辆的电池模块,需要被设计成具有低的高度。而且,对于大多数电动车辆,电池模块经常位于车辆的下部处。在此情形中,由于车辆的尺寸或者结构限制,电池模块的高度应该被限制于特定水平。然而,因为罐型二次电池通常具有给定的规格,所以难以任意地减小罐型二次电池的长度,即高度。因此,如果电池模块被构造成使得罐型二次电池立起,则电池模块的高度不能低于罐型二次电池的高度。为了减小电池模块的高度,使其低于罐型二次电池的高度,要求相应地重新设计和制造二次电池,然而这增加了成本和时间并且因此使效率恶化。另外,取决于应用,例如车辆,电池模块可以具有不同的高度,并且单独地为不同的车辆制造二次电池不是那么理想的。因此,当被应用于车辆时,具有被设置成立起的罐型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可能引起各种问题,例如增加车辆高度或者降低车辆底部。
同时,为了减小电池模块的高度,罐型二次电池可以被构造成在水平方向上平置。然而,在这种构造中,除了在最下侧处堆叠的罐型二次电池,在上侧处堆叠的罐型二次电池不能直接地接触位于电池模块下面的冷却装置。因此,有必要将单独的冷却构件诸如冷却管或者冷却片设置于电池模块的一侧,以将每一个二次电池的热传递到冷却装置。然而,在此情形中,因为应该设置单独的冷却结构诸如冷却管或者冷却片,所以电池模块具有复杂的结构、需要困难的组装并且具有增加的重量,并且能量密度被不可避免地与由冷却构件占据的空间一样大地减小。而且,多个电池模块可以被在水平方向上布置在电池组中,并且在此情形中,如果将单独的冷却构件诸如冷却管或者冷却片设置于每一个电池模块,则以上问题可能变得更加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技术问题
本公开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并且因此本公开涉及提供一种电池模块和一种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该电池模块可以在不改变通常罐型二次电池的设计的情况下以非复杂结构具有低的高度、确保稳定冷却性能并且具有高能量密度。
本公开的这些和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以下详细说明理解并且将从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变得更加显而易见。而且将易于理解,可以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组合所示手段实现本公开的目的和优点。
技术方案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池模块,该电池模块包括布置在其下部处的散热部件,该电池模块包括:单体组件,该单体组件具有在水平方向上以平置形式堆叠的多个罐型二次电池;和汇流条,该汇流条具有连接部和热传递部,该连接部被构造成接触单体组件的两个或更多个罐型二次电池的电极,以将该两个或更多个罐型二次电池电连接,该热传递部位于连接部下方以接触散热部件,从而将二次电池的热传递到散热部件,该汇流条至少部分地由导电材料制成。
这里,汇流条可以具有弯曲板形式,其中连接部被构造成沿着单体组件的一侧在上下方向上立起,并且热传递部被构造成在水平方向上平置以被置入单体组件的下部和散热部件的上部之间。
另外,汇流条可以包括正电极汇流条和负电极汇流条,该正电极汇流条具有接触设置在单体组件中的罐型二次电池的正电极的连接部,该负电极汇流条具有接触设置在单体组件中的罐型二次电池的负电极的连接部。
另外,正电极汇流条和负电极汇流条可以位于单体组件的相反两侧处,使得正电极汇流条和负电极汇流条的热传递部被在相反方向上弯曲。
另外,正电极汇流条和负电极汇流条可以与单个散热部件相接触。
另外,该电池模块可以进一步包括热垫片,热垫片被置入正电极汇流条和负电极汇流条中的至少一个与散热部件之间,以将汇流条的热传递到散热部件,热垫片由电绝缘材料制成。
另外,汇流条可以进一步包括端子部,该端子部提供用于电连接到外部构件的端子。
另外,端子部可以在朝向单体组件的上部的方向上在连接部的上部处弯曲。
另外,两个或更多端子部可以被设置在单个汇流条处,从而以预定距离彼此间隔开。
另外,根据本公开的电池模块可以进一步包括模块壳体,该模块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具有在该第一壳体中形成的空的空间以容纳单体组件的一部分,该第二壳体具有在该第二壳体中形成的空的空间以容纳单体组件的另一部分,并且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以被构造成分别在单体组件的一侧和另一侧处联接。
另外,汇流条可以被附接到模块壳体的外侧。
另外,模块壳体可以具有在其中形成的联接凹槽,使得汇流条被至少部分地插入该联接凹槽中。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包括本公开的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在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包括本公开的电池模块的车辆。
有利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因为该多个罐型二次电池被以平置形式布置,所以通过在不改变其设计的情况下使用通常的二次电池,电池模块可以被构造成具有低的高度。
另外,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即使不将单独的冷却构件诸如冷却管和冷却片设置于电池模块的一侧,仍然能够确保有效率的电池模块冷却。
特别地,当散热部件诸如热沉、冷却管和散热片被设置在电池模块的下部处时,所有二次电池的热被顺利地传递到散热部件,由此确保稳定的电池模块冷却性能。
另外,因为不单独地要求单独的冷却构件,所以电池模块的结构得到简化,由此允许容易的制造、减小重量和制造成本并且增加能量密度。
附图说明
附图示意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并且与前面的公开一起地用于提供本公开技术特征的进一步理解,并且因此,本公开不被理解为限制于绘图。
图1是在组装状态下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概略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罐型二次电池的横截面视图。
图4是概略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热传递构造的图。
图5是概略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横截面视图。
图6是概略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正电极汇流条被从单体组件分离的横截面视图。
图7是概略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负电极汇流条被从单体组件分离的横截面视图。
图8是概略地示出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池模块中汇流条的某些端子部被设置成立起的透视图。
图9是概略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多个电池模块被连接的图。
图10是示出图2的部分A2的放大视图。
图11是示出图2的部分A3的放大视图。
图12是概略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透视图。
图13是示出图12的部分A4的前截面视图。
图14是概略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多个电池模块被连接的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散热部件
100:单体组件
110:二次电池
200:汇流条
201:正电极汇流条
202:负电极汇流条
210:连接部
220:热传递部
230:端子部
300:热垫片
400:模块壳体
401:第一壳体
402:第二壳体
510:用于正电极的连接部件
520:用于负电极的连接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在描述之前,应该理解在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术语不应该被理解为限制于一般的和字典的含义,而是基于允许本发明人为了最好的解释而适当地定义术语的原则基于与本公开技术方面对应的含义和概念解释。
因此,在这里给出的说明只是仅为了示意的优选实例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从而应该理解,能够在不偏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对此作出其它等同和修改。
图1是在组装状态下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透视图,并且图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分解透视图。特别地,图2是从下方观察的电池模块的透视图。
参考图1和图2,根据本公开的电池模块可以包括单体组件100和汇流条200。另外,散热部件10可以被布置在的电池模块下部处。
如由图1中的箭头示意地,散热部件10可以被构造成使得冷却剂在其内部空间或者下部空间中流动。这里,冷却剂可以是液体或者气体诸如冷却水或者空气。散热部件10可以吸收单体组件100和汇流条200的热并且通过接触冷却剂而将该热传递到冷却剂。例如,散热部件10可以具有热沉形式使得空气在其下部处流动或者具有管道形状使得冷却水等流过其空腔。
散热部件10可以是电池模块的外部构件,诸如作为与电池模块的单独构件安装到车辆的构件。可替代地,散热部件10可以被包括作为电池模块的构件。
单体组件100可以包括多个罐型二次电池110。这里,罐型二次电池110可以被如此构造,使得电极组件和电解质被容纳在电池壳体,即电池罐中,并且帽组件可以被联接到电池罐的开口端。
图3是概略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罐型二次电池110的横截面视图。
参考图3,罐型二次电池110可以包括电极组件111、电池罐112和帽组件113。
电极组件111可以具有如下结构,其中,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被缠绕,分隔物被置入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之间。正电极突片114可以被附接到正电极板并且连接到帽组件113,并且负电极突片115可以被附接到负电极板并且连接到电池罐112的下端。
电池罐112可以具有在其中形成的空的空间以容纳电极组件111。特别地,电池罐112可以具有带有顶部开口的圆柱形或者矩形形状。另外,电池罐112可以由金属材料诸如钢或者铝制成以确保刚度。而且,负电极突片可以被附接到电池罐的下端,使得电池罐的下部或者整个电池罐可以在功能上用作负电极端子。
帽组件113可以被联接到电池罐112的顶部开口以密封电池罐的开口端。帽组件113可以根据电池罐的形状具有圆形或者矩形形状并且可以包括诸如顶帽c1、安全通气口c2和垫圈c3的构件。
这里,顶帽c1可以位于帽组件的顶部处并且向上突出。特别地,顶帽可以在罐型二次电池110处用作正电极端子。因此,顶帽可以通过汇流条被电连接到外部装置诸如另一个二次电池、负载和充电装置。顶帽可以例如由金属材料诸如不锈钢或者铝制成。
安全通气口c2可以被构造成如果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即电池罐的内部压力增加到特定水平以上则使安全通气口c2形状变形。另外,垫圈c3可以由带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制成,使得顶帽和安全通气口的边沿部分可以被从电池罐绝缘。
同时,帽组件可以进一步包括电流中断部件c4。电流中断部件还被称作CID(电流中断装置)。如果电池的内部压力由于气体产生而增加使得安全通气口的形状反转,则在安全通气口和电流中断部件之间的接触被切断或者电流中断部件断开,由此中断在安全通气口和电极组件之间的电连接。
在提交该申请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罐型二次电池110的构造是熟知的并且因此不在这里详细描述。另外,即使图3示出罐型二次电池的一个实例,根据本公开的电池模块仍然不限于任何特定的罐型二次电池。即,可以采用在提交该申请时已知的各种二次电池作为根据本公开的电池模块。
此外,即使基于圆柱形二次电池示出图3的罐型二次电池110,也可以应用矩形二次电池作为根据本公开的电池模块。
单体组件100可以被构造成使得多个罐型二次电池110被堆叠在其中。例如,该多个罐型二次电池110可以被在水平方向上布置。另外,该多个罐型二次电池110可以被在上下方向上布置。此外,该多个罐型二次电池110可以被堆叠为使得它们的侧表面面对圆柱形电池罐的弯曲表面。
特别地,在根据本公开的电池模块中,单体组件100的该多个罐型二次电池110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平置。即,如在图2中所示,每一个罐型二次电池110可以被构造成在左右方向上(在绘图上的x轴线方向上)延伸。此时,每一个罐型二次电池110的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可以位于左侧或者右侧处。
根据本公开的这种构造,电池模块可以具有减小的高度。即,如果使罐型二次电池110平置,则电池模块可以被构造成具有比罐型二次电池的长度更短的高度。因此,易于设计具有低的高度的电池模块。
汇流条200可以将设置在单体组件100中的该多个罐型二次电池彼此电连接,例如将所有的二次电池或者某些二次电池彼此电连接。为此,汇流条20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由导电材料制成。例如,汇流条200可以由金属材料诸如铜、铝或者镍制成。
特别地,在本公开中,如在图2中所示,汇流条200可以包括连接部210和热传递部220。
连接部210可以将设置在单体组件100中的两个或更多罐型二次电池110电连接。为此目的,连接部210可以接触设置在单体组件100中的两个或更多罐型二次电池110的电极。例如,连接部210可以接触设置在单体组件100中的所有的二次电池110的电极以将所有的二次电池110彼此电连接。此外,连接部210可以接触设置在单体组件100中的该两个或更多罐型二次电池110的相同极性以将它们并联连接。可替代地,连接部210可以接触设置在单体组件100中的所有二次电池中的某些二次电池的电极以将它们彼此电连接。
热传递部220可以位于连接部210下方。另外,散热部件10可以被布置在热传递部220下方。热传递部220可以将热传递到这个散热部件10。即,从单体组件100的二次电池产生的热可以被传递到连接部210,并且热传递部220可以将转移到连接部210的二次电池的热传递到散热部件10。此外,热传递部220可以接触散热部件10从而以传导性方式传递热。
图4是概略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热传递构造的图。例如,图4可以被视为概略地示出沿着图1的线A1-A1’截取的截面构造。然而,图4没有描绘图1的所有构件而是为了方便起见仅示出某些构件。同时,在图4中,箭头表示热传递路径。
参考图4,从在地面上在上下方向上堆叠的二次电池产生的热可以在水平方向(绘图上的左右方向)上移动并且然后被传递到连接部210,连接部210位于二次电池的一侧处并且相对于地面竖直地立起。另外,传递到连接部210的热可以向下移动并且被传递到其下方的热传递部220。而且,热传递部220与其下方的散热部件10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因此,热传递部220的热可以被传递到散热部件10并且然后通过冷却剂被排出。
在本公开的这种构造中,汇流条200可以同时地电连接和冷却二次电池。换言之,如果使用根据本公开的汇流条200,则能够通过连接部210将多个二次电池彼此电连接,并且还能够通过用热传递部220将二次电池的热传递到散热部件10而冷却二次电池。
此外,如果设置在单体组件100中的所有的二次电池被连接到连接部210,则每一个二次电池的热可以被传导到连接部210,并且传导到连接部210的热可以被传导到热传递部220和散热部件10并且然后通过冷却剂被排出。在此情形中,因为可以通过传导排出设置在单体组件100中的所有的二次电池的热,所以每一个二次电池可以被有效地冷却。因此,根据这种构造,无需单独地在二次电池之间设置冷却构件。因此,电池模块可以具有非复杂的结构、减小的重量和体积以及提高的能量密度。
汇流条200可以具有板形状。而且,汇流条200可以被以金属板形式构造以确保刚度和导电性。特别地,在本公开中,汇流条200可以被以弯曲板形式构造。
例如,如在图1和图2中所示,汇流条200可以具有其下端被以大约90度弯曲的板形式。在此情形中,基于弯曲部分,汇流条200的上部可以用作连接部210,并且下部可以用作热传递部220。
特别地,连接部210可以被构造成沿着单体组件100的一侧例如单体组件100的左侧或者右侧在上下方向(绘图上的z轴线方向)上立起。即,在本公开中,如果单体组件100的罐型二次电池被以在左右方向(绘图上的x轴线方向)长的、平置的形式在前后方向(绘图上的y轴线方向)上和/或在上下方向(绘图上的z轴线方向)上堆叠,则几个二次电池的电极可以被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平行地布置。因此,具有扁平形状的连接部210被构造成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立平,使得连接部210可以与几个二次电池的电极直接接触。
另外,热传递部220可以被构造成在水平方向上平置。例如,热传递部220可以被构造成使得它的表面平行于x-y平面。在此情形中,如在图4中所示,热传递部220可以被置入单体组件100的下部和散热部件10的上部之间。
连接部210和热传递部220可以被构造成单个板,例如被弯曲的单个金属板。在此情形中,汇流条200可以确保易于制造和简单的结构。
同时,设置在单体组件100中的每一个二次电池可以包括正电极和负电极。汇流条200可以具有至少两个汇流条200以分别连接二次电池的正电极和负电极。即,汇流条200可以包括正电极汇流条201和负电极汇流条202。
这里,正电极汇流条201的连接部210可以与设置在单体组件100中的罐型二次电池的正电极(正电极端子)相接触。因此,正电极汇流条201可以将几个罐型二次电池的正电极彼此电连接。负电极汇流条202的连接部210可以与设置在单体组件100中的罐型二次电池的负电极(负电极端子)相接触。因此,负电极汇流条202可以将几个罐型二次电池的负电极彼此电连接。
例如,参见图2的构造,两个汇流条可以被布置在单体组件100的一侧处。此时,一个汇流条可以是正电极汇流条201并且另一个汇流条可以是负电极汇流条202。另外,设置在单体组件100中的所有罐型二次电池的正电极可以与正电极汇流条201相接触并且被彼此连接,并且设置在单体组件100中的所有罐型二次电池的负电极可以与负电极汇流条202相接触并且彼此接触。
优选地,正电极汇流条201和负电极汇流条202可以基于单体组件100位于相反两侧处。
设置在单体组件100中的每一个罐型二次电池可以被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延伸。另外,每一个罐型二次电池可以具有布置在其纵向方向上的相反两侧处的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特别地,该多个罐型二次电池可以被以平置的形式即以它们的纵向方向变成水平方向的形式布置,使得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位于该多个罐型二次电池的在水平方向上的两端处。此外,该多个罐型二次电池可以被如此布置,使得其正电极端子位于同一侧处并且负电极端子位于同一侧处。因此,正电极汇流条201和负电极汇流条202可以基于二次电池位于相反两侧处。
例如,如在图2中所示,二次电池可以被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在x轴线方向上)伸长,使得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分别地被布置在二次电池的右侧和左侧处。因此,正电极汇流条201可以被布置在单体组件100的右侧处,并且负电极汇流条202可以被布置在单体组件100的左侧处。
在此情形中,正电极汇流条201和负电极汇流条202可以被构造成使得热传递部220被在相反方向上弯曲。换言之,正电极汇流条201和负电极汇流条202的下端可以弯曲成使得基于弯曲部分被限定为连接部210和热传递部220。此时,正电极汇流条201和负电极汇流条202可以被在相反方向上弯曲。
例如,在图2中,正电极汇流条201的下端可以被在向左方向上(在-x轴线方向上)弯曲。另外,负电极汇流条202的下端可以被在向右方向上(在+x轴线方向上)弯曲。即,正电极汇流条201和负电极汇流条202的下端可以被朝向彼此,即在下端变得彼此靠近的方向上弯曲。利用这个弯曲构造,正电极汇流条201和负电极汇流条202的热传递部220可以如在图4中所示被置入单体组件100和散热部件10之间。特别地,正电极汇流条201的连接部210和负电极汇流条202的连接部210可以被在二次电池的纵向方向上(在x轴线方向上)以预定距离彼此间隔开以彼此平行。另外,正电极汇流条201的热传递部220和负电极汇流条202的热传递部220可以被构造成在其两个表面面向上下的平置状态下被放置在单个平面上。
根据本公开的这种构造,在单体组件100和散热部件10之间的间隙可以变窄,并且正电极汇流条201和负电极汇流条202这两者的热传递部220可以与单个散热部件10相接触。因此,在此情形中,电池模块可以具有减小的体积、简化的冷却构造和进一步提高的冷却效率。
同时,为了简化的和有效率的冷却构造,正电极汇流条201和负电极汇流条202可以与单个散热部件10相接触。在此情形中,根据本公开的电池模块可以进一步包括热垫片300。
热垫片300可以被置入正电极汇流条201和负电极汇流条202中的至少一个与散热部件10之间。例如,如在图1和图4中所示,正电极汇流条201和负电极汇流条202的热传递部220的下表面可以与同一散热部件10的上表面相接触。
另外,热垫片300可以将汇流条的热传递到散热部件10。相应地,热垫片300可以由导热性材料制成。
然而,热垫片300可以由电流不实质性流过的电绝缘材料制成,从而防止在正电极汇流条201和负电极汇流条202之间的短路。此外,散热部件10可以由金属等制成,并且即使在此情形中,热垫片300仍然可以防止正电极汇流条201和负电极汇流条202被散热部件10连接并且因此引起短路。
如上所述,热垫片300可以由带有导热性和电绝缘性的材料制成。例如,热垫片300可以由硅、压克力等制成。
还优选地,热传递部220可以具有在其下部处形成的突起。这将在下面参考图5更加详细地描述。
图5是概略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横截面视图。特别地,图5可以被视为图4的修改实例。
参考图5,如由P1示意地,多个突起可以在热传递部220处形成。突起P1可以在热传递部220的下部处向下突出。特别地,多个突起P1可以被设置在单个汇流条处。例如,多个突起P1可以被设置在正电极汇流条201的热传递部220的底表面处,并且多个突起P1可以被设置在负电极汇流条202的热传递部220的底表面处。
另外,该多个突起P1可以在每一个汇流条处以预定距离彼此间隔开。例如,如在图5中所示,该多个突起P1可以在每一个汇流条的热传递部220的底表面处在左右方向上(在x轴线方向上)以预定距离彼此间隔开。可替代地,该多个突起P1可以在每一个汇流条的热传递部220的底表面处在前后方向上(在图1的y轴线方向上)以预定距离彼此间隔开。
根据本公开的这种构造,每一个汇流条的热传递部220的下表面面积增加以提高由热传递部220实现的冷却效率。特别地,热垫片300可以由柔性材料制成。相应地,在此情形中,即使由于突起P1在热传递部220的表面处形成非均匀性,仍然可以如在图5中所示根据非均匀形状改变热垫片300的上表面的形状。因此,利用热传递部220的突起P1增加了在汇流条和热垫片30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通过热垫片300从汇流条传递到散热部件10的热量可以增加。另外,因为由于突起P1增加了在热传递部220和热垫片300之间的摩擦力和接触面积,所以在汇流条和热垫片300之间的联接可以被改进。
此外,在其中在热传递部220的下部处形成突起的构造中,与热传递部220的突起对应地定位并确定尺寸的插入凹槽(未示出)可以在散热部件10的上部处形成。根据这种构造,在汇流条的突起P1被插入散热部件10的插入凹槽中时,在汇流条和散热部件10之间的联接可以增强。另外,在此情形中,散热部件10的上表面面积增加以在单位时间中从汇流条向散热部件10传递更大的热量,由此进一步提高冷却效率。
还优选地,在正电极汇流条201中,连接部210可以具有与罐型二次电池的正电极的形状一致的凹形部分。这将在下面参考图6更加详细地描述。
图6是概略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正电极汇流条201被从单体组件100分离的横截面视图。
参考图6,在设置在单体组件100中的每一个二次电池的右端处设置的正电极端子可以如由B1示意地被构造成在向右方向上突出。突出部分可以在图3中描绘的构造中用作顶帽c1。在这种构造中,设置在单体组件100的右侧处并且与该多个二次电池的正电极相接触的正电极汇流条201可以在其内表面处即在其左表面处具有如由G1示意地在向右方向上凹进的凹形部分。另外,当电池模块被构造时,每一个二次电池的正电极端子B1可以被插入凹形部分中。为此,可以与设置在单体组件100中的二次电池的正电极端子对应地选择凹形部分G1的位置、数目和形状。例如,如在图6中所示,当四个二次电池被在上下方向上堆叠使得四个正电极端子被设置成在上下方向上以预定距离间隔开时,四个凹形部分还可以在正电极汇流条201处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以预定距离间隔开。
根据本公开的这种构造,在单体组件100和正电极汇流条201之间的联接可以被改进。即,在设置在单体组件100中的每一个二次电池的正电极端子被插入正电极汇流条201的凹形部分G1中时,在二次电池和正电极汇流条201之间的联接被改进,并且能够防止其竖直或者横向移动。另外,因为二次电池和正电极汇流条201的联接位置被凹形部分G1引导,所以单体组件100和正电极汇流条201可以更加易于组装。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这种构造,在二次电池的正电极端子和正电极汇流条201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增加。例如,在图6的截面构造中,正电极汇流条201的凹形部分可以具有大致三个内侧(上侧、下侧和右侧),并且二次电池的正电极端子可以与所有的该三个内侧相接触。如果如上在二次电池的正电极端子和正电极汇流条201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则从二次电池的正电极向正电极汇流条201传递热的面积增加,由此进一步提高通过汇流条实现的二次电池的冷却性能。另外,在二次电池的正电极和正电极汇流条201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时,电气路径可以被放大以减小电阻。
在这种构造中,凹形部分G1的深度优选地小于正电极端子B1的突出长度。例如,在图6中,正电极端子B1的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可以比凹形部分G1的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更长。在罐型二次电池中,电池罐自身可以在功能上用作负电极,并且因此理想的是当正电极端子被插入凹形部分中时正电极汇流条201不与电池罐相接触。
还优选地,在负电极汇流条202中,连接部210可以具有与罐型二次电池的外观对应的凸形部分。
图7是概略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负电极汇流条202被从单体组件100分离的横截面视图。
参考图7,在单体组件100中设置的每一个二次电池的左端处设置的负电极端子如由B2示意地可以具有基本扁平形状。另外,负电极汇流条202可以具有在其内表面处形成为向内即如由P2示意地朝向二次电池(在绘图上的向右方向上)突出的凸形部分。
凸形部分P2可以位于二次电池之间并且当负电极汇流条202和单体组件100被联接时被置入二次电池之间。例如,在图7中,凸形部分可以被置入在上下方向上堆叠的二次电池之间的空间中。在此情形中,可以认为二次电池的电池罐的靠近负电极的端部被插入在凸形部分P2之间的空间中。
根据本公开的这种构造,在二次电池和负电极汇流条202之间的联接可以被增强,并且二次电池和负电极汇流条202的组装位置可以易于被引导。而且,在二次电池的负电极端子和负电极汇流条202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被放大以增加从二次电池向负电极汇流条202传递热的量和速度。特别地,如在图3中所示,在罐型二次电池中,电池罐112可以不仅在其下部中而且还在其侧部中用作负电极端子。因此,如果电池罐的一部分被插入在负电极汇流条202的凸形部分之间的空间中,则热可以不仅在电池罐的下表面(圆柱形电池罐的平坦下表面)处而且还在电池罐的侧表面的一部分(圆柱形电池罐的弯曲侧表面)处被传递到负电极汇流条202。因此,在此情形中,热传递面积可以增加。另外,在二次电池的负电极端子和负电极汇流条202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时,电气路径可以被扩大以减小电阻。
同时,二次电池的电极端子可以与汇流条直接接触。在此情形中,为了稳定地维持在二次电池的电极端子和汇流条之间的接触状态,二次电池的电极和汇流条可以利用焊接等被彼此接触地固定。特别地,如在图6和图7的构造中那样,如果凹形部分G1或者凸形部分P2在汇流条的连接部210处形成,则在焊接之前二次电池和汇流条被初步地固定,由此改进在二次电池和汇流条之间的焊接过程。此外,在凹形部分G在正电极汇流条201处形成的部分中,正电极汇流条201的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宽度)减小,从而由焊接实现的固定力可以进一步提高。
另外,汇流条的热传递部220可以与在单体组件100中在最下侧处堆叠的罐型二次电池的下部相接触。在此情形中,在最下侧处堆叠的二次电池的热可以被直接地传递到热传递部220而不通过连接部210,由此进一步改进单体组件100的冷却性能。
还优选地,如在图2中所示,汇流条可以进一步包括端子部230。
端子部230可以提供用于与外部构件电连接的端子。端子部230可以被布置在连接部210的上部处并且从连接部210突出。
特别地,端子部230可以被与二次电池的连接部210一体化。例如,端子部230、连接部210和热传递部220可以使用单个金属板形成。
更加优选地,端子部230可以通过弯曲连接部210的上部而形成。例如,如在图1和图2中所示,端子部230可以被构造成从连接部210的上部朝向单体组件100的上部以大约90度的角度弯曲。特别地,汇流条200可以使用其上部和下部被弯曲的单个金属板构造,使得基于弯曲部分(折叠线)被划分成连接部210、热传递部220和端子部230。
端子部230可以被设置在正电极汇流条201和负电极汇流条202两者处。另外,正电极汇流条201的端子部230和负电极汇流条202的端子部230可以朝向彼此被在相反方向上弯曲。
例如,如在图2中所示,在向左方向上弯曲的端子部230可以在布置在单体组件100的右侧处的正电极汇流条201的上部处形成。另外,在向右方向上弯曲的端子部230可以在布置在单体组件100的左侧处的负电极汇流条202的上部处形成。
还优选地,两个或更多端子部230可以被设置在单个汇流条处使得以预定距离彼此间隔开。
例如,如在图1中所示,正电极汇流条201和负电极汇流条202可以分别地被布置在电池模块的右侧和左侧处。这里,两个端子部230可以被设置在正电极汇流条201的上部处,并且两个端子部230也可以被设置在负电极汇流条202的上部处。另外,端子部230可以在每一个汇流条处被以预定距离彼此间隔开。例如,设置在正电极汇流条201的上部处的两个端子部230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在绘图上的y轴线方向上)被以预定距离彼此间隔开。
根据本公开的这种构造,因为该多个端子部230在同一汇流条处形成,所以汇流条可以被以各种方式连接到外部装置。即,即使电池模块被应用到的装置的连接端子在任何方向上接近,仍然可以取决于情况选择性地使用适当的端子部230。因此,当电池模块被用于组装时,能够改进组装并且简化结构。
特别地,如果多个端子部230在单个汇流条处形成,则某些端子部230可以被构造成立起。这将在下面参考图8更加详细地描述。
图8是概略地示出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池模块中汇流条的某些端子部230被设置成立起的透视图。
参考图8,正电极汇流条201和负电极汇流条202可以分别地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在y轴线方向上)以预定距离分离的两个端子部230。此时,正电极汇流条201的两个端子部230分别由M1和M2示意,并且负电极汇流条202的两个端子部230分别由N1和N2示意。
在这种构造中,正电极汇流条201可以被如此构造,使得位于前侧处的端子部M1被平置并且位于后侧处的端子部M2立起。即,正电极汇流条201的端子部M1可以被构造成从连接部210朝向单体组件100的上部被以大约90度弯曲,并且端子部M2可以被构造成在基本平行于连接部210的上下方向上(在z轴线方向上)立起。
另外,在该构造中,负电极汇流条202可以被如此构造,使得位于前侧处的端子部N1立起并且位于后侧处的端子部N2平置。即,负电极汇流条202的端子部N1可以被构造成在基本与连接部210平行的上下方向上立起,并且端子部N2可以被构造成从连接部210朝向单体组件100的上部被以大约90度弯曲。
根据本公开的这种构造,在汇流条的该多个端子部中,电池模块可以通过立起的端子部被连接到外部装置。如上所述,外部装置的连接端子可以更加易于接近并且被联接到立起的端子部。
而且,在此情形中,正电极汇流条201和负电极汇流条202可以更加易于分离。具体地,当每一个汇流条的该多个端子部230被布置成在正电极汇流条201和负电极汇流条202处沿着电池模块的纵向方向例如沿着电池模块的前后方向以预定距离间隔开时,立起的端子部可以位于在电池模块的前后方向上不同的位置处。
例如,在图8中,正电极汇流条201和负电极汇流条202的端子部在电池模块的前后方向上(在y轴线方向上)被以预定距离间隔开。这里,负电极汇流条202可以被构造成使得位于前侧处的端子部N1立起,并且正电极汇流条201可以被构造成使得位于后侧处的端子部M2立起。另外,位于负电极汇流条202的后侧处的端子部N2和位于正电极汇流条201的前侧处的端子部M1可以被构造成平置。
在此情形中,负电极汇流条202的前侧处的端子部N1和正电极汇流条201的后侧处的端子部M2可以被视为分别地用作负电极汇流条202和正电极汇流条201的端子部。因此,当使用电池模块构造电池组时,用于将电池模块彼此连接或者连接到外部装置的负电极汇流条202的端子和正电极汇流条201的端子可以分别被视为用作端子部N1和M2。
在正电极汇流条201和负电极汇流条202中,该多个端子部可以被构造成能够弯曲。即,用户可以选择性地折叠或者展开根据本公开的电池模块中的正电极汇流条201和负电极汇流条202的该多个端子部中的某些端子部。因此,取决于应用电池模块的情况,端子部可以充分地立起或者平置。
如果汇流条的端子部如上所述被构造成能够弯曲,则端子部可以更加易于被连接,并且正电极汇流条201和负电极汇流条202可以更加易于被分离。
图9是概略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多个电池模块被连接的图。
参考图9,根据本公开的多个电池模块可以被在横向水平方向上(在x轴线方向上)即在左右方向上布置。此时,每一个电池模块的正电极汇流条201和负电极汇流条202可以被构造成使得其连接部210面对彼此。另外,在每一个电池模块中,如在图8中所示,负电极汇流条202可以被构造成使得前侧处的端子部立起,并且正电极汇流条201可以被构造成使得后侧处的端子部立起。而且,在负电极的前侧处立起的端子部可以被连接到用于负电极的连接部件520,并且在正电极的后侧处立起的端子部可以被连接到用于正电极的连接部件510。
根据这种构造,该多个电池模块可以易于并联连接。即,如在图9中所示,在每一个电池模块中彼此连接的负电极的端子部可以在电池模块的前侧处被布置成行,并且彼此连接的正电极的端子部可以在电池模块的后侧处被布置成行。因此,连接负电极的端子部的、用于负电极的连接部件520和连接正电极的端子部的、用于正电极的连接部件510可以全部以基本直线形式形成。另外,可以在特定或者更大水平上紧固在用于负电极的连接部件520和用于正电极的连接部件510之间的距离。另外,当用于负电极的连接部件510被安设时,连接部件510可以不在结构上与正电极端子干涉,并且当用于正电极的连接部件520被安设时,连接部件520可以不在结构上与负电极端子干涉。
同时,即使已经基于该多个电池模块被并联连接解释了图9的实施例,但该多个电池模块还可以被串联地布置。
根据本公开的电池模块可以进一步包括模块壳体400。特别地,如在图2中所示,模块壳体400可以包括第一壳体401和第二壳体402。
这里,第一壳体401可以被构造成具有在其中形成的空的空间,使得单体组件100的一部分被容纳在该空的空间中。另外,第二壳体402可以被构造成具有在其中形成的空的空间,使得单体组件100的不同部分被容纳在该空的空间中。此外,第一壳体401和第二壳体402可以具有用于分别容纳罐型二次电池的单独的空间。例如,如由图2中的R1示意地,第一壳体401可以被构造成使得在其中的空间被分隔壁划分成用于容纳每一个二次电池的空间。另外,如由图2中的R2示意地,第二壳体402也可以被构造成使得在其中的空间被分隔壁划分成用于容纳每一个二次电池的空间。
根据本公开的这种构造,能够通过模块壳体400一次性地固定整个单体组件100、每一个二次电池和汇流条。另外,模块壳体400可以由绝缘材料诸如聚合物制成,并且在此情形中,单体组件100和汇流条可以易于被绝缘。
此外,当罐型二次电池是圆柱形二次电池时,如由R1和R2示意地用于容纳二次电池的第一壳体401和第二壳体402中的空间可以具有与罐型二次电池的形状对应的圆柱形形状。
同时,用于容纳二次电池的第一壳体401和第二壳体402中的空间R1、R2可以被构造成在二次电池的纵向方向上(在绘图上的x轴线方向上)贯穿模块壳体400。例如,用于容纳二次电池的空腔R1、R2被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贯穿模块壳体400,使得位于模块壳体400内侧的二次电池的电极被从模块壳体400向外暴露。因此,在此情形中,位于外侧处的汇流条可以与暴露于外侧的二次电池的电极直接接触。
第一壳体401和第二壳体402可以被构造成分别被联接到单体组件100的一侧和另一侧。例如,在图2中,第一壳体401可以被布置在单体组件100的右侧处以容纳单体组件100的右部。另外,第二壳体402可以位于单体组件100的左侧处以容纳单体组件100的左部。
特别地,第一壳体401和第二壳体402可以分别被构造成覆盖单体组件100的一侧和另一侧,并且还覆盖罐型二次电池的全部侧表面。例如,如果罐型二次电池是圆柱形二次电池,则第一壳体401和第二壳体402可以被构造成完全地覆盖圆柱形电池的侧表面(弯曲表面),使得二次电池的侧表面不从电池模块向外暴露。根据本公开的这种构造,模块壳体400防止二次电池的侧表面暴露,由此改进二次电池的绝缘并且针对外部物理或者化学元件保护二次电池。
另外,第一壳体401和第二壳体402可以被联接到并且固定到彼此。即,第一壳体401的左端和第二壳体402的右端可以被彼此联接。通过这个联接构造,能够整体上覆盖单体组件100的上表面、下表面、前表面和后表面。换言之,在第一壳体401和第二壳体402如上被联接时,能够覆盖图3中的二次电池的全部侧表面(柱体的弯曲表面)。这里,如在图中所示,第一壳体401和第二壳体402可以具有被形成为彼此对应的联接突起和联接凹槽,并且可以通过将联接突起装配到联接凹槽中而被联接并且固定到彼此。
在电池模块如上所述包括模块壳体400的构造中,汇流条可以被附接到模块壳体400的外侧。
例如,见图2,为了构造电池模块,首先,第一壳体401和第二壳体402可以基于单体组件100被联接到右侧和左侧。在这之后,正电极汇流条201和负电极汇流条202可以分别被联接到第一壳体401和第二壳体402的外侧。
在本公开的这种构造中,汇流条和单体组件100可以被以稳定的方式联接。特别地,因为汇流条可以被固定到模块壳体400的外侧,所以在汇流条和二次电池之间的接触状态与在汇流条和散热部件10之间的接触状态可以被稳定地维持。
另外,在此情形中,可以确保在正电极汇流条201和负电极汇流条202之间的绝缘。特别地,因为正电极汇流条201可以仅接触罐型二次电池的正电极端子而不接触电池罐,所以能够防止正电极汇流条201被连接到二次电池的负电极并且因此引起短路。此外,在此情形中,模块壳体400可以由电绝缘材料诸如塑料制成,从而防止汇流条被不期望地电连接到另一个汇流条或者二次电池的另一部分。
另外,汇流条可以被弯曲以包围模块壳体400的上部、侧部和下部。
例如,在图2中,正电极汇流条201可以被设置在第一壳体401的外侧处,即第一壳体401的右侧处,使得正电极汇流条201的上端和下端被朝向第一壳体401的内侧,即在向左方向上弯曲。另外,由于这个弯曲构造,正电极汇流条201可以从外侧包围第一壳体401的上部、侧部和下部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此时,以扁平形式立起的汇流条的中央部分可以用作连接部210,在汇流条的上端处在向左方向上弯曲的部分可以用作端子部230,并且在汇流条的左端处在向左方向上弯曲的部分可以用作热传递部220。
另外,在图2中,负电极汇流条202可以被设置在第二壳体402的外侧处,即第二壳体402的左侧处,使得上端和下端被朝向第二壳体402的内侧,即在向右方向上弯曲。另外,由于这个弯曲构造,负电极汇流条202可以从外侧包围第二壳体402的上部、侧部和下部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另外,在负电极汇流条202中,中央扁平部分可以用作连接部210,上端处的弯曲部分可以用作端子部230,并且下端处的弯曲部分可以用作热传递部220。
还优选地,模块壳体400可以具有联接凹槽,联接凹槽被形成为使得汇流条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被插入联接凹槽中。
图10是示出图2的部分A2的放大视图,并且图11是示出图2的部分A3的放大视图。
首先,参考图10,在向上方向上具有凹形形状的联接凹槽可以如由G2示意地在第一壳体401的下表面处形成。另外,当第一壳体401和正电极汇流条201被联接时,正电极汇流条201的热传递部220可以被插入联接凹槽G2中并且被置于该联接凹槽G2中。
在这种构造中,第一壳体401可以具有阻挡部分,阻挡部分在正电极汇流条201的热传递部220的端部的外侧处形成。即,在图10中,联接凹槽G2可以在第一壳体401的下表面处形成,并且如由W2示意地向下突出的阻挡部分可以被设置在联接凹槽G2的内侧处(绘图上的左侧处)。在此情形中,插入联接凹槽G2中的热传递部220的端部的外侧可以被阻挡部分W2阻挡,以更加可靠地防止正电极汇流条201的热传递部220朝向负电极汇流条202的热传递部220移动或者负电极汇流条202的热传递部220朝向正电极汇流条201的热传递部220移动。因此,在此情形中,可以更加稳定地确保正电极汇流条201和负电极汇流条202的绝缘。
另外,参考图11,第二壳体402可以具有联接凹槽,联接凹槽在第二壳体402的下表面中形成且如由G3示意地在向上方向上具有凹形形状。当第二壳体402和负电极汇流条202被联接时,负电极汇流条202的热传递部220可以被插入联接凹槽G3中并且被置于联接凹槽G3中。
在这种构造中,第二壳体402可以具有在负电极汇流条202的热传递部220的端部的外侧处形成的阻挡部分。即,在图11中,联接凹槽G3可以在第二壳体402的下表面处形成,并且阻挡部分可以如由W3示意地被设置在联接凹槽G3的内侧处(绘图上的右侧中)。在此情形中,插入联接凹槽G3中的热传递部220的端部的外侧可以被阻挡部分W3阻挡,由此更加稳定地确保在负电极汇流条202和正电极汇流条201之间的绝缘。
同时,即使已经在图10和图11的实施例中描述了汇流条的热传递部220被插入模块壳体400中,但汇流条的连接部210和/或端子部230被插入模块壳体400中仍然是可能的。
例如,如由图8中的G4示意地,联接凹槽可以以与正电极汇流条201的端子部对应的位置、数目和形状在第一壳体401的上表面的后部处形成。另外,正电极汇流条201的端子部M2可以插入联接凹槽G4中。
另外,如由图8中的G5示意地,联接凹槽可以以与负电极汇流条202的端子部对应的位置、数目和形状在第二壳体402的上表面的前部处形成。另外,负电极汇流条202的端子部N1可以插入联接凹槽G5中。
另外,联接凹槽还可以分别在第一壳体401的上表面的前部处和第二壳体402的上表面的后部处形成,使得正电极汇流条201的端子部M1和负电极汇流条202的端子部N2被插入联接凹槽中。
根据本公开的这种构造,在汇流条,特别地汇流条的端子部230和模块壳体400之间的联接可以得到增强。另外,在端子部230被插入联接凹槽中时,能够减小端子部230的外部暴露,由此减少其它构件与端子部230的意外接触。因此,汇流条的端子部230的电绝缘可以得到改进。此外,在此情形中,不被用于电池模块到外部装置的电连接的端子部230也能够被插入联接凹槽中。
特别地,模块壳体400的联接凹槽G4、G5可以被如此构造,使得阻挡部分在端子部230的端部的外侧处形成。
例如,在图8中,如由W4和W5示意地,阻挡部分可以在模块壳体400的联接凹槽的外侧处形成以防止在联接凹槽中插入的端子部230向外移动或者防止另一个导体接近插入联接凹槽中的端子部230。因此,在此情形中,可以更加可靠地阻挡在模块汇流条的端子部230之间的接触。
另外,模块壳体400和汇流条可以具有用于被彼此联接的构造。
例如,第二壳体402可以具有突出部分,该突出部分如由图2和图11中的P3示意地在外表面处(绘图上的左表面处)被形成为向外凸出。另外,负电极汇流条202可以具有联接孔,该联接孔如由图2中的H3示意地以与第二壳体402的突出部分P3对应的位置和形状形成。在此情形中,当第二壳体402和负电极汇流条202被联接时,突出部分P3可以被插入联接孔H3中。
另外,类似于第二壳体402的突出部分和负电极汇流条202的联接孔,第一壳体401和正电极汇流条201也可以通过具有突出部分和联接孔而被彼此联接。
根据本公开的这种构造,模块壳体400和汇流条可以被更加可靠地联接和更加易于被组装。另外,在此情形中,可以更加顺利地执行将汇流条焊接到二次电池的电极端子的过程。
图12是概略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电池模块的透视图,图13是示出图12的部分A4的前截面放大视图,并且图14是概略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多个电池模块被连接的图。在这个实施例中,将主要描述不同于前一实施例的特征,并且将不详细地解释能够以与在前一实施例中类似的或者相同的方式应用的特征。
参考图12到图14,端子部230可以被构造成朝向模块壳体400的上部突出并且然后至少部分地被弯曲以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特别地,参考图13,端子部230可以被构造成从附接到模块壳体400的外侧的连接部210向上延伸,并且然后在由A5示意的部分处被以基本直角弯曲以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在此情形中,如由图13中的J示意地,端子部230可以是在向上突出并且从模块壳体400的上表面以预定距离间隔开的状态下在与地面平行的水平方向上扁平地形成的部分。
根据本公开的这种构造,利用在朝向端子部230的上部突出的状态下在与地面平行的水平方向上扁平地形成的部分,即突出的水平部分J,连接部件和端子部230可以被更加容易地并且稳定地连接。换言之,参考图12,当用于正电极的连接部件510和用于负电极的连接部件520被构造成接触并且连接端子部230时,端子部230的突出的水平部分J可以分别地与连接部件510、520表面接触。因此,在端子部230和连接部件510、520之间的电接触可以更加稳定并且接触电阻可以进一步减小。而且,在此情形中,当端子部230和连接部件510、520通过焊接等被联接时,联接过程可以更加顺利地执行。
另外,在其中突出的水平部分J被设置在端子部230处的构造中,连接部210和端子部230两者可以由单个一体的金属片制成。即,包括突出的水平部分J的端子部230可以被形成为与连接部210一体的单个金属板。在此情形中,连接部210的上端可以被弯曲以形成端子部230,特别地包括突出的水平部分J的端子部230。根据本公开的这种构造,具有端子部230的汇流条200可以更加易于制造。
此外,突出的水平部分J可以被设置于用作电池模块的模块端子的端子部处。例如,在图12中,两个端子部N1、N2可以被设置成负电极汇流条202的端子部230,并且突出的水平部分J可以仅在位于前侧处的端子部N1处形成。另外,在图12中,两个端子部M1、M2可以被设置成正电极汇流条201的端子部230,并且突出的水平部分J可以仅在位于后侧处的端子部M2处形成。
更加优选地,端子部230可以被构造成形成突出的水平部分J并且然后再次向下延伸。更加具体地,参考图13,端子部230可以被构造成从模块壳体400的上部向上突出,在部分A5处被在水平方向上弯曲以形成突出的水平部分J,并且然后在部分A6处被以基本直角向下弯曲。在此情形中,可以认为至少两个弯曲部分A5、A6在端子部230处形成。
同时,在以上构造中,端子部230的向下弯曲部分的下端可以被视为端子部230的端部和汇流条200的上端部分。这里,端子部230的端部可以被构造成接触模块壳体400的表面。即,如由图13中的A7示意地,端子部230的端部可以被构造成被放置在模块壳体400的上表面上。
根据本公开的这种构造,端子部230的端部可以被模块壳体400在向上方向上支撑。因此,当连接部件510、520与端子部230的突出的水平部分J形成接触时或者在此之后,端子部230的端部不向下移动,使得突出的水平部分J可以被稳定地保持在水平状态下。因此,在此情形中,端子部230和连接部件510、520可以被更加顺利地连接,并且针对振动、外部冲击等,端子部230和连接部件510、520的连接状态可以被更加稳定地维持。
此外,在这种构造中,模块壳体400可以具有放置凹槽,该放置凹槽被形成为使得端子部230的端部被插入并且放置在该放置凹槽中。更加具体地,参考图12和图13,如由E1示意地,形成为在向下方向上呈凹形的放置凹槽可以在模块壳体400的上表面处,特别地在模块壳体400的上联接凹槽G4、G5处形成。另外,端子部230的端部可以被向下插入模块壳体400的放置凹槽E1中。特别地,模块壳体400的放置凹槽E1可以具有在电池模块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狭缝形状。
根据本公开的这种构造,因为端子部230的端部被插入模块壳体400的放置凹槽E1中,所以端子部230的形状可以被稳定地维持。特别地,端子部230的端部可以不易于在左右方向上(在绘图上的X轴线方向上)移动。因此,端子部230的突出的水平部分J可以被易于维持为平行于模块壳体400的上表面、平行于地面或者平行于连接部件510、520的纵向方向。因此,端子部230和连接部件的接触和连接状态可以被更加可靠地维持。
另外,根据本公开的电池模块可以进一步在汇流条的外侧处包括绝缘面板。绝缘面板可以由电绝缘材料诸如聚合物、硅树脂或者橡胶制成。此外,绝缘面板可以在沿上下方向立起的状态下被设置在汇流条的连接部210的外侧处。
根据本公开的这种构造,因为绝缘面板防止或者减小连接部210的暴露,所以可以稳定地确保与汇流条的电绝缘。
另外,在其中模块壳体400被设置在电池模块处的实施例中,绝缘面板可以被联接到模块壳体400的外侧。例如,凹槽可以靠近模块壳体400的外边缘形成使得绝缘面板的边缘可以插入凹槽中。可替代地,突起可以在模块壳体400的外边缘处形成,使得突起可以被插入绝缘面板的边缘中。
根据本公开的电池组可以包括本公开的至少一个电池模块。例如,如在图9中所示,根据本公开的电池组可以包括多个电池模块,并且在此情形中,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连接电池模块的连接部件。另外,除了电池模块之外,根据本公开的电池组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容纳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壳体和用于控制电池模块的充电/放电的各种装置诸如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流传感器和熔断器。
根据本公开的电池模块可以被应用于车辆诸如电动车辆和混合电动车辆。即,根据本公开的车辆可以包括本公开的电池模块。特别地,在电动车辆的情形中,电池模块可以被布置在车辆的下部处。此时,需要电池模块不具有大的高度。而且,对于车辆的电池模块,冷却性能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如果根据本公开的电池模块被应用于车辆,则电池模块可以确保低的高度和稳定的冷却性能。
同时,即使在说明书中使用了示意上、下、左、右、前、后方向的术语,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明显的是,为了解释方便起见,这些术语仅表示相对的位置,并且可以基于观察者的位置或者其中放置物体的形状而改变。
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然而,应该理解,在示意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时,详细说明和具体实例是仅通过示意给出的,因为从这个详细说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本公开范围内的各种改变和修改将变得清楚。
Claims (13)
1.一种电池模块,所述电池模块包括布置在其下部处的散热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块包括:
单体组件,所述单体组件具有在水平方向上以平置形式堆叠的多个罐型二次电池;和
汇流条,所述汇流条具有连接部和热传递部,所述连接部被构造成接触所述单体组件的两个或更多个罐型二次电池的电极,以将所述两个或更多个罐型二次电池电连接,所述热传递部位于所述连接部的下方以接触所述散热部件,从而将所述二次电池的热传递到所述散热部件,所述汇流条至少部分地由导电材料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块,
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条具有弯曲板形式,其中所述连接部被构造成沿着所述单体组件的一侧在上下方向上立起,并且所述热传递部被构造成在水平方向上平置以被置入所述单体组件的下部和所述散热部件的上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块,
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条包括正电极汇流条和负电极汇流条,所述正电极汇流条具有接触设置在所述单体组件中的所述罐型二次电池的正电极的连接部,所述负电极汇流条具有接触设置在所述单体组件中的所述罐型二次电池的负电极的连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块,
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电极汇流条和所述负电极汇流条位于所述单体组件的相反两侧处,使得所述正电极汇流条的所述热传递部和所述负电极汇流条的所述热传递部被在相反方向上弯曲。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块,
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电极汇流条和所述负电极汇流条与单个散热部件相接触,并且
其中,所述电池模块进一步包括热垫片,所述热垫片被置入所述正电极汇流条和所述负电极汇流条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散热部件之间,以将所述汇流条的热传递到所述散热部件,所述热垫片由电绝缘材料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块,
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条进一步包括端子部,所述端子部提供用于电连接到外部构件的端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模块,
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部在朝向所述单体组件的上部的方向上在所述连接部的上部处弯曲。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模块,
其特征在于,两个或更多个端子部被设置在单个汇流条处,从而以预定距离彼此间隔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模块壳体,所述模块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在所述第一壳体中形成的空的空间以容纳所述单体组件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壳体具有在所述第二壳体中形成的空的空间以容纳所述单体组件的另一部分,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被构造成分别地在所述单体组件的一侧和另一侧处联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模块,
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条被附接到所述模块壳体的外侧。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模块,
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壳体具有在其中形成的联接凹槽,使得所述汇流条被至少部分地插入所述联接凹槽中。
12.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1到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块。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1到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7-0049938 | 2017-04-18 | ||
KR20170049938 | 2017-04-18 | ||
KR10-2018-0026447 | 2018-03-06 | ||
KR1020180026447A KR102043969B1 (ko) | 2017-04-18 | 2018-03-06 | 배터리 모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078066U true CN208078066U (zh) | 2018-11-09 |
Family
ID=6385591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556992.XU Active CN208078066U (zh) | 2017-04-18 | 2018-04-18 | 电池模块、电池组和车辆 |
CN201810350194.6A Active CN108735936B (zh) | 2017-04-18 | 2018-04-18 | 电池模块、电池组和车辆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350194.6A Active CN108735936B (zh) | 2017-04-18 | 2018-04-18 | 电池模块、电池组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208078066U (zh) |
WO (1) | WO2018194296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65865A (zh) * | 2019-02-05 | 2021-09-07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电动车辆 |
CN118156627A (zh) * | 2024-05-10 | 2024-06-07 | 晶科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二次电池、电池包及储能箱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326596B1 (ko) * | 2018-11-05 | 2021-11-12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탑재 구조물을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
DE112019005686T5 (de) * | 2018-11-13 | 2021-07-29 | Rivian Ip Holdings, Llc | Batteriemodul mit eng verpackten zylindrischen Zellen und Zusammenbauverfahren |
WO2020163665A1 (en) * | 2019-02-08 | 2020-08-13 | Cps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 Battery system having a passive heat sink |
CN111725446B (zh) * | 2019-03-20 | 2024-10-22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模块及电池包 |
WO2020214384A1 (en) * | 2019-04-15 | 2020-10-22 | Robert Bosch Gmbh | Battery module including asymmetric cell electrical connections |
KR20210157397A (ko) * | 2019-04-15 | 2021-12-28 | 로베르트 보쉬 게엠베하 | 절연 버스바 조립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
CN110289377B (zh) * | 2019-05-29 | 2020-08-14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基于泡沫铝材料和圆柱形电池的动力电池包 |
CN112151895B (zh) * | 2019-06-28 | 2022-01-07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模组 |
KR20210044534A (ko) * | 2019-10-15 | 2021-04-23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배터리 팩 |
KR20210066528A (ko) * | 2019-11-28 | 2021-06-07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전지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 팩 |
KR20210094924A (ko) * | 2020-01-22 | 2021-07-30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배터리 모듈 |
KR20210108127A (ko) * | 2020-02-25 | 2021-09-02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이차 전지 팩 |
US11870232B2 (en) * | 2020-08-14 | 2024-01-09 | Volvo Truck Corporation |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 supermodule |
US11967724B2 (en) * | 2020-10-06 | 2024-04-23 | Rivian Ip Holdings, Llc | Battery module support beam |
DE102020125856A1 (de) * | 2020-10-30 | 2022-05-05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Batteriemodul |
CN116960519B (zh) * | 2023-09-21 | 2023-12-01 | 河南锂动电源有限公司 | 一种模块化拼接式锂电池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639439B2 (ja) * | 1998-09-01 | 2005-04-20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組電池 |
JP4632097B2 (ja) * | 2008-03-05 | 2011-02-1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組電池 |
US8580423B2 (en) * | 2009-10-22 | 2013-11-12 | Samsung Sdi Co., Ltd. | Bus bar holder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the same |
JP5546885B2 (ja) * | 2010-01-29 | 2014-07-09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電池パック |
KR101201747B1 (ko) * | 2010-05-24 | 2012-11-15 |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 전지 모듈 |
US8889292B2 (en) * | 2011-10-13 | 2014-11-18 | Samsung Sdi Co., Ltd. | Rechargeable battery |
CN103346355A (zh) * | 2013-07-11 | 2013-10-09 |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 一种锂离子软包装电池组结构 |
CN103490032B (zh) * | 2013-09-26 | 2017-10-20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储电池汇流排连接结构及其汇流排 |
KR101807115B1 (ko) * | 2014-04-03 | 2017-12-08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언더 베이스 바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어레이 |
WO2016045752A1 (en) * | 2014-09-26 | 2016-03-31 | Vlaamse Instelling Voor Technologisch Onderzoek (Vito) Nv | Method for packaging and connecting electric storage cells for efficiency and cycle/life expectancy |
KR101943493B1 (ko) * | 2015-07-22 | 2019-01-29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배터리 모듈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
KR20170022371A (ko) * | 2015-08-20 | 2017-03-02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이차 전지 모듈 |
JP2017059346A (ja) * | 2015-09-15 | 2017-03-23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二次電池および組電池 |
-
2018
- 2018-04-03 WO PCT/KR2018/003933 patent/WO2018194296A1/ko unknown
- 2018-04-18 CN CN201820556992.XU patent/CN208078066U/zh active Active
- 2018-04-18 CN CN201810350194.6A patent/CN108735936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65865A (zh) * | 2019-02-05 | 2021-09-07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电动车辆 |
CN118156627A (zh) * | 2024-05-10 | 2024-06-07 | 晶科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二次电池、电池包及储能箱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8194296A1 (ko) | 2018-10-25 |
CN108735936B (zh) | 2021-01-12 |
CN108735936A (zh) | 2018-11-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078066U (zh) | 电池模块、电池组和车辆 | |
JP6782844B2 (ja) | 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 | |
CN106133948B (zh) | 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 | |
CN205452481U (zh) | 电池模块、电池组和车辆 | |
CN106898840B (zh) | 电池组和车辆 | |
CN208781901U (zh) | 二次电池模块以及二次电池冷却框架 | |
KR100863729B1 (ko) | 전지모듈 인터페이스 | |
JP7084496B2 (ja) | 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該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を含むバッテリーパック及び該バッテリーパックを含む自動車 | |
CN205621774U (zh) | 电池模块、电池组和车辆 | |
CN104521060B (zh) | 冷却通道贯通型二次电池模块 | |
JP2020535592A (ja) | バスバーを備えた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及び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 |
TWI304662B (en) |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secondary battery module | |
CN207474562U (zh) | 二次电池模块及包括该模块的二次电池组 | |
CN110168799A (zh) | 电池模块 | |
CN106469840B (zh) | 电池模块、电池组和车辆 | |
JP2009110832A (ja) | 角形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 |
JP7001230B2 (ja) | バッテリーパックコネクタ | |
JP7354429B2 (ja) | バスバーを備えた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バッテリーパック、及び自動車 | |
KR102711055B1 (ko) |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 |
US20230095885A1 (en) |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the same, and vehicle | |
JP7490745B2 (ja) | バッテリーパック、電子デバイス及び自動車 | |
CN209929374U (zh) | 一种软包电池模组的散热结构及软包电池模组 | |
JP7049559B2 (ja) | 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 |
CN209929392U (zh) | 一种软包电池模块与汇流排总成的连接结构及电池模组 | |
JP7513761B2 (ja) | バッテリーパック、自動車及び電子デバイス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16 Address after: Seoul, South Kerean Patentee after: LG Energy Solution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Patentee before: LG CHEM, 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