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25578U - 加热器具 - Google Patents

加热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25578U
CN208025578U CN201820292829.7U CN201820292829U CN208025578U CN 208025578 U CN208025578 U CN 208025578U CN 201820292829 U CN201820292829 U CN 201820292829U CN 208025578 U CN208025578 U CN 2080255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om case
heating
heating source
control panel
hol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29282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绍生
王龙江
蒙剑友
江太阳
苏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29282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255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255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255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热器具,包括:底壳;加热源,设置在底壳上;控制板,设置在底壳上,且位于底壳上远离加热源的一端;支架,设置在底壳上,支架与底壳之间形成安装腔,控制板设置在安装腔内;风机,风机设置在安装腔内,且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控制板设置;通风口,设置在支架上,且通风口朝向加热源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器具,使用单个风机就能同时对控制板和加热源进行散热,解决控制板和加热源的散热问题,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而且只使用单个风机,能够有效地降低加热器具的成本和重量,并且能够有效避免采用多个风机时引起的干涉噪声,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Description

加热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热器具。
背景技术
电磁炉在使用过程中线圈加热源和控制板会产生大量热量,需对电磁炉进行散热设计,现有市面上出现了将控制板与线圈加热源隔离的方案,目的是为了防止线圈加热源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辐射到控制板的电子元器件上。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散热方案是控制板和线圈加热源分别使用单独的风机进行散热,这样不但增加了电磁炉的重量,同时使得成本上升、组装复杂,此外两个风扇的风道容易相互干涉而产生较大的噪声,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了一种加热器具。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热器具,包括:底壳;加热源,设置在底壳上;控制板,设置在底壳上,且位于底壳上远离加热源的一端;支架,设置在底壳上,支架与底壳之间形成安装腔,控制板设置在安装腔内;风机,风机设置在安装腔内,且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控制板设置;通风口,设置在支架上,且通风口朝向加热源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器具,底壳上设置有加热源和控制板,且控制板远离加热源设置,控制板安装在支架与底壳之间形成的安装腔内,使得控制板与加热源隔离开,避免加热源产生的热量辐射到控制板上,减少了加热源产生的热量辐射对控制板上的电子元器件的影响,有效的提高了加热器具的可靠性,延长了加热器具的使用寿命;在安装腔内还设置有风机,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控制板以对控制板进行散热,将风机设置在安装腔内,支架与底壳形成的安装腔可作为独立的风道,风机产生的风在安装腔内对位于安装腔内的控制板散热,从而使得风机对控制板的散热效果更好;支架上还设置有朝向加热源的通风口,风机产生的风可由通风口吹向加热源,对加热源进行散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器具,只使用单个风机就能同时对控制板和加热源进行散热,解决控制板和加热源的散热问题,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而且只使用单个风机,能够有效地降低加热器具的成本和重量,并且能够有效避免采用多个风机时引起的干涉噪声,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加热器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热器具还包括:导风筋,设置在底壳上,导风筋由通风口向加热源延伸,以将风机的风导向加热源。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加热器具的底壳上设置有导风筋,导风筋由通风口向加热源延伸,通过设置导风筋可对风机的风进行导向,使得由通风口吹到加热源的风更加聚拢,提高加热源的散热效率;具体地,风机产生的风由通风口吹出经过导风筋吹向加热源。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导风筋靠近控制板的一端与通风口相连通,且与通风口相适配;导风筋远离控制板的一端与加热源相连通,且围设在加热源的周围。
在该技术方案中,设置导风筋靠近控制板的一端与通风口相连通,且与通风口相适配,可使得由通风口排出的风直接经过导风筋吹向加热源,对加热源进行散热,提高对加热源的散热效率;导风筋远离控制板的一端与加热源相连通,且围设在加热源的周围,使得沿导风筋吹出的风可从各个方向吹向加热源,对加热源进行散热,进一步提高对加热源的散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支架包括支撑部和安装部;支撑部的高度大于控制板的高度,以将安装部支撑在控制板的上方;支撑部形成安装腔的侧壁,支撑部上设置有开口以形成通风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架包括支撑部和安装部,其中支撑部固定在底壳上,且支撑部的高度大于控制板的高度,安装部与支撑部相连接,当支撑部固定在底壳上后,可使得与其相连接的安装部位于控制板的上方,支架与底壳形成的安装腔可作为独立的风道,风机产生的风在安装腔内可对位于安装腔内的控制板散热,从而使得风机对控制板的散热效果更好;同时支撑部形成安装腔的侧壁,且在支撑部上设置有开口以形成通风口,风机产生的风一部分由通风口流出,经过导风筋吹向加热源,对加热源进行散热,使得风机可同时对加热源和控制板进行散热,提高了风机的散热效率,将通风口开设在支撑部上,结构简单,便于产品的生产加工;且支架整体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有利于产品的批量生产,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支架还包括固定柱,固定柱设置在安装部的下方;底壳上设置有固定槽,固定槽与固定柱相适配。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架还包括设置在安装部下方的固定柱,底壳上设置有固定槽,固定柱安装在固定槽内使得支架固定在底壳上,固定柱与固定槽相适配,固定柱及固定槽的结构简单,配合稳固,且无需设置其余的安装结构,大大简化了支架与底壳的安装结构,便于产品的组装,从而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热器具还包括:显示板,设置在支架的上方;安装部上设置有卡位件,卡位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卡位件沿显示板的周向均匀分布在安装部上,以固定显示板。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显示板固定在支架的安装部上,即可实现显示板与控制板的层叠设置,既节省了显示板与控制板安装所占用的底壳的横向空间,使得显示板与控制板均远离加热源,减少加热源产生的热量对显示板及控制板上的电子元件的影响;又便于显示板及控制板的安装;安装部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卡位件,且卡位件沿显示板的周向均匀分布,用以固定显示板,卡位件的结构简单,与显示板之间的配合稳固,且无需设置其余的安装结构,大大简化了显示板与安装部的安装结构,便于产品的组装,从而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卡位件优选与安装部一体成型,通过将卡位件与安装部设计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提高了支架的整体性,减少了部件数量,减少了安装工序,提高了安装效率,使支架与显示板的安装更为方便可靠,并且,一体成型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提高卡位件与安装部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显示板与安装部之间的连接强度,确保产品的品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支架上设置有加强筋;支架一体成型。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架上设置有加强筋,可提高支架的结构强度,防止支架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产生变形,确保产品的品质;支架整体一体成型,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提高支架的结构强度,另外,可将支架通过注塑等工艺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热源为电磁线圈加热源。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源优选为电磁线圈加热源,电磁线圈加热源的热转化率较高、加热速度快,提高了加热器具的加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热器具还包括:上盖组件,设置在底壳的上方,上盖组件与底壳限定出安装腔。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器具还包括盖设在底壳的上方的上盖组件,上盖组件与底壳之间限定出安装腔,加热源、控制板、支架及风机等零部件安装在安装腔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上盖组件包括:扣合件,设置在底壳的上方,且扣合件盖设在控制板的上方,与底壳限定出控制区;面板,设置在底壳的上方,且面板盖设在加热源的上方,与底壳限定出加热区;盖板,设置在面板和底壳之间,且盖板上形成有与加热源相对应的避让区;加热区与控制区相邻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上盖组件包括:盖设在控制板上方的扣合件,扣合件与底壳限定出控制区,显示板及控制板安装在控制区内,可通过控制区操作加热器具,便于用户使用;上盖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底壳上方的面板,面板优选为微晶玻璃面板,面板与底壳限定出加热区,加热源位于加热区内,其中,加热区与控制区相邻设置,既使得位于加热区内的加热源远离位于控制区内的控制板及显示板,又由于单独设置加热区,明确加热器具的加热位置,便于用户将锅具等烹饪器具放置在加热区上进行加热,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上盖组件还包括:盖板,盖板上形成有与加热源相对应的避让区,盖板为塑胶件,可通过螺钉固定等方式固定在底壳上,通过在盖板上设置与加热源相对应的避让区,可避免盖板受热变形;盖板设置在面板与底壳之间,使得面板可通过胶粘等方式安装在盖板上,便于面板的固定安装。进一步地,设置扣合件将显示板和控制板固定在内,设计人员可根据显示板及控制板的实际厚度,对扣合件的尺寸进行调整,通过加大扣合件的厚度使得显示板及控制板层叠放置后具有足够的安装空间,这样可使得加热器具的整体厚度不变,局部厚度增加即可实现该设计,有利于加热器具整体的轻薄性,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较高的扣合件,使得扣合件凸出设置于加热器具上,可使得扣合件具有支撑作用,从而可实现加热器具直立放置,在加热器具处于非使用状态时,可将加热器具直立收纳,节省收纳加热器具所占用的空间,提高厨房的空间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加热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加热器具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加热器具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加热器具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加热器具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底壳,102导风筋,104固定槽,20加热源,30控制板,40支架,402通风口,404支撑部,406安装部,408固定柱,410卡位件,412加强筋,50风机,60显示板,70上盖组件,702扣合件,704面板,706盖板,708避让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加热器具。
如图1、图2、图3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加热器具,包括:底壳10;加热源20,设置在底壳10上;控制板30,设置在底壳10上,且位于底壳10上远离加热源20的一端;支架40,设置在底壳10上,支架40与底壳10之间形成安装腔,控制板30设置在安装腔内;风机50,风机50设置在安装腔内,且风机50的出风口朝向控制板30设置;通风口402,设置在支架40上,且通风口402朝向加热源20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器具,底壳10上设置有加热源20和控制板30,且控制板30远离加热源20设置,控制板30安装在支架40与底壳10之间形成的安装腔内,使得控制板30与加热源20隔离开,避免加热源20产生的热量辐射到控制板30上,减少了加热源20产生的热量辐射对控制板30上的电子元器件的影响,有效的提高了加热器具的可靠性,延长了加热器具的使用寿命;在安装腔内还设置有风机50,风机50的出风口朝向控制板30以对控制板30进行散热,将风机50设置在安装腔内,支架40与底壳10形成的安装腔可作为独立的风道,风机50产生的风在安装腔内对位于安装腔内的控制板30散热,从而使得风机50对控制板30的散热效果更好;支架40上还设置有朝向加热源20的通风口402,风机50产生的风可由通风口402吹向加热源20,对加热源20进行散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器具,只使用单个风机50就能同时对控制板30和加热源20进行散热,解决控制板30和加热源20的散热问题,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而且只使用单个风机50,能够有效地降低加热器具的成本和重量,并且能够有效避免采用多个风机50时引起的干涉噪声,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加热器具还包括:导风筋102,设置在底壳10上,导风筋102由通风口402向加热源20延伸,以将风机50的风导向加热源20。
在该实施例中,在加热器具的底壳10上设置有导风筋102,导风筋102由通风口402向加热源20延伸,通过设置导风筋102可对风机的风进行导向,使得由通风口402吹到加热源20的风更加聚拢,提高加热源20的散热效率;具体地,风机50产生的风由通风口402吹出经过导风筋102吹向加热源2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导风筋102靠近控制板30的一端与通风口402相连通,且与通风口402相适配;导风筋102远离控制板30的一端与加热源20相连通,且围设在加热源20的周围。
在该实施例中,设置导风筋102靠近控制板30的一端与通风口402相连通,且与通风口402相适配,可使得由通风口402排出的风直接经过导风筋102吹向加热源20,对加热源20进行散热,提高对加热源20的散热效率;导风筋102远离控制板30的一端与加热源20相连通,且围设在加热源20的周围,使得沿导风筋102吹出的风可从各个方向吹向加热源20,对加热源20进行散热,进一步提高对加热源20的散热效率。
如图1和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支架40包括支撑部404和安装部406;支撑部404的高度大于控制板30的高度,以将安装部406支撑在控制板30的上方;支撑部404形成安装腔的侧壁,支撑部404上设置有开口以形成通风口402。
在该实施例中,支架40包括支撑部404和安装部406,其中支撑部404固定在底壳10上,且支撑部404的高度大于控制板30的高度,安装部406与支撑部404相连接,当支撑部404固定在底壳10上后,可使得与其相连接的安装部406位于控制板30的上方,支架40与底壳10形成的安装腔可作为独立的风道,风机50产生的风在安装腔内可对位于安装腔内的控制板30散热,从而使得风机50对控制板30的散热效果更好;同时支撑部404形成安装腔的侧壁,且在支撑部404上设置有开口以形成通风口402,风机50产生的风一部分由通风口402流出,经过导风筋102吹向加热源20,对加热源20进行散热,使得风机50可同时对加热源20和控制板30进行散热,提高了风机50的散热效率,将通风口402开设在支撑部404上,结构简单,便于产品的生产加工;且支架40整体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有利于产品的批量生产,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如图6、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支架40还包括固定柱408,固定柱408设置在安装部406的下方;底壳10上设置有固定槽104,固定槽104与固定柱408相适配。
在该实施例中,支架40还包括设置在安装部406下方的固定柱408,底壳10上设置有固定槽104,固定柱408安装在固定槽104内使得支架40固定在底壳10上,固定柱408与固定槽104相适配,固定柱408及固定槽104的结构简单,配合稳固,且无需设置其余的安装结构,大大简化了支架40与底壳10的安装结构,便于产品的组装,从而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加热器具还包括:显示板60,设置在支架40的上方;安装部406上设置有卡位件410,卡位件41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卡位件410沿显示板60的周向均匀分布在安装部406上,以固定显示板60。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显示板60固定在支架40的安装部406上,即可实现显示板60与控制板30的层叠设置,既节省了显示板60与控制板30安装所占用的底壳10的横向空间,使得显示板60与控制板30均远离加热源20,减少加热源20产生的热量对显示板60及控制板30上的电子元件的影响;又便于显示板60及控制板30的安装;安装部406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卡位件410,且卡位件410沿显示板60的周向均匀分布,用以固定显示板60,卡位件410的结构简单,与显示板60之间的配合稳固,且无需设置其余的安装结构,大大简化了显示板60与安装部406的安装结构,便于产品的组装,从而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卡位件410优选与安装部406一体成型,通过将卡位件410与安装部406设计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提高了支架40的整体性,减少了部件数量,减少了安装工序,提高了安装效率,使支架40与显示板60的安装更为方便可靠,并且,一体成型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提高卡位件410与安装部406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显示板60与安装部406之间的连接强度,确保产品的品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支架40上设置有加强筋412;支架40一体成型。
在该实施例中,支架40上设置有加强筋412,可提高支架40的结构强度,防止支架40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产生变形,确保产品的品质;支架40整体一体成型,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提高支架40的结构强度,另外,可将支架40通过注塑等工艺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加热源20为电磁线圈加热源。
在该实施例中,加热源20优选为电磁线圈加热源,电磁线圈加热源的热转化率较高、加热速度快,提高了加热器具的加热效率。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产品的实际需求,可以相应地设计加热源20为红外加热源、光波加热源、微波加热源及热盘加热源中的任一种,可根据需要的烹饪类型选择合适的加热源类型,此处就不再针该方面具体情况作一一列举了,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加热器具还包括:上盖组件70,设置在底壳10的上方,上盖组件70与底壳10限定出安装腔。
在该实施例中,加热器具还包括盖设在底壳10的上方的上盖组件70,上盖组件70与底壳10之间限定出安装腔,加热源20、控制板30、支架40及风机50等零部件安装在安装腔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上盖组件70包括:扣合件702,设置在底壳10的上方,且扣合件702盖设在控制板30的上方,与底壳10限定出控制区;面板704,设置在底壳10的上方,且面板704盖设在加热源20的上方,与底壳10限定出加热区;盖板706,设置在面板和底壳之间,且盖板706上形成有与加热源相对应的避让区708;加热区与控制区相邻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上盖组件70包括:盖设在控制板30上方的扣合件702,扣合件702与底壳10限定出控制区,显示板60及控制板30安装在控制区内,可通过控制区操作加热器具,便于用户使用;上盖组件70还包括:设置在底壳10上方的面板704,面板704优选为微晶玻璃面板,面板704与底壳限定出加热区,加热源20位于加热区内,其中,加热区与控制区相邻设置,既使得位于加热区内的加热源20远离位于控制区内的控制板及显示板,又由于单独设置加热区,明确加热器具的加热位置,便于用户将锅具等烹饪器具放置在加热区上进行加热,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上盖组件70还包括:盖板706,盖板706上形成有与加热源20相对应的避让区708,盖板706为塑胶件,可通过螺钉固定等方式固定在底壳10上,通过在盖板706上设置与加热源20相对应的避让区708,可避免盖板706受热变形;盖板706设置在面板704与底壳10之间,使得面板704可通过胶粘等方式安装在盖板706上,便于面板704的固定安装。
进一步地,设置扣合件702将显示板60和控制板30固定在内,设计人员可根据显示板60及控制板30的实际厚度,对扣合件702的尺寸进行调整,通过加大扣合件702的厚度使得显示板60及控制板30层叠放置后具有足够的安装空间,这样可使得加热器具的整体厚度不变,局部厚度增加即可实现该设计,有利于加热器具整体的轻薄性,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较高的扣合件702,使得扣合件702凸出设置于加热器具上,可使得扣合件702具有支撑作用,从而可实现加热器具直立放置,在加热器具处于非使用状态时,可将加热器具直立收纳,节省收纳加热器具所占用的空间,提高厨房的空间利用率。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壳;
加热源,设置在所述底壳上;
控制板,设置在所述底壳上,且位于所述底壳上远离所述加热源的一端;
支架,设置在所述底壳上,所述支架与所述底壳之间形成安装腔,所述控制板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
风机,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且所述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所述控制板设置;
通风口,设置在所述支架上,且所述通风口朝向所述加热源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具还包括:
导风筋,设置在所述底壳上,所述导风筋由所述通风口向所述加热源延伸,以将所述风机的风导向所述加热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筋靠近所述控制板的一端与所述通风口相连通,且与所述通风口相适配;
所述导风筋远离所述控制板的一端与所述加热源相连通,且围设在所述加热源的周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包括支撑部和安装部;
所述支撑部的高度大于所述控制板的高度,以将所述安装部支撑在所述控制板的上方;
所述支撑部形成所述安装腔的侧壁,所述支撑部上设置有开口以形成所述通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还包括固定柱,所述固定柱设置在所述安装部的下方;
所述底壳上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与所述固定柱相适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具还包括:
显示板,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上方;
所述安装部上设置有卡位件,所述卡位件的数量为多个;
多个所述卡位件沿所述显示板的周向均匀分布在所述安装部上,以固定所述显示板。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加强筋;
所述支架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源为电磁线圈加热源。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具还包括:
上盖组件,设置在所述底壳的上方,所述上盖组件与所述底壳限定出安装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盖组件包括:
扣合件,设置在所述底壳的上方,且所述扣合件盖设在所述控制板的上方,与所述底壳限定出控制区;
面板,设置在所述底壳的上方,且所述面板盖设在所述加热源的上方,与所述底壳限定出加热区;
盖板,设置在所述面板和所述底壳之间,且所述盖板上形成有与所述加热源相对应的避让区;
所述加热区与所述控制区相邻设置。
CN201820292829.7U 2018-03-02 2018-03-02 加热器具 Active CN2080255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92829.7U CN208025578U (zh) 2018-03-02 2018-03-02 加热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92829.7U CN208025578U (zh) 2018-03-02 2018-03-02 加热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25578U true CN208025578U (zh) 2018-10-30

Family

ID=639052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292829.7U Active CN208025578U (zh) 2018-03-02 2018-03-02 加热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255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025578U (zh) 加热器具
CN203052812U (zh) 一种多功能取暖炉
CN209137393U (zh) 调奶器快速降温装置
CN208025568U (zh) 加热器具
CN201476108U (zh) 一种微波炉
CN102141257B (zh) 炉腔可变化的微波炉
CN108131696B (zh) 加热烹调器
CN209279221U (zh) 一种侧部进出风散热的多头炉
CN108056674A (zh) 家用电器的二级缓冲均匀热风系统及嵌入式烤箱
CN209310060U (zh) 电磁炉
CN207716475U (zh) 台式炉散热结构及具有其的台式炉
CN208435370U (zh) 家用电器的二级缓冲均匀热风系统及嵌入式烤箱
CN207610244U (zh) 加热炉具
CN207400652U (zh) 保温板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06775903U (zh) 电路板散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02109541U (zh) 一种电磁炉
CN207279715U (zh) 电磁炉
JP2008053071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08011793U (zh) 电磁炉
CN208025569U (zh) 加热器具
CN204187681U (zh) 一种微波炉
CN217540829U (zh) 烹饪器具
CN216907249U (zh) 一种运用于餐桌的电磁炉
CN207317004U (zh) 电磁炉
CN209310061U (zh) 电磁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