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排座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后排座椅。
背景技术
汽车座椅按形状可分为分开式座椅、长座椅;按功能可分为固定式、可卸式、调节式;按乘座人数可分为单人、双人、多人椅。
根据座椅的使用性能,从最早的固定式座椅,一直发展到多功能的动力调节座椅,有气垫座椅、电动座椅、立体音响座椅、精神恢复座椅,直到电子调节座椅;按材质分为真皮座椅和绒布座椅等;还有一些特殊使用对象的座椅,如儿童座椅和赛车座椅等。
但是现有的汽车一般需要寻求轻量化设计,现有的后排座椅的重量经常采用皮质或者其他较重的泡沫塑料等,并通过安装螺栓与车架进行紧固的连接,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一般汽车的碰撞并不会造成后排座椅的位移,因此并不需要将后排座椅紧紧的与车架连接,在汽车清洗的过程中,需要将后排座椅进行移动,进而对车厢进行彻底的清洗,因此需要对后排座椅进行快速拆卸,但是现有的后排座椅重量较小,且后排座椅的装卸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后排座椅,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满足后排座椅轻量化设计同时提高后排座椅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后排座椅,包括支撑架和座椅垫体,所述支撑架呈框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嵌入座椅垫体内,所述支撑架包括两根横管和两根竖管,两根竖管均位于两根横管之间,两个横管之间设有安装管,且安装管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竖管连接,所述安装管与靠近支撑架上端的横管之间设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定位板上还设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一端弯折形成固定部,所述固定部朝上设置,所述固定部穿过安装孔并贴合在定位板上,所述限位杆的另一端穿出座椅垫体,该端弯折形成能与车架连接的挂钩环,所述挂钩环朝下设置。
工作原理:通过将支撑架嵌入座椅垫体内,此时支撑架呈框型,且由两根横管和两根竖管合围形成,实现了对后排座椅的轻量化设计,而安装管、定位板和限位杆的设置,将限位杆上的挂钩环与车架连接,实现了对后排座椅的定位,限位杆上的固定部先穿过安装孔,穿过安装孔的一端能贴合在定位板上,而限位板的另一端穿出座椅垫体,并弯折形成挂钩环,使得后排座椅能与车架快速连接,且通过挂钩的朝向设置,后排座椅与车架稳定连接,在需要对后排座椅进行拆卸时,只需要手提起后排座椅将挂钩环从车架内取出即可,提高了限位杆与定位板之间的连接强度,限位杆与定位板的装卸更加的方便,减少了后排座椅与车架之间的连接件,进一步的实现了对车架的轻量化设计,并且提高了后排座椅的强度。
在上述的后排座椅中,所述限位杆还具有水平设置的抵靠部,所述抵靠部设置在固定部和挂钩环之间,所述抵靠部能与座椅垫体相抵靠。
该结构的设置,使得限位杆能稳定的设置在座椅垫体内,在使用的过程中,提高了限位杆与座椅垫体之间的稳定性,且限位杆采用较为轻质的金属材料制成,从而在实现了对车架的轻量化设计时,能进一步的提高了后排座椅的强度。
在上述的后排座椅中,所述座椅垫体的侧壁上设有若干个减重腔,所述减重腔设置在靠近车架的一侧。
该结构的设置,能进一步的降低座椅垫体的重量,提高了后排座椅的轻量化设计,且减重腔是设置在靠近车架的一侧,在使用过程中,人体会对后排座椅有向后的压力,进而对座椅垫体提供了形变的空间,使得后排座椅的结构更加合理。
在上述的后排座椅中,本后排座椅还包括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具有连接部和限位部,所述连接部与位于支撑架下端的横管相贴合并与横管焊接,所述限位部向下弯折并能与车架连接。
该结构的设置,使得支撑架能更好的与车架连接,且连接杆与位于支撑架下端的横管连接,通过限位杆和连接杆的共同作用,能通过上下两端将后排座椅固定在车架上,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后排座椅与车架之间的连接强度,且采用连接杆和限位杆的设置,也进一步的实现了对后排座椅的轻量化设计。
在上述的后排座椅中,所述定位板的两侧均翻折形成抵靠板,所述抵靠板的上端凸起形成限位板一,所述限位板一与位于支撑架上端的横管相抵靠,所述抵靠板的下端凸起形成限位板二,所述限位板二与安装管相抵靠。
该结构的设置,使得定位板能更好的设置在横管和安装管之间,且通过限位板一和限位板二的设置,增大了定位板与横管和安装管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定位板稳定的与支撑架连接,保证了限位杆连接的稳定性,仅仅是设置限位板一和限位板二,即实现了对后排座椅的轻量化设计,又能提高后排座椅的强度。
在上述的后排座椅中,所述定位板的上端和下端均凸起形成加强腔,所述加强腔的腔壁能与位于支撑架上端的横管或者安装管相抵靠。
该结构的设置,增大了定位板与支撑架之间的接触面,使得定位板与支撑架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稳固,提高了后排座椅的强度。
在上述的后排座椅中,所述定位板呈长条形,所述加强腔呈长条形,所述加强腔的长度方向沿着定位板的宽度方向设置。
该结构的设置,使得加强腔的设置与横管或者安装管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支撑架的稳定性,进一步的提高了后排座椅的强度。
在上述的后排座椅中,所述支撑架内设有至少一个细杆一和至少一个细杆二,所述细杆一的两端分别与横管和安装管连接,所述细杆二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竖管连接。
该结构的设置,采用细杆一和细杆二的设置,进一步的降低了后排座椅的重量,也提高了后排座椅的强度。
在上述的后排座椅中,所述减重腔设有若干组,每组减重腔设有两个,每组减重腔沿着座椅垫体的长度方向设置。
该结构的设置,使得减重腔的排布更加的合理,后排座椅的轻量化设计更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后排座椅具有的优点:通过支撑架和座椅垫体的设置,座椅垫体采用了强度较高且质量较轻的材料制成,且支撑架嵌入座椅垫体内,并在支撑架上设有限位杆,将支撑架与车架连接,进而在满足后排座椅轻量化设计同时提高后排座椅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后排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后排座椅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后排座椅中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后排座椅中支撑架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后排座椅中限位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支撑架;11、横管;12、竖管;13、安装管;14、细杆一;15、细杆二;2、座椅垫体;21、减重腔;3、定位板;31、安装孔;32、抵靠板;33、限位板一;34、限位板二;35、加强腔;4、限位杆;41、固定部;42、挂钩环;43、抵靠部;5、连接杆;51、连接部;52、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后排座椅,包括支撑架1和座椅垫体2,支撑架1呈框型。
具体的说,如图1-6所示,支撑架1嵌入座椅垫体2内,支撑架1包括两根横管11和两根竖管12,两根竖管12均位于两根横管11之间,两个横管11之间设有安装管13,且安装管13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竖管12连接,安装管13与靠近支撑架1上端的横管11之间设有定位板3,定位板3上开设有安装孔31,定位板3上还设有限位杆4,限位杆4的一端弯折形成固定部41,固定部41朝上设置,固定部41穿过安装孔31并贴合在定位板3上,限位杆4的另一端穿出座椅垫体2,该端弯折形成能与车架连接的挂钩环42,挂钩环42朝下设置,定位板3设有两个,两个定位板3分别设置在支撑架1的左右两端。
工作原理:通过将支撑架1嵌入座椅垫体2内,此时支撑架1呈框型,且由两根横管11和两根竖管12合围形成,实现了对后排座椅的轻量化设计,而安装管13、定位板3和限位杆4的设置,将限位杆4上的挂钩环42与车架连接,实现了对后排座椅的定位,限位杆4上的固定部41先穿过安装孔31,穿过安装孔31的一端能贴合在定位板3上,而限位板的另一端穿出座椅垫体2,并弯折形成挂钩环42,使得后排座椅能与车架快速连接,且通过挂钩的朝向设置,后排座椅与车架稳定连接,在需要对后排座椅进行拆卸时,只需要手提起后排座椅将挂钩环42从车架内取出即可,提高了限位杆4与定位板3之间的连接强度,限位杆4与定位板3的装卸更加的方便,减少了后排座椅与车架之间的连接件,进一步的实现了对车架的轻量化设计,并且提高了后排座椅的强度。
如图1-6所示,限位杆4还具有水平设置的抵靠部43,抵靠部43设置在固定部41和挂钩环42之间,抵靠部43能与座椅垫体2相抵靠。
该结构的设置,使得限位杆4能稳定的设置在座椅垫体2内,在使用的过程中,提高了限位杆4与座椅垫体2之间的稳定性,且限位杆4采用较为轻质的金属材料制成,从而在实现了对车架的轻量化设计时,能进一步的提高了后排座椅的强度。
如图1-6所示,座椅垫体2的侧壁上设有若干个减重腔21,减重腔21设置在靠近车架的一侧。
该结构的设置,能进一步的降低座椅垫体2的重量,提高了后排座椅的轻量化设计,且减重腔21是设置在靠近车架的一侧,在使用过程中,人体会对后排座椅有向后的压力,进而对座椅垫体2提供了形变的空间,使得后排座椅的结构更加合理。
如图1-6所示,本后排座椅还包括还包括连接杆5,连接杆5具有连接部51和限位部52,连接部51与位于支撑架1下端的横管11相贴合并与横管11焊接,限位部52向下弯折并能与车架连接,限位部52与横管11倾斜设置。
该结构的设置,使得支撑架1能更好的与车架连接,且连接杆5与位于支撑架1下端的横管11连接,通过限位杆4和连接杆5的共同作用,能通过上下两端将后排座椅固定在车架上,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后排座椅与车架之间的连接强度,且采用连接杆5和限位杆4的设置,也进一步的实现了对后排座椅的轻量化设计。
如图1-6所示,定位板3的两侧均翻折形成抵靠板32,抵靠板32的上端凸起形成限位板一33,限位板一33与位于支撑架1上端的横管11相抵靠,抵靠板32的下端凸起形成限位板二34,限位板二34与安装管13相抵靠,限位板一33和限位板二34上均具有弧面,弧面与横管11的侧壁相贴合。
该结构的设置,使得定位板3能更好的设置在横管11和安装管13之间,且通过限位板一33和限位板二34的设置,增大了定位板3与横管11和安装管13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定位板3稳定的与支撑架1连接,保证了限位杆4连接的稳定性,仅仅是设置限位板一33和限位板二34,即实现了对后排座椅的轻量化设计,又能提高后排座椅的强度。
如图1-6所示,定位板3的上端和下端均凸起形成加强腔35,加强腔35的腔壁能与位于支撑架1上端的横管11或者安装管13相抵靠。
该结构的设置,增大了定位板3与支撑架1之间的接触面,使得定位板3与支撑架1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稳固,提高了后排座椅的强度。
如图1-6所示,定位板3呈长条形,加强腔35呈长条形,加强腔35的长度方向沿着定位板3的宽度方向设置。
该结构的设置,使得加强腔35的设置与横管11或者安装管13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支撑架1的稳定性,进一步的提高了后排座椅的强度。
如图1-6所示,支撑架1内设有至少一个细杆一14和至少一个细杆二15,细杆一14的两端分别与横管11和安装管13连接,细杆二15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竖管12连接。
该结构的设置,采用细杆一14和细杆二15的设置,进一步的降低了后排座椅的重量,也提高了后排座椅的强度。
如图1-6所示,减重腔21设有若干组,每组减重腔21设有两个,每组减重腔21沿着座椅垫体2的长度方向设置。
该结构的设置,使得减重腔21的排布更加的合理,后排座椅的轻量化设计更好。
如图1-6所示,限位杆4的固定部41为两个分别设置的固定杆,固定杆穿过安装孔31,且固定杆与定位板3焊接。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