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39385U - 振动马达 - Google Patents

振动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39385U
CN207939385U CN201820130996.1U CN201820130996U CN207939385U CN 207939385 U CN207939385 U CN 207939385U CN 201820130996 U CN201820130996 U CN 201820130996U CN 207939385 U CN207939385 U CN 2079393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fixed part
fixed
width
ra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3099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赤沼智弘
大井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eimits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eimits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eimitsu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eimitsu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393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393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6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polarised armatures moving in alternate directions by reversal or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02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armatures moved one way by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and returned by mechanical force, e.g. by springs
    • H02K33/04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armatures moved one way by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and returned by mechanical force, e.g. by springs wherein the frequency of opera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frequency of uninterrupted AC energisation
    • H02K33/06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armatures moved one way by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and returned by mechanical force, e.g. by springs wherein the frequency of opera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frequency of uninterrupted AC energisation with polarised armatu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振动马达。第一弹性部(5)具有第一固定部(51)、第二固定部(52)以及第一连结部(53)。第二弹性部(6)具有第三固定部(61)、第四固定部(62)以及第二连结部(63)。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第三固定部以及第四固定部沿横向延伸。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在与横向正交的纵向上对置。第三固定部和第四固定部在纵向上对置。第一连结部以及第二连结部具有在振动体(4)的位移为零时沿纵向延伸的平面部(531、631)。第一固定部~第四固定部从与第一弯曲部(532)~第四弯曲部(633)分别连结的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

Description

振动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振动马达。
背景技术
现今,智能手机等各种设备具备振动马达。该振动马达存在振动体沿横向振动的所谓横向线型振动马达。这样的现有的振动马达的一个例子在中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2820760号公报中公开。
中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2820760号公报的振动马达具有包括平衡锤的振动体和一对板簧。振动体沿横向振动。板簧在俯视时呈V字形状,并相互呈相同的形状。一个板簧固定于平衡锤的在与横向正交的纵向上对置的一个侧壁面的横向一方侧。另一个板簧固定于平衡锤的另一个侧壁面的横向另一方侧。即,在俯视时,相互的板簧的固定部位位于对角。
并且,现有的振动马达的另外一个例子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13-169544号公报中公开。日本公开公报第2013-169544号公报的振动马达具有壳体、振动体以及一对板簧。板簧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固定于振动体的侧壁面,另一端固定于壳体的周壁面。板簧与振动体之间的连接部、以及板簧与周壁面之间的安装部位于与振动体的振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并配置于之间隔着振动体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在板簧中配置于连接部与安装部之间的中间部随着从一方侧的区域朝向安装部所存在的另一方侧的区域,而以从振动体侧向周壁面侧逐渐接近的方式倾斜形成。
然而,在中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2820760号公报的振动马达中,为了确保振动体沿横向振动时的位移量,需要确保板簧的V字形状的打开,从而有作为振动马达整体的横向尺寸变大的问题。
并且,由于各板簧与平衡锤的固定部位在俯视时处于对角的位置,所以振动体容易沿俯视时的倾斜方向(对角的方向)振动。若振动体沿倾斜方向振动,则平衡锤有与外壳的在纵向上对置的一对侧壁面接触的情况。因此,为了避免接触,需要在平衡锤与外壳之间设置空间,从而有振动马达在纵向上变得大型的担忧。
并且,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13-169544号公报的振动马达中,由于板簧的中间部倾斜地形成,所以有振动马达在横向上变得大型的问题。并且,安装部形成为不弯曲而是从与自中间部的一端延伸的弯曲部连结的连结部位起沿横向延伸的形状,与此相对,连接部相对于从中间部的另一端起延伸的弯曲部进一步弯曲两次之后连结,从而振动体容易沿俯视时的倾斜方向振动。并且,由于连接部与安装部之间的固定部位在与振动体所振动的方向交叉的纵向上不对置,所以对于这一点,振动体也容易沿俯视时的倾斜方向振动。若振动体沿倾斜方向振动,则有振动体与安装部接触的担忧,从而需要在纵向上增大板簧的尺寸。即,有振动马达在纵向上变得大型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尺寸的大型化的振动马达。
本申请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方案1是一种振动马达,具备:
具有箱体和线圈的静止部;
包括磁铁和平衡锤且相对于上述静止部能够沿横向振动地支撑于上述静止部的振动体;
板状的第一弹性部;以及
板状的第二弹性部,
上述第一弹性部具有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以及第一连结部,
上述第二弹性部具有第三固定部、第四固定部以及第二连结部,
上述第一连结部连结上述第一固定部和上述第二固定部,
上述第二连结部连结上述第三固定部和上述第四固定部,
上述平衡锤具有:
沿横向延伸的第一侧壁部;
沿纵向延伸的第二侧壁部;以及
沿纵向延伸的第三侧壁部,
上述第二侧壁部与上述第三侧壁部在横向上对置,
上述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固定部、上述第二固定部、上述第三固定部以及上述第四固定部沿横向延伸,
上述第一固定部与上述第二固定部在与横向正交的纵向上对置,
上述第三固定部与上述第四固定部在纵向上对置,
上述第一连结部以及上述第二连结部具有在上述振动体的位移为零时沿纵向延伸的平面部,
上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上述第一侧壁部的横向一方侧,
上述第三固定部固定于上述第一侧壁部的横向另一方侧,
上述第一连结部的上述平面部与上述第二侧壁部在横向上对置,
上述第二连结部的上述平面部与上述第三侧壁部在横向上对置,
上述第二固定部以及上述第四固定部固定于上述箱体的沿横向延伸的内壁面,
上述第一连结部还具有从上述平面部的一端以朝向横向的方式弯曲的第一弯曲部、和从上述平面部的另一端以朝向横向的方式弯曲的第二弯曲部,
上述第一固定部从与上述第一弯曲部连结的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
上述第二固定部从与上述第二弯曲部连结的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
上述第二连结部还具有从上述平面部的一端以朝向横向的方式弯曲的第三弯曲部、和从上述平面部的另一端以朝向横向的方式弯曲的第四弯曲部,
上述第三固定部从与上述第三弯曲部连结的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
上述第四固定部从与上述第四弯曲部连结的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
方案2是根据方案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振动体的位移为零时,上述第一固定部的固定部位与上述第二固定部的固定部位在纵向上对置,
在上述振动体的位移为零时,上述第三固定部的固定部位与上述第四固定部的固定部位在纵向上对置。
方案3是根据方案1或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具备弹性部连结体,
上述第一弹性部和上述第二弹性部通过沿横向延伸的上述弹性部连结体而连结。
方案4是根据方案1或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具备焊接部,
上述第一固定部和上述第三固定部的至少任一个通过上述焊接部而固定于上述第一侧壁部。
方案5是根据方案4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固定部和上述第三固定部的至少任一个通过上述焊接部固定有加强板。
方案6是根据方案1或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具备焊接部,
上述第二固定部和上述第四固定部的至少任一个通过上述焊接部而固定于上述内壁面。
方案7是根据方案6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固定部和上述第四固定部的至少任一个通过上述焊接部固定有加强板。
方案8是根据方案1或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连结部具有第一窄幅部、第一倾斜部以及第二倾斜部,
上述第一窄幅部与上述第一固定部以及上述第二固定部相比,在与横向及纵向正交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变窄,
上述第一倾斜部在上下方向的宽度从上述第一窄幅部朝向上述第一固定部逐渐变大,
上述第二倾斜部在上下方向的宽度从上述第一窄幅部朝向上述第二固定部逐渐变大,
上述第一倾斜部和上述第二倾斜部的至少一方具有宽度变化部,
宽度变化部在上下方向的宽度随着朝向上述第一窄幅部逐渐变小之后变大、或者变为恒定。
方案9是根据方案1或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连结部具有第二窄幅部、第三倾斜部以及第四倾斜部,
上述第二窄幅部与上述第三固定部以及上述第四固定部相比,在与横向以及纵向正交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变窄,
上述第三倾斜部在上下方向的宽度从上述第二窄幅部朝向上述第三固定部逐渐变大,
上述第四倾斜部在上下方向的宽度从上述第二窄幅部朝向上述第四固定部逐渐变大,
上述第三倾斜部和上述第四倾斜部的至少一方具有宽度变化部,
上述宽度变化部在上下方向的宽度随着朝向上述第二窄幅部逐渐变小之后变大、或者变为恒定。
方案10是根据方案1或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具备磁性流体,
上述振动体具有顶板部,
上述顶板部在与横向以及纵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与上述磁铁对置,
在上述顶板部与上述箱体之间的缝隙配置有上述磁性流体。
方案11是根据方案1或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具备磁性流体,
在上述线圈与上述振动体之间的缝隙配置有上述磁性流体。
方案12是一种振动马达,具备:
具有箱体和线圈的静止部;
包括磁铁和平衡锤且相对于上述静止部能够沿横向振动地支撑于上述静止部的振动体;
板状的第一弹性部;以及
板状的第二弹性部,
上述第一弹性部具有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以及第一连结部,
上述第二弹性部具有第三固定部、第四固定部以及第二连结部,
上述第一连结部连结上述第一固定部和上述第二固定部,
上述第二连结部连结上述第三固定部和上述第四固定部,
上述平衡锤具有:
沿横向延伸的第一侧壁部;
沿纵向延伸的第二侧壁部;以及
沿纵向延伸的第三侧壁部,
上述第二侧壁部与上述第三侧壁部在横向上对置,
上述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固定部、上述第二固定部、上述第三固定部以及上述第四固定部沿横向延伸,
上述第一固定部与上述第二固定部在与横向正交的纵向上对置,
上述第三固定部与上述第四固定部在纵向上对置,
上述第一连结部以及上述第二连结部具有在上述振动体的位移为零时沿纵向延伸的平面部,
上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上述第一侧壁部的横向一方侧,
上述第三固定部固定于上述第一侧壁部的横向另一方侧,
上述第一连结部的上述平面部与上述第二侧壁部在横向上对置,
上述第二连结部的上述平面部与上述第三侧壁部在横向上对置,
上述第二固定部以及上述第四固定部固定于上述箱体的沿横向延伸的内壁面,
上述第一固定部从与上述平面部的一端连结的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
上述第二固定部从与上述平面部的另一端连结的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
上述第三固定部从与上述平面部的一端连结的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
上述第四固定部从与上述平面部的另一端连结的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
方案13是根据方案1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振动体的位移为零时,上述第一固定部的固定部位与上述第二固定部的固定部位在纵向上对置,
在上述振动体的位移为零时,上述第三固定部的固定部位与上述第四固定部的固定部位在纵向上对置。
方案14是根据方案12或1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具备弹性部连结体,
上述第一弹性部和上述第二弹性部通过沿横向延伸的上述弹性部连结体而连结。
方案15是根据方案12或1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具备焊接部,
上述第一固定部和上述第三固定部的至少任一个通过上述焊接部而固定于上述第一侧壁部。
方案16是根据方案15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固定部和上述第三固定部的至少任一个通过上述焊接部固定有加强板。
方案17是根据方案12或1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具备焊接部,
上述第二固定部和上述第四固定部的至少任一个通过上述焊接部而固定于上述内壁面。
方案18是根据方案17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固定部和上述第四固定部的至少任一个通过上述焊接部固定有加强板。
方案19是根据方案12或1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连结部具有第一窄幅部、第一倾斜部以及第二倾斜部,
上述第一窄幅部与上述第一固定部以及上述第二固定部相比,在与横向及纵向正交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变窄,
上述第一倾斜部在上下方向的宽度从上述第一窄幅部朝向上述第一固定部逐渐变大,
上述第二倾斜部在上下方向的宽度从上述第一窄幅部朝向上述第二固定部逐渐变大,
上述第一倾斜部和上述第二倾斜部的至少一方具有宽度变化部,
宽度变化部在上下方向的宽度随着朝向上述第一窄幅部逐渐变小之后变大、或者变为恒定。
方案20是根据方案12或1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连结部具有第二窄幅部、第三倾斜部以及第四倾斜部,
上述第二窄幅部与上述第三固定部以及上述第四固定部相比,在与横向以及纵向正交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变窄,
上述第三倾斜部在上下方向的宽度从上述第二窄幅部朝向上述第三固定部逐渐变大,
上述第四倾斜部在上下方向的宽度从上述第二窄幅部朝向上述第四固定部逐渐变大,
上述第三倾斜部和上述第四倾斜部的至少一方具有宽度变化部,
上述宽度变化部在上下方向的宽度随着朝向上述第二窄幅部逐渐变小之后变大、或者变为恒定。
方案21是根据方案12或1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具备磁性流体,
上述振动体具有顶板部,
上述顶板部在与横向以及纵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与上述磁铁对置,
在上述顶板部与上述箱体之间的缝隙配置有上述磁性流体。
方案22是根据方案12或1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具备磁性流体,
在上述线圈与上述振动体之间的缝隙配置有上述磁性流体。
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申请示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能够抑制尺寸的大型化。
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的要素、特征、步骤、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从上方观察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中的罩部被取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图2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从下方观察由振动体以及弹性部件构成的结构部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下方观察罩部的情况的俯视图。
图6是在纵向中央位置处沿上下方向切断本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后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7A是用于说明将弹性部件固定于振动体的工序的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
图7B是从平衡锤41的第四侧壁部414侧观察图7A的情况的侧视图。
图8A是用于说明将固定有弹性部件的振动体固定于罩部的工序的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
图8B是图8A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9是变形例的弹性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弹性部件的变形例的第一连结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将作为振动体所振动的方向的横向表示为X方向。并且,将作为与横向正交的方向的纵向表示为Y方向。并且,将作为与横向以及纵向正交的方向的上下方向表示为Z方向。例如,图1中,纸面上侧为上下方向(Z方向)上的上侧。但是,该方向的定义并非示出实际的组装于设备后的位置关系以及方向。
<1.振动马达的整体结构>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00的从上方观察的整体立体图。图2是振动马达100中的罩部12被取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从上方观察图2的状态的俯视图。图4是从下方观察由振动体4以及弹性部件构成的结构部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00具备箱体1、基板2、线圈3、振动体4、第一弹性部5以及第二弹性部6。箱体1具有基座部11和罩部12。
罩部12是具有顶面部120、以及与顶面部120连接且向下方延伸的第一侧面部121~第四侧面部124,且与顶面部120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部位开口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部件。第一侧面部121以及第二侧面部122沿横向延伸,并相互在纵向上对置。第三侧面部123以及第四侧面部124沿纵向延伸,并相互在横向上对置。
基板2由FPC(柔性印刷电路基板)构成。此外,基板2也可以由刚性基板构成。基板2固定于作为板状部件的基座部11的上表面。线圈3安装于基板2的上表面。线圈3例如通过粘接剂而粘接。此外,线圈3也可以通过粘接以外的方法而固定于基板2。
静止部由箱体1、基板2、以及线圈3构成。也就是说,振动马达100具备具有箱体1以及线圈3的静止部。
基座部11在沿横向延伸的第一边部111具有切口部11A、11B,并在与第一边部111对置的第二边部112具有切口部11C、11D。罩部12的第一侧面部121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12A、12B。罩部12的第二侧面部122具有向下方突出的两个突出部(未图示)。突出部12A、12B分别嵌入于切口部11A、11B。第二侧面部122的突出部分别嵌入于切口部11C、11D。由此,在振动马达100的制造时,能够进行罩部12相对于基座部11在纵向上的定位。
基座部11具有第一立起部11E和第二立起部11F。第一立起部11E和第二立起部11F在横向上排列,并分别通过切起加工来形成。罩部12的第三侧面部123的内壁面与第一立起部11E接触,且第四侧面部124的内壁面与第二立起部11F接触。由此,在振动马达100的制造时,能够进行罩部12相对于基座部11在横向上的定位。
在将罩部12安装于基座部11的状态下,基板2的一部分沿纵向从箱体1向外部伸出。该伸出的部分配置于基座部11的沿纵向突出的突出台部113的上表面。突出台部113从第一边部111的中央部突出。在基板2的上述伸出的部分设有两个端子211。能够从外部经由端子211对线圈3进行通电。
振动体4具有平衡锤41、磁铁42A、磁铁42B、以及顶板部43。平衡锤41例如由钨合金构成。平衡锤41具有第一侧壁部411~第四侧壁部414。第一侧壁部411沿横向延伸。第二侧壁部412沿纵向延伸。第三侧壁部413沿纵向延伸,且与第二侧壁部412在横向上对置。第四侧壁部414沿横向延伸,且与第一侧壁部411在纵向上对置。
平衡锤41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空洞部41A、41B。磁铁42A、42B分别收纳在空洞部41A、41B的内部。磁铁42A、42B例如通过粘接剂而固定于平衡锤41。磁铁42A、42B相对于线圈3配置于上侧。此外,空洞部41A、41B也可以沿上下方向不贯通平衡锤41,而是形成为能够收纳磁铁42A、42B的凹部。
顶板部43固定于平衡锤41的上表面。顶板部43的固定例如通过粘接剂的粘接来进行。顶板部43的至少一部分由磁性体构成,并作为针对磁铁42A、42B的背轭发挥功能。
第一弹性部5是板簧。第一弹性部5具有第一固定部51、第二固定部52、以及第一连结部53。第一固定部51以及第二固定部52分别是沿横向延伸的平面状的部分。第一固定部51与第二固定部52在纵向上对置。第一连结部53连结第一固定部51和第二固定部52。
第二弹性部6是板簧。第二弹性部6具有第三固定部61、第四固定部62、以及第二连结部63。第三固定部61以及第四固定部62分别是沿横向延伸的平面状的部分。第三固定部61与第四固定部62在纵向上对置。第二连结部63连结第三固定部61和第四固定部62。
平衡锤41的第一侧壁部411在横向一方侧具有第一切口部C1,并在横向另一方侧具有第二切口部C2。第一固定部51在第一切口部C1处固定于第一侧壁部411。第三固定部61在第二切口部C2处固定于第一侧壁部411。
第一固定部51通过焊接而固定于第一侧壁部411。此外,在第一固定部51的与靠第一侧壁部411侧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通过焊接而固定有第一加强板71。此外,第一固定部51也可以通过粘接剂而固定于第一侧壁部411。
第二固定部52通过焊接而固定于罩部12的第一侧面部121的内壁面。此外,在第二固定部52的与靠第一侧面部121侧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通过焊接而固定有第二加强板72。此外,第二固定部52也可以通过粘接剂而固定于第一侧面部121。
平衡锤41的第四侧壁部414在横向一方侧具有第三切口部C3,并在横向另一方侧具有第四切口部C4。第二固定部52的固定部位与第三切口部C3在纵向上对置。
第三固定部61通过焊接而固定于第一侧壁部411。此外,在第三固定部61的与靠第一侧壁部411侧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通过焊接而固定有第三加强板73。此外,第三固定部61也可以通过粘接剂而固定于第一侧壁部411。
第四固定部62通过焊接而固定于罩部12的第一侧面部121的内壁面。此外,在第四固定部62的与靠第一侧面部121侧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通过焊接而固定有第四加强板74。此外,第四固定部62也可以通过粘接剂而固定于第一侧面部121。第四固定部62的固定部位与第四切口部C4在纵向上对置。
第一连结部53具有平面部531。平面部531与第二侧壁部412在横向上对置。随着从纵向的两端侧朝向相向的方向,平面部531的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减少并在中途变为恒定。第一连结部53还具有从平面部531的一端以朝向横向的方式弯曲的第一弯曲部532、和从平面部531的另一端以朝向横向的方式弯曲的第二弯曲部533。第一固定部51与第一弯曲部532连结,从其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第二固定部52与第二弯曲部533连结,从其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
第二连结部63具有平面部631。平面部631与第三侧壁部413在横向上对置。随着从纵向的两端侧朝向相向的方向,平面部631的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减少并在中途变为恒定。第二连结部63还具有从平面部631的一端以朝向横向的方式弯曲的第三弯曲部632、和从平面部631的另一端以朝向横向的方式弯曲的第四弯曲部633。第三固定部61与第三弯曲部632连结,从其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第四固定部62与第四弯曲部633连结,从其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
这样,振动体4通过第一弹性部5、第二弹性部6而支撑于罩部12。
此处,图5是从下方观察罩部12的情况的俯视图。即,是从罩部12的下方的开口观察内部的状态的图。此外,图5中,简化了振动体4的图示。图5中的实线所示的振动体4以及弹性部件5、6的状态示出不对线圈3进行通电且不对振动体4施加磁场的作用所产生的力的状态。即,是作为板簧的第一弹性部5、第二弹性部6呈自然状态且振动体4的位移为零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一连结部53所具有的平面部531以及第二连结部63所具有的平面部631均是沿纵向延伸的状态。并且,在该状态下,第一固定部51与平衡锤41之间的固定部位、以及第二固定部52与罩部12之间的固定部位在纵向上对置,并且第三固定部61与平衡锤41之间的固定部位、以及第四固定部62与罩部12之间的固定部位在纵向上对置。
若在振动体4的位移为零的状态下对线圈3进行通电,则因线圈3所产生的磁场与磁铁42A、42B所产生的磁场的相互作用,振动体4沿横向振动。图5中所示的虚线示出在振动中振动体4位于向横向一侧位移后的某位置的情况下的振动体4以及弹性部件的状态。此外,在图5的虚线是振动体4向横向一侧最大限度地位移后的状态的情况下,进行设计以便平衡锤41的第二侧壁部412与第一连结部53之间的最小缝隙X1以及第一连结部53与罩部12之间的最小缝隙X2均不为零。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00包括具有箱体1以及线圈3的静止部、磁铁42A、42B、和平衡锤41。并具备相对于静止部能够沿横向振动地支撑于静止部的振动体4、板状的第一弹性部5、以及板状的第二弹性部6。
第一弹性部5具有第一固定部51、第二固定部52、以及第一连结部53。第二弹性部6具有第三固定部61、第四固定部62、以及第二连结部63。第一连结部53连结第一固定部51和第二固定部52,第二连结部63连结第三固定部61和第四固定部62。
第一固定部51、第二固定部52、第三固定部61以及第四固定部62沿横向延伸。第一固定部51和第二固定部52在与横向正交的纵向上对置,第三固定部61和第四固定部62在纵向上对置。第一连结部53以及第二连结部63具有在振动体4的位移为零时沿纵向延伸的平面部531、631。
平衡锤41具有沿横向延伸的第一侧壁部411、沿纵向延伸的第二侧壁部412、以及沿纵向延伸的第三侧壁部413。第二侧壁部412与第三侧壁部413在横向上对置。第一固定部51固定于第一侧壁部411的横向一方侧,第三固定部61固定于第一侧壁部411的横向另一方侧。第一连结部53的平面部531与第二侧壁部412在横向上对置,第二连结部63的平面部631与第三侧壁部413在横向上对置。第二固定部52以及第四固定部62固定于箱体1的沿横向延伸的内壁面(罩部12的内壁面)。
第一连结部53还具有从平面部531的一端以朝向横向的方式弯曲的第一弯曲部532、和从平面部531的另一端以朝向横向的方式弯曲的第二弯曲部533。第一固定部51从与第一弯曲部532连结的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并且第二固定部52从与第二弯曲部533连结的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
第二连结部63还具有从平面部631的一端以朝向横向的方式弯曲的第三弯曲部632、和从平面部631的另一端以朝向横向的方式弯曲的第四弯曲部633。第三固定部61从与第三弯曲部632连结的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并且第四固定部62从与第四弯曲部633连结的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
根据这样的结构,不需要现有的使用V字形状的板簧的情况下应要确保的板簧的打开,从而能够抑制振动马达100的在横向上的大型化。并且,由于第一连结部53以及第二连结部63具有在振动体4的位移为零时沿纵向延伸的平面部531、631,所以能够抑制箱体1的在横向上的尺寸。
并且,利用上述那样的弯曲部和固定部的结构,能够在振动体4振动时抑制振动体4沿倾斜方向(俯视时的对角方向)位移。由此,能够抑制振动马达100的在纵向上的大型化。
并且,在振动体4的位移为零时,第一固定部51的固定部位与第二固定部52的固定部位在纵向上对置,并且第三固定部61的固定部位与第四固定部62的固定部位在纵向上对置。因此,能够在振动体4振动时抑制振动体4沿倾斜方向(俯视时的对角方向)位移。由此,能够抑制振动马达100的在纵向上的大型化。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振动马达100的尺寸的大型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部51和第三固定部61的至少任一个通过焊接部而固定于第一侧壁部411。由此,能够使第一弹性部5或者第二弹性部6与平衡锤41之间的固定变得稳固。
并且,加强板71、73通过焊接部而固定于第一固定部51和第三固定部61的至少任一个。由此,利用加强板来加强基于第一固定部51或者第三固定部61的固定部位的强度,并且利用加强板来确保焊接的部位的厚度,从而能够容易进行焊接。
并且,第二固定部52和第四固定部62的至少任一个通过焊接部而固定于内壁面。由此,能够使第一弹性部5或者第二弹性部6与箱体1之间的固定变得稳固。
加强板72、74通过焊接部而固定于第二固定部52和第四固定部62的至少任一个。由此,利用加强板来加强基于第二固定部52或者第四固定部62的固定部位的强度,并且利用加强板来确保焊接的部位的厚度,从而能够容易进行焊接。
并且,此处,图6是在纵向中央位置处沿上下方向切断振动马达100后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如图6所示,在顶板部43的上表面与罩部12的顶面部120的下表面之间的缝隙配置有具有粘性的磁性流体S1。即,振动体4具有在上下方向上与磁铁42A、42B对置的顶板部43,并在顶板部43与箱体1之间的缝隙配置有磁性流体S1。
由此,磁性流体S1在振动体4振动时发挥作为阻尼器的功能。并且,磁性流体S1具有磁性,从而即使振动体4振动,也能够使之局限在具有磁性的顶板部43上。
并且,如图6所示,在线圈3的上表面与振动体4的下表面之间的缝隙配置有具有粘性的磁性流体S2。即,在线圈3与振动体4之间的缝隙配置有磁性流体S2。
由此,磁性流体S2在振动体4振动时发挥作为阻尼器的功能。并且,磁性流体S2具有磁性,从而即使振动体4振动,也能够使之局限在金属制的线圈3上。此外,也可以仅设置磁性流体S1、S2中任一方。
<2.关于振动马达的制造工序>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00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尤其是,对振动体4通过弹性部件而支撑于罩部12的结构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
首先,进行将弹性部件固定于振动体4的工序。图7A是用于说明将弹性部件固定于振动体4的工序的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图7B是从平衡锤41的第四侧壁部414侧观察图7A的情况的侧视图。如图7A、图7B所示,在本工序中使用夹具201。
夹具201具有柱部201A~201F、以及基台部201G,各部分作为同一部件来构成。柱部201A、201B呈圆柱状,并从基台部201G的横向一侧端部向上方延伸。柱部201C呈长方体状,经由微小的缝隙而与柱部201A、201B在横向上对置,并从基台部201G上表面向上方延伸。柱部201D、201E呈圆柱状,并从基台部201G的横向另一侧端部向上方延伸。柱部201F呈长方体状,经由微小的缝隙而与柱部201D、201E在横向上对置,并从基台部201G上表面向上方延伸。
在准备这样的结构的夹具201之后,利用柱部201A、201B和柱部201C来夹持第一弹性部5的第一连结部53,并且利用柱部201D、201E和柱部201F来夹住第二弹性部6的第二连结部63,从而使第一弹性部5以及第二弹性部6保持于夹具201。
而且,在由平衡锤41、磁铁42A、42B以及顶板部43构成振动体4的状态下,将振动体4配置于基台部201G的上表面。在该状态下,平衡锤41在横向上被柱部201C以及201F夹住。
而且,通过向纵向上的一个方向(图7A的空心箭头方向)对平衡锤41施加力,来将第一侧壁部411按压至第二固定部51以及第三固定部61。在该状态下,通过经由第一加强板71进行焊接来将第二固定部51固定于第一侧壁部411的横向一侧,并且通过经由第三加强板73进行焊接来将第三固定部61固定于第一侧壁部411的横向另一侧。此外,图7A中所示的带阴影线的箭头示出进行焊接的方向。
在现有的使用了V字形状的板簧的结构中,需要在平衡锤的对角的位置分别固定板簧,但若欲一次将两个板簧固定于平衡锤,则需要通过对平衡锤施加旋转方向的力来将平衡锤按压至板簧。在该情况下,容易在平衡锤与板簧之间产生缝隙。若在产生了缝隙的状态下进行固定,则振动体的振动方向从所希望的横向偏移。
与此相对,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方法中,能够通过向纵向上的一个方向对平衡锤41施加力来将平衡锤41按压至两个弹性部件5、6,从而能够抑制在平衡锤41与弹性部件之间产生缝隙,并且容易一次固定两个弹性部件。因此,能够进行高效且高精度的制造。
接下来,对将固定有弹性部件的振动体4固定于罩部12的工序进行说明。图8A是用于说明上述工序的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图8B是图8A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如图8A、图8B所示,在本工序中使用夹具301~303。此外,在图8B中夹具301配置于上侧,但在实际的工序中使夹具301位于重力方向的下侧。
夹具301具有基台部3011和凸台部B1、B2。凸台部B1、B2从基台部3011的上表面突出,并沿横向排列。使凸台部B1、B2分别在设置于罩部12的顶面部120的孔部120A、120B(图1)穿过,而在基台部3011上配置罩部12。而且,在凸台部B1、B2上配置振动体4。由此,能够进行振动体4在上下方向上的定位。
并且,在第一连结部53与第三侧面部123之间夹住长方体状的夹具302,并且在第二连结部63与第四侧面部124之间夹住长方体状的夹具303。由此,能够进行由振动体4以及弹性部件5、6构成的结构在横向上的定位。
在这样进行了定位的状态下,将第二固定部52以及第四固定部62按压至罩部12的第一侧面部121的内壁面。在该状态下,通过经由第二加强板72进行焊接来将第二固定部52固定于上述内壁面,并且通过经由第三加强板74进行焊接来将第四固定部62固定于上述内壁面。
此外,上述的各夹具的结构是一个例子,能够使用适当变形后的结构。并且,并非必须相对于平衡锤一次固定两个弹性部件。
<3.弹性部件的变形例>
作为弹性部件,除使用上述的第一弹性部5、第二弹性部6之外,例如也可以使用图9所示的弹性部件56。图9是变形例的弹性部件56的立体图。即,在本变形例中,并非使用两个弹性部件而是使用单一的弹性部件。
弹性部件56是板簧,具有配置于横向一方侧的第一弹性部560、配置于横向另一方侧的第二弹性部561、以及连结第一弹性部560和第二弹性部561的弹性部连结体562。
第一弹性部560是与上述的第一弹性部5相当的部分,具有第一固定部560A、第二固定部560B、以及第一连结部560C。第一固定部560A固定于平衡锤的横向一方侧。第二固定部560B固定于罩部的内壁面。
第二弹性部561是与上述的第二弹性部6相当的部分,具有第三固定部561A、第四固定部561B、以及第二连结部561C。第三固定部561A固定于平衡锤的横向另一方侧。第四固定部561B固定于罩部的内壁面。
弹性部连结体562在横向上连结第一固定部560A和第三固定部561A。即,第一弹性部560和第二弹性部561通过沿横向延伸的弹性部连结体562而连结。
根据这样的结构,第一弹性部560、第二弹性部561、以及弹性部连结体562作为同一部件来构成。因此,在相对于第一弹性部560、第二弹性部561固定平衡锤时,能够容易进行第一弹性部560和第二弹性部651的定位。
并且,上述的第一弹性部5的第一连结部53或者第一弹性部560的第一连结部560C的形状也可以如图10所示的变形例那样。图10是变形例的第一连结部的侧视图。
图10所示的第一连结部具有第一窄幅部W1、第一倾斜部SL1、以及第二倾斜部SL2。第一窄幅部W1与第一固定部FX1(例如第一固定部51)以及第二固定部FX2(例如第二固定部52)相比上下方向上的宽度较窄。第一倾斜部SL1的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从第一窄幅部W1朝向第一固定部FX1逐渐变大。第二倾斜部SL2的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从第一窄幅部W1朝向第二固定部FX2逐渐变大。
第一倾斜部SL1和第二倾斜部SL2具有宽度变化部WV1、WV2,该宽度变化部WV1、WV2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分别随着朝向第一窄幅部W1而逐渐变小之后变大。此外,第一倾斜部SL1和第二倾斜部SL2的至少一方具有宽度变化部即可。
通过具有这样的宽度变化部,能够使施加于第一固定部FX1以及第二固定部FX2的应力向宽度变化部分散,从而能够抑制容易受到应力的第一固定部FX1以及第二固定部FX2断裂。图10所示的箭头示出应力的分散。此外,即使宽度变化部是上下方向上的宽度随着朝向第一窄幅部W1而逐渐变小之后变为恒定的结构,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并且,第二连结部(例如第二弹性部6的第二连结部63)也能够形成为与第一连结部相同的形状。也就是说,第二连结部也可以具有与第三固定部以及第四固定部相比上下方向上的宽度较窄的第二窄幅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从第二窄幅部朝向第三固定部逐渐变大的第三倾斜部、以及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从第二窄幅部朝向第四固定部逐渐变大的第四倾斜部。在该结构中,第三倾斜部和第四倾斜部的至少一方具有上下方向上的宽度随着朝向第二窄幅部逐渐变小之后变大或者变为恒定的宽度变化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施加于第三固定部以及第四固定部的应力向宽度变化部分散,从而能够抑制第三固定部以及第四固定部断裂。
并且,上述的第一弹性部5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不具有第一弯曲部532和第二弯曲部533,在平面部531的一端直接连结有第一固定部51,并在平面部531的另一端直接连结有第二固定部52。也就是说,第一固定部51或者第二固定部52与平面部531在振动体4的位移为零时形成90度的角度。并且,同样,上述的第二弹性部6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不具有第三弯曲部632和第四弯曲部633,在平面部631的一端直接连结有第三固定部61,并在平面部631的另一端直接连结有第四固定部62。也就是说,第三固定部61或者第四固定部62与平面部631在振动体4的位移为零时形成90度的角度。
即,也可以是如下结构:第一固定部51从与平面部531的一端连结的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并且第二固定部52从与平面部531的另一端连结的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同样,也可以是如下结构:第三固定部61从与平面部631的一端连结的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并且第四固定部62从与平面部631的另一端连结的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
<4.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若在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则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本实用新型能够利用于例如智能手机或者游戏手柄等所具备的振动马达。

Claims (22)

1.一种振动马达,具备:
具有箱体和线圈的静止部;
包括磁铁和平衡锤且相对于上述静止部能够沿横向振动地支撑于上述静止部的振动体;
板状的第一弹性部;以及
板状的第二弹性部,
上述第一弹性部具有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以及第一连结部,
上述第二弹性部具有第三固定部、第四固定部以及第二连结部,
上述第一连结部连结上述第一固定部和上述第二固定部,
上述第二连结部连结上述第三固定部和上述第四固定部,
上述平衡锤具有:
沿横向延伸的第一侧壁部;
沿纵向延伸的第二侧壁部;以及
沿纵向延伸的第三侧壁部,
上述第二侧壁部与上述第三侧壁部在横向上对置,
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固定部、上述第二固定部、上述第三固定部以及上述第四固定部沿横向延伸,
上述第一固定部与上述第二固定部在与横向正交的纵向上对置,
上述第三固定部与上述第四固定部在纵向上对置,
上述第一连结部以及上述第二连结部具有在上述振动体的位移为零时沿纵向延伸的平面部,
上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上述第一侧壁部的横向一方侧,
上述第三固定部固定于上述第一侧壁部的横向另一方侧,
上述第一连结部的上述平面部与上述第二侧壁部在横向上对置,
上述第二连结部的上述平面部与上述第三侧壁部在横向上对置,
上述第二固定部以及上述第四固定部固定于上述箱体的沿横向延伸的内壁面,
上述第一连结部还具有从上述平面部的一端以朝向横向的方式弯曲的第一弯曲部、和从上述平面部的另一端以朝向横向的方式弯曲的第二弯曲部,
上述第一固定部从与上述第一弯曲部连结的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
上述第二固定部从与上述第二弯曲部连结的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
上述第二连结部还具有从上述平面部的一端以朝向横向的方式弯曲的第三弯曲部、和从上述平面部的另一端以朝向横向的方式弯曲的第四弯曲部,
上述第三固定部从与上述第三弯曲部连结的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
上述第四固定部从与上述第四弯曲部连结的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振动体的位移为零时,上述第一固定部的固定部位与上述第二固定部的固定部位在纵向上对置,
在上述振动体的位移为零时,上述第三固定部的固定部位与上述第四固定部的固定部位在纵向上对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具备弹性部连结体,
上述第一弹性部和上述第二弹性部通过沿横向延伸的上述弹性部连结体而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具备焊接部,
上述第一固定部和上述第三固定部的至少任一个通过上述焊接部而固定于上述第一侧壁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固定部和上述第三固定部的至少任一个通过上述焊接部固定有加强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具备焊接部,
上述第二固定部和上述第四固定部的至少任一个通过上述焊接部而固定于上述内壁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固定部和上述第四固定部的至少任一个通过上述焊接部固定有加强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连结部具有第一窄幅部、第一倾斜部以及第二倾斜部,
上述第一窄幅部与上述第一固定部以及上述第二固定部相比,在与横向及纵向正交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变窄,
上述第一倾斜部在上下方向的宽度从上述第一窄幅部朝向上述第一固定部逐渐变大,
上述第二倾斜部在上下方向的宽度从上述第一窄幅部朝向上述第二固定部逐渐变大,
上述第一倾斜部和上述第二倾斜部的至少一方具有宽度变化部,
宽度变化部在上下方向的宽度随着朝向上述第一窄幅部逐渐变小之后变大、或者变为恒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连结部具有第二窄幅部、第三倾斜部以及第四倾斜部,
上述第二窄幅部与上述第三固定部以及上述第四固定部相比,在与横向以及纵向正交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变窄,
上述第三倾斜部在上下方向的宽度从上述第二窄幅部朝向上述第三固定部逐渐变大,
上述第四倾斜部在上下方向的宽度从上述第二窄幅部朝向上述第四固定部逐渐变大,
上述第三倾斜部和上述第四倾斜部的至少一方具有宽度变化部,
上述宽度变化部在上下方向的宽度随着朝向上述第二窄幅部逐渐变小之后变大、或者变为恒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具备磁性流体,
上述振动体具有顶板部,
上述顶板部在与横向以及纵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与上述磁铁对置,
在上述顶板部与上述箱体之间的缝隙配置有上述磁性流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具备磁性流体,
在上述线圈与上述振动体之间的缝隙配置有上述磁性流体。
12.一种振动马达,具备:
具有箱体和线圈的静止部;
包括磁铁和平衡锤且相对于上述静止部能够沿横向振动地支撑于上述静止部的振动体;
板状的第一弹性部;以及
板状的第二弹性部,
上述第一弹性部具有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以及第一连结部,
上述第二弹性部具有第三固定部、第四固定部以及第二连结部,
上述第一连结部连结上述第一固定部和上述第二固定部,
上述第二连结部连结上述第三固定部和上述第四固定部,
上述平衡锤具有:
沿横向延伸的第一侧壁部;
沿纵向延伸的第二侧壁部;以及
沿纵向延伸的第三侧壁部,
上述第二侧壁部与上述第三侧壁部在横向上对置,
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固定部、上述第二固定部、上述第三固定部以及上述第四固定部沿横向延伸,
上述第一固定部与上述第二固定部在与横向正交的纵向上对置,
上述第三固定部与上述第四固定部在纵向上对置,
上述第一连结部以及上述第二连结部具有在上述振动体的位移为零时沿纵向延伸的平面部,
上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上述第一侧壁部的横向一方侧,
上述第三固定部固定于上述第一侧壁部的横向另一方侧,
上述第一连结部的上述平面部与上述第二侧壁部在横向上对置,
上述第二连结部的上述平面部与上述第三侧壁部在横向上对置,
上述第二固定部以及上述第四固定部固定于上述箱体的沿横向延伸的内壁面,
上述第一固定部从与上述平面部的一端连结的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
上述第二固定部从与上述平面部的另一端连结的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
上述第三固定部从与上述平面部的一端连结的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
上述第四固定部从与上述平面部的另一端连结的连结部位不弯曲地沿横向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振动体的位移为零时,上述第一固定部的固定部位与上述第二固定部的固定部位在纵向上对置,
在上述振动体的位移为零时,上述第三固定部的固定部位与上述第四固定部的固定部位在纵向上对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具备弹性部连结体,
上述第一弹性部和上述第二弹性部通过沿横向延伸的上述弹性部连结体而连结。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具备焊接部,
上述第一固定部和上述第三固定部的至少任一个通过上述焊接部而固定于上述第一侧壁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固定部和上述第三固定部的至少任一个通过上述焊接部固定有加强板。
17.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具备焊接部,
上述第二固定部和上述第四固定部的至少任一个通过上述焊接部而固定于上述内壁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固定部和上述第四固定部的至少任一个通过上述焊接部固定有加强板。
19.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连结部具有第一窄幅部、第一倾斜部以及第二倾斜部,
上述第一窄幅部与上述第一固定部以及上述第二固定部相比,在与横向及纵向正交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变窄,
上述第一倾斜部在上下方向的宽度从上述第一窄幅部朝向上述第一固定部逐渐变大,
上述第二倾斜部在上下方向的宽度从上述第一窄幅部朝向上述第二固定部逐渐变大,
上述第一倾斜部和上述第二倾斜部的至少一方具有宽度变化部,
宽度变化部在上下方向的宽度随着朝向上述第一窄幅部逐渐变小之后变大、或者变为恒定。
20.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连结部具有第二窄幅部、第三倾斜部以及第四倾斜部,
上述第二窄幅部与上述第三固定部以及上述第四固定部相比,在与横向以及纵向正交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变窄,
上述第三倾斜部在上下方向的宽度从上述第二窄幅部朝向上述第三固定部逐渐变大,
上述第四倾斜部在上下方向的宽度从上述第二窄幅部朝向上述第四固定部逐渐变大,
上述第三倾斜部和上述第四倾斜部的至少一方具有宽度变化部,
上述宽度变化部在上下方向的宽度随着朝向上述第二窄幅部逐渐变小之后变大、或者变为恒定。
21.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具备磁性流体,
上述振动体具有顶板部,
上述顶板部在与横向以及纵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与上述磁铁对置,
在上述顶板部与上述箱体之间的缝隙配置有上述磁性流体。
22.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具备磁性流体,
在上述线圈与上述振动体之间的缝隙配置有上述磁性流体。
CN201820130996.1U 2017-01-27 2018-01-25 振动马达 Active CN20793938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13431A JP6870996B2 (ja) 2017-01-27 2017-01-27 振動モータ
JP2017-013431 2017-01-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39385U true CN207939385U (zh) 2018-10-02

Family

ID=629802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30996.1U Active CN207939385U (zh) 2017-01-27 2018-01-25 振动马达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483833B2 (zh)
JP (1) JP6870996B2 (zh)
CN (1) CN20793938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77103A (zh) * 2018-12-04 2020-06-12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及触觉器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08595A (ja) * 2015-12-11 2017-06-1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
US11025107B2 (en) * 2019-10-30 2021-06-01 Maxxwell Motors, Inc. Fan impeller to cool an axial flux rotating machine,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KR102481820B1 (ko) * 2020-12-11 2022-12-28 자화전자(주) 수평형 리니어 진동발생장치
JPWO2022185818A1 (zh) * 2021-03-02 2022-09-09
US11424666B1 (en) 2021-03-18 2022-08-23 Maxxwell Motors, Inc. Manufactured coil for an electrical ma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04694A (ja) * 2003-04-01 2004-10-28 Seigo Yamada 振動スピーカ
JP2010022988A (ja) * 2008-07-24 2010-02-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リニアモータ
CN102820760A (zh) 2012-01-06 2012-12-12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振动电机、振动电机的上盖及其制作方法
JP5861214B2 (ja) 2012-02-23 2016-02-16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JP5923797B2 (ja) * 2012-03-02 2016-05-25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JP5943419B2 (ja) * 2012-03-16 2016-07-05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CN103762815B (zh) * 2014-01-20 2016-01-20 金龙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反应水平振动微型电机
CN204810103U (zh) * 2015-07-08 2015-11-25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振动电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77103A (zh) * 2018-12-04 2020-06-12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及触觉器件
CN111277103B (zh) * 2018-12-04 2022-08-30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致动器的制造方法及触觉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483833B2 (en) 2019-11-19
JP6870996B2 (ja) 2021-05-12
US20180219466A1 (en) 2018-08-02
JP2018118231A (ja) 2018-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939385U (zh) 振动马达
JP4904091B2 (ja) 小型のピエゾ電子共振器
CN101676730B (zh) 振动型传感器
CN1881791B (zh) 压电谐振器以及包含封装在壳体中的该谐振器的组件
US8434659B2 (en) Bonding device, ultrasonic transducer, and bonding method
TW201203723A (en) A probe pin and an IC socket with the same
JP3088738U (ja) Cpu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端子
JP2003023031A (ja) 超音波ワイヤボンディング用共振器
CN206041770U (zh) 一种设置有多振子的线性振动器
KR102435505B1 (ko) 반도체 칩 테스트 소켓
CN109713870A (zh) 具备带折弯部的板型弹簧的线性振动发生装置
US7438559B2 (en) Contact spring
US20210331206A1 (en) Vibration device
CN106207393B (zh) 天线
JP4767174B2 (ja) 電気機械モータ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EP0800057B1 (en) Vibrating gyroscope
JP2008288359A (ja) プリント基板
CN112969923A (zh) 接触针及插座
CN107976557A (zh) 微机械z加速度传感器
CN206226256U (zh) 振动马达
CN206226253U (zh) 振动马达
JP4305270B2 (ja) 部品接合装置および部品接合ツールならびに部品接合方法
JP3914097B2 (ja) ボンディングツール、および電子部品の接合装置
CN110784086B (zh) 致动器及触觉装置
KR100653244B1 (ko) 편평형 진동모터의 브러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