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38437U - 线圈模块和无线电力发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圈模块和无线电力发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38437U
CN207938437U CN201820154617.2U CN201820154617U CN207938437U CN 207938437 U CN207938437 U CN 207938437U CN 201820154617 U CN201820154617 U CN 201820154617U CN 207938437 U CN207938437 U CN 2079384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area
magnetic
magnetic material
magnetic conducti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5461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仁和
金起弘
崔荣云
卢永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384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384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radiation-sensitive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30/00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00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01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 H01F1/03Magnets or magnetic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s therefor;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ercivit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42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purpose of modifying, or compensating for, elec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00Cores, Yokes, or armatures
    • H01F3/10Composite arrangements of magnetic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5/00Coils
    • H01F5/003Printed circuit coi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02J50/40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the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the two or more receiving devices being integrated in the same unit, e.g. power mats with several coils or antennas with several sub-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00Cores, Yokes, or armatures
    • H01F3/10Composite arrangements of magnetic circuits
    • H01F2003/106Magnetic circuits using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magnetic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4815Resonant converters
    • H02M7/4818Resonant converters with means for adaptation of resonance frequency, e.g. by modification of capacitance or inductance of resonance circui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圈模块和无线电力发送装置,所述线圈模块包括磁性物质板、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磁性物质板包括具有第一磁导率的第一区域和具有第二磁导率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线圈设置在所述磁性物质板的表面上。所述第二线圈设置在所述磁性物质板的所述表面上并且部分地与所述第一线圈叠置。所述第一线圈的不与所述第二线圈叠置的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的表面上,所述第二线圈的不与所述第一线圈叠置的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的表面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线圈模块可具有简单构成的谐振电路,无线电力发送装置可被小型化,并且可减小无线电力发送装置的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线圈模块和无线电力发送装置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3月3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第10-2017-0027827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的权益,所述韩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出于所有目的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以下描述涉及一种线圈模块并涉及一种无线电力发送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无线技术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从数据传输到电力传输范围的各种无线功能。特别是,近来已经开发了即使在电子装置与无线电力发送装置不接触的状态下也能利用电力使电子装置被充电的无线电力传输技术。
无线电力发送装置可包括多个线圈,使得无线电力发送装置可有效地磁耦合到无线电力接收装置。
此外,对于包括多个线圈的无线电力发送装置,为了防止在磁耦合期间由线圈产生阴影区域,这样的多个线圈可按照线圈中的一个线圈的部分与线圈中的另一线圈的部分叠置的方式来构造。
然而,因为线圈彼此叠置,在磁性物质板上,线圈的位置设置为彼此不同,所以每个线圈的电感水平需要设置为不同。因此,存在这样的限制:需要为每个线圈单独地配置谐振回路(resonant tank)。
实用新型内容
提供本实用新型内容以通过简化形式介绍将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描述的选择的构思。本实用新型内容既不意在确定所要求保护主题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意在用于帮助确定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
为了解决上面所述的需要为每个线圈单独地配置谐振回路的问题等,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简单构成的谐振电路的线圈模块和使用该线圈模块的无线电力发送装置,从而可使无线电力发送装置小型化并且减小其制造成本。
示例提供一种按照彼此叠置地形成的线圈的电感水平相等的方式具有简单构成的谐振电路的线圈模块以及使用该线圈模块的无线电力发送装置。
根据示例,可提供一种线圈模块,所述线圈模块包括:磁性物质板,包括具有第一磁导率的第一区域和具有第二磁导率的第二区域;第一线圈,设置在所述磁性物质板的表面上;及第二线圈,设置在所述磁性物质板的所述表面上并且部分地与所述第一线圈叠置,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的不与所述第二线圈叠置的部分可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的表面上,所述第二线圈的不与所述第一线圈叠置的部分可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的表面上。
所述第一线圈的电感水平可与所述第二线圈的电感水平相对应。
所述第一线圈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一端可连接到公共电容器的一端,所述第一线圈可与所述第二线圈并联连接。
所述磁性物质板可包括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三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并且在所述第三区域的表面上具有所述第二线圈的与所述第一线圈叠置的另一部分,其中,所述第三区域可具有所述第一磁导率和所述第二磁导率中的一者。
所述磁性物质板可包括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三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并且在所述第三区域的表面上具有所述第二线圈的与所述第一线圈叠置的另一部分,其中,所述第三区域的部分可具有所述第一磁导率,所述第三区域的其余部分可具有所述第二磁导率。
所述第一磁导率可低于所述第二磁导率。
所述磁性物质板可包括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三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并且具有第三磁导率,其中,所述第三磁导率可不同于所述第一磁导率和所述第二磁导率。
所述第一磁导率可低于所述第二磁导率。
所述第三磁导率可高于所述第一磁导率和所述第二磁导率。
所述第二线圈的电感水平可与所述第一线圈的电感水平不同,所述第二线圈和所述第一线圈可单独地连接到具有不同水平的电容的电容器,以在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之间形成具有相同谐振特性的谐振电路。
所述磁性物质板的磁导率的总程度可相等,所述第一线圈的电感水平可与所述第二线圈的电感水平不同。
所述第二线圈的电感水平可高于所述第一线圈的电感水平。
在所述第二线圈的与所述第一线圈的部分叠置的部分中,所述磁性物质板与所述第二线圈的中央部分之间的距离可增加d1,其中,d1可以是所述第一线圈的中央部分与所述第二线圈的所述中央部分之间的距离。
根据示例,可提供一种无线电力发送装置,所述无线电力发送装置包括:线圈模块,包括磁性物质板和彼此叠置的线圈,并且所述线圈设置在所述磁性物质板的表面上;公共电容器,所述公共电容器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线圈中的每个线圈的一端;及逆变器,包括开关,并且根据所述开关的开关操作向所述公共电容器和所述线圈模块供应交流(AC)电力电流,其中,所述磁性物质板可包括具有不同程度的磁导率的区域。
所述磁性物质板可包括具有第一磁导率的第一区域和具有第二磁导率的第二区域,所述线圈可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设置在所述磁性物质板的表面上,所述第二线圈设置在所述磁性物质板的所述表面上并且部分地与所述第一线圈叠置,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的不与所述第二线圈叠置的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的表面上,所述第二线圈的不与所述第一线圈叠置的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的表面上。
所述第一线圈的电感水平可与所述第二线圈的电感水平相对应。
所述第一线圈可与所述第二线圈并联连接。
所述第二线圈的所述部分可设置在所述磁性物质板的所述表面上,所述第二线圈的另一部分可设置在所述第一线圈的另一部分的表面上,所述磁性物质板的所述第一磁导率可低于所述磁性物质板的所述第二磁导率。
所述磁性物质板可包括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三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并且具有第三磁导率,其中,所述第三磁导率可不同于所述第一磁导率和所述第二磁导率。
所述第一磁导率可低于所述第二磁导率,所述第三磁导率可高于所述第一磁导率或所述第二磁导率。
采用本实用新型,按照叠置地形成的多个线圈的电感水平相等的方式,线圈模块可具有简单构成的谐振电路,此外,低功率、宽区域通信模块利用单个公共电容器形成多个谐振电路,无线电力发送装置可以被小型化,并且可减小制造成本。
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和权利要求中,其他特征和方面将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示例的无线电力发送装置的示图。
图2是根据示例的无线电力发送装置的框图。
图3是示出根据示例的线圈模块的示例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图3中所示的线圈模块的示例的主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示例的图3中所示的线圈模块的被分为不同区域的磁性物质板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示例的图5中所示的线圈模块的被分为不同区域的磁性物质板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根据示例的图3中所示的线圈模块的被分为不同区域的磁性物质板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示例的图7中所示的线圈模块的被分为不同区域的磁性物质板的主视图。
图9是示出根据示例的图3中所示的线圈模块的被分为不同区域的磁性物质板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根据示例的图9中所示的线圈模块的被分为不同区域的磁性物质板的主视图。
图11是示出根据示例的图3中所示的线圈模块的被分为不同区域的磁性物质板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根据示例的图11中所示的线圈模块的被分为不同区域的磁性物质板的主视图。
图13是示出根据示例的使用公共电容器的无线电力发送装置的电路图。
在所有的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标号指示相同的元件。附图可不按照比例,并且为了清楚、说明及方便起见,可夸大附图中元件的相对尺寸、比例和描绘。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帮助读者获得对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这里所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变换、修改及等同物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这里所描述的操作的顺序仅仅是示例,其并不限于这里所阐述的顺序,而是除了必须以特定顺序发生的操作之外,可做出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改变。此外,为了提高清楚性和简洁性,可省略本领域中已知的特征的描述。
这里所描述的特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被解释为受这里所描述的示例所限制。更确切地说,已经提供了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仅用于示出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实现这里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诸多可行方式中的一些方式。
尽管可在这里使用诸如“第一”、“第二”和“第三”的术语来描述各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但是这些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不受这些术语所限制。更确切地说,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相区分。因此,在不脱离示例的教导的情况下,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中所称的第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也可被称为第二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
在整个说明书中,将理解的是,当元件(诸如,层、区域或晶圆(基板))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时,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其他元件。相比之下,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或“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时,可不存在介于它们之间的元件或层。相同的标号始终指的是相同的元件。如在此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相关所列项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的任意和所有组合。
为了易于表述,在这里可使用诸如“在……之上”、“上部”、“在……之下”和“下部”的空间关系术语,以描述如附图所示的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的关系。这样的空间关系术语意图除了包含在附图中所描绘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装置被翻转,则被描述为相对于另一元件位于“之上”或“上部”的元件随后将相对于另一元件位于“之下”或“下部”。因此,术语“在……之上”根据装置的空间方位而包括“在……之上”和“在……之下”两种方位。所述装置还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将对在这里使用的空间关系术语做出相应的解释。
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示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明,否则单数的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的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列举存在的所陈述的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由于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可出现附图中所示的形状的变化。因此,这里所描述的示例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在制造期间出现的形状上的改变。
这里所描述的示例的特征可按照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是显而易见的各种方式进行组合。此外,尽管这里所描述的示例具有各种构造,但是如在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显而易见的,其他构造是可能的。
图1是根据示例的无线电力发送装置的示图。
参照图1,无线电力发送装置100通过例如磁共振或磁感应而磁耦合到无线电力接收装置20。无线电力发送装置100设置为与无线电力接收装置20邻近,以无线地发送电力。
无线电力接收装置20将接收到的电力供应到电子装置30。无线电力接收装置20设置或布置为被呈现为电子装置30的组件的独立装置或设置为电连接到电子装置30。
无线电力发送装置100包括多个线圈,以增大针对无线电力接收装置20的磁耦合的自由度或扩大无线电力发送装置100的充电区域。
在图1中所示的示例中,两个线圈示出为叠置。然而,在可选的构造中,线圈的数量可以是三个或更多个。
在与图1中所示的示例不同的构造中,在两个线圈彼此分开地设置在无线电力发送装置100中的示例中,在两个线圈之间的区域中产生具有相对低程度的磁耦合的阴影区域。因此,使无线电力发送装置100的两个线圈的部分叠置,从而增大磁耦合的自由度。
此外,在两个线圈叠置地形成在无线电力发送装置100中的示例中,磁性物质板与每个线圈之间的间隔距离被设置或构造为不同。因此,鉴于磁性物质的磁导率与线圈的电感之间的关系,多个线圈的电感水平被设置为彼此对应(即,大体上相等)。然而,具有不同程度的磁导率的磁性物质设置在每个线圈的部分中,以控制线圈模块的整体电感水平。在下文中,将参照图3至图9更详细地提供其描述。
图2是根据示例的无线电力发送装置和无线电力发送装置的每个组件的框图。
参照图2,无线电力发送装置100包括线圈模块110、逆变器120、转换器130和控制器140。
转换器130接收直流(DC)电力或交流(AC)电力,并且从转换器130产生特定水平的DC电力。
控制器140控制逆变器120的开关操作。逆变器120包括多个开关(例如,图13中的开关SW1和SW2以及晶体管Q1、Q2、Q3和Q4)。逆变器120根据开关的由控制器140控制的开关操作从由转换器130供应的DC电力产生AC电力电流,并且向线圈模块110供应AC电力电流。
线圈模块110基于AC电流通过磁耦合到无线电力接收装置的接收线圈来无线地发送电力。
如上所述,线圈模块110包括磁性物质板和设置在该磁性物质板上的多个线圈,所述磁性物质板根据区域而具有不同程度的磁导率。根据示例,线圈模块110还可包括连接到多个线圈的电容器,以形成电感-电容(LC)谐振电路。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3至图8描述线圈模块的各个示例。图3至图8示出作为示例的具有两个线圈的线圈模块。然而,线圈模块仅是示例,并且可具有三个或更多个线圈。
图3是示出根据示例的线圈模块的示例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根据示例的图3中所示的线圈模块的主视图。
参照图3和图4,线圈模块包括磁性物质板310和设置在磁性物质板310的表面上的多个线圈320和330。线圈模块还可包括具有公共电容器的电路板(未示出)。
第一线圈320的部分与第二线圈330的部分叠置。第一线圈320和第二线圈330设置在磁性物质板310的表面上。
如示例中所示,第二线圈330的部分与第一线圈320的上表面叠置。换句话说,整个第一线圈320设置或布置在磁性物质板310的表面上,使得第一线圈320的一个表面与磁性物质板310的表面接触。第二线圈330的部分设置或布置在第一线圈320的另一表面上,同时第二线圈330的其余部分设置或布置在磁性物质板310的表面上。
如此,在第二线圈330设置为覆盖第一线圈320的上表面的示例中,第二线圈330与磁性物质板310之间的距离改变。换句话说,如图4的放大图所示,在第二线圈330设置在第一线圈320的上表面上的示例中,磁性物质板310与第二线圈330的中央部分之间的距离增大d1,其中,d1是第一线圈320的中央部分与第二线圈330的中央部分之间的距离。
因此,在第二线圈330被使用并设置在第一线圈320的上表面上的示例中,根据磁性物质板310与第一线圈320之间的距离的变化,由第二线圈330和磁性物质板310确定的总电感水平可以是可变的。
换句话说,因为第一线圈320与磁性物质板310之间的距离保持为均匀或恒定的,所以在第一线圈320用作发送线圈的示例中,由第一线圈320的电感水平和磁性物质板310的磁导率的程度确定的总电感水平保持为特定值。
另一方面,因为第二线圈330设置为与磁性物质板310分开间隔距离,所以由第二线圈330的电感水平和磁性物质板310的磁导率的程度确定的总电感水平由于间隔距离而减小。
在磁性物质板310的磁导率的总程度相等的比较示例中,为了补偿由于第二线圈330与磁性物质板310之间的间隔距离而导致的总电感水平的变化,第二线圈330的电感水平设置为比第一线圈320的电感水平高。
与相对于磁性物质板310具有均匀距离的第一线圈320相比,第二线圈330相对于磁性物质板310具有不均匀的距离,并且第二线圈330的部分设置为与磁性物质板310分开。因此,为了具有均匀的总电感水平,第二线圈330的电感水平设置为比第一线圈320的电感水平高,以补偿由于第二线圈330与磁性物质板310之间的间隔距离而导致的总电感水平的减小。此外,在第二线圈330的电感水平设置为与第一线圈320的电感水平不同的示例中,为了形成具有相同谐振特性的LC谐振电路,第一线圈320和第二线圈330单独地连接到具有不同水平的电容的电容器。
在磁性物质板310的磁导率的总程度相等的示例中,每个线圈的电感水平不同,使得单独地实施与每个线圈的电感水平对应的电容器。
此外,在示例中,第一线圈320的电感水平与第二线圈330的电感水平设置为彼此对应,使用根据区域而具有不同程度的磁导率的磁性物质板,以补偿第二线圈330与磁性物质板310之间的间隔距离。因此,在多个线圈彼此叠置的示例中,所有线圈可具有相同的电感水平。因此,有效地利于多个LC谐振电路的构造,并且LC谐振电路使用单个公共电容器形成。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5至图8描述根据其区域而具有不同程度的磁导率的磁性物质板的各个示例。
图5是示出根据示例的图3中所示的线圈模块的被分为不同区域的磁性物质板的俯视图。图6是示出图5中所示的线圈模块111的示例中的被分为不同区域的磁性物质板的主视图。
参照图5和图6,磁性物质板被分为两个区域、部分或区。此外,第一线圈610的部分611与第二线圈620的部分621叠置。
磁性物质板被分为第一区域510和除第一区域510之外的第二区域520,所述第一区域510与第一线圈610的不与第二线圈620叠置的其余部分612对应。
在本示例中,第一区域510的磁导率的程度与第二区域520的磁导率的程度不同。
例如,磁性物质板中的第一区域510的磁导率的程度低于第二区域520的磁导率的程度。在第一区域510中,第一线圈610均匀地设置在磁性物质板上,而在第二区域520中,存在第二线圈620设置为与磁性物质板分开的部分。因此,为了补偿第二线圈620与磁性物质板之间的间隔距离,磁性物质板的在第二区域520中的磁导率的程度设置为相对地高于磁性物质板的在第一区域510中的磁导率的程度。因此,即使在第二线圈620设置为与磁性物质板分开的示例中,由于它们之间的间隔距离导致的电感水平的变化也能由于磁性物质板的磁导率的程度的变化而被补偿。
此外,利用下面的式子表示由线圈和磁性物质板确定或限定的总电感水平。
[式1]
TL1=μ1×f(L11)+μ2×f(L12)
[式2]
TL2=μ2×f(L21)+μ2×f(L22)
式1指的是由第一线圈610和磁性物质板确定、输出、产生或限定的总电感水平TL1,而式2指的是由第二线圈620和磁性物质板确定、输出、产生或限定的总电感水平TL2。这里,μ1指的是磁性物质板中的第一区域510的磁导率的程度,μ2指的是磁性物质板中的第二区域520的磁导率的程度。
L11指的是第一线圈610的不与第二线圈620叠置或者与第二线圈620分离的其余部分612,L12指的是第一线圈610的与第二线圈620叠置的部分611,L21指的是第二线圈620的与第一线圈610叠置的部分621,L22指的是第二线圈620的不与第一线圈610叠置或者与第一线圈610分离的其余部分622。
函数f(x)是关于线圈的电感的函数。函数f(x)是具有磁性物质板与线圈之间的距离作为单一变量的函数。
在示例中,磁性物质板的每个区域的磁导率的程度μ1和μ2被确定为使得利用上述式子计算的TL1和TL2相等,并且第一线圈610的电感水平和第二线圈620的电感水平相等。
详细地,在第一线圈610的尺寸和第二线圈620的尺寸相等的示例中,磁性物质板中的第二区域520的磁导率的程度μ2可设置为高于第一区域510的磁导率的程度μ1,从而满足上述条件。然而,在第一线圈610的形式或尺寸和第二线圈620的形式或尺寸不同的示例中,磁性物质板中的每个区域的磁导率的程度可根据它们的形式或尺寸而被不同地计算。
在示例中,如图6中所示,绝缘间隙530通过绝缘材料形成在磁性物质板的第一区域510与第二区域520之间。磁性物质板的具有不同程度的磁导率的每个区域按照这样的方式被更清楚地划分:通过磁性物质板的具有不同程度的磁导率的区域之间的绝缘来防止磁性物质板的区域之间的干扰。
图7是示出图3中所示的线圈模块的另一示例中的被分为不同区域的磁性物质板的俯视图。图8是示出图7中所示的另一示例的线圈模块112中的被分为不同区域的磁性物质板的主视图。
图7和图8中所示的线圈模块的另一示例是与示出磁性物质板的区域被划分的示例不同的示例。
第一线圈810的部分811与第二线圈820的部分821叠置。磁性物质板可分为与第一线圈810对应的第一区域710和除第一区域710之外的第二区域720。换句话说,第二区域720是与第二线圈820的不与第一线圈810叠置或者与第一线圈810分离的其余部分822对应的区域。
在本示例中,第一区域710的磁导率的程度与第二区域720的磁导率的程度不同。例如,磁性物质板中的第二区域720的磁导率的程度高于第一区域710的磁导率的程度。如上面示出的,在第一区域710中存在第二线圈820设置为与磁性物质板分开的部分。因此,为了补偿第二线圈820与磁性物质板之间的间隔距离,磁性物质板的在第二区域720中的磁导率的程度设置为相对地高于磁性物质板的在第一区域710中的磁导率的程度。其描述可参照图7至图8容易地理解。
在示例中,如图8中所示,绝缘间隙730利用绝缘材料形成在磁性物质板的第一区域710与第二区域720之间。
在参照图5至图7描述的示例中,通过将磁性物质板分为两个区域描述了磁性物质板,然而,这仅是示例。因此,在参照图5至图7描述的示例中,可通过将磁性物质板分为三个或更多个区域来描述磁性物质板。换句话说,磁性物质板可包括具有第一磁导率的第一区域、具有第二磁导率的第二区域以及设置在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且在其表面上具有第二线圈820的与第一线圈810叠置的另一部分的第三区域。在该示例中,第三区域可具有第一磁导率或第二磁导率任一者。
图9是示出图3中所示的线圈模块的另一示例中的被分为不同区域的磁性物质板的俯视图。图10是示出图9中所示的另一示例的线圈模块113中的被分为不同区域的磁性物质板的主视图。
图9和图10中所示的线圈模块的另一示例是与示出磁性物质板的区域被划分的示例不同的示例。
如上所述,第一线圈1010的部分1011与第二线圈1020的部分1021叠置。
此外,磁性物质板在与第一线圈1010的与第二线圈1020叠置的部分1011对应的区域中的点或位置处被分为两个区域。详细地,磁性物质板的第一区域910和第二区域920以对称的方式形成。
即使在本示例中,磁性物质板中的第一区域910的磁导率的程度也与第二区域920的磁导率的程度不同。换句话说,如上所述,磁性物质板中的每个区域的磁导率的程度设置为不同的,使得每个区域中的线圈的电感水平相等,并且由线圈的电感水平和磁性物质板的磁导率的程度确定的总电感水平相等。
在示例中,如图10中所示,绝缘间隙930通过绝缘材料形成在磁性物质板的第一区域910与第二区域920之间。
在上面参照图9描述的示例中,通过将磁性物质板分为两个区域描述了磁性物质板,然而,如前面所述,磁性物质板可被分为多个区域。因此,在参照图9描述的示例中,可通过将磁性物质板分为三个区域来描述磁性物质板。换句话说,磁性物质板可包括具有第一磁导率的第一区域、具有第二磁导率的第二区域以及设置在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且在其表面上具有第二线圈1020的与第一线圈1010叠置的另一部分的第三区域。在该示例中,第三区域的部分具有第一磁导率,而第三区域的其余部分具有第二磁导率。
图11是示出根据示例的图3中所示的线圈模块的被分为不同区域的磁性物质板的俯视图。图12是示出图11中所示的另一示例的线圈模块114的被分为不同区域的磁性物质板的主视图。
参照图11和图12,磁性物质板被分为与第一线圈1210的部分1212对应的第一区域1110、与第二线圈1220的部分1222对应的第二区域1120以及与第一线圈1210和第二线圈1220叠置的区域对应的第三区域1130。
在图12中所示的示例中,第一区域1110的磁导率的程度可与第三区域1130的磁导率的程度相同或不同。
另一方面,第二区域1120的磁导率的程度与第一区域1110的磁导率的程度不同。例如,第二区域1120的磁导率的程度高于第一区域1110的磁导率的程度。此外,第三区域1130的磁导率可高于第一区域1110的磁导率或第二区域1120的磁导率。
如图12中所示,如上所述,磁性物质板的每个区域包括利用绝缘材料形成的绝缘间隙1140和1150。
如上所述,在示例中,磁性物质板的磁导率的程度设置为根据区域而不同,从而允许线圈的电感水平相等。
图13是示出根据示例的使用公共电容器的无线电力发送装置的电路图。图13示出无线电力发送装置的线圈模块和逆变器的电路结构。
参照图13,线圈模块包括第一线圈L1和第二线圈L2。公共电容器C串联连接到第一线圈L1的一端和第二线圈L2的一端。换句话说,第一线圈L1与第二线圈L2并联连接,同时彼此并联连接的第一线圈L1的一端和第二线圈L2的一端连接到公共电容器C的一端。
如上所述,在示例中,即使在第一线圈L1部分地与第二线圈L2叠置的示例中,磁性物质板的磁导率的程度也可设置为根据区域而不同,使得第一线圈L1的电感水平和第二线圈L2的电感水平可设置为相等的。因此,无线电力发送装置通过选择性地确定连接到公共电容器C的线圈来形成LC谐振电路。
与各个线圈具有不同电感水平、根据线圈而设置不同的电容器的比较示例相比,单个电容器形成多个LC谐振电路,从而减小成本并能够使其小型化。
如上面所阐述的,根据示例,按照叠置地形成的多个线圈的电感水平相等的方式,线圈模块具有简单构成的谐振电路。
此外,低功率、宽区域通信模块利用单个公共电容器形成多个谐振电路,从而能够使无线电力发送装置小型化并且减小其制造成本。
虽然本公开包括特定的示例,但是理解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之后将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在这些示例中做出形式上和细节上的各种变化。在此所描述的示例将仅被理解为描述性含义,而非出于限制的目的。在每个示例中的特征或方面的描述将被认为可适用于其他示例中的类似特征或方面。如果以不同的顺序执行描述的技术,和/或如果以不同的方式组合描述的系统、构造、装置或者电路中的组件和/或用其他组件或者他们的等同物进行替换或者补充描述的系统、构造、装置或者电路中的组件,则可获得适当的结果。因此,本公开的范围不由具体实施方式限定,而是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将被解释为包含于本公开中。

Claims (17)

1.一种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模块包括:
磁性物质板,包括具有第一磁导率的第一区域和具有第二磁导率的第二区域;
第一线圈,设置在所述磁性物质板的表面上;及
第二线圈,设置在所述磁性物质板的所述表面上并且部分地与所述第一线圈叠置,
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的不与所述第二线圈叠置的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的表面上,所述第二线圈的不与所述第一线圈叠置的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的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的电感水平与所述第二线圈的电感水平相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一端连接到公共电容器的一端,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并联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物质板包括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三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并且在所述第三区域的表面上具有所述第二线圈的与所述第一线圈叠置的另一部分,其中,所述第三区域具有所述第一磁导率和所述第二磁导率中的一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物质板包括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三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并且在所述第三区域的表面上具有所述第二线圈的与所述第一线圈叠置的另一部分,其中,所述第三区域的部分具有所述第一磁导率,所述第三区域的其余部分具有所述第二磁导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导率低于所述第二磁导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物质板包括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三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并且具有第三磁导率,其中,所述第三磁导率不同于所述第一磁导率和所述第二磁导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导率低于所述第二磁导率。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磁导率高于所述第一磁导率和所述第二磁导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线圈的与所述第一线圈的部分叠置的部分中,所述磁性物质板与所述第二线圈的中央部分之间的距离增加d1,其中,d1是所述第一线圈的中央部分与所述第二线圈的所述中央部分之间的距离。
11.一种无线电力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电力发送装置包括:
线圈模块,包括磁性物质板和彼此叠置的线圈,并且所述线圈设置在所述磁性物质板的表面上;
公共电容器,所述公共电容器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线圈中的每个线圈的一端;及
逆变器,包括开关,并且根据所述开关的开关操作向所述公共电容器和所述线圈模块供应交流电力电流,
其中,所述磁性物质板包括具有不同程度的磁导率的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物质板包括具有第一磁导率的第一区域和具有第二磁导率的第二区域,所述线圈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设置在所述磁性物质板的表面上,所述第二线圈设置在所述磁性物质板的所述表面上并且部分地与所述第一线圈叠置,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的不与所述第二线圈叠置的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的表面上,所述第二线圈的不与所述第一线圈叠置的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的表面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的电感水平与所述第二线圈的电感水平相对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并联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线圈的所述部分设置在所述磁性物质板的所述表面上,所述第二线圈的另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线圈的另一部分的表面上,所述磁性物质板的所述第一磁导率低于所述磁性物质板的所述第二磁导率。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物质板包括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三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并且具有第三磁导率,其中,所述第三磁导率不同于所述第一磁导率和所述第二磁导率。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导率低于所述第二磁导率,所述第三磁导率高于所述第一磁导率或所述第二磁导率。
CN201820154617.2U 2017-03-03 2018-01-30 线圈模块和无线电力发送装置 Active CN20793843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70027827A KR20180101070A (ko) 2017-03-03 2017-03-03 코일 모듈 및 그를 이용한 무선 전력 송신 장치
KR10-2017-0027827 2017-03-0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38437U true CN207938437U (zh) 2018-10-02

Family

ID=6335531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87692.6A Active CN108538553B (zh) 2017-03-03 2018-01-30 线圈模块和使用该线圈模块的无线电力发送装置
CN201820154617.2U Active CN207938437U (zh) 2017-03-03 2018-01-30 线圈模块和无线电力发送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87692.6A Active CN108538553B (zh) 2017-03-03 2018-01-30 线圈模块和使用该线圈模块的无线电力发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410787B2 (zh)
KR (1) KR20180101070A (zh)
CN (2) CN10853855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38553A (zh) * 2017-03-03 2018-09-14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模块和使用该线圈模块的无线电力发送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85615B2 (en) * 2016-06-28 2021-04-20 Lg Innotek Co., Ltd. Wireless power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for wireless charging
US10833536B2 (en) * 2018-02-22 2020-11-10 AitronX Inc. Magnetic coupler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KR102624909B1 (ko) 2018-12-28 2024-01-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코일을 이용한 무선 충전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무선 충전 시스템
CN109455097B (zh) * 2018-12-28 2024-02-13 中惠创智(阜阳)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分段式无线充电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46692B1 (ko) * 2011-07-14 2013-03-21 주식회사 한림포스텍 무선전력 통신시스템용 전력 전송장치
JP6215518B2 (ja) * 2011-08-26 2017-10-18 ローム株式会社 磁性金属基板および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
WO2013058144A1 (ja) * 2011-10-18 2013-04-2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複合電子部品
US9607757B2 (en) 2011-11-02 2017-03-28 Panasonic Corporation Non-contac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il, transmission coil, and portable wireless terminal
KR101305823B1 (ko) 2011-11-25 2013-09-06 한국전기연구원 무선전력 중계장치, 무선전력 전송 방법 및 공진주파수 조절 방법
KR101196552B1 (ko) * 2012-03-23 2012-11-01 (주) 씨아이디티 무접점충전시스템용 수신부의 2차 코일
US9472338B2 (en) * 2012-09-11 2016-10-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coil arrangements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KR101823542B1 (ko) 2012-10-04 2018-01-3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충전용 전자기 부스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691105B1 (ko) * 2013-11-05 2016-12-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전력 전송장치
KR20180101070A (ko) * 2017-03-03 2018-09-1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모듈 및 그를 이용한 무선 전력 송신 장치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38553A (zh) * 2017-03-03 2018-09-14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模块和使用该线圈模块的无线电力发送装置
CN108538553B (zh) * 2017-03-03 2020-12-22 株式会社Wits 线圈模块和使用该线圈模块的无线电力发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80101070A (ko) 2018-09-12
CN108538553A (zh) 2018-09-14
CN108538553B (zh) 2020-12-22
US20180254142A1 (en) 2018-09-06
US10410787B2 (en) 2019-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938437U (zh) 线圈模块和无线电力发送装置
US10483769B1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US20170077733A1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ing unit using metal plates
CN206004419U (zh) 无线供电装置
JP5511071B2 (ja) 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及び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JP6472818B2 (ja) 電力を伝送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10148273A (ja) エネルギー転送システム及びエネルギー転送方法
US10224747B2 (en) Antenna for wireless power, and dual mode antenna comprising same
CN104980003A (zh) 电源模块及pol电源模块
CN103370834A (zh) 无线通信器件
CN108880207B (zh) 大功率3d集成式三相emi滤波器
KR20110103408A (ko) 전력 송신 장치 및 비접촉 전력 전송 시스템
JP2014103667A (ja) 通信モジュールを含むゲートウェイシステム及びゲートウェイシステムの駆動方法
CN107681275A (zh) 天线及电子装置
CN107148710A (zh) 使用堆叠谐振器的无线功率传输
CN105845382A (zh) 磁性片和包括该磁性片的线圈组件
KR20180032349A (ko) 코일 모듈 및 그를 이용한 무선 전력 송신 장치
CN208834871U (zh) 导磁性基板以及线圈组件
CN106910985A (zh) 新型叠层并联结构nfc天线在移动终端的应用
CN209169985U (zh) 无线系统以及无线装置
CN109741920B (zh) 一种双交叉线圈阵列式磁谐振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结构
CN110323837A (zh) 线圈单元、无线供电装置、无线受电装置、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CN218336020U (zh) 被配置用于近场通信的天线和电子器件
WO2023008222A1 (ja) 近距離無線通信装置
US20170090500A1 (en) Voltage Converter Circuitry Having Permanent Magnet Structur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016

Address after: Han Guo Jingjidao

Patentee after: Company WITS

Address before: Gyeonggi Do Korea Suwon

Patentee before: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