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16969U - 一种可变形车辆和可变形顶棚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变形车辆和可变形顶棚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16969U
CN207916969U CN201721812446.XU CN201721812446U CN207916969U CN 207916969 U CN207916969 U CN 207916969U CN 201721812446 U CN201721812446 U CN 201721812446U CN 207916969 U CN207916969 U CN 2079169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formable
vehicle
component
liftable
movable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81244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玥
阳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81244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169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169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169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变形车辆,包括车身和安装在车身上的可变形顶棚,可变形顶棚包括可升降部件和配合可升降部件升降的导向部件,可升降部件的一端与导向部件配合连接,可升降部件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以使可升降部件升降。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可变形车辆能够兼顾车辆高速和低速行驶的性能,根据不同的高低速行驶环境调整车身结构,以使车型适应行驶环境,提高车辆性能,车辆舒适性和安全稳定性高,且节省能耗。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可变形顶棚。

Description

一种可变形车辆和可变形顶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生产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变形车辆和可变形顶棚。
背景技术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一直在与空气相互作用,而空气作用力在高速与低速时会有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汽车生产,通常对于不同用途的汽车有不同的外型设计;针对高低速性能的选择,进行不同的外型设计,往往无法兼顾高速和低速的性能。
例如,为了确保高速行驶时车辆的平稳性,许多车型采用略上翘的后备箱末端,以提高汽车上表面压力;而这样的车型在低速行驶时,会增加不必要的上表面压力,增加油耗。又例如,为了在高速行驶时减小空气阻力,一些车型(如跑车)的车体通常采用流线型设计,车身窗体部分高度较小;这种车型牺牲了车体内的人员活动空间,同时低速时会增加不必要的上表面压力,耗费燃油。而对于低速车,由于不常行驶于高速状态,这类车型通常车身较高,迎风面积较大,如果高速行驶,则能耗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变形车辆和可变形顶棚,该可变形车辆能够兼顾低速和高速行驶的性能,提高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稳定性,节省能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可变形车辆,包括:车身和安装在车身上的可变形顶棚;
所述可变形顶棚包括可升降部件和配合所述可升降部件升降的导向部件;所述可升降部件一端与所述导向部件配合连接,所述可升降部件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以使所述可升降部件升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一种可变形顶棚,包括可升降部件和配合所述可升降部件升降的导向部件;所述可升降部件一端与所述导向部件配合连接,所述可升降部件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以使所述可升降部件升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变形车辆,能够兼顾车辆高速和低速行驶的性能,根据不同的高低速行驶环境调整车身结构,以使车型适应行驶环境,提高车辆性能,车辆舒适性和安全稳定性高,且节省能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变形车辆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a和图2b是本实用新型可变形车辆另一实施例可变形顶棚分别处于最高和最低位置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可变形车辆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可变形车辆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a和4b分别是图4可变形车辆后扰流组件收起状态的局部俯视图和后扰流组件展开状态的局部正视图;
图5a和5b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可变形车辆中后扰流组件另一实施例的收起状态局部俯视图和展开状态局部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变形车辆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可变形车辆10包括车身11和安装在车身上的可变形顶棚12。其中,可变形顶棚12包括可升降部件121和配合可升降部件升降的导向部件122,可升降部件121一端与导向部件122配合连接,可升降部件121的另一端与车身11可转动连接,以使可升降部件升降。具体地,可升降部件121可与车身11顶部可转动连接,或与车辆前挡风玻璃板可转动连接。为了保证车内人员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可升降部件121的可转动角度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30°。
通过如上可变形顶棚12的设置,可根据不同的高低速行驶环境调整车辆的车身结构,以使车型与行驶环境相适。例如,当车辆低速行驶时,由于车辆受到的空气阻力较小,上升力也较小,故可通过控制可升降部件121控制可变形顶棚12处于最高位置,从而可增加车体内人员活动空间,驾驶舒适性高、油耗较小。而当车辆高速行驶时,由于高速时空气阻力较大,上升力也较大,可通过调控可升降部件121调整可变形顶棚12,使可升降部件121以靠近车头方向的、与车身连接端为轴向下转动,相对的另一端沿导向部件122下滑,降到最低位置,从而改变车身尾部造型与空气流向,减小空气阻力,提高其安全稳定性;另外,当将可变形顶棚12降下后,由于顶部下降,而车辆左右侧保持原来形状,高度不变,故会在车身11后部突出形成两个尾翼,在高速行驶时可起到维持车身稳定的效果。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可升降部件121包括第一活动部件1211和第二活动部件1212。第一活动部件1211的一端与车身11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活动部件1212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二活动部件1212的另一端与导向部件122配合连接以当第一活动部件1211转动时第二活动部件1212沿着导向部件122滑动。
为使可变形车辆10变形后结构更为流畅美观,在另一实施例中,可将第一活动部件1211与第二活动部件1212设置为可弯折连接或在一定程度上可沿车头车尾方向伸缩的可伸缩连接。例如,若第一活动部件1211与第二活动部件1212采用可伸缩连接,车辆若进行高速,第一活动部件1211以与车身11连接端为转动轴向下转动,而第二活动部件1212沿着导向部件122向下滑动,且在这过程中,第一活动部件1211与第二活动部件1212相对拉伸,直至可升降部件121降到极限位置;若车辆转换为低速行驶,第一活动部件1211以与车身11连接端为转动轴向上转动,第二活动部件1212沿导向部件122向上滑动,在上升过程中,第一活动部件1211与第二活动部件1212相对收缩,直至上升到极限位置。
为了便于对可变形顶棚12进行变形调控,在另一实施例中,可变形车辆10可包括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与可变形顶棚12连接,以用于控制可变形顶棚12中可升降部件121的升降,从而实现可变形顶棚12的变形。具体地,控制装置可与可变形顶棚12电连接,也可利用齿轮、齿条等机械连接,对此不作限定。可选地,可变形车辆10在此基础上还可包括测速装置,测速装置与控制装置电连接,进而控制装置可根据车速变化自动调节控制可变形顶棚12中可升降部件121的升降。具体地,可先根据车型结构等具体情况设定车辆高低速判定的预设阈值,即以预设阈值为判定基础,当车速低于预设阈值时,属于低速;当车速高于预设阈值时,属于高速。测速装置检测车速,当车速未超过预设阈值时,车辆处于低速行驶状态,通过控制装置控制车辆上的可变形顶棚12位于最高位置;当车速超过预设阈值时,车辆处于高速行驶状态,则通过控制装置调整可变形顶棚12,将其中的可升降部件121降到最低位置,从而降低该部分车身的高度,改变空气流向,减小空气阻力。
本实施例可变形车辆10可兼顾车辆高速和低速行驶的性能,可根据不同的高低速行驶环境通过可变形顶棚12调节车身结构,以使车型与行驶环境相适,进而提高车辆性能,使得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稳定性更高,且节省能耗。
此外,可变形顶棚还可采用其他形式。例如,请参阅图2a和图2b,图2a和图2b是本实用新型可变形车辆另一实施例可变形顶棚分别处于最高和最低位置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a和图2b所示,本实施例可变形车辆20包括车身21和安装在车身上的可变形顶棚22,其中,可变形顶棚22包括固定部件221、可升降部件222和配合可升降部件222升降的导向部件223。固定部件221的一端固定在车身21顶部,可升降部件222的一端可转动连接在固定部件221的另一端上,可升降部件222的另一端与导向部件223配合连接,以使可升降部件222升降。为了保证车内人员有足够的空间结构,可升降部件222的可转动角度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30°。
通过如上可变形顶棚22的设置,可根据不同的高低速行驶环境调整车辆的车身结构,以使车型与行驶环境相适。例如,当车辆低速行驶时,可通过控制可升降部件222控制可变形顶棚22处于最高处(如图2a所示),从而可增加车体内人员活动空间,驾驶舒适性高,油耗较小。而当车辆高速行驶时,可调控可升降部件222调整可变形顶棚22,使可升降部件222以与固定部件221连接端为轴转动,相对的另一端沿导向部件223下滑,降到极限最低处(如图2b所示),从而改变车身尾部造型与空气流向,减小空气阻力,提高其安全稳定性;另外,如图2b所示,当将可变形顶棚22降下后,由于顶部下降,而车辆左右侧保持原来形状,高度不变,故会在车身后部突出形成两个尾翼,在高速行驶时可起到维持车身稳定的效果。
本实施例可变形车辆20与图1所示可变形车辆10结构相似,工作原理基本相同,也能实现图1所示可变形车辆10的以上效果。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图1所示可变形车辆10可变形顶棚12上可升降部件121直接与车身11可转动连接;而本实施例可变形车辆20可变形顶棚22上可升降部件222通过固定部件221与车身21连接,其中,固定部件221与车身21固定连接,与可升降部件222可转动连接,通过固定部件221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驾驶员的活动空间,即使车辆变形,车身21后部高度降低,前部高度基本不变,保证驾驶员的操纵驾驶空间。
可以理解地,可变形顶棚22上可升降部件222越靠后,在车辆高速行驶时,调整可变形车棚22,降低可升降部件222,车身下降位置越靠后,其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空气阻力,但效果不明显,故为了有效减小空气阻力,提高车辆性能,在一实施例中,固定部件221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不超过可升降部件222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
本实施例可变形车辆20通过如上可变形顶棚22的设置,从而可兼顾车辆高速和低速行驶的性能,可根据不同的高低速行驶环境,通过调节可变形顶棚22调整车身结构,以使车型更适合行驶环境,从而提高车辆的性能,使得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稳定性更高,且节省能耗。
以上实施例可变形车辆主要通过对顶棚的改进设计,以使车辆可根据不同的高低速行驶环境调整车型,以使其与行驶环境更相适,提高车辆性能。除此之外,还可进一步在其他结构上进行改进,以进一步提高车辆性能。例如,请参阅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可变形车辆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可变形车辆30包括车身31、可变形顶棚32和挡风板33。
其中,车身31与可变形顶棚32的结构设置与图2或图1所示可变形车辆相同,可变形顶棚的调节方式和对应功能也相同,不再赘述。
挡风板33与车身31底部可收展连接。例如,对于设置有前保险杠的车辆,可设置将挡风板33与前保险杠可收展连接,以用于在使用时可展开降低车身31前部位置和阻挡车身31下方空气的进入。
具体地,挡风板33与车身31底部可采用可折叠连接,当车辆低速行驶时,不使用挡风板33,挡风板33收起不展开,处于水平位置(如图3中的A状态);当车辆高速行驶时,控制挡风板33以与车身31连接处为转动轴朝向靠近地面方向翻折展开(如图3中的B状态),车身31前部位置降低,且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可阻挡车身31下方空气的进入。
本实施例中,通过以上挡风板33的设计,可实现车身31高度的可调节功能,可根据不同的高低速行驶环境调整收展挡风板33,以使车型与行驶环境相适,提高车辆性能;另外,在停车、行驶于颠簸路边时收起挡风板33,从而可起到保护车身31底板的作用。
在另一实施例中,挡风板33与车身31底部还可采用其他可收展的连接方式,如可伸缩连接。当挡风板33处于不使用状态时,收起;而当使用时,向下伸展,从而可降低车身31前部位置和阻挡车身31下方空气的进入。
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相应地设置与可变形顶棚32和挡风板33连接的控制装置,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可变形顶棚32的升降和挡风板33的收展。具体地,控制装置可与可变形顶棚32和挡风板33电连接,也可利用齿轮、齿条等进行机械连接。此外,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通过与以上实施例类似的,设置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的测速装置,进而控制装置可根据测速装置所测得车速,控制可变形顶棚32中可升降部件的升降和挡风板33的收展,以使车型与行驶环境更相适,提高车辆在对应行驶环境下的性能。
本实施例可变形车辆30通过可变形顶棚32和挡风板33的结构设置,可兼顾车辆低速和高速的性能,可根据不同的高低速行驶环境,通过以上两部分结构调整车身结构,以使车型更适合行驶环境,从而提高车辆的性能。
除此之外,还可在其他结构上作进一步改进。例如,本实用新型在以上结构改进基础上,还提出一种可变形车辆,通过在车身尾部增设后扰流组件,进一步提高车辆性能。具体请参阅图4、4a、4b,图4是本实用新型可变形车辆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a和4b分别是图4可变形车辆后扰流组件收起状态的局部附视图和后扰流组件展开状态的局部正视图。如图4、4a、4b,所示,本实施例可变形车辆40包括车身41、可变形顶棚42、挡风板43和后扰流组件44。
其中,车身、可变形顶棚42和挡风板43与图3所示可变形车辆30中相应部件结构相同,可变形顶棚、挡风板的调节方式和对应功能也相同,对此不再赘述。
后扰流组件44与车身41尾部可转动连接,以用于减小车辆行驶过程中受到的上升力。本实施例中,后扰流组件44为一矩形的后扰流板,后扰流组件44与车身41尾部的后备箱盖45可转动连接,从而可根据不同的高低速行驶环境收展调整后扰流组件44。具体地,当车辆低速行驶时,车辆所受到空气阻力和上升力均较小,后扰流组件44收起,不展开(如图4中的M状态及图4a所示);而当车辆高速行驶时,空气阻力和上升力较大,此时打开后扰流板44,后扰流组件44逐渐升高到一定角度(如图4中的N状态及图4b所示),从而可使车身41后部上扬,减小空气阻力,同时加大车身41尾部空气尾部向下的作用力,减小上升力。
当然,后扰流组件44设置为与车身41尾部的其他部件可转动连接,本发明对后扰流组件44的具体连接部件不作限定,可实现相应功能即可。
本实施例中,车身41尾部的后备箱盖45上还设置有与后扰流组件44相吻合的凹槽451,以用于收放后扰流组件44。后扰流组件44在使用时展开,不使用时收放于凹槽451中,收起状态下后扰流组件44构成后备箱盖45的一部分,两者合成一体,从而使其在车辆高速行驶时,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在车辆低速行驶时也不成为车辆的负担,不影响车辆的整体造型美观。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后扰流组件44的收放凹槽451,直接在车身41尾部上增设后扰流组件44,以便于加工制作,方便省时。
在另一实施例中,同样可设置与可变形顶棚42、挡风板43和后扰流组件44连接的控制装置,通过控制装置可变形顶棚42的升降、控制挡风板43和后扰流组件44的收展;甚至还可通过与以上实施例类似的,设置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的测速装置,进而控制装置可根据测速装置所测得车速,控制可变形顶棚42中可升降部件的升降、挡风板43和后扰流组件44的收展,以使车型与行驶环境相适,提高车辆在对应行驶环境下的性能。
在另一实施例中,后扰流组件44还可采用其他结构。例如,请参阅图5a和5b,图5a和5b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可变形车辆中后扰流组件另一实施例的收起状态局部附视图和展开状态局部正视图。如图5a和5b所示,该后扰流组件54包括活动支架54a与后扰流板54b,活动支架54a一端与车身尾部的后备箱盖55可转动连接,相对的另一端与后扰流板54b可转动连接,并且后备箱盖55上设置有与该后扰流组件54相吻合的凹槽551,以用于收放后扰流组件54。通过活动支架54a将后扰流板54b与后备箱盖55进行可转动连接,可使后扰流板54b的转动更为灵活。
本实施例可变形车辆通过可变形顶棚、挡风板和后扰流组件的结构设置,可兼顾车辆低速和高速的性能,可根据不同的高低速行驶环境,通过以上三部分结构调整车身结构,以使车型更适合行驶环境,从而提高车辆的性能,使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稳定性更高,且节省能耗。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可变形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形车辆包括:车身和安装在车身上的可变形顶棚;
所述可变形顶棚包括可升降部件和配合所述可升降部件升降的导向部件;所述可升降部件一端与所述导向部件配合连接,所述可升降部件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以使所述可升降部件升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形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升降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车身顶部可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形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形顶棚还包括一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车身顶部,所述可升降部件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部件的另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形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升降部件包括第一活动部件和第二活动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形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部件的一端与所述车身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活动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活动部件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活动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导向部件配合连接以当所述第一活动部件转动时所述第二活动部件沿着所述导向部件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形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形车辆还包括挡风板,所述挡风板与所述车身底部可收展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形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形车辆还包括后扰流组件,所述后扰流组件与所述车身尾部可转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形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形车辆还包括测速装置和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测速装置和所述可变形顶棚连接,用于根据车速变化控制所述可变形顶棚中可升降部件的升降。
9.一种可变形顶棚,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形顶棚包括可升降部件和配合所述可升降部件升降的导向部件;所述可升降部件一端与所述导向部件配合连接,所述可升降部件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以使所述可升降部件升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变形顶棚,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升降部件包括第一活动部件和第二活动部件,所述第一活动部件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活动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活动部件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活动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导向部件配合连接以当所述第一活动部件转动时所述第二活动部件沿着所述导向部件滑动。
CN201721812446.XU 2017-12-21 2017-12-21 一种可变形车辆和可变形顶棚 Active CN2079169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12446.XU CN207916969U (zh) 2017-12-21 2017-12-21 一种可变形车辆和可变形顶棚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12446.XU CN207916969U (zh) 2017-12-21 2017-12-21 一种可变形车辆和可变形顶棚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16969U true CN207916969U (zh) 2018-09-28

Family

ID=63607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812446.XU Active CN207916969U (zh) 2017-12-21 2017-12-21 一种可变形车辆和可变形顶棚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1696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40220A (zh) * 2022-05-13 2022-08-26 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扰流板组件和车辆
US11939005B2 (en) 2021-11-23 2024-03-26 Honda Motor Co., Ltd. Deployable active D-pillar spoiler for vehicle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39005B2 (en) 2021-11-23 2024-03-26 Honda Motor Co., Ltd. Deployable active D-pillar spoiler for vehicles
CN114940220A (zh) * 2022-05-13 2022-08-26 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扰流板组件和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757300U (zh) 一种汽车嵌入式同步升降多姿态智能尾翼
CN103025608B (zh) 翼尖装置
CN207916969U (zh) 一种可变形车辆和可变形顶棚
US4854528A (en) Cover for flap guide rails in aircraft wings
CN110182266A (zh) 用于机动车辆车身的空气导引装置
CN206031758U (zh) 一种联翼式布局机翼的新型无人机
CN201769923U (zh) 汽车用扰流装置
CN205768418U (zh) 改进型分布式电动涵道风扇襟翼增升系统及其飞行汽车
CN108463397A (zh) 机动车辆装置及方法
CN105946484A (zh) 飞行汽车
CN103342137A (zh) 气流调节式汽车尾部扰流板
IT201900016157A1 (it) Automobile provvista di uno spoiler posteriore e di un pannello deviatore mobile per regolare l'azione dello spoiler posteriore
CN104512224B (zh) 一种汽车天窗组件
CN203714171U (zh) 一种高效且稳定的斜形逆变机翼
CN208953233U (zh) 一种支撑转盘直径可变的风洞试验台
CN103863421A (zh) 一种降低拖车风阻的空气导流装置
CN208149465U (zh) 一种可变姿态负升力翅扰流器
IT201900016160A1 (it) Automobile provvista di uno spoiler posteriore e di elementi aereodinamici per aumentare l'efficienza aereodinamica dello spoiler posteriore
CN210062640U (zh) 一种可变形车辆和可变形顶棚
CN205220836U (zh) 一种可降低汽车风阻的导流装置
CN220363406U (zh) 一种后行李箱盖及车辆
CN107284658A (zh) 一种复合型垂直/短距起降飞行器
CN205239681U (zh) 一种汽车导流装置
CN103863420A (zh) 一种降低卡车风阻的空气导流装置
CN217672904U (zh) 尾翼结构和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